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生态;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逐年来,城乡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旅游景观的构建具备长线的经济基础优势、地区区位优势和政府优势,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而在城市内的引入景观已趋于饱和、城市区域界限逐步消失,乡镇间旅游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由外重要。
1 乡村旅游景观构建的优势
生态因素是城郊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基础,反过来,城郊乡村旅游也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这一关系,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价值取向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国家、社会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从1998年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至今,可以看出我国对乡村的建设从未放松。而现在及未来都是国家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着力推进各项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乡村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乡村旅游的成为当下当仁不让的切入点。在如此环境下发展乡村旅游景观可以算得上是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吸引,这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保护大前提的基本要求,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因此,乡村旅游景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现代人群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迫切需要回归自然以放松工作学习压力。而名川大山等传统旅游景点的局限性太强,城乡间的短途乡村游将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面对民众日益增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景观的唯美、唯艺术的模式化及城市人工景观的“去自然化”,民众在精神层面上渴望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强调民众的自然感受和参与。因此,构建乡村旅游景观是生态影响及民众的共同需要。
2 构建具有地域性、节能性乡村生态旅游景观
2.1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质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构建生态价值取向观是“尊重自然”的表现,是建设特色型、节约型景观的要求。当前,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人造景观”泛滥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现象。规模上贪大求全和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人造乡村景观”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忽略原有宝贵的乡村自然资源及特色,失去“乡土气息”的特色。“人造景观”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的生态原则。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文化差异,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异质文化。特色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也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城郊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风景,有其自身的特质,农村风光、固有的风景名胜及乡村民俗文化均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可挖掘可表达的内容,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必须抓住“土、野、乐、趣”的特色。“尊重自然”是一个共性基础,针对不同地区,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尊重自然”既是源于对生态的考虑,亦是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手段。
2.2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
建设特色型与建设节约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生态属性既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也是其创建节约型景观的先天条件。依据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点,即建设内容包括:①建成的景观能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吸引招徕游客;②建成的景观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③景观设计要考虑在合适的地点,设计相适宜的项目,让游客具体参与一些乡村活动。
2.3 城郊乡村旅游的景观类型
2.3.1 乡村风光观赏型景观
以自然山水景观、野生动植物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乡村民俗景观为基础,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观光旅游景观开发为主,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
2.3.2 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
以观光为主、采摘为辅的果蔬采摘园是典型的具体形式之一。游人融入自然野趣的采摘环境中,体验休闲的快乐,享受采摘成果。这种保持自然野趣的景观形式,目前普遍受到游客的欢迎。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游客兴趣,有选择地种植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农产品,通过农副产品销售与特色餐饮美食、采摘垂钓活动等结合,可以形成“采摘园”“垂钓世界”“美食村”等特色景观。
2.3.3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就是通过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物质表象是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营造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的设计要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将务农体验活动的场所、设施、活动环节视为一种景观,通过对自然的再现与解读,表达出特有的景观状态。
2.3.4 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
不过分偏重某一类型,而是几种类型的融合。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土文化,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规划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景观活动。景观设计内容应注重康体、休闲、娱乐相结合,强调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
结 语
鉴于城郊乡村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建立生态价值取向观,目的在于运用生态价值取向观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意识,以确保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能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突出生态效益,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城郊乡村旅游是一块潜在的大市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城郊乡村旅游,能更有利于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今天,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语言、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无论设计语言、形式如何变化,那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尊重自然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反映生态价值取向的。
参考文献
[1] 黄鹂. 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4-108.
[2] 朱建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2):78-82.
[3] 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
[4] 戴春芳,王志凡.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8(22).
[5]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6(4).
[6] 王云才.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
1.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
1.光
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气候
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米/秒。往往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3.空气
(1)氧气
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氧气含量较高,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氧气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氧气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
(2)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使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起到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
(3)植物精气
森林里的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
(4)洁净的空气
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4.风
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森林小气候环境,它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三、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从森林面积的绝对数量来讲,居世界第五位。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大小兴安岭壮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森林区特殊的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十分看好。我国被海内外游客评选出的“我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就有35处与森林有关。
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意义
1.是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是产业转换的必由之路
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是生态文明的良好体现
在我国历史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还是平常百姓,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正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文明的良好体现。
4.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
只有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才能打造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即深度开发现有的各种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
参考文献:
[1]李肇荣.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2]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
关键词: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元阳县地处我国云南南部,近年来,其由于所具有的大量原生态森林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元阳为核心的哈尼梯田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价值极高。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却发展迟缓。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对元阳地理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以良好措施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旅游业发展。
1.元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森林资源
1.1地理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东南与金平县接壤,西南与绿春县交界,西与红河县相邻。县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地起伏,无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峡谷区以及中山等。气候方面,元阳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使气温具有多样性,具有6种气候类型,有着干湿季分明、终年多雾的气候特点。同时,因为该地区地形形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地貌还是气候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1.2森林资源
元阳县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根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林业用地111203.8hm2,其中公益林45444.2hm2,占林业用地38.8%;商品林71759.6 hm2,占61.2%。在商品林面积中有林地82701.8hm2,占70.6%;疏林地316.5 hm2,占0.3%;灌木林地18015.0hm2,占15.4%;未成林地2141.3hm2,占1.8%;无林地13983.9hm2,占11.9%;苗圃地45.3hm2。在公益林中,有林地23507.1 hm2,占51.7%;灌木林地12471.0hm2,占27.4%;疏林地1433hm2,占3.2%;未成林造林地46.3hm2,占0.1%;宜林地7986.8hm2,占17.6%;全县活立木蓄积8441610m3,公益林为2984849m3,占全县总活立木蓄积的35.4%;商品林蓄积54567611m3,占64.6%;全县森林覆盖率41%,林业总产值4934万元。同时,境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种具有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濒危动、植物,在山体构造方面,具有奇、险的特征,旅游价值极高。
2.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元阳县的梯田文化、梯田景观小有名气,但是水生植物景观与森林景观资源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元阳县旅游产品单一,对于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缺乏与缓慢性,没有达到人们旅游的更高需求,在娱乐活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2缺乏整合与提升
景点在建设方面比较粗放,且景区在设计方面缺乏主题与特色,基础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往来游客的需求,应适当整合现有基础设施与功能资源。
2.3保护意识淡薄
在梯田与保护区附近,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无序建房的情况,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当地对外来文化涌入的现象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创新开发理念
根据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将完善、创新与开发作为元阳县森林资源的发展核心方针,并充分挖掘现有森林景观以及梯田资源,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相关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其次,需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线,在巩固开发现有梯田资源景观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县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产品,通过原始森林资源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并大力营造当地的旅游品牌以及旅游环境,以此在资源旅游的基础上能够为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与观光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3.2转变旅游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单一化、固定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的需要。对此,需要元阳县能够积极地开发完善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并从以往单纯对森林资源“观光性”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观光同休闲兼具”的发展方式,以此在创新旅游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够使元阳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合理管理机构的建立,才能够帮助元阳县旅游业在有序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在本地区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管理区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文卫、治安、项目建设、防灾以及旅游等系列工作。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做好森林资源的防灾救援以及生态保育等工作,以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队伍建设
人员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充分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应用,以积极吸引高素质外来人才、培养本地人才建立起旅游管理队伍,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进一步保障该队伍建设的高素质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元阳县森林旅游事业在高水平、高素质队伍的管理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生态旅游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如在较为原始的森林中观光、在冰雪覆盖的地方旅游等可以使得大批的人的到来,加快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即使这给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要想其可以持续的经营下去,那么就必须正视其出现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使得生态旅游达到健康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拥有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自然界的资源,不管是我们国家的政府,还是进行旅游有关的人们都有义务主动地保护它。
第一,使其健康的发展可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减少给我们国家遗留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二,生态旅游能否健康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最为巨大。因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此以更加良好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加进当地的产业以生态经济的形式发展。第三,加强我们国家的环境的继续生存性。因为近年来因为发展旅游业使得很多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使其以健康的状态发展可以减少破坏。
二、在我们国家出现的生态旅游问题
虽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隐患。这是因为生态旅游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人对其的了解不够深。并且对于我们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差,同时我们国家对于这个环境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使得我们国家在生态旅游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对其的开发没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导致各种污染
横生
我们国家虽然慢慢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的健全,但是已经造成的污染以及正在产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还在发生。进行旅游开发的人们,在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改造时以及进行经营时,没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或者是为了多赚私利就故意没有采取相关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计划,简单的对环境进行改变,使得管理上出现很大的漏洞。在进行旅游时,游客们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随意乱扔各种垃圾;过多的游客使得当地人群容纳量大大的超标;观光时人们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意折花草树木、抓动物等。
(二)进行旅游的时间过长,活动很多次超过生态环境的容纳量
现在进行的生态旅游有很多人去进行观光,而且旅游区开放时间特别多,使得该环境没有适当的恢复期。这些导致当地的很多珍稀物种逐渐消失,生态链出现断裂。而且为了吸引游客,有些人竟然随意杀害当地的动物。同时因为来的人口过多,该地的资源过大的消耗增大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消失。
三、相应的对策及分析
(一)采取合理并且适合当地特色的方式
以往的那种对于环境的认识的想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建立起最新的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观念。从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环境和经济进行挂钩,同时以环境健康发展当成一个测定经济发展的状态、发展的程度等的指标。而且与当地的环境特色进行联系,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且可以减少一大笔改造资金。
(二)合理进行旅游安排,增加旅游区的可恢复性
由于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开发商就会尽可能的增加旅游的人数,但是这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当地的政府应该完善环境的保护政策,规定适当的进入人数以及时间,减少人为地伤害环境以及生物的举动。并且,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珍稀保护动物的立法,并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物链更加牢固。
(三)将旅游中的管理体制等进行合理的改良
我们国家虽然在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有很多了,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相关的条令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将职权进行很好的明确化,减少因为权利、责任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推脱,并且使得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管理程度加深。而且出了事情后,可以很快就找到负责人,再究其原因,使其能够很快的得到解决,减少因为职责不明确带来的
问题。
第二,将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财务上减少因分配不均而产生问题,使得管理更加方便。
四、小结
在我们国家生态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新兴的经济增长的行业,在其的不断前行的时候出现了种种问题。本人就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实际得到的经验,对其问题进行分析以及适当的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图 编制 研究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复杂的名词,不能简化它的科学涵义。生态旅游有三大基本要件:第一,旅游吸引物必须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只要能与人类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必须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在生态发展上是可持续的;第三,生态旅游必须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改善生计提供经济支撑。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的界定为:一切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原生性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地图
生态旅游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专门的内容。它除了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身丰富的深层内涵,能显著地直观地表示出一种或几种旅游要素数量、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空间移动情况,直接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所以它必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发展。
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图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地图和生态旅游景区地图。生态旅游资源地图主要表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设施、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经济统计等,是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等部门使用的地图。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地图的研究、制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属性的研究。生态旅游线路地图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的直接为广大游客作旅游景区(点)指南之用的地图。这两个图种虽互有联系,但其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其内容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设计旅游图时应主题明确、内容切题、层次分明,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研制生态旅游地图目的和意义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 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原则
生态旅游地图内容广泛,学科性、地域性、技术性和直观性较强。编制生态旅游地图,要融科学性、精确性、艺术性、形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严密的科学性
编制生态旅游地图应以科学性作为核心。地图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科学性,资料翔实可靠,准确无误,且现势性强。另外还要体现事象的科学真实性,即反映出制图区的系统规律和区域特征。制图综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舍取,要注意显示影像的本质特点,表示方法要得当,图负载量不要太大,符号设计、色彩整饰要有象征性、联想性、直观性和易读性。地图的内容要主次明显、目的明确,能体现地图的用途。
2. 较好的精确性
尽管生态旅游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像地形图那样高,但还应有一定的精确性。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图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使是旅游略图或旅游示意图,也应有一定的精度。地图的数学基础决定了地图的数学精确性,所以要正确选择地图的投影和比例尺。编制生态旅游图,应选择地形图作为底图,因为地形图是精度较好的地图,且国家已基本完成全国系列的比例尺图种。在投影方面,也尽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作为旅游地图的投影,以便保证图幅的精确性和搜集的方便性。比例尺的选择,也尽量接近地形图系列。转绘旅游要素时,定位要相对准确。
3. 完美的艺术性
地图是展现地表环境的视觉图形。这种视觉形式是否形象悦目、生动直观,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线划符号和颜色的优劣。生态旅游地图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应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旅游地图科学的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主要通过地图整饰手段来体现。主要包括: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和地图装饰等。
4. 实用性
生态旅游地图应该面向用户,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才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游客需要了解旅游区的概貌,利用旅游图来“导游”,选择线路、交通工具、用餐、住宿、游玩等;管理人员需了解旅游设施、交通、食宿的情况,服务人员需要了解旅游客流量、人员组成等问题,科研规划人员需研究旅游开发、资源分布利用、发展规划、可利用潜力及开发可行性等情况,这些都是具体实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旅游地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去反映这些问题,才能突出旅游地图的实用性。
5.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地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风景区和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基础。生态旅游地图的制作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生态旅游地图。
五、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工作思路
研制生态旅游图的工作思路为:⑴摸清研究区域基本情况;⑵确定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⑶确定生态旅游地图要表示的内容;⑷收集研究区内制图基础资料;⑸制作研究区域内的数字线划图;⑹利用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叠加,解译出工作需要的各项要素并成图;⑺采集研究区内现有景区(点)的相关信息;⑻将现有景区(点)、解译出的各种要素图、研究区内的数字线划图叠加,制作出《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⑼在《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⑽在叠加有各项要素的数字线划图上利用生态旅游理论进行综合编制并产生《阿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图》。
六、结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地图可直接为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
[3]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