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以电视为主,研究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媒的介入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兴趣。但是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又会挤占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青少年 体育发展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手段的日益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丰富。但是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获取准确、权威、实用信息的重要途径,借助大众传媒,人们能及时获悉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情。现代大众传媒发挥着信息传播、休闲娱乐、舆论监督等作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讯,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其本质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作为一种具有激励性、凝聚性、竞争性、可欣赏性的社会文化,体育是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倍受媒体的青睐。
当前,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体育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随着体育功能不断被认识、被开发,体育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媒体与体育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一、 大众媒体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依靠大众媒体的推广和宣传
大众媒体对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转播与报道,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拓展与扩张了体育迷的群族与数量,激发了体育的商业活力,刺激与升华了体育的商业价值。今天的体育运动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蓬勃开展,可以说大众传媒功不可没。
以NBA为例。1946年诞生的NBA,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媒体的关注培育了它的生存空间,尽管当时的报道仅限于广播和杂志,NBA还是逐渐开始步入公众的视线。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电视开始进入体育报道领域。与此同时,NBA也开始注重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加快比赛节奏。尽管当时电视对NBA的报道不多,还是引起了许多人对它的关注和了解。
随着70年代美国家庭电视机的普及,NBA通过电视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NBA借助电视走向世界的开端。电视把NBA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赛事从场内延伸到了场外。
从80年代开始,NBA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电台都开设了报道和评论NBA的专栏,也出现了专业性的NBA杂志,电视媒体更成为转播和报道NBA的中流砥柱,从此NBA开始了全球化之路。
今天,NBA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体育迷喜爱的竞技体育品牌,得到全世界球迷的认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媒体特别是电视成就了NBA的辉煌。20世纪末,美国广播界曾流行过一句话:“NBA可以没有乔丹,但不能没有电视。”
萨马兰奇在预测未来体育运动的发展时曾说过:“将来的体育运动可以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观众)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
(二)大众媒体需要体育运动提供丰富的报道素材
在现代世界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业余休闲时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体育新闻、体育赛事、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人物介绍等内容也日益被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所重视,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体育赛事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据统计,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CBS、NBC)全年播出的体育节目多达1500 多个小时,平均每周30 小时以上;美国每年有线电视播放的体育节目达6000 多个小时;全美主要城市的日报有20%的版面是体育版,成为信息传播的第二个重头版面,各报社平均有20%的员工在体育新闻部工作。在欧美一些体育活动较为普及的国家,如果没有电视体育节目,现有的节目量会减少1/3。据一项针对广州市民对体育信息关注度的调查显示,有51.8%的市民会在看综合性报纸时浏览体育版,有40.3%的市民为了看体育报道而购买报纸。
电视对体育节目的需求,也可以从体育赛事转播费用的节节攀升中得到验证。国际奥委会(IOC)官方曾公布过一组数字: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IOC所获得的转播收入为1.0l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突破10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更创下14.82亿美元的新高,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的5倍。时隔4年后,这一纪录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刷新。根据百度文库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费达17.147亿美元。
(三)体育节目为大众媒体凝聚了必要的受众
一直以来,剧场、综艺、体育是保证电视收视率的三驾马车。竞技体育以其所展现的力量、速度、技巧和竞争,受到世界各地体育爱好者的追捧,大众体育以其涉及内容多,涵盖范围广而丰富着电视媒体的报道资源。
每逢奥运会、世界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盛会,数以亿计的观众会聚集到电视机前,在同一时刻分享体育带来的欢乐与激情。从奥运会的收视人数来看,每届奥运会的收视人数都呈阶梯状飞速增长。据统计,观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36亿人次,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近40亿人次,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收视人数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
随着大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大众体育节目也以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教授正确的健身方法,传导正确的健身理念,推广普及简单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技能和方法,展示璀璨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娱乐型体育节目,一出现便以极快的传播速度红遍大江南北。由湖南卫视、湖南经视联手打造的《奥运向前冲》(后更名为快乐向前冲),节目定位清晰,思路明确,除完整地保留了体育节目必不可少的竞技性外,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娱乐性、草根性、互动性等创新元素,使得普通百姓只要有勇气,便有机会走上赛场,“秀”上一把,成为“草根明星”。当节目中的选手冲关时,观众急参与者之所急,喜参与者之所喜,选手的表现最大程度地牵动着观众们的心,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更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一经推出,就连续13次获得全国同一时段节目收视第一的好成绩。
二、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它作为各种信息的载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力强,可塑性强,喜欢探求新事物,其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社会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信息,强化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兴趣和认同,使其逐渐从了解体育、欣赏体育到爱好体育、参与体育,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据统计,平时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参加体育运动越多的青少年关注体育信息越主动,对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越充分,当参加运动与关注体育信息形成良性循环时,就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更强壮的体魄去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从而能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介入到体育运动中,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传媒的介入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他们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枯燥而充满压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大众传媒中的生动而充满趣味和的“教育”导致和强化了青少年向传媒学习的心理倾向,青少年从媒体对体育的报道中得到娱乐和教育,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激励了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陈天仁在《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诸多主要因素中,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是首位的……”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大型体育比赛期间,媒体对体育信息的报道密集,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明显增多。在媒体报道中占比较大的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也是青少年参与较多的运动项目。
(三)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热爱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容易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青少年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心智不够成熟,分辨能力较差,常常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容易随大流,以同伴或生活圈内的小团体行为作为自我行为的标准和参照。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周围人群、电影电视或偶像等处模仿而来。
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体育明星,有许多少年就是因为崇拜体育明星而走上体育之路。“容国团的胜利曾使中国少年人手一拍,在这些少年中就涌现了郭跃华、蔡振华、江嘉良这样的一代英杰,使乒乓球运动号称中国‘国球’;中国女排的成就推动了排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很快就成为中国学校体育中最常见的运动项目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个让中国棋迷长久记忆的围棋大赛――中日围棋擂台上,聂卫平连战连捷、大放光芒,率领中国围棋逐渐赶上并超越传统霸主日本,在国内掀起学棋的热潮……正是体育明星的拼搏作风、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以及他们健康和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技术,卓越的体能和对体育淋漓尽致的展现,激发了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加以模仿,进而产生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四)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会挤占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青少年课余时间的“玩乐”以“动”为主:在简陋的场地上打球、在小池塘中游泳、溜冰、玩官兵捉强盗……都是有益身体健康,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随着电视及网络的普及,青少年课余时间的“玩乐”以“静”为主: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视……一旦沉溺其中,便是几个小时。
青少年处于接受新生事物认识世界的年龄阶段,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精彩节目往往会使他们“欲罢不能”,而且随着频道内容设置越来越专业化,不同收视爱好的青少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目,即使是喜爱体育节目的一些青少年,也往往是“看运动”,而不是“做运动”。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购物、娱乐、交友、学习、查阅资料……几乎可以满足青少年所有业余生活的娱乐和学习需求。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课余可支配时间中,除上辅导班、完成作业等“学习性时间”外,80%以上被用于上网和看电视,仅有24%用于体育运动。与户外运动相比,许多青少年更热衷于“宅”在家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社会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媒的介入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热爱。但是,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会挤占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二)建议
大众传媒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应当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积极发挥媒体的指导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青少年也应主动从学生时代起重视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简单地追求体育运动中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开始,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逐步全面理解体育的功能,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终身自觉的主动行为。
参考文献:
[1] 从NBA全球化看电视与消费文化的共谋.[EB/OL].百度文库.
.
[2]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我国大众体育电视节目.[EB/OL].百度文库.
.
[3] 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2(1):82-86.
【关键词】大众流行文化;当代视觉艺术;全球性;信息
何为大众流行文化?可否解释为:是以社会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以大众消费作为流行基础,以商业运行来制造流行事物,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着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过传媒语言将个别的思路转换为普遍的层面上来,它把流行当作是一种意义,使流行的过程成为其本质。
它充分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流行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中大众流行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技术化、媒体化、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化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风暴,大众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表征。大众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席卷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观。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
那何为当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人类精英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的自然结合所产生并为历史所传承的视觉呈现形式,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众性、综合性、互动性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特点。
当代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本质上是以视觉目的为创作重点的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版画和电影。而牵涉到三维立体空间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则称为造型艺术。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会包含视觉艺术的成份,因此在定义上并不是非常严格。
现如今的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其丰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年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三维动画呈现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大,视觉符号在不知不觉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传递到我们的面前,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可以接触到艺术的平台的出现,让曾经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艺术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触,才能走进艺术。而如今,标志、广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艺术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商业化。手边的绝大部省商品或者图片都经过了艺术的雕琢。
大众流行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大众流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构建,进而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
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架上绘画、影视作品、街头广告或者时尚海报等东西,都是大众流行文化展示的平台。它们以一种最为快捷、直观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边缘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众流行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大众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
再有,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地多元化、直观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会出现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消解成为潮流。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笼罩下,经典艺术受流行文化影响,与高科技、时代风尚结合衍生出众多的变种,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加剧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视觉艺术以个性为特点,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陆离地姿态正式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的视野,使我们逐渐弱化了对语言的依赖,让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直观化的图像世界中。而这些图像无不在展示它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因为商业的目的,需要这些图像发挥引领我们消费流行的功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悄的被这些商业图片改变着。直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我们观念的改变。让我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识结构等都受到当下视觉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模式化。
结论: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巨大地变化,更多地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迅速的流行和发展。
大众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大众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作品上有着一样的架构,所以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当代视觉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视觉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
大众流行文化时代的当代视觉艺术艺术,在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表现形式上多元化、直观化。并且带来了更为新鲜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梦雅.新媒介对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2]唐骅.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
[3]刘军辉.论流行文化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7(06).
[4]梁玉玲,王稼钧.当代流行艺术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9(04).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支助课题“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10YBAl00)部分成果。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地域、经济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使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同样生活在充斥着媒介信息的媒介环境里。然而媒介信息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污染和精神污染,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除学校、家庭和同龄群体外,现代传媒已逐渐成为第四个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各类现代传媒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广泛的影响。即使在他们未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一直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将被延续。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课业压力有一定幅度的减少,所以大学生用于其他事物的时间相对较多,而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将比以前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这个新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来获取各种信息的传媒。根据对常德地区高校的调查显示,在所有的现代传媒里,大学生所接触最多的媒体必然是互联网。大学生平均每天都会接触到网络,用于娱乐和寻找资料等等,这比接触其他媒介的时间要长很多。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防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就成为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网络的应用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成长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就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对于网络技术的操控远高于我国,他们会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借机借机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等,长此以往,就会对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们对于网络传媒的控制力还不强,网络又具有开放性,所以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所受到的各类舆论的冲击,这使得我们防不胜防,也就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渐渐凸显,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也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保护学生的健康。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虚拟性和自由性,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上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评论,也可以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进行适度发泄,这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但是,大学生还是比较年轻的团体,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于是就会出现许多过激的语言和攻击类的文字出现在网络上。而少数同学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时间久后就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这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不愿意于人接触,形成了心里疾病。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而缺课、旷课,最后因为考试不及格而不能按期毕业。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众传媒具有双重效应,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然而,媒介素养的形成是和传媒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是,现在传媒业中不良的发展状况,让许多大学生深陷泥潭,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同时面对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1)媒介素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根据调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积极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2)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媒体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媒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先进的科技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陶醉于网络中,无法控制自己,而对于传统的报纸或者是纸质书籍不再感兴趣。(3)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态度以及媒介行为受到性别、区域、专业和受教育阶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4)大学生媒介素养整体层次与水平不高。由于近年来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才使得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其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化。(5)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起到了引导和完善的功能。(6)媒介素养教育应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内外多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后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公民时代来临及媒体的响应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公民意识”问题,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事隔21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到“公民意识”问题,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志愿者精神的弘扬,是改革开放30年孕育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大地的觉醒。美国《时代》周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写道:“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人民自发涌现出一股股奉献和救助参与的热潮,公民再次深刻体验到孤立的社会人,如何在困境和灾难面前紧密团结在一起,如何以集体的力量来克服重重困难;也体会到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的快乐,这其中所彰显的自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
一个有着高度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国家必然前途无限。当每一个公民都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时,“人民”就不再是抽象的某种集合,而是包含了实实在在而又丰富多样的愿望、意志、理想和想象。国家在“公民”这两个字面前,也将因此更加公平正义,更加契合人心、人性的冀求。公民意识既体现了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
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议题设置,引导受众进行有益社会动员,进而建立信任机制、价值体系。舆论是调节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特别在灾难中,舆论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强化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减少社会的无序化,起着比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大众不是在阅读新闻,而是带有对他们进行暗示味道的新闻,这些暗示在告诉他们采取行动的路线”。由新闻机构为公众所塑造的“拟态环境”直接帮助公众了解并认知他们无法获得经验性接触的外部环境。
大众传媒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国家出现危难和紧急情况下,媒体能否发挥好这项职能,承担起这份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时代的来临要求媒体作出迅速的响应,公民责任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生长,势必引起媒体的关注。大众传播不再单一展现政府如何应对大灾大难,而将镜头或笔触转向身处其中的民众,挖掘公民力量,从而极大地张扬社会的公民意识。
传媒在现阶段扮演着社会价值重建推动者的角色,促进着社会的正义、和谐价值理念的树立。早在1949年3月,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就提出传媒的社会责任论,他们认为传媒除了应当提供当天事实的真实、全面而睿智的报道,并提供背景以便理解外,还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在地震志愿者报道中可以发现传媒在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体现在新闻题材和新闻视角的大力拓展,一方面还体现在传播手法和模式的大胆尝试。调动一切传播手段让公民意识成为每个个体鲜活的呈现,并以此去感动和影响更多的个体参与其中,使公民意识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志愿者报道――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认知。面对灾难,传媒不仅仅传达了信息和灾情,更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对版面的编排,达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面对危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举全社会之力抗灾抢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对国家民族的深度认同,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的新闻媒体这次向全球的“实况转播”,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认识。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刊载的文章所述:“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这是一种集体顿悟,整个民族突然间意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他们改变了多少,以及一些改变是如何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10位山东农民,一辆三轮农用车,几十斤煎饼,3000多公里路程,赶赴汶川抗震救灾。“山东农民救援队”感动的不仅仅是灾区群众和其他志愿者,通过新闻报道也感动了千万读者。绵阳中学12岁的志愿者李希婷对着镜头说的“我不走,受灾群众里有很多小朋友,有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了,我要跟他们说话,陪他们耍,让他们忘掉害怕”;往返于灾区救助,却没有留下自己名字的成都“的哥、的姐”……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光芒,唤起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抗震救灾活动和灾区重建中来。读者并不认识他们,却知道他们无私的奉献为了谁。《南方周末》《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依然活着》的深度报道、新华社《百万志愿者彰显“中国力量”》等都通过人物细节塑造传情,不再用自上而下的眼光,而是用常人的良知、普通人的目光向全世界传递记者在灾区发现志愿者拯救生命、解救苦难的每一个细节。
央视关于地震直播报道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面对灾难,在震惊之余,能让镜头保持一种冷静、细微的观察能力,保持对生命的关切,因而释放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和人性的内涵,实现了‘心与心’的传递……”镜头里,我们的记者边采访边身体力行参与救灾,或者尽力帮助灾民寻找亲人,或者从心理上安慰他们。直播中,主播人性化的呈现,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动了亿万观众。“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播、记者,新闻应该也是有感情的!”这些都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中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还原人的真实,通过人性化的报道引起受众共鸣,鼓励受众参与灾难事件的救助、管理,让受众感觉到自己是灾难事件中可以起到作用的一分子。
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都对志愿者作了大量而广泛的报道,淡化了“宣传”的功能,关注危机之中显现的高尚人格,呼唤善良、同情等美好的人性,给予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体现出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维护。
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围绕地震志愿者的每篇报道,都直接呈现媒体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
地震志愿者报道彰显记者职业精神――他们为大众传递最前沿、最贴近的信息,更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经历着如此灾难的记者,不仅具有新闻理想和抱负,而且把个人与民族融为了一体,把民族的悲欢离合作为自己的悲欢,把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
地震志愿者报道以人为本,是对全国媒体的实务和理念的一次大检验,关注国内外的援助、受灾者的个体生命,关注社会动员以及灾害的预防话题,有效恢复社会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地震志愿者报道彰显媒体爱国情怀――这种“社会责任承担者”的勇敢担当,必将有效助推媒体脱离惯常为大众所诟病的低俗和庸俗,于报道中产生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唤起国人更多的浩荡热情,更多的昂扬斗志。传媒所营造的社会舆论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情感体验,融入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在这场新闻战役中,传媒发挥其传播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将现代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一个个、一群群鲜活的生命体及其事迹和精神展现给所有中国公民。这实际上是将全民置于一场大型的集中的公共生活与公民交往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公民体会共同的情感体验,思考自身的道德责任,促进公民对责任的觉醒与担当。
首先,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提供娱乐等功能,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隐性渗透,在无声中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主流媒体之外,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媒体都应当成为重点开辟的阵地。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双重性,既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进而引发社会中道德陌生或道德麻木的问题,却同时也可能成为启发公民道德责任意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与平台。
其次,传媒的合力构筑起强大的舆论场,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与发展的重要后盾。社会价值观需要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要集结众多传媒的合力为之构筑优良的舆论环境,并使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启蒙和强化。
第三,传媒还可以承载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寓教育于娱乐中,令人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升华。汶川大地震中传媒对志愿者的报道在公民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因为这样,刘云山同志在2008年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明确指出:“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更广义地讲,也许我们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时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差异与分化的拉大,社会焦虑的扩散……所有这些压力,经由大众传媒迅捷开放的交互传播,正变成一种带有传染性的情绪。公民时代,每一种情绪都应当直面,都可以理解,都需要释放,每一种情绪的成因也都必须重视。但是,作为舆论工具,媒体如何在这个公民时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财经新闻专业07级学生)
注释: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第179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主义;影响;对策
消费主义思潮是一种把自我满足和自我快乐放在第一位,把无限的占有、贪婪社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价值观念和人生目的,并且这种行为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从属于经济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以来就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主流思想,并在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病态发展的一种体现,它崇尚奢侈品消费,以消费的高低把人类划分为几个等级,歪曲了消费原本的意义,尽管有人说消费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大,但它所带来的危害是更为明显的,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所持有的态度是否定的,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不利方面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像这句话所说“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由于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和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薄弱等,消费主义思潮文化很容易在大学生当中传播开来并产生消极的影响。
1、消费异化使大学生丧失了主体性
消费异化是指人与商品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商品脱离了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而存在,变成了商品开始主宰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人是因为商品的消费而存在的,人彻底的异化成为了商品的奴隶。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起初在消费时,不管是品牌消费还是时尚消费都是为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存在,但最后都变成了目的的本身。在消费主义的异化消费之下,人们把追求最大物质的满足、把可以拿多少金钱来消费用来当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衡量人生是否幸福的标准变得理所当然。消费主义通过媒体、大众等方式把这种消费价值观念和相关消费行为传播给当代大学生,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需求在不断地被鼓励和刺激,导致其在消费时不管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情况产生奢侈消费等不健康行为。
2、重物质性消费轻精神性消费,轻视内在素养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受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消费时产生了面子消费和攀比性消费行为,这些比名牌、比时尚、比奢侈等不合理消费行为即是它的直接反映。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崇尚物质消费,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物质占有多少来度量,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是自尊心、虚荣心相对较强的时期,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正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提出的经济要求从不说no,造成孩子认为家里的财富是源源不断的,这种无比崇拜物质消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活动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3、重感性消费轻理性消费,影响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形成
重感性轻理性的消费行为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大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成熟,在看到某种商品时,不管自身经济能力和需要与否,喜欢、体现自我,炫耀甚至是为了跟随大众赶潮流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能使其产生消费行为。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日渐充裕和网络消费的流行发展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基础和方式,容易使其产生超前性消费行为,大学生日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主要力量,部分大学生整天坐在电脑面前淘宝、为了购买名牌包包和苹果手机等奢侈商品不惜承受分期付款的压力,消费的内容跟学习几乎没有关系,这种没有节制的感性消费将使大学生陷入经济压力巨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信用、形象和信誉等出现问题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道路的发展。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消费主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慢慢地侵入中国,强烈的冲击了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家庭、社会、个人都是消费主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产生危害的重要因素。
1、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消费主义思潮的提供了土壤
经济的发展是消费主义思潮产生的一个原因,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社会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催生了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其消费模式由原来的吃饱穿暖到追求个性享受型消费,因此人们开始抛弃原有的消费观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在逐渐弱化,而高校大学生处在特殊年龄和环境,容易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
2、大众传媒的盛行为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途径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为的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大众传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目的也不谋而合,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当今社会的大众传媒种类繁多,有网络、电视、报纸等,其传播消费主义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其传播内容也趋于庸俗化和娱乐化,一些媒体为了达到经济效益,丧失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进行无底线无道德的炒作为了寻找所谓的卖点,不顾后果拍摄一些传播拜金主义、拜物主义价值观念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广告,一些社交平台上网络红人的炫富行为,也给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外明星效应影响也不容小视,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自己追随的明星偶像,在模仿明星消费时,不顾自身经济实力,不管需不需要,偶像做什么用什么穿什么都成为了他们争相效仿的对象,甚至还有一些疯狂的粉丝群体高价购买明星使用过的东西。因此,大众媒体是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帮凶,它们时刻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
3、大学生身心特点使其易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社会的消费现象缺乏辨别的能力,在思考问题时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且对消费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够全面,被消费主义华丽的外表和富有诱惑性的词藻所迷惑,容易盲目接受,另外大学生普遍有好奇心,好胜心,从众心理等心理特征,认为消费主义思潮是一种趋势、潮流,这与他们的心理特征不谋而合,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父母对他们是百般溺爱,娇生惯养,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只能一味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但又没有科学消费观念的引导,在消费主义思潮的熏陶下,虚荣,炫耀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丧失社会责任感,迷失自我。
4、家庭教育观的缺失及误区
近年来计划生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而且必须都尽量给他们最好的生活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生活的不需要奋斗不需要努力,尽管家庭稍微贫困一点的父母也会尽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这就导致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理财、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养成了不管不顾伸手要钱的习惯,在进入大学之后支配金钱的权利变大,在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科学消费观念的引导和熏陶下,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的时没有节制观念,导致其在生活中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形成奢侈消费等不合理的行为。
三、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
1、建立媒体正面引导监管机制,塑造良好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要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要把握好自身传播的内容,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应让商品属性替代它的艺术属性,媒体应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积极地营造科学、健康的消费氛围,对于正面典型规范给予鼓励和宣传。另外应该加强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媒体工作人员传递什么信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信息传递内容,应该提高媒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保证社会的舆论的正确引导。
2、高校加强大学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教育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忽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消费观教育课程始终没有进入大学生课堂,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很少有关于消费引导,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要求大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平衡好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今天这个注重消费的时代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优势,我们可以设置类似于《消费行为心理学》《消费行为分析》等选修课程,将合理的消费观融入其中,加强对消费价值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消费理论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在面对消费主义思潮时理解并避免他所带来的危害,形成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习惯,杜绝奢侈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行为。
3、家庭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父母要起到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太过于功利化,一旦父母过分看重财富物质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模仿学习,造成价值观念的扭曲。家长应该拒绝面子消费、炫富消费的行为,谦虚低调,尽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做到示范作用的同时,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消费动态,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消费行为提出批评指正,学会对孩子说no,不要过分的溺爱,不管其要求是否合理都给与满足。
4、大学生要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素养,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学会运用的辩证观辨别消费主义思潮,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拒绝庸俗化、娱乐化消费、并且应该自觉学习理财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每个月对自己的消费支出做个记录分析,制作合理的金钱消费计划,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金钱可以用来理财,学会掌握金钱运作的规律,使消费更加合理且具有灵活性。另外,生活中,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拒绝懒散、颓废之风,对生活、学习、娱乐要满怀激情,明确自己的消费标准,为自己的将来制定合理的人生计划和消费计划,在满足自身的物质消费的同时重视精神消费,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树立量入为出的健康消费观。
四、结语
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对找出应对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面临消费主义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作用,共同协作,共同承担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重任,构建一个积极向上、正确合理的健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 吴锡存.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6.
[3] 保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