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数学教学生活创新能力一、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以来,一直有许多学生会萌生一种想法,学好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有什么用途?大多数教师不能解答学生这一疑问,以致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想法,认为学好高中数学就是为了在高考中拿高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高中数学中的集合、函数、几何、统计、概率、三角函数等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看似很独立的知识点和原理,在生活中是处处可见。例如,在超市买日用品时,家庭妇女一般会比较注重商家之间的价格比较,因为相关价钱数据会被统计并保存在她们脑海中以形成比对,计算之后挑选较为便宜的那个。例如,在电脑上玩扫雷游戏的时候,就是按概率来计算,当你掌握方法之后,就可设置更高等级挑战自我。例如,在海边搭设灯塔时,如何找寻最佳位置以保证灯塔对于周边海域的照射范围是最大的,这就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计算角度。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情景,进行引导性教学。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同时找到学习数学的共鸣,并且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让生活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

二、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每堂课开始一个新知识的教授之前,教师要进行事先备课,采用适当的生活实例来引入知识,达到更深刻的教学效果,而且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其在生活中的运用,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积极性,这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授数学的归纳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有连环效应的多米诺骨牌来进行引入;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著名的高斯速算的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人的存款额,并告诉学生有关银行储蓄的利率计算方式、基金投资的计算方式,让学生计算在投资一年后和十年后,分别有多少收入金额。引进这样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学到一定实用的知识,对学生的投资思维产生影响,一举两得,这时候学生自然会觉得数学能够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中,学习数学对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随之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当趁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扩展。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学生产生共鸣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数学,只是学生未能通过自己的发现来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时教师就应发挥指导性作用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找到数学的实际用途。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证实一些数学原理或数学公式。例如,在教授f(n+t)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计算日期。例如,当天为某月3号、星期一,那么按照周期来算,下个星期一就是10号,再下一个星期一就是17号。通过这个联系,告诉学生在f(n+t)这个公式中,n就代表着3号、星期一,t就代表着周期为固定数字7,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到每周一的日期。当成功引入这个公式后就可以展开更加深入的函数教学。

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尝试用粉笔支撑起一张纸,这样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一开始,大家会看到一根粉笔支撑不起一张纸,随后增加到两只粉笔,还是支撑不起一张纸,等到用三支粉笔的时候发现成功了,所有学生就会欢呼雀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一个数学原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然后,教师又可接着提出问题,任意三点都可确定一个平面吗?教师可以在三支并排的粉笔上面放置一张纸,学生会发现纸张还是掉下来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该原理成立的前提条件:三点要不共线。这就可以形成完整的一个原理:不共线的三点能够确定一个平面。

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在生活中,往往有许多时候会需要人们运用数学原理或数学知识来完成一项工作。例如,有学生就曾讲述了自己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自己的创造。他想在冬天来临之前为自己家里的小狗搭建了一个窝,一般人就会直接拿一些箱子当做狗窝,但该学生家中有许多空置的短木材,所以他就想要创新,并按照数学中的三角固定原理搭设了一个漂亮的三角窝供小狗居住。另外,有一位学生在课后反馈,自己帮助父亲计算了各项不同投资方式带来的长期利益,并帮助父亲制定投资计划,选择采取一种分篮子投资法,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用于基金投资,另一部分用于股票投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数学原理,让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五、结语

学好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数学中看到生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以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咏梅,杨丽.探析数学教学生活化\[J\].农业网络信息,2010,(10).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成数学模型,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导数在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是新教材中新增内容,主要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了利用导数可处理生活中有关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问题,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利用导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很美的。”

[案例描述]

片段一:问题引入

上课了,我说“同学们,咱们学校准备在新落成的图书馆楼前面绿化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恰巧草坪面积500m2,左右各留相同的2.5m空地植树,草坪正前方留4m空地规划停车场,并使所需用地最少?请同学们帮老师设计一下,怎样安排才能使所需占地最少呢?”

(学生一听,颇感兴趣,觉得简单马上有些学生举手回答)

生1说:“老师,将草坪设计成正方形,所需用地会最少,因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生2说:“只需将所需用地变成正方形即可……”

(许多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辩论、猜测、跃跃欲试……)

此种情况下,我很快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很勇敢、聪明,都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数学问题需要有严格的理论证明来支持,所以大家还得给自己的猜测加一个砝码,试试看。”

生3:“老师,这个问题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优化数学问题应用的一种情况,我预习过的,我来试试……”

评析:学生更愿意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对待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求知欲是学生探索奥妙世界的灵魂,只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习就是快乐的。

片段二:问题探索

许多学生都快速的举起了手,“老师,我来证明……”我趁势话锋一转:“是哪种情况,能说说看吗?”

生4:“是海报版面尺寸的设计问题。”

(点出了今天研究的课题,引导着学生主动看书、主动预习、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再分析问题,故而,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激发求知欲的。)

我趁机打开一张幻灯片,把海报设计问题打出来。“现在让大家设计如右图所示的竖向张贴的海报,要求版心面积为128dm2,上下两边各空2dm,左右两边各空1dm,如何设计海报的尺寸才能使四周空白面积最小?”

(学生叽喳一片讨论之声)

生5:“版心”是什么意思?四周空白面积最小怎讲?

见此关键,我趁势点拨:“版心是我们能够写东西,发挥创意的地方,考虑到美观,不能占有整个版面,四周必须留有适当的边距。空白面积最小嘛,版心面积一定,那整个面积就……”(嘎然而止,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探索转化的余地。)

评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点拨,从复杂的生活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数学关系是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大门的一把智慧的钥匙。

片段三:解决问题

评析:每一位学生的心里,都有一对思维的翅膀,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才能翱翔天空,学生很快利用数形结合,把我的困惑解决了。我相信,当学生们的困惑解决了,就会觉得数学有意思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需回归生活,只是许多时候我们却把一种真实的应用美给忽略了,才让我们误认为只有枯燥单调的数学公式才叫数学,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教学反思]

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背景往往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实际图形,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导数),然后根据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根据所得数据去解决问题。从头到尾,学生在本节课深切感受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取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内在美、自然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获,不断成才,这不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和新课改的要求吗?

当然,本节课亦有不足之处,缺乏一个动态演示,当草坪面积不变,所需占地面积的变化演示,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动性、直观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以下几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精心设计问题来不断的强化和巩固,以使达到最佳效果。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5-02

在小学教学科目里,数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偏低,基本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形成,使他们在知识的理解上比较困难,从而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以“生活化”为切入点,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接受门槛。

一、导入生活化,激活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生相对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数学的关注度较低,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会大大降低。如果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结合,让学生摆脱对数学惯有的枯燥、抽象的印象,必然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之后发现,圆柱与圆锥在学生脑海中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如果能够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使教学内容与之匹配,必然能够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接受课本上的概念,将课本上枯燥而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降低理解门槛。因此,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圆柱形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物、灯塔等,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纷纷表示,这些物品都有弧度,都跟柱子一样。教师便借机向学生讲授圆柱体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的组成,教师可以拿出一叠长方形卡纸,让学生用铅笔贴住一边,然后转动铅笔,观察得出来的卡纸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圆柱体,直观感受到了长方形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关系,很快就接受了课本上关于圆柱体的一系列公式,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的抗拒心理,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数学的教学应当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结合生活体验的课堂导入模式,很好地践行了这个教学理念。

二、情境生活化,引导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而在小学阶段,在生活中的体验往往成为学生内心最重要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更多地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思路。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百分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引入折扣、成数、税率和利息的概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际应用和计算。比如,在利息问题的教学上,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普及一些关于储蓄存款的知识,让学生对利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给学生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为了让学生与生活相接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家有3000元计划存入银行四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如果你家有2000元,你又打算怎么样给家里理财呢?这样,学生对利息计算的理解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最终,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出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有的计算过程其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百分数理解透彻,也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这一极具应用意义的公式,一举多得。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数学应用的强化,是对学生能动性的最大发挥,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框架的和思路,从而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进行日常学习,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三、资源生活化,就地取材

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例如,在课间学生经常会进行跳绳、丢沙包等活动,教师可以将此与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统计”进行结合,让学生对跳绳的个数或者丢沙包的中与不中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到附近的书店进行社会调研活动,调查书店中书籍的数量、单价,并帮助店铺老板统计一天内的售书数量和销售金额,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小数运算的实际锻炼。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生活化的资源中对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实际运用,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生活化的资源,一定要注意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重对生活化资源的特色开发,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课本教学相结合,有机地进行课堂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问题生活化,深度探究

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必然要到生活中去,如果数学不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与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抽象化,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应用习惯。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这一教学模块,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课堂设计。教师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靶子、光碟、五环、车轮等,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一个形状上的理解,并初步形成对“圆”这一形状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最后对整个问题进行深化,让学生自己观看一段自行车前进的视频,并自由结组进行探讨:自行车蹬一圈的话,究竟能够走多远?有的学生表示,可以直接在地上进行测量,但马上就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反驳,说这样测量误差很大。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这样一个公式: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避免学生进入到探讨两个车轮是否相同的误区。在学生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认识到一圈自行车前进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这样抽象化的数学公式,并让学生收集数据,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和求证。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环境中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初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发了对数学的热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不论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数学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努力回归数学教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缺失现象;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价值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将数学文化充分渗透到教学中,以便增加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数学文化的缺失表现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数学理论的传授,缺乏对数学实践的教学,使得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但难以将数学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对策

(一)增加数学史教学的课时

许多高中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不是认真钻研,而是选择放弃。如此一来,不仅难以增加自身的数学水平,还会养成放弃的不良习惯。基于这一点,可增加数学史教学的课时,并通过讲述一些优秀数学家的成长经历,让高中生认识到刻苦钻研的意义,从而增加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数学几何这一知识点时,可向高中生讲述欧几里得的成长经历,让高中生意识到通过刻苦学习就能取得收获,以此激励高中生不断学习数学知识。

(二)将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要想将数学文化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就应将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为高中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从而将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充分地呈现给高中生。如此一来,便能增加高中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利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可举出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存款以及贷款形式,并让高中生对各种存款以及贷款方式进行计算。通过实例以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让高中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三)增加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

要想进一步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还应做好课外实践环节。基于这一点,可增加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并引导高中生自行对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研究。例如,在讲解正弦定理以及余弦定理这一知识点时,可在课堂上向高中生讲解正弦定理的基本内容,并向高中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外任务,如实物测量等,让高中生在实物测量中增加对正弦定理的理解。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让高中生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点,逐步提升高中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水平。

总之,数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师应增加数学史教学的课时以及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并将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便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情景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享受和获知的情感空间,而生活化教学情境则是由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融入生活化有价值的素材,体现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体会到数学不在枯燥的数学问题中,在生活中、学生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相依相伴。

一、立足生活,服务于生活

创设数学情境,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学前沿,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数学渗透在生活每一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火热的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细心留意生活、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选取数学素材,选择生活背景加工素材,让数学问题自始至终置于实际情境中,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解释、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对于从生活中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想要知道答案、想要迫切解决,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运而生。

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模板,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模板,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设计”,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富有生命的活力,让数学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1. 展示“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是伴随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产生、发展的,从古时的结绳计数到今天用计算机指挥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都是数学伴随人类文明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抽象出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伴而行,并展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为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我提出:小红家原有一个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床单,由于家里添置了一张大床,床单不够大了,妈妈决定把床单加长n米,加宽b米,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新床单的面积。经过认真的分析、积极的思考、激烈的讨论、细心的计算,同学们很快得到这样一个式子:(m+n)(a+b)=ma+mb+na+nb。这个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心里乐于助人的善良被激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 展示“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原型的不可能都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历过,教师通过创造性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把问题情境展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亲自体验的愿望。如,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一节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新学期开学了,小东找来一张挂历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东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请你帮小东算一算,他应在挂历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用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学生兴致勃勃,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记忆犹新。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做数学”并非数学家的专利,我们也可以“做数学”。

3. 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数学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的、鲜活的。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将其作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前沿”,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七年级(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讲决策问题时,我先举例:“咱班18名同学上净月潭游玩,门票是每张20元,公园有优惠政策:购买20人(包括20人)团体票8折优惠,请同学们说一说咱班这18名同学怎么购买门票合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后来共制定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分别购票:花费20×18=360(元)。方案二,买团体票:花费20×18×80%=288(元)。方案三,买团体票后,再将多余的两张票卖出:花费20×18×80%—2×20=248(元)。通过比较,发现方案一花钱最多,方案三最优惠,在不考虑将多余两张票卖出去的条件下,方案二是最佳方案。这道题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向学生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要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就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沉闷、被动的事情。尤其是数学学习,每天面对毫无感情的数学定义、冷冰冰的数学公式、做不完的数学题,怎么会有学习的乐趣?怎么会有探究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尝试带领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欣赏从前觉得没有感情的数学定义、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数学与生活实际恰当结合是最好的途径。如,在学习九年级(上)“相似的图形”一节“黄金分割点”定义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女士们爱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真会让她们看起来更漂亮吗?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道理吗?对于这个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情,学生大多都没有与数学问题联系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如,怎样选择广告上的优惠计划?如何解开身份证号码之谜?如何找出锁与钥匙重新配对所需要的次数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向导,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通过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智性的追求,而且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会让我们的选择更理性,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节“函数的图像”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首先通过气温变化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的图像,然后提出什么是函数的图像?怎么画函数的图像呢?

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横、纵轴所表示两个量的最初认识,以及函数图像中的曲线,但还不能明确应怎样画这样的图像,进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气温变化图”这一材料的设置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达到了创设质疑、激趣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设计生活化

在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出一些具体、鲜活、生动形象的问题。如,怎样以一件普通的T恤衫学习函数?如何去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使用电脑时,怎样判断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要与学生的现实结合起来。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活现实。数学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大多来源于生活,都能从题干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如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学校生物小组有一块长32m,宽20m的矩形试验田,为了管理方便,准备沿平行于两边的方向纵、横各开辟一条等宽的小道。要使种植面积为540㎡,小道的宽应是多少?”,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死板而做作,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对教材中的例题、课后习题进行改编,将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原有的练习换新颜,变得亲切而熟悉。

2. 数学现实。以生活情境做背景,数学问题蕴含于生活背景中,数学知识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再遇到其他背景下的类似问题,就能用相同的办法解决。如,“握手问题”与“锁与钥匙重新配对所需的次数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型问题,这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现实”。

3. 其他学科现实。“田径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起跑线?”“怎样计算台风移动的速度?”“打字机或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其他学科的许多内容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轴对称”一节时,可将物理学中光的反射知识与轴对称相联系。

四、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要对具体教材内容有足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采用材料适时、适度地设计和加工,使材料融合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自然。

2. 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应将选取的材料、选用的展示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这几个方面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和谐严谨的课堂体系。

3. 选准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不要让学生感到突兀,不知你想干什么。

4.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有生活化设计,也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生活化设计。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入,更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完成不同的预计效果。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只是传授知识的一种综合手段,一个知识传授的载体绝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以“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为标准的。而有些知识的传授往往是以前面所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开门见山地将问题引入,效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