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报告与时俱进指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推进“三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化同步”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它突破了以往工业化的“速度型”增长,传统农业化的低效率模式,从而实现持续发展与速度的并重;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缩小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提高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三化之间的关系出发,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推进需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又为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保障与支持。贵州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与全国同步的关键时期,“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将成为贵州“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这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极好机遇。“三化同步”因地制宜的成为贵州省经济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主战略。
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贵州省的相关研究缺失,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模拟欠发达地区三化同步实际运行情况,更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贵州作为西部乃至全国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贵州为例探索三化协调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可以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借鉴案例。为2020实现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打好基础。
二、实证分析
工业化指标标示为INDU,以贵州省工业增加值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率;城镇化指标标示为URBA,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工业现代化表示为AGMO,以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来衡量。
选取贵州省1991年到2012年的数据,经过对数化处理。构建的模型如下:
lnINDU=-1.45*10-16lnURBA-9.59*10-2lnAGMO-1.449(1)
lnURBA=0.0996*lnAGMO-1.26 (2)
由上式中系数显示,工业化的变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负影响要比对城镇化的大;在两个指标变量作用的系统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向变动的,城镇化率每提高1%,相应的农业现代化率会提高0.1%,说明城镇化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引起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贵州省支撑产业的种类少,产业链大部分延伸到外省,致使对本省的经济、就业带动作用不够;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因此而弱化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视,而工业化本身的发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真的发展起来;贵州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不长,其对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表现显著。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在短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长期来看,趋向长期均衡。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对工业化的外部冲击,会对农业现代化有负面影响;给城镇化加以外部冲击,对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产生负作用;若对农业现代化加以冲击,对工业化及其自身均有推进作用。
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对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贡献不大,城镇化对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均具有重要贡献,这也与贵州实情相符。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工业化率是农业现代化率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15
通过机械装备,可以为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其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从而使农民寻求另外的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资源的利用。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品种日益增多。我国2010年~2013年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这都大大降低机械的配套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品种却很多。
2.2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一点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该项目的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买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
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一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此外,对于那些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产业。
3.4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 结语
总之,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以客观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0-270.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农艺更加协调的阶段;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质量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利用好国家面向农民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完善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并科学公正地做好作业质量鉴定工作,及时处理好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提高维修质量。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机手维护保养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保护好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总体要求
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一)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规建设工作,做好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农机鉴定机构要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科学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鼓励引导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鉴定机构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做好部级鉴定的协调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质量调查。质量调查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明确质量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时间和方法。周密组织调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科学分析调查信息,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备案程序,报农业部备案。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大农机零配件的打假力度,净化农机配件市场。
(五)高度重视投诉监督。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做好全国农机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各地要定期分析汇总并上报投诉情况。
(六)加大机具推广力度。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先进机具,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机具推广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机具质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
(七)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四、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业机械化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二)做好统筹兼顾。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发、试验鉴定、普及推广、维修管理和作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明显,所以提高农业单产尤为重要。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约为0.27公顷。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高效、高产出、高质量农机支撑。而我国目前农机科技水平不高,主要原因集中在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的农业机械科研力量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技术至少落后20-30年,与新兴国家相比我国农机技术也要落后10年左右,我国市场农机多为进口而来。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生产线设备落后,随着市场开放,国外农机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开发能力不强,技术环节十分薄弱,企业意识差,都导致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落后。同时加之社会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认识跟不上,农业机械政策与农机发展变化脱节,区域性农机发展不平衡,农机实际使用率低,种种原因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发展。
1社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不断挑战。我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认为农业机械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认为机械技术为主的劳动节约型发展路线,不适合中国国情。我国目前城市化瘀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缺乏机械化的投资鼓励,农机发展缺乏政策保证,人们对农业机械化作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农业机械化评价仅仅局限于代替劳动力,机械数量增加,作业面积增加,护士机械化对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贡献。
2农机政策与农机化发展不符
我国相对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隶属小农经营,农民投资与消费意识较差,而农机成本较高,一次投入较大,利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农民自身积累与投资完成农业机械化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农民购买农机等相关方面政策支持。虽然我国在2004年出台政策给予农民“两减一免”政策,但相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趋势而言,此项补助过于单一,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实际使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明显呈现区域化不平衡局面,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不同,各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形式不一,农村对农业投入水平不同,决定我国农业机械化地区差异严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相对农民收入较高,则机械化需求较为迫切,相对购买力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而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较少,拥有农机较少,相对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具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30%左右,而农机拥有量占50%左右,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的23%左右,农机却只占15%。而我国农机实际使用率较低,影响制约农机数量、水平的提高。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引进、推广工作滞后。另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使得农机使用出现障碍。由于未经过培训,导致农机使用过程中,油耗过大,故障较多,造成农机使用成本过大。
二, 农业生产和机械化的关系
大多数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现代化。虽然我国在现代农业道路选择上与发达国家略有不同,但最终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农业机械化可提高粮食生产率。农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使用率。农业机械化可加快农民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图例使用率。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率,利用农机加速粮食生产有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转变,发挥粮食生产的潜力。农也机械化可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实现农业长远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则需要不断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机械化是产业化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动力。农业机械化将有助于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机械化进行田间作业,不仅可节约成本,相对而言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机械化的覆盖可以解放年轻劳动力,进行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
三, 通过改变农机配置加大粮食产出效能的方法
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农业机械优惠辅助政策,扩大农民购置机械的补贴力度,实施农业机械用油补贴,通过政府调控,改变农民农机配置,从而提高粮食产出效能。农业机械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季节性较强、使用环境差特点,如果最终获取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将放弃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这种情况将造成,购买主体消失。因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方法吸纳社会资金,购置农机具,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首先应当加快农村机械化的建设,根据市场需要,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农业机械产品执行标准。加强购置农机及使用农机培训的扶持政策,对农民购买大型机械,新型机械给予足够鼓励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出台农村农机用油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机、使用机械生产。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对农民使用机械进行定期检修,保证农民生产的正常进行,打消农民生产的顾虑。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根据我国农业各地区差异,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大农民购机补贴扶持力度,国家规划逐渐形成农村机械化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的形成,同时出台相应政策对农民使用机械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国家农机产品执行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拉进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提高农机使用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粮食出产效能。
参考文献
[1]王忠义.浅谈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上产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2,(7):159.
[2]张劲松,王雅鹏.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贡献测算与分析[J].湖北农机化,2008,(1):31-34.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10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资源。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2.1 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种类日益增多。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日益增加。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等,都大大降低了机械的使用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种类却很多。
2.2 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相对较弱,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4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置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
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应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的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重视农业机械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
3.4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