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注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
实现低碳物流与快递,首先必须要解决各个环节的低碳。众所周知,低碳物流与快递很大程度上来自公路与航空运输。这是物流与快递业减排的重点,但也是减排的难点。公路、航空运输耗油量大、碳排放量大,阻碍低碳物流快递发展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公路运输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二是物流行业特点导致调度车辆轻载以及空载现象增多;三是各级分拣中心以及营运部的设置很难跟随市场需要的脚步调整,市区郊区比例明显失衡、城乡需求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很难消除,交通运输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四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道路建设以及航班航点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压港现象导致运输效率根本很难达到合理水平。
实现低碳,必须要解决物流企业营运过程的减排。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快速、准确,也需要为顾客建立信息查询和咨询的平台,还需要重视物流的能源消耗。由于行业内能源消耗较少受重视以及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增加了能源消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营运环境的空调只会限制温度要求而忽略空调的运行控制随气候条件而变化,比如分拣过程只要求电机的正常运转而很少管理如何合理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比如服务器管理确保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却很少关注能源改善与管理等等。
快递巨头的低碳之举
大家熟悉的DHL公司是一家国际快运和物流企业,德国邮政DHL在“碳排放披露领导指数”获得97分(满分100分)的高分,在全球排名第2位且在“碳排放表现领导指数”方面,德国邮政DHL亦名列全球500大领先企业中得分最高的10%。 目前,该公司是全球第一个提供“碳中和运输服务”的物流公司,并在行业内率先提出至2020年碳排放较2007年降低三成的低碳目标。 DHL实现低碳之路包括:
改变运输工具:DHL公司设计流线形的卡车,可减少10%的燃料;DHL公司推行作业车替换项目,不断提高其常规燃料汽车的排放标准,同时尝试使用非常规燃料车辆,如电动汽车和生物燃料汽车,印度DHL使用了超过200辆压缩天然气(GNG)运输车辆,日本DHL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自行车,积极推进“绿色物流”。
空中运输方面,减少飞行碳排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用更先进、更高效的飞机,DHL公司计划2020年将90%的飞机更新为更加节油的新型飞机,是该公司为实施业内首推的“绿色运输(GOGREEN)”而采取的核心举措之一,DHL的机队更新计划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其在欧美航线上,使用了新型的波音767飞机,在欧亚航线上,则使用了更为节油和噪音更低的波音777飞机,2009年,DHL在欧洲至亚洲航线上投入使用全新B777-200LRF体货机。
改变运输途径 :有计划的物流可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减少排放,DHL公司设计物流配送系统时,在城外设立集运中心,在那里统一分类、调配,智能卡车可以计算出运输时最有效率的路线,系统还可以自动向收货人发送发货信息,运输中,无论堵塞、修路或是临时的接货任务都能轻松应对,减少了城市车流和碳排放。
实施“碳中和”服务 :为降低客户的碳排放,DHL与全球权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SGS合作,开展“DHL绿色快递”,打造全球第一家提供碳中和运输服务的物流快递公司。“DHL绿色快递”是DHL为客户提供碳中和以及低碳运输服务的“绿色运输项目”的一部分,该服务于200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启动,帮助推动实现在论坛上达成的碳中和承诺,并已成功地服务了DHL的欧洲客户。在这项增值服务中,客户可以选择将其全球范围的全部或部分业务加入“DHL绿色快递”并支付投递费用的3%作为“绿色基金”。DHL将计算每票快件在整个投递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通过对相关碳管理项目如汽车替代燃料技术、太阳能电池板和重新造林等再投资来削减和抵消全球快件运输中的碳排放。所有项目都经过DHL特别设立的碳管理基金会鉴定并批准。为保证权责明确和透明公开,SGS作为该项目的监管人。同时,客户每年会收到DHL颁发的证书,标明以其名义削减或抵消的碳排放数量,以示公司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UP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为了实现零碳排放的碳中和目标,UPS与SGS合作,涵盖了UPS国际快递、陆上货运、航空运输以及海运转运服务领域,准确量化了各种物流快递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的范畴涵盖了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准确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了营运的地面车队化石燃料的燃烧、营运飞机燃料燃烧以及UPS控制的全球设施相关的固定、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能源间接主要是购买电力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突出的是UPS还量化了为供应商在营运海运、空运、铁路和地面运输等其他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使量化的数据以及报告的结果更加准确,也为碳中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UPS碳中和以客户购买碳补偿,UPS实施的形式实现。UPS实现碳中和,包括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节约能源、废弃物回收利用、植树造林等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实现了碳中和与碳减排,也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以及UPS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低碳策略并不难
物流业实现低碳化任务虽然艰巨,但身边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少,可发现推行低碳物流在技术操作也并不困难。根据SGS的专家表示,该公司多年来在能效与低碳领域的丰富项目经验,建议物流企业开展如下低碳工作:
加强低碳相关标准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关键人员的能力提升。目前温室气体的标准正在陆续出台,低碳要求正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但是所有相关的标准确实错综复杂,且要求有别于其他的标准,要实现低碳,就必须选择和依循正确的标准推进,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或参加认证机构的培训,提升关键管理人员的低碳能力。
实现低碳化的过程,离不开第三方审定、验证或认证。企业实现低碳化一般通过最高管理者的公开承诺来推行,但是达成承诺需要有权威的审定、验证或认证,就离不开与第三方的合作。目前不少企业都有过类似公开低碳目标的承诺,但在实施的过程确实苦干、蛮干,多数方案既达不成低碳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反,贻笑大方。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探索合适的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和低碳方案。无论什么标准,都不可能为一个企业量身定做,而物流业虽然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各个企业自身的流程长短并不一致,运输以及控制管理的方式也不一致,要准确计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就需要灵活应用标准,探索企业低碳适宜之路。
挪威对绿色未来的承诺
挪威的中心地区崇山峻岭,蜿蜒崎岖,高山附近繁忙的峡湾港口处,座落着一间属于NorSun公司的新工厂。在工厂里,戴着防护镜的金发技师们将大桶的液体硅加工成为数米长的晶体物,并将这些晶体物切割成为最薄的晶片,最终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这个工厂所使用的能源与周边的环境一样洁净——来自于附近的一个水利电气厂。工厂的一位职员塞西尔·赫尔斯特讲道:“用洁净能源制作太阳能电池板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这就是挪威人自鸣得意的地方——认为自己是环境的忠实守护者,并推动着整个地球奔向一个更绿色的未来。的确,挪威在很多方面都能做到身先士卒:挪威98%?99%的电能都来自于水利电气厂。1991年,挪威成为了第一个起征烟尘排放税的国家,以此来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挪威同时还是第一个捕捉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于地下的国家。为此,挪威总理简斯·斯托尔顿博格讲道,让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进程更简化、更廉价已经成为了本国的“阿波罗使命”。以斯托尔顿博格为代表的中左联合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将于2030年让挪威达到碳中和,比先前2050年的最后期限提前了20年。
然而,除了挪威在环境保护上做出的种种虔诚举动,它同样是一个污染能力相当大的国家。自从挪威实行烟尘排放税后,该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15%。据斯托尔顿博格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增长之中,并且这种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会持续。以此来看,挪威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而且,在许多环保主义者眼中,这些统计数据还没有包括挪威对大气层的污染。挪威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输出国,第四大石油输出国。从北海海底提炼出这些燃料的过程中,挪威本国已经排放出了一定的温室气体,当挪威将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到国外之后,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挪威政府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中和时,只是将国内的气体排放量计算了进去,而没有考虑其出口的碳氢化合物所含有的额外排放量。相比之下,该政府为了达到碳中和,打算把海外市场削减的排放量计算在内,这些收支失调将会从原油与天然气的部分收入中进行抵销。简而言之,挪威因碳中和举措而获益匪浅,牺牲了地球生态环境,却仅仅花费很少的收益进行项目投资来弥补小部分对环境的损害。
这些就是挪威深远的政治辩论主题。一些人士认为国家应该有更多的做为来抗争全球变暖的问题。他们呼吁,原油与天然气的新开采应受到限制,以此来减少碳氢化合物的出口。挪威总理简斯·斯托尔顿博格回应,他的政府并不打算采取这种做法。事实上,政府正在开发新区域进行资源的开采与发展。但此举却无法满足挪威“人民进步党”(挪威最大反对党)的要求。该党认为,挪威政府应该在不切实际的绿色环保目标上少花费时间和金钱,而要减少燃油税,并新建更多的公路。
所有这些言论听起来就像是窄小峡湾里的一阵暴风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气体排放量目标,挪威政府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环保要进行到怎样“绿”的程度才是足够?多少的碳排放量才是过多?碳排放抵销需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保持平衡?按照挪威的经验,这些问题都不大容易回答——据了解,挪威也是第一个因争论全球变暖问题而导致政府瓦解的国家。
夸张温室效应以改变政府的经济开发思路是困难的。继任的各届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明显措施来印证此观点。燃油与汽车被征收了高额的赋税;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率广阔,火车通行于各大城市,货轮行驶于海岸线上,而乘运车也穿行于挪威许多边缘地带。自行车的行驶道遍布各地,但司机们喜欢的新公路却不太多。事实上,政府迫不及待地需要减少交通堵塞的问题。为此政府表示,那些承诺将限制私家车上路的城市,政府将把公共交通的费用投入翻一番。
尽管挪威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来自于水利电气厂,政府仍试图推进对其它形式的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政府已经提高了建筑物的节能标准,也正在鼓励各类企业与家庭燃烧木材与其它形式的生物燃料来取暖与供电,而不是使用矿物燃料。此外,政府筹集了100亿克朗(约70亿人民币)的资金,进行再生能源与节能项目的投资。斯托尔顿博格在去年也讲道,他会将投入的金额在今年翻一番;政府还建立了另一个类似的设施,来加强碳捕捉与储存的能力;预计今年开始实行第三种手段——寻求减少交通设施碳排放量的各种
方式。
上天遁地的环境代价
挪威的官僚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思索着与环境相关的棘手问题。比如,高速路部门就探索横越峡湾的各种方式在环境上的相对优点。他们最终决定,桥梁比隧道更具有优势,因为与在桥梁上行驶所耗费的汽油相比,汽车从陡坡驶入隧道并在另一端爬上陡坡所耗费的汽油多要出几倍。除此之外,隧道需要电来为隧道里的灯与通风扇供电,还需要在隧道被淹的时候使用水泵,而桥梁则不需要考虑这些。因此,现在政府的政策会更多地偏向桥梁的建设,而不是隧道。
当涉及到穿越山脉时,则要优先考虑修建隧道:修建一条隧道所耗费的额外碳排放量很快能得到抵销,因为汽车能飞速穿越山脉,而不是吃力地爬越山坡,这样就能省下相当的汽油。据称,挪威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地面隧道——25公里,隧道里布置着固定间距的蓝色灯光,以使疲劳乏味的司机们感觉到他们是在飞速地摆脱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服装;低碳经济模式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理念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所以服装企业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必然是一场突破性的革命,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服装企业要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大好契机,转变传统经济模式,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提高服装企业的管理、技术含量,在企业中广泛应用新设备,低碳面料,自主创新,低碳生产,使低碳理念深入服装企业内部,这样服装企业低碳经济模式才会得到更完美的演绎,而绿色环保、低碳、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将成为服装企业经济发展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时,低碳经济模式也将是服装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上一个工作环节的废弃物同时也是下一个工作环节的原材料,例如发电厂,冷却水、蒸汽可以供暖,煤渣可以做水泥原料。既可以保证电力的供应,节约能源,减少三废的排放,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绿色生态环保标准,一举几得,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具有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只有将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法成功运用到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服装产品的低碳表现
1、低碳环保面料
如果制衣业的原料大量使用化纤织物,碳排放量就会很高,如果使用丝绸、棉布、麻布为主要面料,碳排放量就会降下来。服装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使用各种化学制剂,如果其应该用天然、环保制剂,就会减少碳排放量。服装专家建议,这些工艺,企业应该遵循低碳原则进行认真处理,提高应对碳关税的能力和水平。
制约低碳服装普及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制约价格的瓶颈是低碳面料研发和生产成本。然而,推广低碳服装的难点所在是如何寻找适合大面积种植或开发,产量或储量丰富,种植或开发过程中环保节能的服装材料。为了保护生存环境,促进低碳服装的普及,建议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投资、建立一批开发和生产严格遵循生态标准的低碳服装面料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加速开发新面料,尽早解决低碳服装目前高成本、高价位的问题,推动我国低碳服装面料的发展。倡导低碳着装主张选择原料和面辅料进行设计,增加服装的使用率,同时增强服装的功能设置延长服装的淘汰周期,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2、制作使用碳标签引导消费者购买
“碳标签”是服装企业推行服装生产工序更透明化的一种手段,即在服装生产进行过程中运用低碳流程设计,并转化为成衣上的碳标签。它的作用是低碳服装的身份证,代表服装已经过严格环保论证和检测为消费者选购时提供依据,这样消费者就能更快的掌握衣服的环保性能,也更利于服装节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低碳装材料外观与普通衣服没有区别,但材料却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成衣的标签上有“衣年轮”标记,标记越多,代表它再生的次数越多。而“低碳装”可让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提倡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
合理生产,控制库存。我们都知道,服装如果没有销售出去,不但占用资金和库存,还增加了碳排放量。因此,服装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减少直至没有库存,缩短衣服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的周转时间,让衣服得到合理的使用,避免浪费。
三、服装企业构建低碳经济模式策略
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在许多学者看来,发展低碳经济中小企业大有作为。服装企业走向低碳经济必然是一场突破性的革命。与此同时,低碳经济模式也将是服装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在服装面料的生产环节,尽量用原始的天然纤维原料,比如棉、麻、真丝,少用石化产品,这样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从源头上保证了低碳排放,还支持了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在服装的设计过程中,提倡回归自然,尽量采用天然纤维面料,用棉、麻、毛、真丝面料,既舒适、美观、又符合绿色生态理念,减轻了碳排放量。再次,在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工艺,既符合现代人们对天然纤维的爱好,追求精工细作的心理,又可以减少石化产品的使用,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第四,在服装的制作过程中,要提倡节约用电,节约能源,即是减低了碳排放。据服装企业目前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服装企业要走低碳之路,虽非易如反掌,绝非难于上天。
四、服装企业构建低碳经济的展望
展望未来,低碳经济必将渗透到服装企业的各个领域,促进服装企业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随着服装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型,服装企业管理、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服装企业低碳经济模式将会得到更完美的演绎,而绿色环保低碳、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将成为服装企业经济发展追求的永恒主题,与此同时,转向低碳经济模式也将是服装企业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下为服装企业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
1、服装企业将更深入研究运用低碳经济模式。
2、服装企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到来的措施将多元化、科学化、创新化。
3、服装企业的经济模式将更趋向于低化、环保化、科学化。
4、服装企业将更注重创造品牌低碳化,低碳经济品牌绿化将成为服装企业的发展新趋势。
5、服装面料生产、服装生产、管理低碳化、销售低碳化,将使低碳化,环保化贯穿服装行业成产的全过程。
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对我国服装企业的远见和智慧的考验,只有超前谋划、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服装企业向低碳战略转型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转型,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服装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主题,也将开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大的动力。
21世纪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低碳经济理念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更是现代文明的现实需要。所以低碳经济应从现在开始做起,服装企业应加快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大力倡导企业使用天然、再生和绿色材料,利用新型能源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增加产能和效率,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服装产品,因此,服装企业也将会有宽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国的服装企业只要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良好机遇,释放自身发展动力,必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先行者。
【参考文献】
[1] 陶红亮.碳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一、市场寻求型投资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时主要把中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基地,把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这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作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2009年成为出口第一大国,据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IHS GlobalInsight报告,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19.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处于全球经济再平衡大背景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过程中,市场动机更为突出。“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目标中,寻求效率和寻求资源的目标地位将有所下降,寻求市场的目标地位将快速上升,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进行生产。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例如,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销量在全球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将继续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企业竞相追逐的市场,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成为决定汽车企业的全球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跨国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投资更加针对中国市场需求。
二、低碳投资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内部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外部还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十二五”规划为节能减排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性目标,明确提出到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要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下降8-10%。在较高的排放标准要求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低碳经济拥有较好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与中国“十32”期间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在中国进行低碳投资会得到政策支持。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企业实施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是发生在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费领域,而中国超过70%的碳排放是在工业生产领域。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低碳投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实施低碳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低碳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在实施低碳战略中积极研发低碳核心技术,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汽车、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的节能减排。二是注重减少碳足迹,在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环节全面减少碳排放。例如,扩大低碳能源和节能产品采购比重,注重减少物流环节碳排放等。
三、高附加值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主要是因为加工制造环节在发达国家成本较高,不具备竞争力,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动供给数量大,加工制造环节利润相当大,所以把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中国。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跨国公司开始全产业链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全产业链进入中国的标志是跨国公司在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加工制造环节的同时,开始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加工制造布局中将承担多重责任,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二是中国生产成本的上升。相比周边地区的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等国家,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布局方面面临更多选择,虽然中国可以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维持五到十年的成本优势,但总体上看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还是面临着威胁。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加工制造环节的投资有进有退。由于中国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威胁,跨国公司的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将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国内陆和周边国家转移。中国现在依然拥有国内市场容量大、基础设施良好、人才资源丰富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将吸引更多高端投资,它们主要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四、服务业投资趋势
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中国主要投资于制造业,这是由中国对外商投资开放的次序决定的。从整体上看,服务业对外商投资开放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1995年之前,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服务于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之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履行承诺的需要,中国服务业的开放领域逐渐增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开放服务业的承诺。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在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现代服务业是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租赁和商务服务、创业投资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都被纳入了鼓励类的范围。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2008年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占同期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1-3%,2009年占42.6%。而2010年,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显著的亮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6.1%。跨国公司中的银行、保险、证券、零售、物流等服务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仅在北京的CBD地区,截至2010年底就聚集了252家外资金融机构。
五、并购投资趋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投资比重严重偏低。目前,全球80%以上的跨国投资是通过并购实现的,2004年到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约4900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总额仅为90亿美元,外资并购还不到外商投资总量的2%。
“十二五”期间,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绿地投资的困难增加,并购投资将快速增长。中国已摆脱了短缺经济,现在中国市场已经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绿地投资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国内企业的市场挤压,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10%,它们积极“走出去”,主动整合全球资源。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外资并购。中国建立了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
度,规定了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主要针对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2010年国务院出台题为--《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9号文件,明确“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十二五”期间,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振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将会越来越多。
六、内陆投资趋势
由于内陆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跨国公司一度对投资内陆地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出海通道、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内陆地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较小,内陆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通过贸易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地点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占全国非金融类外商投资的82.52%。但这一趋势目前正在改变,跨国公司在内陆地区的投资逐渐增多,开始初具规模。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8.5%,比2009年上升0.6个百分点,许多跨国公司在内陆的投资开始呈加速趋势。
“十二五”期间,内陆地区开放步伐加快,内陆地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优势将逐渐显现。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因素的改变也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投资内陆地区,市场因素在吸收跨国公司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中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市场与东部市场距离较远,并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独立,出于市场因素考虑对内陆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同时中国政府出于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考虑,将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跨国公司对地理限制不敏感的产业转移中将大有作为。
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议
(一)把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投资的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增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全球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已经为成为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地区,跨国公司开始把投资新兴市场作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2009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一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地区格局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4%,发展中国家仅仅下降27%。在对跨国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五大投资目的地中,有四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未来还会有更多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转移到这些新兴经济体。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业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跨国公司应把在全球调整的重点放在中国,在中国进行系统化投资,建立地区总部,设置高层级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效率。
(二)把低碳战略延伸到中国
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实施了低碳战略,这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环境管制和抢占未来市场而主动采取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实施低碳战略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随着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的节能效益不断增加。在一些国家开征碳税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可以直接降低税收成本。例如,挪威从1991年开始对超过60%的碳排放征收每吨50美元的碳税。随着碳排放管制和碳交易的发展,区域性碳价格已经形成,在一定的碳价格下可进行碳交易,减少碳排放为企业直接带来收益。
2.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顺应市场需求。市场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一些产品由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被禁止市场准入。美国在2007年立法规定,到2020年新出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燃油经济性要提高31%,欧盟要求轿车的排放到2012年降低至120克/公里,同时,低碳消费意识的兴起促使跨国公司主动通过实施低碳战略树立低碳品牌。
3.全球低碳产品市场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为抢占未来市场。据《斯特恩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可达5000亿美元,从普通的LED灯泡到清洁能源,低碳产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它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易所相继成立,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成交量成倍上升,交易额持续增长。目前,欧盟、英国及美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交易平台。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87亿tCO2当量,全球碳市场总额同比增长6%,交易额为1437.35亿美元,其中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是伴随着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被逐步提出来的,造林和再造林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荷兰、印度、巴拉圭、洪都拉斯等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国内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即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国内林业碳汇启动较晚,直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才开始启动。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380个,其中与林业有关的项目是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被赋予了货币价值,但这种价值必须在增加森林面积的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汇清除量进入CDM碳市场后才得以实现。因此,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仍面临系列难题,从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2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就林业碳汇市场来看,由于《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驱动的交易。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应具备几个主要环节,即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体系(见图1)。2.1需求分析市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供求关系的存在,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林业碳汇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以《京都议定书》下的政策催生的强制性需求为主,其前提就是发达国家需求低成本的减排措施而产生的交易,否则这样的需求不可能存在,也就形不成碳汇市场[2]。因此,林业碳汇需求者对碳汇的需求往往是制度和规则约束下的结果。例如政府征收碳税使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成本增加,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政府对企业施行碳排放权行政管制,促使碳排放企业购买排放权。由此看来,政治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排放权市场的需求越大。国内林业碳汇的需求者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工业行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随着碳汇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我国节能重点仍是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其中工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因为我国能耗的70%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行业,这些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比较多,为了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规定污染企业必须通过购买碳汇取得相应的排污权才能进行定量的排污行为,即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配额,使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商品,而通过碳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其成本远远低于减排项目,所以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青睐,生态补偿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客观上也刺激了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建立碳汇市场。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化的节能减排攻关技术,提高自身的节能减排的能力。此外,林业碳汇信用价格和其他碳信用价格、市场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环境意识也会对林业碳汇需求产生较大影响。2.2供给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都是“理性人”,即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这就可能诱使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主要包括森林经营农户、国有及集体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选择增加碳汇服务的供给,然而,由于对于这些经营主体都是“理性人”,当只有林业碳汇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回报率,那么他们才会提供碳汇林这种商品。在林业碳汇市场上,影响碳汇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森林资源禀赋、造林成本、林产品价格和采伐成本、土地价格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林业碳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同时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碳汇价格使其和木材价格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以及降低采伐成本和国家大力的支持是影响碳汇供给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林业碳汇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对碳汇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供求关系:当林业碳汇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供给者可能会把木材卖掉,减少碳汇产品的供给,而价格的下降又使需求者增加了对碳汇信用的增持;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上升,这样就可能导致供给者扩大规模或者有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从而增加碳汇的供给量。对于需求方来讲,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会比较林业碳汇项目和改进工艺或者应用减排设施的成本,从而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从而达到一种平衡。2.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构建的核心是碳排放权市场,其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否是产权市场成熟的表现。随着减排压力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筹划拟定建立交易所组织形式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其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将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其中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制定,对产权模糊的碳汇产品进行界定外,还能促进信息传播,为碳交易提供交易平台。此外,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的监督保证也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3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对策建议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林业发展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与完善林业碳汇市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减排路径,寻求经济增长、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3.1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首先,为企业构建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目前,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下的需要达到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还有就是国内污染企业,尤其像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汽车、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排碳付费。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鼓励这些企业提前购买碳汇,抵消自己未来的减排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企业“未雨绸缪”,捐资造林增汇,获取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指标。出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为未来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企业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这些提前储存的信用指标将被专门记录在册,并有望在国内全面开展碳交易活动中用于市场交易。其次,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政策宏观导向作用及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作用等方面来不断完善碳汇易市场。只有成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才有利于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3.2森林碳汇外部效应内部化林业碳汇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然而要真正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问题,就必须解决林业碳汇的市场化问题,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能有效地兼顾经济有效性与公平性,从而解决市场化问题,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将森林产生的碳汇产权明晰化,使其成为人们的有效需求,并作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推向林业碳汇市场。因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森林资源外部效应内部化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劳动力,森林资源的有效结合,提高森林资源的净生产力,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因此,只有当人们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来满足需求时,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推动,同时,也只有保持林地产权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为当地群众参与碳汇项目及进行林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并使得林业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二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政府应就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重点行业及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排放税,以税收的形式来实现林业碳汇生态效益的补偿,这样可以平衡各方企业对环境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林业碳汇产业与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3.3加快林业碳汇的金融创新首先,林业碳汇属于短缺商品,本应该采取限制价格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单一、零散的交易集合,交易主体不活跃,交易价格明显偏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补贴制度,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保障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及完善。其次,建立并完善绿色碳汇基金,促进全社会参与。为推动减排和碳汇活动的有效开展,2007年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为企业、政府、组织及个人参加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活动、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台。当前该基金是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民间绿化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我们应以绿色碳基金的营造林项目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带动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向绿色碳基金注入资金,以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林业碳汇的生产。最后,通过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积极开展碳融资、碳保险以及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林业碳汇交易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3.4在国际博弈中要具有主动的应对机制从国际层面来看,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规则基本形成,开展碳汇项目己经有章可循,中国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应争取主动地应对机制,需要建立与国际规则相对接的项目实施程序。从国内层面来看,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排放的CO2总量有增无减,要积极主动和发达国家合作,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实施CDM林业项目,采用经济实惠的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再造林等措施以增汇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都为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