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创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慧之家庭;智能化; 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
在IDC(Internet Data Center)的定义里,“数字家庭是指将各种家庭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按照各类家庭数字化需求,形成家庭网络,通过外部网络接入与社会全方位的信息交互,组成家庭信息、娱乐、控制服务和信息功能系统”。
1背景
1.1 历史教训,前车之鉴
过去,许多人把数字家庭简单理解为就是替换客厅电视,但是前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1978年,美国赖特-里德报业集团投资5000美元,设计开发了家庭有限图文信息项目:“视特灵”。该项目由贝尔实验室设计开发,使用家庭电视交互提供图文综合新闻、本地新闻、社会活动、参考信息等,经过三年的运作,在一片“叫好”声中,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对于这第一个尝试的项目而言,它并不算完整的数字家庭的诠释,并且单纯就数字电视而言,它没有针对用户群的特色需求提供内容,依然是传统的一对多、单向的传播方式,没有交流与互动。在设计上,它没有便捷的交互方式,而是采用电脑多级菜单式的内容选择方式,就像一个不断深入下去的鼠洞,让用户感到不方便、迷茫。
1999年,微软投资数十亿美元全球力推“维纳斯计划”,拉开进军客厅的序幕,随后偃旗息鼓。其后数年,虽有PC厂商也尝试娱乐中心PC,均无建树。
1.2 现状与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电子产品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生活起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尤其是随着网络系统的普及和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智慧。计算机的高科技与感应芯片技术的完美结合,应用于家庭内部设备控制和感应,从而再次激起了我们对家庭智能化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住宅电子化(HE, Home Electronics)出现。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HA, Home Automation)。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Smart Home,也就是现在智能家居的原型。
在中国,智慧家庭在政府政策、技术支撑和市场推动几个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发展。 首先,国家进行数字化城市发展是大的前提,由政府引导城市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纲要,加速三网融合的步伐; 在技术方面,物联网、云计算提供了支撑条件;在市场上,用户对智能生活的需求和多个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促成了智慧家庭在中国的发展基础。
1.3 目标与意义
在智慧家庭概念提出的早期,尝试者们大多是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他们开发的产品与服务仅仅是对技术的追求,而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的应用和用户体验。在长虹2011智慧家庭项目里,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基于长虹家电产品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交互体系,洞察未来人居环境和用户需求,实现具有标志性的用户体验和良好软、硬件功能的可扩展性。
2用户研究与数据分析
2.1 流程与方法
要做到以人为本,了解用户的需求与生活状态是第一步,用户研究的步骤必不可少。首先,了解用户。我们将研究地点设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按照基本家庭结构划分研究对象,一共采访了四个典型类别的家庭:二口之家、三口之家、三口之家与父母同住、空巢中老年家庭。方法为一对一的入户访问。访问采取了PPF(PAST-PRESENT-FUTURE)模型,结合事前家庭作业挖掘了用户对娱乐、通讯、控制、安全、健康、教育等6大长虹重点关注领域的信息,以及他们对未来智能生活的展望。
在对用户的整体了解基础上,根据用户研究的数据产生洞察、进而深入理解用户需求。之后,在以内容为主体,以相似度为原则进行洞察聚类,再进一步形成洞察簇群组。
2.2 关键洞察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家庭处理家庭事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1) 起点是家庭成员在过去的生活体验所形成的生活体验和认知;
(2) 过程是家庭成员对具体家庭事务(包括但不限于长虹聚焦的6大领域)的处理;
(3) 终点是家庭成员从中得到的体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在这个调研中,我们挖掘到用户对智慧家庭的最基本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事务、实现更便捷舒适的生活。由于现有技术及服务内容的不成熟,他们并没有像我们预想中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或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3机会挖掘与创新
2006年,携微软、Intel、AMD、思科、绝大多数PC和家电厂商、甚至盛大这样的网络公司,客厅娱乐中心计划再次走上前台,烧钱无数,轰轰烈烈的宣传和新产品造势,再次渐渐走入无声无息。2010年,在手机和互联网大获成功的苹果和谷歌各自推出Apple TV和Google TV,也远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市场热烈反应。
从之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纯以电视屏幕的应用作为智慧家庭业务的突破口是行不通的。或者他们就想创造一款独立的智能电视,没有配合其他终端、以传统的互动方式连接网络扩大内容供给,也依然没有市场。
3.1 新方法
是真的以电视屏幕作为智慧家庭的突破口没有市场吗?我认为不是这样。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满足当前广大用户最基本的需求。智慧家庭应以“智能终端互联”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种终端的优势,实现各终端特色内容的分享、互动。
智慧家庭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控制集合,我们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致力于设计先用户所想之想,提供先用户所需之需。
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将智慧家庭系统的信息架构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类:信息的产生由用户(控制端)发起,加工由用户根据习惯和体验主动参与。
(2)被动类:无需用户操作,系统自动生产,内容无法根据用户的意图改变。
(3)推送类:产生由第三方触发,加工由用户参与,获取是双方的。
根据以上三种定义,我们将电视机涉及的所有功能点进行整合归类。在主动方面,我们主要的功能点有:电视的基础设置调节,查看信息、视频发起等。在被动方面,如小区产生的物业信息、水电费缴费信息、监控画面等。在推送方面,系统将推送跟用户相关的信息提示或根据个人喜好来推送功能应用、环境的自动调节等等,例如:其它用户的邀请信息,好友推送信息,热门应用推送信息。
3.2 创新框架
在前期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数据中找出围绕用户生活的三个关键界定――时间、场景、事件(任务),结合全新的信息分类方式,创造出智慧家庭设计创新的理论框架,并衍生出智慧家庭的一个新功能:使用情景模式。
随着各家电的智能化发展,集中性和便捷性的控制成为我们要为用户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物联网和感应器等技术,根据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场景和相关联的事件(或任务),自动完成或自动推送与之习惯符合的信息内容或控制调整。
例如:在你离开家时,选择离家模式。家中的各种防盗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将自动开启,一旦有紧急情况,系统自动通知主人,或向物业管理中心报警。在回家的路上可以通过手机提前打开空调,设定好家中的温度。或者通过pad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查看冰箱的食物储存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消息中心,及时获取跟家庭有关的信息,如水电费的缴纳信息,停水停电信息,维修信息,设备故障信息,小区活动信息,好友邀请信息等等。当你选中睡眠模式时,卧室的光线会自动变暗,定时关闭,窗帘缓缓拉上,温度自动调节到适宜档,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氛围,帮助你迅速入睡。
以电视为核心的控制终端,连接手机、电脑、pad、冰箱、空调等家用设备,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实现对家庭设备的控制。通过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和控制家用电器的使用状态并一键完成家务的处理。系统会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情境自动将用户可能需要的功能,按照重要性贴心奉上。从而实现智慧家庭为用户提供智慧的系统解决方案。
3.3 验证
在有了初步设想后,我们先后对20名用户进行了纸面原型测试、低保真测试和高保真测试,所有测试用户都认可此模式的划分,并且在我们拟定的模式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提出了新的模式组合。对于新信息分类方式的测试,用户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均能接受,并表示对他们生活效率的提高有显著帮助。
4总结
现如今,家庭自动化、智能家居、网络家居、数字家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不仅对家居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家电设备控制的灵活性以及对外部信息的互通互联,获取信息的方便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背景资料研究和用户调研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全新的信息分类方式和新的智慧家庭系统模式功能,这是对智慧家庭系统功能设计方法的一次新探索。同时,由于时间和精力关系,这个探索仍然有许多待以改进和深入的地方。如,面对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的服务形式等问题。在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智慧家庭研讨会报告2011》
[2] “智能家居”――百度百科
[3] “智慧家庭生活趋势”――TDC研究发展组,黄则佳
[4] 《本然公司交流合作报告》
关键词:消防科学发展;制度创新;消防安全
Abstract: with the sudden disaster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ising, and the new period of all kinds of fire control parameters, request the fire department in the implement of hereby, while also innovat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ire science, to adapt to the new period of the fi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ire control system innovation to paper briefly explains.
Keywords: fire science development; System innovation; Fire control safety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从这几年来不断突发的消防事件中明白,只有建立新时期的消防制度,才能使其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才能使其推动消防科学的有效发展,进而实现全民防范,使全民的安全常识与安全素质全面提高,从而使社会火灾等灾害得到有效遏制。而且消防制度创新,也是社会消防科学发展需要进行的长期任务,只有建立了综合而全面的制度,才能提供可预见的和良性的机制来确保社会消防科学的持续发展,才能使消防科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目的观。
一 创新制度是推动社会消防科学发展的根本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建设也在加剧,人财物的流动在加大,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会引发火灾与一些其他自然灾害,同时社会人群的安全意识有参差不齐,消防队伍的发展又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果不施以良好的制度进行保障,那么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财产安全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我们期望看见的和谐社会也无法构建。所以就需要创新制度,来实现社会消防科学的发展。
而在我们国家,社会消防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提到的社会消防与全民消防还是一些观点性的东西,有待继续发展。而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在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又激发了社会矛盾,打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大门。进而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进而使得城市内的一些消防安全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当传统的消防观念,消防制度与消防措施无法为新时期的社会消防提供服务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制度创新,来改善这种不良状况。
而伴随我国消防法的颁布实施,使得社会消防的管理与发展变得有法可依,发展起来也显得更加秩序化。不过由于区域性的消防发展,各地区存在一定差异,领导观念与重视程度有着差异,进而发展的程度也会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就不能够为了赶超前者而忽视了本地区的发展特点,进行的制度创新也要合法合理,能够为本地区的社会消防发展提供保证即可。
所以说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社会消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消防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问题,城市化发展的消防安全问题,以及一些其他的消防问题,都需要我们逐一解决。而要促进城乡消防协调发展,区域消防协调发展,区域与全局消防协调发展,只有依靠灵活的制度才可以对其进行统筹规范,也只有依靠创新的制度进行支撑,社会消防才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制度才是推动社会消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 创新制度要贯穿社会消防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各领域与个层面的制度创新
这里我们要说的制度创新,是建立在新的消防法规定的范畴之内的,具有地域性的制度创新。它应该是对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进行的创新,这样才可以适应社会消防发展的客观要求。比如说,对政府的消防职能进行转换与对旧的消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应该去完善社会消防考核指标的体系与机制,进而使社会消防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进行社会消防管理体制的创新中,要完善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并且完善一般干部的激励考核的模式,这样可以实现领导干部能够自觉的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进行管理的主动性与科学性。而进行社会消防整体制度的创新时,要将消防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地区消防发展与全局消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农村消防发展与城市消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这三个紧密相连,就要合理的调配社会消防资源,加大社会消防的融入力度,对消防生产加以完善,保证在社会消防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城乡消防制度的融合创新
要在消防发展全面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上,使其融入乡村生活,减少城乡之间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保证城乡居民间的消防意识与安全意识是在同一个水平上发展的。而且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兼顾城镇化建设,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合理的进行消防制度创新,形成一种以城带乡的,以消防促建设的新的消防机制,进而逐步减少城乡之间消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行这些制度创新,需要消防主管部门,消防重点单位在实践中主动探索,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可以实现上述功能的消防制度与政策。
3、创新制度要以人为本
进行消防制度的创新,要把握好创新的环节,建立好创新的环境。激发好创新的活力基础,加强好创新的保障,这样可以将消防制度改革与创新推向成功,而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在提高人们素质基础这个层面上进行一些工作。作为消防的主管部门,应该把发展的眼光放在人的自身,从人的智慧、文化素质与综合知识上寻求生产力,寻求发展空间。围绕社会消防制度的创新,在全面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上作工作,把管理好与发挥好消防人员的主管能动性放在核心位置上,去突出人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在营造有利于社会消防科学发展的环境氛围上做文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务实态度,才能营造一种环境良好,氛围积极与活力四射的创新制度的基础。只有这样,社会消防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才可以得到完善。
促进社会消防科学发展,要沿着科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消防制度创新和规范社会消防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创新实践中体现科学发展的活力。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的制度,我们都要加以总结;凡有科学发展价值的制度创新,我们都应全面总结,加以推广,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让社会消防沿着科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让全社会共享社会消防发展成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安宁,让灾害远离我们。
参考文献:
[1]蓝学敏.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2]詹生强.创新制度,推动社会消防科学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0(31)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位于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株洲市。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所在地。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拥有21个硕士点、52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并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资格以及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大学,承载着培育人才、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崇高使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十余年规模扩张和超常规发展后理性回归的现实,如何办好大学,办独具特色的大学,谋求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每一个大学和每一位大学校长亟需回答的问题。湖南工业大学从2003年7月实行多校区融合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奋斗,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和校风“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为导向,以“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开放包容、务实惟新”的湖工大精神为动源,以“大学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等八种意识为内涵的湖工大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学而优则“事”
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使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修为”和“精业”作为不懈的追求。大学的任务就是博己之学且播学于世,如果不能博己之学,大学就无法承担起继承、传播、推进与丰富文化知识的使命;播学于世是大学之作为所在,如果不能播学于世,大学就失去了其社会功能,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基础。所以,大学必须“博学”,不仅博己之学,而且要博社会之学,博民族、国家之学,更要博时代之学,因时而作,因势而为,履行大学应有的神圣职能,不辱时代赋予的永恒使命。“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和谐文化的内容。“和”就是和谐,是统一,是在兼容差异上共存、共荣的实现。《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对于大学而言,主要有三要义:一是讲和谐,二是讲大局,三是讲创新。
在“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湖南工业大学大力倡导学而优则“事”,“事”社会、“事”国家、“事”民族。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基本使命,现代大学主要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创新高新知识来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南工业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株洲和中国包装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的服务方向;始终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高校校区、高新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创新思维,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湖南省高校前列,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扎根奋斗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成长为生产、科研、管理骨干,成长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牢固树立“八种意识”,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赢得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近几年来,为有效推动三校区实质性融合,学校提出了“大学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等八种意识,凝练出全校师生共同倡导的湖工大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大学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核。在湖工大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提出了“六大狠抓”、“四个坚持”的整体办学思路。“六大狠抓”即“狠抓教学上质量、狠抓学科上水平、狠抓融合上层次、狠抓建设上条件、狠抓管理上效益、狠抓党建促和谐”;“四个坚持”即“坚持和谐发展的治校思路”、“坚持质量至上的立校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强校思路”和“坚持特色创优的兴校思路”。到2012年,通过优化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到2015年,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完成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型。
三校区实质性融合和校庆50周年后,湖南工业大学又站立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新的起点,必须要有新的目标,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找到一条切合我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必须要深化六种认识:一是深化校情校况认识;二是深化高教形势认识;三是深化发展目标认识;四是深化发展机遇认识;五是深化核心价值观认识;六是深化核心竞争力认识。只有进一步深化这六种认识,我们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才能在挑战中获得突破,才能进一步推动学校驶入健康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顺时应势,
“两型社会”研究率先筹划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更好地彰显学校特色,湖南工业大学确立了对接落实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新形势下的发展方略,决心责无旁贷肩负起“政策创新平台、技术研究先导、企业转型助手、政府决策参谋”的重任。2008年3月,利用地处株洲、多校融合的优势,我们率先成立了湖南工业大学“两型社会”研究中心。2009年5月,又进一步将“两型社会”研究中心升格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凝聚校内、省内乃至国内外的研究力量,打造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瞄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特别注重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过程当中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研发,主动参与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当中去。
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举措不仅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好的政策和决策建议,同时也确立了湖南工业大学在两型社会研究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湖工大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声誉,还为推进政事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了一条新途径。特别是近一年来,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为平台,按照“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的办院宗旨,立足株洲市传统工业改造与产业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现实,花大力气整合学校各个学科、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及地方重大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感悟创新机遇,
低碳经济研究开创先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创新了科研服务理念
科研理念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灵魂。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发展的需求,从被动性工作向主动性工作转变、从服务于工作岗位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成为摆在科研工作面前的重要挑战。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科研竞争意识淡漠的观念,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与合作意识不强,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较低。不从思想上根本改变这种观念,不从体制上加以限制和约束,学校将很难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召开科研大会、赴同类先进院校调研、深入基层科研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发现问题并切实落实解决,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和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凝练出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科研观念的转变,使科研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成长方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不断营造宽松科研氛围,强化科研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进而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提供科研支撑。同时强化管理部门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科研、全校支持科研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学校科研竞争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若干领域新的突破。
完善了创新平台体系
针对普遍存在科研要素条块分割的问题,学校提出大科研概念,把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要素整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理顺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关系,使科研机构成为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科研基础平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向国家重点实验室迈进,“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内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河南省高校数字区域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还整合全校科研资源,在基层科研单位设立51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每年给予每个机构3万元的运转经费和平均11万元的项目建设经费,使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年建设期产出了大批创新成果。同时学校还依托自身技术与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目前,学校基本形成国家、省部、厅局、校四级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型河南建设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日益显现。
构筑了人才高地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吸引和整合创新人才,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淡化行政隶属关系,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正处在加快杰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正计划在一些优势学科每年投入1000万元引进2~3位大师级人才,让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率领一支团队,带领和培养新的杰出人才,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优势学科,建成2~3个国内相同领域的科研重镇,实现高层次突破,在国际学术前沿崭露头脚。尝试在校内建立“学科特区”,按照国外的模式对引进人才进行管理,给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自由的财权和人事权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大力改善吸引优秀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同时,学校每年面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整体科研情况和科研基本规律,尽快融入各科研工作中。近年来,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创新科学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撑。
强化科研激励措施
科研体制顺畅是科研工作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重新制定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实行积分制,出台《河南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增加教师科研的灵活性。尤其是高起点、大额度重奖对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学术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项目和高层次成果(SCI按影响因子奖励),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论文给予重奖,对发明专利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一般性项目和成果不再给予奖励。学校还设立“河南大学年度特别贡献奖”,对实现高层次突破、扩大学校学术声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人员给予特别贡献奖,引导教师积极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全面梳理科研管理文件,修订完善符合学校目前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在校内引起强烈震动,激发了教师向高层次目标冲刺,为建设全国一流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加大科研投入
学校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资助刚参加工作的博士从事科研启动工作;投入100万元作为科研基金项目经费,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投入60万元作为校重点科研项目经费,主要资助通过国家级项目评审而未获立项的课题,使有发展前景和良好基础的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并向国家级项目冲刺;投入100万元作为学术交流基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资助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资助在学校召开的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重点资助来校讲学或进行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专家和学者;投入200万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了专利基金、对外开放基金等多种基金,为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管理、组织和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使横向项目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职称评定挂起钩来,引导科研人员在重视纵向课题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横向研究课题。学校积极组织现有技术成果有意识地参加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等全国各地的技术成果信息会、展示会、
洽谈会等活动,推广现有技术成果并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学校还与开封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产学研合作工程,一批科技成果纷纷在当地落户。如专利技术“从焦化粗苯生产中提取噻吩”已在开封巨龙化工厂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焦化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污染问题,同时又生产出另一种产品“噻吩”,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学校充分利用2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学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资助了一批中试成果向工业化转化项目,建立了一批技术产业化的样板工程,为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董学芝教授的“造纸黑液碱回收中直接生产沉淀碳酸钙新技术”解决了围绕造纸界的白泥二次污染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三国发明专利,已在武汉晨鸣纸业集团和河南华丰纸业有限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每年新增效益达2000多万元;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可分散性纳米二氧化硅合成新技术”正在济源市建设年产1000吨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生产线,每年可实现产值8400万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完成了“低渗油井增注剂”项目的中试放大和技术转让。2006年10月,学校与企业投资3000万元开展的国家创新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