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
关键词:主题空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概念
(一)主题空间定义
“主题空间”是通过主题为标志的空间场所,使得空间拥有一个或多个的主题构想和主观意义。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每一个空间作品都会有一定的设计主题,主题的体现形式多样,有特定的概念主题,也有单纯的形式主题。而这些并不代表就是“主题空间”。主题空间和传统空间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主题的主次位置的不同。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概念主题还是形式主题,都是为空间形式和空间功能而服务的,主题的定位也是因空间的现存条件而取定。在主题空间中则不同,主题的定位是概念的,空间形式和空间语言由空间主题而定,为特定的空间主题服务。需要对主题性质特征进行启发式思考,首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调动,组织多种材料与技术方法,寻求体现主题的多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文化、审美观念形态下,通过大量以材料和技术方法为支撑的形态、色彩、肌理以及有意味的形式语义探索,综合比较,解析重构,最终形成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主题。诸如海洋主题餐厅、电影文化酒店、太空奥秘主题公园等等。
(二)主题空间的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关于主题空间概念的特点:第一,主题空间概念大多是源于对问题的分析,或者至少是因问题的刺激引导而产生的;第二,主题空间概念在特性上是属于概括及初步性的;第三,主题空间概念需要而且必须蕴涵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任何一个空间主题上,有许多的概念互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涵盖整个空间的主题。传统上,空间的主题是设计者对于空间概念设计条件的回应。空间主题在这时候是扮演将抽象问题陈述出来,进而发展为具体空间概念的工具。主题存在于每一个设计中,存在于设计条件中,或是存在于设计者对问题的认知中。主题构思可为设计程序及成果界定出发展方向,并可以在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发展,以任何尺度出现,更可有若干来源,具有层次组织的特性以及内在本质上的问题。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概念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我们须按照分析问题、提炼要素、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空间的步骤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功能分区、空间规划、交通流线与表现造型,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和空间构造体都是根据空间设计所含括的要素归纳出来的一些概括性范畴。大部分空间形式所考虑的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在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些范畴同时也包含空间设计中的主要事物。无疑地,每一个设计步骤过程都需要有设计者主观思想的主持,这个主观思想就是空间设计思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既是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围绕空间主题而生成,由主题延伸至空间,再由空间转化主题形式,以主题做为设计主导思想,对空间进行改造、整合的思维过程。主题空间的主题是概念的,由主题确定空间形式,由主题提炼元素,由主题引申至空间功能。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
主题空间设计的成功是源于设计时判断的正确,而设计起始正是决定一切设计选择以及解决方向最重要的时刻。对在主题空间设计时所产生的起始思想,可能采取一种被动的角色。他希望从主题中吸收消化设计资料,然后等待设计构想从意识中“冒出来”,或者也可能主动地用思考的技巧来创造主题表现的设计构想。空间的主题最后也必须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设计者必须尽可能将问题转变为具体的形式。设计者必须去粗取精,一个绝佳的转译方式就是利用图示的方式,所有的问题皆可以用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也就是将主题构思概念空间化、形式化并图示化的具体过程。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阶层
在处理主题空间问题时,掌握主题思维的阶层特质是十分重要的。某些主题思维包含并且指导其他的辅题思维。早期的主题是己知的,而之后所产生的主题思维概念既要与早期的主题相互呼应又要延续。下列的,即为我们在设计时发展主题思维概念所要遵循的次序。第一,定义空间问题的本质、核心目标以及最佳的主题概念。发展主题设计思维概念以处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二,确立空间的角色和目标,及其与空间问题本质的相互关系;第三,对空间分区及分群规划,使之适合主题概念;第四,考虑空间形式化的操作及环境关系,做出合适的基础配置;第五,提炼主题语言的形式元素;第六,在造型的物理性方面,根据空间及环境,发展空间的主题表现;最后,再三考虑及改良所有影响空间主题的因素,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另有许多次要的主题设计过程概念化的阶段中和其他的要点一起发展。主题思维发展的顺序大部分是基于对主题空间化问题强调的所在。主题思维的思考是由大至小、由抽象至具体、由无形至有形,以及由理论至实际。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完成下一个步骤,每一继起的设计构想也都是为使先前的主题思维更加完整。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表现方式
空间所处的城市或地区决定空间的内涵将随着这些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修改它的设计主题,让空间融入周围环境,让人们从空间的氛围到建筑的视觉都感受到地理环境给人的启迪,文化艺术元素的加入,可增加其深远,具地区性个性特征。空间的主题必须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主题与空间之间互动起来。空间主题的选择与定位应根据该空间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特色及历史渊源等合理因素而定,确立一个突出、有特色的主题是首要条件。从建筑、环境、室内空间、公共艺术品和展品陈列等多方面,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通过有思想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主题表现。运用现代的思维理念和现代的设计手法,通过简洁的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内容与情感的交融,各种元素同主题的统一表达,将实实在在的史实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和陈述,反映出系统、有机、多元化的现代设计文化。当人们身处此空间,阅读它的主题,带给人的是主题所传达的意境,使人从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加坡 图书馆 阅读推广 空间设计 以人为本
1.阅读空间再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但是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图书馆两个“场所”的融合与建设: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作为平台的图书馆”要建设成为整个网络化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或门户;另一方面,图书馆依然是民众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与空间,是现代及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
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各地蓬勃兴建,并正在实现转型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由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包括馆藏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各种服务区域。通过对空间的重塑,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场所。欧美图书馆界已有不少“空间再造”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lO)。图书馆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推手,对阅读空间的设计无疑是“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和培养全民阅读以及促进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进行解析,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新加坡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阅读空间的实践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NLB)以促进阅读作为首要任务,阅读推广活动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作为阅读场所的图书馆的空间创新和改造,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吸引了更多民众爱上图书馆,获得了读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文化中心,成为推动和参与城市进步、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1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维多利亚大街100号,其空间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沿垂直方向在顶楼的天台上建有多个绿色“空中庭院”,既美化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又具有降低建筑温度的作用;其底层大厅和内部公共阅读空间为东西朝向设计,全部采用了大开窗,并通过自动调节光线的遮光板及反射板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线;室内外环境连为一体,将花园引入图书馆内部,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草地和绿树边捧书而坐的读者。图书馆虽处闹市之中,却无喧嚣之感,为读者营造和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空间和环境。
此外,为了让图书馆成为激活知识、促进阅读的场所,国家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气氛营造、装潢风格、书柜材质、书架间距、动线设计以及环境的卫生清洁等方方面面,都花了很多心思。例如,为诱导阅读、探索阅读发展,依据每个楼层的馆藏属性,配合了相应的专题展览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图书馆视为一个为不同的读者群量身订制的文化空间和阅读园地。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进行细分,征集残障人士、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社区团体等公众意见,作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参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图书馆成为民众乐于亲近的地方,构建了一个满足多元阅读氛围和需求的新天地。
2.2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上,依照各个馆的特性进行调整,提供适宜恰当的服务。以下介绍当地几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以了解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空间设计和改造方面的创意和特色。
(1)中央图书馆(Central Public Library)。
位于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拥有新加坡图书馆中最多的英文小说收藏和报纸杂志收藏。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大力促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实践中的亮点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为孩子探索环境而建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图1)。从设计、建设到收藏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都以绿色理念为依据,这种独特的阅读空间促进了儿童对有关环境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培养了儿童的环境素养。树屋的装潢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充满活泼和欢乐的气息。大厅迎面有一棵色彩缤纷的“知识树”特别引人注目,其树冠是用废弃的塑料瓶组成,树桩建成一座平台,孩童可坐在上面看书。图书部采用液晶(LED)节能灯,孩童在节能灯的柔和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我的树屋”将儿童阅读空间打造成一座充满乐趣的教育与阅读乐园。
(2)乌兰地区图书馆(Woodlands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数量和深度方面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专题藏书“亚洲儿童文学藏书(ACL)”(图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可说是亚洲文化遗产的珍贵馆藏,体现了亚洲古老文明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礼仪和习俗等。图书馆鼓励家长、孩子和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收藏和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亚洲传说和童话故事,了解祖先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对亚洲儿童文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第4层的儿童阅读区,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图3),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Windows to the World”字样的地球模型,象征着图书馆将为儿童与青少年开启世界知识之窗;而“知识之树”象征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灌溉自我知识园地的起点。“阅读乐园”的空间设计分为4个部份,故事世界(The World of Stories)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世界(The World of Language)强调语言的价值,创造力世界(The World of Creativity)用于展示儿童艺术作品,学习世界(The World of Learning)主要提供学习资料和童话故事书等。
该馆座落于购物中心内,在空间设计上运用自然和环境的主题营造出优雅的内部环境。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由2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边,落地窗前为音乐欣赏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间宽敞明亮;结合透明玻璃隔段设计,既具有穿透性且体现设计美感,充分运用空间布局来营造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当地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和绘画装点着图书馆的墙面,使得图书馆散发出十分优雅的人文、艺术气息。
银发族资讯中心(Silver Infocomm Junction,SIJ)是为50岁以上的人群规划和设计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如何存取数字资源等的学习空间。
(3)乌节图书馆(Library@Orchard)。
选址也在繁华路段,是新加坡第一个征集并采纳公众意见而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过程首次采用“思考设计”模式,通俗说就是集思广益。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人员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先把初步设计构想制成范本模型(Prototypes)并且公开展出,然后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与反馈,让广大民众参与到了这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是属于每个人的理念,并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大量的学习课程。
馆内有很多独特巧妙的设计,如杂志墙的设计(图4),还有“阁楼+工作室”的双层设计(图5)。这里阅读区域被划分为工作室和阁楼,最受欢迎的设计就是阁楼上的“茧”(Cocoon)。“茧”是只限一个人的座位,这些“茧”是给予读者隐秘的阅读空间的椭圆隔间,让读者在里面可以好好享受独自思考和安静阅读的时光。馆内一共有5个“茧”,都设在阁楼。阁楼里也设置了4个书树(Book?Tree)架子。馆内提倡创新互动,这4个架子就是让读者将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者很好的书籍放在上面,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馆底层有一个小型开放式阅读空间,被称为是一所“下一代”(Next-generation)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举行活动,如播放电影、设计界的人士在此交流等,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学习和探讨,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创意的空间。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被认为非常别致且极具现代感,阅读环境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4)裕廊地区图书馆(Jurong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第三个成立且是第一大的地区图书馆。在为读者打造出专属舒适的阅读天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地下1层的儿童专区(图6),配置了儿童书柜、儿童家具,馆内装饰色彩明艳、气氛活泼,并提供儿童阅读、创作、游乐的场所,试图让儿童专区成为诱导孩童培育阅读兴趣的乐园。
位于4层的青少年馆,听取了青少年的建议,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Verging All Teens)(图7),也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目的在于期待实现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即开放给青少年申请评比,放手让他们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窝”,由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概念化的单字标签,如绿洲、舞台、多媒体、地球,使得区域很容易识别;与图书馆里其他区域不同的黑色书架,使得阅读空间看起来既有一份古典美,也有一份现代感;涂鸦区、漫画区、讨论区、表演区、可进食区以及静读区等,打破成人的设计品味,处处展现着符合青少年风格的创意,广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认同。此举既是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创新思维,更提供了图书馆与青少年亲密合作、培养深厚情感的契机。
(5)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
是新加坡首座专门收藏表演艺术作品并提供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片的专门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设于艺术中心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促进读者对表演艺术相关主题的关注、阅读和了解,表演艺术厅以村(Village)的概念设立了4个表演艺术村,以此进行四个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音乐部落收集古典、当代作曲家以及歌手创作的音乐笔记、书籍、CD以及影片。舞蹈部落收集关于舞蹈的历史与艺术书籍、影片。戏剧部落收藏戏剧作品。影片部落收集有关电影剧本和影视相关书籍。馆内有三间放映室(每间容纳4人),一间项目室(最多4人),一间钢琴练习室(最多3人),和一间静音工作室(最多7人),按小时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此外,还有专业期刊、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为用户(影迷、专家、业余爱好者)提供阅读和欣赏。
3.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启迪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是我国图书馆正在转型与发展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和再造,将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案例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再造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与时俱进的空间设计理念
(1)人文关怀的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空间被认为是严肃安静、书刊借阅和学习研究的场所,以“书本位”理念的空间设计将大量的空间用来收藏文献资源。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正逐渐发展为读者交流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设施,而且是独特的、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关爱人、发展人”,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新加坡图书馆一方面展现便民的服务精神,充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贴心、舒心与温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览桌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读者自在享受知识时光的同时,也享受安全感、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使得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2)“场所精神”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和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因此,对读者而言,图书馆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图书馆空间提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场所和氛围供人们来交流与共享,激发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顾客不降反升,原因主要在于自成立起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融合了学习、信息、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文学、设计的多元空间,也就是“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包含了人、空间、活动三个要素。它们合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种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网络平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众多台湾人的心灵港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书店空间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都是为了人。新加坡图书馆将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及其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上,提出了“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除了图书馆设备方面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营造人性化、轻松化的阅读氛围,建设更加优质化和生活化的图书馆空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文化设施,其阅读空间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陪伴生命成长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阅览场所是读者服务的主体空间,打造一个舒适、温暖、具亲和力的阅读空间,对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场所感,加深心理体验至关重要。阅读空间的设计体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交融,为读者构建一个温馨、符合现代生活美学、学习阅读功能完善的图书馆。
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体现了以“终生阅读、学习型社区、知识国家为愿景”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为了大兴全社会读书之风,新加坡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文献资源为支撑,大力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温馨安静的阅读区和明亮舒适的讨论交流区,还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及不同需求的阅览桌椅,吸引读者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3.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注重读者的参与度,从空间的规划到布置,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处处蕴藏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兴建之初,就曾邀集七大公民团体提供意见,充分反映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裕廊地区图书馆在设计4楼的青少年馆时,充分调查掌握了青少年的意见,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环境,更好地把青少年带进阅读世界。根据读者需求,划分阅读的静区和交流的闹区,形成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调研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得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定位更为明确,并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空间,是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深入认知,也是现代图书馆成长的空间及存在的价值之一。
3.3创建和打造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品牌
新加坡各图书馆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和读者需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将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创建各自图书馆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品牌。例如,中央图书馆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乌兰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区被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裕廊地区图书馆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4个表演艺术村等,都成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空间文化品牌。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定期策划和开展多种阅读推广、展览、演出和创新活动,推动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型,向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3.4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分析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呈现高品质的阅读氛围和特色,总结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营造图书馆空间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还要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新加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既要格调高雅,又要注重特色,将图书文化与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显示极强的感染力与和谐美感。
(2)阅读空间的配置注重用户体验。空间设计和配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为读者着想,“以人为本”。新加坡将图书馆空间满足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指标。注重以细腻手法为读者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里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和兴趣俱乐部,供人们阅读、交流、学习和打发时光。寂寞时,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在图书馆聚会交流;烦躁时,躲进图书的静谧天地中。①方便适用的设施配置。满含关怀的书架和座椅设计、明亮可亲的阅读空间、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检索和查找标识系统等,共同为读者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空间,让读者感觉舒适又自在。②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紧跟时展的脉动,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美好的阅读体验。注意读者对于新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体验的新需求,提供新型的电子阅读设备,为读者体验新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创造条件。例如乌兰地区图书馆馆内的银发族资讯中心和各种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科技建设的创意中心等。③馆内文化装饰及色彩的运用。新加坡图书馆装饰方面处处体现了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另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应用。馆内布置用色方面根据读者对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采用不同的色彩系统,吸引读者,总体要求色彩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利用不同的颜色实现功能区域的分割;此外,采用了色标系统用于图书分类与排架。
中式装饰:
在空间的设计艺术中,运用传统的装饰手法,是中国元素含蓄、高雅气质的体现。其包括:蝙蝠、鹿、鱼、梅等比较常见且受人喜爱的装饰图案。述其原因也较为简单,“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而“梅”,则隐喻“梅、兰、竹、菊”、“岁寒三友”,赞颂人们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中式的设计思想:
1、精在体宜
所谓精在体宜,即“三宜”。因地制宜,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人工。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对空间及居住环境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中式空间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与核心价值。
2、因景互借
美轮美奂的苏州拙政园园林的特色就是“借景”,建筑与植物进行融合,空间与园林互为搭配,绝妙且生动的将建筑中的居室、住宅、庭院等等大小环境进行整体的完善,实现了艺术化的生活环境,这种因景互借的表现手段,不得不让人所赞叹。
中国元素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是整个建筑装饰设计的核心与重点,与其说是连接空间与空间的枢纽,不如称其为视觉的中心,甚至感观的第一印象。公共空间在功能中说,它是一个集散地,从装饰上说,它则是空间装饰风格的表达与展示。所以公共空间不但需要美,还需要反映地域文化内涵,更需要展现民族特色和风情。将设计艺术的内涵和文化进行完善与丰富,审美高尚的中国元素引入公共空间的设计艺术之中,是一股涌动的潮流。
在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装饰设计中,有诸多的类型,其中有中国咖啡馆之称的茶楼,是中国元素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当今的许多茶楼中,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设计与装饰的风格,飞檐斗拱,红柱青瓦,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素有中国十大茶楼之称的“老房子”茶馆。主人热爱收藏古董,且建筑本身也不是老房子,但经过精心构筑,整体效果非常接近明清风格。在建筑的二层,空间运用了“借景”的表现手段,将园林融入建筑之中,将中式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扬与传承。家具在空间中的运用和布置,也堪称相得益彰。桌椅、几案的选择也全然不同,四壁的书画条幅,挂件陈设同样也是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古典的中式韵味弥漫在整个空间之中。
中国元素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作为设计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空间设计之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传统的中式设计,由于主要运用对称均衡的手法,四平八稳,中规中矩,色彩上采用朴素稳重的颜色,材质上主要运用木材和石材,总体上会略显陈旧沉闷。所以需要有所创新与突破,在布局上从对称与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层次和细节;色彩中增加些许亮色,以求画龙点睛,带来活泼生动的气质;材质上运用现代材质,取对比之手法,如玻璃与不锈钢、石材与实木等,则能增强现代气息,又不失整体的中式韵味。
西式的空间装饰,代表着时尚与现代,中式则必然代表着传统,潮流总是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将现代与传统的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概念设计的气息,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因为人们最终还是要抛弃狂热的幻想,向往舒适的生活。古老的中国元素,总有着神秘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宁静与和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内在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如此的强大,如此的深入人心。
关键词:整体性;人文关怀;感性思维;拒绝同一;设计功效
构筑公共空间景观整体性
如今,各种各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被建成,达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到小城镇小村落,都慢慢将脚步放至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我们共同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空间里也需要别致的景观规划来达到层次的丰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人文关怀的缺失,历史上不管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崛起还是到当今社会的外国国民大选,无不代表用闲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人为物之根本,物位世界的本源,很好的运转这个微妙生物链会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有别样的色彩,而放眼望去,现阶段建成的一切公共空间景观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城市这个人类构建的生活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的集居开始到如今全球化的地球村,不仅其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其含义的变化。
而何谓城市公共空间?又为何要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改进?
这个项目是我们一直在分析探索却成效微小的一项根本性事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含义的,乃至多功能的公共系统,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于其中,它是我们饮食,居住,娱乐,休闲等其他众多社会交往生活的舞台,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这就造就了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体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具有人性化的主旨,完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根据对西方众多的历史名城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学习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里需要感性战胜理性
理性思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怀抱理性思维也可以使一些大框架和数据上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各异,用同样的眼光和理念来进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得发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或者说过于死板毫无创新可言,也让广大民众得不到更丰富层次的感知,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如何使这一系统更好地强化其城市功能,首先应该考虑将其整体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在建筑实体定位定型后随意用其填补空白的。感性思维是什么概念上的胜利?感性思维它不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设计感知,而是一种讲设计生动化充盈化的设计手法,暂且不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规划,哪怕是一部电影一场歌剧也是一个感性思维冲破理性定式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物以及观众都被内容中感性的塑造打动,也就是被感性创作的活灵活现出动一根根敏感的神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含有冲动含有灵气的景观才让置身其中的民众感到身心放松和灵与景的交融。
拒绝同一追求历史差异性
西方国家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设计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它是历史名城抑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世界中心城市,尤其是欧洲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水平之高以至于界各地的人们都把这些城市当做旅游的首选之地。因为一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出色的城市必定是独特韵味的城市,而一座可以让世人向往的城市必定是用着无比出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其二者皆为因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古罗马在公元前开始建设城镇,维罗那在公元―世纪开始建设.很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经历了兵器时代的古罗马、漫长的中世纪、闪耀的文艺复兴等多个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街道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均有所体现,历史建筑的延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罗马的街道空间有由古罗马时期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围合形成的自由街道和封闭式广场的遗迹,有中世纪形成的自由式布局的街巷,也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形成的轴线街道景观;威尼斯城市则以其中世纪形成的不规则街巷和水街一体的形象而著称于世;巴黎既有中世纪的自由式街巷,也有19世纪中叶欧斯曼城市改造后所形成的轴线街景,而真正成为巴黎城市风格的则是欧斯曼时期形成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壮观的城市轴线景观及沿街建筑整齐划一的特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体现的体型环境特征与其内涵始终是统一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些城市的街道景观控制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相比较之下,我国大多数城市严重缺少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差异性,每座城市发展进程相似,大力投资建造的城市只是粗略的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没有吸取各地的历史风味,而我国地域辽阔,对我国的许多城市而言,缺少的不是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及风景园林之间的有机衔接,即缺少系统化处理,景点过于分散。系统整体大于要素之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有助于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城市公共空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因此了解地域历史特色,将其融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质的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之功效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的前些年,一些沿海城市十分注重自己的公共空间建设,为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另辟蹊径,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口碑,也通过对公共空间景观的足够重视带动了大方经济发展,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繁荣向上的良好措施。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规模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一半,它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公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好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建议将各类城市法定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旅游建设规划中关于公共空间的内容整合为专项或专篇,结合城市、城区的性质、规模和用地分配,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实现公共空间的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