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质量标准NY/T391的要求。粘玉米必须与普通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串色而影响粘玉米品质,要求与普通玉米种植区相距200m以上。根据生态条件,选用经审定推广的优质、安全成熟、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良品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7%,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4%。
2.种子处理
播前10天,进行1~2次发芽试验。用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对于催完芽的种子要稍阴干沥水后再拌药。
3.选地与整地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大豆、小麦或玉米茬的地块。整地、翻耙、起垄、镇压连续作业;当土壤化冻10~15cm时,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上实行三犁成垄,并将底肥施入垄底,随打垄,随镇压,注意保墒。
4.施肥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如施用化肥,则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不超过1∶1。禁止施用硝态氮肥。每ha施用优质农家肥30~40m3,结合整地一起施入。每ha施用磷酸二铵150kg和硫酸钾75kg,或用硫基三元素复合肥350kg。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5.播种
为了避免青食采收上市或速冻时期过于集中,影响加工质量,要进行分期播种,从而延长玉米青食采穗期。当耕层5cm地温稳定通过6℃~8℃,开始播种。我省一般在4月10~25日进行播种。机械垄上精量或半精量播种,人工垄上等距埯种,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后播深达到3~4cm。耐密型品种ha保苗5~6万株,平展型品种,ha保苗4.2~4.5万株,半紧凑型品种,ha保苗5万株左右。机械播种公顷播量为23~30kg,人工播种ha播量为40kg左右。埯种地块播后及时镇压,坐水埯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机械播种随播随压。镇压时不漏压不拖堆。
6.田间管理
6.1苗期管理 补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缺苗,及时催芽坐水补种或用备补苗补栽;中耕除草。苗期铲趟一般进行2次,第一次在定苗前,铲后深趟。第二次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先铲后趟,趟铲结合。出苗后进行铲前趟一犁,疏松土壤,提高地温;间苗、定苗。3~4片叶时,间掉小苗、弱苗,每穴留一株壮苗,做到一次等距定苗。
6.2孕穗期管理 在拔节后要进行中耕培土;在拔节前后有分蘖发生,结合铲地及时除蘖,这一时期玉米需水较多,要及时灌好孕穗水。
6.3花粒期管理 抽穗开花期及时灌溉可提高授粉率,灌浆期灌溉可增加粒重;经过人工辅助授粉可减少果穗秃尖,增加穗粒数;在灌浆后期放一次秋垄。
6.4追肥 拔节前6~7片叶时,结合铲趟,每ha追尿素100kg。大垄双行玉米可适量增加施肥量,但ha不超过150kg,追肥部位距植株6~8cm,深度10~15cm。
7.病虫草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即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倒茬,培育壮苗,精耕细作等农业措施;利用灯光、颜杀、机械人工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利用间、混、套种等生物多样性生态措施;选用低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有限度地施用部分化学合成农药,每种农药在作物生长的一季当中只允许使用一次,使用要求、用量、方法等按GB4285、GB8321(1—6)执行,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禁用农药。
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采用福美双、三唑酮为主要成分的药剂拌种或包衣;玉米螟虫采用颗粒剂白僵菌防治,即每ha用含孢子量为50~100亿/g的白僵菌粉细砂50~60kg,制成颗粒剂在心叶中期撒入心叶内,防效可达90%以上;粘虫采用生物农药威敌(10PIB/mg粘病毒16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ha用量750~1125g,对水常规喷雾。可选用除虫脲、灭幼脲、敌百虫、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杀虫剂防治,生育期间通过铲趟进行;化学除草选用二甲戊乐灵、异丙甲草胺、氟乐灵等除草剂防除杂草。
第一条 为加强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管理,确保绿色食品信誉,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第三条 绿色食品标志依法注册为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志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审查、颁证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受理、初审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
第六条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包装贮运等标准和规范,由农业部制定并。
第七条 承担绿色食品产品和产地环境检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依法经过资质认定,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按照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择优指定并报农业部备案。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将其纳入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第二章 标志使用申请与核准
第九条 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的范围内,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二)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
(三)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四)包装贮运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第十条 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
(三)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四)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
(五)具有稳定的生产基地;
(六)申请前三年内无质量安全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向省级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标志使用申请书;
(二)资质证明材料;
(三)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规范;
(四)预包装产品包装标签或其设计样张;
(五)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省级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在产品及产品原料生产期内组织有资质的检查员完成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现场检查合格的,省级工作机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由申请人委托符合第七条规定的检测机构对申请产品和相应的产地环境进行检测;现场检查不合格的,省级工作机构应当退回申请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接受申请人委托后,应当及时安排现场抽样,并自产品样品抽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环境样品抽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产地环境监测报告,提交省级工作机构和申请人。
检测机构应当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十四条 省级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产品检验报告和产地环境监测报告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初审合格的,将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初审不合格的,退回申请并书面告知理由。
省级工作机构应当对初审结果负责。
第十五条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应当自收到省级工作机构报送的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审查,并在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必要时,应当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六条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应当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颁证的决定。同意颁证的,与申请人签订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合同,颁发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并公告;不同意颁证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第十七条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是申请人合法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凭证,应当载明准许使用的产品名称、商标名称、获证单位及其信息编码、核准产量、产品编号、标志使用有效期、颁证机构等内容。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分中文、英文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八条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有效期三年。
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标志使用人应当在有效期满三个月前向省级工作机构书面提出续展申请。省级工作机构应当在四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相关检查、检测及材料审核。初审合格的,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续展的决定。准予续展的,与标志使用人续签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合同,颁发新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并公告;不予续展的,书面通知标志使用人并告知理由。
标志使用人逾期未提出续展申请,或者申请续展未获通过的,不得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第三章 标志使用管理
第十九条 标志使用人在证书有效期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获证产品及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二)在获证产品的广告宣传、展览展销等市场营销活动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三)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第二十条 标志使用人在证书有效期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保持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二)遵守标志使用合同及相关规定,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三)积极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其所属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跟踪检查。
第二十一条 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禁止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非许可产品及其经营性活动。
第二十二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标志使用人的单位名称、产品名称、产品商标等发生变化的,应当经省级工作机构审核后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产品不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标志使用人应当立即停止标志使用,并通过省级工作机构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报告。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标志使用人应当健全和实施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其生产的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辖区内绿色食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标志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省级工作机构应当建立绿色食品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制度,组织对绿色食品及标志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省级工作机构应当组织对辖区内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人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情况实施年度检查。检查合格的,在标志使用证书上加盖年度检查合格章。
第二十六条 标志使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取消其标志使用权,收回标志使用证书,并予公告:
(一)生产环境不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
(二)产品质量不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的;
(三)年度检查不合格的;
(四)未遵守标志使用合同约定的;
(五)违反规定使用标志和证书的;
(六)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标志使用权的。
标志使用人依照前款规定被取消标志使用权的,三年内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不再受理其申请;情节严重的,永久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使用证书。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绿色食品和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条 从事绿色食品检测、审核、监管工作的人员,、和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承担绿色食品产品和产地环境检测工作的技术机构伪造检测结果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取消指定,永久不得再承担绿色食品产品和产地环境检测工作。
第三十条 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全社会的消费趋势。四川省近年来绿色食品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139家,新增产品377个。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013年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为8674万美元。在绿色食品不断发展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就成为热点议题。
2理论基础
2.1绿色食品供应链
绿色食品供应链是对供应链内容的丰富,指从绿色食品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绿色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以各个供应链环节的协调组合,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推动相关策略、预测生产为主,以采购、生产及物流配送的稳定来降低综合成本。绿色食品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差异不大,但是其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商、绿色食品物流商、绿色食品专卖店及超市等主体,具体如图1所示。
2.2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时间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绿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绿色产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战,在相关政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抓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疫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为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国内外针对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方法研究较多,本文结合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简称HACCP)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具体如图2。针对绿色食品安全监控点的把握,主要从法律、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及信用等五个角度展开,但是需要从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四个环节展开,形成立体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3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现状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1)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国内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55个,总面积为754万亩,总产量达到939万t。同时成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25万亩。全省种植覆盖至1226个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农户300万户,为农户户均增收500元。(2)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追溯是其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很大发展,覆盖范围达到93个县、203家企业、82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企业为93家,占比为45.8%;绿色食品类别为545个,占比为66.5%。绿色食品的安全追溯体系得到很大完善。(3)优化绿色食品营销方式。营销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工作,并不断扩宽绿色食品营销范围,组织四川省知名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食品展、2013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阿坝州‘川藏高原’绿色农产品推介会”,使四川省绿色产品营销环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4)加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为了提升四川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绿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检或专项检测绿色产品达到1291个,合格率达到99.3%,其中防腐剂、三聚氰胺、标准化基地产品、甜味剂等专项抽检都实现了100%的合格率,对于抽检过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违规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在维护四川省绿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面临的困境分析
(1)绿色食品生产供应环节。四川省绿色食品起步较晚,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中存在巨大的优势,包括土壤环节、江河水质、空气指标等。但是在实际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种植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基地使用化学元素、农药利用存在很大问题,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农药超标,如砷、铅、铝等重金属超标问题时有见诸报端,是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2)绿色食品加工、物流环节。从加工环节来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43家,但是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占比却相对较少,仅在20%左右。数据显示四川省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企业却相对较少,仅有得意绿色食品集团、巴三娃绿色食品集团等少数绿色食品加工集团,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精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绿色食品加工均为初级加工,品牌意识较弱,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程度较低,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落后,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学元素的污染,从而引起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物流环节也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绿色食品对物流具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净、耐腐蚀、干燥等。但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四川省绿色食品的物流工具严重匮乏,缺乏专用的绿色食品物流工具。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容易腐败的特性对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冷链技术发展与运用还相对滞后,四川省大多数绿色食品运输都在常温下进行,导致绿色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就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四川省绿色食品的质量。(3)绿色食品营销环节。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及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川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有三大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和农产品。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直接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滑。资料显示全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上述三大产业中,农产品出口企业近九成遇到过绿色壁垒,每年直接损失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报中,对四川省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是欧盟、日本、美国,占95%以上,在这其中欧盟为42%,日本为30%,美国为23%,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虽然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遭到国外绿色壁垒最多的产业。与此同时,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也讳莫如深,如果难以形成良性营销环节,绿色食品遭遇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忌惮。
4应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困境的对策分析
4.1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监控
生产种植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起点,必须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者绿色种植理念,提升绿色食品意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选择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模式,提升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种植保障,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化,从源头上监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参加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不断提升生产种植者的素质,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自觉控制相关环节,把关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绿色食品标准开展生产。再次,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组织力度,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效益与绿色产品生产种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种植者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市场效益,从而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最后,积极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测,禁止高残留高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强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环境检测,严格控制管理投入,实现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
4.2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
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是该过程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就成为必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从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环节监控来讲,首先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无公害生产方式,要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环境的检测力度,严禁工业有毒污染物对加工环节形成伤害,对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进行监管。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打破现有的初加工问题,形成深加工、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健全的产业监控体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与国际先进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接轨,形成有效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来看,首先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在绿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体系,降低绿色食品腐败变质的几率,形成技术监控机制。其次,建立绿色食品物流监控中介机构,收集绿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馈到各个物流企业,形成特定的绿色食品物流机制,形成行业监督标准,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控。
4.3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营销环节监控
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县大概情况和地理位置: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江的源头,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县,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良好场所,是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并且小白菜、佛手瓜通过省级鉴定,创立了无公害蔬菜品牌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该县根据各镇在土壤、气候方面的不同,大力推进“一镇一品”建设,涌现出小正、黄石示两个蔬菜专业镇。在小正镇,%的耕地用于种菜,%的农民从事种菜,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来源于种菜。先后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县无公害蔬菜批发一条街”,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一号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们全体同学到达县小正镇,全班人每到个同学一组分组到每个村,而我就分到在禾溪村,我就住在当地村委主任的家,主人叫罗哲金,我一般都叫阿叔,在村里面算是一个种菜专业户,在当地的生活水平还算比较高,通过与阿叔的交谈知道这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和让我对于奶白菜的基本种植和销售情况有所了解,这个村大约有人左右,青壮年一般在外打工,所以有些农户要请两到三个人来管理菜田和帮忙种菜。他们家也有七亩地左右,全部都是种植奶白菜,全村的奶白菜大部分都是供给广州和东莞两地。阿叔还向我们讲解一些种菜的要领,例如:种子要在什么时候施肥,淋水,移植。每亩产量有斤左右,而只需要三两种籽,从播种到收割至少需要斤肥料,肥料一般为复合肥料(氮、磷、硫、钾为主)。一年只有种,种植的月份从农历的四月到十一月,在八九十月是食用的最好时候。有长花的白菜一般只有在天气冷的时候才有,一亩地也只有两到三箱左右,价格一般是奶白菜的四到五倍,菜的味道也比奶白菜的要甜。但是在这个村发现一个状况就是很少有大规模的养殖牲畜,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时间料理,而且成本较高,销路少。在回校之前我们禾溪村整组同学一起到当地小学进行一次活动,主要目的是他们能够对绿色食品有初步认识,并且让老师们也能够参与其中,这次活动进行得很愉快,让我们大家通过活动放松这几天的农业劳动的疲累。
通过这十天的实践让我对小正镇的绿色食品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成功:
自然环境优越。
由于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年均日照为小时山地广阔,度以下可开发的坡地万亩,特别是有丛多海拔-米的高山小盆地,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奶白菜。
交通便利和有固定的销售渠道。
临近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容易接受周边城市的辐射。由于多年的发展奶白菜种植已经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销售已经比较固定,一般都是运往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
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绿色食品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其工作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很多,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开拓山区绿色食品工作的新局面,尤其是这些新发展的绿色食品更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山区政府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的重视。
不足与解决措施:
绿色食品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发现当地有些农民还有用一些不符合绿色食品的农药来种田。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当地政府对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计划,做好思想、物质、技术、宣传等方面的准备;其次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单位进行贯彻标准试点,为全面贯彻实施创造条件;再次是把标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指导农业生产者按标准执行,最后是根据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反馈。
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要在当地附近建立和完善农业质检中心和监测机构。其次是建立政府宏观干预下的企业化微观效益驱动管理体制。再次,应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最后,要加强对农业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管理。对于超标的农户要进行教育和批评,以维护奶白菜绿色食品的称号。
信息的对外交流不足,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还不高。
一、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
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投产5.4万亩,年产毛茶394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吨,创汇2600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
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500亩,占总面积的2.79%,年产115吨,占总产的3.16%;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1万亩,占总面积18.57%,年产600多吨,占总产的16.5%。
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
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
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A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六、DDT残留量<0.05mg,Cu、Pb残留量分别为30mg/kg、和1mg/kg。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2005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200-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
(三)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仍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茶户组织、联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注意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建立更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一体化,内外资兼营,进出口结合,较大程度地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推动我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再上新台阶。
(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我县与先进产茶地区的差距,主要也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因此,我们一是要提纯复壮现有主栽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保留有特色、品质优异的茶树群体,并适当引进适合我县栽培与加工的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二是要大力推广以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三是要重视先进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更新,加速普及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采、机制技术和机具,不断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特系列产品。四是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探明污染途径,提出解决办法。五是要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拓宽应用领域,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六是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包括茶叶技术干部。从业人员及广大茶农在内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公共道德意识。
(五)抓好三个体系建设。目前我县茶叶内外销大约各占一半,但内销无位,外销无价。抓好茶叶卫生保证体系、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体系、茶叶信息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茶叶品质与档次,确保消费者安全,及时掌握产销动态,有利拓展市场,使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并稳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巩固和继续打造我县特有的永春佛手和永春水仙两大名牌,不断开发系列产品,丰富品种花色,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扩大内外销市场,使其成为优势品牌。另一方面要依托、倚重于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去拓展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法律实施原产地保护和质量标准制度,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宣传品牌和保护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我县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