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伴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干扰,如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乡村自然景观丢失、局域生态系统的改变,都严重影响乡村的生活生态环境。只有加强实现工程合理建设,才能保障其对农业生产与生态循环的影响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农田水利 生态化 乡村环境
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影响,对比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和要求,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从问题出发,找出平衡工程与农田间的关系,这是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思路。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第三,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以改造、优化代替传统建设手段。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保证工程效果的长效性,保证生态循环。
一.引起环境恶化的原因
(一)规划、设计方面的原因
1、缺乏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
在缺乏统一的河流规划情况下,在河流上修建水闸、节制闸等建筑物,开始时估算的来水量是有保证的,但后来由于在工程上游或承雨面积范围内任意修建其他同类建筑物,拦截径流,致使工程区承雨面积日益缩小,来水量响应减少,影响工程的设计灌溉效益。在利用地下水为主的工程区,由于缺乏统一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任意打井,成井密度和抽取地下水量超过开采量,以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容易使机井报废,大面积土层沉陷,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2、重灌轻排,重建轻管
小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水闸,节制闸,塘坝等引起工程所在地区地下水位抬高,渍害加重,容易引起土地盐碱化。加之罐区排水系统不健全,大雨时排水不畅,引起田间洪灾,加长渍害周期,影响作物生长。
(二)管理方面的原因
1、工程使用方式粗犷,生产过量投入
灌溉用水管理不善,缺乏严格的用水制度,且灌溉技术粗放,致使灌溉水大量浪费,补给了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招致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缺乏完整的配水计划,致使不同区域罐区受益不均衡。生产投入过量,在灌区内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随灌水而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作物和人畜用水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局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对生态健康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缺乏水质监控和管理制度
在工程灌区兴办有污染性的工厂或养殖场,投放大量动物粪便饲料,未经处理的废水也大量排入灌区、塘堰和低洼地区,水体过营养化,爆发蓝藻,水体变为死水,土壤和作物污染严重,使灌区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民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一)在规划设计方面
1、统一流域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必须根据统一的流域规划,兴建引水灌溉工程,务必使已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水源得到切实的保证,合理分配引用水量,严禁任意建坝蓄水和抽引河水。在规划中,对兴建工程以后对周围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大面积利用地下水灌溉的井灌区,对机井密度,开采强度等应做出全面规划,严禁在计划外的随意开挖机井或加大抽水强度。在容易渍化地区,必须贯彻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使用的原则,实行井渠结合灌溉,以控制引取的河水量,保持灌区地下水位均衡,防止土壤盐碱化。
2、灌排兼重,做好用水规划
必须贯彻灌排并重的原则,特别要重视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健全田间排水系统,畅通出水路。做好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用水规划,保证饮用水清洁,防止废水污染水资源。
(二)在管理方面
1、加强灌区计划用水,防止生产投入过盛
加强灌区计划用水,合理分配灌溉水量,防止水量浪费,保证上下游用水均衡。开展渠道防渗工作和节水推广技术,特别是排水系统的配套,使大雨时农田不积水成涝,能控制地下水位,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农业生产中,农家肥与化肥农药结合使用,严禁为了作物产量过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作物要多品种相结合,避免因作物过于单一而爆发的大面积病虫害。
2、建立水情水质监测站,加强宣传教育、
在灌区内建立水情水质监测站,定期对灌区或承雨区水质进行监测,防止工厂和养殖场对水质的污染。在灌区内全面开展绿化美化工作,把兴修水利和改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加强水法宣传和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用水护水意识。
生态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生态一体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生态平衡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第三,养成维护生态习惯,做好工程维护。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程效用,实现最大化效益。第四,实现生态化型工程,把握细节。在设计、实施、维护、使用的全过程中,注尤其在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工程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充分性。
参考文献:
[1]赵丽丽.论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J]人资社科.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生态化研究》课题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
生态化研究》成果综述[J].2012(4)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关键词 森林增长工程;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80-01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以及合肥市城乡绿化大会战的高位推进,肥东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国土绿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都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绿化苗木的需求加大,以及全社会人民绿化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对造林绿化事业的助推作用。
1 森林增长工程发展概况
自2012年以来,肥东县造林绿化工作以实施森林增长工程为契机,以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众兴水库水源涵养林、巢湖边岸防护林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交通干道和主要河流、渠道等沿线的森林廊道建设,统筹开展农村道路、河渠、水库、塘坝、村庄、庭院等绿化。点、线、面相结合,采取全覆盖造林,积极构建全县生态绿色屏障。
为圆满完成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按照市场化思路、产业化办法,狠抓招商兴林工作,着力吸引企业、大户,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经营;鼓励企业和造林大户租地造林,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生态得改善、企业有效益、农民获实惠。同时,肥东县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要求成片造林任务由投资企业或承包大户完成的比例应达到100%,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林业产业基地和优良品种,打造千亩连片精品苗木基地、花卉产业集中区和星级森林旅游示范区。
苗木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中部花木城苗木的侧翼增长极;森林旅游业后劲十足,造林绿化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森林休闲、田园风光、果园采摘、农家乐为发展方向,已先后建成或在建的基地有国家4A级风景区岱山湖、2A级的白马山、省级的浮槎山森林公园、市级的龙栖地湿地公园,以及四顶山、龙泉山、岘山、蓝山湾、香榭里、陆园等一批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先后有14家被省林业厅、省旅游局授予“安徽省森林人家”;经果林产业凸显规模与特色,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超过2 000 hm2,主要集中在近城近郊地带。
全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为肥东县创建全国园林县城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16年10月,森林增长工程新增森林资源近1.67万hm2,肥东县林木绿化率已达到29%左右,活立木总蓄积量约204万m3。目前,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野鸡、野兔、獐、獾等时有可见,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面貌得到根本性转变。
2 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放缓和经济新常态的来临,整个社会经济趋于平稳态势,加之森林增长工程造林面积的规模化扩张,目前肥东县林业行业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苗木同质化严重,精品苗缺位;二是社会对苗木需求不旺,苗木价格大跌;三是土地租金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攀升,造林投资成本加大。以上3个方面导致苗木投资者的生产热情骤降。
3 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实现林业的增绿增效目标,关键是要保住森林增长工程成果,为全县经济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为此,主要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解决林业行业定位问题。把林业等同于大农业里的其他产业,对林业的公益性、产业的弱势性、生产的周期性、产业的风险性认识不足,过高地估计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加之受传统林业生产理念的束缚,从而对林业的政策扶持与种植业、养殖业、水产等相比过低,与园林相比差距更大[1]。二是解决林木后期管护问题。后期林木抚育管理的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造林企业或大户能否承受住市场风险或经营风险,有待进一步观察。尤其是重点工程造林,如果政策到期后,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或经营管理不完善的项目一旦出现企业“跑路”或毁林问题,将直接影响肥东县千万亩森林增长生态绩效,更有可能导致区域不稳定,甚至引起群访性事件[2]。
4 “十三五”林业发展对策
林业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产生的商品之一――氧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最公正的普惠产品,所以森林增长工程巩固的好坏将影响公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十三五”期间要抓住机遇,促进肥东县林业的长足发展。一是要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重大林业工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G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水源涵养、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三是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3-4]。四是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协调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造林户经济利益。“十三五”规划期间,为有效实现林业实现“双增”目标,出台相应的林业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首先把林业与环保、民生同等看待,加大对新建林业的资金扶持投入力度;其次加大抚育力度,对现有森林在质量提升上予以政策资金扶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确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程光茹.新形势下安徽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J].林业资源管理,2016(4):24-29.
[2] 李明宝.郎溪县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发展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28-229.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水系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城市发展和赖以生存的不可缺乏的要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快速的膨胀,人类的活动阻碍了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到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对城市水系进行生态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1 城市水系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1)城市自然水系的整体性遭到破坏,自然形态遭到人为活动的侵蚀,水系水网遭到人为的切割,水系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导致其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易被破坏。
2)自然水系被人为的裁弯取直,人工开凿的水系直线化,减少了水系的流域面积和蓄水量,减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水流的速度,易形成水患。
3)人为的对河道断面的规则式、单一式的改造,减少了生物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4)河床和驳岸的硬质化改造,切断了生物交流的通道,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空间,导致水系的自净能力下降、物种多样性下降。
5)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资源,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和逃离,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
6)城市快速发展中缺乏对水系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大量河道荒废萎缩,历史河道被填埋,河道蓝线被侵占,导致城市水系应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无法体现。
2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1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使水系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平衡状态,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系统稳定的水系生态系统,在满足水系生态性要求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水系的历史人文价值,发挥水系具有的经济社会价值,创造丰富的滨水景观,满足周边居民的功能需求。
2.2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原则
水系生态修复的原则包括:水系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流域尺度规划原则;分河段细化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提高水系连通性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负反馈调节设计原则;生态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景观美化原则等[1,2 ]
2.3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方法
2.3.1制定城市规划与法律规范保护和恢复城市水系
城市规划划分蓝线保护范围,制定法律规范保护蓝线,对于已经被填埋的对城市水系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河道,有条件进行恢复改造。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水系的整体性保护,连通性的恢复,增加水系的自净能力,蓄水能力。
2.3.2对污染源的控制治理
对城市进行雨污分流处理,确保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合格排放,严惩违法排污行为。为城市河流建设污染缓冲带[ 3] 。由于城市水系与乡村的水系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对污染源的控制要延伸到乡村,严惩乡村违法污染企业,对村民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处理。
2.3.3城市水系自然地貌学特征的恢复
对自然水系形态与地貌进行保护与恢复,除特殊情况,禁止对水系裁弯取直,改变其自然形态。同时要保护水系蓝线范围内的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恢复水系河岸多样性空间,增加水系河道断面的多样性,使水系内形成一系列自然的边滩、浅滩与深潭,增强空间的异质性,为不同物种的生存提供多样性的栖息场所。
2.3.4城市水系驳岸河床生态化改造
对水系现有硬质化不透水的驳岸与河床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最新的生态设计理念与方法,禁止再建硬质化不透水驳岸。遵循水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规律,
使水体、土壤与生物环境相互交流, 恢复河流自净功能。
2.3.5对城市水系水文循环的恢复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水系原来的水文循环过程,导致水系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运动,破坏了城市水系的生态循环,因此要把握城市水系水文循环的规律,调节恢复其自然运行的过程。
2.3.6城市水系水质污染的治理
综合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恢复天然健康的水质。
2.3.7城市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主要包括保护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恢复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以及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具有本土特色的生物资源,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
2.3.8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综合价值的体现。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综合体。其不仅要体现自然属性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还要挖掘所具有的历史人文价值,结合开发保护发挥其具有的直接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合理的规划设计体现其自然的景观价值,创造更多满足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4 研究展望
(1)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使城市水系恢复到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是要结合城市水系的功能和特点,考虑多方面的需求,达到一个适宜的状态。同时需要对这种适宜状态下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水系类型,形成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此指导水系的生态修复工作。
(2)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运用新技术对水系水位、水质量、生物生存状态等进行信息收集,并且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处理,维护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3)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人与自然接触的空间,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人的需求,但是要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水系生态系统的干扰。
(4)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要体现其复合价值,不能仅仅着眼于生态价值,可以结合城市水系的个性特征进行保护开发。
(5)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城市规划政策法规的协同,保护恢复水系的整体性、连接性,保护恢复水系的自然形态与地形地貌特征。
(6)不断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7)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城市雨洪管理相结合,研究当洪水来临时,通过城市水系对洪水形成缓冲,如何控制水系缓冲区的宽度和其容量;研究雨水下渗,雨水的组织与收集和城市水系如何联系等。
5小结
目前我国城市水系存在着大量的生态问题,这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发展中开始反思这些出现的问题,并且认识到城市水系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城市水系将会重现昔日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力学报,2006,37(9):1029-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