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关键词〕绘画治疗;情绪障碍;自我概念;社交技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14-03
儿童的有机体正处于发育变化中,还没有定型,在发展过程中,其情绪和行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异常,如畏缩、焦虑内向等。出现这些异常情绪及行为表现的原因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体验等。而在现代四百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多数是以言语为媒介从而实施心理治疗的,虽然这些方法在矫正成人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这些疗法难免显得无能为力。而在绘画治疗中,治疗师以患者的绘画为中介,以此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治疗,可取得一定的实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绘画治疗扩展出很多的形式,如:涂鸦画、自由画、画人测验、动态房树人测验、家庭动态图、学校动态图、自画像、树木人格图等。在这些绘画治疗的形式中,儿童得以借助绘画把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或是潜藏的焦虑等表达出来,从而得到帮助,绘画治疗是促进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1.投射理论
绘画治疗主要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在于减轻焦虑以及保卫自我以维持自身内在的人格结构,这里的投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者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欲念加诸于他人,又称之为否认投射。投射可以被看作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它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可以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形式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1],绘画是心理投射技术的一种。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等心理投射技术已经被研究者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2.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这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另外,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3],说明右半球功能的损害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机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4]。因此,绘画疗法认为右半球所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能影响、治疗情绪机能障碍。
二、绘画治疗的操作实施
总体而言,严格意义上的绘画治疗一般包括诊断、帮助改变与结束三大阶段。
1.绘画治疗的诊断阶段
在正式的绘画治疗前,治疗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信息,包括家长或教师的描述、专业诊断的结果以及在跟当事人交谈中所观察到的信息等。依据创作方式的不同,绘画治疗诊断可分为两种方法,即非结构性方法和结构性方法。非结构性方法是指由治疗师提供材料,如铅笔、黏土等,当事人自己选择主题,自由发挥;而在结构性方法中,治疗师明确规定创作主题以及媒介,涉及大量的投射技术,如“房树人”测试[5]、诊断家庭人际关系的“动态家庭绘画”测试[6]。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治疗师仔细观察当事人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当事人与治疗师的互动、对作品的解释等。通过评估从而诊断出当事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内心的矛盾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当事人是否适合进行绘画治疗、适合何种绘画治疗形式(个体、家庭或团体)等,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治疗计划与目标。
2.绘画治疗的改变阶段
正式的绘画治疗包括多次会见,主要在于唤起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促进与其围绕作品进行互动。初期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防御和阻抗,以激发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从而进入治疗过程,在此阶段,有经验的治疗师善于运用口头鼓励、热身活动等方式。由于心理防御等原因,当事人可能会在作品中隐瞒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遭受丧亲之痛的当事人可能会以临摹或者模仿的方式避免表现真实情感,因此,整个治疗的中心是采取各种方法引发当事人表达真情实感,包括布置主题绘画作业、建议当事人更换美术媒材等。作品完成后,治疗师与当事人要围绕作品展开互动。当事人作为创造者,既可以与治疗师谈论其作品,亦可将其作品收藏起来。治疗师作为作品的观赏者,要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前提,经其同意,可对其作品的隐意及显意进行适当的反馈,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在这种互动中,当事人能逐渐领会自己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以口语等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这些情感,达到其情感和个人经历的外化。通过互动,治疗师则能在真正理解而非曲解或误解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干预措施,促进整个治疗过程的良性发展[7]。
3.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
当事人的行为、情绪等有了明显改善后,就进入了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了,此阶段一般需要2次会见。在此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成果。治疗师可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如鼓励当事人按照创作顺序观看整个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使其了解成长历程;或通过创作表达出因治疗即将结束所产生的焦虑、沮丧等情感。一般而言,针对各种精神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治疗是在病房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此时,美术作品一方面可用来评估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被用于帮助当事人表露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看法。可见,绘画治疗的过程既仰赖治疗师的理论取向,也取决于当事人的身心状况[7]。
三、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逐步增多,研究一致证明,绘画治疗对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绘画治疗在处理儿童情绪障碍方面的研究
绘画治疗在儿童情绪冲突方面的应用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盛。如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的方法对6名来心理咨询的有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治疗,通过对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发现6名中学生有心理创伤、情绪化倾向、情绪低落、逃避人际关系、防御、心理失衡等问题,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儿童心理咨询中起到很好的效果[8]。
绘画治疗不仅可以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而且可以帮助解决儿童情绪方面的问题。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绘画治疗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萨恩(Singh)通过绘画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劳杰(Logies)鼓励儿童运用绘画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从而引导儿童更好地集中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上。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改善了其情绪管理技巧[9]。
儿童的心理问题较多地表现在情绪方面,基于绘画治疗对情绪问题的作用,在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善于运用绘画治疗这一有利的工具。
2.绘画治疗在提高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对于儿童绘画治疗的研究发现,绘画治疗能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和谐人格的构建。刘中华对一名形成寄人篱下自我概念的留守小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使用绘画治疗对其进行干预,最终缓解了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了其自我概念[10]。凯威(Keve)采用自发绘画创作的方法,对面临家庭和发展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也发现绘画疗法可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促进焦虑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加强自我概念[11]。科尔韦尔(Colwell)的一项绘画与音乐治疗干预对住院儿童自我概念的效果比较研究显示,绘画干预活动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都使得分提高,而音乐治疗没有达到这么全面的效果。这说明,绘画治疗是一种独特的增强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方法。
3.绘画治疗在促进儿童社交技能方面的研究
绘画可以改进社交技巧。卡纳拉弗(Kanareff)对4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38期团体绘画心理干预,提高了这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9]。在一项对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同样发现,绘画治疗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绘画治疗同样会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12]。
此外,绘画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式,它在治愈精神疾病,尤其是灾后儿童的心理辅导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如绘画治疗对增强地震丧亲青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等。可以看到,从情绪障碍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从留守儿童到孤独症儿童再到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无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的应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绘画治疗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和群体会越来越大。
四、小结
绘画疗法运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如当事人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也易于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当事人的性别、语言、年龄及绘画技巧等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也不受治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绘画疗法可以使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毁灭性能量,使患者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各方面的提升已被很多的研究所证实。绘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其特殊的治疗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绘画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学者们可尝试拓宽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探讨绘画治疗对学习障碍儿童、即将辍学的儿童等的干预,极力发挥绘画治疗――这一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的功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85~190.
[2]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金卫东主编.精神分裂症:模型・药理・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109.
[4]Sheikh A, Shaffer J T. The potential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M].New York: Brandon House, 1988.
[5]Buck J. The H-T-P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manual. J Clin Psychology, 1948, 4:317
[6]家族画研究所编集.临床描画研究[M].东京:金刚出版,1986:52~101.
[7] (美)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8]潘润德. 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07), 749~750.
[9]王立花. 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综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9(3):39~42.
[10]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135~140.
[11]Education, A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理论;积极;保护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9-02
自1994年提出“留守儿童”的概念以来,国内教育和学术领域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还存在许多争议。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2年以后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经过对文献的梳理,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一般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依恋,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1]。第二阶段,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前不一致的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很多方面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并不必然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也不是导致个体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第三阶段,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逐渐兴起,心理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研究开始转向寻找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目前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等。
一、心理弹性理论
(一)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概念
心理弹性理论是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式。查阅《汉语词典》对比弹性和韧性的解释发现韧性更强调耐受力,而弹性体现复原,弹性的解释和英文原意更加接近,所以本文采用心理弹性的译法。
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查阅大量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发现主要有三种定义方法: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2]。
李永鑫等根据已有观点对心理弹性作出如下的操作性定义:心理弹性是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以及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3]。
(二)心理弹性理论模型
1.系统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Mandelco&Peery提出了心理弹性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与我国易经中的“守恒”有异曲同工之处,模型把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而生物因素又包括身体健康、性别等;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外部因素指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家庭外因素包括同伴、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模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一个因素缺失或发生变化时,另外一个因素若能及时补充,也可以适应良好。留守儿童是属于家庭内某些因素的缺失,但如果学校和社会这些外部的因素能及时给予支持,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
2.心理弹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
随着对心理弹性研究的深入,很多科研机构和心理学家开始转向实证和应用研究,把重点放到建立新的心理弹性模型和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上,于2003年提出了心理弹性动态模型。
该模型呈现了保护性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弹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把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及青少年需要。外部资源和一些保护性因素比如积极参与和亲密关系等,这些能满足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安全、归属与爱等心理需要。而内部资源主要是由青少年自然发展起来的个体特征构成,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问题解决、合作等。这些内部资源会在青少年遇到危险因素时起到保护作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一)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的研究
李永鑫等(2008)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研究从父母外出情况、外出时间、团聚频率等6个方面考察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级这个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无影响;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男童[3]。李志凯(2009)也得出一致的结论[4];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父母外出的时间越长团聚频率越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由母亲照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由父亲照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安容瑾的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年龄、年级、留守类型、性别等因素上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等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5]。
在人口学变量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地成果,但还不够全面,很多研究集中于农村,对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还很少,也缺乏城乡对比。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
李永鑫等(2009)从人格特质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这个侧面的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特征比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影响更大[6]。骆鹏程(2007)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儿童的人格特征差异角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人格特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
分析目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在影响心理弹性的各种因素中,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8]。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这3个维度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都产生积极影响,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一样,都比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影响更显著[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留守女童比男童更多的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高利用率也提高了心理弹性的水平[9]。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高低也反过来对社会支持产生影响[4]。
(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
尽管目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关系的直接研究还很缺乏,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中可能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弹性的动态模型中,自我效能感也是作为内部资源的一部分。
徐书萍(2007)在研究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进行时发现,心理弹性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10];胡会丽(2009)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也反过来影响自我效能感[9]。我们可以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现有研究的共同点在于,研究重心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转移到寻找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子和提高适应能力上来,通过挖掘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来减少留守对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实证研究也不够全面具体,关注点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还要具有前瞻性,以便在后续研究中作出改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方法比较单一,由于问卷编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体差异,必然给调查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以后的研究者应该注意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另外在研究中还可以加入访谈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力图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加准确。而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还需要对生物因素进行研究,才能更真实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第二,研究选取的对象不够全面。目前研究主要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在校学生,而忽视了辍学留守儿童;另外,第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面临就业和婚姻,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是否造成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选用不同的被试类型,被试的数量和取样的范围也要增加,使取样更具有代表性,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第三,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可以推广的预防或干预方案。建议学校组织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班级辅导,这种自我体验式的活动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来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1]丁玲,韦炜.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8,(Z1).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5]安容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8]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儿童学习障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心理健康的条件下对儿童学习障碍含义、类型、诱发原因进行探究。并从儿童自身、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三方面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出现,提高他们的成绩。
【关 键 词】儿童;学习障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60-03
一、引言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以下简称为LD)。在教育领域属于特殊教育、在心理学领域属于学习心理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特征、技能训练、社会支持、眼动及脑功能研究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诱发儿童学习障碍的因素,如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必须要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对儿童学习障碍研究是当前我们需要探索的领域。
二、儿童学习障碍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学习障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于1963年首先将学习障碍这个词提出。国内至今比较认可的说法是,LD是指在听觉、思维、言语、阅读、书写、推理、拼音或数学计算等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显著困难。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具体表现在智力与特定的行为与学业成就方面。但通常认为这些儿童的智力基本正常。而引起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这种结果是学习障碍儿童与其自身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所导致的。国外调查资料表明,LD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5%,有一种或者多种学习障碍的学生占13%(Capano, Minden, Chen, Schachar,2008)“据统计,中小学生中有学习障碍的人占到5%-10%”。所以说,在我国人口基数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关注儿童学习障碍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注重基础教育的社会,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研究的趋势。
三、儿童学习障碍的类型
学习障碍是在如今在校生中各类身心障碍中占首位的。柯克和葛拉格认为学习障碍包含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两种。发展性学习障碍是指注意力协调缺陷、记忆力协调缺陷、感知觉协调缺陷、思维缺陷、语言能力的缺陷。学业性学习障碍是指:阅读能力缺陷、算术能力缺陷、拼音能力缺陷、书写能力缺陷、写作能力缺陷。通常的学习障碍有如下五种类型:
(一)阅读障碍
在所有学习障碍中阅读障碍所占比例最高。阅读障碍儿童的困难表现在阅读方面。据统计,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具体表现形式为阅读速度慢、阅读内容理解困难、容易添字或者落字、看过就忘记、学习拼音和汉字困难、朗读及表达能力差。
(二)书写障碍
书写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表现在书写方面。儿童具有正常的书写能力,男女生在这一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为书写潦草、写作业一心二用、抄写时容易犯错、写字速度慢、偏旁部首错位、缺划或者多划、看到信息在写时容易遗漏。
(三)数学学习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顾名思义,就是儿童的学习困难表现在数学学习中。男女生在数学学习障碍方面也无明显差别。此类儿童表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不足、对基本的数学问题不能解决、关于数学概念和做题目时不能理解、运算能力薄弱、不会对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方式较为死板、空间想象力差。
(四)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在儿童学习障碍中也是常见类型。主要表现在儿童上课不专心、做事没有耐心、容易生气、情绪不稳定、同伴关系不良好、不能自我控制、缺乏自律以及不能延时等待等。
(五)写作障碍
写作障碍的儿童最明显的一点是阅读成绩与写作成绩不成正比,儿童可以进行口头表述作文,但不会转化为书面语写出。如同流水账一般写写忘忘、内容空洞、无主题、不会修改,就算修改也是个别字或单个符号做无关紧要的修改,不会进行整体性修改。以上五种是儿童学习障碍的主流分法。除此之外,还有记忆障碍、知动障碍、思考障碍等。
四、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角度方面阐述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并立足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以及学校方面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
在Sterenson对285对双生子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阅读能力障碍明显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双亲有学习障碍将大大增加后代成为学习障碍的概率。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本身来言,相比于一般儿童多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较低、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与儿童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生理和自身心理机能都还尚未成熟有关。再加上学习障碍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自我意识还未发育完整、缺乏自我调整、不能明确意识到调动内部动机的意义,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亲子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家庭关系是密切的亲子关系,并且孩子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恋。一个好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对学习都有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其子代患学习障碍的子女低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父母。父母之间的关系,恩爱程度乃至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等都会影响儿童患学习障碍的高低。家庭不美满,夫妻关系不好,亲子关系不良好,父母对孩子态度粗鲁或者疏于对孩子管教,放任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闻不问,都会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出现概率。同时,家庭资源的贫乏,也会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而直接导致学习障碍的发生。
(三)同辈群体因素
由游戏向学习过渡的儿童,逐渐将学习好坏作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会被其他儿童所拒绝,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导致其自身发展为社交障碍,更有可能发展成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成绩不好,会使得更多的同伴不喜欢他,造成儿童自身性格更加孤僻自卑,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沉默,甚至抑郁。在一项元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75%的学习障碍儿童存在社会技能缺陷。
(四)学校因素
在儿童期,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他们在儿童的心中地位逐渐增高。在学校,教师的言行、教学水平、教师自身素质等都会对对儿童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评价较低,甚至不闻不问。认为学生无药可救。将精力投于那些成绩优秀或者聪明讨人喜欢的学生,忽视学习困难的儿童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使得儿童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最终演变成学习障碍儿童。
五、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于在心理保健与自身身心平衡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普通的小学生来说,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分别从儿童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其他方面等预防儿童学习障碍,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改变学习障碍儿童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法宝。本文主要从儿童自身、父母以及教师这三方面来探讨,并提出预防儿童学习障碍的建议。
(一)取悦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儿童自身来说,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比一般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这是由于儿童学业成就本身落后、社会家庭、自身对这种表面成绩落后而导致的偏见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儿童学习障碍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引起的,它也可能是很多因素综合引起的。表现在学习障碍儿童身上也是多样的。学习障碍儿童本身的情绪经常是低落的,伴随着会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存在缺陷。自信心丧失,与同伴不能保持良好关系时,会加强学习障碍儿童自我封闭和孤独感上升。研究表明,当学习障碍儿童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长时,学习障碍儿童会对自己的评价良好。所以,引导孩子自我效能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让学习障碍儿童去取悦自己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第一步。
(二)父母关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习障碍儿童更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积极性。Masten Best和Garnezer提出:在一个家庭环境中,通过父母作为模范是提供学习机会。这点充分运用了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使得儿童自主动机得到了发展。父母对他们自己的友谊以及在家庭之外获得的成功。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弹性发展很有帮助。弹性发展的提升使学习障碍儿童在逆境中具有更加强的适应能力。很多家长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对于孩子考试不漂亮得分数会一味责罚。这样做只会加重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负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对学习障碍儿童的鼓励比惩罚更利于他们的发展。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也是给学习障碍儿童心理教育营造了外部的和谐氛围。同时父母应对儿童学会自我决策,不要替孩子包揽一切。
(三)老师关注、社会支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对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是巨大的。每个教师都不应对学习障碍学生轻视,认为他们是笨孩子,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更应该无条件接纳学习障碍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采用优点暴露法,积极的发现与认可。同时,应与心理辅导者配合给学习障碍儿童更为全面和针对的帮助。基于心理健康进行行为训练、认知训练、社会技能训练、个别化的教育辅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对其生理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的教育。
其他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的包容对于学习障碍儿童也是很重要的。在任何场合,不仅仅是家庭或者学校这种规模群体中,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障碍儿童需要时时刻刻的被呵护和爱护。大家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不好、没天分,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给予孩子们更为积极向上的关怀。大众传媒能将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时,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良性教育。
总之,对于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生理机制仍然是复杂而存在争议的。对于预防儿童心理障碍的方法还需要后来研究者再进行补充。在现在以及未来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给与学习障碍儿童更多的关注与理解。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学习障碍儿童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宋红艳,张薇.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和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11-13.
一、学前儿童心理现状
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在对本园幼儿的日常行为观察和教育中发现: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足以见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归结起来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生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1.幼儿生活环境中的生理性不良刺激有很多,如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长期作用,会使幼儿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嗓音刺激会使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侵犯增多,焦虑水平高;室内气温过高,会使 幼儿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
2.在心理性不良刺激方面,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幼儿与家长、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尤其遇到家长体罚、教师冷落、同伴讥笑时,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家长与教师本身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刺激的强度增加。
3.社会性不良刺激也对幼儿产生作用。如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幼儿难以适应,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社会性刺激还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
三、游戏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是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四、通过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