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教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园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小班:(1)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欢上幼儿园,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初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坚强、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的人格特质;(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5)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中班:(1)能积极愉快地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表现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3)会简单评价别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5)能当众表演,不胆怯;(6)有较强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于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大班:(1)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会主动关心别人,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爱护小朋友;(2)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责任感;(3)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去解决;(4)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乐观、自信、友好、谦让、合作、协商;(5)能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分清好坏,克服缺点,有坚持性;(6)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注意为同年龄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每个班都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起活动。活动中,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为此,我们在各班创设了养殖角、种植角,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购置了许多声、光、电、热等科学操作材料,创办了科学游戏室,各班定期到科学游戏室活动。幼儿在科学游戏室接触到了许多未知的领域,获得了多种感性经验,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三、我园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学理论、促观念、变行为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组织搞心理科研的教师到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很大改变。她们把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教育教学中,她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了教师们探索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决心。
2.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教师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3.组织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把幼儿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各年龄班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在大班搞了“通过大带小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的实验;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实验;在小班搞了“两性化人格培养初探”的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此略,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一、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未成年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作为未成年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用教师的人格塑造未成年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未成年的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未成年的学生,塑造未成年的学生,使这些未成年的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班主任尤其要注意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未成年的学生树立可望而又可及的榜样。
二、潜移默化 树立良好班风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未成年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班风是班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也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实践表明,积极健康的班风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往往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是未成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制、守纪律、坚强、勇敢、奉献精神等良好心理特征,在未成年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心理品质 开展班队活动
未成年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班主任就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来培养未成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少先队活动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提高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班级专题性活动具有较强导向意识,目的明确,是未成年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必然途径。班级 游戏 活动,是培养未成年学生同情心与合群心理的最好途径,由于合作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情景下的心理品质养成痕迹淡化了,心灵却被深深感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体育锻炼活动、自我服务劳动等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理想场合。
四、矫正自卑心理 排除心理障碍
作为未成年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的班主任来说,仅仅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需了解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在日常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
未成年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主要是自卑心理的矫正。自卑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矫治未成年学生的自卑心理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了解未成年学生、关心未成年学生;
(2)适当考验、增强未成年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能够忍受旷日持久的考验,不畏首畏尾,用榜样的力量树立这些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以此来鼓励自卑者树立信心,促使其进步;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 职高英语教学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
英语课程目标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灌输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与学习效果关系很大,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困扰着学习,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认为英语不好学,也学不好,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且多数采取放弃的态度。职校教师更应该认真分析职高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活动中。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充分发挥职高学生的心理潜能,发展个性,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职高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英语动机欠缺。
职高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习没有明确目的,这一点在英语学习中尤为突出。由于不知道学习英语有什么用,怎么学习,导致外无压力、内无动力,没有学习的欲望和要求,没有学习的紧迫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英语无多大关系,只要能掌握该专业技能,则同样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在英语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二)学习英语情绪消极。
有的职高学生因英语基础薄弱,上课时怕被老师提问,思想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学习,学习不理想又会引起新的焦虑,不少学生陷入焦虑与学习成绩不好的恶性循环中。有的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由于英语成绩不好受老师、父母的批评,没有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形成情绪上消极、行动上对立的一种扭曲心理,和任课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转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厌恶英语,放弃英语学习。
(三)学习英语信心缺乏。
有些职高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认真学习的决心,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又觉得自己缺乏学习英语的才能,一无是处,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由于英语屡次失败,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学好英语没有希望,丧失信心,看到英语书就头疼,把学习英语视为畏途,认为自己太笨了,产生自卑心理。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针对职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问题,英语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教师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有关。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理解、太过严厉、给学生讨论机会过少等容易使学生出现缺乏听课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敢提问、怕回答问题、焦虑不安等现象,而这些问题和障碍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
英语教学是一个自然真实的言语交际情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调整心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英语课堂教学语境就能产生师生之间真实的交流。每天新课前的Free Talk,让学生自由地交流所见所闻所想,因为职高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讲,遇到难表达的内容可以用中文表达,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引出一连串的话题。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像好朋友一样,随意交流观点。每次节假日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轻松地聊聊度假计划,也可以对他们提一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建立了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有的学生上课懒散,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从不举手发言。我采用自信训练方法,要求全班同学上课时按座位逐个回答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当学生答对时,我便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同学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这个过程,也是成就动机训练的过程。又如: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磨炼学生的意志。
职高英语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分节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增强耐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如:职高英语第二册Unit 15“Planning Your Future”,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计划。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理想和计划,每位学生都说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我指出,要实现理想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立志努力,从现在做起,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我让他们针对自己的理想都制订了学期计划,并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一星期一总结。学生相互结对子,取长补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很多学生都对自己严格要求,效果显著。
(四)采取协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说:“10个孩子,9个因交往而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完成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职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湛业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2]绍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方法研究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初中生在初中阶段能否正常学习,同时也关系着教师能否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将自身的思想加以完善,让自己的学习不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师配合学生来不断地进行完善,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也就能够合理地展开了。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关系着初中阶段教学的重大难点。初中生在初中阶段由于会有性萌动,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感,如果处理不好与异性的情感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往往也会处于消极状态。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表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不积极,满脑子想着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处理不好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阻碍了学习的进展,所以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以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水平。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转移注意力
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适当地参与课外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好处有,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树立对于自身的信心,并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转移注意力,自然就会改善自身的心理。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男女混合分组,来加强学生男女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男女混合来跳绳,加强男女之间的交流,消除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当然,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初中生出现的男女感情之间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所以,适当的课外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2.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
学校想要处理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心理服务室的教师需要具备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问题的耐心解答。热线信箱的开设也能起到一个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写信来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倾诉自身的想法,并且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不管是心理服务室还是热线信箱都是很好地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要积极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诉求表达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只有表达出来,才能有解决的机会。学生通过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可以很好地解决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完善自身的性格,让自己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3.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掌握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相对于教师而言,更了解学生的性格;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该对学生展开什么样的心理教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例如,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需要找到家长了解该名学生在家里是否也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有了家长的帮助,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很顺利地开展起来了。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商讨最好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与教师和家长处于良好的沟通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最需要教师重视的,并且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让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之中。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完善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