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体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体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方法 改革 工程实践

一、提炼课程核心思想、调整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及上海市海洋战略布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和食品为特色的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工程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其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其中海洋学院、食品学院和工程学院几十年来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一直将《工程流体力学》和《高等流体力学》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工程学院的机制专业将《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随着学校的发展,这门课程必将渗透到生命学院的水产、水生物、设施渔业、水环境等专业和方向中。目前根据已定的教学计划,每学年有近650名学生学习这门课,由于各专业对其内容眼球的不同,需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提炼课程核心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确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流体力学》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大纲及要求编写了“工程流体力学”教材,同时完成了配套教材的ppt电子教案,要求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计算方法,主要包括:静平衡微分方程、流体对固壁的总压力、流体运动的描述、伯努利方程、动量(矩)方程、量纲分析、相似原理、绕流阻力等。在弄清概念,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从事专业工作、科研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出版了配套教材的“工程流体力学习题解析”一书。同时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将《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流体力学知识与进展、流体力学应用与实践, 克服了以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介绍,轻视其应用的弊端。此外,还相继开出了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计算流体力学等。

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作了许多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全校新开了“工程流体力学的应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相当多,容量达95%以上。并设计了不同的模块组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已完成《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的二版修订中,在第8章中增加了明渠流动内容,增加了水波理论等内容;针对食品专业的需要,增加了气体及热力学类内容,并补充五套自测题供学生选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互动

由流体力学团队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教材,于200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工程流体力学习题解析”,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同时制作了与本教材配套的制作精美、图文并貌的CAI课件,生动地描述了流体力学的一些理论及现象,大大减轻了流体力学理论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这些系列教材的出版,对该课程的建设和质量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受到了本校学生的好评,同时还受到陕西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及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学校的欢迎,这些学校对系列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图书发行突破2万本,出版方已无库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理论教学教案、主讲教师课堂教学的部分录像进行网上共享,使用录像片、流体力学演示实验教学片、电子教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的流动力学概念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随时复习、预习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利用上海海洋大学的E-Class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实时习题、例题解答,以及课后答疑网络资源及软硬件的建设,形成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真正提高网络教学的实用性。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 结合传统板书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不仅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对重点部分又能反复讲解,以达到学生基本理解并具有一定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质点法和空间点法时,多媒体上会出现公交车客流量观察方法的动画,使学生既易于分清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同时又强调一个相同的目的。又如在讲到流体的漩涡运动时,有龙卷风作强烈旋转运动的画面;讲到伯努利方程时,有踢任意球进球门的画面。理论教学上严谨,但是动画及多媒体生动、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既不感到枯燥,同时又能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由于学生数很多,教学上采用大班课的形式(基本上每个教学班有近100名学生),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繁冗的公式推导成为一个简单的讲解过程,将复杂的流体运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反复在黑板上演示讲解。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授课方式既有利于避免研究生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2008年“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普通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之一,2009年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三等奖,2011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沪教委高〔2011〕48号),极大地提高了上海海洋大学来在流体力学行业的影响力。

三、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形成完整的教学实验体系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环节,2011年3月由上海海洋大学主编的《力学基础实验指导-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的流体力学部分(第三大部分),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验指导书与实验仪器不配套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流体力学实验教学质量。2009年下半年新添置了多功能流体力学实验装置、动量定理实验仪、流动图形显示仪、毕托管测速实验仪、虹吸管实验仪、势流叠加仪、空化实验仪等流体力学实验设备,新开设了大量的设计型和创新型流体力学实验,使学生、教师互动,用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来观察抽象的流体运动;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流体现象,发现新的现象。这种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互动中,将有关科研上对于流体力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以讨论的形式引入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验证加强感性认识:在许多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基本上有配套的实验,从实验中学习,既能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加强印象、加深理解、克服难点的手段之一。

针对个别专业的特殊需要,开设了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实际的流体运动非常复杂,因此通过流体力学实验是揭示流体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好的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经过多方筹建,2009年我校海洋环境专业开设流体力学独立实验课,共16学时,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能量方程实验、雷诺实验、动量定律实验、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局部水头损失实验、毕托管测速实验、管道测流量实验、流动显示实验、虹吸实验及势流叠加实验等;针对食品专业的需要,开设了气体及热力学类实验。

四、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动

在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相关的学习与培训的同时,强化任课教师的科研观念,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进行有效的纵、横向科研联合。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如深水网箱水动力研究、渔船螺旋桨软件系统设计、人工鱼礁流场分析、海洋结构物的流固偶合分析、海洋波浪能的研究开发等。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加深了对流体力学在海洋科学中实际应用和最新进展的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每年选作以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为毕业论文课题的本科学生20余人,研究生10人。取得多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流体力学团队教师编制的“渔船螺旋桨系统设计软件”获得2007年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该软件目前已被潍坊柴油机厂、玉林柴油机厂等国内主要柴油机生产厂家广泛应用。我校工程学院羊晓晟、侯淑荣、马利娜、沈小青同学的“一种新型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项目,参加2011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终审决赛,在全国1935所高校选送的16976件作品中突颍而出,获得“全国竞赛三等奖”。该项目由流体力学老师指导,并突破了波浪及流固耦合理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今后,本课程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的考核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的学习,仅仅通过教材讲解还远远不够,需要配套必要的习题。在现有基础上,更新试题内容,完善试题库建设,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 团队根据新编著教材的主要内容, 以章节为单位,精心筛选和编写了典型习题集,力图做到其中的习题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习题的数量不能多,更不能类似和重复,学生通过习题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提高试题质量,真正做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该试题库具有以下功能:平台提供自动组卷、手动组卷、互动组卷,条件设定灵活全面;试卷自动转换成WORD文档,方便打印输出;自定义追加试题入库,采用WORD文档格式编辑批量入库。

在考核中,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为15%、20%和65%。实践证明,该考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符合各个专业需求的、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本文受“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沪教委高〔2011〕48号)”资助

[参考文献]

[1]袁恩熙.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James A.Fay.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Cambridge: MIT Press,1994

[3]Bruce R Munson, Donald F.Young and Theodore H.Okiish.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5th Edition, New Delhi:John Wiley &Sons,2002

[4]Robert W.Fox,Philip J.Pritchard and Alan T McDonald. Fluid Mechanics,7th Edition. Hoboken:John Wiley&Sons,2009

[5]Frank M.White.Fluid Mechanics,6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2008

[6]毛根海.应用流体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锋(1976-),男,湖北麻城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峰(1971-),男,山东文登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3-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为此,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获取和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中国学生的知识量大、解题能力强,弱点在于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之外,也需要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去面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流体力学”课程而言,基本任务和要求是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学生完成听讲、作业及考试。但是,这些要求对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对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到了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国家执政方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我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这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因此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而大学生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2]

具体到“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当今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一部分成为热能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一部分会进一步深造读研或者攻博,成为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两种学生,除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外,前者渴望了解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如何让书本上的流体力学知识成为将来工作中的工具和技能;后者渴望获取流体力学的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如何利用现有的流体力学知识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等。为了解决学生的需求,依托我校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对“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授课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动量和能量)以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讲解外,还着重对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补充讲解。比如,我们加大了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学科中哪些已解决,哪些尚未解决,困难在哪里?哪些老问题有了新进展和新思维?在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投身科学;在实践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建设的工业装置上各个环节中流体力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容量大、学有所用。

二、引入探究型授课方式

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上,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或吸收,因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大学教师在教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3]在“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中,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引导和培养。

1.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讲课接受程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但是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我们在授课中,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课间提问,也鼓励学生课后采用电话、短信和邮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和流体力学相关的,对于这些提问,我们都给予详细的解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原创思维,哪怕是很幼稚或者明显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委婉的引导。

2.引导发散性思维

“流体力学”课程的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比如河流、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和海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生物流体力学现象等。在讲授流体尾流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火车和飞机运动时的阻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讲到流体输送机械和流体阻力时,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内血液和细胞液的输送和流动;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来水输水管网的铺设方式和阻力分布特点,进而让大家思考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大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通过诸如此类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流体力学知识不光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和推导,而是和自己的身体、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发散思维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投身科研的热情。

3.引导学生质疑

大学生们思维方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任何知识都喜欢抱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真理”的观念。殊不知,这些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敌,科技创新需要一股质疑知识、质疑权威的观念和勇气。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流体力学知识也是不完善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去继承、去发展、去完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公式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存疑方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和经典的意识和勇气。

三、全面实施创新实践环节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是创新能力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每年开展各种级别(校级、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进行一定的经费资助和跟踪管理。为此,我们每年开展多项流体力学相关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的课题;另一类是教师从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中挑选流体力学相关的小课题来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资料的查阅到课题的立项,从项目组成员的组建到经费的管理,从实验装置的搭建、实施到数据处理,从撰写创新实践论文到项目检查和答辩,都是由学生来实施完成的,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学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比如项目的立项答辩和筛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答辩以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等。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几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淘汰制,防止有的学生走过场、片面追求创新学分而不注重实效。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在课程建设中,应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探究型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第3篇

研究型教学模式 流体力学教学 创新人才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要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伟大职责。积极倡导和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性教学的概况

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中,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国外研究性大学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这种问题式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开展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美国的新墨西哥大学在医学院的教学中推行了PBL。在教学中要清掉学习和问题情境的设立,要求学生学习围绕复杂真实的任务和问题展开,从而激发学生的高水平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以及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

在国内,清华大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为学校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厦门大学人才基地对以点、线、面结合构建新型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和学科实力作支撑。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放到复杂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中,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具体说来,可以发展学生的以下能力:

(1)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可以对权威的知识发出这样质问,“这竟然没有错?”“这竟然没有办法?”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方法。

(3)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把握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实现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4)团队合作的能力,因为一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和其他人的通力合作能够更好的高效的把问题解决好。

(5)以多种方式交流总结的能力,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口头报道的形式加以总结,也可以以提交书面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呈现问题的结果。

(6)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人。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学到的是方法,只要方法掌握了,各类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知识的积累,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流体力学课堂的应用

1.计算流体力学的边界单元法的介绍

我们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的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奥高公式等到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边界信息决定内部信息,在计算流体力学的边界单元法就是利用了这个思想,可见各个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

2.DQ方法的介绍

利用数值教学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有所突破,在学生实现过程中,他们有了自主思考的过程,对物理现象的本质有了深刻的了解。

3.利用数学的符号软件来介绍水波理论

孤立波是一类比较特殊而又典型的非线性水波,它的数学表达可以有一个公式写出:

总之,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承担高校教育的教育者,理应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承担的课程中,使其发挥巨大的作用和潜力。将自己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手段渗透给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不光传授的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对传统的大学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拔尖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

[2]葛自明,阴其俊,钟,李元杰.工科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07,(5).

[3]夏国泽.船舶流体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47-02

On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WEI Ping, LIU Dashuang, ZHAO Hongjiang, LI 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visi-

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

dent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

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improv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NMS; curriculum provision

1 前言

在??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来华攻读硕、博士学位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资源整合维度由区域扩至全球,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并不断革新之势。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切实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2 来华留学研究生发展现状分析

来华留学生培养事业是我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输出的切入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研究生,但因当时各种条件限制,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数量及规模都很小。随着国家软、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人数与日俱增。2014年当年我国接收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数达到16万余人,其中来华研究生留学人数为4万余人[1]。据报道,2020年当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有望达到50万之多,这其中有30%的学生具备高等教育学历,届时称中国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流动国家”是当之无愧的[2]。不难想象,未来几年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将会大放异彩,引人注目。

然而,随着来华留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加和来华留学生国别涵盖面的不断增大,留学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新挑战,迎来新机遇。值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如何优化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体系,并把留学研究生的教育落到实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尚不完善 针对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培养,高校管理者要密切结合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应情而变。为了适应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新需求,部分高校特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无法满足留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在当前外国留学生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和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适合于各个专业的通识类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能体现中国文化和国际接轨的通识课程较少;课程开设基本上根据本国研究生的课程计划,参照导师意见额外开设若干全英文授课课程,以此来指导留学生的学习;同时,汉语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足,论文环节缺乏统一的指导,不利于留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文授课与指导教师队伍相对缺乏 近年来,我国引进很多海外人才和高层次外籍专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成为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主力军。国内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英语往往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尤其是在论文指导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理论结合实例以及实验进行分析时,不能像运用汉语那样表述清楚。因此,缺乏专业知识过硬、作风严谨、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全英文专业授课与指导教师。

留学研究生专业基础、科研能力较为薄弱 在国内,除少数享誉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外,当前一个阶段,留学研究生主要来自亚非地区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较为贫弱,受教学条件所限,这些学生在自己国家所接受的科研训练相对薄弱,与其他欧美国家留学研究生相差甚远。还存在一个语言难关,汉语难学,国际公认;加之他们汉语基础本就薄弱,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差异等,这些不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及科学研究效果。如果留学研究生不能尽快了解和融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来,那么文化适应性不足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并对其正常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留学生管理难度偏大 数量日益庞大的留学生队伍从海外进入中国,高校工作者却发现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很难适应当地人们的习惯,其中又尤以文化价值观念和中国社会法律法规的巨大差异为甚,这些差异带来一系列的棘手问题,轻则影响教学行为,重则导致少数留学研究生逃学、厌学乃至退学等极端行为的出现。由于文化及语言障碍,来华留学研究生一般较少参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各类文体科教活动,这也不利于他们尽快融入学校的校园生活。此外,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者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与留学生沟通不畅,这也会影响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质量。

4 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改进策略及建议

专门设置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根据留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国家等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多层次培养模式,根据留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设置合理的学制,优化教学内容,缩短来华留学时间;依据留学生回国就业环

境,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调整相应的课程结构,使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实用。

目前,各大院校纷纷开发和利用校内教务网络管理系统[3],无论是对留学生本人,还是对留学生管理者而言,都受益匪浅。运用现代教育科技,逐步实现留学生课程与国际接轨。总之,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研究基础及专业特点,设置合理有效的留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这是保证和提高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实现培养规范化、管理人性化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面向来华留学研究生时,将变得更加复杂敏感。留学研究生入华后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别、教育方法变化等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决定了该项工作的复杂程度。为此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纲举目张,体制确立了,具体管理工作才能运行在规章制度的轨道之上。坚持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动摇,以实现在华留学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促使来华留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更加灵活和开放。目前,国内采用 “趋同式管理”和“弹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4],都强调管理的人性化。为预防、解决来华留学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在日常实践中积极发展留学研究生管理思想,努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条件下,国内高校将更加注重自身资质建设,全面打造高校特色,不断创新留学生教育体系,以吸引更多留学生到国内学习;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建立国际项目合作,适度提高留学生培养费用,适度增大海外留学生招收广告力度,继续丰富、完善各层次奖学金制度、种类以及数量。此外,高校还应该经常为留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积极组织留学生开展研讨会和交流会,鼓励和引导留学生报名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组织,帮助他们加强与中国学生的联系度,营造对来华留学研究生适应我国大学的整体氛围,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把留学生的培养过程延伸到高校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工艺流程题;案例分析

一、题型分析

化学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试题考察面广,综合性较强,多为流程图和图像形式出现,包含实验操作、化学反应、条件控制、产率计算等,侧重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转换、重组的能力。

二、解题技能

1.审题要点:①了解生产目的、原料及产品;②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③分析各步的反应条件、原理及物质成分;④理解物质分离、提纯、条件控制等操作的目的及要点。2.答题切入点:①原料及产品的分离提纯;②生产目的及反应原理;③生产要求及反应条件;④有关产率、产量及组成的计算;⑤绿色化学。

三、典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