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会计;物质流;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既取得了突出业绩,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着眼于未来,中国特别需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转变要落实到企业层面: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借助于各种外部要求或内在动力,促使企业将环境因素纳入整个管理和决策过程之中;作为企业最主要的经济信息系统,企业会计的扩展改造必须将环境植入会计核算过程,提供有关环境的信息。
传统会计是以传统经济和管理理论为基础构造的,按照一定的模式系统地反映企业内外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它侧重于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性信息,侧重于个体或局部的经济目的,更强调企业尤其是投资者的微观效益、直接效益和眼前利益,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导致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传统会计掩饰了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中的成本不实,利润虚增,夸大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增大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风险。由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愈演愈烈,企业的环保活动以及环境交易已经成为企业合法、合理经营的重要元素。传统的会计主要是反映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忽视企业的环境影响和反应,一方面对企业造成的环境影响不会对其进行确认、记录及报告;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的环保活动和环境交易采取模糊的记账方法,笼统记录在成本费用等相关科目中,难以直接体现已发生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角度看,传统企业会计是有缺陷的,特别需要对其模式予以一定改造,将环境因素纳入其中提供补充信息,这就是所谓环境会计。
如何将环境因素植入传统企业会计,在方法论上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课题。国际范围内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模式,各国企业的实施方式、实施程度也具有很大差别,总体看企业环境会计仍然是一个处于研究探索的领域。中国近年来在企业环境会计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在会计实务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整体水平尚相对比较滞后。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充分吸收环境会计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借鉴宏观环境经济核算、环境科学及监测评估方面的思路和方法,试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依据。
一、环境会计的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选择
如何将环境这个特有主题植入传统会计之中,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不仅取决于主观愿望,同时还取决于当前具备的条件以及与传统会计的契合程度。在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不同背景、不同侧重导致出现了不同的环境会计做法。总结这些不同做法,结合企业会计的既有组织结构――区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可以将当前企业环境会计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①环境财务会计――通过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和环境收益,体现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造成的影响。②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构建实物型、价值型或交叉型环境业绩指标,收集企业的环境影响信息和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等。③环保会计――关注企业的环保活动成本和收益。总结上述三种模式,大致可以勾勒出环境会计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模式③与模式①、模式②的区别主要是核算对象的范围差别,模式③主要关注企业实施的环境保护活动,而不考虑企业的环境影响,之所以作为一种模式出现或许是希望通过限制核算对象的范围而降低核算难度――这在一项事物初创时期在所难免。从方法上看,可以将模式③视为模式②的一种变形,因为环保会计中所记录的环境事项已经包含在环境管理会计之中。
中国企业所要建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能够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应该能够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必要借鉴环境会计的三种发展模式,确立一条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实情的模式。由于环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个“异物”,比较难以在一套严谨、统一的财务会计系统中“生存”,却可以在管理会计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因为后者所具备的灵活性对环境主题有更大的包容性。因此,在企业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比较适合于先从环境管理会计开始,然后再依据价值型环境信息(如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向环境财务会计过渡,逐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其它的环境会计要素(如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必须从环境管理会计入手,最终落实到环境财务会计上。
二、中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
为了促进中国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和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并保证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运行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降低实际运行的成本,减少由于未来不确定性对环境会计数据收集的影响程度,本文在确立环境会计基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简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物质流平衡表,收集实物型环境信息;(2)计算生态效率指标,主要针对水、能源和主要污染物的生态效率指标;(3)核算价值型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投资、环境资产,暂不考虑环境负债。
(二)核算方法
1.编制物质流平衡表。编制物质流平衡表(见表1)是收集企业实物型环境信息较好的方法,它主要是按照物质流平衡原理,记录企业在某一时期(一般是指一年)流入和流出的物质数量,在理论上流入和流出企业的物质应当平衡。总体而言,流入企业的物质包括材料、水和能源,其中材料还可细分为原料、辅助材料、商品材料、包装材料和营业材料;流出企业的物质包括产品(包括副产品)、非产品产出(废弃物和排放物),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视为将流入企业的材料、水和能源转变为产品(包括副产品)和非产品产出(废弃物和排放物)的过程。物质流平衡表通过记录企业投入端和产出端的物质信息,刻画出企业整个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在编制企业物质流平衡表的实际过程中,由于测量各投入产出物质的方法不同,各种物质的计量单位亦不同,以及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误差,物质流平衡表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物质流平衡表通过跟踪记录企业所投入的各种物质,使得不同材料消耗得以透明化,为企业管理层节约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不仅如此,通过对比物质流平衡表投入端与产出端数值的大小,主要是比较材料投入与产品产量或非产品产出数量,改善企业材料的使用效率,既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又改善了企业的环境业绩。
2.计算生态效率指标。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一种简单方式,它是环境会计中的环境变量与传统会计中的财务变量作比而来,其目的在于反映企业在某时期每单位经济成果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此外,通过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生态效率,可以体现出该企业环境业绩是否改善;通过比较同类型不同企业间的生态效率可以评价各企业环境业绩的水平及差异。表2为企业生态效率指标的计算过程及结果,由于生态效率指标是一个逆指标,在对生态效率作静态分析时,其数值越小越好;作动态分析时,生态效率变化方向为“+”,表示企业的环境业绩正在恶化而非改善。
3.核算价值型环境信息。企业价值型的环境信息(见表3)是用货币的形式表现企业与环境发生的各种关系,其中涉及到企业的生产性活动、控制污染活动、预防和管理性活动,以及研究开发性活动等。相对于实物型的环境信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管理层,更注重价值型的环境信息,因为用货币表示的环境会计要素不仅能够体现企业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反映环境因素对企业自身财务所造成的影响。环境成本在众多价值型环境信息中是最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的枢纽。在环境管理会计中,环境成本是企业实物型物质流核算的进一步深化,更能反映企业活动的环境代价;在环境财务会计中,环境成本是计算环境收益、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先决条件。因此,核算企业价值型环境信息的重点在于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
环境①向企业提供自然资源和吸纳废弃物,广义的环境成本所涉及的两个中心词必然是“自然资源”和“废弃物”。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生产活动较少,其成本核算方法也较为简单,主要是自然资源购买成本,也就是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显然,该类环境成本较为特殊,只有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一部分的企业才会存在,其它一般型的企业可忽略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
与“废弃物”相关的企业活动较为复杂,首先,废弃物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同样需要支付生产性成本,即为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其次,企业为消除自身所生产的废弃物,可能采取尾端治理的办法,发生污染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也可能采取综合治理(如清洁生产)的办法,发生预防性环境成本;再次,企业还会开展一些与废弃物间接相关的管理活动,如测量污染物和排放物、环境会计等活动,发生环境管理成本;最后,企业还会针对废弃物开展一些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研究开发成本。因此,一般类型的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2)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3)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4)研究开发成本。
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主要是以货币的形式衡量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以及研究开发成本可以统称为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成本,是企业迫于环境压力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所付出的货币价值。显然,这两大类环境成本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动机和属性。以上对环境成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环境活动类型而分,为了将环境成本进一步细化,并与传统会计术语相融合,还可在各环境成本类别下区分折旧、材料、劳动力等子项目。最后,为了与政府部门的环境统计相一致,并明确和引导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对象,还需要对环境成本按不同的环境领域进行分配,其分配标准主要是SEEA(2003)所推荐的环境保护活动分类标准(CEPA),将其简化为空气和气候保护,废水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土壤与水的保护,其他。此外,为了反映环境事项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价值型环境信息还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投资等环境财务会计方面的指标。
1.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是指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转变成NPO而非产品产出的材料的实际消耗价值。按照物质流平衡原理,企业在投入材料、水和能源后,大部分转变成产品产出,但还会有一部分转变成非产品产出(NPO),即各种废弃物和排放物。显然,非产品产出材料成本的存在是企业无效生产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非产品产出的材料购买成本是环境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整个环境成本的40%-70%。换言之,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和排放物也是有成本的,也投入了材料、水和能源,而且在将这些投入物质转变成废弃物和排放物之间,还额外不止一次地支付了各种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加工费用和处理费用等。核算出该部分材料成本对于指导企业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而且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是企业生产性成本的一部分,与企业利润直接关联,降低这部分材料对管理层极具吸引。换言之,减少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既具有环境效益,更具经济效益。
在企业的物质流平衡表中,无论是实物型物质投入还是价值型的物质投入,都没有区分“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该部分材料成本的核算只能从企业总的材料成本中按照某一特定的材料损失比重进行估计。此外,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除了包括各种损失材料的购买成本外,还应当包括材料在进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附带的各种加工成本。这样非产品产出的材料成本核算主要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估计损失比重;(2)计算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加工成本。
2.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控制成本主要是由于企业进行污染消除活动,而非出于预防目的而发生的成本。具体的控制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活动包括设备维修、内部废弃物处置、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场外回收、废弃物清理,污染场所的恢复和其他污染清理工作。与之相对应,企业发生了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管理、处理和处置成本(如设备折旧、营业成本、外部服务、处理费等)。此外,企业还会支付一些与环境破坏相关的补救和补偿、控制污染物和排放物的合规成本,以及保险和预提的环境负债,这些成本显然不是为了预防产生污染物和排放物而存在的,也应归入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控制成本之中。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子类别:尾端治理设备折旧;营业材料;水和能源;内部员工;外部服务;费用,税金及许可金;罚金;保险;及补救和赔偿。
3.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为预防废弃物和排放物产生而支付的预防性成本,以及与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并不直接相关的其它环境管理活动的成本。前者主要是针对预防性综合生产活动,如积极的生态系统管理,现场回收,清洁生产,绿色采购,供应链环境管理等;后者主要是指一般性的环境管理活动,如构建环境规划和环境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测量(监测,绩效审计,绩效评估)、环境交流(社会团体会议、疏通政府、业绩报告)及其他一些相关活动(如社区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
核算预防和其它管理成本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估计废弃物和排放物的预防性成本。由于预防性活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会通过提高材料、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带来一些经济回报。因此,预防性成本并不是全部的综合性生产成本,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核算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同样预防和其它环境管理成本也可以细分为:设备折旧;营业材料,水和能源;内部员工;外部服务;以及其他成本。
4.研究开发成本。这里的研究开发成本必须与环境问题相关,具体的研究开发成本包括替代有毒原料研究成本、节能产品的开发成本、运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的研究成本、具有更高材料或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研究成本等。
5.环境收入。总体而言企业环境收益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治理活动和环境资产方面,覆盖范围较广,而且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估算的成分较大。为减少主观估计误差,保证数据收集过程的一致性,仅核算与环境相关实际发生的收入,并命名为“环境收入”与之相区别。具体包括:废料或废弃物销售收入、废弃物处理设备的超额能力销售收入、环境索赔的保险报销收入,环境相关设备的投资回报等。
6.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企业的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核算,主要是针对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企业环境保护活动除需要人力、物力等经常性支出外,还需要一些环保相关的设备。一般来说企业环保相关设备包括以下两种:尾端治理设备,一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不需的、独立存在的机器、设备或建筑,其环境相关成分为100%,如废水处理设备等;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主要是指同样生产能力下,相对于一般技术能够生产出更少废弃物或排放物的机器、设备或建筑。这些设备一般都更为昂贵,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层属性。评估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的环境相关成本主要是根据其购买动机――安装这些设备前是不是充分考虑其环保效果,以及相对于其它一般设备所高出了投资成本。
核算企业的环境投资和环境资产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治理污染物的实际能力,还可以为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一些基础数据。环境投资核算可借鉴SEEA-2003有关环保活动资本性支出的含义和核算范围。首先,将其分为两类:(1)为处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管终端”技术设备支出,目的是在生产过程的结尾处增加一个设施以移动、转换或减少所排放的气体或污水;(2)“综合投资”支出,也称为清洁技术支出,是为购置或改装生产设施使环保成为生产过程内在组成部分以减少或清除排放而花费的支出。如果是纯粹为了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而对现存设备予以改装,此时支出可以按现存设备的改装成本估算;如果设备的改进或购置既有环境考虑也有经济考虑,此时则应该按照为进行污染控制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将“无污染或较少污染”的设备与经济意义相同但“有污染或较多污染”的参照设备加以比较而得到的成本)计算支出。最后,汇总这两种资本性支出即是企业的环境投资。
企业的环境资产不同于宏观意义上的环境资产,SEEA将环境资产界定为经济过程所利用的一国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要素,显然宏观意义上的环境资产是以“环境”为重心,强调环境对经济系统的资源、受纳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土地和地表水、生态系统三种环境资产。企业中的环境资产是一个会计术语,它是以“资产”为重心,强调资产是成本资本化的结果,主要针对尾端治理设备和综合性清洁生产设备的环境成分。因此,在核算企业环境资产时要区别于SEEA中的环境资产,仅核算某一时点企业环境投资和设备折旧后的结果。具体的核算公式如下:期末环境资产=期初环境资产+环境投资-环境资产折旧。
三、企业环境会计的组织与实施
环境会计的实施不仅需要其基本理论作指导,同时还需要具备一些客观的因素,才能保证环境会计能够并且顺利地在企业运行。
首先,在实施环境会计之前要确保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能够给企业自身带来的好处,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必不可少。实施环境会计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帮助企业取得环境认证;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识别和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设计和实施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满足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
其次,需要加强企业会计部门同其它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和环境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环境会计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生产、财务、环境影响的等多个方面,仅靠企业的会计人员显然无法完成。企业生产部门的员工对水、能源和材料等使用较为了解,而环境部门的员工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较为清楚,但是生产部门和环境部门的员工使用的技术语言又不同于会计语言,无法把他们所知的企业环境问题反映到会计账簿中,因此需要企业的会计、生产和环境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才可确保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注释:
① 此处的环境为广义的概念,暂不考虑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UNCTAD.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M].Geneva,UNCTAD,1999.
[2] UNCTAD.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M].Geneva,UNCTAD,2001.
[3] UNCTAD.A Manual for the Prepares and User of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M]. Geneva,UNCTAD,2004.
[4] 高敏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基本理论与中国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6] 史蒂芬・肖特嘉,罗杰・布里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 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8]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 Christine Jash. Environmental and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 Springer: New York,2008.
[10]Environment Canada. Introductory Guide t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n Appropriate Accounting[M].Ottawa,Ontario: Environment Canada,1997.
[11]Howes, R. Environmental Cost Accounting: An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al Guide[M]. London: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2002.
[12]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 2005[M].February 2005.
[13]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Environment/Federal Environment Agency, Guide to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st Management[M].Berlin, 2003.
[14]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 International Guidance Docu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M]. New York, 2005.
[15]Japanese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 Guide for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 Tokyo, 2007.
[16]Jasch C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 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ales No. 01.II.A.3) 2001; 省略/esa/sustdev/estema1.htm.
[17]Munkoe L., C. Jasch. Waste Reduction Program Based on IFAC’s EMA Guideline in Danisco A/S,in S. Schaltegger, M. Bennet, R. Burrit, C. Jasch (E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Cleaner Production, Springer: New York, 2008.
[18]SEEA.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M].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Division,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World Bank, 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2003.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ystem in China
XIA Meng-yu, WANG Yi-jun
(The School of Statist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到2003年进入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工作必须承担计量环保产品投入和产出,核算取得的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确认负有的资源利用责任、发生的相关费用及取得的再生资源的收益或损失等任务,并在全面衡量企业效益状况的前提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会计信息。然而,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传统会计已经不能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传统会计以传统经济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者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其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较少考虑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忽视了企业所处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责任;忽视了自然资源亦是资产,未对环境成本加以核算等。基于此,学者和会计实务操作人员开始尝试对传统会计中一些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部分进行变革和拓展,循环经济会计(包括环境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应运而生。可以说,循环经济和会计学的融合是客观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须客观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属于初级阶段,实务方面更是鲜有,因此,建立一套公认的、可以真正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体系刻不容缓。
二、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现状
从目前文献来看,我国对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下所涉及的多种经济活动,这其中包括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碳会计等。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9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之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环境会计的研究,以葛家澍等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开始。随后,我国学者就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环境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的会计,环境会计的计量应以货币计量为主,以多种计量手段为辅,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从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以及不能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环境绩效两方面进行。
(二)关于物料流转成本会计(MFCA)的研究 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的研究起源于德国,随后在欧美、日本、拉美等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在企业中开展实践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引进阶段,实务应用很少。我国学者主要从相关背景、核算内容、导入流程、架构等角度对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近年有明显的增长。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探讨等,而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社会责任审计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社会责任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
(四)关于碳会计的研究 目前我国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9年开始完整地介绍国外碳会计进展。此前在讨论环境会计时也有涉及到排污权会计的研究,近两年研究者有所增加,主要集中于排污权框架内的研究。从2010年起,碳会计的讨论开始逐渐深化,学界开始出现专门针对碳会计的研究文章,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碳会计信息披露、交易权问题等,而碳解锁、碳核算、碳成本和碳绩效等会计支撑工具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五)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初步研究 殷勤凡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目标、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对象,同时将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辨析,找出循环经济会计独有的一些新特点,即基于“3R”原则基础上的核算范围和会计信息披露,并给出了循环经济会计设计的构想和支撑体系建议。此外,我国学者就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框架性内容进行了研究。但纵观整个学术界,对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表面和宽泛,未形成针对性的实施方法,对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鲜有涉及。
通过对我国学者就循环经济会计的各个分支或新领域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而建立的,是对企业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某一项或某一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和管理(如图1所示)。而如何将这些单个的会计学新分支整合起来,搭建起能够跟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相匹配的会计核算体系却很少提及。
三、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是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建立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包括资源会计、废弃物再利用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碳会计等。笔者基于循环经济“3R”原则和低碳经济理念,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会计学新兴分支进行归纳、融合,并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框架内初步搭建起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于“3R”减量化原则 (1)资源会计。资源会计是运用于资源行业对资源生态循环所引起的资源经济循环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全面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循环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全面核算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从会计的角度系统地研究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和再生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同时基于生态循环的视角来考察资源经济循环,运用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其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信息,以便做出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决策,从而有利于整个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2)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原材料及其它物质、能源等生产资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流动进行控制和追踪的一种“可视化”核算和管理方法,是融合了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传统物料成本核算与环境成本核算,以实现环境效益最佳化、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一种会计工具。它不仅对最终成为企业产品和副产品组成部分的物料消耗给予关注,同时也对用于开发产品但并未成为最终产品的、被报废的和被再生利用的物料进行量和成本的记录,从而使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和价值流动清晰明了。其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MFCA是适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材料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优化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最需要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基于“3R”再利用原则——废弃物再利用会计 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下企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加强了对废弃物的全程管理,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对废弃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信息加以反映和披露,是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进行计量的废弃物再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等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物质流动进行核算。为了更好地控制废弃物成本,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将与废弃物有关的成本从其他成本中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
(三)基于“3R”再循环原则 (1)可持续发展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门会计学科。可持续发展会计涉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企业应统一核算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影响到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的任何利得和损失,用“生态人”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企业。(2)环境规制下的会计核算——环境成本内化会计核算。环境成本内化会计核算是在环境规制下,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外部影响归集为环境成本,并纳入到企业的成本中进行会计核算。其理论基础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环境成本内化论,即外部性理论。虽然环境成本内化从短期来看,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企业将发展循环经济变为一种内在动力,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污染。(3)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效果进行研究、计量和反映,是会计学科的新兴领域。其主要内容是核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会计领域的重要特征。
(四)基于低碳经济 (1)碳会计。碳会计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个会计研究新领域,它采用多元计量形式,对企业消耗含有碳元素的能源和随之排放的含碳元素化合物等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包括碳汇会计、碳排放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汇会计主要是对森林、土壤等对碳收入与固化的核算;碳排放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的核算,由于温室气体中的大部分都可以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所以碳排放实际上是指CO2与CO2等同物的排放;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是对企业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购进与使用的碳排放权的核算。碳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2)排污权会计。排污权会计是伴随着排污权交易的设立而产生的。随着排污权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制度的健全,尤其是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加剧,迫切需要将排污权这种特殊的环境容量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以此来准确反映出排污权资源的进入和退出给企业带来的损益,以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外部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因此,排污权会计顺应了这种需求,其核心是排污权的确认和计量。
四、结论
笔者所构建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会计分支,而是由这些对具体循环经济事项进行分类核算的会计学分支组成的一个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中,资源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主要是对资源最优利用的会计事项进行研究,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这是遵循“3R”原则中减量化的要求;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是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废弃物、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制造等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这是遵循“3R”原则中再利用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成本内化等倡导的资源合理分配和循环利用遵循的是“3R”原则中的再循环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企业、企业间、社会三个层面的良性循环;碳会计、排污权会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碳排放权、所产生的“三废”排放进行核算,以督促企业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绿色生产,低排放,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
绿色会计理论》,《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
摘要:煤炭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当适时的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煤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核算体系的支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在煤炭行业中的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关键词 :会计核算;煤炭循环经济;经济效益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开采过度,虽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同时给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当适时的开展循环经济发展。
一、现阶段煤炭经济发展状况
在煤炭经济刚兴起的时候,采用的是“先发展、后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环境遭受的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在治理上支付高额的成本,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时对社会文明也有着严重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每年需要洗煤约5000 万吨,洗煤产生的废水约3800 万吨,在洗煤过程中形成的煤泥高达200 万立方米,而受技术及意识的影响,这些物品都被当废物直接丢弃,并没有被合理的应用,这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经营方式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在煤炭经济中施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使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变得更得加科学、合理。
二、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煤炭经济发展中
能源问题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的能源总数虽然排在世界的前面,但人均能源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对能源制约经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加以改变。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煤炭的能源的开采、使用上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煤炭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对容易开采的煤矿进行开采,而放弃不易开采的煤矿,再加上我国的煤炭开采工艺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因此再开发达不到完全一致,从而导致了部分煤炭资源被浪费。我国在开发利用煤炭中,经常会因为开采水平和设备的限制无法使煤炭发挥应用的作用。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煤炭企业更应该加快实现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发展
(一)改进业绩考核措施
经营决策者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方法对决策者的考核主要以利润为考核标准,而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这种考核方法显然已经不再是最佳的考核方式,应当对其进行改变,变为综合评分法,也是就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决策者分别进行打分,对决策者的业绩进行综合评判。这种评判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者在管理企业期间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而忽视长远利益。此外,通过环境效益计算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支出,这样可以是管理者自主的依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营企业。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支出可同以往的年限进行对比,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水、燃料、电等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有效的减少了废物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对周边水的污染,从而节省了保险金和水质补偿费等等。
(二)采用货币计量位置的计量方式
在煤炭行业中应当尽量使用货币进行计量,如果无法使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应当采用指标计量或实物计量,尤其是在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应当在报表上加以特殊的说明,在附注上应当尽量的将信息描述详细。在资源的使用上应当对矿区资源的存储量、可开采量、开采回采率等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在环境方面应当对质量水土流失状况、土地复垦率等治理指标进行重点描述。
(三)加大成本核算规模
1.环境保护成本
煤炭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主要包括:投资费用、转运费用。投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研究、开发三方面的费用。环境保护部分可以通过强制手段使煤炭企业中提取环境保护成本(通常情况下环境保护成本的具体金额应当依据煤炭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依据企业的生产比例而定)。环境保护成本一般应当被设置在管理费用下,每一个月都要进行一次记录,当因环境保护造成资金支出时应当记录: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成本。当煤炭企业因需要质量环境而购买设备时,应当记录:设备———环境保护成本。这样记录可以明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成本上的投入,并且可以明确是在哪一方面的支出。
2.资源消耗成本
为了使我国的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进行下去,国家应当对现有的煤炭资源量进行合理的评估,对煤炭资源能够获得利益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非国有和国有的煤炭企业可以依照评估的价格支付相应的采矿权、探矿权的转让费,从而增加国家的持股。市场中新成立的煤炭企业必须通过拍卖、抄表等形式获取资源的探矿权及采矿权。利用市场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会使我国的煤炭行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可以促进我国在煤炭成本的核算上变得更加规范。依据评估价或中标价入账时,应当记录:采矿权———无形资产,如果是按期摊销时应当记录:采矿权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3.转产成本
国家采用强制手段从煤炭企业中提取转产资金(依照每吨5-10元收取),提取后的转产发展基金应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当转型发展机会出现时就解决了企业转产时在资金上的需求。
(四)完善税制、提高回采率、减低污染
1.对税收的计量依据进行合理的改变,摒弃传统的依据产量征收的形式,采用依据企业可开采资源的存储量进行征收,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尽量的提高回采率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对资源税收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税收和环境修复及资源回采率进行合理的关联,企业的环境修复的效果越差、企业的资源回采率越差,那么就会面临更加高额的税收,反之如果企业环境修复和资源回采做的好,那么将会面临相对较低的税收,这样的税收方式势必会提高企业在环境上的修复情况和资源回采率。
3.合理引进新税种,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引进排污税,对企业在废气上的排放应当收取合理的排废气污染税,在噪音的制造上应当收取噪声税,在废水的排放上应当适当的收取排放废水税等。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要想其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合理的会计体系,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关于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8(10).
[2]董玉瑛,刘静言,鲍雅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GDP 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在追求GDP增长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核算方法,即计算出的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并未考虑环境因素。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只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项,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坏损失及环境收益则未能得到充分反映。
这种核算方法客观上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及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忽略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负面影响。这种核算方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不符。因此,通过引导构建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国内外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障碍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但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其价值?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灭绝,同时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而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难以确定它们的价值。虽然人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如按市场成本来估算的倒算法,还有将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按市场价格进行推算的方法等,但从目前研究出的测算模型与方法来看,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其次是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一旦实施绿色GDP,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发生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较之过去各地区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经济发展和业绩考核的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面对诸多阻力。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能以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那么,应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在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实践,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资源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上可知,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失去利用价值。循环经济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促进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三赢。
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国家法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领,通过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并辅以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同时,通过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等。
这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也可为今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法律制度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技术难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尝试绿色GDP的核算方式。
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根据相关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其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进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
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 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综上,通过各循环过程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地方或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生态有全新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或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且着力谋划,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会逐步得以解决,最终促进科学合理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完善。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提供思想保证
关键词环境核算经济价值量核算方法
1引言
环境经济核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焦点,其基本思想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测算出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称为国内生态产出或绿色产出(英文简称EDP),以弥补传统GDP指标的不足。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发展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已经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森林消失、土壤沙化、资源枯竭等等,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又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适应,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过程和环境系统是完全分离的,因此,它不能反映环境对经济过程的贡献,从而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了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统计核算的新要求,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其联合发表的题为《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未能包括环境资源因素的重大缺陷,并从1987年起联合开展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研究》。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主体文件中明确规定,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会员国的主要目标为扩大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该体系,至少所有会员国的核算体系应包括附属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挪威和芬兰是欧洲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同领域中处于领先行列。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学者还开始利用实际的统计资料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拟对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子系统———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进行研究。
2国外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基本思路
联合国统计局向世界各国公布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曾对环境经济核算的范围作了推荐性界定:凡是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地貌、土壤、动植物、矿物等都是环境经济核算的范围。按照其要求,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三者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是环境经济核算的主体。
2.1地理条件核算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主要指某一地域内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物质要素。在统计核算中具体指与社会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貌、气温和干湿度。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人类的活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从一侧面反映某个行政区域或一个国家人口的生存环境。从这三个方面设计指标构造核算表进行地理条件的核算。
2.2自然资源核算
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它包括土地资源、地下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自然资源用以下指标核算:自然资源储量变化串、自然资源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及消费量、矿产资源回采串、自然资源破坏成退化程度、资源进出口量。
2.3环境资源、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核算
环境资源可分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其中,生态环境包括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等。环境污染,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排放的废弃物质超过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致使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失调的一种活动。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治理污染、改造生存环境、维持环境自净能力的活动。
环境指标核算包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变化量,人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故总量及变化串,废气处理串、工业污水排故量及变化串、森林覆盖串、人均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串,沙漠化土地面积及变化串、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串、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及变化率、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森林覆盖率增长率、格林综合污染指数、“三废”综合利用量、城市噪音水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抗灾串、人均资源数员以及支撑的潜力、环境承载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环境经济的实物量核算。虽然实物量核算是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实物量核算提供的数据,还不能全面地描述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不同的计量单位使各种实物数据无法综合,而且也缺乏可比性。要想得出综合并具备可比性的核算结果,必须同时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进行价值量核算。
由于环境资源的使用大多属于非货币交易,在难以通过市场行为确定其价格的情况下,对资源增减、环境变化的估价只能采用虚拟方法。现从理论上提出了三种虚拟估价方法:
(1)市场价格法。它以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环境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从理论上讲,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核算最适合国民经济核算,但现实中的环境资源利用远未市场化,这就为市场价格法的运用带来了因难。一般认为,市场价格法比较适合于环境货物(如开采的地下资源)数量利用的情况。(2)住户意愿法。它就是以人们为了自己将来的健康和福利,利用和改善资源环境而愿意承担的费用作为环境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损失价值。由于该方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在目前的环境经济核算中,一般和市场价格法合起来应用。
(3)维护成本法。环境经济成本概念的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因为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得以实现的基础,离开这一资源基础,人类将不复存在。
(4)按照资源环境恢复到耗减和降级前的水平所需的费用来计算其价值。与市场价格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理论上更加体现持续发展的思想,因为维持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变,也就是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用公式表示为:
EC=(D-S)×I,
其中:EC为环境成本,D为环境资源需求量,S为环境资源供应量,I为环境成本系数。
环境成本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质量和受纳体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对活动地造成的损失和对活动地以外的其他区域造成的损失。从量的角度看,环境成本应等于受纳体损失的总和。因此,国际上一些专家比较看重维护成本法。
总之,国外价值量核算方法注重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计算,主要考虑耗减问题。同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区户相比,现在,价值量核算方法增加了对“外部”环境成本和收益的核算,它在以下两方面扩展并完善了SNA体系:产品生产和最终需求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由于污染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对我国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的思考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行环境核算,以此强化人们的环境与资源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统计资料也残缺不全,要建立我国的经济与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对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现状的分析,目前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应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才会更为科学可行:
(1)经济信息与环境信息并重。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基于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在核算内容上会产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计算增加值时,将考虑生产经营过程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等因素,并把它们视同中间投入予以剔除;二是在认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和考量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在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时要将经济信息与环境信息并重来考虑。
(2)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相协调。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单个企业,也不能单单从社会经济的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在企业环境核算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宏观思维,以保障企业间环境核算信息的统一性、可比性和系统性,同时要根据单个企业的特质区分对待,这样就会使得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考虑的层次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朱启贵.环境核算研究[J].生态经济,1996(2)
2薛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统计研究,1996(6)
3高敏雪.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综合环境[J].生态经济,1997(1)
4高敏雪,谷泓.对环境经济核算的总体认识[J].统计研究,1998(3)
5林娜.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高敏雪,王彦.环境经济核算再认识[J].统计研究,2000(4)
7刘红艳.环境经济核算初探[J].江苏统计,2000(8)
8陈杏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J].山东经济,2001(5)
9常宁.对微观环境经济核算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