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我市的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在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的组件方面,*的企业已抢得先机,优势较为明显。现已集聚了奥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鑫美源工贸有限公司等近20家光伏设备生产厂家,其中绝大多数厂家分布在海港区。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主要设备“层压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他还有一些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如:电池板组框机、玻璃、焊带、电池板接线盒、EVA胶片等多个厂家。
客观说,*光伏产业起始于2000年成立的奥瑞特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在市、区的重点扶持下,企业得到了快速提升,产品远销欧美等数十个国家,陆续向光伏行业提供900多台各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设备,位居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中国光伏前30家企业中,有27家使用奥瑞特设备。最近四年,企业每年实现产值翻一番。企业的快速成长,也带动了我市光伏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目前以奥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太阳电池组件封装设备制造业,已在我国光伏产业占据了一定位置,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可以说目前全国光伏产业封装设备的主要基地就在*,并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太阳电池组件封装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已具雏形。2008年,全市光伏企业年总产值达2.5亿元,根据整个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对装备的需求,仅现有品种年递增将超过50%。
二、我市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却也并不尽如人意,整个光伏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幼稚期”。正确认识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把挑战转化成机遇,是推动我市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我市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多数企业散、小、乱,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够高,整体实力不强,规范化水平不高,产品单一,品牌零乱,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光伏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三高”——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是重要的产业特征,稳定的资金链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生命线”。目前受大环境影响,在国际市场硅料、硅片和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资本市场骤然变冷时,多数光伏企业资金回笼难、流动资金短缺,资金链高度紧张,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腰板不硬”是我市光伏产业的一大弱点。在光伏产业链中,产业结构明显呈现金字塔形,最上游是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大,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其次才是电池片、电池组件等环节,越往下游技术和资金门槛越低,利润越薄,竞争力弱,受市场冲击就越大。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我市既没有上游产品做支撑,下游应用产品开发基本也是空白,上、下游产业链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光伏企业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目前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不多,市内各设备生产厂家基本上各自为战,为了抢占市场,相互之间不能在技术上沟通,一味在价格或降低设备的性能方面进行竞争。而且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各家生产的设备规格不统一,用户在使用、配套消耗品选择、工艺系统配备等方面感到不便,甚至影响到标准工艺的推广应用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由于企业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与配套体系,使有限资源难以集中使用形成发展合力,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是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与先发地区比,我市对光伏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对光伏产业爆发式增长态势及巨大的发展空间缺乏应有认识。在全市范围内认识、了解、研究光伏产业的人不多,既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没有在企业界引起共鸣。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差距明显,在光伏产业的政策、布局、人才和资金等方面还没有配套齐全,形成合力。
五是科技支撑能力弱。虽然我市光伏设备制造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像奥瑞特一样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很强研发能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还太少。目前在光伏企业中也只有奥瑞特被河北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大多数企业为近年成立的小型企业,自身处于艰难发展之中,无力投入资金研发,创新能力极其有限。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跟不上,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水平,技术攻关能力上明显不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产业链中的“短板”。
六是光伏产业人才短缺。我市有众多的光伏生产企业,显然要求有一大批科技人才支撑,但由于我市尚无太阳能开发应用专业,适用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众多企业基本上是高薪聘请外地专家、高薪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加之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光伏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一些小企业为了生产,甚至相互“挖人”,有一技之长的工程技术人员频繁“跳槽”的也不在少数。
(二)当前我市光伏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金融危机给光伏产业的非理性成长踩了一脚“急刹车”,同时给管理者和投资者注射了一针“清醒剂”。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不进行产业规划,不扼制盲目投资,不引导结构调整,不重视技术研发,不加强人才培养,光伏产业就永远“长不大”。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战略布局阶段,主要板块和重点城市都面临洗牌压力,国内34个省市都在抢占光伏产业制高点,明确提出发展光伏产业,大上光伏项目,把光伏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今后一段时期,光伏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严峻考验,产业整合趋势将加快,具备资金、技术、品牌以及管理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将主导市场,而以代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市场转型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另一方面,近三年中国光伏产业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中国光伏产业产值已达1600亿元。今年3月23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鼓励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这两个文件被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积极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幕墙等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二是积极支持在农村与偏远地区发展离网式发电。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最高给予20元/瓦的补贴。4月15日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光伏产业被列入其中,而中科院的“太阳能行动计划”也早已启动。同时,在我国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中,节能环保行业占据重要角色,这些投资都为太阳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一旦政府出台对商业化太阳能光伏利用的补贴,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将启动,太阳能光伏产业每年将呈现100%的爆发式增长。
*是国内光伏设备重要的生产基地,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从近几年国内太阳能光伏设备销售情况看,2006年销售额为5.97亿元;2007年销售额为10.35亿元;2008年销售额为17.66亿元;2009年在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光伏设备产业的市场需求会依然强劲,也将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当前,如果我市能够抢前一步,抓住机遇,以打造“国内光伏设备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同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就能逐步跻身光伏产业梯队前列。
三、先进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启示及思考
通过调研,突出感到,有些光伏产业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并不占优势,光伏产业起步也不比*早,但他们光伏产业的发展步伐、太阳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市加快发展光伏产业有诸多启示。
必须善于抢抓发展先机。可以说,资源优势不是经济优势,也不可能自然转化为发展优势,就看是否善于从国家发展全局和宏观政策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我市在光伏装备制造方面已经有了先发优势,应该敏锐把握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加快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应用步伐对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诸方面的重大意义,感悟到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保效益,抢抓发展先机,占领发展高地,培育壮大光伏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确立一席之地。
必须注重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发展较早,但目前全市却没有一个光伏组件生产厂家,值得深思。要真正做大做强我市光伏产业,必须重视和研究产业自身特点,在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把分散的产业节点联成产业链,使各链条有序衔接,同类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与省内外光伏企业的合作交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专业招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聚度,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固支撑。
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积极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互动是朝阳产业加速发展的希望所在。我市光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虽然有些优势,但若政府支持的力度不足,强度不够,也难以在强手如林的光伏产业领域争取到发展先机,也就难有作为。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规划、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给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有效引导市场、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进来,增强企业增加投资、加快发展的信心,形成促进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的合力,培育形成优势产业。
我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如若借鉴先进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把握,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给予扶持,以积极的姿态加以推动,我市光伏产业就能在未来国内市场中占得先机。
四、加快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我市光伏产业应坚持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产业环节实施“适时突破材料、发展电池组件、壮大装备制造、有序试点应用”,依托我市光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强化项目引进,打通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政府推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在海港区建立光伏产业园,为我市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平台。由于我市80%的光伏生产企业集聚在海港区,要立足海港区现有基础,建立产业园实现产业集聚,短期内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有利于抢占国内光伏产业制高点。二是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对入驻产业园的光伏企业在投资、用地、税费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目前海港区已经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基地的若干政策规定》,但由于市、区管理权限不同,在用地、税费等方面存在一些局限,建议在光伏产业政策制定上要实现市、区联动,市、区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切实提出对光伏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促进我市光伏产业整体发展。三是设立光伏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扶持光伏产业发展。市财政从每年增加的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统筹设立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成立协调机构,强化对光伏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要求高,而且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离不开统一、高效、科学的组织引导。由于我市光伏产业尚无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合力不足,已经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太阳能光伏这一朝阳产业的加速发展。建议考虑实行由市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光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光伏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组织机构“光伏产业发展办公室”,加强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制定;跟踪、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动态;引导市内外投资者来我市对光伏产业进行投资。要明确牵头部门和职责分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分工负责、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增强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合力和动力。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我市现有光伏企业都在迅速扩大产能,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准备投资光伏领域,企业发展光伏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但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况,缺乏统一的引导。我市应尽快制定《*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导向要多听专家和企业意见。重点对光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保障措施作出明确的具有前瞻性的谋划,对太阳能推广应用的重点、目标、步骤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统一各方面的行动,促进部门分工职责的落实。这对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同时能够引导企业找准定位,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相互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形成发展合力。
——注重产业的有序衔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目前,我市在光伏组件的组装设备(层压机)和组装材料(光伏焊带)方面已形成规模,具有国内知名度。但在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终端应用产品及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方面还很薄弱,几乎没有企业在做。当前应着力破解产业链难题,根据我市情况,努力保持住光伏产业中游占据的优势地位,在产业结构上以做强中游为核心,加强与省内上游生产企业合作,在材料方面适时寻求突破,并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可按照“适时突破材料、壮大电池组件、发展装备制造、有序试点应用”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打造更趋合理的光伏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注重把握市内光伏产业的前后衔接及合理配套,引导企业投资相关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作到资源共享,前道扶后道或后道扶前道,实现产能、效益最大化,避免造成恶性竞争。
——培育强势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国内光伏设备生产基地。由于太阳能电池封装设备的制造是集机械、电子、真空、加热系统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生产过程必然形成紧密联结的产业链,其规模化的分工协作,构筑了各资源、技术、成本等优势的区域产业集群,其大规模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先发省市经验看,也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支持,产业带动效果显著。无锡通过扶持尚德新能源、邢台扶持晶龙集团、保定扶持英利新能源等,均在本地形成百亿产值的光伏产业群。在我市现有光伏企业中,奥瑞特、博硕两家企业已在国内光伏能源设备制造方面取得了较大优势,具备了较强龙头带动能力。所以,我市应积极扶持这两家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发展光伏产业和相关产品,拓展、延长光伏产业链,实现增量推动,提升产业水平,培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光伏产业发展优势。
——加大对光伏产业的宣传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要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和产品推广应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光伏产业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共识,增强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意识,创造加速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同时,在产品推广应用方面,要因地制宜,重点推进,注重成效。结合城市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适当加快我市太阳能路灯、交通指挥灯、广告灯箱、太阳能广场照明、建筑亮化美化工程太阳能源的推广应用,加速新建公用设施和住宅小区太阳能集热采暖建筑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引导对既有建筑实施应用改造,形成太阳能应用的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全市城乡太阳能的规模应用,使太阳能应用成为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光伏产业;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枯竭以及其开采、使用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使人们不得不寻找和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太阳能是可供选择的绿色能源之一。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光伏产业是我国中央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近百条,2013年国内光伏电池产能为42GW,产量达到25.1GW,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约为20%,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2%,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帮助光伏产业实现“量变向质变”转化的政策频出,使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体系初步形成。[1]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多晶硅产量逐年增长。多晶硅是生产光伏电池的原料,在生产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多晶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6.2万吨,同比增长100%,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图1为我国(大陆地区)近五年多晶硅年产量情况。
图1 我国(大陆地区)多晶硅年产量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知,从2009年至2010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增幅为137.7%,2010年至2011年多晶硅产量增幅为81.6%,由于多晶硅产能增幅过快,导致国内多晶硅产能的过剩,加上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对华倾销,造成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晶硅市场价格一路下滑,整个行业陷入困顿。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近50家锐减至7家,产量也由2011年的79000t减至60400t。2014年,随着全球光伏装机市场的繁荣和我国商务部公布对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多晶硅的生产迎来了一波扩产和开工潮,其年产量由2012年的60400t增至84000t。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发展势头强劲且良好。
(2)太阳能电池产量居全球首位。虽然,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至2006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等一批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促使国内太阳能电池制造业规模迅速壮大。从业企业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为几百家,太阳能电池产量也呈逐年增长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底,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组件以25.1GW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3%。
(3)光伏装机容量迅猛上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受国家政策引导和带动,我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增幅非常快,然而2012年受光伏组件、逆变器、EPC总包价格单边下跌,且政策导向不明朗。2012年我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容量为1.19GW,大幅度低于2012年初的预期的5~7GW。[2]2013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发电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GW。其中,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92GW。
(4)光伏产业结构。光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光伏电池制造等环节。其中多晶硅生产技术密集度最高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单晶硅或者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已满足我国约50%光伏产品生产需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近5年中国多晶硅生产情况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国内多晶硅需求量/t 45000 85000 130000 136406 157000
国内多晶硅产量/t 18300 43500 79000 60400 84000
国产多晶硅占国内年度需求量百分比/% 40.7 51.2 60.8 44.3 53.5
(注:数据来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但是,我国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总体上工艺技术更新滞后,不仅产品品质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生产成本较高,污染与浪费也较为严重,在国际市场基本不具备竞争力。
在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制造是其最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全球第一,但是国内应用少,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补贴路径的变化,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3]而国内光伏装机市场逐步兴起,光伏电池组件的国内销售量也在上升,“两头在外”的局面正得以改变。[4]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达15.5GW,同比增长34.8%,占全球总产量比例超过60%。[5]因此,从产业链角度看,能够对国际市场供应形成较大冲击的是处于中游的国内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该环节也首当其冲成为此番美欧“双反”的直接对象,进而加深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困境。
二、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市场发展阻碍重重。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对外依存度仍较高,特别是太阳能电池销售。然而,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加深的特定宏观背景下,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的补贴下调导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出现了萎缩[6];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至2009年以来,我国光伏企业经历了数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无休止的贸易争端势必恶化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环境,阻碍我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
(2)国内产业无序发展。光伏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使一些企业在近乎“疯狂”的状态下投资建厂扩能,随着产能的集中爆发,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逐渐显现,“产能堆积”、“产能闲置”问题严重。例如,2011年光伏产业产能以100%的速度增长,而市场需求的增速只有50%,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速使得这一年光伏产品价格平均下跌近40%。[7]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几年,各省市加速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刺激了产能迅速扩张。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各地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8]
(3)融资渠道不畅通。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关乎行业命运。我国光伏上市企业有22家,海外上市的有10家,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多数光伏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多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相应的融资机制匮乏。投资光伏产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要获得融资必须以光伏系统安装之后的发电量所带来的收入作为条件,属(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于项目融资。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在目前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9]
(4)光伏发电并网存在瓶颈。与传统发电形式相比,光伏发电的优势在于,功率选择灵活,维护相对简单,拆卸方便,其作为分布式并网的电源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20世纪80年代开始,光伏发电开始迅速发展。[11]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系统有效而合理的并网是电力系统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解除了光伏发电并网存在的瓶颈,才能促使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世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针对我国光伏企业在国外所遭遇的“双反”威胁,我国光伏行业应建立一个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平台,共同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贸易争端威胁。强大的行业调研能力、迅捷的信息预警机制、灵活的应诉能力以及与外国同行间的沟通交流均是该平台应该具备的功能。另外,这个机制平台的建立过程中,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应发挥主导作用。
(2)规范产业规划,加强政府调控,助推实力企业提升产业结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必须依靠宏观调控手段减少资源调配过程中脱节的现象,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产业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受《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影响,光伏行业无序发展态势有所减缓,部分落后产能酝酿或开始退出,产业调整趋势明显。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日益强烈,上半年,我国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全行业占比近60%,前5家多晶硅企业占比超过80%,集中度持续提高。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结构,推动产业调整升级,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12]
(3)疏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资金的充裕是保障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为了疏通融资渠道,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的意见》等一些促进光伏产业融资的倾斜政策;倡导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开放社会资本进入行业,以解决“融资难”问题;规范光伏行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适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光伏项目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民生项目对光伏发电提供贷款贴息政策。
(4)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要分为并网运行、离网运行和混合运行三类方式。[13]我国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最近能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针对分布式发电并网发展难题提出诸多具体措施。例如,在建筑屋顶资源方面,对屋顶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适宜光伏发电应用的新建和改扩建建筑物,应要求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地方政府可将建筑光伏发电应用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及奖惩制度,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量的单位可按折算的节能量参与相关交易。在并网方面,要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网和并网运行服务。在市县(区)电网企业设立分布式光伏发电“一站式”并网服务窗口,明确办理并网手续的申请条件、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并在电网企业相关网站公布。[14]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 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J].中国财政,2014,661(8):67-68.
[2] 2012中国光伏装机1.19GW大幅低于预期[EB/OL]. 2013-01-16,.
[6] 王文祥,史言信.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形成:路径、机理与政策反思[J].当代财经,2014,350(1):87-96.
[7] 《内忧外患致朝阳产业步入困境_中国信息报》――透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尴尬局面[EB/OL]. 2012-09-05,http://.cn/jsdk/201209050021.shtml.
[8] 怎样看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EB/OL]. 2012-07-10,http:///energy/2012-07/10/c_123391828.htm.
[9] 袁艳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以基于光伏产业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0] 许振超.光伏发电并网面临的问题分析[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7
(7):119.
[11] T.M.Razykov,C.S.Ferekides,D.Morel,E.Stefanakos,H.S.Ullal,H.M.Upadhyaya,Solar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Solar Energy,2011(85):1580-1608.
[12] 工信部:下半年我国光伏产业有望跳跃式增长_产业经济_财经_中金在线[EB/OL]. 2014-08-20,http:///chanyejingji/
20140820/18732714.shtml.
关键词:市场;政府;良性互动;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29—02
一、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是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指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辅相成,协同合作,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和合力。
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由于市场与政府各自的缺陷提出来的。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有多大,其规模就多大。当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的时候,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极大地调动了业界进入光伏产业的动力,引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立刻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可是,好景不长,市场上的资本角逐的是利润,社会资本便一哄而上,涌向利多领域,国内市场不如国际市场,便涌向国际市场,由此造成风险大增,往往带来业界重新洗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市场缺陷导致的结果。据统计,2007—2010年中国太阳电池产业以高污染、牺牲廉价劳力为代价,产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太阳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到海外,还不断遭受“双反”调查。这究竟“喜”还是“忧”是令人深思的。或许有人说,这是“喜忧参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喜”是难以持续的,这种“忧”给人带来的悲哀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由谁来解决?要靠的还是政府“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就是针对市场缺陷,通过制定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并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当然,这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政策、手段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竞争规律,有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应通过政策“挥旗”指引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法律“棍棒”设置产业发展的。千万不能以长官意志代替市场运作,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国内外经验和做法表明,光伏产业的发展全靠市场的想法是幼稚的,全靠政府的想法是愚蠢的。只有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保证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二、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发展光伏产业的方式
1.微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企业层面上展开的。企业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体,又是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方面,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切切实实感受着政府各项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互动。什么是成功的互动?看的是是否影响企业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每个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是不同的,由此采取的战略也是有区别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决定是否进入光伏产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宣讲及咨询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企业能否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相关的管理经验优势,成功进入光伏产业,加快成长,既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帮助。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定一些企业无序进入光伏产业,也是预先防止过度竞争必不可少的。市场竞争需要优胜劣汰,政府也希望扶优扶强,避免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局面,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就体现在影响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上。
2.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一方面是在产业层面上,另一方面是在相对应的地方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带有突出的地域应用市场特点,中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也显得十分重要。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4个链条,但实际上还有很重要的链条光伏发电,如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作为低碳、绿色能源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链条。但由于发电价格、太阳能电池并网发电环节上的问题,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开发显得非常滞后。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需要的是光伏产业层面上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上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期待着光伏产业技术上的突破,促进发电成本逐步下降;也期待着在这一过程中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打开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3.宏观层面上的良性互动。这是在全国性统一市场和中央政府层面上展开的。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光伏发电战略定位到底如何?是主体还是补充?光伏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看国外发展光伏产业的做法和经验?等等。这需要在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从中国的光伏产业应用市场而言,目前从总体上看还是个潜在的市场,尚未形成理想的现实市场。这要求在微观、中观市场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靠中央政府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方针指引是不行的。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的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能否把握住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出有效的国家层次上的发展规划。从2011年推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看,觉得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的。如,对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潜在需求预测和分析不够,未能确认光伏发电的战略定位,未来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不明。提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在未来的五年间得到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问题是针对这一“整体竞争力”是如何界定的?要不要包括光伏发电应用市场?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重点在哪里?如何治理光伏产业过度竞争?等等问题,未能给出切入要害的、可操作性的规划措施。或许考虑到发展光伏产业充满不确定性,规划中长期发展存在诸多风险,不可能提得“过细”,但规划的价值在于“站得高,看得远”,若做不到这一点,规划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
2014年,根据“国24号文”文件精神,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密集出台落实。为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并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目前已经3批近200家符合光伏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行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光伏电站投资开发秩序的通知》,禁止电站“路条”倒卖,规范电站发展秩序。为进一步扩大光伏应用领域,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发电的有关政策》,允许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等建设并在中压侧并网的地面光伏电站可自主选择分布式电价或标杆电价,鼓励在城镇化建设中为分布式发电发展预留空间等。同时,能源局与国家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方面,国家认监委、能源局《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光伏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也将为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自律合作、完善行业信息统计与渠道等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银监会、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出台光伏产业金融扶持政策。
展望2015年,相关部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光伏产业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也需注意,密集的政策也容易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难以充分理解和贯彻政策精神,同时也恐导致政府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作用。
■光伏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将达到43GW,同比增长近19%,其中主要装机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装机量分别达到8.5、7和2.3GW,欧洲地区市场需求连续三年下滑。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13GW,同比相持平,居全球首位,其中大型地面电站将达到9GW,分布式电站将达到4GW。光伏电站由于收益较高,在相关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民生银行联合国内多家命民营企业成立中民投,注册资本金达到50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电站开发。恒大、巨人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涉足光伏电站投资。光伏企业也在加快业务转型,加大对产业下游项目的开发力度,掀起了新一轮的电站建设,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等甚至拆分电站业务单独上市。光伏行业的投资热潮已从早年对光伏制造业的投资转向光伏应用。
展望2015年,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50GW,我国将达到15GW,分布式发电量高速提升。但是,受限于光伏发电成本、补贴总额和消纳能力,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定区域的装机量也将步入瓶颈,这就需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发展战略,从生产商转向服务商。光伏应用方式也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拓宽光伏应用深度与广度。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在供需失衡和产品同质化等压力的驱动下,骨干企业加大了工艺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55-260W,同比提高近6%。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至11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h/kg。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瓦,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9元/瓦,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瓦。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2015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题。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超过18%,单晶硅电池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0-265W。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PERC电池、N型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也应看到,技术进步给晶硅组件成本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正快速崛起。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达到50%,短短五年电池转换效率已从3.8%提升至20%以上,电站资产证券化也在力促制造企业与投资商合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触底反弹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稳中有升,将达到28万吨。我国多晶硅开工企业约18家,产能为15.6万吨,产量约为12万吨,同比增幅近50%,进口量约为9万吨。受多晶硅价格回暖影响,多家多晶硅企业止损转盈,领先企业毛利率甚至搞到20%以上。全球光伏组件产量将继续增长至48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将超过30GW,同比增长15.4%,出口占比预计在60%以上。根据对通过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产能在200-500MW的企业产能利用率72%,平均利润率为0.2%;产能在500MW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80.8%,平均利润率2%,我国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得到有效提高,但受组件价格小幅回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受美国二次“双反”和欧洲启动调查影响,组件出口对全年波动较大,出口份额一路走低。尽管有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助力,组件方面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展望2015年,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0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3万吨,产品价格仍将在20美元/kg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50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35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电力消纳和分布式应用推动进展缓慢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增大,此外日本市场也缺乏发展后劲,美国对我双反正如火如荼,欧盟也启动对我出口组件产品的违规调查,这些不利因素都将给企业带来供需及经营压力。
综上所述,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骨干企业盈利继续上升,新兴海外市场蓬勃发展,有望扭转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存在,产业仍将承受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缓步推进,市场仍将承受供需压力,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加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未来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光伏“双反”措施实施前抢出效应的拉动以及中日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推动光伏市场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6月美国光伏“双反”初裁税率出台后,不但税率明显提高,而且堵住了我国通过购买台湾地区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进行避税的漏洞,必将对我国向美出口光伏产品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日本市场虽然大规模爆发,但由于补贴额度偏高和光伏电力消纳问题,随时会因为政府财力支出有限而削减补贴。欧洲市场对我国有限价限量的措施,不仅使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竞争力下降,而且“双反”发起方仍在鼓动欧盟外贸部门实施更加严厉的贸易制裁。此外,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一部分为转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据消息称欧洲意欲加紧对此类贸易规避措施的调查,如若成行,我国对欧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仍待完善
虽然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光伏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光伏政策协同性有待提高。受限于机制和体制问题,部门间的政策尚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导致部分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如光伏补贴问题等。二是地方出台政策不完善。部分省市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但由于未指明补贴年限,投资回收期难以预测,给企业融资带来挑战。此外,部分省市备案容量与国家下发配额容量不匹配,造成超出配额的光伏电站尽管拿到路条,但仍享受不到国家电价补贴。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电价调整机制。电价政策的刚性调整与产品价格的惯性下滑给投资者带来抢装机会,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的季节性波动,造成装机量大起大落,影响市场良性发展。同时电价调整不及时也会造成装机量增速过快而带来局部地区电力消纳和补贴负担重的问题。四是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过快增长为未来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光伏应用所需的土地、屋顶等均属于稀缺资源,增量有限,而光伏电站寿命在20年以上,流动性差,如若因市场快速扩大提前透支,将影响未来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供需失衡问题仍不可忽视
我国光伏组件年产能高于40GW,2014年上半年实际产量为15.5GW,折合年产量31GW,二者存在一定差距。若当前处于停产状态的产能重新启动,还将使差距进一步扩大。产能供需失衡主要源于产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缓慢,这又可细分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常采用多种手段阻挠其他地区企业利用本地资源,造成重组进展受挫。二是受制造业利润薄利化、融资成本高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企业横向兼并意愿不强。三是由于经营情况持续好转,部分企业通过技改或投资建厂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四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都会大幅提升组件产能。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暗藏隐忧
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刚刚兴起,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由于冬季的抢装赶工,也容易带来重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给未来光伏电站发电量带来隐患。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需通过引进第三方保险、敦促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产品检测认证等手段解决。
■对光伏行业的金融支持仍待加强
由于光伏行业近几年的大起大落,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投资意愿仍较为谨慎,对部分企业不仅不续贷,反而抽贷,造成光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高。同时金融机构难以甄别技改带来的产能提升与单纯扩大产能,从而采取一刀切,使得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难以投入资金开展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升级。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尽管已经有一些金融资本进入,但贷款审批周期长,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快的特点不匹配,并且贷款回收期短,与光伏电站20年的运营特点不匹配,同时,金融机构仍不支持电站项目质押贷款,仍需要其他资产做担保,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总体来看,符合光伏产业特点,满足光伏企业需求的金融支持手段仍有待加强。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
一方面展开全国太阳能资源勘察与调研,分析各地区光伏发展潜力,结合光伏补贴总量与电网实际,统筹考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光伏开发规模与节奏。研究制定上网电价随装机规模与系统成本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能源、财政、商务、科技、金融、电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市场发展中的职责,细化完善“国24号文”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避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错位、缺位和扭曲。
■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开辟国外新兴市场
一方面,在进一步推进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建设的同时,扩大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合肥“光伏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资金资助困难家庭安装光伏系统,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经初步测算,该模式年均市场规模在600MW以上。另一方面,为摆脱欧美“双反”贸易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商务、外交等部门通过对外援助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等多渠道支持重点企业拓展新兴市场,金融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
■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
一是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清理取消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限制措施,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光伏市场体系,消除企业兼并重组制度。三是继续贯彻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划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间接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防止产能无序扩张。四是联合金融机构、保险、下游电站投资商等多方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扰乱光伏市场秩序的企业采取降低信用评级、减少相应支持等措施。五是加强光伏市场监管,完善光伏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对于产品不达标、不合标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杜绝行业恶性竞争。
【关键词】光伏产业 双反 对策。
一、引言。
基于新能源的技术的不断革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势必成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物质,其中太阳能在地域分布、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将使其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更加广阔。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根据规定,欧盟须在9月6日前决定是否立案。
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的诉讼案。
二、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对待。政策上盲目引导其发展,导致光伏产品大量过剩。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体技术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政策的驱动下,截至2011年下半年,全国陆续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盲目跟风,低质化、低效率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光伏企业就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2。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弱于欧盟国家。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尽管在金融危机之后不断完善,然而在扶持内容和形式上同国外政策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国家补贴对象方面,国外为企业或居民,而国内则是企业。其次,在税收信贷优惠方面,除了几个省出台了地方性税收优惠推进该地区光伏发电以外,我国还尚未出台国家性文件。最后,在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方面,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就规定了对新订立的合约,每年承诺价格减少5%,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而中国大多数光伏企业还停留在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组件的阶段。德国早在1991年为支持其光伏产业的发展,率先推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随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实施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政策”,“强制上网电价”等一系列完善的光伏扶持政策。
2。中国光伏企业不能审时度势,还停留在以数量和价格优势取胜的过时阶段。
2。1过分看重产量,大量从欧盟国家引进原材料、技术、设备。中国光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在设备制造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此项进口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就21世纪产业结构分布看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绝大优势,况且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更得讲技术上的优势,而中国企业的做法虽显然是通过产量达到规模经济和资本原始积累,却没有认清当前时代形式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方针,出现对欧盟国家在原材料、技术、设备上的依赖现象。
2。2国内市场需求小,过分依赖欧盟市场。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以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表1概括了近十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情况。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平均以每年122。64%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产量增长率均在100%以上。2007年到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占全球产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4%飙升至2011年的48%,超过了一直居全球市场首位的日本。从图1可以看出,全球的光伏产品需求最大的是欧盟,其次是美国,中国最少。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巨大,而中国国内的需求没有打开,对光伏产品需求最大的欧盟国家便成了这巨大产量的买家。同时由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中国国内市场小,就导致了光伏产品的输出过分依赖欧盟市场。
3。美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顺势抬头,影响了世界市场自由贸易的进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债务危机加深、欧洲市场萎靡使其光伏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欧洲经济的不景,造成国内光伏产品出现滞销,价格大幅下降,行业亏损严重。欧盟国家为挽救国内光伏企业,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然就剑指占据世界供给市场最大的中国光伏企业,对其进行“双反”。
三、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光伏产业向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发展。国家应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防止盲目化发展。逐渐细化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如信贷优惠支持等。进一步降低针对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资金成本,引导各方资本、资源对光伏产业进行长期投入,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思路,努力将光伏产业引导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2。各个光伏企业应当联合起来,控制产量。对于产能大量过剩问题,让单个光伏企业减少产量,并不能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而应当让各个光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减少产量,控制产量,提高价格,从而避免国外企业和政府抓到“双反”的把柄,维护好自身权益。
3。组建研发中心,开发核心技术,减少甚至消除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过去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大产能,如今高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光伏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应当推行的方针是光伏企业着力组建研发中心,吸纳优秀技术人才,开发出光伏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再受国外技术的控制。
4。开拓国内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国内光伏市场中消费需求不大,光伏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媒体传播等方式将国内消费市场作为光伏的新利润增长点.可以有效避免当国外“双反”调查发生时的订单减少,利润受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1(7).
[2]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茕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l(6).
[3]张兴科.光伏发电亟需政策和立法给力[J].科技和产业,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