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弊端也在不断显露,随之带来的就是过度的开发,使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过度膨胀开发,使得全球变暖现象严重,人为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气候变化,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因为气候变化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巨大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活动,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不可或缺,本文就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提供出解决水资源污染缺乏方案。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
近年来温室效应严重,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使其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变化严重又可能给各个地区带来强烈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涝等,这就对我们的水文水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研究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联系,找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缺乏污染问题。
1.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作用关系
就我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加剧了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极大的破坏来了生态环境的稳定跟可持续发展,纵观全球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近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追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水资源的破坏。气候的主要变化就是全球变暖现象,平均气候升高,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上升将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当海平面上升到一定范围后,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那些冰川海洋的融化,一些积雪开始消融,导致海平面不断地上升,再加上温度上升对水的一个扩张作用,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恶化,就在一定的情况下影响了降水的正常稳定情况,加剧了洪涝以及干旱的发生几率,长此久往,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全球继续变暖,气候变化更加莫测,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就更大,用水增加,污水排放也就更多,水文水资源污染更加严重。气候变化会对水循环造成极大的影响,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将会减少,水资源在空间跟时间上的利用也会重新分配,这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跟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上都产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气温的逐渐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就会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降水的功能,使得不同地区的洪涝干旱灾害严重。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就要去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分析。研究气候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有利于我们保护整个生态平衡,对于环境保护,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运行规划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很早就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现存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清楚的知道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冰川积雪的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温室效应严重,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的冰川积血融化,冰雪的提前不正常消退必定影响着河流量以及流向,这就造成了那些高纬度地区依靠积雪冰川的正常消融的水资源减少,在持续的升温作用下冰川积雪甚至能够完全消融,到时候高纬度地区的水源将消失,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气候变化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那些河川径流起着很大的影响力,气温变化,不仅会使河水的流向发生变化,还会使河水缩减,部分地区将大面积出现河流干枯现象,再加上人们的污水排放,对河流的污染就更加严重,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现象,不仅在气候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会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彻底的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气温升高,就会使海洋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另外温度的升高也会使海水扩张,从而蒸发量增大,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期作用下,必定会使降水量发生严重的变化,使得一些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对干旱地区的危害更大,会加剧干旱的程度。降水量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江流湖泊的水质,在持续恶化的基础上,加速了水资源的污染匮乏,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导致的缺水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本身就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地加大,用水量的增加也造成了排水量的增加,一些废水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不仅会污染水源,还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水资源更加的紧张。目前干旱跟缺水情况严峻,甚至在非洲一些干旱地区加剧缺水现象更加严重。水资源有限,如果再这样继续的不合理利用,只顾经济的发展,忽略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就会使水资源的可利用率大大降低,这就导致在不久的未来缺水问题严峻。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非常巨大,水资源的储备减少,又会影响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各个方面。
3.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进展
国际上很早就出现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就概述了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国际上多次进行气候变化评估,以及探索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国际上成立有专门的气候变化组织,并且举办有多场科技大会,探讨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问题,探索研究在人类活影响下,全球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规律。我国也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资源的研究分析,分析在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通过降水,气温,水蒸发等的变化来具体研究影响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提前控制。
4.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水文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对水文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如此急速,就要求我们要保障水文水资源的正常运行。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已经开始通过降水等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导致一系列的干旱洪涝灾害,尤其是对干旱地区来说,旱灾更为严重,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紧密联系,这就需要一些相关人员加快对水文水资源的分析进展。经济建设是很重要,但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暂的经济进步,目前不止各个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还有一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要对这些水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一些工厂的废水污水排放要经过净化处理,不能污染水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情况,并且要有相关专业人员,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气候变化跟水资源的关系,掌握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在现存的环境下,也要加大对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对于洪涝多发地,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5.结束语
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要学会关注气候的变化,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而达,气候变化与人类,2011,01(1),50-86
关键词:气候变化;青少年;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4505
1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被看做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了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1],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都高度重视,并在巴黎气候大会前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总结和规划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实施的政策与行动[2]。然而在中国,公众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还很低[3],但社会意识及环境态度又能够决定社会行动,如果公众具有强烈的气候变化意识将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低碳政策的完善及低碳社会的发展建设[4]。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青少年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群体[5],近年来的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及气候的变化趋势也预示着气候变化将会在未来给当今的青少年群体带来更多的威胁及挑战。同时,青少年也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减缓决策及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首先,青少年仍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青少年气候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应对公众的气候变化关注度降低等问题,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方面挑战。其次,青少年对采取积极行动富有激情、想象力及活力,这在当今的社交与媒体时代将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更重要的贡献,例如:青少年在家庭中提倡气候友好型行为;在学校及一些课外群体中扮演重要的信息交流者;能够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并传递全球性的信息[6]。
青少年想要应对气候变化以求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气候科学知识,还应具有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驱动,以及在个人及群体层面拥有实施气候友好行为的信心。然而,中国现有的对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传递气候变化知识来增加青少年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却缺乏对最终的亲环境行为的探究及培养。因此,了解中国青少年对减缓气候变化问题的行动参与意愿情况及探究其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今后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培养气候素养、建设低碳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7]。
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学来探讨有效的气候变化交流机制以及影响个人气候行为的影响因素。笔者的研究就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来进一步探究中国青少年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来预测个人亲环境行为的理论模型[8]。该理论指出,对于最终的行为,行为意愿是最具影响力的预测指标,并且行为意愿又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即态度越积极、认为周围重要他人越支持、自我感知的行为能力越强,行为意愿就越强。在Schindler的研究中态度还被定义为针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态度[9]。一些调查研究也表明,对于特定的环境问题,比如对气候变化而言,关注度越高,以及地方脆弱性危机感知越强,越能够激发个人节约能源的意愿[10,11],而对气候变化的怀疑也将阻碍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参与。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可再细分为3个主要维度:①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②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③基于气候变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机感知。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细分气候变化态度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影响青少年减缓行为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希望该研究结果还能够运用今后的气候变化教育,培养出参与减缓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的青少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地点
研究于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5月30日开展问卷调查。由于非城市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高,对气候变化敏感度及脆弱性也更高,因此了解这一地区青少年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将更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在中国,不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参考了中国1960年以来极端天气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如夏季高温天的变化等,最终选取了12个省的非城市地区开展问卷调查。这些调查地点的海拔跨度从50~3000 m,并且包括了内陆地区及沿海地区,以求尽可能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每个非城市地区选取1所小学进行调查研究,共12所学校。
2.2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细分的气候变化态度,测量了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如“我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等)、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如“我不会去关注电视或报纸上有关气候变化的报道”等)、基于气候变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机感知(如“我认为气候变化不会对我居住的这个地方造成影响”等)、知觉行为控制(如“我觉得我的努力对减缓气候变化不会有什么帮助”等)、主观规范(如“我的家人认为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行为是没有必要的”等)、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如“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而捐出自己部分零花钱”等)和一些社会学变量,测量题目主要基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结论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为保证调查质量,问卷采用了正向-负向题设计,且先由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后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预实验(N1 = 150,N2 = 88),最终问卷共包含51个问题。所有感知变量及减缓意愿都使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社会学变量多采用填空题及选择题,其中性别、年龄、地区、家庭成员数、家庭私家车及摩托车拥有情况被用于了之后的分析。
2.3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测定所设计的量表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根据Cronbach alpha(α)值评价量表的可靠性,一般认为α大于0.7被认为可信度较高。利用SPSS 22.0软件对最终问卷中所测的感知变量及减缓意愿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基于气候变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机感知、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α值均大于0.75,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的α值接近于0.7,仍在可接受的范围。由此说明本次调查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所有变量所得分值将进一步用于的数据分析。
2.4调查参与情况
该调查研究一共邀请到了1229名年龄在9~13岁的青少年参加。
3研究结果
3.1信息来源途径
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青少年已经听说过气候变化(图1)。对于气候变化的信息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途径,且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信息获取途径,因此途径累计百分比超过100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大众媒体作为信息来源的比重最大,例如电视(69.7 %)、网络(49.7 %)。其次,课内外课程教育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也占有很大比重,如课外书籍(47.3 %)、学校课程(38.2 %)。从家人那里获知气候变化(35.9 %)或者从报刊杂志上获得此信息(34.3 %)相比其他途径而言比重相对较少,但仍有超过1/3的参与者提及。大众媒体作为青少年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其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将可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气候变化情感感知与参与(表3)。
3.2青少年减缓气候变化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细分的气候变化态度探究青少年参与减缓气候变化情的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如表3
结果表明在社会学变量中只有性别对最终的减缓意愿有显著影响(B=-0.06,p>0.05),且表现为女生对气候变化的减缓意愿会强于男生。分析所有情感感知变量对减缓意愿的影响时发现,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B=0.00,p>0.05)和基于气候变化的地方危机感知(B=-0.01,p>0.05)这两个气候变化态度对最终的减缓意愿没有直接影响,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B=0.16,p
3.3气候变化态度与行为意愿的关系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和基于气候变化的地方危机感知这两个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对最终的减缓意愿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而同属于态度的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对减缓意愿却是极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建立了中介模型来进一步探究这3个感知变量与减缓意愿之间的关系(图2)。
结果显示: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作为中介变量来影响减缓意愿(直接效应c’=-0.12,p
4讨论与建议
(1)从理论上基础来分析,在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能够影响个人的行为意愿。通过实证研究,基于理论进行的回归模型分析也发现,青少年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行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情感感知变量能够有效地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因此,要鼓励青少年更多亲环境亲气候的行为以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关注影响青少年行为参与意愿的重要情感因素,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气候变化教育。
根据研究中分析总结的影响青少年参与意愿的直接因素,气候变化教育对情感感知变量的关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气候变化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提高青少年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通过有效地信息传递,建立青少年自身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并真正意识到气候变化与个人生活及行为的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②气候变化教育应当注重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的重要作用。主观规范对于行为意愿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这就需要今后的教育注重创建良好的群体认同感,让青少年个人接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性期望,从而触发他们行为意愿的增强。③今后的气候变化教育也可以通过提高知觉行为控制来鼓励更多的行为参与,即提高青少年个人的行动能力以及对自我行为作用力的信心。Moser等的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直接教授青少年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措施比只传递气候变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更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行动能力感知以及对自我行为作用力的信心,从而付出行动参与其中[13,14]。
(2)根据研究的中介模型分析,虽然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和地方脆弱性危机感知并没有直接对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它们却是有效的间接影响因素,能够通过影响关注度来间接地影响行为意愿。这说明,这种负向的气候变化态度与行为意愿间还存在某种距离,但这种间隙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积极的气候变化态度来调节,因而深入理解了这3个态度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将更有助于全面地分析影响青少年参与减缓气候变化行为意愿的因素。根据模型结果,可以通过克服青少年对气候变化问题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距离,降低青少年对气候变化的怀疑度或者增加青少年对当地来自气候变化的危机感知,来吸引青少年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从而获得最终的减缓行为的参与。
(3)研究还发现性别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青少年而言已有研究表明,当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气候变化危机感知,甚至对于其他环境问题也如此[15]。而研究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女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更强烈的行为意愿来参与到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而这种性别差异导致的行为意愿差异可能由社会经历的不同而引起,同时这种差异还有可能和价值观有关,如利己主义或共享主义,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与家庭背景、同龄人的影响有关。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也日益显著,国际社会也在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政府提出了低碳社会的发展策略,制定了一系列阻止碳排放高速增长的低碳减排政策,但低碳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鼓励更多居民的日常行动参与,以及培养青少年的低碳意愿及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问题。为鼓励公众参与,激励青少年的行为响应,政府及社会可以通过气候变化教育入手,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针对不同的地区细化气候变化教育活动。研究建立模型及提出的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能够反映出,心理认知过程在对于理解和实施减缓气候变化教育行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证实了当地的气候变化信息将更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参与[16],同时,强调个人经历和当地影响的信息交流更可能触发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及减缓行为的发生[10, 17]。因此,基于地方信息的、结合地方气候特点的气候变化教育活动更能有效地克服个人对气候变化的心理距离,改善对气候变化的情感感知,进而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参与[18]。
第二,鼓励开展多形式的气候变化教育来增强公众及青少年的气候变化行为参与。气候变化信息来源途径的多样化体现出了对多形式教育模式的需求。气候变化教育的类型主要可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主要依托于学校,以传授气候变化基本知识为主;非正规教育一般指在非正规的教育场所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活动,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主要依靠大众媒体作为信息渠道开展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多形式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气候变化教育的有效性,但教育活动应该不仅仅传播气候变化知识,还要注重对气候变化情感感知的培养,强化个人与气候变化的联系,激发个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及自我责任意识,最终引导和鼓励行动的参与。
5结语
基于对全国多地区的青少年调查研究,结果具有广泛性,对未来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参与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也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公众的宣教工作、加强公众的参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研究仅针对青少年开展,结果又具有一定局限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特征人群的气候变化教育建议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及验证。
参考文献:
[1]Le Quéré C, Moriarty R, Andrew RM, Peters GP,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 [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5, 7(1):47~85.
[2]苏伟.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 北京: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 2015.
[3]Stokes B, Wike R, Carle J. Global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broad support for limiting emissions [R].Wahsington: Pew Research Centrer, 2015.
[4]赵群,曹丽丽,严强. 城市居民的环境态度对其环保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2015,31(8):159~162.
[5]李玉洁. 怎样提升青少年气候素养[J]. 学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5(4):9~10.
[6]Flora JA,Saphir M,Lappé M,et al.Evaluation of a national high school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Alliance for Climate Education [J]. Climatic Change,2014,127(3-4):419~434.
[7]陈涛,谢宏佐. 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问卷的调查[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138~142.
[8]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179~211.
[9]Schindler F H.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issue attitude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30(3): 12~16.
[10]Spence A, Poortinga W, Butler C, et al.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save energy related to flood experience [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1, 1(1): 46~49.
[11]崔维军,罗玉.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J].生态经济,2014,30(11):119~123.
[12]Preache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13]Moser S munica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ublic engagement when climate change comes home [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14, 5(3): 337~358.
[14]Clayton S, Manning C, Hodge C. Beyond storms & drough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Eco America, 2014.
[15]Stevenson K T, Peterson M N, Bondell H D, et al. Overcoming skepticism with education: interacting influences of worldview and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on perceived climate change risk among adolescents [J]. Climatic Change, 2014, 126(3-4): 293~304.
[16]Scannell L, Gifford R. Personally Relevant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Local Versus Global Message Framing in Engagemen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1, 45(1): 60~85.
[17]Weber E U. Experience-based and description-based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risk: Why global warming does not scare us (yet)[J]. Climatic Change, 2006, 77(1-2): 103~120.
[18]Akerlof K, Maibach E W, Fitzgerald D,et al.Do people “personally experience” global warming, and if so how, and does it matter[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1):81~91.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移民;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04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8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导致的各种气候风险所引发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势之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现象及气候移民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潮、地区冲突等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自莱文斯坦将“不适宜的气候”视为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1],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历经波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威胁越发严重,Myers等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但由于Myers,等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集中于对气候移民称谓、类型、规模及迁移动因的探讨[3];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则主要见诸于一些新闻报端之中略显羸弱[4]。随着气候变化、气候移民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复杂,施国庆等17位国内外专家指出现阶段我们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导致的严重的人口迁移问题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移民却是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何从开发项目导致的移民安置(DFDR)活动中学习和借鉴,响应潜在的气候移民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实施气候移民的政策、途径以及进行有组织的移民做出探索[5]。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6],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关涉气候移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与梳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提出因应气候移民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方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的表现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严峻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
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现已导致了约2 600万气候移民,在未来40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使全球10%的人口,约5亿到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风险,其中将有约2亿的气候移民被迫背井离乡,不得不迁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称,该国有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已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也已开始为4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7]。
全球气候在持续暖化恶化的同时也导致冰川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融化,使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据一些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0 m[8]。而当今世界发展格局的客观现实却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基本集中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低洼地区(如纽约、伦敦、上海等),由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势必将导致世界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此外,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还表现在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加剧等方面。
1.2 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全球气候变暖致使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突变性气候风险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热浪天气、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出现飓风、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气候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极端突变性气候变化使得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人口密集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面临的风险更大,如亚洲和非洲的大型三角洲和一些小岛屿。
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大批“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
2 气候风险与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实机理
2.1 气候风险与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或生存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在相关气候政策或气候工程的影响下,而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家园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他们既可以是国内迁移,也可以是国际迁移[8]。从我国浩繁的史料记载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历史时期上因气候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气候风险致因下人口迁移路径图大致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灾害环境变迁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的总体轮廓。
中国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最近几千年来,中国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因气候干旱化和荒漠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因为年平均温度降低1 ℃-2 ℃,等温线即要向南推移200-300 km,气温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9]。加之,古代中国的社会生产以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为主,其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末期和元代初中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寒偏干,旱灾、沙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同时也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的时期[10]。强烈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已不能维持秦汉、隋唐湿润时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在13世纪40年代蒙古地区由于连年干旱,“野草自燃,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定宗纪》);加之冬季暴风雪的侵袭,气候风险导致北方地区环境严重恶化,引起元代内、外蒙地区蒙古族牧民的大量南迁,因灾害而“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11]。气候风险和气候灾害不仅诱发了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南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并导致了社会加速变迁。类似的现象也见诸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历史时期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导致的玻利尼西亚群岛的人口迁移;干冷时期的干旱迫使中亚地区的人口向欧洲迁移,中亚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向西、向欧洲迁移成为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12]。
2.2 气候风险与现代人口迁移的关联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条件的加速持续恶化导致了气候风险加剧与环境剧烈变迁进一步催生了气候移民。目前,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已呈现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生态失衡环境变迁气候政策出台气候工程实施气候移民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重建”的趋势。国际卫生组织的报告称现在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在美洲,20世纪30年代,持续干旱和土地过度开垦导致的席卷北美大平原的“黑风暴”,曾使北美数百万居民被迫逃离家园,许多城镇被一度弃为空城。
气候变化、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在过去20年增加了1倍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已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中国陕西为例,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应对辖域内南部山区频繁多发的多种自然、地质灾害,不得不从2011年年末开始计划并着手实施一项为期10年、投资约1 280亿元人民币、搬迁约279.2万人的宏大移民规划。这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避让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搬迁32万人。如何将深受极端气候风险影响和难以快速有效脱贫的居住生活在陕南地区的民众向陕西其他地区进行迁移安置成为了其首要和主要目的。气候变化及由其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加之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压力,将导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3 气候移民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就注意到移民问题与气候变化、环境退化之间的关联。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环境退化、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频发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问题,使得“气候移民”成为了国际社会新的关注点,气候移民及与之关联的问题逐渐进入了国际相关组织、政府部门与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关注。
3.1 气候移民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受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干旱、洪涝灾害、更强烈的热带气旋、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直接导致了气候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数激增,气候变化成为了21世纪人口移民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4月的报告,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 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8]。而亚洲开发银行在2012年3月最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的报告称,仅2010-2011年,亚太地区因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导致的移民人数就已达4 200万以上。
3.2 气候移民的波及区域持续扩大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造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与居住(如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没入水底),按照气候风险的预期发展演变模式地球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面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风险。气候移民不得不在高压的气候风险之下奔波在不同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现阶段气候移民波及区域明显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根据全球遭遇的主要气候风险,预测未来20-50年全球气候移民的热点地区,主要包括东亚、南亚、东非、中非、中美洲等地区的沿海低洼地带、河口三角洲、地势较低的太平洋小岛国、半干旱或不太湿润的区域,这些地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气候移民的重灾区[13]。在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常住人口不超过40万的亚洲岛国——马尔代夫,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无独有偶,另一个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现在已有5 000多名图瓦卢人在新西兰安了家[8]。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沿海地区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及肯尼亚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气候移民。
3.3 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
气候移民正在或将要经历短暂临时性迁移向永久移民的艰难过渡。气候移民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由于缺乏迁移的资源,在遭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或突发疫病侵袭时,人们一般是暂时性的避难迁移,不过随着气候风险在某一区域的持续化常态化,临时迁移已不能解决问题,而永久性的迁移成为无奈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西海固地区,由于这一地区“十年九旱”的趋势愈演愈烈,“一方水土已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干旱的气候状况适应气候变化,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得不将中部干旱地区、南部山区约76万人进行永久异地转移安置,安置到扬黄灌区或水源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在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低洼地区被淹没,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开始进行永久性气候移民。如孟加拉国越来越多的气候移民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的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近40万国民不得不另觅栖身之所[4,6]。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永久性改变和生产居住环境条件的恶化,已使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永久性气候移民成为了现实气候移民的典型类型。
3.4 多种因素叠加交织致使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几十年间,气候风险引致“气候移民”的过程还会加速,气候移民问题更趋复杂。首先,气候移民将进一步加剧相关国家国内的社会矛盾冲突和紧张局势。气候风险引发的自然灾害会迫使一些受灾民众暂时涌进大城市,而有些大城市的生活资源本来就很紧张,一旦这些移民涌入,大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陡然加大,就有可能恶化现有局势、加剧紧张关系和不稳定因素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其次,气候移民除了会造成国内的社会矛盾外,更为严重的是,气候移民问题将威胁到脆弱的、濒临冲突边缘的国家与地区间的沉重关系,威胁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在气候移民集中地区及其边界区域出现气候变化环境衰败气候移民社会冲突的恶性循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由此将导致一些局势脆弱国家加速崩溃、种族问题与宗教冲突激化、政治激进主义抬头,致使世界部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气候移民的贫困问题与环境恶化交织叠加在一起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气候移民肇始区域一般是贫困与自然资源条件的严重恶化的区域,本就脆弱生态环境加之持续恶化的气候变化状况,在导致不同区域气候移民的形成与汇聚的同时,极易引发“气候贫困”产生的次生灾害风险。
气候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影响,使得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
4 应对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对策思考
由于各国眼下主要将精力放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关涉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没有采取足够的应对措施,现阶段还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及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风险,将使这一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基于对全球日益紧迫的气候移民问题之社会现实的关照与因应,易受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努力,实施更广泛的应对气候移民的措施,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有效的适应机制,以应对其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尽量减小未来气候移民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4.1 改进现有国际性法律条款关于“难民”权利的相关规定,制定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
鉴于目前非自愿气候移民还没有被纳入国际难民和移民政策之中,气候移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尚未得到国际相关法律的明确认可[14],趋于紧迫的现实气候移民问题与相应法律规范严重脱节,气候移民在国际社会上还未甚至不能得到合法的保护,这就需要尽快修改1951年的《难民协定》(Refugee Convention)或单独起草气候移民法律协定,以适应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气候移民问题,为气候移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同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制定出台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涉及气候移民工作中的职责,明确应对气候移民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构建应对气候移民的国际合作、国内协调两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在应对气候移民中的主导作用,以法律为准绳规范预测气候移民的科学评估报告,及时解决处理相关的气候移民问题。同时,在气候风险导致的环境退化和极端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将人权不驳回的原则纳入国际法的考虑范畴。
4.2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协力促进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
气候移民是全球性问题,气候移民在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合作等领域都可能对国际社会造成新的挑战。它事关各方利益、地区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将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人口迁移纳入到各国政府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计划之中,使其成为国家行动的一部分;建立各相关成员国官员、专家相互交流经验的对话机制,推动在气候移民方面的国际智囊合作。其次,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无偿接纳气候移民的伦理道德责任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并倡导国际社会直接为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事件导致的移民进行捐赠、救助和投资。第三,完善以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为主的国际移民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国际发展合作机制,比如南南合作,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等,促进发展中国家逐渐提升适应能力,降低气候风险和气候移民的潜在压力[4]。
4.3 在国际社会建立灵活应对气候移民迁移的政策、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从目前气候移民遭遇的现实境况来看,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而言,气候移民都尚未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国际社会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从速召集国际社会移民研究的权威机构和组织,尽快形成世界公认的关于气候移民定义的权威性论述,明确国际移民组织(IMO)和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署权责内容,使气候移民摆脱成为游离的中间人角色,制定相应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机构、组织制度与治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首先,可在国际社会构建起一套灵活应对气候移民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包括在认识和分析气候移民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基础之上,探寻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以使气候移民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迁;建立气候移民预测预警系统,完善预防和减少气候移民问题的社会管理体系,以有效降低与规避气候移民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的原生冲突次生风险。其次,要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地区主要气候灾害的历史信息库和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气候移民救助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救助体系,在法律、政策、组织、制度等层面强化救助体系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移民管理及国际经验交流和高效的气候移民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应对气候移民相关问题的社会文化适应机制建设。第三,基于预防胜于治理的认识,加强对气候移民的监测和评估。
4.4 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降低气候移民被迫转移的社会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气候风险的数量与能量不断升级,在未来几十年内,即使做出最迫切的减缓努力,也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影响,这使得在气候移民问题上减缓和主动适应成为主要的措施或是唯一可行和适当的应对措施。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但仍十分有限。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为应对气候移民所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实施。首先是进行事先预防。在受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需要未雨绸缪着手建立防洪堤、建筑水库等工程以对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后果引发的大量气候移民。其次,展开知识普及教育。普及应对气候风险的相关知识,加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现象的认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的措施等;在发展地方经济时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适应性项目,减少迁移的必要性助益于减少非自愿气候移民的数量。第三,进行人口迁移。迁移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应对策略,不只是在气候过程和气候风险事件发生之前组织进行的人口迁移,也包括气候灾害发生后的非自愿气候移民。考虑从区域角度合理引导人口迁移,减少人口盲目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活带来的冲击;将气候移民问题的减缓、适应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与更典型的信息和基础设施的措施一起,有助于气候移民减少脆弱性增加适应性。
4.5 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提升气候移民适应能力建设,弱化气候风险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家庭的社会脆弱性差异很大。弱势或边缘群体更容易从灾难中流离失所,如果受气候风险影响地区有更多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往往房屋损失严重),更大的建筑环境密度则飓风过后这部分人外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气候风险降低了潜在气候移民家庭的社会承受力,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从而导致移民[15]。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人类不能阻止全球气候变化的脚步,那么面对各种可能引发移民的因素,人们至少可以想办法增强社会的承受力,降低社会脆弱性,而不总是选择移民。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因为气候风险而移民总是痛苦的经历,而对全世界来讲,气候移民问题又是一个无比棘手的会引发地区政治冲突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一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在选择气候移民迁移安置区时,需要借鉴社会脆弱性理论,尽量迁往就近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提高移民群体的社会承受能力,而不致使移民因为搬迁使其社会脆弱性提高,为后续发展留下隐患,例如移民返流等。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适应资金机制,建立气候移民基金或融资体系,努力突破贫困地区资金和技术匮乏的瓶颈,有助于降低高风险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此外,在气候风险形式严峻区域,进行项目扶持和产业规划设计以降低区域社会脆弱性时,要综合考虑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需要立足前期调研进行多方论证,以提升风险管理优化水平对症施策物尽其用,避免对有限紧缺资源的浪费,防止出现尽力不尽事的现象。
5 结论与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由其引致的气候移民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解决日益趋于复杂化敏感化。对气候移民的概念进行明确指称界定既是理论研究亟需,又是有效破解这一社会难题的现实需求。气候移民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既有需要迫切解决食物和栖居地的问题,还有在迁入地新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下如何调适生计方式、实现文化及身份的认同问题。气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决与气候移民相伴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资源、心理、生态、管理等问题,已不只是某个或几个国家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担负、共同面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协商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尚未设立任何国际合作机制处理气候移民问题,关于气候移民的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现实情况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将气候移民纳入政策考虑的范畴,在国际社会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气候移民事务进行管理;建立全球性的气候移民监测和评估机制,协商制定合适的气候移民政策、管理制度,或将有助于气候移民的统计和预测、政策的制定和国家的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2): 241-305.
[2]Myers 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n Emergent Security Issue [C]. 13th ed Economic Forum, Prague, 2005, 5:73-79.
[3]Castles 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 [R]. New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 - UNHCR Research Paper, 2002:70.
[4]潘家华,郑艳,薄旭.拉响新警报:气候移民[J].世界知识,2011,(9):61-62. [Pan Jiahua, ZhengYan, BoXu. Sounded New Warning: Climate Immigration [J]. The World Knowledge, 2011,(9):61-62. ]
[5]Shi Guoqing,et al. Ready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to Immigration[J]. Science, 2011, 10(334): 89-94.
[6]Stark O, Bloom D E.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175-178.
[7]陈绍军,曹志杰.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C]. //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2011:20-29.[Chen ShaoJun, Cao ZhiJie.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limate Migration Analysis[C]. // 2011China Sociology Annual Meeting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2011:20-29.]
[8]李继峰.被迫迁移的气候难民[N].文学报,2010-01-07(8).[Li Jifeng. Forced Migration of the Climate Refugees[N]. Literature Report, 2010-01-07(8).]
[9]倪根金.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1):56-62.[Ni GenJin. Discussion on Climate Change on the Chinese Ancient Northern Agriculture Economic Effect[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88,(1):56-62.]
[10]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8.[ Zhu Kezhen. China’s Nearl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limate Change a Preliminary Study [J]. Chinese Science, 1973 ,(2): 168-188.]
[11]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J].地理环境研究,1989,(12):42-44.[Fang Jinqi. Climate Change to Our Country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J].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989, (12) :42-44.]
[12]Huntington E. The Solar Hypothesis of Climate Changes[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14:477-590.
[13]潘家华,郑艳.气候变化催生移民 亚太成热点区域[N].文汇报,2011-05-27(2).[ Pan Jiahua, Zheng Yan. Climate Change Hasten Parturition Immigration Asia Pacific has been a Hot Topic Area[N]. WenHui Newspapers, 2011-05-27(2).]
[14]FOE, Melbourne. A Citizen’s Guide to Climate Refugees[C].Friends of the Earth, Australia, 2005:226-241.
[15]Lori Hunter M.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J].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5,(4):79-86.
Analysis of Climate Migrants’ Migration Mechanism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Risk
CAO Zhijie CHEN Shao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Abstract
ETC小组指出,全球一些大型种子和农用化学品企业正在积蓄几百件植物基因垄断专利,用于开发能够抵御干旱、炎热、寒冷、洪水、盐碱地等环境压力问题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关注所谓的气候适应型基因技术是推动转基因农作物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绝好机会,但受专利保护的技术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应性策略,小型种植者仍需要自己应对气候变化。这些私有技术最终的立足点是增强企业实力,提高成本,抑制独立研究,进而损害种植者储存和交换种子的权利。
ETC小组指出,世界基因巨头正在对解决有关环境压力问题的基因技术实行专利大扫荡――不仅包括单一的转基因植物品种,还包括所有转基因粮食作物本质上类似的基因序列。这些专利集中在与干旱,极端温度、盐碱地以及低氮等与植物环境压力有关的基因技术方面。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种子公司控制了全球57%的种子市场。全球最大的种子企业孟山都、全球最大的化学企业巴斯夫、拜尔、杜邦等公司已在全球递交532件有关气候适应型基因技术的专利申请(共涉及55个专利族,报告中附有详细的专利申请信息列表)。此外,孟山都与巴斯夫投资15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重点研究植物耐受力问题,两家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已占上述55个专利族的49%。除美国和欧洲以外,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南非等主要粮食生产国的专利机构均在致力于应对此类专利申请。
上述气候适应型基因技术是在利用科技手段,转移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转变消费模式的迫切需要等问题的关注。南半球农业社会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却承受着全球最富裕国家制造的气候混乱所带来的最严重威胁。南部地区已经在惨遭北部超量碳排放的蹂躏,难道还要再被从气候变化中牟取的暴利冲垮吗?上述所谓气候适应型基因特性专利是在榨取种植者的钱财和资源。这些钱财和资源本可以用于支付得起、且立足于种植者利益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在面临气候变化威胁时,贫穷的种植者需要确保粮食。动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以及农业团体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使农业适应环境条件的两种最重要的方法。
粮食安全问题正影响着全球8.5亿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粮食价格以及生物燃料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面对气候问题以及日益加剧的世界粮食危机,报告呼吁在此紧急关头,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延缓所有关于气候问题的基因特性方面技术的专利审批,并开展全面调查,包括新的未经测试品种对社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