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碳中和的认识

对碳中和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对新教材内容的认识

1、突出重点,重视“三基”培养。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简易逻辑、向量、概率、极限、导数、线性规划等,引进新内容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重要的近代数学思想,如极限思想。而这些新内容的增添,为新课程卷的实施增加了的绚丽的光彩。新内容的增加,强化了学科间的联系,使数学思想及方法更加生动具体,如线性规划的应用,除了使数学中的数型结合思想更加形象,更让学生感到了身边数学的存在,学生从周围商店的盈利到家庭日用生活的收支,用所学的线性规划理论能做出合理的安排。正是这些新内容的出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指明了方向。

新旧教材从内容上也有了适当的调整,将数列由原来在高二学习的独立章节,调整到高一与函数合为一体,成为函数的一部分,丰富了函数的内容,使知识的结构更加合理化,而立体几何由高一移到了高二年级下学期,把解析几何提到了前面,从总体上看教材对内容的安排更加严密,更加系统了。

2、规范数学语言与国际符号接轨。新教材中对三角函数符号做了进一步规范,将原教材中的正切、余切符号“tg”“ctg”分别用“tan”“cot”表示,与国际通用符号一致,弧度中增加了符号“rad”。在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应用中使用了专业符号。如大气压强:pa,长度:m,时间:S等等。在书后又增加中英文汇对照表,帮助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了解,便于记忆及引入。

数学问题的研究多借助于数学语言的表述,而新课程对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要求上更集中、更规范、更精练、更具体,这正是新课程的优越性。

3、研究性课题的出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新教材与旧教材最突出的不同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奠基,若数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强、结构单一,知识体系的封闭,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则数学课程就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多样化发展也有不良的影响。而研究性课题的产生,弥补了基础数学在这方面的不足。新课程用了一定的课时,促使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拓展知识,深入生活获取感受,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去适应社会。这也正是新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

1、要做到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目的,明确新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实现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认真阅读大纲和新教材,切实掌握新旧大纲、教材之间的差异,思考精简和更新部分的意图。和同行之间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不断总结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同时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方向,由于新教材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删减,要求也降低了不少。有不少教师认为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挖掘教材也不用象原来那么深了,只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下去,学生会处理习题、练习就够了。其实不然,认真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删去了函数的奇偶性的提法,在应用中要求学生会自定义命题,删去了坐标变换,要求学生会用向量对曲线标准的位置做平移,探究意识更增强了,还有许多知识都是如此。表面看来,内容减了,其实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却加强了。

新增内容是新课程的活力和精髓,是近、现代数学在高中的渗透,无论是微积分、向量,还是概率统计,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对这些新的内容在解题中的独特功能,要充分重视,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处的教学,打破旧的课程观念带给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性及片面性。

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新课程也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也不同层次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启发、诱导式教学、突出训练式、小组合作式等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但事实上,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主导地位,优秀生是课堂的配角,大多数的学生是群众演员。基于种种原因,表面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效果却非常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我认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起到点拨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可以在小组里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把全班同学按照各科成绩把学生按好到差分成四等,并依次编上1、2、3、4,每4人为一学习小组,有组织能力、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解难题、监督并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并做好记录;学习较好的同学当副组长,检查组员作业完成情况并根据组员做对错情况记录好,一周一总结并在小组内汇报;对座位按照同组就近原则,1号和4号同位;2号和3号同位,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

其次,给组长足够的权利,在组内树立组长的威信,小组长就是小老师,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培养团队意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定期给组长开会,总结上周的学习情况并制定下周的学习计划,对表现不积极或磨洋工的同学进行在校全方位跟踪。

再次,对组员的培训,让组员认真思考,大胆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刚开始的时候,组员的参与度并不高,每组中只是优秀学生发表讲演,其他学生洗耳恭听,我让组长逼着组员说,不管对错, 只要说,就鼓励加分,得分一周累计高的选一天不做家庭作业,当学生都步入正轨后,再选择哪组讲解的最好进行鼓励加分,同时培养学生质疑、反驳、以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问题,如此等等,而且奖励的条件也有所提高。

最后,此时每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当中,学习任务由组内共同分担,上网查阅资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各抒己见,课堂的场面如果老师不在的话,真会被人误以为是口舌大战呢?人人尽其所能,全力以赴,小组合作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以及“四能”的提高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就像郭先生说的什么是教学?例如,“如果你告诉学生3×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成“导”,转化成“学”了,孩子的独立人格、积极向上的品格、个性的张扬、与他人和平共处及合作的能力、永远的好奇心是每个孩子具备的,老师们课堂一定要抓住这一点,调动学生所有的器官来学习。

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3篇

那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以及手段来丰富我的音乐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音乐课堂。

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是独立自主、主动。自主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成果。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诱发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上欣赏课是全班同学集体静听,听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表演。

在一堂课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运用最简单手段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收获与乐趣。所以把握好合作时机是提高音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

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是在音乐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运用。由于我的课堂上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主动的参与,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且师生能像朋友一样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大家的想法,交流大家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样,更充实,更有活力。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音乐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幻想思维,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情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艺术学习是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中建立起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试听效果好等许多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表现能力。

四、改进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主任 科任教师 沟通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40-01

一、班主任要主动与科任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各有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如果没有务实有序的班主任工作,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难于顺利进行;如果没有科任老师全心全意的学科教学,班主任的工作也不可能取得多大成效。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班集体情况、以及促进科任老师学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更为了建立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良好关系,作为班集体主导者的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保持与科任老师良好的沟通交流。第一,班主任要将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情况与科任教师交流。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班集体的学生都是不同的。针对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往往都有自己的管理特色。所以,班主任很有必要把自己所带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情况与科任教师交流。这样做可以让科任教师全面了解本班情况,有利于科任教师因班制宜地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第二,班主任要主动与科任教师交流,研究问题,讨论措施,制定计划,共同管理好班级。在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喜欢这个学科,有的学生喜欢那个学科;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好,有的学生具象思维好。对于学生的这些情况,科任教师可能比班主任更加了解。加上很多科任老师曾担任过班主任,有的还在当班主任,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所以,班主任在制定班工作计划时,主动向科任教师征求意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以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这一定有利于班主任所做决策、所定计划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的提高。第三,班主任要虚心诚恳地直面班级工作中的问题。每个班级在运转过程中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在科任老师反映自己班级里的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虚心和谦逊地听取他们的提醒、建议甚至批评。切记千万不能文过饰非,给自己找借口开脱。否则,不仅打击科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班级问题的解决。第四,班主任要妥善解决自己和科任教师的矛盾。在工作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长期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尽人意的矛盾。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反观自己的行为,然后找适当的机会,用恰当的方式,开诚布公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只要班主任诚心诚意,相信一定能化解矛盾,重建彼此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总之,作为班级工作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要主动与科任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只有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消除两者间存在的隔阂,避免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地实现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班主任要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好其与本班学生的良好感情

科任老师毕竟不是班主任,学生在对待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时,在心理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班主任要想把本班的班风和学风建设好,使班主任与任课老师这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群体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就要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好其与本班学生的良好感情。要增强科任老师与本班同学的感情,班主任必须充当是本班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班主任如何发挥“桥梁”作用呢?

任课教师毕竟不是班主任,学生在对待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时,心理上往往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学生的尊师意识,让学生信任每一位科任老师,尊敬每一位科任老师,积极配合每一位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要肯定任课教师对班级所做的贡献,珍惜每一位科任老师的劳动成果,使科任老师有成就感。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班级能够取得各方面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总结工作时,不要只谈自己,而不谈或少谈任课教师。

班主任在平时要热情地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本班的主题班会、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集体活动,使师生增加感情,沟通思想,促进合作。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任老师的情感,教育学生们不仅要关心班主任,更要关心任课教师,在任课教师有病时,要主动关心看望他们。

班主任要正确处理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思想意识不强,是非分辨能力不够,易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容易与科任老师产生一些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师生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有时是由于教师过严,态度过硬而导致的。在师生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坚持实事求是、尊师爱生的原则,及时疏导协调,既要维护科任老师的威信,也要让学生心服口服,避免产生怨恨与隔膜。

反正,作为一名班主任,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好其与本班学生的良好感情非常重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建立好本班学生与科任老师的良好感情,发挥学生们的“向师性”,将有利于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班主任要积极协助科任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班主任应该积极配合科任老师把教学工作做好。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应把本班情况向科任老师作综合介绍,让科任老师对本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班主任还要帮助科任老师选好科代表,帮助其开展工作。平时班主任也应及时地,经常地与科任老师交换意见,认真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和对本班工作的建议、意见。对科任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班主任要尽量想办法帮助解决,作好他们的助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到班级工作的开展。班主任要想把教学德育工作做好,离不开科任老师的协调。只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关系协调、感情融洽、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建立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良好教育教学群体,充分发挥全体科任老师的积极性,用整体弥补个体的不足,齐心协力为班级的教育教学服务,才能形成合力把一个班的教学德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张华,新时期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初探[J],成功(教育)2010(01).

对碳中和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它探讨的就是“天”与“人”的关系,亦或自然与人的关系,环境与文明的关系。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类必须服从这一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与人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最为宏观的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哲学理论,“和”是它们共同的内涵,但细细比较,它们的美学观也不尽相同。其中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最为丰富:道家的“天人合一”观侧重于天道,是从自然宇宙的和谐到人类自我的和谐,其和谐以自然宇宙生态秩序为基础。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只是它侧重于人道,是从自我的和谐到际关系的和谐,再到自然宇宙的和谐,其和谐是以人自身行为的伦理道德为基础。而佛家更是以自然宇宙的生态伦理和人类自我的行为伦理为基础,充分肯定了天人合德、生生不息的广大和谐的生命观念。王阳明将道、儒、佛三家美学融为一体,以仁爱与良知作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基础,概括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万万不可自恃聪明而将自己高高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他将万物、百姓一律视为生命存在物同等看待;庄子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也,无以人灭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而且他在此基础上看到了一切存在物所具有的共通特质,他认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郭象对此则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他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美质,而且这些美质之间不存在高低之分。显然,这比黑格尔贬低甚至否定自然美的美学思想更具有现代意义。

根据不同的理论形态,我们通常把美学分为:趣味美学、知识美学和智慧美学。趣味美学主要关注人的感性审美趣味和经验;知识美学关注的是审美规律的概念范畴与知识谱系;智慧美学则是人们超越了知识的限制,上升到了审美智慧的层次——中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美学,尽管缺失知识美学这一阶段,但一开始就具备了智慧美学的特质。智慧是高于知识的,庄子认为最高层次的智慧是“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最高境界的智慧应该是遗忘天地万物与自我,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自身,旷然无累,自我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共同自由创化。[2]在这里,人与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极致,整个人类生命与宇宙万物间了无隔阂,一切生命之间相互贯通、交相催化、共同创化。

中国“天人合一”美学终极指向是“和谐”,尤其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中国的中医学就是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一个明证:认为一年四季关于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往往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应顺应这一规律,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方能延年益寿。中医,可看作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一大成就。

中国“天人合一”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大热情与终极关怀。它将和谐推广到宇宙间一切事物,提倡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尤其重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相和谐,共同创化。认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绝无矛盾对立,只是交感俱化,浑然一体的。中国艺术家,尤其中国历代的山水诗人,是最能在自然中渗透人类与宇宙内在生命精神,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大化生命悠然结合,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深刻展示其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的艺术家。

二、西方美学的困境

美学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或生存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它所探讨的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坚持“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观,从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出发,满足于对于琐碎问题的探讨和相关知识体系的建构,津津乐道于美的主客观性的研究,费尽口舌争辩艺术与自然孰高孰低,这些非但没有提高人类生存的审美智慧,反倒诱使人们放弃了对生命、对自然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从20世纪起,由于科学与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西方美学失去了活力,不得不反思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1)西方美学以矛盾对立的二元论进行思维,习惯于将事物一分为二,并将两个方面对立起来。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必须征服自然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类必须通过弱肉强食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这样不仅人和自然之间是敌我矛盾,自然成了人们支配、奴役和掠夺的对象,似乎人和人之间也只剩下了激烈的竞争和无端的战争。

2)西方美学总是孤立地看待事物,试图在所谓的学科门类和科学体系之中为自己找到栖居之地,自以为只有凭借分析和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形成的美学,才具有科学性或学科性。正如有些美学家所告诫的,美学的价值在于能在科学无法施展才华的地方显示其独特优势。

3)西方美学不但放弃了对宇宙万物生命的整体思考,而且把这种思考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宗教。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被彻底破坏,我们又怎能奢望基督教美学会关注宇宙万物的生命精神呢?在那里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一切只是对万能上帝的赞美罢了。

总之,西方美学崇尚二元论思维和理性分析,总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谱系为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并试图从知识谱系的建构中反思美学的困境和寻求走出困境的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化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就自觉地培养人的科学意识,极度地发扬人的理性分析精神,将世界分为支离破碎的学科碎片进行研究,一度成果丰硕。于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漫漫旅途中便开始盲目自尊起来,最终形成了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西方美学一直困在这一藩篱之中而不自知。然而,科学的进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人类并没有享受到幸福和安康。恰恰相反,由于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日益恶劣,人类不仅产生了生存危机,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危机。这不能不引起西方美学家的焦虑与思考。 三、“天人合一”美学观对西方美学的启示

西方美学鉴于对自然的背离、对生命的漠视,日渐走入困境。西方美学要走出这一困境,从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来看,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放弃所谓知识谱系的建构,直面宇宙万物生命的真实存在,尊重并体悟自由创化的生命智慧与生命精神。要知道,美学首先不是一种学科,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命、对人和自然之间“和”的思考。

其次,西方美学应抛弃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西方美学习惯于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总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并且强调对立的重要性,将自然看成是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而中国的“天人合一”美学在提倡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的同时,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的交相和谐,共同创化,所倡导的自然与人的和谐观、宇宙生命的和谐观显得弥足珍贵,受到了美学界的极度关注和推崇。

相关期刊更多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土壤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硬质合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