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第1篇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攻坚动员大会,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包括绩溪县在内,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有11个县(市、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已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绩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绩溪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可谓“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200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同时,绩溪县就瞄准了新的目标,及时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与2005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攻坚动员大会,书记、县长亲自作了很好的动员,明确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底将绩溪建成国家生态县,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生态绩溪、和谐绩溪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我对绩溪生态县建设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生态县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村建设。因此,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绩溪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生态县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当前,绩溪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1152”工程过程中,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防止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希望绩溪通过实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并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为其他县做出表率。

第三,生态县建设要在突出当地特色上下功夫。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县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也不相同。绩溪在生态县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生态县建设涉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总体推进。优先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环境保护部门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勇挑重担,主动协调,搞好服务。

第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设内涵,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要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第2篇

Abstract:The strengthening of rural cultur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address the "three rural" issue key to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deological guarantee,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support.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Key words: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即使过年过节,农村的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在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乡村文化发展条件,维护和规范了乡村秩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以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庙会、唱戏等民间优秀文化活动逐渐衰弱,而国家主导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不一致或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传统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正逐步消失。二是组织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以婚姻、孝道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呈现微幅衰退,礼貌谦让、诚信善良和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规范急剧滑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开始活跃,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之风禁而不止,传播有一定市场。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以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为方针,塑造农村新风貌。一是培育一批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文化接班人。针对农村中民间艺人年龄普遍偏大的状况,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为农村留下传统特色文化人才资源,扎根农村,亦农亦艺。二是对县乡村优秀文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化培训、专业化辅导。三是为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提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四是以特色传统文化为基础,创新文化样式,组建一支“农民演戏、演农民戏、为农民演戏”的农民演出队,利用“旧瓶装新酒” 的传统文化形式传播社会新风尚。

2.加快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解决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基本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庄整治,在大型村落社区建设“农家书屋”和书报阅览室,收藏科技、法律宣传、文化、体育、卫生、农村实用技术、报刊等各类图文资料,免费向村民开放借阅,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二是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休闲、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供场所,增强农户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交往。三是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场所设施,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开展科技文化、经营致富本领培训和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摒弃旧风俗、树立新风尚。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第3篇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是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的唯一街道,是深荛惠合作的桥头堡;同时又紧邻龙岗中心城,是龙岗区中心组团片区的重要腹地。辖区现有可建设用地较多,城市建设密度小,交通干线密集,区域内水域、山林和园林分布丰富,素有“龙岗后花园”之称。市、区政府充分利用龙岗在生态、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深圳国际低碳城落户坪地。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以及深圳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重要举措,深圳国际低碳城将打造五大中心,即:国际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产业与人才聚集中心、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低碳技术博览交易中心、低碳发展技术和服务输出中心。这对加速坪地的城市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坪地跨越式的大发展,最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要求,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际低碳城建设,着力推动坪地社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市委市政府、龙岗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在坪地规划建设国际低碳城,把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贯彻落实十精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举措,作为探索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有效路径。坪地作为国际低碳城项目规划建设选址街道,要坚决按照市区的部署,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力保障国际低碳城各项建设顺利实施。

首先,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坪地目前的土地资源优势主要是建设密度较低,零散的小地块相对较多,但可用于连片开发的地块却较少,必须通过整备,才能将潜在土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土地整备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群众关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整备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整合力量、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如期完成坪西片区、高桥片区土地整备进度,确保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基地等低碳城核心启动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国际低碳城建设进度,统筹考虑、精心规划,认真做好整个国际低碳城53.14平方公里选址区内域土地整备工作的编制规划,确保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全力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第4篇

一、实行“以煤代木”工程的重大意义

我区提出的“以煤代木”工程是切实推进“天保工程”深入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特别是在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伟大实践中,推行“以煤代木”工程已成为以地下资源保护地上资源,以煤炭资源换取生态资源的必然选择。

1、实行“以煤代木”工程有利于减少森林资源浪费,确保“天保工程”顺利实施。1985年,原国家林业部曾出台“以煤代木”政策,给我区每年下达“以煤代木”专项木材生产计划,用销售利润作为古莲河露天煤矿开发建设的配套资金,以推动林区开展“以煤代木”工程。1997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试点后,国家停止下达了“以煤代木”专项木材生产计划。

2、实行“以煤代木”工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和松辽平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绿色屏障。开发建设以来,由于森林过伐,林分质量下降,林缘大幅度萎缩,森林可采蓄积锐减,造成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欠缺。加之我区自然条件恶劣,林木生长缓慢,主要优势树种比例过低,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如何实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实行“以煤代木”,切实减少森林采伐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3、实行“以煤代木”工程有利于加快新林区建设步伐,促进林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展“以煤代木”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它也会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改变传统的家家户户烧拌子取暖方式为集中燃煤供热方式,可以带动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品位,增强林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以及发展林区旅游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行“以煤代木”,还能大量减少火险隐患,对林区护林防火和城镇安全防火大有益处,同时也减少了因居民烧柴不足而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煤代木”将使林区人民群众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对于加快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以煤代木”工程的具体途径

1、与实施“天保工程”结合起来。国务院批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其资金的支出范围,国家在“天保工程”实施方案调整工作中应将“以煤代木”纳入到投资内容之中,申请追加中央财政天保资金预算,在国家“天保工程”中设立大兴安岭“以煤代木”专项资金,以支持林区实施的“以煤代木”工程。

2、与新林区建设结合起来。实施“以煤代木”工程要结合新林区建设的要求,坚持“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建设方针,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与森林生物质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就我区而言,有林地面积730万公顷,按粗放式经营每公顷年产生4.5吨森林生物质量计算,年可产生近3300万吨森林生物质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650万吨,同时还有200万立方米的采伐造材、木材加工和林分清理抚育剩余物等。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及生产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三、几点建议

1、搞好工程整合,争取国家支持。要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将与“以煤代木”工程相关的林区城镇集中供热、给排水建设、危房改造、沼气建设、型煤厂建设、锅炉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上述各项工程规划之中,积极向国家争取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为林区“以煤代木”工程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辅助条件。

2、谋划项目储备,落实建设资金。林业系统“以煤代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争取国家在森工非经营性投资的支持。同时做好生物质能源加工转化项目的研究储备工作,利用我区丰富的森林生物质和采伐造材、木材加工和林分清理抚育剩余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等加工成固体成型燃料等,既能增加林区群众的收入,又能为林区人们提供价廉、清洁的能源。

3、拓宽能源渠道,开发生物质源。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作为可再生能源为人类提供了迈向文明的火种,并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以煤代木”工程是在森林资源出现危机情况下保护资源和发展经济的一项具体举措,是给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一个休养生息的一个过程,在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尤其是生物质资源的重大意义。因为使用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昂贵的煤炭资源来长期代替丰富的可再生的廉价的生物质能源是不太可能的。“以煤代木”只是暂时的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的“节流”措施,而强化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才是永恒“开源”途径。所以,人类在科学经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高效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同时,要鼓励发展利用太阳能、适当发展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服务于林区工农业现代化建设。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范文第5篇

发展竹藤产业是利用非木质可再生资源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经济、社会和环保长期效益显著的一项公益事业,可以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贫困和乡村经济状况。

10年前,国际竹藤组织(INBAR)在北京宣告成立。它通过促进竹藤国际合作,推广竹藤技术转让模式,实现了环保与扶贫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发展竹藤产业有哪些重要意义?我国竹藤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如何?国际竹藤组织成立1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我国政府为竹藤产业的发展作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江泽慧。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发展竹藤资源及其产业有何意义,主要表现是什么?

江泽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竹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竹藤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减少木材消耗、保护天然林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和消除贫困等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竹藤是十分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与其他树种不同,采伐竹子不会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以竹代木,全竹利用,减少了森林采伐,顺应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很多竹子比一般的树木具有更强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发挥着重要作用。

竹藤是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对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作为原材料,它们的价值有限,但对于热带和亚热带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它们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全世界的非木质林产品的总产值达1000多亿美元。竹藤是世界贸易中最具价值的两种非木质林产品,竹藤产品国际贸易额达50亿美元,世界上有15亿人的生活与竹藤息息相关。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竹藤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竹藤特别是竹子,还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竹子寓意着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象征着虚怀若谷的伟大情怀,代表着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繁荣的竹文化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集聚产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重要品牌。

组织推动竹产业稳步发展

《经济》: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年,在消除贫困、改善生态、发展产业、促进竹藤国际贸易和传播竹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江泽慧:10年来,国际竹藤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成员国由初创时期的9个增加到34个,国际合作伙伴单位达130多个。

国际竹藤组织建立了竹藤技术培训网络,举办国际培训班和专题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各国政府官员、科学家和企业家对竹藤作用和潜力的认识。

开展了全球竹藤资源调查,实现了竹藤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国际竹藤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成员国合作,对全球竹藤资源进行了初步清查,建立世界竹种分布数据库,绘制了全球约1200个竹种和600个藤种的资源分布图,建立了全球竹藤资源数据库。

加强了竹藤技术开发和利用。开发了40多个竹藤技术转让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竹藤行业的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该组织印度项目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了7米,中国贵州项目点的单位水土流失量减少了75%。国际竹藤组织研发的廉价住房建造技术,可为贫困群众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

建立了竹藤国际贸易和市场开发网络,促进竹藤商品国际贸易。 2000年,国际竹藤组织被联合国商品共同基金接纳为国际竹藤商品机构,负责帮助世界各国开展竹藤产品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以及监督实施竹藤商品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可靠的、高效的竹藤供应链,加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006年,国际竹藤组织和全球农业研究论坛合作,发起建立了非木质林产品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把全球性、区域性和国家层面的非木质林产品保护和管理机构联系在一起,并在非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拉丁美洲开展了项目活动。

《经济》:国际竹藤组织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江泽慧:2006年,国际竹藤组织制订了《国际竹藤组织2015年发展战略》。该《战略》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扩大高效运转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探索制定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更好方法和模式,加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和创新平等的全球及地区双向贸易体系。

到2015年,成员国数量从目前的34个发展到至少50个,并增加在成员国的合作伙伴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建立5个示范和培训中心,开展技术咨询和新产品示范。到2011年,建立全球竹藤产品设计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网络。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成员国至少分别建立一个水土保持、退化地改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示范基地。到200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递交至少三个竹藤国际标准。

《经济》:作为东道国,在支持和促进国际竹藤组织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

江泽慧: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国际竹藤组织的工作和健康发展。一是专门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6个部委和北京市政府作为成员单位的国际竹藤组织中方协调领导小组,以支持国际竹藤组织在华开展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向国际竹藤组织总部无偿提供了5000平米的办公大楼,并从科研技术、设施和后勤管理方面提供保障;每年还向国际竹藤组织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三是专门成立了国际竹藤网络中心,配备了竹藤重点开放实验室,协助国际竹藤组织完成其使命和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我国全力打造全球产业品牌

《经济》: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竹资源及竹产业,打造全球竹产业品牌。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江泽慧: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竹子产量最多、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全国现有竹类资源500多种,竹林面积484.26万公顷,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四川、广西、安徽、湖北、重庆10个省(区、市)。

近10年来,我国竹产业形成了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出口贸易各环节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生态产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新亮点、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强劲增长点。现代经营技术推广和科技自主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竹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约有3500多万农民直接从事竹林培育、竹制品加工等生产经营。竹产业涉及建筑、建材、家居等10多个领域,竹产品形成10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其中竹地板年产量612万平方米、竹胶板产量627万立方米,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我国竹产业年产值达660多亿元,出口额11亿美元。中国竹产业发达的浙江省,竹业经济总产值8年翻了两番,从1999年55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1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竹材竹笋加工销售基地。

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中国竹子之乡”,由10年前的10个增加到目前的30个。这些地方的竹业年产值、出口额,占全国竹业年产值和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国竹产业迅猛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弘扬和发展竹文化,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建设新农村,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已成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