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因务工等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与上辈亲人、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5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全国约有5800万人,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占28.29%。
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有近8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率也在逐渐上升,据来自某机构的数据显示,20.1%的在押犯曾是留守孩子。
2.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自我监护等四种类型,其各自的监护特征和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如表1所示。
在农村非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中,有72.5%的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的儿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则留守在姨妈、姑姑、舅舅等亲戚家。在上述监护类型下,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还是由姑姑、姨妈等其他亲戚代养,这些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多是粗放型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一般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也很少和学校监护进行协调,这些都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
表1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多为6~16岁,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长期远离家乡,很少能够满足儿童此时对关爱的需求。再加上代养人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致使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里,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导致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独内向,或因自闭盲目导致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易造成儿童偏执、癔病、自恋等综合性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为19.8%,远高于在双亲监护下的8%。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中,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的占到了55.5%的比例,这些儿童在对待批评教育时往往会选择游逛、逃避,严重者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的关键期极少受到父母的引导、教育,导致这些儿童对双亲爱护的需要特别显著,而其他监护人由于受知识、时间、身体健康状况等的限制,很难履行完整的监护职责。因此,在这些儿童遇到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各种人生境况时,通常缺少必要的倾诉对象和有益的指导,最后只能自己解决。他们遭遇挫折时往往不愿与人交流,在心理、性格等方面极易走极端。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统计
■
笔者调查发现,近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65%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30%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有“恨自己父母”的表现。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它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弥补自身缺点并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特别是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阶段,性格和情感的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对儿童起着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基本上没有得到连续的、良好的亲子教育,很少获得来自父母的关爱、教育,极易造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没有父母关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因此,缺乏完整的家庭亲情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亟待完善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薄弱,办学质量不高,教师管理不严格,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叛逆等不良倾向。据笔者调查,农村中小学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少有计划、成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律教育。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致使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他们或辞职、改行,或想方设法向县城、发达地区转移,这些情况更加恶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同时,儿童的行为多受环境的影响,模仿性较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有些错误不能及时约束。特别是在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都很难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多种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关系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障碍,行为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缺失感情关怀,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冷漠、交往能力差,表现出冲动、易怒、自私、蛮横霸道等特点,且行为控制能力较低,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而监护人对这些孩子仅是在物质上给予了保障,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则少有关怀,致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出现危机,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强,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上的疾病。
3.学习心理问题。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又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他们独立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学习往往是应付了事,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且极易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进而对他们的将来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教育与心理沟通,因而父母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做到每周交流一次,除了电话,还可以用书信、邮件等,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应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注重心理沟通,营造出爱的氛围,从而帮助他们对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学校应利用假期家长回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形成家校合一效应。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还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局面。(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2)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孩子在校由学校监管,校外由农村社区督促监管。
4.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树立榜样教育,激发其他留守儿童上进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和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各方面,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感;家庭教育
在农村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情景再现一
今天走进教室,班长报告杨××又没写作业。我一听又是他,这个孩子作业拖拉马虎,经常出错,而且字也不能认真写,于是我让他奶奶到学校一趟。他奶奶来了,一脸无奈地说:“他爸爸妈妈都去打工了,我也管不了他,让老师费心了。”
学习马虎、成绩滑坡、厌学逃学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力度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再现二
按照惯例,放学后学生排好队由班主任送出校门,但这一天,我刚要送队伍走,可是陈××哭着对我说,她的一卷透明胶和一把小刀被彭××偷去了。
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出现很多问题:
(1)逆反心理严重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3)有被遗弃的感觉
(4)对父母充满怨恨
(5)柔弱无助
(6)道德品行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下面谈几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3.平等对待
4.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5.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也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些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人际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 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妒嫉、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3.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 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以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 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 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農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 肯定成绩,大彻大悟
关键词:寄宿制;留守儿;心理
一、要定期开展家庭日活动,让学生在校就能找到家的感觉
许多学校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来去匆匆,时间卡的非常紧,几点起床,几点几分赶到教室早读等等,尤其农村寄宿制学生更是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显得单调乏味。为此,我认为适当的时候有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家庭日活动,让他们穿着休闲一些,在一起做做游戏、拉拉家常、唱唱歌、嗑嗑瓜子,和学生一起就餐吃饭,一起看看电影电视,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加亲如一家人。
二、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学生的父母亲人
学生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随时都会遇到难题,作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我们要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
在布局调整前,大部分农村学生走读,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衣食无忧。到了寄宿制学校,衣、食、住、行都靠自己,有些学生穿衣、洗碗都不会,更别说铺床、叠被、整理内务了。因此,老师既要当文化课老师,又要当生活指导老师,甚至有时比学生的父母还要付出的更多。在食堂,老师要组织他们打饭就餐,教他们洗碗洗筷;在宿舍,老师要手把手教他们铺床、叠被子、拖地、整理内务,拖鞋怎么摆,牙刷统一摆啥样,并不厌其烦地训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后,和学生一起打球玩游戏,一起参加课外活动;晚自习看学生厌学了,给他们讲故事,看有些学生不高兴了,过去和他谈谈心,帮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有些学生心情不好,遇上难事了,或者想家了,晚上睡不着,生活指导老师就要陪护他们,并且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责任心,更要充满爱心,用父母呵护自己孩子般的亲情呵护学生,甚至有时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有耐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校比在家生活的更快乐,有种归属感
多年寄宿制学校工作的经历,我深深感到寄宿制学校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的学生比原来走读学校的多,这与学生缺失亲情的引导管理有直接关系。如有的学生住校睡不着觉,有的学生吃不惯学校的饭,有的学生感到学校人太多很压抑,于是产生了厌学情绪。为此,学校应该在完善配套硬件设施的同时,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几种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是让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我校先后建立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跳绳、沙包、踢毽等十多个体育兴趣小组,让寄宿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在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中获得快乐。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学校通过捐赠、采购等多种渠道充实了阅览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配置了图书,给每个学生都办理了免费图书卡,让学生体验读书带来的快乐。三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学校组建了艺术团,排练话剧、小品、歌舞剧等,多次获得区级和市级奖励。每学期定期开展一次大型的文艺演唱会,让有才艺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和个人争光。
四、建立健全沟通机制,让学生和家长随时联系
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这几年,我发现有些学生课间或休息时间,总在校门口转悠,期盼家长出现。因为每天总有部分家长带着吃的、学习用品或衣服来学校看学生,有家长来的学生总是很高兴,而盼不到家长的部分学生,则上课无精打采,课下闷闷不乐,还不时出现学生逃课的事情。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首先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都至少召开两次以上,在与老师沟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与自己的儿女在校内相处,让学生体验亲情带来的快乐。其次,设立了家长接待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时段设立家长接待日。为不影响学生上课,规定每天有专人接待家长,并让家长在指定地点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体验亲情带来的快乐。
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