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的原则

教育管理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管理的原则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管理原则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成人教育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来,保罗强调在世界教育的理论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并且立足于终身二字,从长远出发,终身教育,让全体社会人员有个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超越仅仅为学习者提供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个人为生活和职业做好准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特征、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而终身教育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会浸透到职业教育的管理中。

1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影响

1.1终身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

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覆盖人发展的全部,反对人的分化和人之整体的破裂,期待通过终身教育能关怀和满足所有人“作为身体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1]普遍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学习者提供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工具,而终身教育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变革进行终身学习的一般基础,注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习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不仅包括师生,同时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因此,职业教育管理首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培养完整的人。

1.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

职业教育的目标过于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过于重视对工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要求对受教育者全身心综合性的培养,同时注重对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于各种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必须重新设计和整合,以促使每个人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管理原则

2.1发展性原则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管理必须着眼于学习者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是对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提出的要求,即职业教育应改变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一门谋生技能的思想,而转向为学生提供具有更强适应性的一般性的职业知识,着眼于学习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加强对学习者的职业指导与咨询。职业指导和咨询“对教育与培训系统的所有顾客都是最重要的,需要大大加强。职业指导应考虑到产业界、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应该对各位学习者的要求和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应该扩大职业指导的作用,使其帮助包括学生和成人为频繁的职业变动这个真实的可能性做准备。

第二,丰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除培养学习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应促进学习者一般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传授人类的价值观和负责任公民的标准。[3]瑞士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对我们应有所启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独立性、个性健康发展、责任意识、个体意愿和旨趣)、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解决冲突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行为能力(保证工作质量) 和专业能力(技能、劳动成就、知识)。

第三,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追踪服务,在必要时为其提供“回炉培训”。建立学生个人学习帐户或个人学分银行,承认其以往的学习和经历,在终身教育通道中设置灵活的出口和入口,为其随时进入终身教育和培训系统提供便利。这也是终身教育对学习者负责,为学习者服务的要求。

2.2全面性原则

由于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而社会成员在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复杂性,所以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管理成长的体制环境。对于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在学生管理、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等方面采取更多样化更全面的措施。

把教育与人们的整个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使每个人将各自的教育义务转化为责任。在职业技能授教的同时,充满人文理性和关爱,时刻让学员们体会到社会给予的爱与关怀,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在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中凸显人性化。

2.3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原则是指职业教育的管理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衔接与沟通,保持职业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以增强其活力。[4]遵循开放性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作为协调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各系统关系的机构。该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一些非经济部门的代表,以协调这些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各自对社会成员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教育部门内部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顺畅的通道。联系、认证和承认以往的学习和经历,使学习者能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系统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系统各个层次间的流动更加畅通。

第三,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认证体系,保证体系的质量,提高其权威性和衔接性,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在其他系统中得到承认并且畅通无阻。这一质量认证体系应当包括严格的资格标准、公正的认证过程、有效的评价方法以及可接受的结果。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66-01

关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是提出“礼貌原则”的利奇认为,“‘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是为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在利奇看来,“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二者适用于两种不同的情况,当“合作原则”无法解决问题时使用“礼貌原则”,可以说,二者相互补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我国学者刘润清认为:“‘礼貌原则’先于‘配合原则’(合作原则,下同)”、 “‘礼貌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很难使讲话人违背它”。

以上观点将“礼貌原则”放在平行于或某些地方高于“合作原则”的位置,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存在偏颇。我们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是高于“礼貌原则”的,“礼貌原则”从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合作原则”。在深度上体现为两点:首先,“合作原则”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原则,“礼貌原则”根植于“合作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继承发展。“礼貌原则”无论怎样运用,都离不开对“合作原则”的遵守,甚至很多时候,运用“礼貌原则”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合作原则”;其次,“合作原则”体现的语言“信息传递功能”也是“礼貌原则”体现的“人际互动功能”的基础;在广度上也有两个方面:在适用范围上,“合作原则”从某种程度上适用于所有交际,即使有些言语,表面上是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在深层次也是对其的遵守,而“礼貌原则”只存在与特定话语之中。在地域范围上,尽管“礼貌”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追求的,但“礼貌原则”在具体实施上还是存在着“民族性”的差异,而“合作原则”则是各国各民族所共有的。以下将进行具体说明:

从深度来说,“合作原则”是“礼貌原则”的前提,是交际进行的基础。高航在《礼貌现象研究评介》中指出,“合作原则是人们在交际中彼此遵守的准则,这是说话人之所以能进行下去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合作原则是“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人们在对话时,肯定会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出于“合作”的观点进行互动,如果只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那只是纯粹的抒发自己的看法,那交际就没有意义,也无法进行了。就算是有时出于礼貌原则,故意违反某些准则来传递会话含义,其本质上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因为冉永平在《语用学:现象与分析》中提出,“含义的产生须具备类似条件:首先,听话人要能够发现说话人违背了某一或某些原则;其次,说话人希望听话人知道自己违背了某一或某些原则。”也就是说,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是为了从侧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得到某种效果。如: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冰淇淋。”妈妈说:“宝宝,今天天气很冷哦。”在这里,妈妈出于礼貌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评价天气,违反了“相关原则”,实际上她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宝宝不能吃冰淇淋。所以,虽然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但礼貌原则实际上也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维护,因为它侧面符合对话双方共同的“交谈的目的和方向”。

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功能方面也可以看出其深度的差异。“‘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更多地决定信息是否精确及时地传递给受话者,起导向性作用……而‘礼貌原则’则决定交谈双方是否能在和谐、积极的气氛下完成言语交际,对会话者关系起和促进作用。”这两点刚好体现了语言的功能。叶蜚声版《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有‘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而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传递’功能。”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合作原则”体现的是语言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而“礼貌原则”体现的是“人际互动”功能。“礼貌原则”追求的是使对话双方营造或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利于以后的交际;而“合作原则”决定了对话是否有意义。刘润清先生在提出“礼貌原则”的约束性要强于“合作原则”时,举了一个例子,“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公开要求对方对自己讲礼貌,而是要求对方不必太客气;另一方面,人们经常要求对方遵循‘配合原则’,从不要求对方去违背配合原则。‘不要客气,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就是鼓励对方违背‘赞扬次则’,但要坚持‘数量次则’”……这里从一方面体现出“礼貌原则”对于交际的约束性强,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也体现出人们追寻“合作原则”的意愿,强调此番对话的真正目的是要获取信息(有益建议)。

从广度来说,“合作原则”的适用范围大大广于“礼貌原则”。宽泛地讲,“合作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对话,而“礼貌原则”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此外,学界普遍认为,“礼貌原则”有民族性的差异,而“合作原则”则无这个说法。关于前一点,我们说过,“礼貌原则”表面上是对“合作原则”的否定,实际上是对其的遵守。不仅“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自身,在否定了自己的某条准则的同时,也是在对其他准则的遵循。如宿舍里A问B:“现在几点了?要不等我做完作业再去吃饭?”B回答:“通常周末饭堂比较早关门。”在这里,B并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告诉A饭堂要关门的事实,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但却遵循了“质的准则”。实际上,基本上所有的对话都会遵循“质的准则”。在违反其他其他三项准则的同时,最起码对话说出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即使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对话方对谈论的真实意思也是心领神会的。如果某人有意以“撒谎”为目的来违背“质的准则”,那这就谈不上“会话含义”了,不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此外,对于“礼貌原则”,很多人认为它有一个很明显的局限:民族性。冯广义《语用原则论》里指出“礼貌原则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实施礼貌原则时要考虑不同民族的心理因素。”例如,对于师长或上级,中国人有特定的称谓,如“黄老师”“李伯伯”“张经理”,而西方人直接以“Miss.”“Mt”来称呼;中国人面对夸奖时,常常通过否定来遵循“谦逊准则”,而西方人则直接以“Thank you”明义。而对于合作原则,由于它是一切交际的前提,在不同民族之间还是具有普遍的共性的。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言语交际开展的前提,“礼貌原则”是其在特殊情况的发展,不可认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处于同等地位或高于“合作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2]马艺飞.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9.

[4]严辰松,高航.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87.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8.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第3篇

企业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践行有四个阶段。按照斯蒂芬?P?罗宾斯的描述,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第一阶段的管理者, 以向股东负责为己任, 获取最大利润是他们唯一的工作目标。在第二阶段, 管理者进一步认识到他们需对雇员负责,于是采用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安全保障等措施, 期望保留雇员。到了第三阶段, 管理者觉察到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效力又体现到公平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供销关系等方面。在第四阶段中, 管理者对社会整体负责, 他们通过促进社会正义、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公益等活动, 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基础。

基于这些描述中的认识历程,从逻辑与历史的结合上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向股东负责。通过为社会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节约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途径创造和积累企业利润, 维护股东的权益,保证股东投资回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财力;同时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总财富的增长。第二,向员工负责。保证职工实现其就业和择业权、劳动权、休息权、劳动安全保障权、职业技能培训享受权、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待遇取得权、参与公司治理权、职工申诉投诉权、获得补偿救济权等权利。第三,向利益相关者负责。主要是为顾客服务,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向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保证提供优质产品,使顾客得到满意结果;维护消费者权益,杜绝通过不对称信息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对企业不当行为而对顾客造成的损失积极及时的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向社会整体负责。主要是,其一,向法律与制度负责。主要是遵守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规定和行业的规范、标准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其二,为社区和当地建设服务。主要是承担当地公共设施使用成本,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的经济繁荣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心和支持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参与当地政府和公共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同时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三,积极开发和采用高新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做好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工作,维持资源环境,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从上述责任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后用传统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股东、员工、地方和整体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因履行这些义务不力而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的总和。企业所以必须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使之成为自身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笔者以为,这是由企业与其外部社会、内部员工两个方面的关系决定的。

所有企业都是寓于社会之中的经济实体,因此都注定要同社会发生内在的必然联系。企业与社会的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容包括两点:其一,如果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逻辑自洽,或是对等互尽义务、互享权利,维持着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就会形成持续双赢的局面,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有序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政府为企业的存续发展供给良好的法律、规制、政策和公共秩序,顾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地方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部社会获得各种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遵守政府的法律规制和政策安排,努力节能减排、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优质产品,依法交纳税赋,自觉服务地方,社会就会因为有企业不断注入社会的正能量而得以有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其二,如果与之反,企业与外部社会互动不良,相悖而行,则适得其反――企业会在社会环境中丧失存在的必然性而走向衰亡;社会则缺失来自企业市场的经济正能量而停滞不前。企业与社会的这种必然联系,其实就是一种企业与社会对等互动的客观规律。按照这种规律,企业要不断从社会获得支持其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务必把这种责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并切实履行到位。

企业是一个由全部员工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可称之为内部社会。正是在这种小社会或内部社会的意义上,我们把企业必须向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融入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之中,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职能的组成部分。企业把它向内部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其重要职能的原因,在于企业与内部各类员工的内在联系。企业与内部各类员工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彼此依赖与对等服务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企业为员工依法提供各种生活的保障和发展提高的平台,因此员工依赖企业;员工要从企业获得各种保障和发展提升自己的权利,就要尽对等的义务,全身心地为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支撑企业存续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所以企业也同样依赖着员工;企业要实现其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职能,保证企业充满活力,稳步持续向前发展,就必须调动各员工为企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为此而对各类员工公平、公正地承担内部社会责任,这就是企业所以把承担内部社会责任作为自己重要职能的内在根据。

各类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人力资源部,就成为企业开发、管理和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功能,以此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价值和履行社会责任价值的一个核心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履行社会责任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

人力资源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来参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职能。其工作的内容和理路应当是:第一,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在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领导下,在与职工广泛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现定的基础与条件,参与制定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内容、任务和方法举措的基本规划。第二,根据规划进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事合一,彼此匹配。第三,通过思想理念的升华,把员工的价值诉求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动力。第四,通过有效的专业训练、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胜任能力。第五,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把员工的工作行为规约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轨道中。第六,通过权利保障、工作激励和绩效评估等方式,维护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维持下去,从而把蕴藏在员工中的人力资源潜能发掘出来,并释放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之中。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从连续性、整体性、教育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所应遵循基本原则。然后又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简要分析了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两项有效策略,即:积极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及注意管理内容的全面性两点,希望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教学管理 体育 中学 对策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具有较强的技巧性的工作,要真正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注意其组织管理的科学性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与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连续性原则

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之所以要注意遵循连续性的基本原则,是因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本来就是针对学生而开展的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与此相对应的,也同样要注意遵循管理的连续性原则,不能随意的出现中断或者脱节的问题。只有切实遵守了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原则,才能够确保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才能够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整体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是管理内容的整体性问题。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在针对这些内容实施具体的管理时,要注意,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性的角度和原则出发来开展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各个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教育教学元素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并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管理成效。

(三)教育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教育性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因此,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也同样应注意遵守教育性的基本原则。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管理,而调动体育任课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也是体育教学管理最为关键的一点,而这些均要求管理工作和管理措施要具有教育性才能够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通过教育来使相关的人员均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求,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自觉性,进而使得整个管理工作发挥最优化的效能。

二、高效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常见策略分析

(一)要做好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积极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是高效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时,有了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做铺垫,就能够对学生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升和预防,有助于良好的教学秩序的维持和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形成。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时,某些学生经常会出现偷懒开小差、玩手机或是喧哗打闹等问题,如果在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对这些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就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大大降低这些问题出现的几率。而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做到有规可依,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活动的成效。

(二)要做好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注意管理内容的全面性问题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概括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中人的管理。具体来说教学管理中的人的管理,也就是指的是对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所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体育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两点。二是教学管理中物的管理。教学管理中物的管理,一方面是指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指对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和所构建的教学档案的管理,例如:学生体质健康卡或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所下达的各类文件等等。三是教学管理中财的管理。财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于学校所拨出的用于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或是体育教学环境的经费的管理,以期能够通过对财的管理实现经费的合理支出和应用。四是教学管理中时间的管理。教学管理中时间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中学体育教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管理。时间的管理通常会以教学计划或是教学安排时间表等方式呈现出来,通常会通过这些来对某段时间内所应完成的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所出详细的安排和规定。

在开展具体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以上内容缺一不可,任何遗漏都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囊括以上所述的各项内容,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以确保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成效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刘爱军.论体育课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 戴建波.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特征与方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go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to develop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their career.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buil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model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d new teaching reform paths, such as, core curriculum module oriented,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introducing social worker elements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职业胜任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53-02

1 基于职业胜任素质的专业教育概念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在1973年《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胜任素质(Competency),他认为,从第一手资料直接获得,真正能区分拟研究的的生活成就或工作绩效方面优劣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素质。斯班瑟夫妇(L.M.Spencer & S.M.Spencer,1993)认为胜任素质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素质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胜任素质是跨情景、跨时间的行为或思维风格,是深层次和持久的部分,能够预测个体在广泛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第二,胜任素质与所引起和预测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性;第三,胜任素质具有分级可测评性和行为可测评性。

基于职业胜任素质的专业教育,强调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是知识,也不应仅是特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胜任某个职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笔者通过智联招聘网随机抽样2012年10月上海地区51家企业,其中IT行业15家,金融机构10家,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10家,耐用消费品8家,制药与生物工程8家。通过51job网随机抽样2012年10月北京地区19家企业,其中批发零售业6家,通讯、电子商务6家,金融服务业7家。这些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这一职位时,笔者发现影响他们任职资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学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背景,办公软件水平,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工作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形象气质,承受压力能力。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应聘的决定性因素是:工作经验,办公软件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知识,81%的企业对曾经是否有人事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要求;77%的企业要求应聘人员掌握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水平;73%的企业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提出了要求。这些决定性因素构成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此外,企业加强了对应聘者业务技能、变革技能和人际信任方面的考核。这里仅是对北京、上海地区部分企业的一个职位进行的调研,其实在更大范围内存在普遍性。智联招聘网站通过对北京、上海11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第一轮面试您最看中对方什么”调查统计中发现,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谈吐表达、个性特征、形象气质五个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26%、24%、22%、16%、12%。其中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两个因素累计百分比达到50%。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我们构建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胜任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3 基于职业胜任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路径

职业胜任素质理论揭示了“职业胜任素质”的内涵、特点及结构,从招聘网站开展的调研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主要能力。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进步,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地位越发明显。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教学实践中,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融合,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模式与方法的有效综合,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素质,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操作依据。

3.1 核心课程群模块化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最新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保持与激励、维护和保留。每一模块下面又可细分解为更小的技能模块。

①员工招聘:岗位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说明书的编写、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广告表格的设计、招聘面试技能、现代测评技术的使用、员工录用的程序操作。

②员工培训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及课程设计、培训方法选择、各类培训开发技术的运用、员工职业生涯及发展规划设计。

③员工保持与激励:有效薪酬福利体系的设计、科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员工评估流程操作、奖励与激励计划、企业文化建设。

④员工维护与保留:劳动合同签订、劳资关系协商与谈判、员工们的安全与保障、员工压力问题的处理。

上述这些技能模块设计将原来较为抽象、过分专业的课程整合为具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内容,更符合社会对职业胜任素质的要求。各个专业技能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并不割裂,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因此在整体教学设计中,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核心课程群,包括《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与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六大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3.2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搭建课堂实训平台、校内实验室平台、校内场景实训平台、社会见习平台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体系,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问题,实现专业教育和岗位工作的相互对接,把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课堂实训平台: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案例的引入,加大从知识性教学为主向案例教学为主发展的力度,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分析、应用能力。

校内实验室平台:运用实验室模拟软件,通过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校内场景实训平台:在仿真模拟公司环境中组织教学,要求学生视自己为真正的企业业务人员,学生“经营公司”,使学生懂得怎样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做得更好;老师考核业绩,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败、挫折,并给以及时的指导、修正。

社会见习平台:在前面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在现实的商务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处理业务,培养应用能力。

在“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上,逐步探索形成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交叉递进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综合课程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个递进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交叉,同层次的实验课程也存在实践运用中的交叉,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和层次之间的交叉课程可以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通过创新性实验环节,使学生从掌握软件工具、运用软件处理问题阶段提升到优化系统、创造性解决问题阶段。

3.3 社工元素导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有些事务与社会工作者的具体事务相似,如员工福利保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援助计划及企业突发危机的处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工作的交融,计划将企业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纳入到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将社工的教学方法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人本观念、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内化其职业道德,把对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模块的运作建立在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为组织服务的价值理念上。

参考文献:

[1]董丽君,杨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2]李建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陈西川.新商业文明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思路与方法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雷文,赵攀.魏正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5]何云峰,冯敏星,郭晓丽.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改路径选择[J].高等理科教育,2012(4).

[6]刘昕,邓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7]赵康,叶子.构建“两多一统一”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