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的策略

媒介融合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的策略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业竞争;  策略

当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听广播、看新闻;当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电视、读报纸;当我们可以在电视上发邮件、视频聊天……当一种媒介汇集了其他一种媒介或几种媒介的功能时,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消失,那么媒介融合1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媒介融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报业的生存格局,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旧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如何发挥传统报业的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使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传媒业关注的焦点。

1 内容为王,扬长避短

传播媒介日益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传统报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热衷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慢慢疏远。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阅读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泛滥,准入门槛低等因素使其内容在权威性、公信力、专业化程度上先天不足。而传统报业的新闻信息的作者大都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稿件须经过记者、编辑、决策者的层层把关才会同受众见面,保证了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这是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传统报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

现阶段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还不具备新闻采访权,报纸应充分利用采访的优势占领原创信息的制高点,同时进一步挖掘新闻的深度, 呈现给读者最精要、最深刻的内容,吸引有深层次阅读需求的受众。另外,报业也要根据分众化、分级化的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更加精、细、专业、深入的加工制作,以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媒介需求。

2 读者至上,打造品牌

报纸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品牌的作用又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对于读者来说,报纸品牌形象是左右他们做出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在各媒体不断融合的潮流和趋势下,在新旧媒体激烈的市场较量中,只有在读者心目中有较高认知度、知名度、美誉度的媒体品牌才能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打造报纸的品牌需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意识,通过对目标读者阅读需求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不断提升读者的认知度,培养核心读者群的忠诚度。除此之外,打造品牌要有科学的品牌经营和品牌推广战略。首先,应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品牌的亮点和卖点。如《南方周末》品牌理念是“深入成就深度”,与全国读者共同分享生存的智慧、发展的智慧。然后,积极组织各种编读互动、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扩大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品牌形象根植于受众心中。最后,通过广告、公共关系等现代营销手段全方位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报纸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调整。

3 体制创新,适应市场

当前我国的报业集团大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但由于其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使它很难同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新媒体竞争。我国著名新闻学教授童兵也指出,“新闻业务的种种弊端,新闻观念、功能和传播方式的诸多缺陷,最终都同我国新闻事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关。新闻改革深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也都涉及到体制问题。”2如果传统的报业想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报业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报业的体制改革应根据我国媒体的特有特征,在报业集团现状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借鉴一些试点报业集团的实践经验和国企成功改革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报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晰报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所有者与管理者的适当分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人治”走向“法治”等制度创新措施,使报业集团拥有更大经营自主权,在媒介市场上成为竞争和决策的主体,打造持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网罗人才,以人为本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用人”一节中说:“报馆譬之人体,人材则灵魂也。故报纸之良不良,可自其人材多寡而知之。”3传媒报业史也证明了人才是决定媒介兴衰成败的关键优势。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报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而这两种人才是目前我国报业所匮乏的,再加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造成了报业人才的流失,所以,报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网罗优秀人才显的至关重要。同时,报业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从过去那种严格的控制机制向人性化的管理机制转变,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总而言之,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报业集团才能不断应对市场挑战,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5 媒介融合,优势互补

对传统报业来说,媒介融合是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面对新媒体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媒介融合,各媒介化竞争为合作,既避免了媒介资源的浪费,又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一)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我国现有报业集团40多家,但仍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报业集团,面对新一轮的传媒业发展,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成为更加迫切的要求。首先,跨媒介融合,即报业与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形态的传媒集团优势互补,融合形成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其次,跨行业融合,以报业经营为主,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改善报业经营结构,增强竞争优势。最后,跨地区融合,在目前的传媒政策与市场环境下,“跨区域”的市场扩张需求仍然受到约束,如果将来相关政策进一步明朗,不同区域的媒体或传媒集团之间实现购并重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可形成整体实力更强、市场占有率更高的大型报业传媒集团。(二)完善“数字化”报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各种媒介之间传播方式、功能开始相互融合和渗透。报纸是印刷媒体 ,想要在平面上与其他传统媒介实现功能融合极为困难,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报纸实现媒体功能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平台。最典型融合模式有两种:报纸与网络媒体融合产生数字报纸、网站新闻等;报纸与手机媒体融合产生手机报、新闻短信等。这些“数字化”报纸为报业提供新的利润来源和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但其大多为报纸的翻版,存在着原创内容不多、读者定位不准、市场运作机制不成熟等不足,亟待通过细化受众、建立健全的采编、运作、管理体系等进行完善。(三)展望“电子报纸”。“电子报纸”是报纸与一种新型介质——电子纸融合的产物。电子纸在2006年的中国媒体信息服务和网络通信高峰论坛上首次亮相,是一种可以生成清晰、准确、高分辨率动态画面的新型介质。电子报纸是以电子纸作为新型内容显示介质的报纸,不仅承袭报纸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善于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同时还具备了时效性强、易于检索、交互沟通等优点。不少报业纷纷加入对电子报纸的测试中,比利时著名财经类报纸《时报》是比较早的进行测试的国外报纸,国内也有《解放日报》、《宁波日报》、《烟台日报》等三家报纸进行了测试,但由于价格等问题,电子报纸离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距离,但可以预见,这将带来继网络冲击之后更大的一次媒介革命4。

1 “媒介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 童兵.为传媒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J].新闻界,2005(1)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报业转型;数字化;全媒体记者;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74-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融媒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愈演愈烈。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在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内容量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使得其在媒体新闻影响力的竞争中力拔头筹,并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报道方法抢占新闻市场,争夺受众,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纸质媒体面临发行量减少、广告减少以及受众流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报纸媒体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成为报业转型时期业界和学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内大多数报纸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寻求与网络媒体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作为江苏地区都市报的典型代表,《扬子晚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发行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密集覆盖江苏全省,并在江苏周边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每天凌晨同步传版印刷,清晨上市,日发行量保持在180万份左右,并不时突破200万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的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扬子晚报》以99.2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152位,成为江苏地区唯一上榜平面媒体,也成为江苏唯一连续9年每年都上榜的平面媒体[1]。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报网建设:《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联动策略

纸质媒体的电子化是传统媒体融入网络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打造新闻网站成为纸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早期举措。把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网络,受众上网看网络报纸,这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媒体采用的方法,也是扬子晚报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扬子晚报网是依托《扬子晚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是江苏省首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站。自1998年6月创办以来,扬子晚报网以信息量大而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并与全国多家重点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的新闻被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大量转载,转载量一直在江苏省名列第一,成为宣传江苏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前《扬子晚报》电子版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往下罗列,2012年起电子版全新改版,改版后电子版清晰地分成A叠、B叠;在版面目录上把报纸的排版扫描,用缩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突出网站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一目了然,提高了点击率和关注度。

纸质媒体在电子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做好网站的同时扩大报纸销量成为报业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比《扬子晚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发现,电子版呈现的内容往往不是报纸的全部内容,读者通过浏览电子版可以阅读到A版的焦点新闻版面,B版的“网罗天下”栏目、文体类报道和副刊等内容。而报纸上有些版面如江苏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些版面在电子版上是没有的,而这些版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精彩的。《扬子晚报》在电子版上呈现了一部分精彩内容,也保留了一部分,读者如果想看这些内容需要去购买纸质报纸,这样报纸的销量就会有所保证。《扬子晚报》在做好纸质内容电子版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新闻社区网站。扬子晚报网除了转载《扬子晚报》纸质版的新闻以及大型门户网站所刊载的重要新闻,更侧重服务性,将其目标定位主要立足于江苏地区,以江苏省内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为主,辅之以教育、时政、民生、活动等栏目,不断扩充内容和信息量,成为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复合型新闻社区网站,引发目标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纸媒和网站都活跃起来,提升了报纸的新闻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二、官方微博:《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报纸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18日,新浪江苏公布了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扬子晚报》微博在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上位居榜首[2]。根据新浪江苏统计,“@扬子晚报”2012年上半年微博一万多条,是江苏地区微博量唯一过万的媒体,平均每条微博的转评指数接近180,粉丝地区分布涵盖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区,《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呈现出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特点。

《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设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记者”和“专栏版面”等栏目。由于纸质媒体一般版面和栏目众多,把这些栏目的微博都罗列到官方微博未免会有些杂乱,而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更好的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2011年,新浪微博和重点合作媒体联手打造了“在线爆料”平台,为纸质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广泛来源。《扬子晚报》的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各媒体官方微博中率先升级为媒体高级版,其“在线爆料”平台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反映给编辑。巨大的微博粉丝数量为《扬子晚报》提供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扬子晚报》的影响力资源。微博编辑也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入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2012年8月台风“海葵”给江浙沪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从8月6日起持续不断地关于“海葵”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网民台风动向、政府防台措施以及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等信息。在数量上占优的同时,《扬子晚报》坚持以质量取胜,做大做强官方微博,把广受欢迎变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三、全媒体记者:《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策略

纸质媒体的记者一般可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媒介融合时代纸质媒体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摄影技术或文字功底。报网融合的不断深入对纸媒记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单一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打造全媒体记者,推进报网融合,是《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重要策略。2012年4月28日,《扬子晚报》首推66名全媒体记者,邀请南京大学老师为全媒体记者进行上岗培训,并给每位全媒体记者配备32GiPhone4S手机,同时为相应工作团队配备发稿和编辑视频的专用笔记本等工作设备,确保全媒体记者全天候全媒体发稿,开启了《扬子晚报》的全媒体记者时代。由于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扬子晚报》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全媒体新闻,如2012年5月3日《扬子晚报》封面刊发一条题为“好大一枚‘钻戒’”的图片新闻,内容是太阳出现在圈圈云的边缘时,两者合起来就像一枚巨大的钻戒。这张图片是当日早晨6点左右,《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途经沪宁高速镇江段时,发现东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面包圈”,随着观测位置的变化,“圈圈云”的形状和颜色也有所不同。记者随即拍摄新闻,通过官方微博图片,在扬子晚报网视频栏目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伦敦奥运会期间,《扬子晚报》派出四位全媒体记者赴伦敦报道奥运盛况,在半个月的比赛中《扬子晚报》每天推出16个版面伦敦奥运会特刊《笑傲伦敦》,同时注册官方微博“@伦敦时间”,通过微博即时奥运新闻及花絮,与网民进行实时互动。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推出3G版“手机奥运”,手机上网用户只需用手机输入网址或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指尖”即时看奥运。此外,报纸还与网站以及手机报、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充分互动,丰富报道手段,倾力实施了奥运报道的全媒体传播行动。《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新闻,进行视频采访,让《扬子晚报》的新闻通过微博“滚动”起来,依托视频等流媒体“生动”起来,为受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

四、二维码:《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报纸、手机和网络的新兴数字“桥梁”,读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条码扫描软件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轻松阅读观赏报纸的延伸内容。报纸记者采访,一直是文字记者负责撰写稿件,摄影记者负责拍摄图片,展现给读者的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使报纸记者的采访活动实现“升级”,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和声音,写完稿件之后将拍摄的录像剪辑上传报社网络,报社主编根据需要将相关新闻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印刷在稿件旁边,读者在读报的同时用手机观看视频更能够感受新闻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打造文字、摄影和视频合一的全媒体记者,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与视频信息相整合,使得新闻内容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对于一些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重大新闻,《扬子晚报》在新闻边上都会打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新闻的视频信息。2012年高考期间,《扬子晚报》推出了《高三这一年》、《忧与爱》、《考·声》、《我最想》等系列“微电影”高考报道。读者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媒体记者拍摄的高考视频,不仅可以看到各个角度的高考报道文字、图片,而且可以看到视频等,这样报纸内容就“动”了起来,报纸显得更加立体化,信息得以全方位呈现。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趋势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借助手机通过报纸看视频这种方式将指日可待,二维码的使用将是纸质媒体电子化转型的一次“革命”,也是实现报纸与网络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第3篇

【摘 要】媒体融合是本世纪媒体革命的核心,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媒体融合既给地方电视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增加了其经营的难度。要在媒体融合中生存和发展,地方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不仅要做好节目,更要做好电视节目的传播,让自己的特色节目和品牌节目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实现全媒体的传播,以提高节目的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地方电视节目传播创新为研究内容,研究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传播策略,为地方电视台在媒体融合浪潮中谋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地方电视台 节目传播

媒体融合一般是指各类媒体向其他媒体领域的扩展,最终形成各类媒体相互整合的形态。媒体融合既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通过融合而获得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使得地方电视台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地方电视台要在充分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抓住媒体融合的契机,冲破发展的阻力,才能实现持续、良性的发展。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传播特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介入电视节目传播,与过去单一的传播方式相比,如今的电视节目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1、电视节目数量越来越多,不同类型、性质的内容混合在一起传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越来越多

如今,地方电视收视市场上的电视节目数量越来越多,“三网”(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及其他传播渠道所提供的海量电视节目,一方面让观众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又让传播机构不知如何衡量自己节目的传播效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某一种收视率数据已经无法科学评判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只有制定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传播效果综合评判体系,才能对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2、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时效性越来越强

新媒体出现以前,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是按照电视台安排的顺序进行的,观众没有主动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的顺序收看节目。这种方式方便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但让观众失去了选择权。因此,部分观众放弃观看电视节目,选择通过其他方式(看报纸、听广播等)来获取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新媒体出现后,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及时性、选择性观看等特点更好满足了有选择要求观众的需求,观众通过新媒体可以有选择、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体传播时效性越来越强。在新媒体体推动下,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也开始重视时效性,并通过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编排来提高传播的时效性,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要,来与其他媒体争夺观众。

3、越来越多传播渠道和平台的出现推动了电视节目从单一渠道和平台传播向跨渠道和平台传播

从电视节目传播主体来看,当前承担传播任务的传播者既有传统的各级电视台,也有不断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体,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这些媒体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主动制作或者购买符合自身需求的电视节目,并通过自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向目标观众传播。因此,传播电视节目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面,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要根据不同渠道和平台的需求特点,对自己的节目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包装,向不同的渠道和平台销售,通过这些渠道和平台进行有效传播。

4、节目传播与观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动性

现在的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存在着多方的互动性。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台在播出节目时,节目组与观众的即时互动,还是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的非即时交流与互动,都明显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节目传播互动。这种节目传播过程及后续的互动,已经从一对一互动,发展到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交流。在多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在播出节目时,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BBS、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与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的互动,电视台可以更加有效的向观众传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同时,电视观众也可以对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电视台及时了观众的态度和看法,不断改进和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电视台与观众双向沟通的过程。

5、观众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推动电视节目传播越来越走向细分化

随着多媒体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的生产量越来越大,导致电视节目市场上的节目供应量日趋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电视观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整体需求越来越细化。一方面,观众所观看的节目类型和内容需求越来越多,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节目。另一方面,一个节目的观众数量会变得越来越少。因此,电视台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开发和生产不同的电视节目,实施点对点的有效传播,并辅之以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以牢牢抓住这些目标观众。只有不断创新电视节目类型和品种,提高节目的质量,提升品牌,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提高传播效益。

不断创新的全媒体传播特征,推动着地方电视节目传播必须更新传播观念、升级传播手段,才能实现传播的目标。

二、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创新传播策略

在媒体融合速度越来越快的大趋势下,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在逐步下降。受此影响,地方电视台无论是宣传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也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地方电视台必须做好节目的传播,才能提高其在地方媒体中的影响力,推动电视台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克服困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做好节目传播的策略主要有:

1、不断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优化节目结构,形成特色节目和品牌节目,为节目传播提供内容保证和质量保证

由于受到自身生产经营能力的限制,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创新力度较小,节目内容和形式较单一,优质的节目和品牌节目较少,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大。地方台必须突破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对电视节目进行优化改造,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自己的特色节目和优势节目,通过集约生产经营方式,提升特色节目和优势节目的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节目。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节目的收视水平,从而提高其传播效应。

2、把握媒体融合的规律和特点,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通过新媒体进行节目传播

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新媒体观看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传播也必须借助新媒体,把具有特色的优势节目和品牌节目传播给更多的观众。电视台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开发新媒体,或者借助其他新媒体平台,开发新的传播渠道。如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电视台、论坛、微博、微信等,让观众随时获取来自电视台和节目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开设新媒体子栏目,专门播放新媒体信息,使之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另外,还可以与新媒体合作,通过新媒体与观众互动,传播节目信息。总之,借助新媒体优势,形成电视和新媒体交叉传播的良好形式,就一定能扩大观众面,提升节目传播的影响力。

3、开展活动传播,通过线下活动吸引观众参与,形成电视节目传播链,延长节目传播的时限,提高传播效益

地方电视台要想吸引地方观众,必须走出演播室,走向基层、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与电视节目相关的大型系列活动等方式,吸引本地观众参与,以延长电视节目的传播时限,树立良好的节目品牌形象。地方电视台举办服务于地方群众的大型线下活动,具有其他上级电视台无法具备的优势,一般来说,地方台的节目和活动更符合本地实际,符合老百姓的口味,运作成本更低。因此,地方台可以把自己的品牌节目策划成具体的大型线下活动,特别是公益性的活动,在节假日等时间走进基层和社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提供服务,特别是公益性的各项服务来吸引观众参与,以提高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在基层的影响力,让群众更加关注电视节目、观看电视节目,从而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4、地方电视台建立共同节目或者播出平台,进行节目的联合传播,实现传播的外在经济效益

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基层区县台的自身实力弱,节目传播范围较小,在本地的传播效果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要再提高难度较大。但是,相邻地方台的观众、市场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与其他相邻的电视台进行联合经营的方式,实行共同制作节目,在各自电视台建立公共节目平台,播放共同制作和选择的电视节目,共同组织线下活动,共同开发节目市场。在无法突破现在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实现地方电视台的资源整合,从而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实现传播的规模效益。

总之,在媒体融合速度越来越快的大趋势下,地方电视台必然要走上一条与其他媒体相互融合的道路。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不断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节目,提升节目的品质,形成品牌节目,不断创新节目传播方式,地方电视台就能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①庞井君 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②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M].华夏出版社,2005

③殷乐:《电视娱乐:传播形态及社会影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④欧阳宏生,《电视传播的优势发挥》,人民网-传媒频道,media.people.com.cn/GB/22100/151831/1521

32/9129258.html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第4篇

一、媒介融合与广播领域的变革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据称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教授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自由之技术》中提出。他将“融合”视作媒体工业的变革力量,认为模式的融合模糊了媒介之间的界限,包括点对点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国内许多学者也就媒介融合的多层面、多阶段进行论证。学者们认为,媒介融合的多层面体现在以多媒体化为主要诉求的业务形态融合,并将媒介融合阶段进行划分,指出媒介融合的大融合层次就是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

无论专家学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理论怎么论证,身处其中的我们确实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媒介市场。经由新媒介的介入,使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从内容生产和媒介运营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相对于其他三大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数字报、IPTV、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型媒介形态,但就整体而言,广播媒介仍旧处于弱势地位。

广播媒介与新媒介的竞合过程,主要有4种尝试:

1.网络广播。即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

2.“播客”广播。即以播客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广播媒介;

3.数字音频广播。基于数字技术,是继AM/FM调频广播后的第三代广播,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图文影音的多元化信息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 CD级的广播音质,而且还通过更为智能化的终端产品有效加强用户与广播媒介之间的互动;

4.移动广播。即以收音机以外的载体进行传播的广播形式,如车载广播,手机、MP3、MP4等。

从全球媒介市场来看,近年来,广播媒介涉及的媒介市场资本运作日趋加剧,并购案例日渐增多。而在国内,大规模的商业并购并未出现,但政策与传媒的不断碰撞也爆发出新的传媒效益。

自2001年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三网融合”这一概念以来,10年时间里,国家先后5次下发相关文件,三网融合日趋明朗,为中国的传媒市场带来新的机遇。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认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将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介融合给广播领域带来的机遇

尽管媒介融合给广播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就整体而言,媒介融合也拓展并深化了广播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中广播媒体的新特点

第一,从媒介传播形式来看。传统的单一音频广播形式正逐步向多元化的传播形式过渡,集图文影音的数字音频广播市场前景广阔,不仅能提供海量的信息,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播报。

第二,从媒介技术来看。传统的模拟广播正逐步向数字广播过渡。

第三,从终端设备表现形式来看。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和便携化的特征。

第四,从传播方式来看。互动性都大大增强。

第五,从媒介产品及服务来看。媒介融合带来了产品的极大繁荣,新的增值服务类型日新月异。

(二)媒介融合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机遇

借由媒介领域的融合,广播媒体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以拓展和深化。媒介融合为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1.构建了新的传媒平台。如网络广播、播客广播、数字广播等,稳固受众市场,并获得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

2.最大化利用了广播的媒介优势。视听一体的新广播形态的出现,综合广播媒介的低成本便携优势,将有效促进广播业的发展。

3.提升了广播的市场价值。广播媒介小型、低廉、快速、极易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本就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4.优化了广播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适应传媒业的市场化,为提高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介融合”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介融合探索是与其产业化改革相伴前行的。在过去几年里,北京电台面对瞬息万变的媒介技术环境,积极应对挑战,在“媒介融合”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包括在媒介内容产品生产、跨媒体经营、内容合作、数字化发展等,为媒介环境下广播媒体的策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 利用前沿技术,抢占数字市场先机

技术是媒介变革的推动力,也是媒介变革的重要标志。在新媒介环境下,数字技术是各媒介升级更新,实现媒介融合的主要技术力量。抢占数字技术,应用到传媒的发展变革中,也成了各媒体的当务之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层面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1.构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北京广播网的投入,突出了“汇九台之精华,扬e网之优势”的办网理念,使其成为继9个专业广播之后新崛起的又一个新闻宣传阵地。

北京广播网还和北京团市委合作,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电台――青檬网络电台。听众不仅能在线收听广播,还可以通过网站社区与主持人互动,真正实现了网络交流和电台节目的融合。

2.构建数字音频广播市场

在国内市场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将数字技术与广播媒介的变革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借鉴国外经验,为数字广播在国内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终端产品研发上,2008年7月31日,继DAB手机上市后,由北京广播公司下属的北京交广汽车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历经一年半研发推出的,具有国内首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于科技奥运的新产品――1039新媒体机正式投放市场。上市不到两个月,销量即达5000多台。产品共有3种型号,既可便携、也可车载。产品除了实时路况信息、GPS导航、DMB数字电视收看、DAB数字音频广播收听之外,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实时资讯更新功能,可以及时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政务、财经、娱乐、体育、天气、旅游、购物、出行等实用信息,尽力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在内容生产上,北京电台已经实现了DAB数字多媒体广播正式播出,现有16套广播节目、6套电视节目。

3.增强互动性和专业性,加强内容建设

随着新媒介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受众的细分趋势,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专业性,一方面通过网络、短信等平台增加用户与主持人,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另一方面,通过细分化节目,增强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原创性。

4.发挥主持人和精品栏目优势,培育新兴市场

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采编播队伍中,就有一批优秀主持人,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品牌形象。在进行媒介融合拓展的过程中,电台也充分考虑到这一优势,将新旧资源进行融合,相互促进,以稳固原有市场,培育新市场。在推广DAB数字音频广播路况导航系统时,就以交通台“一路畅通”几位主持人的声音作为导航提示音,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持人,进行导航提示。

(二) 革新盈利模式,实现多元化盈利

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依靠广告盈利,媒介融合环境下,围绕广告收入的多元化盈利创收模式正在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增值服务和产品;二是无线增值服务及产品;三是网络互动服务及产品;四是终端产品及周边市场;五是数字产品版权盈利;六是经由内容和服务提供增值服务和产品从而实现盈利;七是其他由广播品牌衍生出的盈利形式。

近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产业化改革,不断探索广播业,尤其是数字广播领域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并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建立网上数字化平台,如北京交通广播所提供的在电脑上“看广播”的服务。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品牌效应的终端产品,及相应的产品服务市场。如DAB数字广播接收机,已经自2008年开始销售。三是增值服务及产品,如打折服务、生活信息服务、路况导航服务等。四是网络互动服务及产品,如新闻线索提供、产品及音视频信息下载等。其他还包括通过1039品牌效应而形成的卡务、自驾游活动等,以及电台投资的北京广播公司所带来的其他经济增长点。这些都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探索多元化盈利的有效举措。

(三)优化管理运营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媒介融合是媒介市场化运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必然涉及对媒介传统管理体系的冲击,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而言,产业化改革和产业化运营一直是与媒介融合同步进行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兴办北京广播公司,探索跨地域跨行业运营

近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投资兴办了国有独资的北京广播公司,公司遵循电台的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新媒体及数字广播领域、平面媒体领域、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领域、酒店管理领域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等都进行了有益尝试。成为电台与新媒体对接,实现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是电台多元化盈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台管理运营创新的重要体现。

2.根据市场和行业变化不断调整广告运营策略

多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告经营业绩在全国电台中一直遥遥领先。这主要得力于电台在广告运营策略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的推陈出新。在运营模式上,从2003年以前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到2003年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并成立广告管理部和广告经营部,将广告经营和管理分开;在制度上,从独家、多家联合、多家联合承包、全台分行业到总台分项目。电台始终根据广告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优化管理运营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3.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播音主持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趋势需求增强,对内容产品的专业性和互动性要求增加,窄播和小众化传播成为趋势。

对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媒介融合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播音主持平台的延伸,从单一媒介到多种媒介;二是与听众互动关系的增强增多;三是播音主持过程中新技术手段的辅助利用。如直播中的短信互动平台,为主持人与听众的实时沟通提供崭新便捷的渠道。

媒介环境的这些巨大变化首先对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新闻敏感性、个性魅力、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新的传播技术,学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工具,掌握媒介融合下新媒介的传播特点,熟悉多种媒介传播形式,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其次,这一变化还要求电台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拔和培训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成熟,适应市场变化,符合行业需求的评估体系和培训体系,提高采编播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第5篇

网络技术为视频媒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花样翻新的互动视频与融合视频应运而生。显然,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颠覆的时代,如何寻找自己的新生之路,已经事关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大量的受众不再忠诚于传统媒体,转而投奔网络新媒体,适应这一变革的唯一出路是积极为网民打造丰盛的网络视听盛筵,这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背景下,大众化的网络视频似乎已经气数已尽,专门为“小众”打造的分众视频闪亮出现,成为网络传播天空下新的亮点。

分众视频盛装亮相

分众视频The Politico是专门从事政治新闻报道融合媒体,它的受众群体是热衷于政治新闻的“小众”。它于2007年1月23日诞生于美国,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天然界线――The Politico一开始直接就创办了一份报纸和一个网站,两者如姐妹一样情同手足,不需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嫁接后的磨合,也根本没有天然的或人为的隔阂,这为旧媒体的生死突围和视频媒介的前行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分众视频的传播对象是小众群体,但其实质依然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融合的结果,其本身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于一身,但它已经超越了媒介融合的技术局限,因此,The Politico已不仅仅是媒介融合的产物,而是一种新型的融合媒介。它从诞生到现在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政界和新闻界还是看好其发展前景。

不但如此,报纸记者和编辑的加入本身就说明了这一新生媒体的魅力――《华盛顿邮报》的哈里斯、《纽约每日新闻报》的布卢斯、《今日美国报》的尼克拉斯,以及《华尔街日报》的金史利等纷纷加入其中,背后的东西值得引起业界深思:一是传统媒体如何加快融媒的步伐,留住那些求新求变的大牌记者和编辑,虽然他们置身传统媒体可以高枕无忧,但富于挑战的新媒体却可以给人新的体验;二是政治自由空间的扩展为专业记者和编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需要摆脱传统媒体的束缚,在政治新闻领域期待释放新的活力。The Politico恰好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潜在市场成为推手

当然,作为商业经营的媒体,分众视频的崛起与发展本身就离不开财力的支撑。而且,西方媒体的创办者本身就是为追逐经济报偿,The Politico的创办也不例外。其创办者阿伯理顿正是看准了美国政治广告市场的巨大潜力,包括政府承包商和游说团体的议题广告。据资料统计,2005年用于游说国会和政府的资金就有2亿多美元,这一数字在2008年大选时预计将达到3亿美元,The Politico正是瞄准了大选等政治巨大的利益空间。

财力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但媒体的壮大更需要思维和理念超前,阿伯理顿正是成功利用了整合营销的策略:报纸加网络。阿伯理顿敏锐的眼光看准了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各自的特性,从而让两者分工互补,打造出一个复合式的新媒体,树立了媒体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The Politico不仅利用自身的媒体进行整合营销,而且充分与其他主流媒体合作互动。它已经与CBS达成合作协议,借壳大牌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而且,The Politico制作的电视节目不仅通过自己的网络播出,还与多家电视台合作同步播出。与此同时,The Politico的报纸版还会及时送到国会和游说团体手中,高调入市的营销策略让政客新闻一开始就引人关注。

宏观上,The Politico的理念是成功的;微观上,其理念也是细致的。具体表现在写作模式上,The Politico希望打破客观和中立的传统思路,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报网结合的媒介形态同时可以满足深度与速度的需要,文字、图片与影像同步播出,完全突破传统新闻滞后的缺陷,实现新闻事件与新闻的同步性优势。

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出现融合媒介,但中国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开始与网络对接,开始媒介融合的第一步。到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率先从报业集团迈向传媒集团,这被认为是报业向媒介融合进军的号角。但业界也体验到了融合进程中的困顿。于是,融合媒介的诞生给阻力重重的媒介融合开辟新思路。

那么,The Politico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其前景又会如何?学界和业界都不约而同对The Politico充满信心,虽然目前还无法肯定它给媒介市场带来多大的冲击,但它还是让人们感受到它即将产生的划时代意义,因为它具备成功媒介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受众定位清楚,走精英化小众路线。广告定位清楚,其来源为小众化游说团体;二是整合营销策略,跨媒体复合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The Politico的崛起给正处于媒介融合热潮的中国媒介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尤其报纸要摆脱报纸消亡论的干扰,积极充分实现报网互动,以求报纸在网络上获得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非但不会消亡,反而会借助网络得以扩大生存空间;

二是融媒范围,不能局限在一个媒体机构的内部,必须完成两步战略,一个是内部的融合,一个是外部的融合,尤其要借壳大牌主流媒体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