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负效应;规避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旅游学术界将旅游产生的消极影响称为“旅游负效应”,旅游负效应划分为旅游的经济负效应、旅游的社会负效应、旅游的文化负效应和旅游的环境负效应等项内容。

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业对文化的积极影响(即正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旅游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通过旅游的发展,内涵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不同的地域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延伸、拓展和创新。另一方面,旅游业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即负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旅游对客源地文化、旅游地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倾向于关注旅游业对文化的正效应,对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关注和研究不够。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越来越突出,波及几乎所有文化领域。规避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是旅游业和全社会的责任。

二、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

1、对旅游地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效应

人文旅游资源的实质是文化,破坏人文旅游资源就是破坏文化。旅游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效应表现在破坏性开发和破坏性消费两个方面。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云南大理古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拆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人,破坏了古城的特色。另一方面,游客活动也会给人文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1]

2、旅游地文化的被同化效应

文化同化是指相对弱势、落后的文化和相对强势、先进、完善的文化相接触后,逐渐引进、学习强势的先进的文化,受强势文化的影响,具备强势的先进文化特征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涌入,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民俗会逐渐被同化、冲淡和消失。如泸沽湖边的摩梭人,拥有丰厚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遗留至今的阿夏走婚习俗及母系家庭结构。但近年来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其核心内涵已受到强烈冲击,某些风俗正在逐渐地脱离传统模式,男性服饰有汉化的倾向。

3、旅游地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存在着种一味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而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攫取文化产品超额利润的现象,即旅游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文化偏好,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旅游者面对这样的旅游产品感受不到有益的教育和熏陶。

4、旅游地文化的仆从化效应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附庸的现象,即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仆从化。许多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建设以旅游为导向,而不是以当地居民的文化需要和地方文化传承为导向,降低了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当地地居民心理上对旅游者和外来文化产生仆从化倾向。

5、旅游地社会道德的退化效应

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的变化,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厌倦,盲目仿效和刻意追求外来生活方式,甚至导致、赌博、投机诈骗、走私等不良社会现象和犯罪行为产生,产生道德退化。同时,因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失序和各方利益的失衡, 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 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对客源地和旅游者的文化负效应

1、对旅游者的文化腐蚀效应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特殊形式的学习活动。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过程就是受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随着旅游者对当地不良文化的消费,旅游者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会受到腐蚀,并随旅游者的流动而扩散。

2、对客源地的不良文化流入效应

不良文化流入客源地是由旅游者带回来的。现代社会,旅游是一种普遍现象。客源地大量旅游者持续的外出旅游,都可能把旅游地的不良文化现象带回并相互传播和相互影响,从而对客源地的社会文化风气、社会道德、地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效应。

(三)对全社会的文化负效应

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及对客源地和游客的文化负效应的叠加和累积,将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民族文化的异化效应

旅游活动加剧了民族文化被异化的进程。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负效应的积累,整个社会可能产生“拜物主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退化、社会信仰困惑等现象。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出入境旅游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差异和激烈碰撞,使一部分人觉得我国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统统不如外国的好。在过高评价西方社会的同时,贬低我国传统社会,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而一味模仿和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强烈腐蚀了我国社会文化环境。

2、全社会的文化堕落效应

社会堕落的根源是文化的堕落。旅游业中的逐利文化、金钱文化、功利文化等负效应,使文化的传承失去了道德的支撑,对全社会的文化堕落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山东阳谷县在旅游开发中打起了“金瓶梅”的文化牌,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利用西门庆和潘金莲来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 坊内,西门庆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2]借龌龊的为人所不耻的文学形象来作为当地的形象大使,把垃圾当宝贝,把低俗当作时尚,这本身就是文化的堕落,其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发生变化机理分析

(一)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发生机理

1、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业对文化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的对文化的破坏现象,但旅游企业和游客并没有向文化业支付任何代价。这种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资源的所有者缺位。文化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但实际上是由某些部门和开发者掌管着。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实际缺位,其后果是产权虚置无人负责和利益共争多头管理同在,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容易造成文化旅游资源无序低效甚至破坏性开发。

2、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必然要追求自身发展的经济利益。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只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忽视了社会文化保护的弊端,甚至以牺牲民族文化、社会道德、文化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

3、旅游地文化承载力的有限性。旅游承载力常常用旅游容量来表示。旅游地文化承载力是指特定时间内某地域的旅游目的地区、点所能承受的旅游容量,超越这个容量再增加游览的人数或开发,将会对当地文化和文化资源产生破坏。旅游者的进入会使当地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个变化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当地的原生文化就难以承受,将会导致发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变化机理

1、旅游业的边际文化负效应递增

根据效应原理,亏损单位的增加导致总的负效应增加,且边际负效应递增。如果把旅游的文化元素当做文化业对旅游业的投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相当于文化业投资的损失,那么旅游业的边际文化负效应适用边际负效应递增的规律。边际文化负效应是指文化业被迫获得的损失单位系列中最后一个单位的损失所引起的后果。根据效应法则,每一系列单位损失使总的负效应以更剧烈的速率增加,直到最后,文化业无力继续损失到下一个单位,即文化业遭到毁灭性损害。

2、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累积

如果把对旅游地文化的负效应、对客源地和游客的文化负效应看着个体负效应,那么这些个体负效应本身是不断累积的,把所有的个体负效应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的负效应。各个个体的负效应都是呈递增趋势发展,只不过负效应的表现程度高低不一,但其累积点达到一定程度后,负效应会发生急剧变化,负效应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也就是旅游业的文化负效应累积使文化业遭受的损害呈加速趋势。

四、旅游业文化负效应的规避途径

(一)构建预防机制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属行政管理部门不同,造旅游资源分属各级政府,涉及文物、园林、建设、宗教、文化艺术等相关部门,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没有发挥合力优势。为此,应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人文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管理应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模式,实现人文旅游资源产权明晰、权责利明确,避免部门管理和多头管理。

2、建立禁入机制

在旅游规划和开发时,不仅要考虑该地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膳宿设施,还要考虑其文化影响,必须考虑游客的进入会否引起与当地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的严重冲突,某些历史古迹点由于古迹十分珍贵或脆弱易损,就暂时不宜作为旅游点开放。政府部门应建立旅游开发的文化评估标准,或者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机制,对文化评估不过关或大部分居民反对的应禁止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奥地利的格佛尔小镇,该小镇风景如画,周边森林密布。一位60岁韩国僧人抱松路经此地,认为此处是建造寺庙的理想地。于是,他与当地政府商议,计划在这个4000人的小镇建造一座高35米、能容纳200多名佛教徒进香的寺庙。镇长认为,建设佛教寺庙能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吸引邻国佛教徒。但是当地马上有议员反对这个项目。奥地利右翼政党自由党和未来联盟表示,建造佛教庙宇会破坏当地的基督教文化。在争议中,该镇决定通过全镇投票决定这个项目的去留。投票结果显示,67%的人反对该项目,该项目最终被否决。[3]

3、提高文化免疫力。政府应对旅游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强化本土文化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要引导旅游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构筑起文化侵入的防火墙。

(二)旅游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高效管理,促使人们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求是依据生态旅游原则,开展生态性的文化旅游,保持文化多样性。即对文化资源不仅有利用、欣赏、了解和享受的权利,更有认识、理解、尊重和保护的责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的发展必须符合当地的社会道德规范,必须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使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从长远利益考虑,旅游的发展应选择那些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一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应有一定限度,以追求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旅游开发应与文化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加强旅游者教育,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理念

文化生态旅游强调两方面:一是以自然及其相关文化为基础,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产品;二是旅游者要具备旅游行为伦理——承担文化保护的责任,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本质上是责任性旅游,要求旅游者负责任地进行旅游活动,要有文化保护意识,与旅游地居民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尊重欣赏,在社会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互动。为此,应加强旅游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文化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时,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旅游地居民、尊重旅游地民风民俗;维护旅游地、旅游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不破坏,不乱刻乱画;保持健康的消费心态,远离不健康的 活动项目,拒绝“黄、赌、毒”项目。

(四)建立旅游业的文化补偿机制

文化补偿机制是根据文化价值、文化保护成本、文化发展成本等多项因素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建立起来的调节文化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在发展旅游时,物质性文化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精神性民族和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文化保护和文化损坏的修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的收益分别机制极不合理,旅游业凭借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文化业获得的收益很少,导致了文化投入不足。为此,应建立相应的文化补偿机制,明确旅游业的文化责任,使文化业也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使文化保护的投入和牺牲得到回报,使文化保护和发展得以继续进行。

(五)完善文化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我国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文化资源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规避旅游文化负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加快我国《旅游法》的制定与颁布实施,在该法中应有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惩罚的条款;加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专门立法,如《宗教法》、《民族文化保护法》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文化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努力提高全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经营服务和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王稀.论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科学家[J],2002.11.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人口社会文化预防措施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规划发展不当。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就业,强劲拉动内需,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旅游发展的容量限制,大量旅游人口无限制地涌入,景区超负荷运转,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旅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目前,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旅游人口发展不当有关,因此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刻不容缓。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重视对旅游人口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化控制和治理。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控制和治理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法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宣传教育,既要对外来旅游人口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遗产旅游;经济;环境;社会文化

一、遗产和遗产旅游

近年来我国遗产旅游发展迅速,很多人直接将遗产和遗产旅游划上等号。“遗产”往往指物质的、可供怀旧的纪念物、人类遗址和历史遗迹等。而关于遗产旅游的界定,吴必虎认为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彭顺生认为是指“指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遗存作为主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国内外大量的案例研究都显示遗产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学者对经济利益驱使下对遗产旅游的过度开发行为持负面态度,而同时遗产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又带来了正面效应。

二、旅游影响

旅游影响也称旅游效应,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业带动的一切活动) 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影响。本文按照旅游影响的内容划分为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并分别阐述这些影响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三、我国遗产旅游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一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能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以外,还能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如丽江,当年凭借“世界文”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第二年,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可化遗产”的地位成为中外热门的旅游地,其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来自旅游业。另一“文化遗产见,遗产旅游给遗产地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大的。自然文化遗产九寨沟自1978年旅游开发以来,除2008年地震导致客流量减少以外,游客人数逐年上升,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古城是一个原住居民只有3万多人的小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每逢旅游旺季,丽江机场起降的航班大大增加,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

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投资者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投资价值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总之,遗产地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收入、促进的外来投资、增加了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产生了积极的经济影响。

(二)环境影响

学者们对遗产地旅游的调查发现,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环境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可在一定程度上换起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促使当地政府提高环境质量等,如九寨沟景区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交通车均采用无燃料的观光车,这样的做法提高了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一些遗产地本身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旅游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如游客大量进入会破坏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影响水质、引起污染,旅游地建造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宾馆、餐馆等会导致空气污染;过量的游客涌入会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这会大致大气污染增加,危害生态健康。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垃圾污染,破坏景区的美学价值,如黄山盛行的同心锁,将成串的金属挂在巨树上,不但危害树木健康,还将其天然的意境全然破坏了。再次,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照相机的闪光灯会加快石窟、宫殿中的文化景观和溶洞的负数速度。如,敦煌莫高窟因受闪光灯、二氧化碳、指印灯游客带来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已经失去光泽,彩色褪变为暗淡的黑色。

(三)社会文化影响

遗产旅游给遗产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非常广泛且同样具有双重性,正面影响包括:增强游客旅游体验,促进种族和文化认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提高遗产旅游地知名度,促进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遗产地会不断不断优化文化环境;在旅游过程中,遗产地的居民通过与游客打交道,而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唤起他们对自身归属的认识,增强其强化民族认同感。

遗产旅游给遗产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首先可能引起当地人对富有的游客可能产生一种怨恨而导致自卑的情绪;其次游客的进入可能会冒犯当地的民俗以及;最严重的是会直接导致文化景观价值和氛围遭到破坏,导致遗产旅游地商业化、城市化日益严重。国内一些世界遗产地对旅游功能的开发重视程度远远胜过科教和文化保护功能,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等商业性项目的开发,对遗产本身具有的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不够,不重视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保护和继承。一些古城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严肃的宗教仪式打造成变了味的粗俗表演,使遗产地丧失其科教文化功能之余,也是的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面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尴尬局面。如丽江古城,前面提到了旅游为其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但同时古城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由于平静的生活被打扰所以大举外迁。古老的纳西文化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还有一些遗产旅游地,传统的古建筑、寺庙其文化氛围与周围的自然资源是一致、协调的,一些著名建筑本身也是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但遗产旅游的开发会修建很多现代化甚至都市化的建筑,开发者认为“精心设计”的建筑不会破坏景观,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位,很多开发者忽略了遗产旅游开发“原真性”的问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修旧如旧”也是一种对遗产地原真性的破坏。如黄山原本打算在景区内修建水库、宾馆,遭到外界的强烈批评,开发者并未认识到现代建筑的建筑形态是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相容的,在中国至今尚无一个修建的宾馆与旅游地和谐相融的成功案例。敦煌莫高窟,由于功利性的原因遭到破坏性开发,旅游业相关配套:宾馆、餐馆的过度开发降低了遗产旅游地的审美价值和资源品味。景区内“城市化”,对遗产地原有的历史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景区成了孤岛,与之很不协调。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遗产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带来了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双重性,总体而言,在经济影响方面,其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遗产旅游的开发对遗产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在开发初期应将消极影响降至最低;遗产旅游的开发要发挥其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强化民族认同度,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复兴,推动遗产地社会文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孙晓亚,邓明艳.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 老年人 感知 桂林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17-02

据有关报道,桂林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79.5万,占总人口数的15.54%。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8%。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桂林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桂林是世界性旅游目的地,政府决策很多都围绕着旅游业发展而制定。本文通过对桂林老年居民旅游发展感知探讨,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将这一群体纳入考虑范围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关研究概述

(一)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从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等多角度考察。国内对老年人旅游研究主要是在老龄化趋势下,通过对老年旅游者求乐、健康、弥补遗憾、回归、注重实际、需陪伴、忠诚度等心理研究,探讨其旅游动机,得出要大力开发自然风光游、瞻仰回顾游、探亲访友游、文化品味游、养生保健游等老年旅游市场,很少将老年群体作为目的地居民进行单独研究。唐雪琼、杨殷迪《旅游发展对摩梭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影响――以泸沽湖地区落水村和开基村为例》通过对泸沽湖地区发展旅游多年的落水村和未发展旅游的开基村对比分析,认为旅游发展使目的地老年人由被动休闲向积极参与转变,休闲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丰富和延伸,休闲消费明显增多。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为进入桂林各景点、区的周边老年居民,而老年人以能够免费进入景点、区的年龄――60岁为准。本次调查通过100份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通过将老年人问题的回答和所含感情程度相结合,对李克特量表式答案做出选择。

二、桂林老年人对旅游发展感知分析

问卷中旅游影响项包括老年人对经济、社会文化感知和环境感知3大类共13项。通过李克特量表得出以下的结果。

(一)经济感知

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最直观利益便是收入增加。但是从上表看,老年居民并未感到旅游业发展使收入明显增加,被调查对象平均感知职位3.08,基本接近3的一般值。访谈发现,老年人退休工资并不高,加之上了年纪,很少在景点、区周边经营买卖,是导致这一感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2011年一季度桂林市CPI比上年同期上涨6.8%,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6个百分点,在全区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三。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旅游发展导致物价上涨感知最为强烈,高达4.36。其中CPI高位运行“三驾马车”之一的食品老年人接触最多,他们不仅是购买蔬菜、水果、粮食等主力,而且大部分还要为子孙购买零食。而作为景点、区周边居民一般要承受高出正常的市场20%~30%价格。

(二)社会文化感知

本文通过7个问题,来探析旅游发展对老年居民社会文化感知影响。老年居民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最为明显,达到88%,休闲时间增加、安全问题和犯罪率上升、自身价值体现这三种感知次之,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抢占生活空间没有很大正、负向的感情变化,但人际更加和谐及本地文化弱化感知功能更加偏向于不同意。

为方便自助游客,桂林完善了城市公交系统、增加了免费公厕和休息椅等,都让老年人在桂林生活更方便了;因经历了年轻时代的安定,老年人对旅游业发展形成的人多而杂造成犯罪率上升和安全问题加重感知比较强烈;看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可喜成绩,很多老年群体都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社会认可,其最好的表现为稳定的退休工资;稳定的退休工资,加上不断完善的医保和养老制度使绝大部分老人无需出门赚钱,休闲时间自然增加;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对生活空间和环境破坏感知是比较宽松,他们认为旅游者来桂林只是短期的,不会在此长期居住,同时老年人在景区、点及社区内的活动刚好与旅游者的参观时间错开,所以空间被抢占感知较弱;虽然旅游者会带来许多新鲜事物,但是因体力和脑力跟不上,所以老年群体对此只是有所耳闻,并不会亲自学习和使用;城市邻里之间关系较淡薄,这对在此居住的老年人来说也不例外。虽然旅游业发展使得交流增加,但主要仍局限于工作,对缩小人与人之间距离作用不大;而文化方面,老年群体认为桂林本地文化不但没有弱化,随着旅游业发展,反而将漓江、印象刘三姐带到全世界。

(三)环境感知

虽然市政在不断完善旅游交通,但作为世界性旅游目的地,自驾车游和市内私家车不断增加,老年人感到交通阻塞已成为影响出行的原因之一;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桂林城市化不断加速,旅游景点改造,老年居民已经能接受自然山水和水泥相结合的市容、市貌;中国传统本就爱热闹,所以将近83%的老年人不同意旅游业发展破坏了桂林宁静氛围,相反认为桂林必须热闹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提升对策探讨

(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交通

完善的基础建设不仅是桂林旅游业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同时也是城市老年群体所迫切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如提供免费小型急救用品、设立专门老年洗手间以及通道等既能保护老年居民,又能为桂林旅游业分散人流。而交通改善则能提高老年人出门安全系数及促使游客出行更方便。

(二)稳定物价

对景点、区周边商、贩加以管制,应当抓好明码标价、完善价格投诉平台、规范旅游价格行为,有利于市容市貌建设,稳定周边物价,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成本,塑造诚信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确保社会安定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情感和归宿、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旅游在当今社会仍属于后者高级需要,如果安全问题都不能保证,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也不可能出现良性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转变观念

现在对老年人错误的认识和偏见,主要体现在自己觉得“老了,不中用了”和社会认为“老年人是包袱”。桂林现在的老年人占到15.54%,加之老年群体较年轻人更有耐心,让老年人参与旅游宣传、咨询服务,结合地方原有特色在景点、区内进行介绍,让桂林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得到更加真实再现,将很大程度地促进桂林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桂林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老一辈成绩上的,而现在旅游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却将这一群体边缘化。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一群体的真实感受,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制定出真正可行的政策。让老年人参与旅游业,既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也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

【参考文献】

社会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冰雪旅游;感知;态度

一、前言

冰雪旅游是一种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使得游客充分体验冰雪文化,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刺激性的旅游业态。冰雪旅游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资源支撑,冰雪旅游业发展当地的居民对于该产业的感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对冰雪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而当地居民对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冰雪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决定着该产业发展的成败。对冰雪旅游业发展地居民的感知水平和态度的了解,将会为当地政府形成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和谐的旅游社区,促进冰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三个文献数据库,以“冰雪旅游”和“感知”为主题词,检索、查阅了国内外对社区参与、社区旅游、居民感知与行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本文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二)问卷调查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设计《河北省部分地市居民冰雪旅游业发展感知与态度调查问卷》,问卷已经对有关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通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三地市籍贯的二年级学生在2012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间,以三地市社区居民为对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每一社区发放问卷20份,调查对象为男女各半,年龄在20~60岁。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9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4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4%。问卷内容分为河北省唐、秦、张三地居民对冰雪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居民对冰雪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居民对冰雪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居民对冰雪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四个维度。项目得分为1~5级,分别为非常不赞成、不赞成、说不清、赞成、非常赞成。非常不赞成和不赞成合计到不赞成选项,赞成和非常赞成合计到赞成选项。

(三)数据分析法。利用EXCEL软件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对冰雪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情况。表1显示,关于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三地居民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感知情况。在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选项上,张家口居民的赞成率达到93.2%,远比唐山、秦皇岛居民的赞成率高,这可能源于唐山、秦皇岛本身经济就较为发达,尤其是秦皇岛,其旅游产业是该城市的支柱产业,是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在国内早已成为休闲度假的著名圣地。在“自己的旅游观念有了改变”选项上,三地居民赞成率接近,数据表明,冰雪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运动项目,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旅游观念产生影响。在社会文化感知反向问题显示,“旅游者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响”、“犯罪增多,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定感”、“产业的发展使得本地道德标准降低”选项上,三地市居民的赞成率都比较低,反对率也比较低,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表1)

(二)居民对冰雪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情况。表2显示,关于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三地居民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环境的影响,在“增强了居民环保意识”、“增强了政府的环保意识”选项上,秦皇岛的赞成率最高,达到89.5%、87.8%,张家口比较低,为83.2%、82.5%,说明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比较注重冰雪旅游业的规划和宣传,对产业发展同本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是一致的。在“改善了城镇交通状况”、“加快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选项上,三地居民的赞成率都达到了80%以上,其中张家口为90.3%、89.6%、89.2%,均比唐山、秦皇岛两地高。说明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张家口来说,确实能够带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同张家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

在“破坏了宁静的生活氛围”、“旅游生活垃圾增多”、“本地城镇环境质量下降”选项上,三地居民赞成率均不是很高,没超过85%,而且反对率达到了两位数的百分比。说明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影响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负面影响。但在“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选项上显示,三地居民的赞成率远远超过了90%,张家口、唐山达到了95.0%、95.3%。由此可见,冰雪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有着非常大的忧虑。(表2)

(三)居民对冰雪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情况。表3显示,关于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三地居民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在“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居民生活水平”选项上,三地居民的赞成率均达到了80%,张家口居民的赞成率最低,为87.2%、82.5%,这个问题同三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异。因张家口的冰雪旅游业的影响明显高于唐山、秦皇岛,并且张家口有着国内著名的崇礼塞北滑雪场、张北滑雪场,张家口冰雪旅游也一直立足于“冬季滑雪天堂,旅游休闲之都”的定位上,一直将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近五年曾举办了“冰雪旅游节”、“冰雪旅游艺术节”、“网络冰雪体验节”等国内影响巨大的旅游节庆,形成了丰富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但为什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赞成率才达到82.5%,还需进一步探究。在“增加了本地居民个人收入”、“增加了本地居民就业机会”选项上,张家口居民的赞成率要高于唐山、秦皇岛两地,这同该市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成正相关。(表3)

“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满意”、“冰雪旅游业发展利大于弊”两个选项上,唐山、秦皇岛两地赞成率均低于张家口,尤其唐山在后者选项上,赞成率仅为65.3%,不赞成率为15.7%,明显不同于其他两个城市,数据显示,唐山居民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不满意,还存在消耗日益宝贵的水资源的忧虑,这可能与该城市重工业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业态有直接关系。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三地居民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在社会文化、本地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同三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三个重要感知维度上可以知道,居民对产业的发展是否对环境、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都有着较高的忧虑,不赞成率都比较高。冰雪旅游发展初步阶段,产业发展地的居民对冰雪产业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对负影响的感知。根据相关理论,旅游地居民的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植根于他们对旅游影响的综合感知,所以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有效地调控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是冰雪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要求,实现社区公众有效地参与旅游发展决策乃至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公正地分享旅游经济利益,才可以使居民保持在积极的方向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需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要让居民真正体会到跨文化旅游带来的“效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宝琪,刘长运,范红艳.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