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中和的优势

碳中和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中和的优势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常洪水河槽;必要性;可行性;结论

【Abstract】The idea of "embankment bunching water and attacking sand with water" i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trolling the Yellow River proposed by our predecessors,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idea has not been fully applie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built Xiaolangdi, Sanmenxia and a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embankment beam water, water attack sand" to create an objective objective.

【Key words】Medium flood channel;Necessity;Feasibility;Conclusion

1. 问题的提出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两堤之间的距离最小5公里,最大20公里,是历史形成的。目前,黄河中上游,已修建了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中型水库,故黄河游荡性河段的行水过程与原来已大不相同。固定输送中常洪水的河槽无论是对行洪输沙还是对减少漫滩损失,都十分必要。因此,结合游荡性河道的整治,提出了在两堤之间修建一道新堤的设想,以便形成一条固定的中常洪水通道。

2. 游荡性河道的基本情况

游荡性河道上起孟津,下至高村,长28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13‰,水流宽浅散乱,河床沙质,河道曲折系数为1.16~1.07。桃花峪到东坝头长136Km为明清时的河道,东坝头以下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形成的河道。左岸涵闸14座、流量841秒立米,右岸涵闸7座、流量972.4秒立米。左岸险工10处、229段坝,右岸险工16处、643段坝。

3.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方案

中常洪水河槽即在两堤之间距左堤3200~3600米修一道新堤,并在新堤左右岸修建护岸工程。在小浪底下游适当位置修建导流堤,使下泄水在10000秒立米以内时,走北河,当发生大于10000秒立米洪水时,两河均行洪。

4.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必要性

4.1 目前已修建的控Чこ涛薹解决漫滩问题。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居住着上百万人。滩区现在的状况是即不能放开发展经济,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洪滞洪淤沙的作用。第一次调水调沙泄流2600秒立米即有部分堤段漫滩,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今后调水调沙是经常的,河槽水位表现较高,光靠修建控导工程无法解决中常洪水漫滩问题,加修新堤是解决漫滩问题的最好方法。

4.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能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实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标。

在孟津至高村河段靠左堤修建新堤后,能通过10000秒立米的洪水。据专家测算,黄河下游的高含沙水流,能够输送淤积到高村以上河段的粒径为0.05~0.1毫米粗泥沙入海。形成高含沙水流远距离输送的必要条件是水流流速应大于按水沙条件确定的不淤流速和与之相应的临界坡降。只要小浪底下泄5000~6000秒立米的洪水即能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形成高含沙水流输沙。这样不但能改造高村以上河道为窄深河槽,还能保证山东河段冲刷。达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

4.3 有利于滩区群众的生产安全。

游荡性河段黄河水流的不稳定性,给沿黄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庄稼不能稳产,家园不能固定。新修堤防后,不但家园能搬到利于生产的安全堤段,也使耕地的防御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免除了滩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必将促进沿黄群众的经济发展。

5.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5.1 新修堤防标准。

设有村台的堤段顶宽120米,其它堤段顶宽12米,堤防高程、护岸工程均按2020年10000秒立米设防,临背河边坡1:3,设土工布、并用0.5米厚红土包边。

5.2 投资估算。

土方工程投资:

高6.5M×(51+12)÷2×283000M×15元/M3=8.69亿元

土工布投资:

20.55M×283000M×2×10元/M2=1.16亿元

护岸工程投资:

(229坝+643坝)×20万元/坝=1.74亿元

右岸7座涵闸配套工程费:

972.4秒立米×10万元=0.97亿元

搬迁100万人上堤费:

100万人×1000万元/万人=10亿元

购地赔偿:

51M×283000M÷666.66×7800元/亩=1.69亿元

进出水导流堤:1.5亿元

上述合计投资25.75亿元人民币(静态值)

5.3 从投资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从以上计算可知,总投资为25.75亿元人民币。修建小浪底水库花费约200亿元,长江上修建三峡工程花费约1800亿元。相比之下,该工程投资额较小,我们认为该工程是与干流小浪底调水调沙的配套工程,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治理游荡性河段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旦实施,不仅能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还能带动治黄经济的突飞发展,造福于下游人民。

5.4 从工程施工的难易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在两堤之间增加一道新堤,主要工程有机淤土方工程、筑堤土方工程、涵闸工程、整险工程、土工布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这些工程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都能够顺利施工,实施起来没有难度。

5.5 从工程的效益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工程实施后将使滩地漫滩的机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即平均淹没一次和十次损失的差别。如按2000平方公里耕地计算,则是损失15亿元和150亿元的差别。

工程的实施,将使下游河道实现“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下淤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实现不淤或少淤的目的,防洪效益巨大。

6. 结论

6.1 黄河的治理已由传统治黄转向现代治黄,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已完全具备。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实质 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1.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教师一出示学习探究的问题,就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经过对学习、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时是肤浅的,讨论时会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打折。同时在合作交流时,一般的优生支撑着学习的进行,发言机会多,发言有深度,使合作学习时差生更多的是附和,我想这样的合作还是不如教师直接讲授。因此,引导学生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更是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核心。

2.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不够,讨论时的噪乱、辩论离题或无效等现象的出现,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学生未形成基本的合作技能。因此,在大班额教学条件下,教师应通过讲解、示范、专项训练的方式,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

3.共同成果是合作学习的落脚点

一般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应形成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成果应融入每一名组员的付出,并得到每一名成员的认可。教师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的共同成果的形成,用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引导小组内每一名学生建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和责任。但在实际课堂上,经过一番合作学习,汇报时小组成员各抒已见,没有一点合作学习的成果,试想这有何意义,学生学会合作的目标又怎能实现?

4.教师是参与合作学习的保证

听课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合作时,一些教师要么在讲台前踱来踱去等待,要么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去走两圈,或在学生交流汇报时考虑下一步的教学,或在学生辩论时当观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平等中的首席,应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对学生立即说明;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当学生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以指导;当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评价激励,或以合作的身份参与。

二、怎样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改变观念,激发兴趣,相机合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讨论的内容,抓住讨论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讨论。课内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讨论,不适合的不安排讨论。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髦,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闹,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的手段。因而,合作学习并不是每堂课所必须的,合作学习适宜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因其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和自制力,另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相机合作,“该出手时才出手”。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珍贵的内驱力。合作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情绪来学习,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渴望去获得新知识。教学中,相机合作,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使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学生们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2.优化组合,有序组织,张扬个性

(1)分组。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参与的积极程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与小组之间按座位就近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容易形成一种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听众,有时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合理分组,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同学。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导创新自主合作有效性智能提高

学习历史科学的核心要素,是准确把握真实的历史事实,精心分析历史原理得到科学的结论,吸取历史经验,避免历史的沉痛教训再次发生,对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工作与生活起指导作用。

一、引导创新自主合作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合作精神,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为侧重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运用到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了历史教学效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核心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应当“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情感,而教师的教应当以优化和提升这三方面为核心。对照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是先教后学,停留在单纯的听教师讲述历史发展过程,死记硬背历史学科知识点,这种被动式、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并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分析历史事实,探究历史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大有帮助的。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呢?学生学案式预习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历史科的课前预习不只是简单地看看书,掌握下基础知识,而是要设计出一个较周密的学前指导方案,也就是”预习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只有这样,学生到了课堂上才能提得出问题,也才有可能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与解答,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上课时只讲学生没搞懂的内容,再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了.这样就将先教后学改变成了先学后教.这不是简单的程序变化,而是教学理念的大变化,这需要在课前备课上下大功夫。

二、“引导创新自主合作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探索有效预习”实验的个别经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不应当被“程式化”,应赋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

例如:高中历史内容中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原因、经过和彻底性的分析。:为了能说明等可能的概念,同时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老师请置疑学生首先提问:罗伯斯庇尔的行为与结果?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抛一枚与两枚硬币的小组合作活动,几个小组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要求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热烈小组辩论。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二)小组合作学习被“自由化”,应着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现象)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的话音未落,学生心领意会,“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教室里开始出现热烈的讨论声。

表面的热闹不应是合作学习的追求目标。上述现象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的表面“自由化”,实际有严密组织的教学活动。由于问题的不明确或问题的难或易,各种小组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景:1.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各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讨论也不进行分析或计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片茫然,就等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示问题的结论;2.有些小组的讨论往往会成为个别学生的一家之言,其他学生人云亦云;应该有对立面争论或者“粉丝”紧跟。3.小组成员或站或坐,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去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这种合作与讨论看似热闹,实际效果非常牵强,实质上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随意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被化”,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定位与评价。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看学生操作,就是在教室是踱方步,或者干脆在教室里坐着旁听;有的到小组中,把自己的旨意授给学生,等学生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滴水不漏,教师与学生皆大欢喜,但这对于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完全背离的。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第4篇

一、师幼之间沟通方式的和谐

1.巧妙使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让幼儿感到信赖和关爱。教师温柔的话语会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教师轻轻的会使幼儿有一种依赖感,从而抚平幼儿对未知事物的胆怯和焦虑。月月小朋友起初不知道该如何使绳子测量物体,我便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是不是不知道如何用?没关系,老师第一次用它时也不知道怎么用。现在,老师和你一起试试看。”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月月成功地学会了使用绳子测量物体。

2.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提供各种条件让幼儿去探究,并鼓励幼儿敢于在探究中出错、敢于面对失败,以培养幼儿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在讨论用什么测量最方便时,峥嵘坚持说:“长条积木最方便,因为它可以竖起来。”晓晓争辩说:“铅笔最方便,因为它能转。”强强说:“用绳子最方便,因为它能缠绕物体。”……我鼓励他们说:“很好,你们都能坚持自己的意见,现在就请按你们说的去试试吧。”探索结果出来后,大部分幼儿认为长绳最方便。

3.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好奇、好问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往往会问个没完没了。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问题不闻不问,幼儿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对周围的事物关注和兴趣也会逐渐减少。在科学探究活动“测量”中,我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和幼儿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师幼之间选择活动内容的和谐

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师幼之间的和谐与否对于幼儿的参与程度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的科学探索活动内容能够使幼儿获得许多的知识和经验,而幼儿不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内容则会使幼儿被动“接纳”而不能“内化”。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只有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才能使幼儿渴望从探索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一次散步时,幼儿走到了一排水杉树下。他们纷纷走到水杉树旁,小手抱着水衫树仔细地观察着。突然,丫丫和小雨争论了起来。丫丫说:“我的水杉树比你的大。”小雨不服气地说:“我的大。”……究竟哪一棵水杉树更大一些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和幼儿一起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测量树围。由于这一探究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积极地思考着测量树围的工具和方法,并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尝试。

三、师幼之间活动组织形式的和谐

组织形式在一个成功的科学探索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与幼儿之间活动组织形式的和谐,才有助于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游戏具有假想性、愉悦性,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组织形式内容。以游戏的方式组织科学探索活动,无疑能很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科学探索活动“测量”的导入环节,我就和幼儿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变化的大树”。这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活动的距离,而且还让幼儿感受到每一棵树都是不一样的,引起幼儿对下面的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有效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因此,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低。有效提问除了可以检查学习效果外,还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如果随意提问或者提问不到位,课堂气氛就会受影响,更会导致教学任务也不能较好地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一节课问了很多问题,学生回答也很响亮,但由于教师提问过于随意或者太多、太细碎,从而偏离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2)对一个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由于教师提问“一步到位”没有分层次地循循善诱,导致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回答甚至集体沉默。(3)提出的问题表述不够明确过于宽泛,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从而使知识获取无法顺利地推进。(4)担心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就尽量少提问,或者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便给出答案。(5)有时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偏离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就会打断学生的发言。

针对以上各种现象,应该如何有效地提问以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有效提问要恰时恰点,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常听学生说,老师上课我听得懂,但下课就不会做了;老师在课后也发现,部分知识点耐心地“讲”了三四遍,学生依然没有掌握。解题时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常说“教牛也教会了”,难道是学生连牛也不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由于老师在教学设计时“闭门造车”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那个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完全听命于指导书来设置重难点,这样容易脱离学生实际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实际上应该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觉得难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设问题要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从知识的重难点上提问,从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点上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有效提问要具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因此,教师要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未知区”。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新知识,而这一过渡的提问就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度过大的问题要分层次引导,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达到古人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三、有效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同的解法,新的思路或对公式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四、有效提问要具有明确性,有利于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时如果表达不清楚,那么学生就会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就无法达到教师提问的目的。所以提问时的用语要尽可能的准确、规范,含义明确,指向具体。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你的方法是什么?”“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不要用含糊的词语表达,使学生不知所措。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的有效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业务技能和教学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

相关期刊更多

土壤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硬质合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