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安排了科幻元素,为一个飞碟和一个运载火箭(当然飞起来的并不是载人飞船,而是三峡移民纪念塔,但在电影中它的确是用运载火箭的方法送上天的,塔的下部喷出了特征明显的推进器熊熊尾焰)。这给风景如画的古老三峡打上了现代性烙印,也使我们看到主流电影或先锋电影正对科幻形成侵入。其实不仅仅是贾樟柯。张艺谋在《英雄》里面,也把漫天弩箭与巡航导弹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让秦朝的战争显示出了陌生的高科技观感,拉近了古代与当代的距离。而早在《古今大战秦俑情》里,就有了关于时间机器的演绎。在唐季礼的大制作《神话》里面,则同样有穿越时空的描写,人类在秦始皇陵中实现了永生。因此,虽然有关中国没有科幻片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在中国的优秀导演那里并不排斥科幻元素,乃至从骨子里表现出了对高技术多多少少的迷恋。当然了,上述故事都与秦朝有着关系,有可能反映了对古代技术的潜意识怀想,特别是秦朝这么一个时期,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具有特殊色彩,也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长生不老、扭转熵增。这也是如今基因工程的命题。所以黄易的科幻小说《寻秦记》也选择了秦朝。这其实就是对“创造生命”这一主题的不断复制,去直面“死”这个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问题。
显然,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正面临着与远古同样的压力,也就是生命的压力: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久一些?如何活得更快乐一些?所以,《三峡好人》本质上是一部关于死的电影。不用科幻的元素大概缓解不了这种心理压力。但为什么必定是飞碟和运载火箭呢?因为它们是一种超现实,更是一种高技术。回头来看,三峡大坝本身同样是一个现代技术的东西,也是超现实的东西,像“水坝”这样的主题,在科幻中已多次出现,比如三峡大坝的设计师潘家铮本人就写过名为《子虚峡大坝兴亡记》的科幻作品,在子虚峡大坝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匪夷所思的。因此,就要把令人困惑的那一部分现实看作是未来的投射。同样,《三峡好人》中出现的科幻元素是用来缓解我们对这个现实世界的焦虑的,让我们把暂时消化不了的痛苦放置到未来和现实之外。有很多东西我们的确解释不了,外国人也解释不了。媒体批判外国人读不懂中国,其实有多少中国人能说读懂了中国呢?那么,方便的做法便是推脱给一种我们不能掌握的世间之外的力量。古人是这么做的,但那时是神话,那么,在现代,无论是雷公还是电母都不灵验了,因此,就交托给外星人以及我们自造的外星人――航天员。这便是科幻将会继续与我们同行的起点。它要完成新的任务,早已远离了早期的科普使命。
二
在这种背景下,科幻能否给文学艺术正在丢失的超现实母题注入活水?比如关于小说,这些年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小说死了”(科幻小说死了,其实只是这个大语境下的一个分支话题)。那么,复活小说的办法,人们也拼命地想了很多,比如,要让它好看,而为了让它好看,就要写实,不仅在艺术手法上写实,而且要在世界观上写实,要让大家觉得世界“正如所料”。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对此提出批评:不,不是这么一回事,小说的颓败主要不是由于它还不够好看和不够“现实”。小说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路――他像一个探险家,他对认识人类事物的新的可能性有不竭的好奇之心,他要设法绘制新的地图,在这张图上,我们熟悉的变得陌生,我们认为一清二楚的事物模棱两可。我们的认识遭到了挑战和冒犯,但我们也因此看到世界和自我的新景象。实际上,李敬泽提出的解决办法,与科幻的一贯主旨是一致的,也就是让现实陌生化与疏离化。
这可能是在变革时期的出路之一。很多东西你用别的手段――比如说政策手段或者新闻手段――超越不了,那么,科幻就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比如,在文物保护领域,我们最近可能在陕西某秦陵周围发现了数百处新的陪葬墓,那么这是一个考古成绩,是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一个重大新闻,但是,现实是怎样呢?我们不能公开报道,因为一报道出去,盗墓贼便会纷至沓来,而我们的文物保护力量目前根本对付不了。那么,幸好我们还有文学,还有科幻小说。这就是王亚男的《盗墓》。小说幻想了秦始皇陵终于被盗。盗墓贼使用了全息投影仪、水流切割机等高科技手段,以及大型的施工设备,甚至把十辆载重卡车弄进了宏伟的秦陵地宫,在那里搭建了工程桥,供人员车辆来往。这种科幻当然也与地宫中的幻境达成了一致,那便是呼应了两千多年前的精密青铜机械和滔滔的水银之河。公安人员最后凭借对高科技的了解侦破了这起案件,但最大的功劳却是由另一名金盆洗手的盗墓贼做出的,他是一名爱国的非主流盗贼。这个故事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秦陵内部的技术场面。读者从技术想像中获得了,特别是在对高科技的盗墓贼惩罚过程中,体味到了写实小说和新闻报道无法带来的愉悦。
所以科幻能做到这个置换,本质上是一种避世,但也是入世。要么由新路径去到新的世界,要么用新立场来审视旧世界。《万有引力之虹》之中的导弹,《第五号屠场》之中的外星人,都起着这种作用。我们还可以提到吴岩在《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里收录的今何在的《中国式青春》,这是一个超人的中国版本。超人本是克里斯托弗・里夫扮演的著名英雄人物,他是从氪星球来的外星人,法力无边,因那个星球毁灭,被发射到地球上,落到了堪萨斯州,结果帮助人类战胜了种种邪恶势力。电影《超人》后来拍了许多集,都大受欢迎。但今何在设想,载运超人的那艘飞船的降落时间推迟了12小时,结果他落在了“”时期的一个中。那么超人的命运就改变了。他成了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在小说中,西半球的所有人们决定在某个选定的时刻同时一跳,以改变地球的轨道,让东半球的人们永远生活在寒冷之中,于是东半球的人们也集合起来决定同时一跳,要把对方给震入严冬。但由于超人跳得太高,落下来迟了,少了他的这份力量,结果东西半球恰好打成了平手,终止冷战的努力失败了。再就是超人在矿务局打洞,结果力气太大,打穿地层来到了美国,他白天在西半球学雷锋维护正义,晚间回到中国做好男人。他还来到月球,在环形山下写满汉字,把阿波罗登月的人吓了一跳。但他却因为在美国电视上出现而被矿务局开除了。最后连超人也下岗失业了。故事中穿插着王菲的歌词。为什么要用超人的形象呢?我想超人大概是一种西方主导的高技术的象征,也是现代化的比喻。所以用它来阐释我们面对的荒诞感是很让人伤感的。我们也再一次看到世界的确不如所料,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因此我们真的需要新的科幻。
三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就本质和含义而言,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文明。
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为0.5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2.6%。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巨大空间,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数米至数十米。无论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面积,或是地理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都远远超过农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总量和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总生物量约为1.8万亿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1.6万亿吨,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陆地表面约1/3被森林覆盖,其每公顷生物总重量干重达100—400吨,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产者,为人类和多种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和栖息环境,对人类和各种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严峻性
××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恶劣,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资源十分珍贵。主要表现为荒漠化威胁有增无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当前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体来说,我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势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1999年××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7.8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1.1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2万km2,年均增长0.35%,2004年监测××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9.4万km2,
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1.6万km2,
年均增长1.7%,沙化土地面积为12.0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9万km2,年均增长1.6%,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二是森林质量不高,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积虽然由802万公顷增长到981万公顷,净增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净增3.5个百分点,但增加森林面积以次生林、灌木林地为主,林分质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御山10个林区,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
70%。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调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现状
(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全省林业监测资质的单位70多家,甲级单位2家,乙级21家,丙级27家、丁级20家,专业技术人员1051多人,资质级别不同,要求标准不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除甲级单位外,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多数单位难以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分散,科学指导林业建设不够,生态监测监督工作滞后。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自然、人文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省依法对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的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的职能,积极有效监测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履行工作职能过程中,因职能不明确,存在项目管理分散问题。一是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存在部分作业设计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全省部分林业建设工程任务的下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的监理、完成任务的检查验收和检查验收,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互相监督的机制,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质量。三是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图形库的数据管理与更新,责权利不明晰,没有发挥出数据库的作用,影响科学发展。四是森林资源、荒漠化等监测技术成果、数据在使用、和报送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够完善,数据口径不统一。处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监测职能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我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质量,影响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影响我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服务的水平。
(三)、省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呈现出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国土等部门都涉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监测标准不一,数据不能共享,是单一的业务性专项监测,造成监测数据单一,保存分散,没有形成技术优势,造成数据精度低,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经费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础建设差。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加之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影响我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四、为服务我省林业科学发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保护条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负起生态环境监管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的开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认真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首先是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工作。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省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设在我局,利用以gis为平台建立的全省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数据库信息的有利条件,做好国家地方纵向互动,与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13个部门横向联通,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是要细化处室和厅直各单位的职能,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并借鉴兄弟省区(如宁夏、xx、江西等)的经验,由监测监督单位组织依法负责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审核、工程监理和年度计划任务核查,对审核、监理、核查结果经计财、工程管理部门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会签后,向省厅提交工程建设验收报告,作为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和调整建设任务的依据。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时,以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依托,结合森林资源监测和荒漠化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关键词】:环保意识 实验教学 日常生活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已为全世界所公认,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由于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化学因素,而改变、改造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的手段又是化学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长远之计。高中化学教材中主要有S及S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N的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废旧塑料及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电镀废液、废气的污染,造纸工业排出的废水对水质、大气、土壤的污染,这些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开展环保教育的绝好素材。
一、理论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环境密切相关。当前,中学化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空,而在尚未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化学教学可抓住化学教材中的潜在因素“融入”环境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化学变化及其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环境”,初步树立生态环境与人类组成人体血液的元素含量相似的事实,向学生引入生命和地球的关系是通过它们的元素体现的。让学生从刚开始学化学就树立起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环境意识,让他们懂得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环境中。另外,环境意识还包括掌握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环境的技术,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到化学污染物或环境保护相关的章节,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讲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氨时,都要强调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讲到臭氧及有机物“烃”时,一定要讲臭氧层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意义,讲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讲到二氧化碳时,应向学生介绍一下“温室效应”。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提供有价值的环境保护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渗透,一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实验教学是现代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踏实地组织好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验,实验教师除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外,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更要有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如正确处理反应后的废液。废液按要求列入相应的废液缸,千万不要随便排入水池中,以免腐蚀管道,污染水源。再如,试剂的取用要适量,特别是对某些毒或有害物质,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少取少用。高中化学在学生实验中用到了微型实验仪器——点滴板。关于微型实验,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其特点:除具有节约药品、保证实验安全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化学试剂对环境污染。对于演示实验,教师更要以身示范,正确操作,特别注意处理好尾气。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除要求装置密封性好外,还要用足量的氢氧化纳溶液充分吸收尾气,以减少氯气的外逸,从而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身教重于言教,在环境保护活动中教师就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三、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指导、要求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其实,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告诉学生环境保护可以从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以下环保行为是学生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如节约用水,水的价值不能用每升多少钱来衡量,淡水资源非常珍贵。据统计,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点地球总水量的0.65%。因而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节约用电,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节约能源是减少向大气层排放污染气体二氧化碳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也可遏止地球全面转暖和气候变化进程”。由此看来,节约用电即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另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除自己参与环保活动外,还要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自觉地参与环保活动,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四、中学化学教育与绿色化学教育
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取统计表空前的科技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特质产品得到极大的丰富。然而,人们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溃乏,污染加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等。如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现状,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保,治理改善环境。而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这一重要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是人们进行改善环境的主要武器,绿色化学就是人们在研究环境问题和环保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
所谓绿色化学,就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产品和化学过程。因此,绿色化学又称友好化学或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对绿色化学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发在国家政府、学术界、企业的重要研究与开发方向。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课程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不仅威胁当代人的健康与生存,也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与命运。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由于该课程并非必修课程,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落伍,该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对于高校环境教育普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易接受性
1. 教材选择的实时性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择使用高教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教材[3-4]。该书内容比较全面,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知识过于陈旧,教材中的数据全部为2000年之前的数字,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新的参考教材,阅读最新的环境保护资讯,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实例,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
2.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专题形式,例如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生态破坏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消费、清洁生产、环境与健康等,每个专题2―4个学时。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健康专题由于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环境问题,例如酸雨、全球变暖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 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充足,可以成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小组,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的各个专题,由一位主讲教师牵头,由多名教师依据自己对不同专题的熟悉程度进行自由选择,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的业务专长,又可以减轻单一教师授课的工作压力,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2. 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配合
环境保护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但现有的公共课程往往缺少实践环节,为此,可以选择在课后布置少量的环境保护调查项目,例如,以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为调查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教师给予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的选题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如学校实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一次性塑料袋、寝室生活垃圾和废水、室外烧烤摊污染问题等。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与自身密切相关且随手可做,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择个别专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前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去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专题写作,提交具有个性化的专题报告。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献综述能力,而且获得了最新的专业科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其他因素造成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和懈怠。
3. 实例教学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实例分析来配合理论教学,特别是针对部分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章节,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气氛会表现得不够活跃,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占用方面的不公平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实例教学”,能让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也非常饱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方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对于酸雨造成的各种危害、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的解释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采用多媒体方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和解释这些复杂的环境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素材库,借助Authorware、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高教出版社环境教育方面的科教片或者从网络上搜索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例如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为内容的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该影片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又可以练习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面临着考试或考核以及在考试中开卷还是闭卷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保证听课效果,达到授课目的,采用专题报告、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会更加有效。授课过程中学生提交的各种专题报告和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期末的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围绕该课程的教授内容,提出自己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即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责任和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但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67-02
近些年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的发展极为迅速,笔者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出发,从加强硬件投入,做好建设基础,强化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成效,对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笔者在对本校学科资源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本校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硬件投入,做好建设基础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之下,网络已成为学校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建设的基础工作,也就是硬件的投入[1]。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不仅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以计算机硬件支持的基础上。
为了完成学校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笔者对其他初中已经完成学科资源库建设的学校进行了调查[2]。针对硬件投入这一环节,很多学校投入资金较多,单是为了满足教师利用资源库的要求,就为每位教师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便于教师在学校、课堂等场所查找教学资源,同时,为每个教室安装了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的使用。因此,我校的学科资源库建设也应加强硬件的投入,这样才能为资源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成效
为更好地完成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要求建设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同时,为了保证教师对学科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应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要不断地强化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成效以及使用效率[3]。另外,在对教师强化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应本着“培训在先,学用结合”的原则,让教师从多个层次掌握信息技术,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理论修养,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可以聘用知名专家来校开展相关技术的讲座,为提高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成效以及使用效率给予一定的帮助。
要加强对师生使用资源库以及资源库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学生在使用资源库之前,必须通过用户界面的注册,以选用相应的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教师除了要调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之外,还要进行资源的上传工作,因此,必须对教师开展培训,以保障教师正常使用。针对学科资源库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对学科资源进行审核和管理等,通过培训,提升资源库的使用效率,并对资源库进行维护。
三、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管理
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应做好优化管理工作[4]。众所周知,网络资源量极为庞大,虽然能够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网络中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或是错误的资源,如不正确使用将会给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必须依靠教师来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这样才能确保网络资源整合的有效性,避免一些不良信息流入到学科资源库对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造成影响。
此外,还要结合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情况,来优化资源库的管理,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科资源库的发展。例如:在对语文学科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文资源库划分为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讯、游戏、小课件等多种资源类型,当使用者在调用相关资源时,可以直接进入资源库的相关类别进行筛选,提升资源库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通过完善资源分类搜索工具、古诗教学工具等来增加资源的使用效果。另外,应加大资源库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资源库进行优化和升级,全面提升学科资源库的使用功能,促进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和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