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异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专业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丰富,学习过程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讲解会使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结合实践内容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各行业的对外贸易也逐渐增多,社会继续一批专业知识全面的国际贸易人员,在双重需求下,教学模式急需做出改变,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员。国际贸易中,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经济学知识,明确商务洽谈方式。同时还要对产品的特征做出分析,判断是否能够被海外市场所接受。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但却很难接触到工作期间可能会遇到的突况,对工作流程的概念也过于理想化,很难承受工作期间的压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必须要进行的,现存问题是如何开展才能促进学生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出理论知识全面又具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实践模块
专业课学习阶段,可以适当的增加实践内容,受课堂环境因素限制,情景模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最常见并且有效的方法是在班级内组织讨论,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将班级内的成员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交换意见,这样在学习解读学生能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搜集整理资料时也能明确这一行业的发展特征。涉及到结算的专业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出题,并模拟真正的票据让同学们书写,实现实践能力锻炼的目的。对国贸易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实践能力是逐渐积累的,发现有学生掉队自我放弃时,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引导学生逐渐习惯系统化的学习生活。
2.校内实训模块
高校中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环境,针对各个专业的学习特征,成立实践学习教室。每学期都要组织各个专业的学生在相应教室中接受实践培训,模拟国际贸易的系统化流程。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所设置的实训内容才真实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是必须要掌握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任务。在实训期间,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模拟工作场景,由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实训成绩进行评比。
3.校外实训模块
在校园中是很难为学生模拟出现时工作场景的,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机会少,并不了解真实的市场竞争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因此校方要加强校外实践课程的规划,为学生提供更有力的学习条件。可以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每学期学生都有机会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一段时间,接触真实的国际贸易流程,学生所接触的都是真实工作场景。在走出校园后的就业阶段也能更好的使用工作竞争压力,明确所学习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除学校所创设的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向船运公司询问运输价格,掌握实时的市场价格变化。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才更具有优势。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设
1.实践教学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
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变化十分重要,高校在对国际贸易学习任务进行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对外贸易市场变化情况,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任务具有真实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量对实践教学工具进行完善,包括数据与一些信息报表,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资料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真实的工作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在校期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教研商讨活动,探讨有效的课程开展方式,同时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师资团队的打造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硬性证明,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中实践,了解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变化特征,这样教学任务完成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学生在向教师提出问题时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对重叠内容或有共同要求的课程进行整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以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为依据进行讲解的,一般的教学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则更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教学中把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个步骤和实践环节相符。
4.实行“双证制”
根据国外的经验,高职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相关证书和资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又能引导教学过程,规范实践和操作。高职教育实施“双证书”(即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技术证书)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也减轻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实现订单式办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打破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造,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成一门或一类新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作为学历教育的主要课程。
文章探讨了一些有效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实践理念已经在高校办学中得到重视,但在开展期间仍然存在一些阻碍问题。教师为节省时间追赶课程进度而私自取消课堂实践模块的现象时有发生,校方要加强管理,为实践教学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实践工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产品外贸企业 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58-03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飞快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但是由于受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对外贸易面临持续压力。水产品外贸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的水产品外贸企业面临着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巨大的挑战。水产品外贸企业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减小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水产品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水产品外贸企业是指从事水产品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企业的相关领域内,这些企业对合法水产品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水产品可以是自己生产的,也可以通过收购别人的产品来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1980~2002年水产品贸易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8.9%,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6%。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市场的开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形成了以国内自产水产品出口为主、来进料加工相结合的水产品国际贸易格局,水产品进口也快速上升,渔业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2001年~2007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增加了49.70%,进口额增加了151.06%,出口量增加了56.89%,出口额增加了132.46%,从2002年开始,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的10%,成为世界水产品贸易的“领头羊”。上述数字表明,水产品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产业是我国农业中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水产品出口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从1999年~2003年,水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农产品贸易顺差都在40%以上。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水产品的贸易顺差却继续增加,2007年达到50.2亿美元。水产品的出口能力和净创汇能力较强。但是2008年以来,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却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国际水产品原料价格持续走高,人民币加速升值,饲料、燃油、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以及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下降等多重困难,使得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结束了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态势,转为下滑。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有可能继续衰退的危险。
二、水产品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减少。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许多银行纷纷倒闭,造成了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实体经济,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由此造成我国产品滞销,对我国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对于水产品出口,2008年1月份我国水海产品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可到了2月份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6%。2008年全年出口量296.5万吨,同比下降3.2%。说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包括水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人民币升值使出口竞争力减弱。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大约升值了20%。汇率对进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现的。理论上讲,汇率的变动可以影响一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进出口量发生变化,并影响到贸易收支差额。汇率变化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一般表现为本国货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符合一定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条件下,进口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内进口替代品产业的扩展;出口相应减少,而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受到不利影响。总的来说,一国汇率上升会减少贸易顺差或扩大贸易逆差。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放缓了升值步伐,但有效汇率升值趋势一直延续,同时经济危机使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趋势加强,我国的产品更加失去竞争力。
3.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市场风险凸显。我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日益活跃,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水产品,但水产品进出口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市场比较狭窄。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 仅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四个主要市场就占据了中国水产品出口量的70%以上,其中日本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市场,曾经占据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这几年仍然占30%左右。这说明了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很集中。近几年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的各类营销活动对水产品的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日、美、韩和欧盟的出口额比例有所下降,但还是占相当大的比例。如表1所示,主要出口市场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日美欧韩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日、韩市场进一步萎缩,占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5%,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东盟市场表现抢眼,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增加。这同时也说明,中国在水产品国际贸易中还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开发与发展潜力。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的升值,使进口成本的增加,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使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促使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了从我国进口水产品。而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将近75%是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这些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突然地减少进口,而我国一时之间也很难拓展新的市场,造成我国水产品的滞销,对我国水产品外贸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都是由于出口市场狭窄造成的,因此,加快拓展新的市场势在必行。
4.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不少隐患。水产品的质量对水产品出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水产品加工整体素质不断地提高,但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方式仍占主体,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不少隐患。由于我国水产品出口规模最大,一些质量安全事件显得尤为明显和引人关注,例如2003年的恩诺沙星事件、2004年的孔雀石绿事件、2005年的硝基呋喃代谢物事件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声誉,也使养殖渔民和加工企业遭到重大损失。又如美国2007年6月份宣布对我国产4种水产品实施自动扣检措施,直接导致了我国水产品对美出口受阻,并对我国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可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是水产品国际贸易中最受关注的焦点,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
5.用工成本上涨,外贸人才储备不足。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理论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均衡价格是该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因此,劳动力的价格也是受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因为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和结构转型时期,均衡点会发生变化,在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需求增大,劳动力成本已经在上升,工资也会随之提高;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2008年2月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劳动成本平均上升20%左右。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整个社会外贸人才短缺,供给不足,给企业的人才储备设置了障碍。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的巨大缺口。同时,我国各地区出口营销管理人员、国际商务谈判人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缺口。
6.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明信片,是企业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品牌使企业具有聚合效应。名牌企业或产品能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都会更倾向名牌企业或产品,使企业聚合了人、财、物等资源,形成并很好地发挥名牌的聚合效应。品牌还具有磁场效应。企业或产品成为名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表现出对品牌的极度忠诚。企业或产品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会在这种吸引力下形成品牌忠诚,反复购买、重复使用,并对其不断宣传。同时,名牌形成后,就可以利用名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企业名声,宣传地区形象。这样品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了品牌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品牌的依托,产品的知名度就不高,市场拓展能力也不强,就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总的来说,我国水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不多。以舟山为例: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拥有398家生产企业。2007年,舟山市渔业总产量达到123.8万吨,总产值89.7亿元。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2亿元,约占全市总产值的20%;出口水产品23万吨,创汇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27%;其中精深加工水产品比重达到55.2%。但是,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产品重要加工基地,舟山市的水产品企业中中国名牌寥寥无几,区域品牌集聚效应还不十分明显。虽然在2004年浙江省工商局命名舟山为浙江海水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后,全市已拥有涉渔产品注册商标400余件,但是真正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还是比较少的。真正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兴业”、“明珠”、“正龙”、“海上人家”、“嵊泗贻贝”等几个省市著名品牌,而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则是凤毛麟角。没有品牌的依托,水产品企业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力。
7.国际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增多。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关税逐渐降低,但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凸显出来,是最普遍、最难以应对的贸易壁垒。而自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有抬头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由于其实行的技术法规、标准、认证制度和检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贸易壁垒。虽然WTO国家达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协议》。但在现实中,这一目标尚未实现,各国之间的法规、标准等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性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已提议或实施了近80项贸易限制措施。我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2008年初至2009年1月底,仅来自欧美为主的22个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就高达103起,影响出口约65亿美元。在新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出口贸易面临更加严峻的保护主义压力。
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一是增加中国水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中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从而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甚至严重摧残整个行业;二是影响产品声誉导致市场开拓难度加大;三是延误商机,致使企业损失惨重;会引起贸易纠纷和冲突,由此引起的贸易“报复”或者贸易谈判与协商,随之产生大量的额外交易费用。总的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水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由于中国水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以及各进口国的标准处于不断的调整中等因素,在适应国外需求时要付出大量成本,可以预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中国未来的水产品出口中仍然是一大障碍,从而会削弱中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水产品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1.减小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影响。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政府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灵活审慎的调整,出台对外贸行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外贸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水产品外贸企业也要积极调整战略,应对危机。(1)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水产品出口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融资环境。推动国内银行业信贷理念转型,加强进出口信用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对贸易信贷支持作用。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已经形成了出口养殖水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大宗出口养殖品种,拥有一批优秀的水产加工企业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水产品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就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相对优势。(2)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的提高使水产品企业的税收减少,从而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增强竞争力。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并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2008年11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决定自12月1起提高部分水产品、橡胶制品、化工产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调整将间接地减少外贸企业的成本,提高收益。例如,出口退税调整对于舟山市的水产品出口企业将起到巨大的扶持作用。作为国家今年第三次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上调,此次政策调整将部分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之前的5%提高了13%,加上前两次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目前所有甲壳类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已经从5%提高到了13%。因此此次政策调整将使得舟山市水产品出口企业受益匪浅。(3)开拓国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在目前出口不畅的现实情况下,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无疑是摆脱困境的良策之一。水产品外贸企业必须由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并正在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计。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形势严重影响出口,但对国内贸易的影响甚微。一方面,伴随着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总体富裕程度提高和人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人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强,海洋食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贯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方针,国家势必将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使中国经济增长及其长期发展逐渐摆脱过去几十年间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的轨道,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肯定会给已经具备很强生产能力的出口生产企业提供无限商机。
金融危机给水产品外贸企业出口造成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当前的形势下,外贸企业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紧紧盯住深加工、高附加值、上档次、创名牌不放松,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加大投入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注重产品的特色,对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的产品压缩生产,甚至停止生产,把主要的资金放在主营产品上,做大做强。坚持内外统筹,在积极拓展国内消费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增长,既保障国内市场供给,又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我国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出口造成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水产品企业的影响很大,而正是这些企业提供了最大数量的就业机会,因而这些企业能否安然度过此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对于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企业可以利用外汇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比如出口押汇和贴现。(2)采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币种。出口业务尽量采用即期结算方式,而进口业务应尽量采用远期结算方式。逐步改变目前出口贸易中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灵活选择其他非美元硬通货币种进行结算;而对于进口贸易,继续选择美元为结算币种,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3)综合运筹外汇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减少外汇资金占用,减少汇差损失和手续费开支。
3.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的市场。目前,中国水产品出口过分集中于四个主要市场,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又针对中国设置了贸易壁垒,因此应避免对这些市场的过分依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出口品种,在着力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挖掘其进口潜力。200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市场表现抢眼,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增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可以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水产品的不同喜好,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出口,扩大在新兴市场上的占有率, 逐步减小对四个主要市场的依赖度。我国应该争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比较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异同,使国内水产企业了解不同市场的特征,调整出口策略,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更大的话语权。
4.加强出口水产品质量控制。对于水产品外贸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施品牌战略,尤其要过“质量关”,追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企业要多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注意出口国家标准与我国标准不同之处,加强国外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尽快建立系统科学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要在产品的功能、包装、款式、运送、安装、维修等十多个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视任何都一个都会影响品牌形象。只要树立品牌战略观念,时刻不忘创品牌、保品牌。以质取胜是企业的根本, 质量是企业的效益和生命。要应对水产品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技术水平。
5.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时需要外贸专业人士来操作,然而大部分企业又恰恰缺失或是留不住外贸人才,人才问题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障碍。企业要顺利走向国际市场和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就必须要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当前,外贸人才仍属稀缺资源,为此企业要特别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要在人才的招聘管理、业务管理、保障机制、激励手段上下功夫,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要有留住人才的诚意和方法。再就是企业管理层要有远见,多了解外贸知识,加强企业内部广泛的培训和学习。金融危机是企业招聘人才、留住人才的绝佳机会,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外贸行业遭受巨大打击,使一些外贸企业倒闭,其中也有不少优秀外贸人才面临失业的情况,外贸企业可以乘此机会招聘一些人才。这时企业的选择比较多,可以招到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做到即招即用;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萧条,相对而言企业招聘人才所付出的成本会低一点。因此,外贸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储备人才,定能在经济好转之后有所作为。
6.推进自主品牌创建。目前我国80%以上的水产品出口采取贴牌出口模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凤毛麟角。我们要加快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名牌,树立我国自己的国际渔业品牌。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激励企业进行产品认证工作,加大认证产品开发和监管。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变被动接受订单为积极主动地在出口国家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加大营销力度,尽快打入水产品销售终端市场。要以“品牌经营”为突破,推进名牌战略扩大抢占市场。当前水产品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从不重视品牌转为认品牌购买。水产企业及经营者应当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做法,转而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品牌,并与国际接轨。在目前国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水产品行业必须迅速全面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我国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7.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协调各个企业之间的战略定位,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规范经营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出口商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认证,加强对出口商品的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快速、高效的进出口预警系统,引导出口企业规避风险;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防止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参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协议制定和具体行动,从互惠互利的理念出发,运用经济、外交、金融等方式和途径,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1)建立TBT预警机制。对于技术壁垒的突发性和信息收集的艰难性,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咨询体系。利用驻外商参赞处等机构及时收集国外技术壁垒的信息,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变动。并将信息建立成相关数所库和网站,方便企业咨询,为我国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我国对外贸易的TBT预警机制。
(2)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优惠的待遇,争取发达国家在技术、质量、认证、检验等方面的信息及援助。通过世贸组织咨询机构获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并有效利用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消除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
(3)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熟悉本行业产品的生产规模、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情况,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向政府提供本行业的企业信息需求及国外的标准、法规实行的情况。同时行业协会将从政府部门获得的信息传递给企业,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使信息在政府和企业间达到更为有效地传递。
(4)加强与国外同行对话,并协助政府解决贸易争端。行业协会作为企业自发、自律机构,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谈判主体。它比政府了解行业具体情况,在发生纠纷时,谈判更为有力。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外贸易伙伴沟通与对话,有利于消除和减少水产品遭遇的技术壁垒。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水产品外贸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和水产品外贸企业都要静下心来好好规划,以积极主动的措施去应对,尽可能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损失。同时,企业要积极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贸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快水产品国际品牌的创建,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合理规避汇率风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彬.突破调整当前水产品市场发展思路[J].中国水产,2008(6)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胡高福,尤华旦,刘俐,等.我国水产品外贸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4)
4.辛乔利,孙兆东,等.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黄.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策略[J].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7(1)
6.郑锦.浅析当前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及发展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6)
7.王丽军,周世俭.在美国次贷危机:进程、影响与因应之策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
8.贲广帅,董俊秀.浅谈外贸企业人才储备策略[J].商业经济,2008(3)
9.董小麟,龚庆宇.论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局限和转型要求[J].经贸论坛,2008(1)
10.陈平,谷永芬.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J].国际商务研究,2008(2)
11.张浩.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J].当代经济,2008(1)
12.贺怡宁.舟山水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13.隆国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J].中国对外贸易,2009(4)
14.曾建中.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2009(4)
15.郭淼.中美水产品贸易特征及其比较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2)
16.吴湘生.我国水产品市场呼唤创新时代的来临――2008年中国水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J].市场观察,2008(12)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创新
[作者简介] 齐海鹏,河南省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2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107-0003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规模日益增加,需要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要得到实际的运用和操作,对对外贸易的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毕业后从事与贸易实务相关,如报关员、报检员、外贸单证员等工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二)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的交易对象以外国人为主,因此在交流时需要运用英语,要熟练掌握外贸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其涉外性突出表现如下:第一,涉及到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外汇管理局、保险公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等公司和机构; 第二,函电及交接的单证一般用英文( 中英文) 制作; 第三,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
(三)综合性
国际贸易中间环节多,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在交易磋商时,应该具备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在货物运输时,需要运用到运输学和保险学知识;在货物支付阶段,涉及到国际结算。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教学理论,忽视实践操作
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 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际操作。这种单向传递教学模式,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学生要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知识的实用性不突出,忽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较低。没有突出实务知识的实践性,轻视实务操作的训练,毕业实习环节更是效果不佳。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新的理论和政策要成为教材内容需要很长时间,使用这类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互联网上的知识含量大,更新快,如果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则与现实脱离,无法指导学生的实践运用。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只是要求机械地去记忆,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又不好,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其他技能。因此,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
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创新
(一)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不能及时反映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满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要求。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不断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
1.强调国际惯例
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时,由于合同的签订和合同履行都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联,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国际惯例全方位地讲授和理解,把国际惯例放在基础性地位上。为了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内容,课程中应重点介绍有关的国际贸易的最新法规。如西方国家利用修订有关绿色壁垒的法律规定来限制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特别是针对农产品。教学中就应具体讲授有关防范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从货物的质量、原产地、包装条款到包装材料等。
2. 注重前沿问题的补充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重知识的更新,通过网络等媒体及时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来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网络传媒是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加强对国际贸易最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教学中,得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创新
国际贸易事务课程在讲授中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学习效率。加强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对比教学法、体会式模拟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
作为实务的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复杂的理论,对于所学习到的理论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活化课堂所教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发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当然这种情境训练,还可以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在模仿的外贸环境中,模拟操作整个交易过程,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操作技能。还可以为学生亲自到工作现场创造机会,增加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2.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进行案例讲解使该课程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和生动性,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案例教学是一种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 结合辩证思维方法,通过启发思考题使学生进入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引入适当的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2)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广泛讨论,再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和案例。案例讨论教学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加强,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法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具备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与贸易伙伴进行业务谈判、沟通和交流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涉外性,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适当安排与国际贸易事务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词汇丰富和英语交流水平的提高也为实务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实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双语教学,用英文表达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合同条款等,使学生尽快成为专业外贸人才。
4. 对比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概念知识点过多,且容易混淆。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澄清概念,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如果通过运用比较法对实务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可以使《国际贸易实务》重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如通过在备用信用证、银行保函、保理等各种货款结算方式之间进行异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抽象的内容就能够得到更好地掌握。
5.体会式模拟操作法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在校内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外贸工作,需要在教学中安排两周的实训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制作实际单据。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使用进出口公司的空白单据,利用具体资料,自行完成。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业务。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再以粉笔与板书为主,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在讲解中需运用图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是不能清楚地说明知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补充材料和直观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授信用证的应用流程、各种贸易方式的交易过程等内容时,如果只利用教材文字讲述,需要很长时间,教学效果差,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使得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网络教学
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是网络化和电子化。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代同步,教师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最新国际贸易领域进展与热点问题。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外汇牌价等业务环节,可以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另外,关于通关过程、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等内容,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或光盘等手段传送给学生,扩展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外贸 EDI 实验中心,建立内联网模拟外贸流程,让学生选择国际贸易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诸如谈判运输、国际结算等业务流程。模拟外贸业务流程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外贸业务和具备直接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争辉,赵立华,张群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8,(6).
[2]刘丽霞.《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保理业务 对比 完善
一、引言
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对GDP贡献率达44.86%,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伴随着国际贸易不断扩大,收汇风险日益增加。很多进口商为了便于资金周转,偏好以O/A、D/A方式进行贸易结算,因此,出口商为了扩大出口,往往会采取出口信用保险或者是国际保理业务的方式来规避出口收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通常是受国家财政支持,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而保理业务则是指保理商以赊销方式向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买方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提供的综合性的金融业务。这两种措施都可以起到降低收汇风险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二者的差别和现状进行比较,力图为两种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二、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和保理业务共同点
与出口信用保险相比,保理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更晚。1992年,中国银行率先将保理业务引入国内。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仍然只占我国贸易总量很少的部分。同出口信用保险比较,二者在存在的困难,面对的现状上有大量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出口信用保险和保理业务都具有四方面的作用和优势。都是规避收汇风险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都能通过承担收汇风险鼓励企业出口创汇;提高了进口企业财务的灵活性,促进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能通过强有力的信息系统获得买方资信等信息,帮助出口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组织出口业务;是出口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两种业务,出口企业能够在货物发运后买方付款前及时通过信保公司或者商业银行获得资金融通,保证企业资金周转和组织生产。
二是宏观法制不完善。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保理业务法律体系,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分散。而国际上两种业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如英国的《出口和投资担保法》。
三是缺乏开展业务的专门人才。在我国从事两种业务的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且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造成整体业务效率低下,影响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信息系统不够健全,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加入EDI系统,这极大的限制我国获取国外企业信息的能力。我国银行办理出口保险和保理业务时,更多地需要得到国外行或联行的支持和服务来获知关于国外进口商的资信额度和还贷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和保理业务的特点比较
首先,承保机构不同。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符合WTO有关规则,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原则中允许采用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性手段,所以目前国际上的出口信用保险大部分都采取国营的方式,利用国家财政作为保障,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作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三大政策。而目前我国的保理业务主要由商业银行来办理。从90年代初引入我国起,保理业务就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重要业务。
其次,承保的风险类别有一定的差别。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主要包括买方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收货及付款等。而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买方所在国禁止或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撤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暴乱等卖方、买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法支付货款。而保理业务因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主要承保商业风险。
第三,保费高低有别。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保费偏高。我国1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对东欧、南美、非洲平均保费率高达2%。保理业务保费相对出口保险费用较低。出口保理商往往抽取发票金额0.1%-0.4%的佣金,另外可以向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获得收益;而作为进口保理商,由于承担买方信用风险,因此佣金比例更高,一般为发票金额的0.4%-1%,并可收取30美元左右的银行费用和一定的单据费用。
第四,有各自独特的操作流程。
1.提出出口保理的业务申请
2.将有关情况通知进口保理商
3.信用评估、核准信用额度
4.答复
5.将核准的进口商的信用额度以及自己的报价通知进口商
6.出口保理商向进口保理商正式申请信用额度
7.发货
8.将正本发票、提单、原产地证书、质检证书等单据寄送进口商,
9.将发票副本及有关单据副本交国内出口保理商,将发运货物的应收帐款转让给国内保理商
10.国内保理商提供发票金额80%的融资
11.将副本发票及单据的详细内容通知进口保理商
12.向进口商催收。
13.发票到期后,进口商向进口保理商付款
14.我国保理商扣除融资本息及有关保理费用,再将余额付给出口商
四、对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和保理业务的建议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和保理业务于企业可以融资,规避风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于国家能提升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这两种业务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情况,及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两种业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对策。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监管部门要加大立法的力度,尽快整合已有法律法规并完成完善的立法,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降低保费,扩大业务范围。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因为保费过高,险别单一,业务范围狭窄,可选择性不强,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保理业务也只限于单保理业务,收汇风险保障高的双保理业务缺乏。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两种业务并与国际接轨,我们应积极探索更丰富的业务范围,拓展保险险别,降低保费,提升企业投保积极性。
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整个世界的贸易得到了协调有序的发展。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往来的增多,作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从本国利益出发,双方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日本自1965年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美持续保持贸易顺差,顺差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至1987年已达到598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10年的经济萧条,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美经济摩擦不断加剧,中美贸易失衡取代日美贸易失衡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焦点,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外,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刻认识和分析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吸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采取正确的对外贸易策略,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相同点
1.1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对美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
20世纪70~80年代的贸易中,日本对美国一直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见表1),在20世纪70年代日美的贸易顺差为几十亿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进而上升为几百亿美元,在1987年时达到了567.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峰值。国际收支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日本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这造成了美国极大的恐慌,担心日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屈服于美国,因此美国政府不惜采取政治施压的方式限制日本的出口,日美贸易摩擦产生。中国近年来对美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并替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所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经取代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成为美国对外贸易主攻方向。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虽然由于中方与美方统计口径的不同,双方统计的结果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且连年呈增长趋势,2001年以后更是出现巨幅增长。按照中方统计,2007年中美贸易逆差已达到1 633亿美元,是1993年的26倍;按照美方统计,2007年中美贸易逆差达到2 562.7亿美元,是1993年的11.25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创下对单一国家贸易逆差水平之最,这招致美国国会和部分利益集团的不满,因此这些人开始对美国政府施压,要求美国政府对华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美国于2006年在WTO对中国发起木材、钢材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反补贴的申诉仅仅是一个开始,目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已超出单纯的经济范畴。
1.2制度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导致和解决两国贸易摩擦的关键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日美、中美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制度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导致和解决两国贸易摩擦的关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贸易摩擦开始由宏观经济摩擦转向了制度摩擦(制度摩擦:是由贸易双方制度不协调引起的。这种制度的不协调既有因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工业化社会规制和信息化社会放松管制的摩擦,也有因放松管制或制度改革速度快慢引起的摩擦),摩擦的解决方式也由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转向结构调整,直至规制缓和(经济学家通常把规制缓和界定为去除政府对价格、产品供给或服务的规制)。从1989年开始,日美双方签署了三大协议:1989年《日美结构问题协议》、1993年《日美综合经济协议》、1997年《日美规制缓和协议》。从三大协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解决日美经济摩擦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国的贸易协议已经超越了纺织品协议、汽车协议等这种针对单一商品,从涉及商品进出口数量的内容,开始进入针对住宅、电讯业、金融服务、流通等服务业领域,涉及到竞争政策、法律服务、透明度及其他政府惯例、促进规制缓和的组织建设等国内制度,甚至是日本的经济结构。
由于中国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同时,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仅会与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上的WTO发生制度上的摩擦,而且会与处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进行制度调整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出现制度上的摩擦。如美国贸易代表年度报告《中国贸易壁垒》指出:限制性投资法律,管理程序缺乏透明度和任意使用规章和法律等严重限制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出口和对服务部门的投资,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业、通信、听觉视觉产品、商品流通、职业服务和旅游及旅行部门。并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条件下,以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已经率先进行了战略调整和管理改革,将公司经营的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并精简人员,减少管理层次。而大多数中国的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从而经常容易与跨国公司在经济技术合作中产生摩擦。
1.3中、日对美贸易依存度高,在处理贸易摩擦时较为被动
美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二战后又成为科技领先的强国,这使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减少了对外依赖因素。20世纪60~80年代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对美出口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以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贸易为例,日本的汽车在当时占美国汽车进口贸易份额的四分之一,高峰时出口350万辆占美国市场的30%。研究表明,日本商品对美国的出口在美国进口中达到50%以上的比重,其市场占有率在15%~20%的时候,日美贸易摩擦就会激化和升级。
高度的贸易依存度使美国掌握了日美贸易摩擦的主动权,使日本在贸易摩擦的争端解决中处于被动地位。中美经贸关系也是严重不对称的,这加大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使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容易被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的风吹草动置于被动地位。在经济上,中国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如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受到美国的出口额度限制的时候,中国出口总额度就会锐减。同时在双边经济总量上,中美贸易的份额也是不对称的。中国对美出口额占中国全部出口的20%以上,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比重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0%,而美国自中国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称性使得美国在贸易摩擦中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而中国对美国却没有相应的约束能力。
2、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不同点
2.1贸易摩擦的手段不同
20世纪70~80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是在GATT框架下解决,其中数额限制,关税为主要限制手段,并且以美国的单边主义为主。贸易摩擦的手段比较单一。与日美贸易摩擦相比,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所援用的手段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以反倾销、技术性壁垒、特保条款、法律法规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为主。相对于关税来说,非关税壁垒更为隐蔽并且对于贸易的限制作用更强。为什么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手段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事件打击以来,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2000年以来,占世界经济70%的美、日、欧经济同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或增长迟缓,这是1975年来的首次下滑。
其中,美国经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急剧降温,2001年3月正式陷入衰退。虽然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尚不坚实,美元汇价可能会继续下跌,恐怖威胁仍会困扰国际社会,因此,全球经济彻底走出低谷的态势并不十分明朗。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经济走强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较弱,反之,世界经济衰退的时候,贸易保护呼声较高。世界经济的低迷致使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以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卫生和保护环境为借口大量采用新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新贸易保护措施花样层出不穷,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等技术壁垒激增;反倾销、反补贴、特保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非关税壁垒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还有新的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也被广泛应用。贸易保护措施的滥用导致全球贸易摩擦频发。中美贸易是在这样的一个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新贸易保护措施也频繁地发生在中美贸易中。而日美贸易摩擦激烈的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呼声较低且保护措施单一,因此日美贸易中贸易保护措市场纵横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施的滥用较少。
2.2中美贸易摩擦比日美贸易摩擦受政治的影响更大
日本是美国的受托管国,日美贸易摩擦是发达国家之间围绕工业品展开的,是经济格局变动造成的,而中美贸易摩擦则更多地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一直在推行它的单极霸权主义。因此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美国视其为潜在的敌人,认为中国发展和强大之后会成为其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对手。因此美国当局提出了遏止中国论,并长期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进行严格限制。但是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就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这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美国为了缩小贸易逆差,推出了旨在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新规定,但为了保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内拥有30年的领先地位,规定只有不被列入限制列表的高科技产品才可以无限量地向中国出口,这使得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专门负责出口管制政策的产业和安全局(BIS)于2007年6月15日宣布,将对出口中国的可用于军事目的的高科技产品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同时推出了一个涵盖20个产品大类的限制出口名单和一份合法终端用户计划。按照合法终端用户计划的规定,只有那些被信任的用户才可以在没有特别许可的情况下,购买限制列表中的产品。
限制列表中的产品包括:飞机发动机、贫化铀、航空电子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激光、水下摄影机和推进系统、某些复合材料、一些电信设备、空间通信和防空设备等。这一新规定与以往多设限的高科技产品的类别相比看似略有放宽,但实际上可能会使出口和审查的程序更为复杂,从而使限制更加严格了。美国试图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以保护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希望美国能够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大量出口,以弥合两国间长期存在并逐步扩大的美中贸易逆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第二届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中也再次表达了中方的意愿。她说: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比例已从2001年的18%滑落到了2006年的9%。这种强化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对华2 3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 也就是说,美国新推出的规定很有可能不但不会使贸易逆差缩减,反而会使现已存在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可见,中美贸易摩擦受政治的影响较大。
3、日美贸易摩擦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3.1应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摩擦中,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已经处于新的利益共同体中。要有效地应对及预防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壁垒引起的出口贸易摩擦以及外国对我国进行倾销可能引起的进口贸易摩擦,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铁三角关系和多层次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只有信息互动、集体作战,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形形的技术壁垒和倾销、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才能奏效。
3.2应坚决抵制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的压力
应该防止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由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和开放资本市场,导致中国经济衰退。入世后由于关税下降和市场准入的扩大,进口会进一步增加,在中国没有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出口,利率下调的空间有限,财政赤字扩大的条件下,应该抵制贸易逆差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和开放资本市场的压力,吸取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教训,防止人民币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压力,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
3.3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投资
扩大内需是解决贸易摩擦的治本之策。应该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流向西部,培育和做大国内市场,增加国内市场对国内外企业产品的吸收能力,这样不仅能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依赖程度,还能缩小东西部的地区差距,从而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