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环境卫生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玄武岩板块
一、晚泥盆地、晚石炭世岩浆岩时代的确定
玄武岩为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之夹层,时代置于晚泥盆世;英云闪长岩侵入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而下石炭统角高山组的砾岩中见有英云闪长岩之砾石,因此,时代置于晚泥盆世;石英闪长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10.3±1.6Ma,黑云二长花岗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03.5±1.4Ma;花岗闪长岩侵入上泥盆统大民山组,综上认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
二、晚古生代岩浆岩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分析研究
(一)晚泥盆世玄武岩板块构造环境
玄武岩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1。在Rb-Y+Nb图(图略),样点落入火山弧区,采用Mullen的TiO2-10MnO-10P2O5图解(图略),玄武岩落入钙碱性岩区,Rb/Sr比值为0.05,K/Rb比值为333,显示为大陆钙碱性系列,与Mullen的图解一致,反映为板块边缘压应力环境下的岛弧或活动陆缘火山岩,TFeO/MgO=1.15<2.0,K2O/Na2O=0.55<0.6,两比值显示玄武岩具岛弧特征。稀土总量低,为41.58×10-6, LREE/HREE为1.41,δEu为1.11;综上认为玄武岩指示的板块构造环境为岛弧发育成熟-大陆边缘早期环境。
(二)、晚石炭世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造环境
1.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2;SiΟ2含量=59.5%~73.6%, Al2Ο3含量=13.0%~16.5%,总体偏低, K2Ο+Na2Ο含量=5.4%~9.6%,K2Ο总体偏高;σ值变化为1.78~3.96<4,属于钙碱性系列,在SiΟ2(%)-Na2Ο+K2Ο(%)图解(图1)上样品点落入亚碱性岩区,在K2Ο(%)- SiΟ2(%)图解(图2)上样品投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A/NKC(分子比)值=0.79~1.07<1.1,NK/A(分子比)值=0.43~0.85<1.0,刚玉标准矿物分子含量小于1.24%,矿物组成为中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榍石±褐帘石组合,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型,有钛铁矿,但磁铁矿>> 钛铁矿;总体属高钾偏铝的“I”型花岗岩。
2.稀土元素ΣREE含量中等,变化为106.1×10-6~203.2×10-6,LREE/HREE变化为7.4~10.2,二长花岗岩为岩浆演化晚期产物,δEu为0.49,岩浆演化早期岩石δEu为0.70~0.94>0.7,表明该岩石成因与板块有关;微量元素比值:Rb/Sr=0.10~1.20,K/Rb=205~318,显示为同熔型;岩石中暗色闪长质包体的产出意味着岩浆形成时有另一种岩浆源存在;综上认为岩浆来源为壳幔混源型。
3.在Rb-Y+Nb判断图解中(图3),样品点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在里特曼-戈蒂里图中(图4)样品投影点均落入造山带火山岩区(B区),说明岩石形成造山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4.采用 Maniar和Piccoli(1989)的五组图解判别构造环境的方法,在FeΟ(T)/[FeO(T)+MgΟ]-SiΟ2二元图解、(Al2Ο3-Na2Ο-K2Ο)-FeΟ(T)-MgΟ三元图解、(Al2Ο3- Na2Ο-K2Ο)-[FeΟ(T)+MgΟ]-CaΟ三元图解(图5、6、7)中,样品在三组图中主要落入IAG+CAG+CCG区域内,结合它的岩石化学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岩性,判定为大陆弧花岗岩类(CAG型),即指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上形成的岩浆弧岩石。
综上所述,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是地幔成分为主的混合源,是大陆弧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背景,俯冲作用地球动力学环境,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上形成的岩浆弧岩石。
1.建设背景简述
目前,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化学、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的实验均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即“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已成为普遍教学思路,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为验证工具”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生缺乏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且实验目的多为验、证理论课中的某个结论,实验内容以及操作过程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发。
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示实验教学优势与价值,构建和完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1其基本思路为: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可将其进行以下分类,基本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卫生统计方法,其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仍属于该范畴。基本手段包括环境卫生实验、职业卫生实验、食品卫生实验、毒理学实验以及卫生化学实验等。上述基本手段,是在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过去的基本技术,形成新的理化检验实验、生物分析实验以及生物效应分析实验等,将地方病防治内容加至人体体质测量学实验中。在此背景下,借助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实现实验内容的划分,使得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与内涵,为构建健全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2.建设模块分析
在理化检测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且涉及范围广,例如,空气、水、土壤的理化检测;食品理化检验及化妆品理化检验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理化检测水平。
在生物分析实验模块中,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卫生学、医学消毒学等。本模块的教学以生物学实验为主线,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队整体上认识并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各种方法,掌握空气、水及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测定技术。
在生物效应分析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卫生毒理学、毒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本模块教学中需要适当结合动物学实验方法,学习动态染毒技术及组织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因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掌握环境毒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探索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疾病控制实验模块中,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社会医学、儿少与妇幼保健等均属于该模块i亥模块需面对所有预防专业学生,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进而为实现实验的模拟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
3.建设特点简述
3.1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具有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性质。换言之,在建设预防医学实验体系过程中,应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要在市场需求指导下准确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避免出现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可因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
3.2遵循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整合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整合有着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机械性的将某几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化学、以及环境卫生学,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以理化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为基本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上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整合
3.3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发展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反映国内外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与热点知识,例如,《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大纲均应纳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范畴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战略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反映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水平。
4.建设优势分析
4.1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验课按照实验模块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有相应的学分与考核标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得到提高,表现在预习质量的提高上。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每次实验课课前教师会对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测验,不合格学生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基本要求、主要方法、实验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提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备课的预实验中,队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的重视度和完成度。
4.2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更加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预防医学专业实验中,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废弃电池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水质变化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问题等等。通过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后续发展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了解。
4.3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就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知识,理化检测、生物分析等操作技能,及毒理学评价方法,故在进人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具有双向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满意。
5.结语
[关键词]室内安全学生态学构建
1人类的安全健康需求企盼“室内安全生态学”诞生
1.1室内不安全不卫生因素是危害现代人类安全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从人类告别了洞穴学会建筑房屋算起,人类以人工建筑室内作为栖身之地的室内居家文明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完整的室内设计活动至少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川。这期间,室内设计与装潢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建筑力学、艺术美学、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学、室内装饰艺术和装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室内环境日益向舒适、艺术和豪华方向发展,甚至正在形成片面追求豪华程度的现代室内文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现代人类生活、工作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据研究,现代人一生有70%一80%的时间在是室内度过的。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与装潢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宽敞、舒适、艺术的居住环境,而现代家电产品、家具及各种各样的室内工作、生活用产品为现代人类的室内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便捷手段,从而使现代人类在享受水平、舒适性、艺术性和工作与生活的效能方面有了空前的提高和飞跃。然而,高科技进入现代室内环境在给人类舒适、享受、方便、美感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隐型灾难和严重的安全、健康问题。近年来,新购买的居家室内甲醛(HCHO)、氨(NH3)和苯系物(C6Ha))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许多人、许多家庭由于人住了安全质量先天低劣的住房或因时尚的室内装修而使家人身患绝症生死难测,甚至全然不知其原因所在。
例如,20__年3月,武汉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检测中心,对武汉1400个新居住户(4.2万平方米)的装修材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地采样检测,发现所检瓷砖、花岗岩、大理石、洗脸瓷盆、陶瓷坐便器等新型材料的放射性严重超标达24%。
北京“现代城”开发商为增进冬季施工的进度,在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中掺用了氨成分极强的物质,结果导致所售新房中充满氨味,致使新人住居民被迫退房退款。
20__年初春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臧晏在问诊时进行了一次因素性调查,意外发现:90%的白血病患儿家中半年至一年内均曾有过装修,而且大部分人都曾用了豪华石材和时尚型装修材料。
无独有偶,哈尔滨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长期临床资料更让人们震惊:该研究所10年中收治的1000多名白血病患儿中,竟有46%的孩子是因家中半年内曾进行过室内装修而染上此症!专家结论:居室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引发近年来儿童白血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装修材料中开始出现含有苯系物的倾向,包括甲苯、二甲苯等毒性物质,以胶粘剂类尤为突出。而现代临床专家研究表明,暴露于低剂量甲醛中的女性,对其会造成较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妊娠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月经不调、呼吸道疾病。长期在甲醛环境中生活的人,可诱发鼻腔、口腔、咽喉癌,还能导致皮肤和消化道癌症,女性在怀孕时还可致畸胎;苯系物除了可对人的眼睛、嗅觉系统和皮肤造成伤害外,最具毒性的是使胚胎和血液发生改变,并直接发生癌变。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调查表明,接触建筑材料中过量的苯毒,即使浓度很低,其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氡(Rn)与氡子体能引起人呼吸道癌症,已为世界所公认。另外,氡与人的脂肪有较高的亲和力,能潜入式地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神态不清,昏昏欲睡。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82年报告,建筑材料和建筑物是室内氡及氡子体最重要的来源。目前,我国每年约5万人因氡及其子体致肺癌而死亡。美国每年有20__~5000人因在.有氡气的室内环境而患上肺癌毙命。
20__年贵州“中天宅吉大厦”因房地产商在建筑时用了大量的煤渣砖这种被称为辐射砖的材料,氡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30%,结果造成居民家中养的鱼一条又一条莫名其妙地死掉,许多入住居民终日精神不振、头晕耳鸣、昏昏欲睡。
当代电子技术一日千里,计算机和现代家电设备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来的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微波泄露污染、噪声污染和危害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与人们周围的环境辐射本底有很大关系,其发病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据研究,许多室内观赏花卉、树种(18个科的52种植物)含有促癌物[4)。环境中促癌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诱导人体内EB病毒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由肿瘤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生长。
现代人居家生活中大量使用铝质炊具,结果造成老年痴呆症患者越来越多(痴呆症病人脑内铝的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医学专家预言,老年痴呆症的流行与蔓延将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灾难,目前世界已有1000多万这种病人,在美国,老年痴呆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及中风的第四杀手。
最近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20个区县200户家庭进行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2.8%的家用物品细菌污染严重。其中,牙刷最甚(50.5%重度污染),竟然每两支中就有一支严重污染。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5.9%的牙刷受到可引起胃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污染;其次为卫生洁具(55.5%);洗衣机(27.5%);肥皂(27.1%)。家庭日常物品大肠杆菌菌群污染率为50.2%,其中以抹布最严重,阳性率高达61.8%。调查结果还表明,在一年中,家庭成员中曾发生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疾
病的家庭占82.1%,除了呼吸道疾病的上升是与使用空调没有注意经常通风有关外,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和口腔疾病的发生都与家庭居家生活中清洁卫生用品受污染有关。
1.2 人类的安全健康需要是“室内安全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人的安全与健康又是人类古今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当今,几乎没有任何事情能比人们关心自身的安全与健康更重要。一般的生产技术(主要是指获取物质财富的科学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通常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并提升人类的舒适、享受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室内环境)恶化、事故与灾害发生、危及人类健康的新疾病流行和蔓延。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后,生产技术的这种两面性表现更是令人震惊。随着各种生产技术的发展,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解决人类活动与自身安全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人类必须认真思考的两大科学问题。由于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需要,导致了生态学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由于人们要解决人类活动与自身安全健康的问题,不得不在发展生产技术的同时相应发展自我保护的安全措施。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已由零散的、部门性研究,逐渐进入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研究阶段,于是一门新的学科——安全科学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一级学科。
同其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样,生态学和安全科学一级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再一次表明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兴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今天,人类又迫切需要一门新的专门的科学技术,一门以室内环境和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科学技术(包括安全卫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室内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安全科学、生态学原理、方法来研究、辨识现代室内环境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危害及其科学预防和治理难题,研究和探索现代室内环境安全化、绿色化规律,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从本质上预防和治理来自室内的各种危险、各种自然的或技术的危害,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让每个人都能置身于安全、舒适、绿色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推动现代可持续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一门新的科学——室内安全生态学,便应运而生。
2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2.1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概念
室内安全生态学,简单地讲,它是一门关于室内(包括各种载人运载工具驾驶仓室、乘客仓室)安全化、无害化、舒适化和绿色化的专门学问,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安全科学技术和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方法研究人类行为与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因素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影响;室内环境危险辨识、预防和本质治理;现代室内及家具、家电、设备类产品安全设计、绿色设计、安全管理的新兴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其目的旨在为人们科学地营造安全、舒适、绿色、宜人的现代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室内环境对人类安全、健康的不利影响,切实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2.2室内安全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室内安全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涉及房屋楼宇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内装璜设计、装饰材料等,还涉及立法、法规、技术标准、卫生、环保、人文习惯,并涉及所有家用电器、家具、用具、陈设品、用品的设计制造和在室内的贮藏、陈示、管理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初级研究阶段,将集中于以下方面的探讨:
(1)建筑安全设计。主要研究建筑物的安全结构、安全化建筑材料、消防设计、应急安全逃生技术等。
(2)室内安全工程学。包括居室安全学和办公室安全学。主要研究室内安全的本质、规律,实现安全的基本原理、原则和一般方法;室内安全设计、安全管理方法、室内危险源自动识别与监控报警,室内安全状态评价等。
(3)室内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室内环境中的化学、微生物、毒物毒理学和室内环境因素致病理论、室内安全卫生和无害化设计等问题。
(4)室内安全装璜与陈设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安全装修、不留任何危及人安全、健康的隐患或使装修后的室内环境不超出国内外公认的标准界限。
(5)室内安全绿化学。主要研究室内绿化植物、观赏花卉等对人类生存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植物、花卉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人致病植物、花卉的致病机理、条件和预防问题。
(6)宠物对人类安全健康影响学。主要研究宠物可能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影响,宠物与人类疾病的互相传播,宠物因素与人类因素相互作用对诱发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及其规律等。
(7)室内安全人机学。主要研究室内人性化、宜人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室内噪声控制和声光设计、空间布局设计、热环境和小气候处理及家具、设备人性化设计等。
(8)室内安全、卫生标准和立法研究。主要研究适用于审理、仲裁因建筑设计、施工、装修、销售失误造成的不安全、影响人健康案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有关技术标准。如室内安全、卫生设计标准,室内装饰立法与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家用电器、家具、用具、物品的安全、卫生设计和绿色、环保设计标准等。
3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学科知识构成
任何一门新学科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人类整个现有科学基础之上的,其学科知识的构成主要决定于其研究内容和目的,室内安。全生态学也不例外。根
据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定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室内安全生态学主要是由“建筑室内与装饰”、“安全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环境卫生学”、“系统科学”、“人类工效学”、“法学”、“材料科学”、“毒物毒理学”、环境艺术、动植物学等众多相关学科高度交叉、融合构成的新兴学科。其主干部分为“室内建筑与装饰”、“安全科学技术”、“生态学”、“人类工效学”和“环境卫生学”。其知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材、装饰材料、室内设计与装饰,安全设计、安全检测与评价、人机工程学、毒物毒理学、毒物检测、环境卫生学、生态学理论、环境保护、立法、人文、管理、自动识别与监控技术、家电家具安全卫生设计技术等众多领域知识,其涉及知识领域之多难以枚举,上述所列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4 结束语
室内安全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其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的结果;它的科学体系、知识结构和学科的发展以及课程的形成,都将是非常复杂的。
室内安全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在今天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作为一个从前无的新兴学科,开始很可能难以被人理解,甚至有的学者可能会持不同观点,这都是正常的。笔者坚信,它一定会被承认并受到重视,因为它是人民大众安全与健康迫切需要的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
受笔者知识和研究水平所限,仅对“室内安全生态学”作了一般性论述,对它的几个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仅是个人观点。笔者撰写的初衷是感到在我国,应进入系统地研
究“室内安全生态学”的阶段了。其目的旨在抛砖引玉,愿所有关心此项事业的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研究和探讨“室内安全生态学”问题,加速其发展和建设,使其能尽快地为现代安全、绿色的室内设计,为人们能够享受安全、舒适、绿色、宜人的室内环境,为人们能够安全、健康、高效能地生存、工作和生活,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董 赤等.室内设计导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18.
2陈建辉,张田勘,刘静.别让新居因美丽变成杀手.妇女之友,20__(7):20一21.
3吴戈.现代家庭辐射知多少?.东西南北,20__(5):20~21.
4海东.52种植物上了促癌“黑名单”.北京晚报,1999.2.1(第8版).
5赵永碧.老年痴呆症正逼近我们.家庭生活指南,20__(6):48~49.
6曾广岩(摘自《重庆晚报》).可毁灭人类的20种灾祸.东西南北,20__(3):44—45.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教学;预防医学专业;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10X(2016)01-0144-04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承担着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卫生相关部门提供卫生服务人员专业人才的责任,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理论验证和技能训练课,传统实验教学是填鸭式教学往往缺乏活力,已经不再适应教学需要和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越来越高的素质需求,当前形势下卫生防病体制正急需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以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也需要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参加[1-3].目前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而开放性实验教学相对缺乏.近年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不断涌现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开放性实验教学是指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且在其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均向学生开放而不受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限制的一类实验形式,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195人,在该年级学生中完成课题基线调查,试行一次开放性实验教学(食物中毒)后,再对该年级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次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1.2调查方法
1.2.1基线调查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目标及本专业各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反馈意见,实验室各种实验教学记录,设计了《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况调查问卷(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课程设置、现行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评价、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及态度、实验教学开展的建议和期望.调查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审核问卷,收回合格问卷.1.2.2开放性实验实施由教师给学生讲述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和相关理论知识,并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并完成一份食物中毒调查报告.1.2.3终期调查在试行了一次开放性实验教学(食物中毒)后,再由该年级学生完成问卷《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况调查问卷(终期调查)》.
1.3质量控制
在问卷设计好后,先在小范围进行预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后修正,再使用.对调查员的调查技巧和问卷审核进行统一培训,对调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回收和清点问卷,严格进行资料的录入,采用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查错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结果分析和评估.1.4统计学处理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基本情况、实验课教学现状及评价、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了解及态度等分类变量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基线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合格问卷195份,有效率为100%.终期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合格问卷182份,有效率为93.3%.
2.2预防医学实验课课程设置
某医科大学2010级预防医学开展的专业实验课有卫生毒理学、卫生化学、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其中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99.5%)、卫生毒理学(97.3%)和环境卫生学(97.3%).实验课学时安排合理性调查结果显示:基线调查中有46.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51.8%的学生认为课时数偏少;终期调查有45.6%的学生认为合理,52.8%的学生认为课时数偏少.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及评价
2.3.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方式目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实验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结果分别显示:验证性实验为55.9%和35.7%(P>0.05);演示性实验为46.2%和20.3%,见表2.2.3.2实验课教学效果终期调查显示,43.4%的同学上实验课的目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35.7%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18.7%的人是因为对实验内容感兴趣;通过实验课80.7%的同学认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帮助;78%的同学表示能大部分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15.9%的同学能少部分掌握.对实验结果的调查显示:31.9%的同学表示他们实验成功率很高,60.4%的同学表示成功率一般;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63.7%表示每次实验结束都会认真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有53.8%的同学希望实验课考核方式为动手操作、笔试和课堂表现相结合,以客观全面反映实验成绩.2.3.3实验教学评价实验课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基线调查中认为关系很大占75.9%,关系不大占19.5%;终期调查分别为73.1%,22.5%.2次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开展的实验课教学对将来工作与发展是否有帮助的调查结果显示:基线调查有67.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25.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2.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终期调查分别是76.4%,18.7%和2.2%.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在对现有的实验条件能否满足一般教学需要的调查结果见表5,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分别有39.5%和40.7%的学生认为能满足一般教学需要,2次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中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分别有46.2%和59.9%的学生对现行的实验教学表示满意,2次调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在对实验课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的调查中,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分别有80.5%和82.4%的学生认为需要改进,2次调查结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在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知晓率调查中,终期调查结果显示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知晓率为71.4%,高于基线调查的41.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行了开放性实验后提高了学生对开放性实验的知晓率.在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没有提高的调查见表7,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中认为有提高的分别是66.7%和65.9%,2次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采用开放式问题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分别有43.1%和35.2%的学生认为先开展的实验课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2.5认为现在开展的实验课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1)实验内容安排与理论课不同步,实验内容单一刻板;(2)实验课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难以消化课堂知识;(3)实验课开课时间晚,在专业实习之后.
2.6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开展的建议和期望
(1)增加实验课时,改善实验室环境,增加实验设备,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操作仪器;(2)实验课分组进行小班教学,每组少于3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3)希望尽早开展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将时间调整到实习之前,让学生具备部分专业知识和实践基础再去实习;(4)让部分已具备条件的学科开展开放性实验.
3讨论
3.1现行实验教学评价
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相关评价调查可以看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近年来大学逐年扩招,学生增加人数与教师增加人数不协调,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目前实验室环境、现有的实验条件等局限性导致现行的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理想,同学们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满意.
3.2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设计实验,查阅有关文献、参考资料、手册、工具书等解决研究问题[5-8].在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了解中终期调查显示:71.4%的同学知道开放性实验教学,原因是该年级学生开展过一次开放性实验教学;有65.9%的同学认为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提高;59.3%的同学赞成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39.6%的同学表示中立,仅有1.1%的人表示反对;说明开放性实验教学同学们开展的很少,效果不太明显,但59.3%的同学赞成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反映出同学们对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满意,希望改变现行专业实验课教学方式的愿望;在对影响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因素调查中认为实验条件限制(88.5%)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实验时间有限(79.1%)、师资力量缺乏(76.4%)、实验成本高(63.7%)等.从2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验证性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9-11],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学们需要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打破定式思维,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开放性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开放的实验环境需要许多硬件和软件支撑[12-15],可选择部分已具备条件的学科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开展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为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预防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1):47-48.
[2]张淑华,吴惠慧,褚金花,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综合性实验教学有关问题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44-146.
[3]刘雨果,张贺.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62-463.
[4]韩云海,李海岭,吴焕周,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63-165.
[5]王小刚,方进波.分子生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83-386.
[6]卢晓翠,阎艺然,罗炳德,等.开放式创新型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84-986.
[7]宓伟.浅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与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43-244.[8]邓波,张学锋.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70-71.
[9]王玉兰,石镇霞,晁伟霞.完善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4):85-87.
[10]黄开勇,杨莉,邹云锋.浅析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67-969.
[11]徐芳,王松梅,孙承欢,朱凤鸣,许传志,殷建忠.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3,27(3):188-190.
[12]张静,李山,杨奕.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新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22(4):167-169.
[13]周占伟,梅翠竹等.改革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59-1161.
[14]张晓峰,高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1):102-104.
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