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水产养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水产养殖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能够从事从事内陆水域和浅海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病害防治、水产药物、水产动物饲料及相关专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1.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及蓝色海洋经济的快速开发,辽西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
2.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稳定性不强
通过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要在水产行业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但水产养殖属于条件较艰苦的行业,水产养殖基地距城市繁华中心较偏远,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产期间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另外,育苗场及养殖场的工作及食宿条件较差。由于学生对自我、水产行业和具体的企业了解不充分,很多同学在选择就业时没有准确定位。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后发现,从事水产行业基层工作很辛苦、很枯燥,没能很好地看到岗位的发展前景,许多同学产生失落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特别是城市长大的学生对水产养殖的工作排斥性更强。另外,学生在对选择的岗位失望后,会产生换工作的想法,频频更换企业和岗位,就业稳定性不强。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稳定性不强,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损失,给学校的声誉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水产养殖专业就业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水产就业观念
通过多年的学生专业思想工作调查发现,在学生中对水产养殖专业认识中存在误区,认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去从事育苗和养殖工作,导致很多学生感觉毕业后就业道路非常狭窄。学生入学初始,通过往届毕业生事迹宣传、知名企业介绍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其实学生应树立大水产的观念,水产行业给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是两类,一是技术型的,如水产动物的育苗、养殖和病害防治等;另一类是水产业务型,如水产饲料业务、水产药物业务等。这就要根据同学的特点进行分别指导。
2.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特点是就业环境差,压力大、强度强,要在水产行业能有所发展,就必须要调整好心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校高职层次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目标是是培养适应水产养殖生产一线,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校企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
参考文献:
实验课和课程教学实习的实践方案实验课穿插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安排在某个学期,实验课便安排在此学期。课程教学部分的实习主要集中在水生生物学上,依据专业的学生人数将学生分组,分别采集扬州城内的5个湖泊内具有研究意义的生物,并对所采集的生物进行显微镜观察、分类、制成标本、保存。该课程的教师将指导各实习组的全部教学活动并进行综合研讨、规划和总结。生产实习的实施方案将全部学生分成观赏鱼繁育、四大家鱼繁育、海水鱼虾类繁育三大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有关课程的教师将分别指导各实习组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责任心、细节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鱼类苗种的繁育是一项风险很大的生产活动,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此类实习中要让同学们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多观察思考,多交流总结,行动规范,严谨认真。由于水产养殖环境复杂,水电交织,特别是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等生物育苗期间需要使用盐水,所以在生产实习期间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可将学生分组,禁止单人作业和私自外出。毕业实习的实施方案针对毕业生实习实施方案,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可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和拟就业方向,采取自愿申请和组织批准的方式确定学生参加毕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二是可组织多名学生集体去生产单位结合某项生产任务,在有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系列养殖生产并撰写毕业实习报告。三是临近毕业前,学院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寻求相关的公司作为试就业的实习单位,该实习项目为学生自愿选择项目,相关实习公司提供学生相应的报酬,让学生从工作岗位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
水产实践教学的经验
水产实践教学的基础———合作拥有高水平的实习单位是水产实践教学能够有力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扬州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有80%左右的毕业生直接投身于生产一线,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他们的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尤为重要的。鉴于此种情况,扬州大学对合作实习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确定将邗江国家四大家鱼苗种繁育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吕四增养殖中心及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作为学生主要实习基地。这3个生产实习单位均是具有多年承担生产科研经验的,拥有一批具有高职称研究人员和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备的场所设施的单位。学校同时还与如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苏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北京生泰尔生物有限公司、六合饲料有限公司等学生就业热点单位进行试就业与毕业实习的良好互动,进一步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从整体的培养计划来算,水产养殖系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的生产实习和大四期间的毕业实习以及试就业的实践性学习基本都在与学校有良好互动的教育单位进行,使得大家对水产养殖这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有了很深的了解,对水产业界的现实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使实习实践运行过程规范有序,学院在友好协作的原则上与合作教育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书并挂牌。同时在学生实习指导方面,学校在对方单位聘请了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水产实践教学的难点———考核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时[1]。为了确保合作教育的质量,学院必须确立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考核目标及考核方法,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为了落实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扬州大学水产养殖系实行了双导师制,2位导师中一位是带队老师,另一位是实习单位车间负责人。在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时,一般采取专业实习报告及实习讨论的形式;学生的成绩将由带队教师以及合作教育单位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及行为表现情况进行考核,但由于一个班级分不同组到不同单位由不同带队老师进行考核,考核标准一般无法达到完全一致。为了尽可能使考核标准在执行时达到一致,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考核准则进行细化,并明文列出。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带队教师的监督与管理,对教师到场指导频率、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生产实习是组织学生到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获得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2]。学生单纯的通过课堂形式获得专业知识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更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特别是对实践经验要求很高的专业课。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可以将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实习中,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实际操作和技能。增强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意识态度的培养和组织纪律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实习结束前,要防止学生们的懒散态度,要求学生自觉巩固实习期间各方面的收获,并征求实习单位意见,对学生做出评价。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前景的思考上获得双丰收。提高学生就业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专业、身心等方面的素质,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也得到锻炼[3-4]。扬州大学水产养殖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饲料公司、养殖场、渔药公司等行业中从事生产、开发、销售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从用人单位及学生们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基本都能够较快胜任工作并迅速适应社会。较多用人单位对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吃得了苦、做得了事”。有些用人单位在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纷纷预订名额。据统计,近几年扬州大学水产养殖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为100%。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66-03
在水产养殖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的调控,根据养殖对象所在环境及具体的水质情况,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水质调控手段,才能建立起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实现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并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养殖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2],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鱼、虾、贝类增养殖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和较深入掌握水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然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养殖发展,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变化,也为该课程的授课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显得不合理、脱离生产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和枯燥,缺乏兴趣,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难于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根据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对《养殖水环境化学》的需要,以养殖水质调控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理论课采用以课堂教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方式展开教学。实验课内容紧密结合养殖生产水质指标的测定项目,符合实际生产需要。从满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探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完善水产养殖学科体系和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素质提供参考。
一、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授课的主要教材使用雷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该教材体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反映养殖水环境化学的发展动态,并在突出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适当增加水环境化学理论知识。但教材出版至今已超10年,教材内容为了避免与专业课内容重复,只根据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对水质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见,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没有开设水处理原理及调控的课程。随着养殖模式逐渐向现代工厂化养殖的转变,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改变,水处理原理知识需要补充和更新。因此,授课老师应把握养殖模式发展趋势,关注水环境化学相关的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参考资料。
2.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是一门相对难学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很好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背景,同时纷繁的推导和计算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对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更是一筹莫展。如果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抽象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出现“学生上课不听,教师麻木教学”的后果。因此,从明确教学目的、契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等角度,对综合性强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再设计是有必要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积极性。
3.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养殖水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水质分析操作技能,以及对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水产养殖专业虽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内容设置和教学形式上来看,表现出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对实验基本理论掌握不够深刻。常规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安排基础和验证的实验内容,虽能起到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养殖生产实践脱节,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而且大多数水化学实验已由教师按要求把所用的药品配制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听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直接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进行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往往实验过程中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问题,但做完实验不知道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所加药品起什么作用。这种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1.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依据“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就是本着养殖水质调控中的应用和实例出发,讲解其理论知识的宗旨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查找文献资料,收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水质调控技术,如池塘养殖系统、高位池养殖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絮团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等实例,然后再以雷之编著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和王凯雄编著的《水化学》[4]为依据梳理水质调控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和相间作用的原理。例如,先通过图文并茂向学生展示叶轮式增氧机在池塘养殖中广泛应用,具有增氧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讨论,要讲解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和亨利定律;在讲水质物理调控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沸石粉被用来控制虾池的氨氮浓度的一种普遍的做法,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其原理,授课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离子吸附原理及其影响的因素。再比如通过文献的数据向学生展示1mg/L的明矾能去除0.5mg/L的水体总碱度,产生CO2可使水体pH值降低[5],让学生讨论明矾的作用原理,最后授课教师再讲解絮凝作用。通过这种生产实践中水质调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明确了所学知识有何用,如何用并能够学会用。同时,根据近几年水质调控技术发展充实了一些热门话题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含氮物质的氧化还原转化、气-液界面的吸附与气浮分离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系列养殖水质调控的典型实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内容开展分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去探索养殖水化学中的原理、规律。
2.多元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目前,笔者在《养殖水环境化学》理论讲授过程中,涉及到基础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pH调整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对计算过程理解透彻。大多数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近年来,微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只要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6]。为此,笔者也尝试将其应用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微信教学群,在讲课前1周左右,通过微信教学群向学生们提出设计好的相关问题,多数都是实际应用的水质调控的内容。以讲溶解气体为例,可将一些问题,如溶解氧动态对水质化学成分的影响、改善养殖水体溶解氧的方法、气泡病发生与溶解氧的相关性,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或自己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共享。这样能促进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学会贯通。在课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共性表达在教学设计上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各授课内容的时间。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群配置小测验题目或课后思考题,进一步理解和消化上课所学知识,反馈授课效果。通过微信教学群,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资源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鼓励学生将所读的优质材料及时共享到群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供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学习,营造集体探究性学习氛围。此外,其他专业教师也可通过加入微信群与学生进行实习讨论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微信平台的介入无疑丰富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地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增加了学习兴趣。
3.生产科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是通过化学分析和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养殖水化学组成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有代表性的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水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和渔业水质调控技术,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技术准备[7]。根据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中常用的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水质调控指标选入实验内容。教师带几个学生从学校附近的养殖场现场采水样,送到实验室测定相关水质指标,并让学生做好现场采样的基本情况记录,如水色、透明度、养殖对象等。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配置药品按操作步骤进行,教师从旁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对养殖生产的影响。由于实验内容符合实际生产需要,激发热情,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而不是机械记忆。在课程结束后下一学期,进行为期5周鱼类增养殖的实习,我们安排了实习期间养殖过程水质指标的跟踪测定内容。学生根据测定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按小组自行准备需要用到的实验药品、仪器、耗材等按照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最终以实习报告形式提交。比如跟踪测定了高位池育苗石斑鱼的溶解氧在水层分布及动态变化;氨氮、亚硝酸盐、pH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的变化。通过实习让课程内容延伸,学生能独立开展水质调控指标的测定,掌握水质因子对养殖生产的影响存在着交互作用,并明白在不同的养殖模式水化学成分表现形式和动态不相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养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平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形成育人联动效应,推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本科生人才培育工程的顺利实施,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使得科研活动走到学生当中。配合学院开展的活动,笔者开设养殖水环境化学研究设计型实验。选择了适合本科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保证研究设计型实验的可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包括石斑鱼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耗氧率、窒息点、排氨率的测定;氨氨、亚硝酸盐对不同发育阶段石斑鱼的毒性试验;石斑鱼工厂化养殖系统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学生除了应用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相关知识还要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及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科研实践的理解,培养适应未来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国华.关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当代畜牧,2014,(11):95-96.
[2]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姜宏波,包杰,何剑斌,等.《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3):34-36.
[4]王凯雄.水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申屠青春,董双林.池塘养殖生态系水质调控技术研究综述[J].水利渔业,1999,19(6):39-42.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