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气体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不侵权之诉 行政行为利害关系人民事诉讼法
确认不侵权之诉是知识产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近年来开始使用的新型诉讼武器,目前尚无法律对提出确认不侵权诉讼制度的条件进行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曾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对确认不侵权诉讼进行了说明,但这毕竟并不是法律,故目前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受理条件仍与普通诉讼相同,在实践中仍有灰色地带未能填补。其中,行政处罚利害关系人是否具有不侵权之诉的当事人资格就是其一,这在无锡艾弗诉香港鳄鱼商标不侵权案中就得以体现。由于这一问题主要涉及诉讼程序法,国内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也未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故作本文以作粗浅探讨。
一、案情
无锡艾弗是一家专门从事服装定牌加工业务的公司,多年来经韩国“Crocodile”商标权利人韩国亨籍公司授权加工生产鳄鱼牌服装,其所有服装必须全部发回韩国,在中国境内不得进行任何销售。2010年2月10日,无锡艾弗收到上海海关作出的《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告知书》,称其一批附有“CROCODILELADES”吊牌及腰背贴的牛仔裤侵犯了香港鳄鱼恤公司在海关备案的“CROCODILE”商标专用权。《告知书》称,如果无锡艾弗认为海关扣留的货物未侵犯鳄鱼恤公司的“CROCODILE”商标专用权,应当向海关提出书面说明并附送相关证据,并在2010年11月8日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或财产保全措施,逾期海关将有关货物。香港鳄鱼恤公司到期未向法院提出申请,上海海关随后将涉案牛仔裤放行,但无锡艾弗也因违约而蒙受损失。无锡艾弗认为其在韩国拥有合法注册商标,全部在外销售,国内仅仅贴牌并无任何销售的模式不可能造成国内相关公众的混淆和误认,不应被认定为商标侵权。因此,无锡艾弗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现该案已审结,一审法院受理此案并判决无锡艾弗胜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二、评析
该案虽已被法院受理并审结,但并不影响笔者对行政处罚利害关系人是否具有当事人资格这一问题的质疑。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关于受理条件的例外规定,对于下列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见,在本案中,由于无锡艾弗的涉案牛仔裤由上海海关扣押,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故无锡艾弗所提起的不侵权之诉属于民诉法规定的受理条件的例外情况。笔者认为,依据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行政部门对被控侵权人造成威胁或实际损失的,被控侵权人只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无法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
在一审中,当事人适格问题也被香港鳄鱼恤代表律师提出,但一审法院认为:“虽然原告时,上海海关对涉案行为尚在处理期间,但在一审法院首次开庭之前,上海海关发出了不能认定原告出口的货物是否侵犯被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通知,即海关未能在其处理期间对原告的行为性质作出认定,从而使原告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处于待定状态,而被告在收到通知后并未更具海关的通知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或财产保全的措施,因此原告向法院提出请求确认不侵权的诉讼可以使诉讼纠纷的不确定状态得以结束,并使其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故原告的确认不侵权之诉符合的条件。”笔者认为,法院在此问题上阐述的理由并不成立。首先,上海海关发出不能认定无锡艾弗出口货物是否侵权的通知并不影响海关已经扣押无锡艾弗货物这一事实的成立,即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并造成后果。其次,法院解决任何一场纠纷都应当坚守程序正义原则,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法院不应以使“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为理由破坏程序正义。
当然,一审法院这样处理此问题也情有可原。一方面,该案涉及众多代加工厂商的命运,更是牵涉到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最大代加工国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该案的实体问题显得重要得多;另一方面,该案也凸显了目前的《民事诉讼法》对确认不侵权之诉的规定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设立确认不侵权诉讼的目的在于限制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力,同时给予因滥用权力受到侵害的人提供一种主动性的法律救济途径。然而,当知识产权权利人如同本案的香港鳄鱼恤公司一样通过行政部门对被控侵权人造成威胁或实际损失的,在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下,被控侵权人只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无法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不仅使其变相丧失了本应享有的部分诉权,也增加了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力的可能性,这显然对被控侵权人不公平。
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长升趋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呢?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引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又与日益发达的现代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倡导节能环保,开拓新兴工业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不仅工业企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会造成一定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用电、用水、用纸……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科学地生活、工作、学习。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绿色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仅如此,还会将水域面积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最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星球。
摘 要:两会委员提出推动“碳期货”市场建设使碳交易再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在介绍碳交易市场概况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者曾经提出的理论,以北京交易所碳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结合模型和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定价;实证分析
1.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的全球气温变暖,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我国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十二五规划”中明文提出,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于2020年将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
世界上第一个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温室效应影响的国际公约是1992年5月9 日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公约》),在此公约中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要求发达国家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由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履行公约的资金支持。其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上。
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可谓是《联合公约》的进一步发展,使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2009年12月7-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继《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它商讨了《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节能减排方案。我国对此一直表示积极的配合态度,中国政府代表表示,2016~2020年中国将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
碳交易市场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了进一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全球变暖现状,《议定书》实际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交易对象――碳减排额度,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的交易。《议定书》建立了三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减排机制。其一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即某一缔约国(一般为发达国家)与某仪非缔约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在清洁发展登记处的减排单位的转让,在非缔约国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协助缔约国通过此机制项目获得“核证减排量”也即CERs,以降低缔约国履行两河国框架公约的成本。
清洁发展机制赋予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向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投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项目,从而获得CERs。其二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简称ET)。这一交易机制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交易碳排放额度。赋予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其许可排放量的缔约国从其他拥有剩余排放量的缔约国购买CERs,其过程包括“分配数量单位”、“排放减量权证”、“排放减量单位”等减排单位核证的转让或获得。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的同事,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其三是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其核心是缔约国之间以项目为基础的一种合作机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可以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配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通过此机制实现了减排成本较高的缔约国在减排成本较低的缔约国实施温室气体排放项目。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机制的对比可以看出,碳交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CDM和JI为代表的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交易形式;另一类是以ET为代表的配额型交易,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由于我国是《京都议定书》的非缔约国,因此不能直接开展配额型交易。我国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减排交易形式,最主要的是CDM机制。
目前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 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其中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 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2年1月13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省、湖北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起了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实现低成本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大部分比较分散,多是企业之间的场外交易,缺乏价格机制,而且以CDM为主的品种较为单一,再加上市场和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因此还没有建立成一套完整的定价、核证体系,导致我国碳交易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碳市场价格,不利于争取国际价格决定权。
2.变量选取
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只有通过全人类的集体努力,这种变化才能得到缓解。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融资
商业银行在为社会调动和分配金融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那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融资,无论他们善待气候,还是损害气候,都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由于这类投资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持续进行,银行业现行的投资组合决策就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气候变化如果有影响也是有限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决策。当规模优势驱使商业银行为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提供融资时,商业银行经常以支持当前产业和成熟技术为借口,往往会提供大部分份额的投资款项。根据最近的两项研究,有些大型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增加了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的全部排放量。由于继续坚持这样的经营策略,部分商业银行事实上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帮凶,
幸运的是,这种情形目前正在悄然变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将会对他们的业务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例如,为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性管理框架将会要求客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投资洁净能源的生产。此外,由于严重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将造成客户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风险的大量发生,从而增大了商业银行自身投资组合的风险。最后,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也将会给那些“产业落伍者”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因此,目前金融机构不但意识到了一般性的金融风险,而且也意识到了过渡到与气候友善的经济将存在大量的盈利机会。据估计,目前气候变化影响了全球20%的国内生产总值,众多产业部门中的气候风险比利率风险或外汇风险更加严重;商业银行潜在的商业机会可能更大。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可能高达1.9万亿美元,全球碳市场价值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商业银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避免进一步破坏气候。一是减少甚至停止支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运输的新建项目。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家一致认为,要避免气候进一步恶化,一定要大幅度,迅速地降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斯特恩估计,到2050年二氧化碳量要低于550ppm,全球电力部门必须减少60%~75%的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450ppm,其他行业也应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而要使气温达到2℃的目标值,仅有60%的可能。如果要使这种可能性增加到90%或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则必须低于450ppm。目前已知能实现回收利用的全部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全球的碳汇量。即使只消费这些目前已知的化石燃料,也会引起气候风险。从气候角度看,继续寻找新的化石燃料矿,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具有高度的危险性:每一个新矿的勘探和开发都会造成现有碳汇量的更大压力,破坏为稳定气候正在进行的任何努力。无可置疑的是,商业银行往往是高利润行业重要的融资人。如果商业银行要在促进过渡到低碳经济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就必须逐步明确减排期限和目标,停止对石油,煤和天然气开采及相关运输(例如管道和装卸站)新建项目的支持。二是减少甚至停止对新建燃煤电厂的支持。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看,与天然气相比,煤炭是最肮脏的矿物燃料,每单位能耗比天然气多排放70%的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8%,但在全球电力行业的气体排放中却承担72%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立即终止对新建燃煤电厂的支持。三是减少甚至停止支持其他最具危害性的温室气体密集型行业。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一些其他产业部门的活动也对气候造成了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在为这些部门提供融资活动时应该考虑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并应停止支持在这些部门中对气候产生高度影响的活动。需要特别考虑与温室气体密集的活动和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交通工具气体排放等。
减少直接导致气候恶化项目贷款和投资。一是评估和报告与金融服务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了减少金融服务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评估并向客户报告与金融服务有关的排放量。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金融服务当前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评估的计算方法应该建立在以企业为单位和以投资组合为广度的基础上。为了践行温室气体排放量转让的最佳做法,商业银行应要求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客户在评估和报告融资过程中采用温室气体议定书。一个大型机构投资者联盟要求跨国公司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披露其他与气候相关的资料,商业银行也可以依托碳披露项目计划进行工作。目前1000多家跨国公司在碳披露项目计划网站上披露了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是建立投资组合,企业单位的减排目标。三是建立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为确保达到或超过了减排目标,商业银行应建立并使用适当的管理机制,并把最佳气候政策传递给他们的顾客。这包括可以适用于全部银行业务和单独金融服务如市场研究、资产管理、零售,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项目融资和保险等不同的管理机制。
为确保符合其他的企业政策和战略目标,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应与商业银行已使用的、较高级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如信用评级,风险管理框架或人力资源政策一样的严格。但管理气候变化的机制关键在于,他们还应包括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减排目标的激励机制。
为过渡到低无碳经济提供融资服务。一是增加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技术的融资,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的项目。商业银行应制定一项积极主动的策略,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计划和项目的投资。商业银行应侧重选择为最好的、长期的能源提供融资,包括效率性能源,太阳能及风能。在支持有更多混合影响的技术,如生物量和生物燃料,或作为临时的过渡性的办法,如天然气发电厂的问题上,他们应该更加地谨慎。二是扩大对气候有积极影响的零售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供应。商业银行应为他们的零售客户开发一系列应对气候敏感性变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包括一些帮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节能住房和家用品方案,并对客户的存款以有效缓解气候影响的积极方式进行投资。
商业银行应增加供应能提高能源效率的产品,例如,“区域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按揭。目前,一些欧洲商业银行已经对家园提供了符合一定能源效率标准的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其他商业银行也创造了融资项目,以帮助业主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并购买更多的节能型家电。商业银行也应创造储蓄和投资工具,投资于这些抵押贷款中,或投资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措施中。
必须要指出的是,商业地产是许多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的业务,是实现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效率的一个最有前途的行业。根据IPCC的报告,使用成熟的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排放量,而且也可以实现净投资回报率。为确保这些机会能够被抓住,商业银行应要求商业地产客户满足严格的效率基准,与客户一起进行结构化投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结论
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并影响到地球上生活的每个人,而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严重性和破坏性,因为对世界上许多穷人来说,气候变化很可能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计和生活本身。
与低碳相对应的是高碳。那么,碳排放多少算高,多少算低呢?
很多人早晨起来,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了一个汉堡,喝了一碗牛奶,然后穿上外套,坐上公交车去上班;坐着电梯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本是平凡人的一天,没有摄像机在旁拍摄,但是,温室气体却记录下了全部过程。电视机搜索信号和播放节目,是用工厂烧煤发的电。在中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52克;汉堡和牛奶离不开养牛场,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衣服生产,公交车行驶,电梯升降,无一不和能源打交道。像这样,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个工厂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称之为“碳足迹”。
碳足迹(oarDon footprint),也被称为碳指纹,是衡量的标准。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个人,或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概念以“足迹”为喻,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所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开车上班、乘飞机旅行,还是使用电灯、电脑等,都将间接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总的来说,“碳足迹”就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那么,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会因为上述活动导致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可能无法一概而论,但是,按照人们的消费习惯,可以作一个粗略的估计。
“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组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启动一个新项目:碳计算器。该计算器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链条直观而简洁地呈现出来: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1000公里以-=公里数×0.139。
那么,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 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几棵树来补偿呢?
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碳排放;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1棵树来抵消: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