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科学是一门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资源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资源管理保护科学等等。本文就环境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科学,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概述

1、 环境科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科学,主要指的是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三个部分的以研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它能够用定量、综合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环境系统的研究。对环境科学的研究大部分都涉及到人类的活动,法律、经济、人伦等社会学知识也常常应用在其中,因此,环境科学也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它同环境演化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持续发展、协同演化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2、 环境科学的学科构成

环境科学主要是由以下几类学科构成的,即

1)大气科学。主要以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及它同其他系统之间关系为主。

2)生态科学。主要是通过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研究生态系统。

3)环境化学。主要是研究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涉及到化学领域的环境问题

4)地球科学。主要研究土壤环境学、环境地质学、地壳进化以及火山现象等等。

3、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背景值、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源监测、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环境规划以及环境政策、标准等的制定。

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

所谓“共生”,主要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物在其生理上的相互依存度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的真菌学家Antonde Bary最早提出来的,并被人们引申到各个学科当中。环境科学中的“共生”,主要指的是人类发展同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发展之间能够相互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其目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人类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到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生,且最终以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其前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人类在进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必须要对人类发展规划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否造成改变,是否会对环境容量造成突破,是否会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等情况进行慎重的审视。当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就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作用结果。

2、 环境系统性理论

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包括着诸多的子系统,它们虽然级别不同,但都具有着相同的原理和性质,这一理论就是环境系统性理论。

环境系统性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1)环境系统的多样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为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

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非生物和生物构成的。非生物主要包括水体、大气、岩石、土壤等各种各样的天然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物质等等;生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

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河谷、高山、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貌结构;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生物结构以及乡村、城市、郊区等各种人居结构等。

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随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2)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起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环境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圈层,即大气圈层、土壤圈层、水体圈层和生物圈层。这四个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圈层出现变化,都会对其他圈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

3)环境系统的动态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性质改变。例如,在城市工业化当中,某一地区的最初工业化水平会较低,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数量也较少,并且通常是以生活污水为主。但随着该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量会不断增加,生活的污水排放量也会不断加大,其该地区的水体环境质量就会出现恶化,当污染物的排放数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就会出现质变。

4)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中不停的获取有用能量和物质,同时,又不停地将其生产生活中的多余能量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3、 环境容量理论

环境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突破了自然环境的容量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决定了环境容量的大小,结构组成越复杂,其容量就越大。

自然环境容量的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即可调控性、变化性和有限性。

1)环境容量的可调控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内部结构、内部功能、变化规律等基础上,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些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对整个自然环境容量进行调控,从而让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转变能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2)环境容量的变化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是定值,随着空间和时间的改变,会对环境容量造成影响,进而使其发生变化。

3)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任何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个范围之中时,其自然环境能够同人类和谐发展,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了这个范围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质量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进行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立法等的基础理论。

结语:

总之,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危害情况,根据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及环境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四大方面,即人与环境共生理论、环境系统性理论、环境容量理论以及熵理论。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严格遵守基本理论,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永銮,曹军建.中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及发展[J].环境科学,2011(04)

[2] 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 仝致琦,谷蕾,马建华.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解决问题;能力;关系

调查中已经知道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一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达到使小学生在数学这一科目中有更好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分析

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环境可以分为创新型、中间型和传统型三种。其中在创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的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强,中间型课堂中学生的解决能力偏弱,而传统型课堂环境中学习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差。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就是依赖着老师进行学习,离开老师他们很少有人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具体指的是在独立的情况下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它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话,对他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他只能在老师的解答或者有父母帮助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可怕的,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遇到一个新的题型而旁边也没有其他可以对这种题型进行讲解的人的话,他就不会做这种题型,如果是平时还好,如果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中的话,这个孩子一定会后悔的。所以说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可以说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数学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下面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其一,在不同的数学课堂环境里学习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文中提到过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三种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最能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尽量把课堂转化成创新型课堂。

例如,当老师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对课堂进行创新。可在黑板或者多媒体上出一些除法题,中间要夹杂一两道有余数的除法,而不是直接去传授,让同学们进行研究,然后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

其二,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大部分的决定因素是老师,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如果我们只是提出要讲解的问题,而让学生回家对自己家里的时钟进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到了课堂上所有人一起对结论进行分析,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好的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那么就让老师给小学生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锐,马云鹏.小学教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社会科学,2009(12).

[2]林志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J].社会科学,2013(04).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班通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十二五实现教育信息化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十三五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三通两平台”,为依托云服务将丰富的教学优质资源引入课堂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切体会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种种好处,结合使用情况,本人谈谈在班班通环境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课件制作,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有了班班通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运用课件上课,原本需要用一大堆话才讲清楚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本人发现老师课件制作存在很多问题:其一,背景花哨,文字不凸显,影响学生阅读;其二,字号太小,远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其三,动画设置滥加声响,扰乱学生思维;其四,文字不讲究排版,忽视示范作用;其五,滥配背景音乐,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为此,针对课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首先,背景与文字对比鲜明,凸显文字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视觉阅读。以文字为主的表达一般使用32号大小黑颜色、宋体字,有特别强调加粗或另着色,以白色的背景相衬,这样眼睛看起来不难受,不影响远排学生阅读。其次,动画设置尽量不加声响,非加不可时应做到声响与内容协调,给学生营造一个静心思考的时空段,不能把课堂搞得一惊一炸的。第三,注重文字排版,学生书写示范。第四,以文字为主体的课件一般不用背景音乐,以免分扰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注意力。制作语文课件时,形式上的音响、色彩尽量少用,更多的是做好语言文字的书写、排版、表达,给学生作示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语文素养,最终达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效用。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学习任务。那情境创设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其一,为教学活动提供富有情趣的素材,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其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发其探究热情,体会语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作用;其三,情境创设为相关学习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在班班通环境下创设情境,可以将声音、色彩、文字融为一体,为学生创建一个立体的可知可感的氛围,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直观,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快乐。例如,本人在上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导入用十张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配上轻音乐,学生在欣赏时真切感受到“无论站在哪个点上观赏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本人在挑选图片时紧扣行文思路和园林特点,用简洁的文字相映衬,学生明白易懂,学习的效果好。这对于从未到过苏杭的山区孩子来说很必要,孩子们的想象力有了依托,为后文的进一步学习作了好的开始。

三、目标明确,让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每一堂新课,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当堂展示。通过学生读和老师的重点阐述让学生明确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紧扣目标任务,引导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y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本人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学目标具体。如在《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语言美;2.掌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赏析名句“带月荷锄归”和“但使愿无违”。目标展示出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举一反三,逐渐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容量增大,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改;问题及策略

一、新课改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常见问题

1.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对动作技能知识的掌握

高中体育教材偏重于对学生身体素质和高中选项专项动作技能的培养和教学,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但是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忽略了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终身体育并能进行自觉锻炼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授动作技能为主,忽略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展示学生的特长。

2.考试评价单一固定,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学生学习情况的好与坏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师是考试评价唯一的参评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就好像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实际进步与努力程度,存在着不公平性。

3.师资及教学器材较为缺乏

许多学校对现有资金的投向缺乏长远战略,人为地把对体育的投入当作滞后配置,无法按正常的比例和需求分配学校的体育经费。这种资金投入短缺的状况造成了各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健身的需要,造成各校的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及体育竞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这无疑给我国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中学阶段免费化和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中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量却增加不足,从而造成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二、新课改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1.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体育课的开始热身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徒手操、放松操可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和编排,或者上课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自主编排、担任裁判等。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及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便于教学的开展,便于协助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评价自己和他人,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自我完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多元化、形式多样的学习评价系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评价内容的增加和完善要能真正体现面向学生的基本理念。

3.学校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

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的多少对实施“三自主”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普通中学要在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的落实上加强力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丰富教学设备,增加师资力量,给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条件。

总而言之,高中体育正步入一个新时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品质,以创造出一种更适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体育课堂高效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卫.高中体育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从日本的情况看,环境运动有反公害运动、反开发运动、反公害输出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环境运动的成果都体现在“运动主体所要求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被当局接受,有关改善和修复问题的对策被有关组织和机构实施”上。环境运动迫使政府和污染企业与民众、与环境受害者对话,迫使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政策,停止实施不利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方案。由环保组织发起的环境运动不仅“使那些有可能不被人知晓的环境问题表面化和公开化,”而且使民众的环保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第五,政府、社团、公民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将决策付诸行动。社团要做的事情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意愿,促使政府用法律规制企业的行为,追究环境破坏者的责任。公民要做的事情是节水、节能、使用小排量汽车和植树、种草、分类处理垃圾等等。第六,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思路。各个地区的民众毫无节制地使用含有氟利昂的电器和化妆品导致全球臭氧层变薄;各个地区超标准排放二氧化碳、超量砍伐树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暧;各个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全球水质变坏。几乎所有的全球环境问题都可以在地区环境问题中找到它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虽作了不少的努力,但因为责任认定上的分歧,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世界性课题”的今天,各个国家应以人类的福祉为重,摒弃责任认定上的分歧,在共同但有差别原则的指导下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上。解决地区环境问题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它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启发了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和环境社会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环境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有所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产物。决策者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必须做好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妥善处理人口分布与资源配置关系的文章,相关部门在实施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硬任务和刚性指标。工业化、城市化既能破坏环境,也能美化环境。环境问题既可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也可因工业化、城市化消除。

思考之二,环境问题既是生态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不能只作生态学分析,还应作社会学研究。为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必须将其纳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量,不能就环境问题谈环境问题。就环境问题谈环境问题无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必须强化环境保护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与社会发展。以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不偿失。

思考之三,人口增长、技术失控、生产过剩、消费无度是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观念不正确使得政府在作管理决策、企业在作经营决策时很少考虑环境因素,很少考虑这一决策的执行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政府和企业在作相关决策时,必须改变观念,必须考虑这一决策及其执行对环境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

思考之四,消除环境危机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多方面的工作。须袪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确立并践行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须健全完善政府主导、民间推动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在这方面的作用。须克服以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为表现的市场失灵和以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GDP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治理为表现的政府失灵。须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资金、技术方面开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

思考之五,环境社会学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它需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需要与其它学科合作。只有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环境社会学才能在不断追求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中树立自己的学科形象,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与其它学科合作,环境社会学才能更充分发挥自己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中的立言献策作用。

思考之六,环境社会学者在促进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国家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官产学环保联动机制的建立方面大有可为。环境社会学家通过对环境问题发生机理、机制的分析和环境问题解决思路、对策的探讨;通过对环境保护必要性、重要性的论述和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嬴理念的倡导;通过对所在社区、所在城市、所在国家环境运动的参与和国际环境运动的介入,为唤起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消除经济增长投下的环境阴影,为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除体现在它能启发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外,还体现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了解环境社会学的线索,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审视环境问题的窗子,为人们搭建了一个预测环境社会学前景的平台。循着它提供的线索探究下去,人们知道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科学,一门将结论建立在实证分析、细节分析基础之上的科学,一门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科学。透过它开启的窗子,人们看到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登上它搭建的平台,人们看到环境社会学以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层忧虑、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省、对消除环境危机的执着追求显示出自身的魅力。有魁力就有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环境社会学的美好前景。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局限

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思想深化、升华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给人们处理环境问题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我们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它的某些局限。她承认环境问题产生于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没有认识到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是环境问题的历史性、体制性根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体制性根源是发展理念不正确、发展模式不合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唯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必须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她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产业大转移的趋势,看到了“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工业建设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遭到损害,土著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遭受彻底破坏的过程。”但没有看到发达国家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大转移的幌子下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从欠发达国家拿走的是“干净”的产品和巨额利润,留下的却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发达国家留下的废水、废气、废渣加剧了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危机。欠发达国家在承受因自身发展而导致的环境之痛的同时还要承受发达国家转嫁的环境灾难。

她看到了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满,但没有看到即便环境状况再遭糕人们也不会轻易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放弃赖以为生并己经习惯了的城市生活方式,放弃与之相关的工业技术。人们可以治理城市环境,可以改变城市环境。不如人意的城市环境不应成为人们反对城市、反对与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工业技术的理由。她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对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意义,但没认识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除了要调整经济结构外,还应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环境污染源的控制工作。

她强调零增长、缓慢增长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但没有认识到面对不可逆转的增长趋势和难以抑制的发展冲动,不是迫于无奈,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保护环境而刻意减缓发展速度。发达国家不会,欠发达国家更不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不对,借口保护自然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也不对。正确的做法是在发展经济时注重对环保的保护,在保护环境时注重经济的发展。她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负有帮助民众摆脱环境灾难的责任,但没有提出为履行责任政府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非政府组织应实施哪些具体方案。因沒提出具体措施和具体方案,帮助民众摆脱环境灾难不免陷入空谈。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局限既与环境社会学学科现状有关,又与其学术旨趣、价值取向有关。就学科现状而言,由于环境社会学产生较晚,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基础性问题还没完全理清。就学术旨趣、价值取向而言,饭岛伸子重视环境社会学对象、方法环境问题现状和民间环保运动类型的研究,不太重视环境社会学功能、环境问题趋向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及效果分析。饭岛伸子研究环境社会学所依据和利用的文献资料大多来自欧美,欧美学者的价值观对其环境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无疑有很大的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