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湿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河流、湖泊湿地区,这里既有湖沼演替形成的自然湿地生态景观,也有人类活动造就的壮观湿地农业景观,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已建立了由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管理的湿地类型保护区60个。不同保护区的特点不同,保护措施不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近日,在重庆市开县举办的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培训班上,9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湿地保护部门和企业的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为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重庆市开县汉丰湖国家湿地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了在开县实践的湿地修复协同共生模式,通过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开展景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湿地生态。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对长江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有效保护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措施。
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实践为主题,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保华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水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并介绍了广东、江苏、湖北等地的湖泊修复成功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利权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现状、分布生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经验进行介绍,特别是互花米草治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多地防治互花米草灾害的良方。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以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以湿地基塘为主的生态智慧手段是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减缓不利生态影响的最佳途径。
南京大学教授刘茂松就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开展湿地科普宣教进行了演讲。介绍了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应用现代新技术、科学监测、科学管理来拓展宣教深度。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罗鸿兵分享了水回馈的测算方法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技术,解释了水回馈是指“向自然界新增或补充的水量和改善的水质”的基本含义,并着重介绍了如何量化水回馈效益、计算水回馈量,以及水回馈计算在湿地恢复中的案例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 建设施工管理 江洋畈项目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29-03
一、引言
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不可替代。众多学者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保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为科学开发城市湿地公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学者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主要对象包括淡水湿地和泥炭地。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滨海湿地成为美国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泥炭地结构研究也普遍受到关注。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湿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到了20世纪70年代,生态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开始对城市湿地空间展开研究。基于生态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目光集中在某块湿地的治理上,而是将湿地空间里的自然因素,包括水体、植被、动物、滩地等的内在联系加以整体规划,从而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由此可见,国外对城市湿地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中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湿地公园规划和保护开发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实施,详细论述了中国湿地概况、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的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等。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2005年2月,建设部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的四大方针“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同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6月,建设部推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使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有据可循。8月,林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序发展建设湿地公园。
2006年1月,我国出版了《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一书,为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依据。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启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明确提到2030年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该规划将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我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从不断完善的湿地发展政策导向和技术规范中,可以看出此类项目越来越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湿地公园项目除具有一般项目特点外还具有两大特点:(1)建设的前提是要保护,因此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破坏已有的生态系统,环保要求极高,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2)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关注工程结果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湿地公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更关注开发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相比一般项目要高,如何防范和降低生态风险也是众多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
二、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特点
湿地公园项目建设需要确保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但是,开发建设本身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开发和建设过程不当,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无法自我净化和调适,就会引发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这会给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带来风险。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施工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建设过程承包商需要面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当地居民、投资方、当地政府、当地建设法规监督部门等等。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居民的抵触甚至破坏;政府对承包商建设保护措施的不满;某些施工方法违反了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受到地方监管部门的停工处罚;项目投资者因缺乏湿地开发经验,对既定的规划设计不断提出变更要求;承包商自身因为对湿地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要求认识不足,施工组织不当等等。因此如何组织好湿地公园项目的开展,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该类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2.生态风险较大。在对湿地公园进行施工过程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可能导致树木植被的破坏,例如:施工材料和建筑垃圾堆放会造成对灌木草场履压而减少绿化面积;湿地公园内交通干线、桥廊亭、步道的建设也会造成林木砍伐和草场履压;建筑材料选取不当,材料本身会对湿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施工和交通机械进入湿地,施工和交通废气排放以及施工粉尘的产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所以,湿地项目的生态风险较一般项目要大,需要预先详细辨识和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生态风险应对策略。
3.施工环境复杂。湿地公园项目往往地形复杂,施工条件较为恶劣,尤其在一些泥沼地施工,大型设备无法进场,原材料难以送达,导致进度延误,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必须详细考察湿地的环境状况,充分估计施工环境所造成的困难,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
黑龙江省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东南部,北与黑龙江省依安县、讷河市接壤,西靠齐嫩铁路,南以齐黑公路为界。地处乌裕尔河中游,与扎龙自然保护区隔路相望。地理座标为东经124°10′~124°53′,北纬47°29′~47°52′。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温带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于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标准》(GB/T14529-93),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总土地面积为90600hm2。其中湿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是即扎龙自然保护区之后,在松嫩平原上又一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水禽的大型自然保护区。
2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自然保护区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上的综合体。其建立的目的,是在此区域内保护各种保存完好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各种自然历史遗迹。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如何,是保护区建立的关键。
2.1典型性
典型性是度量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区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与所在生物地理区域的整个生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的相似程度的一个指标。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是松嫩平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代表松嫩平原湿地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内栖息的重要珍惜水禽如丹顶鹤、白头鹤、大天鹅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珍贵植物如野大豆、黄芪、甘草等,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以丹顶鹤为代表的珍惜水禽等重点保护动物,体现出了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2稀有性
自然保护区的稀有性是用来衡量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现存量的稀有程度,首先表现在地理优势上,由于保护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中游,位于东北亚内陆,是各地区繁殖鸟类迁徙过渡带和繁殖地。其次保护区内生境条件优越,很多珍贵或稀有物种分布于此。具调查,保护区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如丹顶鹤、大天鹅等39余种,在一个保护区内分布如此众多的珍惜物种实属罕见。另外,由于松嫩平原开发较早,大面积的湿地被开垦为耕地,使得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由于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周边开发较晚,不仅保存了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众多湿地动物,尤其是湿地鸟类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2.3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是反映物种多度和种群丰富度的一个指标。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多个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而表现为植物种类繁多。保护区内有70科500余种高等植物,从动物种类组成上看,保护区内鱼类有9科51种,两栖动物2目6种,爬行动物有2目2科6种;鸟类区系复杂,共有48科265种鸟类,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鹳等7种,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鹭等32种;本区兽类共有5目12科37种。表现出较大的物种多度与丰度。
2.4自然性
保护区的自然性是度量保护区内保护对象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由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以及当地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加,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现在已是很少受到外部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核心区内基本没有居民点和生产点,其内的生态系统一直按照其自身规律演替和发展,是中国松嫩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本底,对保护我国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自然性。
3自然保护区价值
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总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物种和遗传的多样性、丰富性,又具有资源稀有性与代表性,使保护区体现较高的保护价值。
3.1社会和经济价值
对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实现社会各界都来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对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①实物直接用途:实物直接用途是指自然保护区内的实验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持续利用中对人类和社会提供的直接效益,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到的自然资源,也是可以直接消费的市场产品。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的试验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许多种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进行适度开发。另外,还可以在试验区内开展经济植物种植和珍稀野生动物养殖业,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这些活动必须在严格论证和详细规划下,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②非实物直接用途:非实物直接用途是人类利用自然保护区的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价值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即人类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所提供服务的利用,这些资源能够看得见,且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形态万千的动植物资源,既是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开展生态旅游、摄影、绘画的理想场所。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物种是重要的基因库资源,它可以为人类将来的利用保留一个选择权,其将来也可以为保护区带来直接效益,但其效益的大小,目前尚无法估计。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接待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实习工作以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可以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提供良好的研究基地。虽然这里还未接待大专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以及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但这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些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生态价值
间接用途是保护区的生态学功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些生态学功能在维持人类经济活动和创造人类社会福利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生态学功能不是直接的用途,不能被人类直接消费,它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间接用途。
3.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蓄水、集水和保水的功能。保护区区内河流众多、泡沼星罗棋布,因此,不论旱涝,保护区对于调节乌裕尔河水位,防止水土流失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使保护区周围免遭周期性洪水、旱灾和水源污染等方面的侵害。保护区建成以后,可以有效地防止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p#分页标题#e#
3.2.2调节气候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一个完整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湿地的升温与降温均较慢,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调节作用。因此,区内生态环境和气候比较稳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维持和调节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3.2.3区内良好的环境为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水禽提供了居住地或迁徙保护区建成以后,经过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可以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和谐
Abstract: urban wetland landscape, is part of the important main city of the urban landscape.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urban wetland and wetland landscape instance, I think the landscape designer must set ecological concepts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urban wetland system to achieve the aesthetic and ecological balance, so that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Key words: urban wetlands; landscape design; harmony
中图分类号: DF4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2.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2.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2.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