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进步的利弊

科技进步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进步的利弊

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第1篇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降低工作难度。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3)信息查阅方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4)信息流通快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

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2)信息泄露问题。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3)软件的局限性。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硬件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软件方面。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

作者:罗程 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J].中国科技纵横,2009(10).

[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

[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档案,2016(8).

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网络文化;影响;对策;建议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卓有成效,网络文化也随之突飞猛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沉迷于网络,甚至离不开网络。不可否认,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却也不能排除其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思想道德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网络文化中有些过于低俗的内容,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网络文化风靡时期,要极力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中都能独树一帜,抵制各种不良影响和诱惑。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网络文化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文化也有好坏之分,对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我们可以取其精华部分进行适当的学习,然而对于低俗不良的网络文化,我们必须果断的抵制、拒绝,并远离。然而,网络文化是虚拟的,若是管理力度欠缺,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会趁机入侵,给中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虚拟的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发展迅速,所以,中学生的心性也是过早成熟。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见性,所以过多的中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和互动,使他们觉得有亲切感,既没有现实交往中的矛盾和纠纷,也没有过多繁琐的礼节和要求,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不需要小心翼翼的去维系,生怕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情而使对方生气或者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网上交友,尤其是心理压力太大的高中生,他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所以更喜于与网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若长期如此,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更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觉得孤独、无助。而且,网络上一些庸俗的言语或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对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三观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然而,现今网络文化的传播仍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的思想过于开放,而且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不利于我国中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但是网络文化是虚拟的,其并不是真实的。如果中学生长期处于网络文化的环境下,就会缺乏对事物的具体认知,从而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减少对事物深入理解的认识,从而致使其遇事之后,往往太过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另外,长期的人机对话和人机交流,使学生无法正常的与人面对面交流,从而产生内心的孤独感,养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内心的满足。如若不自律的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便会对其思想和道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并提出可行对策

1.校园文化要积极向上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大家庭,所以,首先应从学校入手,让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向上,通过校园网站,传播符合中学生的健康的网络文化,并适当的让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先进的网络文化,将其精华发扬并学习,拓宽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学习,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德育,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每个中学生都有各自的手机,所以,学生家长要积极的引导孩子,督促其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并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让其以学业为重。另外,学校也应有相关规定,中学生不得带手机进入学校,各班教师进行监督,并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将手机带入教室,使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不带手机的习惯,并适时的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学生远离低俗腐朽的不良网络文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帮助其文明、健康上网。

3.加强监管,抵制不良网络文化

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核技术 伦理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H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82-01

一、 生态文明的溯源及其发展分析

文明的主要标志或者对文明的主要划分主要是看其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主要要素。传统工业文明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环境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创造财富,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则主要依靠智力开发、科技进步、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尽管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已经严重危害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安全,包括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森林生态功能低下、草原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功能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因此,中国专家学者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众多理论,综合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实践,提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型文明的观点。党的第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在十中进一步强化,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及至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 生态文明时代核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开始,逐渐拉开了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大幕。核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最主要的尖端技术之一,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当代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等6项)中,占有重要份额。核技术也是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的20项的其中之一。

核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世界中,主要有两种方式:核武器和核动力的制造。然而,在这些应用是有益还是有害于人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核技术在核武器的制造中的应用方面,落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基本和平一直保持自那时起直到现在。此外,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签约成为进一步成为各个国家制造核武器的一个重要屏障。对于和平利用核技术,核电站已被广泛用来作为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以法国为例,一年里大约有三季度的电力依赖核能源。核电的意义是深远的,尤其是当世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背景下。但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存在放射性泄漏的威胁。

核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早在1993年,美国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1。中国在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党的十强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论证,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一次飞跃。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实现对工业文明的跨越。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将发展核技术,开发应用核能作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2001年5月17日,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并将“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在2008年1月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为了满足碳减排目标和保证能源供应,核能将继续成为英国的低碳能源组合的一部分。并强调核能源是符合公众利益的能源。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开发利用核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三、 生态文明背景下核技术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核技术发展伦理。尤其是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引导,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建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不断加强制度的创新、设计、优化及其执行。在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类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核工业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得核技术陷入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从人类整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核武器是不道德的,而和平利用则是核技术发展的伦理要求。因此,如何从战略层面、制度层面确保核技术的安全发展,符合人伦则是核技术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是充分扩展非动力核技术的应用。如同位素示踪技术、核成像技术、离子束分析、背散射分析技术、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扫描探针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核检测技术、辐射工艺、核年代学、支撑技术等等,核农学、核医学都是近年来发展的典范。截止2009年底,中国在45种植物上利用诱发突变技术育成和推广了802个突变品种(其中通过核技术诱变育种625个),超过目前国际诱变育成品种库中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位居世界第一。在核医学方面,目前大城市的中心医院已普遍建立了核医学科,每年核医学检查超过百万人次。

三是不断优化核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核技术,必须确保核技术本身必须是生态的,是清洁的。我们要将生态文明时代核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而不是从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个单一因素来考察认知客体,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虽然和技术发展可能带来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危害,但是核技术本身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可能性。要充分发挥核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优势,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而电离辐射法由于具有把生物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化为可降解物质的优势,甚至可以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 邓可.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92-193.

[2] 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1):129-134.

[3] 曾宪灵.从发展实践中深化生态文明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34-36.

[4] 潘建红.核技术伦理全球视野的架构:以核武器应用为例[J].理论月刊,2005,(5):147-148.

[5] 薛桂波.核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伦理冲突及生态范式的价值选择[J].道德与文明,2009,(5):108-112.

[6] 陈芬.对核技术发展的伦理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5-18.

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第4篇

低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普遍存在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时期。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如何,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收入相对较低的状态。低收入群体一般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段范围内,平均收入水平处于低端的一定区间的人群。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是指当今中国城镇中,在投资和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获得较低报酬或无报酬,因此导致生活质量、社会地位、主观感受低下的社会成员(较低报酬是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经济社会转型期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出现及其范围的扩大,既有制度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低收入者个人的主观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宏观原因,也有企业经营方面的微观原因。

一、分配制度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这是低收入群体形成与扩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一,分配秩序混乱。当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很多制度不完善,监督调控收入分配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换而言之,现阶段的分配秩序是比较混乱的。这是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紧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垄断充斥市场,排斥竞争。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二是劳动报酬尚未完全工资化、货币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还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而实现社会化,因而造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错位。三是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创收收入,有些地方和部门把预算内收入转到预算外,造成预算外的分配失去控制。

第二,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报酬偏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劳动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离开了劳动,其它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可能自行生产出产品。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指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而其他生产要素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其他要素的所有者是分享了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广大劳动者工作在生产岗位的第一线,以自己的劳动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和产品,企业中的初次分配和广大劳动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劳动者既要获得必要劳动创造的成果,同时要获得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成果。我国多数企业中的劳动者工资偏低,不仅没有能分享剩余价值,而且还不能完全实现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劳动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作用逐步被忽视。

第三,再分配中低收入群体得到的转移支付偏少。我国政府在1997年正式开始实施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陆续出台了“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等重要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是相对落后的,再分配中低收入群体得到的转移支付偏少,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执行不利。二是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分配仍然不规范。

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同世界上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也是利弊共存的。市场的长处在于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经济活动,有效地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同时,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也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导致资源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也会引起贫富差距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大于弊,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也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正确选择,但我们也必须客观对待“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种种危害,这也是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第一,市场机制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自发地使一部分人成为强势群体,另一部分人沦为弱势群体。这主要是因为资源享赋差异,造成竞争的初始条件优劣各异。市场竞争的初始条件可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竞争环境、个人天赋等,其差异势必引起东西部地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必然会越拉越大。

第二,市场力量的作用可能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在收入分配领域,如果任由市场力量的作用,可能会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这是因为:《马太福音》说:“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此话在控制理论中被称为“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首先,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因为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越可能购买更多的质量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越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力素质,这样其寻找有利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就越强,越可能找到和占领可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其次,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越可能获得更高的资产收入。收入水平越高,投资能力越强,投资途径越多,选择有利的投资机会的能力越强,越能获得更高的资产收入。马太效应的存在进一步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具有滞后性。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短期性,必须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的效果看,宏观调控对稳定我国经济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宏观调控政策所具有的滞后性。这种政策滞后性所导致的问题被称为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前期政策的滞后性影响了后续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城镇低收入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这其中也不乏宏观政策滞后的原因。目前,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我国政府已高度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三、企业发展状况方面

目前,在我国工资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职工所在企业的发展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很多企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落后等原因陷入困境,大批工人下岗失业,这是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金融业、信息业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市场萎缩、资源枯竭、产品过时等原因而难以维系,因而导致大量的失业和下岗。1996年至1999年全国在职职工人数大幅度下降的主体来自于传统的建筑业、采掘业和制造业三大产业。

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社会有机构成的提高,致使失业人数增加。以煤炭行业为例,近几年,加快了技术素质的升级,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2001年已达到73.5%,而技术升级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百万富余人员下岗的过程。

第三,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中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弱,有技术和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等原因,但企业管理的落后是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的落后,粗放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当一部分企业正是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在竞争中失败,使职工失业下岗并陷入生活困境。

四、低收入者个人情况方面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形成除以上客观原因外,与低收入者个人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进步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病理;教学改革;病理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31-02

一、数字化病理资源在医院中的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数字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政务、商务电子化,企业、校园以及医院数字化。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基础上,将自动光学放大扫描采集装置与现代的数字技术有机拼接的催生了数字化病理,然后将获得高分辨数字图像和优质的可视化数据以应用于病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病理临床诊断、临床病理教学。国外较早的开展了数字化病理在远程切片分析以及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应用,如德国已经实现采用数字病理系统进行一些疾病的远程诊断。我国在数字化病理方面进步迅速,目前许多高校、医院及其他科研机构都建立起数字化病理系统的可视化数据库[1],许多大型医院的病理科或中心实验室也已经建成数字化切片库[2]。很多医学院校已经通过对经典的教学切片和疑难病例切片的扫描,建立起了数字化病理网络教学平台。很多地市级甚至县级医院也已经开展了远程切片分析以及远程会诊。

二、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在中的优点

病理学是桥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病理学实验能检验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程度,能否应用相关理论知识阐述各种疾病病理变化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做出初步诊断。以往,病理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切片,了解或掌握组织的镜下病理变化。每次实验课,学生观察数张玻璃组织切片后绘出病变的镜下改变,教师通过绘图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实行数字化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3,4]。我们学校2014年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引进数字化病理教学切片,其快捷的阅图方式、简明层级式的目录、缩放自如的超清图像、快速定位的功能给人焕然一新的冲击感。与传统的玻璃切片教学做相比较,数字化病理切片的应用能够很大地提高学生对病理组织图像的辨识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果[5,6]。

三、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在中的缺点

尽管数字化切片教学对传统的切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病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7]。从近几年我们采用病理切片数字化教学的经验来看,数字化病理教学切片存在以下诸多的缺点。(1)数字化切片从公司购买,往往是基于软件上开发,数字化切片的产权为公司所有,教师不能对图像进行编辑和改动。(2)阅览数字化切片只能依赖软件,学生对切片的观察只能局限在实验室,不能解决学生课外学习的需求。学生自由学习和复习切片的愿望没有改善。(3)公司的数字化切片提供切片盗坑邢蓿很多切片没有提供。(4)病理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病理学知识,单纯的数字教学显然不能取代传统的基于显微镜的教学模式。(5)购买的数字化切片和学生显微镜中观察的切片并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字化切片兴趣不大,不利于互动教学。(6)该系统不能连接到互联网,不能随时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作为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开始试行[8,9],“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可以增强器官系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能促进医学生提升诊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我校也于近期推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以往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是仅对切片的疾病进行讲解、学习。很显然,以往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就更加不能满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的需求,病理学教学实验的改革也势在必行[10]。

四、关于数字化病理教学的一些改进方案

为能更好的服务于病理学教学,跟上“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医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可以有如下方面的改进。(1)对教学中的使用切片的中的器官正常组织结构和病变镜下结构做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对学校现有的典型的大体标本做高清晰数码拍照。形成大体结构(正常、病变)和镜下结构(正常、病变)的图片数据库。(2)将构建的数据库放置于学校的网络上,产生二维码,并将相应的二维码标准标记在切片和标本上。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丰富了教学材料,给学生提供以器官为中心学习的全新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学田,李忠武,周立新.数字化病理技术在病理学实验室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3):370-372.

[2]岳常丽,赵晓丽,田澄,金玉兰,刘红刚.整合地区病理资源和建立数字化病理切片库的设想和建议[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03):215-216.

[3]肖胜军,张小玲,曾思恩.数字化切片在我校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2):77-78.

[4]帅萍,李保林,肖海,杨庆春.数字切片联合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5):734-735.

[5]舒旭,呛推剑舒筱灿,伍世挥,杨扬.病理学实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229.

[6]杨东霞,刘同慎,李冰,王亮.基于形态数字化教学平台的K-W-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43-45.

[7]叶菁,袁媛,赵元琳,高星,李静,王哲.病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的利弊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01).

[8]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高书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3,(5):1-5.

[9]黄玉芳,詹臻,邰浩清,许敬,赵凤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0-90.

[10]杜华,施琳,师永红,师迎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54-55.

Discussion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gital Pathology Teaching and Improvement

LI Wen-tong,LV Shi-jun,LIU Yu-q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ath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