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篇

创新没有对错之分,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瑞典副首相莫德·奥勒夫松说。

“我们的教育体系鼓励孩子们‘大胆想、大胆做,可以尽管去犯错’。”瑞典创新局的项目经理桑德里德如是说。

奥勒夫松和桑德里德说的两番话,体现了瑞典对于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小国却出了无数发发明和发明家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国家之一,瑞典积极鼓励年轻人对科学技术保持持续的兴趣。“创新,从娃娃抓起”在瑞典不是一句空话。

激发创意的“灵感教育”

创新,被视为瑞典的生存战略。数据显示,瑞典是在研发领域投入公共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约占G DP的1%。除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外,瑞典的创新教育也自成一体,贯穿于幼儿园、青少年、大学等各个时期,并不乏对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培育。

在瑞典,一个“从6岁开始、贯穿整个学龄阶段”的创新教育系统已然逐步建立。由政府拨款支持的“灵感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种教育针对6~12岁的孩子,鼓励他们把家中的废品带进课堂,拆解后再重新组装成新东西,并鼓励他们思考“还能做成什么以前没有的东西”。这不仅让孩子们动手动脑,而且激发了他们“突破常规”的潜能。至今,瑞典拥有“灵感教育”资质的教师已达1700多人,遍及全国800多所学校。

“灵感教育”的方法也很独特。譬如说,把孩子送到老人院或残疾人协会,让孩子与老人或残疾人充分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和疾苦,然后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发明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仅一年,与该项目合作的残疾人协会就获得了2000多个好主意。

安娜·卡琳是“灵感教育”项目的负责人,在她看来,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的今日,年轻人有很多选择,如何引领他们认识科学之美,为未来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已成为全新课题。

各式各样的创新竞赛

自1979年开始、每3年一届的“新发明竞赛”(“Finn upp”)是针对12~15周岁的学生,鼓励他们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将一次次的“异想天开”变为“实用产品”,是瑞典创新教育中无法不提及的精彩一笔。

据了解,在1979年首届“Finn upp”大赛中,共有632项发明被提交;而在2006年第10届竞赛中,这一数字已增至5340项,参赛选手也多达7579名。而且, Finn upp也充分鼓励女生对技术、化学、物理和数学的兴趣。“女孩参赛的比例由1979年的12%上升到1991年的43%,2000年更是达到56%,超过了男孩的比例。”身为女性的索菲娅显得特别自豪,“在创新领域,谁说女子不如男?”

有个叫安娜的小姑娘上初中时发现,公共饮水池向上喷水的水龙头,让接水者很难准确地把水装进自己的水壶。于是,她在普通水壶半腰处开了个口子,安了个盖子,这样,人们在浅浅的水池里也可以方便地接水饮用,多年的难题被一下子解决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发明,却一举夺得瑞典“Finn upp”初中生发明竞赛的大奖。现在,这款水壶已成功申请了专利,并成为瑞典运动品商店的“大热卖”。

而在最近一届的获奖作品中,有人设计了“凸”字形车用除冰刀,相比传统除冰刀多出的握把,令使用者更易发力;有孩子设计了可拆卸的双层超市购物推车,方便食物、化学清洁产品分类摆放;有学生设计了带有荧光标志的人行道提示系统,行人经过时,频频闪亮的荧光灯将提醒来往车辆;还有学生设计的自行车防盗锁,可以将车把手折叠锁入……

今年的竞赛组织者索菲娅·比约科维说,所有这些创新并没有涉及高深的技术,却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好点子”带给生活的神奇变化。“Finn upp不仅让孩子们对技术和科学的兴趣更浓了,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发明创造的乐趣。”曾是工程师的比赛指导老师艾夫格伦说。调查显示,在Finn upp参赛者中,77%的学生觉得“科学学习更好玩了”,62%的学生表示“想学得更多了”。

为了激发、鼓励儿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瑞典的一些学校每年都组织“扔鸡蛋”比赛,评出将鸡蛋从25米高空扔下而不会摔破的最佳方法。比赛的最初组织者、发明家和企业家安德斯·罗森希望通过这种不常有的游戏形式,来激励儿童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平等

“平等意识”是瑞典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被列为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这种平等意识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全社会公民均等的教育机会。

为了贯彻教育平等,瑞典政府大力增加教育投入。2000年,瑞典教育投入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

在瑞典学校,没有等级界限和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进入基础学校(相当于小升初)后,学校把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整合在一起,让他们学会关心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有缺陷的孩子,瑞典学校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老师们会集体观察,发掘他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身处困境家庭的孩子得到关爱,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心理会更健康、行为更加合理规范。

对教育平等理念,瑞典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如果社会将资源集中在培养少数拔尖人才上,这不仅浪费和闲置了大量的宝贵教育资源,而且使社会发展更为缓慢。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不让社会出现落伍者,而不是培养个别天才。只有人人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每个公民都具有健全的道德观、责任心和团结奋进的精神,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这一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的。

协作能力

在瑞典,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孩子从1岁多起就送幼儿园,幼儿园分班级不按年龄,园方特意让大点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当孩子进入实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后,校方通过让他们参与班务会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在中学,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有自己的学生会。中学生通过学生会,与老师和学校管理层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学生会,自主地对学校管理等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学习到民主社会的真谛。

生存能力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的一个口号,指的是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学会生存,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除了强调团结协作重要性的同时,瑞典教育也重视孩子生存本领的培养,重视孩子融入社会以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教育的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或某一学科不同的角度之中,探索者在既保持思维的活跃又保持头脑的冷静,既保证思维的发散又着眼于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实现思维发散的火花“聚合”。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是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把育人确立为最高的境界追求和最终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同时,依据多重智力理论,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能用同一目标培养人;用同一模式教育人;用同一标准评价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自主性特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把情感目标提到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要求与生活接壤,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生活的体验、知识情感的体验,强调学习的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这些素质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活动。在活动的特殊的情境中,在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以语文为主的相关学科交叉中,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种种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在教师的有效引导、组织、促进下,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对相关“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语文知识能力的新组合,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新文化建构”。活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强调个体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交流与综合性的探究,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感悟新的认知结构,感悟新见解,进而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观念方法 氛围 评价 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以及学科特点,寻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学生处在一种相对被动、消极的学习环境中,一味的只知道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使其原始的天性和激情被扼杀,又何谈创新!新的理念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使学生由 “学会”向 “会学”的转变。

二、改进方法。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规律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采纳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等。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取长补短。

三、创设氛围。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情景。教学氛围、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否是学生思维能否得以拓展、个性能否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否能够通过学习得以创新,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好坏与否,又取决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情景创设的贴切与否。怎样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呢,那就是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一个逼真、形象的情景环境,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追求新知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疑是思之始”,欢迎学生质疑、争辩,给学生犯错的温床,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完善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单一缺乏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意。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4篇

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本人觉得在生物教学上应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生物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两个过程,但是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人,这就决定了教学工作过程中要投入感情,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避免在教学中老师以学术权威的口气指责学生,尽量不用“你必须”、“你不准”等命令式语气与学生对话。如果这样将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对教学内容不接受或不敢质疑,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当学生不能按要求正确回答问题时,不要用否定性的语言打击学生,而要加以引导、鼓励,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培养自信心,使之在各个方面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之,在爱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前提。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一旦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就会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会取得超出期望的效果。要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生物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实例导入、趣味游戏导入、实验导入、生物学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语,将学生自然的引入正课,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故事化

当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时,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以将庄稼的“烧苗”现象介绍给学生,随后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看法。以这种方式讲解质壁分离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学生容易接受。又如在讲解“蛋白质代谢”的时候,可以谈一谈在生活中“不能空腹喝牛奶”的原因是牛奶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人体主要用其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一定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或形成新的氨基酸,若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将会分解释放出少量的能量,此时牛奶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就会浪费。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优化生物课堂结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物教学也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应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

教师导入课堂内容后,提出学习目标,将课堂分成几个阶段,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学生不断地归纳、总结新知识,学生因为思考时间的增加,就会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的活跃性也会大大提高。为保证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规定每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在学生中巡视,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高效率地完成自学任务。在每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完成后,老师要针对自学内容,按照学习目标来提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透彻理解。对于某些能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老师应加以鼓励,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最后,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应用10-15分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谈自己对学到的新知识有何理解,如何在生活中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坚持教法求新求异,才能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特别是有关几何图形的教学,孩子们学习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点时,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看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有四条边,有的说对边相等,还有的说有四个相等的角,这时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可有一个学生问:“这四个角真的相等吗?”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想出各种办法解决:有的把长方形的一角画在纸上,再拿其他的角去比;有的用量角器量它的度数,有的把长方形纸对折,让四个角重叠在一起,还有的同学拿含有直角的物体(书、三角板等)去比,方法是多种多样,但结论是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重视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对他们不能横加指责或粗涉,要培养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训练,使他们敢于冲破一般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开拓较为广泛的思维空间,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实践,开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