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1-01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孩子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根据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

一、学习规则的含义,了解规则的作用

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常规对自己及大家带来的好处,体会规则的重要。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而引起的不便,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孩子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不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内化。幼儿特别爱烧烤店的游戏,可有的幼儿每次活动后,不按规定将烧烤的物品整理好,而是随意地丢在玩具篓内。结果下次再玩时,很多烧烤食物被杂乱地放在篮子里,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很快地找到需要的材料,有时还要请老师帮忙。孩子们这时就亲身体会到:不按规定收拾好材料,下次再玩就会很麻烦。之后,孩子们都很自觉地把玩过的材料整理好。我请交警来给孩子们上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课,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认识了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等,孩子们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一些认识。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不要让规则约束幼儿,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班里有个图书角,最初没有规章制度。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看,结果问题一一显露出来:有的幼儿拿到三四本,有的幼儿连一本都没有拿到;有时,看书的幼儿一多,便出现拥挤、抢书的现象;有的书不知被谁给撕坏了。看到一片狼藉的图书角,有的幼儿开始提意见了。教师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一起制定了图书角的阅读制度,并通过绘图的形式张贴于图书角中。由于制度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是他们自己想法的表达,他们个个自觉地遵守制度,图书角也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

三、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自控力

孩子们都是天真、活泼、好动的,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不遵守规则,而是由于年龄小,自控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能力。积极发展孩子的自控力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在幼儿园里要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学生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游戏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它并不是消极地抑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主动地调控自我,使自身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并且能影响到其他学生,帮助更多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2)教师有意识地提醒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游戏。当我们开展某一项活动时,活动前,我们把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再次温馨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行为会增多。在活动中,如学生有违反规则的倾向时,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按规定完成好。这样,孩子在宽松的良性环境下,自控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按章行事。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工作尤为重要,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孩子的成长会明显提高。

(1)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有些家长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观念片面理解,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却毫无要求,造成孩子从小缺乏规则意识。要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家长应该积极配合。从小教育幼儿遵守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

(2)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守制度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示范。家长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地遵守社会生活规则。

(3)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等,并与之遵守。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以尊重为原则,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竞赛规则;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78-04

Abstract: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is that people in sports competitions in the decision to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acts of a norm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it contains a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s required.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examine 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thus revealing its rich cultural purport, to establish "fair competi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to generate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culture value

1 前 言

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是衡量社会理性化、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突变到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尽管现代文明也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版本。我们经常会看到隐退在人类文明化行为背后的动物性“野火”还时不时地迸发,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疯狂蔓延。人们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像动物一样展开没有规则的原始竞赛,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活动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以求获得社会活动的稳定秩序。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认为,规则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法律规则是指“法院对人们的争执做出裁决的依据”;社会规则是指“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如道德、宗教、伦理等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所有这些法律、道德、伦理等制度规范都是日常生活中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竞技场上,要判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竞技行为是否合理,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从广义的或更原始的范畴看,这个标准就是“游戏规则”。没有规则,游戏无法进行、也就玩不下去。随着游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了规则的文明化,并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体育竞赛规则的出现是符合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体育竞赛以激烈对抗的游戏方式,承载着人们在体育中的竞争冲动和需求,集中展示和生动演绎人类的竞争文化。这种竞争文化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创造的聪明才智,并使竞争者为“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竞赛规则就是体育竞争文化的逻辑规则,是体育竞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竞赛规则的运行机制是不允许被忽视的,作为一种通约性的社会示范,无疑是人类其他行为的活动典范。体育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基础就是其竞赛规则――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竞赛规则作为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从文化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体育竞赛规则,从而揭示其内在的人文旨趣。

2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解读

规则是由一定的行为主体制定的要求或者准许某一类人或者社会团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指令性原则[1]。更简单一点,规则就是用来评价行为主体的行动是否正当的规范性命题。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遍的社会规范,那么他/她才能获得社会或其他成员的认可。同理,体育竞赛规则是评价运动竞赛行为是否正当的标准,是一种针对参与者而制定的行为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是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比赛的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无疑,竞赛规则的完善是衡量体育竞赛发展程度与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认为,体育竞赛规则包括构成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两大类。构成性规则,规定着比赛的具体目标及达成目标时所允许使用的手段,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如何通过突破、运球、传球等方式将篮球投入对方篮筐的方式。而规范性规则规定着器械、场地的轻重、大小等方面,它可被看成是构成性规则的延伸,与构成性规则相辅相成,保证着比赛的顺利实施[2]。例如,足球场地的大小、球的物理形状、运动员触球使用的动作等。构成性规则规范着主体的行为,规范性规则规范着运动技术的标准。简而言之,竞赛规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是一种设计的游戏规则,它以技术规则为基础,以道德规则为指引,共同维持着运动竞赛中的秩序,保证着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3]。总而言之,竞赛规则是对体育竞赛规律的应用。竞赛规则应是体育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逻辑规则,反映了体育竞赛的本身特征,因而,竞赛规则运行机制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竞赛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人类学对普遍文化系统的划分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李亦园教授根据这三层关系把文化界定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体育竞赛背后存在着的那种人文理念和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体的支配和约束来看,体育竞赛是一种制度文明。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生是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制度文明化而产生的。所以,西方的一些制度文明与社会价值观也无不反映在这种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之中。竞赛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作为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约束参与主体行为的竞赛规则必然要产生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竞赛规则,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文明,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体系[4]。因此,竞赛规则文化的内容,应该包括竞赛理念、竞赛价值规则、竞赛的伦理道德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等。

竞赛规则素来被称为竞赛场上的“法律”。它通过指引运动参与者的行为来维持竞赛秩序。在竞赛活动中,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行为方式是符合运动项目规律的应都以竞赛规则来判断。它为运动参与者提供了一定的模式、标准或方向,使运动员或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有法可依”,并按照规范性法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在难美性的运动项目中尤为突出,这些项目都注重发展难度动作和连接动作,并重视动作的艺术性,提倡创新。以竞技健美操为例,每四年进行修改的竞赛规则使得评分判断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化,评分也就日益客观、准确,运动员的技术和整个比赛的发展都会随之发生质的飞跃,更符合现代体育文明的要求。一方面,项目的发展促使竞赛规则随之进行修改,技术发展又会促进规则的更新;另一方面,规则的发展对技术的发展有指导作用,规则的修改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竞赛规则总是和体育竞赛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体育竞赛的背后,总是存在着竞赛规则的制约。竞赛规则是体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社会制度文明。

3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意蕴

体育竞赛是人们理想中公平竞争的典范,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等社会诚信基准。这些原则体现在有一套完善的、不同于法律规则和社会规则的竞赛制度与规则。在体育竞赛相关的制度安排中,最为基础的是由各种竞赛规程和规则构成的规则制度系统,在基本的自然与技术活动层面维系着体育竞赛活动的运行[5]。普遍认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行为是各相关主体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行为。完善的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很显然,对体育竞赛规则的理解大都是发生在对各相关主体行为规范的约束之上,并不能体现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竞赛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运动竞技活动。而作为保证体育竞赛正常运行并展示体育文化与伦理思想的竞赛规则,是与体育竞赛的本性相一致的,它从制度层面更具体地反映了体育文化本身固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旨趣。

3.1 竞赛规则映射着理性的社会价值理念

在体育文化发展的文明化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的精细化、明晰化,对不同的比赛更有针对性,对比赛规则执行遵守的监控更为有效。并且,在这同一过程中,随着在比赛中高度的激烈对抗性与理性保护以避免两者之间平衡的建立,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展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必然规律的价值认识,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意识。事实上,竞赛规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认识的延伸。依照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想无拘无束地行事,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约束和限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其社会性,现实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不能按照一己之私为所欲为而不顾其后果,否则势必导致人类社会变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战争以血的教训向我们揭示人性野蛮的魔咒是如何纠缠人类的理性精神。体育人类学家所认定的体育起源于战争的观点,也是从很多项目与军事斗争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只有通过理性协商,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和章程,人人遵守按之办事,最终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化和文明化,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和目的。从古希腊竞技比赛中,男性之间的赤身的竞争形式就可以看出一种裸的“平等、公开的元规则”。近代体育竞赛规则的完善已经内化在各个竞赛项目中,成为运动员自觉的自我约束,使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变得文明化了。竞赛规则的确立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社会发展的途径、方向和结果的理性追求,是对人的存在与发展意义的理解,包含了对人的社会存在意义和发展的价值认识。

3.2 竞赛规则内蕴人的现代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即“西方化”。它形成于18世纪启蒙运动,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现代化”是文明一元论或中心论,工业革命以后演变成西欧中心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即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把现代化定义为理性化,其意思是:现代社会,是合乎科学地、合乎进化规律地、合乎逻辑地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即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出现前,‘现代化即理性化’这个看法是可以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现代化也即是人的理性化。在终极意义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与完善。竞赛规则作为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种理性选择,在本质上内蕴人的现代化。

体育竞赛的竞技性自然包括了对身体暴力的容忍,这尤其表现在那些直接的身体对抗性项目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体育竞赛对身体暴力使用和允许的习惯程度是不同的。以今天和古代的摔跤比赛为例。根据国际摔跤联合会规则的规定,在自由式摔跤中,勒颈、半勒、用力向双肩下握颈、动腿等都是犯规动作,另外还禁止拳打、脚踢或用头顶撞等动作。一场比赛不超过9分钟,分三个阶段,每阶段3分钟,中间分别有两次1分钟的休息时间,比赛有一个主裁判、三个裁判和一个计时员。即使有这些很严格的规则,许多人仍然认为自由式摔跤是不很文明、比较粗野的体育项目。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也有这项在场地内进行的摔跤项目(角力),当时十分普及。这种比赛有一个裁判,但是没有计时员和时间的限制,比赛直到一方放弃才告结束。竞技者可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进行角斗,他们手、脚、肘、膝、颈、头并用,斯巴达人甚至用脚进行角斗。摔跤选手可以允许彼此挖出对方的眼珠。不用说,在这种残忍的竞赛中,竞技者经常会受到骇人的伤害,丢掉性命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古代竞技运动的身体暴力程度较高,这绝非孤证,在拳击和其他同场对抗运动中还有遗留。现代体育竞赛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制定相关竞赛规则来形成对暴力冲动和手段的控制,我们自动地根据这些标准来衡量犯禁行为。这些标准在内化以后能够以多种方式形成抵御功能并强化我们抵御偏离理性的能力。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运动员资格、球场暴力、假球黑哨以及科技异化等困难和矛盾最终导致了双重的道德和良知的分裂[6]。在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的调控、约束下,比赛既充满着激烈的对抗但又极力避免出现过激、伤害行为。对竞赛规则不断地进行部分修改和增加补充说明,目的就是鼓励进攻,激励进球,坚决制止暴力行为和非体育道德行为,使体育比赛更富有创造性并更加精彩、激烈。比赛规则的强制逐渐变成内在自觉的自我约束,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慢慢变得更理性。这种由外在监控逐步走向内心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心理的理性净化[7]。

3.3 竞赛规则蕴含人的现实超越本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它目的直指人类能力的终极极限。2009年8月博尔特在德国柏林田径世锦赛中打破了100米(9秒58)和200米(19秒19)世界记录,也就在同一个月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苏黎世站上,俄罗斯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又一次把自己的记录提高了1厘米(5米06),这不禁使我们再一次地思考人类的极限在哪里?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实践主体,人在自己的主体性活动中不断改造自己所面临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从而使自己的本质不断地超越。体育竞赛是人类挑战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一种感性的文化活动。随着参与主体的自主性逐渐增大,以及其适应的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要求,就迫切需要一种与现实竞赛运动相适应的精神力量以使其能够自律。体育竞赛的实现就是要求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度性的行为准则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竞赛规则往往禁止参与主体使用一些高效的手段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竞赛规则在制度上保证了人们对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超越,并对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积极追求。这样,竞赛规则意味着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存在的否定与批判,是对社会改造和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深刻实践,它将把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本质的实现与完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竞赛规则是在促进体育竞赛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中所确立的一个明确的选择,而不是毫无目的的纯粹自然或抽象的逻辑概念。体育竞赛允许兴奋和冲动,但同时又必须克制和收敛这种冲动,对这种冲动的克制和收敛就需要体育规则有张有弛、有利有节地进行调节。竞赛规则展现了现代体育竞赛对自身文明程度的不断超越,对比古希腊竞技运动和现代体育比赛中的体现的暴力程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非常具体的文明进程。

事实上,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始终“以人为本”的,它要尽可能地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对体育竞赛的需求,参照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定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竞赛规范。人是不断追求进步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人对自身的需求也反映在对竞赛的需求上面,在不断挑战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满足是在不断地从低级的需要向高级需要实现的,首先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再次是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其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竞赛规则的产生和修改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和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可见,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制定和修改出相对合理性和目的性的竞赛规则就是行为主体对竞赛需求的满足,其实质就是人超越梦想、不满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4 竞赛规则的文化拓展

4.1 公平竞争与创造的共生

现实的社会交往得以完成和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的共同实践理性。首先这种理性具有社会性,它是为各相关主体所认同,符合大多数主体利益、需要的理性;其次就是实践性,它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以主体间性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共同实践理性体现在一个具体的共同标准,也即是建立在特定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社会观为基础的规则文明。规则文明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创造及成果结晶,其公共性的具体内容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建构、改善。现代竞赛规则就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规则来规范体育竞赛活动正常运行的文明形态[8]。确定性的竞赛规则,保障参与主体及其所属团体的行为活动有确定性的预期,最大程度地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竞赛规则的主体性原则、利益原则、竞争原则等规则体现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与体育竞赛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建构竞赛规则过程中,应注重竞赛规则与文化内涵的互相契合,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文化。

体育的最终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把人的需要置之不理,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为了胜利而不惜一切,滥用和兴奋剂,最终将是对人性的抹杀[9]。在竞赛规则的制约下,不断实现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化、组织化、有序化。在古希腊甚至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规则的产生、发展带有更多的自发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自觉建构、完善各个项目的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重要内容。体育竞赛与社会发展一样是以规则建构、规则转换为核心的利益交往、意义交往与规则交往的良性互动。社会越发展,规则的重要性越突出,是否具有规则意识,能否自觉推动社会规则的完善与转换是衡量社会发展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自觉推动规则转换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社会发展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4.2 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

体育竞赛规则促进和提高了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公平竞争、公正竞赛”已成为当今世界竞技比赛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古老的拳击、转瞬间决出胜负的“飞人大战”,还是优雅的艺术体操,规则程序都非常完备和精细;从竞赛参与者来看,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官员、志愿者,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要求,甚至现场观众也有必须遵守的“观众规则”;竞赛规则的有它明确的约束力,竞赛场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要说有,那就是竞赛规则,裁判只是竞赛规则的化身,受托临场执行规则,而裁判员的执法也绝非随心所欲,更不允许亵渎规则,违背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同时,他们既要接受来自组委会、现场观众、新闻媒体等诸多方面的监督,也要接受裁判委员会本身的制约,一旦出现偏袒或不公,还要被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处罚。而对运动员来说,不管你是无名小卒,还是耀眼的明星,都必须严守规则,如果违反则要毫无例外地受到处罚。以上种种,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无上权威和力量。

运动竞赛规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竞赛规则是现代体育的有机部分,是体育文明的制度化产物。它与其他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它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指文明所说的参与者,竞赛规则是针对这些参与运动比赛的特殊人群而制定的规范标准。从竞赛规则的适用性来看,竞赛规则往往对运动竞赛的参与者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在执行过程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具体性。那就是,它们一经制订出来,在类似的运动竞赛中,就有类似的竞赛规则。然而,根据比赛情况和参与者水平层次的差异,执行的标准也有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主体是人,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或者管理者都各有其权利和义务。他们参与竞赛活动的前提是平等的。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竞赛活动必然有其身心的需要和对一定利益的追求,参与主体也希望通过竞赛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交往、竞争与合作中发生的。竞赛规则在起源上是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同时竞赛规则又是主体间相互竞争、合作的交往前提。当行为主体参与现实的体育竞赛时,首要的行动就是适应已有的竞赛规则,或者不参与竞赛,想参与必须遵守规则。从价值论上来看,竞赛规则为社会群体规范树立了典范的作用。社会良性、有效地运作必须要社会成员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标准。

4.3 和谐文化环境的生成

体育竞赛源于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古希腊时代在“圣神休战月”举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它通过和平来实现城邦之间的和谐。现代竞技运动,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古希腊的文明来教育和培养青年,传播真诚、友谊、和平,建立理性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明确地将公平竞争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以弘扬体育道德价值与功能,捍卫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原则”为宗旨的公平竞争国际委员会,旨在抵制体育竞赛中泛滥的混乱和保留、强化公平竞争意识。现代奥林匹克会通过费厄泼赖(Fair Play)来教育青年,运动场上,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公平获胜。不允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不允许投机取巧,只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比赛结果,努力在新的竞赛中赶超。体育带来的竞争不是破坏性的竞争,而是友好的、和平的、团结的竞争。国际体育赛场成为一个国家升起国旗而不会招致其他国家反感的场所,也成为倡导人类心灵健康的精神祭坛。倡导公平竞争、遵纪守法,这是体育竞赛对促进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

竞赛规则是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规则也为裁判员进行裁决提供依据。规则的合理性、科学性、恒常性使规则具有了权威性,同时也使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的标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比赛始终离不开“公开、公平、公正”这一刚性的游戏原则。“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所倡导的正是建立和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体育竞赛规则。竞赛规则如同法律一样调整着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人们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作为体育竞赛的理想追求,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体育在实现培养人的规则、规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0]。体育竞赛所倡导的广泛参与、交流、积极合作的大众精神和集体归宿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一致。通过交流洽作,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发展,弥补由于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失衡,逐步达到共同参与、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目标。

5 结 论

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标志。竞赛规则建构所应生成的以人为本文化环境,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和谐。这不仅是文化本质的必然追求与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德.规则及其哲学意义[J].江海学刊,2006(5):18-22.

[2] 刘淑英,王建平.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1.

[3] 张厚福.体育法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 于善旭,李先燕.中国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的法律规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258.

[6] 程静静,钟明宝,张春燕.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透视[J].东岳论丛,2009.30(6):165-169.

[7] 沙红兵.文明化、体育化、净化[J].读书,2008(8):114-123.

[8] 贾文彤.体育的规则之治:一个法律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20-22.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从国家对少年儿童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对少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已经迫不容缓,教师需要全方面的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校老师不仅仅应该光讲授交通法规,更要带着学生亲自实践,使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识。

二、对待幼儿的教育就要寓教于乐

(一)方法

现在的情境教学已普遍用于课堂教学,从实践情况来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并且我在看过不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后,注意到很多的学校都把情境教学模式“嫁接”到交通安全宣传中来。因此,我也接受了启发开展“交通规则在我心”这一套少儿活动方案让孩子们能够在听过由自己尊敬的交警叔叔所做的交通讲座,并且通过可亲身参加的游戏,和自主创作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作业,这些教学活动都能够有力的帮助学校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今的社会是极其重视少儿交通教育的社会,那么加强每个幼儿安全教育就是一个必要的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让幼儿学习交通常识是当代教师应尽的职责。学校老师不仅仅应该光讲授交通法规,更要带着幼儿亲自实践,使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从小抓起。考虑到交通宣传教育应抓住幼儿的心理,不断出新、出奇,吸引孩子的目光,震憾孩子的心灵,以触发学法兴趣,增强意识。所以应摒弃过去一次讲座、一块图版、一份信件机械的、呆板的宣传方式,多策划一些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广大中小幼儿的交通文明素质。

(二)过程

1.“交通规则在我心”讲座

(1)由教师(或交警)开“交通规则在我心”的讲座,分析现在的交通状况。

(2)图片及案例的讲说,加深学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严重后过的印象。

(3)引出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把交通规则放在心中时时牢记。教授小幼儿交通安全集锦,通过图片及文字加深孩子对交通规则的记忆。

(4)指出对错,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2.实际操作

开完讲座,由教师带领到操场,开展交通规则练习活动在操场上建立起临时道路(斑马线,红绿灯牌,路栅栏……)幼儿开展实际训练。例,有幼儿手拿汽车模型,代表车辆;有幼儿举红绿灯牌,代表红绿灯;其他幼儿代表行人。按红绿灯指示车辆穿越斑马线,行人穿过马路。可以分成小组开展比赛,每顺利穿过一次马路得一分,而且做对的得分,错的减分,比比哪组小朋友更遵守交通规则。

3.作业

让小朋友和父母出门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按规则行走。可拍DV、照片。教师选取较好作品在班内做展示墙,播放优秀DV。

三、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自我主动练习,在玩中可以收获更多规则的认识。

任何一种体育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要遵守规则,就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遵守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认识社会规则的有效准备,对于幼儿未来社会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及自律行为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竞争与合作。只要是比赛就可能存在竞争与合作,也许是个体与个体间的,也可能是小组与小组间的,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努力拼搏后取得胜利的荣誉,也可以体验到个体对团队的影响,团队对个体的接纳,以及同伴间的互助亦或者是强者对弱者的帮助所带来的快乐。总之,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能体验到各种情感,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态度,这些都将促进幼儿对自身与同伴的认识,帮助幼儿理解竞争,学会合作。不论是规则意识、自律行为亦或是竞争的态度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倘若都只是依靠教师的权威和灌输强加给幼儿,而不是幼儿自己去感受和发现的,那么幼儿的头脑中不仅被灌入了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能形成依赖教师,依赖权威的习惯,更因此幼儿自主的、理智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们倡导在体育活动中运用发现教学法让幼儿在身体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得到同样的发展。采用多维“变形式”,寓教于乐。在加强幼儿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习惯,采取多维的宣传形式,寓教于乐。一是采用造型可爱逼真的卡通连环画或童话片宣传,或在条件成熟的交通安全学校配备图板、图片等宣传资料,设置标志、标线等宣传模型,宣传奥运知识,营造良好交环境。二是组织幼儿观看典型案例剖析,通过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消化吸收。三是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此来激发教育更多的幼儿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同时,采取游戏形式,让同学面对面交流,感受身边事,由双方互动式替代过去单调的交巡警说讲式,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好奇心得到满足,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采取浓厚“氛围式”,开辟阵地。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活泼的交通游戏活动,来积淀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他们依法交通的自觉性。通过留课后作业,并在学校中建立安全橱窗,设立交通宣传专栏,刊登幼儿的交通安全宣传画、文章、照片,播放幼儿自己的“遵规”DV片,多让幼儿自己在校园宣传栏“露露面”,鼓励一个幼儿,带动一个班级,波及整个幼儿园,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四、教育的方法决定的教育的结果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本课例由南京外国语学校郑欣老师执教。本课在2016年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坛新秀”评比公开课活动中获奖,授课时长为35分钟。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剑桥中学英语教程》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基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编排、强调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有序发展、保持语言学习的清晰线索、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功能的自主评价。

本课例选自《剑桥中学英语教程》第二级第六单元At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中的School Rules 阅读部分。本课以阅读一所美国学校的校规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规则的制定和自主写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探讨遵守校规及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本校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校园不久的学生们对于新学校的校规既好奇也充满敬畏。孩子们也渴望了解中西方学校校规的异同。

在语言知识层面上,本课的阅读材料是运用情态动词must及其否定形式写作的校规。写作部分旨在让学生利用已有文本结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来撰写适宜我校的规则。

教学目标:读懂校规,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则。

教学重点:阅读校规,掌握情态动词must的用法。

教学难点:整合信息,对比思考,仿照课文为我校的语言教室制定规则。

3.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经过反复思考和与备课组的交流讨论,决定以我校脱口秀节目“小朱说校园”为引子, 通过与学生探讨如何制止不良行为来引出“规则”的重要性。接下来引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规。通过先预测后听力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填写完整的文本。随后对校规文本进行逐项讨论和归纳。最后学生小组合作为语言教室写规则。

(2)课堂教学活动。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如下:

I. Lead-in

Have students watch a video-clip and talk about students’ bad behavior on school campus.

II. Listening

(1) Read and guess the rules of an American high school.

(2) Listen and check their guesses then summarize the key words of rules.

(3) Talk about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when writing rules.

III. Speaking & Writing

(1) Use must to talk about classroom rules.

(2) Discuss and write rules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 groups.

IV. Homework

Select 10 rules for our language classroom.

突出教学重点的方式为: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填空,再通过听力呈现文本。最后通过呈现关键词的方式让学生重复每一条规则。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式为:

导入本校学生活动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分析适合我校的校规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校规的制定,提高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教师呈现视频后提问:Have you noticed any bad behavior on campus? 学生回答:Many boys like to play football after class. Sometimes they bring balls into the classroom. 教师借此导入生词:We mustn’t bring balls into the classroom. We must put them in the LOCKERS.教师继续引导:If you are the student leader, what should you do to stop bad behavior from happening? 学生回答:We should make rules. 教师导入:Rules are very effective. Let’s talk about rules today.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旨在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课主题,同时导入核心~汇。在语法方面,通过must,mustn’t 的问答,为写作中must的应用做好准备。导入部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并自然引入主题school rules,学生们在讨论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制定规则的重要性。

Step 2:Listening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美国学校的校规并根据经验填空补全相应内容,并放录音以核对答案。之后与学生讨论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分类以及用什么语法形式以表达其正式性。学生总结出用must和mustn’t 写规则以显示其正式性后,再引导学生讨论:Are these important rules? Can we put them into different groups? 经过讨论和归纳,将校规涉及的范围归结为以下方面:appearance, equipment, safety, class performance, manners.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呈现文本和讲解语法现象的重要环节,首先通过呈现不完整的文本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填空,再根据听力补全所缺信息。同时教师板书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为随后的细节讨论和读后的写作活动起到了辅助和提示作用。

Step 3:Speaking & Writing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复述规则。同时练习must 和mustn’t 的用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分组活动Discuss and write rules for our school. 教师请代表上台朗读小组合作活动制定的规则。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Do you think rules are necessary in our daily life, why? Where do we need rules? 学生回答:Schools need rules, so do family, sports and society. We need to play by the rules everywhere. 教师总结:If everyone follows the rules, the school can function normally. It can train us to become team players and responsible citizens.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精华部分,一方面让学生操练了must 和mustn’t 的用法,也让学生对根据已有文本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提炼并生成适合自己学校的规则。这种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以及读后的写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围绕话题即为什么要有规则,制定规则的意义是什么进行了讨论,升华了主题。

Step 4:Homework

通过小组合作完善制定的规则并选择10条规则为语言教室使用。

[设计意图] 提高规则写作能力,增进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反思

授课后,教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较好做法:

1.合理整合读写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能否合理把握读与写的时间是一节读写课成功的基础。本课除去值日汇报时间,有35分钟左右,为保证学生能够以所给文本为基础来进行合理的写作,教师合理的控制了讨论时间和文本输入时间,尽可能留出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时间,提高整节课的效率,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层层深入。本课围绕文本和教学目标,层层推进,通过先整体后部分的方式设计任务,做到详略得当。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每个任务的产出都为最后的写作服务,环环相扣。

3.符合新课标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主总结和合作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能高效参加课堂活动。此外,在师生互动中能够及时评价和积极追问,给学生很好地反馈,让学生获得自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陆正荣.英语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0.7.

[3]夏文莉,唐思峰.人教版《英语》必修一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Using Language部分A Night in the Mountains[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8.

[4]王春节.《剑桥英语(青少版)》第1级 Module 2 Unit 6 Good Friends 阅读部分 The Start of a Great Friendship 第一课时.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8.

[5]姚旭辉,周萍,陈缨,沈琴芳,万顷.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整合:铺垫与输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周久桃,谢利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03-105.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力;过渡;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43―01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要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应让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当然,除了外在客观因素的支持,幼儿内在的主观心理适应能力的开发也很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顺利完成由学前到小学的心理转化,以便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1. 增加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幼儿的心理安全主要指情绪的安全和稳定。当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如恐惧、孤独、悲哀、委屈等,教师和家长就要给予及时、耐心地抚慰,使幼儿尽快摆脱不良的影响,解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增加幼儿的安全感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心态。

2.爱的获得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幼儿的内心深处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希望被老师喜欢,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悉心照料。这些希望的实现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独立、自尊、乐观向上的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3. 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自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较长时间段内持续地进行有益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寻找亮点并予以客观评价,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与长处,只要经过努力,克服一定困难,就会取得成功。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幼儿,帮助幼儿从依赖外部转化为内心对成功的向往。

二、加强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1.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创设良好家庭生活氛围,给幼儿提供交往机会。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家庭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而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与玩具、电视作伴,不让孩子离开家门一步,不让孩子超出自己的“视野”,凡事包办代替,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和行动,使孩子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这种封闭式的家庭管理和教育,造成了孩子的交往障碍。因此,家长不但要注重家庭中成人与孩子的交流,而且更要加强家庭与外界的沟通,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往。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又巩固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2. 教师应采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信心。教师的态度、言行会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带来直接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交往方式和技巧。每个幼儿身上都有优点,这些优点在集体范围内被肯定,幼儿就会在全班建立威信,得到同伴的赞赏。同时,成人和同伴的消极评价会直接导致受挫情绪,让幼儿丧失交往信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在同伴中帮助幼儿建立威信。

3. 调动集体的正能量,激励幼儿良好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关心集体的每一个人、关心集体的每一件事,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合作,在他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快乐,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1.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让幼儿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

2.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教师可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观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参加小学生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较高的要求,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四、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