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市场

低碳经济市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经济市场

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市场营销;新型营销模式

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两百年来发展变化比过去五千年来的变化都大。而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大量对化石能源进行开采,这样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以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加剧了全球变暖,危害到人类自身安危。现在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从而共同发展,因此应该一改传统工业时代的大工业化生产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应运而生了。低碳经济指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系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等方法,尽可能地控制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就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去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自然环境。

1.低碳营销模式的衍生

1.1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

过去常见的传统市场营销方法都是建立在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完成再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该模式下的生产特征表现为生产规模的集中化、量化,通常只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而不注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消费者智能选购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缺少自由选择权。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处于整个生产产业链的顶端,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也就是卖方掌握主动权,而买方缺少选择权。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自然是适用于过去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的时候,也就是大工业化时代,当然那时候人们的消费能力也是较为拘谨的。

1.2现代市场营销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逐渐地淘汰殆尽。目前随着机器设备的创新和大量使用,生产的规模化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随之加强,所以各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此时市场上的产品就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就是买家市场出现,取代了过去的卖方市场,同样的市场营销模式也随之改变。现代市场的营销模式不在单纯地追求自身利益,而是把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放在第一位上,这是和传统营销模式最大的不同。许多企业在确定市场营销前都会对市场上的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以及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从而确立营销模式的方案。此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色和未来发展法相来确立市场定位,尤其是对潜在的消费群体、市场等实施准确的定位,寻求更好的发展。

1.3低碳市场营销模式

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现,以破坏环境换来的快速发展经济模式的危害已经愈发明显,人们逐渐地重视起因生活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和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受此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在朝着更为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变,而低碳营销取代高碳营销正是解决这一局面的对策,所以低碳的市场营销模式也就顺应时势而生了。尽管现在学界对于低碳市场营销模式还没有做出具体的定义,不过该模式相比传统和现代的营销模式有着本质上的本华。该营销模式最看重的是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三者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实现三者间的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企业都看到了环保的商机,展开低碳市场营销模式,迎合更多消费者的理念和需求,完善自身不足,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2.低碳营销模式所面临的给予和挑战

2.1低碳市场营销模式面临的机遇

对于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同变化,企业应该针对这种变化及时抓住机遇,适时改变,从而加强自身在新时代中的竞争力。而要想提高竞争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水平。企业在进行科研创新时应以产品生产的低碳化和高效作为指导准则。企业的低碳化指的是在产品生产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使用现金科学技术,努力地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要想实现低碳生产就需要对低碳技术进行积极地研发创新,从而使技术的投入使用变为可能。同时低碳技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开发新能源与清洁能源。

2.2低碳市场营销模式面临的挑战

低碳市场营销模式这种在新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市场营销模式,在实践中必然会面临着种种不同的挑战。从企业本身的角度出发,要想开展市场营销模式,那么就需要从过去的生产模式的改变入手,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而在实践中,企业还需要克服在碳关税、碳交易等多方面遇到的阻碍,从而实现发展思路的转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低碳市场营销模式第一个难题就是碳关税,这是一部分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进口的产品或原料所实施的贸易保护的方法的一种,这与过去的贸易保护手段没什么区别,只是它借助了低碳环保的幌子,这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也会极大地阻碍我国开展低碳市场营销模式的工作。要想破解这种少数发达国家设立的贸易保护壁垒,就需要各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贸易保护方法的影响,促进本国的商品生产与销售,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因为历史证明了,这种贸易保护政策到最后伤害的不仅是贸易方,还包括设立方。其次是碳交易方面。碳交易指的就是政府部门通过数据统计,制作出一个某行业、部门或是地区可能将排放出的温室气体的上线总量,同时向这些企业卖出允许排放数额的许可证,只有拥有了该许可证企业才能继续生产,而该证也是可交易的。尽管碳交易许可证对于保护环境是有一定的帮助,但就目前来看,碳交易的技术还在研发阶段,尚不成熟,到了真正实践时,还有许多未知的难题等待着我们。

3.低碳市场营销模式实现的手段

3.1及时地确立对应的法律法规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及时出台一些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对该种经济模式做出规定,保护其正常发展,从而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工作开展建立一个有序的氛围。现在世界各国都开始为低碳经济制定与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像是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英国的《可再生能源义务》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确立能够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师出有名的效果。所以我国也应该及时开展这方面的立法工作,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3.2提倡低碳消费意识

低碳营销模式最终生产的产品还是卖给了消费者,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才是进行该营销模式的最大动力,任何营销活动都离不开消费者的积极参加,所以低碳营销也不能缺少消费者的支持。实际上,想要开展低碳生活很简单,人们只需要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就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像是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而是自己携带布袋;出门时尽可能地使用步行、骑行与乘坐交通工具;将家里的照明设备换成节能电器;随手关灯、关水、关闭电子设备仪器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不仅能够确立低碳生活的基础,还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低碳生活的氛围。笔者认为,在未来低碳经济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并且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结语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低碳经济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生活习惯与生活理念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现在各个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都不甘于人后,积极地制定出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相关企业为了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对低碳技术进行科研创新,寻求开展低碳经济营销的办法,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除了需要建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还需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促进整个社会向低碳生活发展。只要企业、消费者、各国政府一起努力,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都贡献自己的力量,低碳营销模式很快就能取代过去的营销模式,慢慢地成为21世纪首选的营销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寇军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茹,陈亚楠.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J].中国商贸,2011(08):47.

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第2篇

作者:李众宜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购买和使用成本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新能源车“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主要是购买和使用成本偏高而无法被消费者接受,201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约为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汽车仅为百余辆,纯电动汽车市场主要由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采购占据着大部分份额。在政府推出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仍要比同级别普通汽车价格翻了近一倍。用买一辆中档汽车的钱去买一辆经济型混合动力汽车,这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在使用成本方面,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以电动车为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还不成熟,使用寿命短,制造成本高。市场上销售的电池的质保期是1-2年,过了质保期的电池维修和更换将是一项较大的支出。维护时难以找到维护的服务站和娴熟的技工,这样必然导致维护时形成较高的维修费用。如果更换电池,代价更高,电池的成本高达8-10万元,这和普通汽车的维护和油耗费用相比,代价更难以让人接受。产品不成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从产品技术方面看,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电池充电时间过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从产品价格方面看,由于新能源汽车生产相比普通汽车而言起步较晚,生产厂商生产能力不足,价格也不稳定。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数量有限,产量也较少,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继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销售渠道方面看,目前国内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鲜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国内汽车企业奇瑞、比亚迪等虽都在构建自身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但是采取的大多是与原有普通燃油车销售共用一个销售网络的模式;或者让投资者在建设独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和升级原有燃油车销售网点的两种模式中自主作出选择。众泰汽车开始在北京筹建独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但投资额必须高于1千万元,可见此次其设立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的准入门槛较高,普及较难。基础配套服务不到位,设施不完善推广纯电动汽车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足够密集、足够便捷、功率足够大的充电站网络,或在住宅区、商务区的停产场配备电源插座和计量设施;氢动力汽车则需要安全、便捷的加氢站,目前国内只有北京有制氢加氢站;无论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还是氢动力汽车,都需要用到电,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电。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只有60余座充电站和数量有限的充电桩。此类配套设施的缺失,无疑会对新能源车的使用照成重大的不变,也成为推广新能源车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营销措施,加快拓展市场的步伐,促进替代,扩大消费,带动生产,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购买和使用成本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产品高生产成本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也较高,因而导致很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我国要推广新能源汽车必须建立健全政府支撑体系,强化财税金融激励手段,采取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形成。第一,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新能源汽车企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给予研发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二,各级政府应给予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各城市应制定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享受更多地方优惠政策。以长春市为例,长春地方补贴标准为新能源汽车售价的20%,私人购买一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可获补贴10.5万元。第三,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补贴。鉴于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额资金投入,而且短期内市场回报较低,政府必须提供财政支持。首先,是政府可以出资,直接拿出资金建设充电站;其次,鼓励各种类型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减免税收以及发放配套资金的补贴;第三,可以建立充电网络产业基金,动员更大量、更大范围的资金介入。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基础的配套系统,只有解决了基础,才能让新能源汽车有效的进行,推动市场化。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目前我国对新能源其中整体的支持力度很大,但重数量、轻质量。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保证质量是关键。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在电控、电机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核心零部件、整车匹配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成本满足商业化要求。只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保证良好而稳定的质量,才能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细分市场,挖掘目标消费群体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扩大,不能盲目的做市场推广,而是要做好市场细分,将消费者分类,发现和挖掘出有购买欲望的目标消费者群体。新能源汽车企业要给予这部分特定消费者群体适当的试用补偿,促进产品替代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主要细分市场是在公共交通、汽车租赁和出租车业务三个领域,深圳、上海等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都出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新能源车型,以租赁的方式给消费者试用,以此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升购买欲望。重视产品宣传,提高消费者成熟度新能源汽车一开始就作为替代品出现在市场上,要想顺利替代传统汽车占领汽车市场,需要消费者有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目前,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对它的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还不充分了解,所以,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努力提高人们对汽车尾气危害性的认识,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时尚选择,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新能源汽车宣传普及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在汽车品质方面的宣传,还要将其安全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的宣传放在重要位置,更要注重宣传对环境保护的功能,以引导消费者来加深认识,主动购买。力推快换模式,突破传统思维加快改变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电池容量低、充电时间过长、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改变局面必须另辟蹊径。电动车企业要与国家电网展开深度合作,在国内各城市建成方便快捷的移动式换电站。上海电巴汽车企业通过采用容易装卸、固定牢固安全的锁止装置,将电池整合在箱体中,当需要充电或者维护时,只需要在换电站更换一块新电池即可。而更换下来的电池则在换电站中进行充电管理。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能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解决后顾之忧,扩大购买量,提升市场份额。重视汽车美容服务市场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已经是不争事实,当新能源汽车真正规模化投放市场之时,作为汽车售后服务的保障机构临时培训技术人员或许为时已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前夕,汽车美容连锁机构应着手提高从业技术人员对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等新能源车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架做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在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等服务流程上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第3篇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周跃云:湖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多学科综合性高校,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特别是我校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重点城市株洲,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服务株洲、服务长株潭。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整合湖南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研究和学科力量,立足传统工业改造与产业转型,推动节能减排、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针对“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对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政事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成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也是出于湖南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我们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逐步进入、继而形成和奠定湖工大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逐步显现湖工大在这两个研究领域对政府决策咨询、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宣传导向等多方面的智囊作用,进一步提高湖工大在湖南省高校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这个平台,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一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

《经济》: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周跃云: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作为对接高校与政府各相关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它的定位十分明确,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积极充当政府决策的参谋,勇敢担当技术研发的先导,努力成为企业产业转型的助手,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扮演好以上角色,使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能切切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确立了“五大”办院宗旨,即“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推行“三大”战略,即“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产业化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研发中心、一流的人才中心、一流的孵化中心、一流的创新服务中心,完成“两型社会”和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五大任务。

《经济》:低碳经济的研究对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周跃云: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与“两型社会”建设是吻合的。探索低碳经济的现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节能减排与环境改造任务繁重,进行低碳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研究,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能够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也能为各类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经济》:研究院是如何设置低碳课程,用以研究低碳经济和培养低碳人才?是否有研究方向和案例?

周跃云: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和知识是关键。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全新领域,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刻不容缓。为了突破人才和知识的瓶颈,我们采取“外联内合,积极申报新专业,主动开展普识性培训”的策略。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低碳理论、低碳知识、低碳技术与工程等低碳专门课程的开设,满足低碳经济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设计原理与技术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满足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三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需要的具备建筑与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低碳技术、低碳工程和低碳管理的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另外我们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定期主办“城市低碳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高级研讨班,广泛传播“低碳发展”新理念,力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在案例方面,我院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开展“我国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项目;同时与株洲市两型办合作,进行“株洲市创建低碳示范城总体实施方案”编制。下一步,我们准备选取湖南省有典型意义的市、区(县),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县)、低碳生态示范城规划,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研究院设置的低碳课程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课程在设置阶段是否遇到一定的困难?

周跃云:低碳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新型战略性专业,申报这个专业的确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至少在湖南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只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来开设专业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一切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行。另外低碳经济尤其是低碳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我们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采取整合内部师资力量培训上岗和外部多方聘请的方式解决困难,逐步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在教材方面我们采取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师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等方式来逐步完善,将来要逐步引进、建设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低碳经济理论与技术的本科教材。

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排污权交易;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X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23-03

一、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深,中国已相继在嘉兴、武汉、北京、上海及天津等多地建立了不同的排污源交易场所,为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大气环境、建立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排污权交易市场在本质上是市场在控制环境污染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企业则是市场的主体,因此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企业是主导者而非政府;但政府作为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唯一信息中介、交易组织者和交易监督者,必须准确定位其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职能、职责及角色,才有利于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和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排污权交易市场日益活跃,国家、地方都在自上而下的积极探索一条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湖北省完善法律制度

湖北省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行办法》、《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规则(试行)》、《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电子竞价交易规则(试行)》等规章及相关文书,为排污权交易市场依法而有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对排污权分配的具体额度、交易机构的资质及许可的企业等都进行了具体规定 [1] 。

(二)天津市建立污染源交易所,搭建交易平台

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主要进行的交易试点包括以氮、二氧化硫等为内容的主要污染物的交易试点,以碳中和、碳交易、碳当量为内容的各种碳交易试点,以及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产品试点等3种类型[2]。自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于2008年9月成立以来,已开发出二氧化硫、碳中和、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建筑能效交易等4大类主要交易品种。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积极配合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引进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技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引入第三方核证机构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风险,推动中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

(三)重庆市强化监测力度

环境统计体系、监测监督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3大体系在重庆市的建立,加强了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监管力度。重庆市政府通过环境统计体系全面掌握市场中污染源的交易情况,实施污染减排台账管理;通过监测监察体系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实施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进行全天监测并及时记录污染源排放情况[3];通过实施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的相关责任人追究其相关责任,并启动网民、市民检举监督程序。

虽然中国各级各地区都在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号召清洁生产,并在个别省市初见成效,但是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健康有序的交易权交易市场机制,这跟政府的角色定位混乱是息息相关的。低碳经济中排污权交易的实质,则是通过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来控制当前的水、空气、土壤等的污染数量,以此来控制中国的环境污染,提高中国的环境质量。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的依靠市场调节来控制污染,效果甚微。因此,控制环境污染必须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明确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角色扮演则变得尤为重要。但是,从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现状来看,政府没有清晰地明确自己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导致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扭曲发展和艰难现状。

二、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越俎代庖现象严重。从中国目前排污权交易试点的现状来看,在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运行中,政府越俎代庖现象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府过于主导排污权交易市场;其二,政府地方垄断严重。具体而言,第一,从排污权交易实践流程来看,政府通常会根据其所掌握的企业排污信息以及排污权交易潜在可能性等信息,作为信息中介方,向企业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并在排污权交易合同订立中,积极撮合买卖双方达成协议[4]。在青岛市、杭州市和嘉兴市的排污权交易计划中,政府还负责制订配额价格或者指导价格。这种政府主导排污权交易市场情况下,通常会衍生“权利公关”现象。如有的为购买排污权而向环保厅(局)公关,有的企业干脆直接向政府部门公关,其主要原因是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公关成本明显低于从市场上购买排污指标的成本。因此,政府过于主导排污权交易市场则不利于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第二,地方垄断阻碍排污权交易市场良性竞争的进行[5]。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排污指标转让给其他地区将会严重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出于保证本地区经济发展不会因排污指标的短缺而受到影响的目的,在跨市、跨省的排污权交易中,通常会出现计划卖出排污指标的卖出方的地方政府官员强行介入排污权交易过程之中,禁止卖给其他地区排污权指标,而要求卖出方只能在本地区内进行排污指标交易的现象。这种严重的地方垄断,严重阻碍了排污权市场的竞争性发展,违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不利于低碳经济在竞争中有序开展。

其次,政府“片追”现象突出。政府除了过分干预排污权交易市场之外,“片追”现象也较为突出[6]。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政府片追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监管不力。一些环境问题,究其内因是由企业和个人造成的,但外因也起很关键性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政府环境部门监管不到位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片追现象严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而对当地区域企业超标排污的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更有甚者“纵容”这种行为的发生。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交易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扰乱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从而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从当前中国所进行的排污权交易试点来看,由当地政府一手操办、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或者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排污权交易较为普遍。尽管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的权利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和必要的约束。否则,政府的干预同样会损害民间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

三、中国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角色定位的建议

(一)制定者的角色

第一,制定环境排污总额度。政府行政部门应根据环境可容度来确定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监测系统结合污染物的扩散模式确定本辖区内的允许排放量,即本辖区的环境排污总额度[7]。政府在测算出环境可容度后,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制定出环境排污度,因此,环境排污总额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核查和确定,这样才能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创造基础。

第二,制定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案。如何进行排污权初始分配直接关系到排污单位的经济利益,并且影响到环境可容度内资源的配置效率,因而是排污权交易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乎到资源是否可以实现优化配置[8]。美国曾在相关法律中提出过3类排污权分配比例的方案,即公开竞价、固定价格和无偿分配。从实践中看,公开竞价对政府来说管理成本适当,但企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承担竞价费用,而且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成本易于显露,对其今后生产有不良影响,因而公开竞价是每个企业所不愿采用的;固定价格,需要政府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后以合理固定的价格对企业标价,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当今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无论是公开竞价还是政府固定价格都会遇到各种阻力。美国学术界一致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无偿分配则是最可行的方案。因此,中国可以取其精华,在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上应采用无偿分配为主、竞价出售为辅的政策[9]。环保部门可以从初始分配中保留适量的许可证作为特别储备用于新建的污染源,并可以保证这些污染源通过竞价来获得必需的许可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可以提供许可证的市场价格,以反映社会治理污染的平均成本信息。这样做,对于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控制环境排污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第三,制定排污权交易兑换率。气象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排放制作一个很清晰的交易兑换率。简而言之,各种污染源相互交易时就要求政府部门按一定规则进行核算。如,一些污染源对大气污染水平与污染源排放的时间、地点关系不大,决定大气污染总量与污染源的分布没有关系时,可以进行等价交换;而另一些污染源如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总量与其所在的位置和排放的时间密切相关时,政府则必须明确此类污染源的交易兑换率。总之,对不同的污染物进行交易时,政府管理部门应首先确定兑换率,然后逐渐扩大对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范围。

第四,制定排污权交易市场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来明确排污权程序相关规则和排污权实体交易相关规则。例如,制定排污权交易程序规则时,应首先由排污单位提出新增排污权的申请,然后由环保局对所需的新增排污权进行审核确认,确定出让单位,并由买卖双方签订有偿转让协议,再由环保局对转让协议予以见证审批,最后由环保局对转让双方的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10];确定排污权实体交易时,政府应对交易主体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在排污权交易的客体方面,应排污明确是指法律所允许享有的、企业合法取得的富余环境容量。政府应当对供需双方交易的客体进行严格审查;政府也应明确规定供需双方交易的方式,并且需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第五,制定违法处罚方式。一般认为,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需具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该区域内排污权交易的总量、将排污权交易的总量进行初始分配、保证参与“排污权”交易的各方有充足的市场信息等3个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如下有效措施:制定出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中违法处罚方式,以此激活排污权交易市场,如相关法律中应明确规定经营者每年需提交污染物的排放量报告,且该报告应详细记录其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与排放配额持有等相关信息,政府相关部门对该报告进行认真核实[11]。对于超过核定的排放权进行排放的经营者,应通过交易部门购买排放权,否则政府将对其进行制裁,制裁的力度可因排放量超出的期间不同而不同,还应在法律中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排污权交易市场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中介者的角色

第一,公布监测排污信息。在排污权交易中,政府能否依据其所掌握的排污信息,公平且公正地对待参与排污权市场交易的每一个企业,则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的积极性。从诸外国的经验来看,美国赋予能源与商业专门委员会对所有实体的减排目标、津贴分配等信息监管权力[12];英国设立气候变化委员会独立管理碳市场;德国联邦环保局排放交易处对企业资格的严格审查等管理方法均是出于准确监测排污信息之目的,因此,严密的监测体系既能保证排污信息的精确性,也能增强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的意愿。中国政府也应当承担起重任,充当中介部门,及时对外公布监测排污信息,增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活力。

第二,构建供需双方排污权交易平台。为有效运行排污权交易市场,就需要大量有关价格、需求量、供应量等市场信息,使之与需求方和卖出方相联系。如果全凭排污权交易双方当事人自身盲目搜集信息,自寻交易对象,则必定会加重交易成本,从而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萎缩[13]。因此,开展排污权交易就必须拥有一个具有公开性、 公平性、公正性,使供需双方都信任的的专业交易平台。在科学搭建排污权交易组织平台时,可借鉴浙江省嘉兴市的经验,进行阶段性完善,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成熟之际,建立完全属于企业性质的交易平台。

(三)监察者的角色

第一,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排污权交易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交易后的履行和维护及监督和监察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供需双方在排污权买卖交易成功后,政府要监督交易双方是否切实履行其应承担的污染责任,保证购买方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不超过购买的排放量,以督促交易双方履行交易合同。政府并应对排污权交易的结果进行登记、认定。政府除了在量上要对排污权交易进行把关外,还应对排污权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进行有效监督。

第二,监察碳排放市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最主要的污染源是碳,因此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公平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做出最佳的选择,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碳市场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监察,禁止市场主体欺诈、操作市场投机行为;同时,监督限制配额价格在规定津贴价格外不合理波动,确保市场的透明度[14]。

总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中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不断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明确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建议将中国政府定义为制定者的角色、中介者的角色及检察者的角色。中国目前处于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的初期,政府制定者角色及检察者的角色更为突出,只有更多地发挥制定者和监察者角色,才能为强制确保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后续发展提供前提和平台。当在排污权交易市场趋于成熟时,政府主管部门就不应当过多地干预排污权市场的发展,而只是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构建平台。这时政府中介者的角色应更为关键,“无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只有逐渐淡出市场,让市场充分自主发展,才能保障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挚萍.企业视角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G]//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环境法治.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19.

[2] 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3.

[3] 钱水苗,楼洁.中国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探:以浙江省为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4):86.

[4] 钱水苗.论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职能定位[J].中州学刊,2005,(3):88.

[5] 罗丽,姚志伟.论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89.

[6]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63.

[7] 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45.

[8] 王金南,董战峰.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与展望[J].环境经济,2008,(10).

[9] 罗凯.湖北省推行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与成果初探[J].经营管理者,2009,(9).

[10] 林云华,郭晓玲.中国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1):562.

[11] 刘建辉.排污权交易的中国困境[J].决策,2006,(1):31.

[12] 槽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7.

低碳经济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津市;地铁施工;布局和场地建设;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筑市场也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最为前端、技术要求高、难度较大。地铁施工建设除了工期、质量、安全等主控条件外,其场地布局建设的优劣对工程本身也至关重要。

1.概述

地铁的舒适、快捷和便利,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也就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有了地铁,而且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已经投入使用地铁或在紧锣密鼓地规划、筹建、建设之中。

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近几年发展迅速,已完成地铁1号线改建运营、津滨轻轨建设运营、地铁2、3、9号线建设运营,地铁5、6号线正在建设中,远期规划的其它线路都在筹建之中。

天津地铁建设总体有如下几个特点:要求严、工期紧、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在建的地铁5、6号线各标段已全部动工建设,但市区内各标段的施工单位在地铁建设中的操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都以地铁建设法规规范、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文件要求、建设单位相关要求等为前提。在此,仅以我单位地铁建设程序浅谈施工场地布局建设的几点经验。

2.布局建设整体思路

地铁场地布局建设首先要以设计图纸、技术要求、工序要求为前提,综合考虑给排水系统、监控系统、文明施工等方面,以(拆迁)可利用场地做空间交叉构造,同时还要考虑建设投资问题,以达到便捷、高效、可持续的目的。

下面,就场地布局建设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便捷性经验进行阐述。

3.思路细化

交通导行:交通导行对场地布局建设的影响较大,需根据导行次数进行一期规划、二期规划等,但仍要以施工节点工期、工作面开展、工序要求等进行细化布置,即以先期导行和后期导行的施工任务(工序工作量)为考虑重点,再进行其它辅助措施的配置。

给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置是场地建设前首先需要考虑的,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过滤系统、防汛应急排水系统需综合考虑。排水系统依据施工简便、满足强度的特点,易采用高强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根据预估排水量大小进行合理设置。场地排水系统接市政管网接口需与各区排水管理所进行沟通,并且了解清楚汛期应急启动泵站进行抽排水等事宜。给水系统需考虑场地消防用水、施工用水等方面。根据实际经验,除场地消防设施用水外,其它用水基本可利用车站基坑降水井的抽水(且能持续较长时间)。降水井抽排时需设置沉淀过滤池,满足排放要求后才能流入市政管网。

场地硬化:工地大门处的道路硬化需做好,尽量做成双坡度(2%)两侧收水的打磨光面混凝土,即方便清扫和冲洗,呈现整洁、美观。环基坑的主干路需满足大型设备的通行碾压重量要求,路宽不小于12m(场地允许情况下),需大坡度向基坑外侧坡水(此情况为基坑边不设置截水沟),同时要求硬化为打磨光面混凝土,这样做有几点用处:雨季易排水;冬季易铲雪;土方开挖阶段临时堆放土方易铲净,洒水冲洗不易局部存水。材料堆放场地可根据材料种类及荷载进行相应硬化或铺垫碎石。

监控广播系统:该系统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得施工过程管理实现便捷化。例如在工地大门处、材料堆放处、基坑内部等位置进行设置,可有效提高过程监督能力,促进管理监督的高效和风险快速反应。

管理设施:场地内可设置值班室、小型会议室(可作为交底室、工地例会室等)、接待室、吸烟室、开水间样品展示间等附属设施,可有效提升文明施工程度和管理的全面、高效性。管理用房的设置也可进行功能的延伸开发,如:吸烟室和开水间相邻,在开水间配套相应桌椅,可作为工人临时休息之用,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建精神;再如值班室,张贴上墙施工进度图、工序组织图等用于指导施工,张贴领导带班表或各项值班管理规定,可提高管理氛围;如门卫室,除各类登记表外,配套对讲机进行实时对讲,提高通知快捷性等等。

文明施工:文明施工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在此只体现若干方面。场地照明:综合考虑重点部位、一般部位进行设置,重点部位(或施工部位)需设置高功率、夜间长亮照明设施,一般部位可采用散光普通照明,设置定时开闭装置。绿化:场区内设置绿化带,提升文化、自然气息,可在大门处、道路两侧等位置设置,以低矮灌木、长青类绿植为主,或草皮铺绿。防护设施:基坑围护栏、防护通道、各类宣讲台测量台等,宜采用定型或不锈钢等制作,同时渲染颜色,高度满足要求。配置消防洒水车:可订制3-5立方洒水车,增配加压泵,泵水压力25-30米,车上设灭火器、消防带等器具,可满足日常防扬尘洒水要求,同时满足消防应急状况,使用非常便捷。

4.结语

地铁工程场地布局建设会因工况、环境、外部因素、管理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施工工序组织或建设标准要求的一致,又使得其拥有众多的共同点或相通点。最理想的场地布局不会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施工过程的动态性逐步变化,但宗旨只有一个,体现便捷、高效、节俭、合规,满足了这些,就是理想的建设布局。

参考文献:

[1]聂华波. 地铁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分析[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