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学;全程作业;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54-02

一、《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的含义

《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就是在广告学专业纲领性课程《广告学概论》授课期间,按照广告公司开展广告活动的具体过程与业务要求,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开展对应的技能训练。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学期内,参照广告公司一次广告活动周期所需的时间,把这一活动周期具体分为几个阶段,安排在几周内,每一周课程作业的内容对应相应的广告理论教学,每一周讲清理论后,再引导学生开展课程作业。

《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对接的是专业,在教学形式设计上对接的是行业。二者通过渐进式的团队作业来融合。虽然学生并不具备开展全程广告活动的能力,但可以促使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时即了解广告活动的全过程,明了广告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清楚自己缺什么,以后需要补什么,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自觉。

基于这一认识,《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确立了“二个明确”、“三树立”、“三加强”的课程指导思想。“二个明确”就是明确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社会的要求及发展趋势,“三树立”就是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三加强”就是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合作和交流、加强教师由“教”(单一传授)变“导”。

《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里一门纲领性的课程,内容涉及广告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部方面。近年来,《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有关《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的论文也不断发表。但这些研究也有自己的局限:普遍着眼于《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具体的战术设计和模式安排,忽视了《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战略导向和理念选择,在明确《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里一门纲领性的课程时,缺乏一种坚实、有力的指导思想。因此,把广告作业活动与《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全程作业”视野下,围绕广告活动各个环节所需知识与能力来设计《广告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尚是一项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

二、《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的内容设计

《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的内容设计是其核心,也是开展《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的基础。因为《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入门课,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广告观,掌握广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懂得如何去科学合理地认识广告、理解广告、评价广告。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正本清源,着重对广告学专业理论体系的整体教授。基于这一认识,《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具体概括为紧扣广告运作流程、采用三段制安排、阐释广告学核心范畴。

1.紧扣广告运作流程。紧扣广告运作流程就是课程紧扣“广告主―广告商―广告媒介”这一广告运作程序整合教学内容。在现代广告中,广告运作的核心链条是广告主―广告商―广告媒介,这是现代广告市场的基本运营机制,即广告主委托商负责广告业务,商委托媒介进行广告,广告主支付媒介广告费,商从媒介获得佣金。广告市场的这一运营机制,揭示了“做广告”的整个过程。在这里,广告主、广告商、广告媒介密切合作,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形成了最基本的广告运作模型。从这一广告运作模型出发,围绕广告主,课程着重介绍广告计划的制定、广告预算的编制、广告商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广告商,课程着重介绍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广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广告媒介,课程着重介绍广告媒体类别、广告媒体评价、广告媒体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2.采用三段制安排。采用三段制安排是因材施教,把课程内容调整为广告学基础模块、提高模块、扩展模块三大板块。广告学基础模块主要满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要求具有初步的广告应用知识;提高模块主要针对将来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介绍现代广告思想,把握学科前沿;扩展模块是以应用为主,追踪现代广告趋势,介绍方法与技巧,开阔学生视野。

由此出发,课程以科学的广告起源观、广告本源观为逻辑起点,兼顾西方广告学体系中的有益方面,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介绍中西方、既往和当代的不同理解以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在知识结构上分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侧重阐述广告的概念、对于广告的基本认识、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侧重以科学广告观为指导,阐述广告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广告的运作、规范;方法论部分侧重阐述科学广告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大板块由共性到个性,由点到面,由基础知识到现实应用,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阐释广告的核心范畴。从目前出版的《广告学概论》教材来看,这门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并不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始终坚持科学的广告观、方法论的指导,一方面,把中国特色的广告经典论述作为理论教学的思想指导,另一方面,又深入研究西方经典广告理论论述,补充、丰富《广告学概论》教学内容。从本质上说,广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必须依靠各种传播手段,广告信息才能传递给一定的受众。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了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五个方面,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把这一过程概括为“5W模式”。“5W模式”中的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因此,阐释广告的核心范畴重点就是阐释广告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广告效果等广告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的形式设计

《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的形式设计解决的是“全程作业”教学方式操作上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分解课程教学内容、瞄准职业职位要求、接受合适的角色训练。

1.分解课程教学内容。分解课程教学内容是把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分解成思考与问题、职业与案例、目标与任务、知识与理论、工具与操作、展示与讨论六大板块。从行业实践中的问题入手,引出职业所需的素质(也就是知识与能力),再提出达成职业素质所对应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为完成这些目标与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理论、能力与技巧?这些知识与理论就是本章要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升能力与技巧,就必须介绍相应的工具与操作方法。最后的展示与讨论是要求学生把达成的目标与任务成果向老师、同学展示、评价,讨论遗留问题。

2.瞄准职业职位要求。瞄准职业职位要求是要求学生的专业训练与学习标准以广告行业中的具体职位、职业岗位任职条件为依据,有针对性设计教学要求,即根据广告公司的职位设计及岗位任职要求开展技能训练。在《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严谨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启发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社会,并应用学到的理论解释和解决广告实践中的问题。

3.接受合适的角色训练。接受合适的角色训练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广告行业中的具体职位、职业岗位,在团队作业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完成相关的工作。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悟广告、体验广告,既突出职业教育,又强调知识教育,促使学生认识到广告业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四、《广告学概论》“全程作业”教学方式的价值

1.有利于提高《广告学概论》课堂教学效果。“全程广告作业”教学方式的引入,首先改变了教师授课的单向性传播,使得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呈现双向互动,加快知识的传播与吸收,促使学生表现出学习上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增进其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学生掌握学习上的主动性;再次能够延长教学过程和拓宽教学空间,即学生为准备作业内容,需要事先收集大量资料、学习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发挥出学习上的创造性。因此,“全程作业”教学方式能够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有利于提高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广告学专业因其应用性特点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全程作业”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改善学生的沟通能力。即:在完成“全程作业”过程中,训练其思维能力,辩证、全面地分析看待作业的内容;在具体广告活动操作中,综合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沟通能力。从而使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夯实。

3.有利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既要着眼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要立足于对行业的浸染,“全程作业”的开展,既要求学生以创新的视野、思维、立场来组织相关作业内容,又要求以“准广告人”的角色来服务广告活动的对象,在训练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再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创业能力。

4.有利于广告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围绕“全程作业”来设计广告学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贴近行业实际,不仅解决了课程理论教学的“度”的问题,也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广告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进而促进广告学专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引入

信息时代,全民族都要提高媒介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大众都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作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体已经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媒体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大学生成长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关键是如何发挥媒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出借鉴和思考。〔1〕〔2〕

二、媒介素养的简介

(一)媒介素养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往往少补了对信息的涉及,甚至有学者将媒介素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直接取名为“媒介信息素养”,并分析了其内容。更有学者从教育视角深刻地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从概念的起源层面,内涵的变迁过程、培养的实施方式的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互融合之趋势是明显的,并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正如学者冯延群所言:“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4〕

(二)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播科技与媒介形态关系紧密,并且反映出人们文化观念、传播模式与媒介观念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科技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则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然而当人们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同时,其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当代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研究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还是时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或是测评公众新媒介素养的水平,都必须建立在对当代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并构建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体系,是当代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5〕〔6〕

(三)“媒介素养”引发的教育思考〔7〕

1、媒介素养的现实性

现代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的可能性

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可以利用手机、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

3、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四)“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8〕:目前《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9〕〔10〕: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青少年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视频网站;媒介融合;运营;渠道

【中图分类号】 G2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49-1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变革过程中最为明显的趋势。在媒介融合这一新环境下,视频网站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视频网站要不断适应媒介融合的新环境,果断调整视频网站的运营策略,才能使视频网站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一、视频网站要不断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

媒介融合,指的是不同介质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从长远看,媒介融合不只是内容的融合,更应是媒介从结构、形态、技术、功能、流程到传播方式的融合。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将各种媒介形态在竞争中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互动共赢的目标,使得媒体行业朝着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接受更加便捷、效果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会带来整个传媒业的变化,促进视频网站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视频网站的经营者,要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新环境,不断适应媒介融合的新环境,准确进行视频网站的定位。使媒介融合逐步推动视频网站的跨越式发展,为未来视频网站的发展提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二、目前视频网站的运营现状

视频网站,是伴随着Web 2.0时代而诞生的。网络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聚合性以及对受众传播需求的满足性,使得Web 2.0在出现伊始,就获得广大网民的追捧。各种视频网站正在成为众多网民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国外成熟的视频网站相比,国内视频网站的运营和发展仍尚未成熟,目前还面临着如下现状和困境:

(一)视频内容面临诸多瓶颈。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内容不足困扰着各大视频网站。不仅网络视频内容出现同质化及跟风创作现象,整体视频网站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网络市场管理混乱等。

(二)不良视频泛滥传播。网络视频传播的便捷在于带给人们新闻报道、娱乐欣赏等正面信息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健康影像的泛滥传播,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包容性强、传播迅速、影响力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视频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网络视频的版权问题。在网络视频出现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众多视频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在版权问题上纠缠不清,版权官司屡见不鲜。在未来两三年内视频网站的市场中,有少数能够提供优秀用户体验的网站将会出现爆发性增长,成为主流视频门户,而大量服务模式雷同、用户体验差的视频分享网站将面临用户流量和盈利下降的困境。因此,对国内视频网站的运营有必要进行思考与创新。

三、媒介融合新环境下视频网站运营的策略

(一)走视频精品化之路。媒体产品始终是一种精神产品、宣传产品,视频网站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独特的原创内容外,还要制作出专业化的视觉效果,必须在形式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视频品质上走高清专业化之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视觉享受;在播放的实效上要做到快捷、迅速,必须避免出现影像画面断断续续情况的发生,而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在上述前提下提供热点信息和内容丰富的精品,满足用户的收视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精品化战略发展方向。

(二)创新视频营销模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视频网站在运营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例如,视友网在视频营销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开发视频微博和微直播产品,将视频与微博、微直播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在线直播新闻事件第一现场,获得并传播宝贵的第一手视频资源,通过视频微博分享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即丰富了网站的视频资源,又增强了网站用户的活跃度,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实现同业融合及跨媒介融合。随着网络媒体竞争之间的日趋激烈化,各大视频网站应进一步加强同各大影视机构、电视台的合作,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实现内容资源扩大化,缓解版权压力,吸收广告投放。同业融合及跨媒介融合对视频网站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台网联动,品牌营销,规模传播,实现视频网站与高校电视台的双赢模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媒介融合日益推进的宏观背景下,视频网站需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视频网站还要严格遵循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市场手段,完善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优化服务内容,提升产品质量,整合媒介资源,通过同业合作及跨媒介合作,实现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

[4]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

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融合新闻;媒介融合;新闻教育;课程改革;安南伯格新闻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方兴未艾: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开设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在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领域关于媒介融合课程的讨论很多。早在2001年,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者协会(AEJMC)就建议新闻传播项目(programs[1])紧跟业界的媒介融合实践,跨越单一媒介平台推出相应的课程[2]。2001-2003年间的AEJMC的3次年会光就媒介融合议题就共举行了14个讨论会(panels)。

关于媒介融合,美国很多新闻传播院校近年来都已从单纯的研讨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据2003年对美国300所新闻传播院校的调查,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

而同年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4]。

到2005年,根据美国佐治亚大学Lee B. Backer的调查,美国有458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传播项目,当年毕业了48750名本科生和3500名硕士生;从就业上看,2005年,与网络新闻相关的工作年薪起薪是32000美元,日报起薪是28000美元,电视是23000美元,广播是26000美元;80%的毕业生相信20年内,大部分人都会从因特网获得信息[5]。

二、美国新闻传播院系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动因

(一)业界需求: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外部压力

尽管对于究竟什么是媒介融合美国学界业界尚莫衷一是,但这并没有阻碍业界对媒介融合实践的蓬勃开展。主流报纸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的“只管做”(just do it)的方式,以及其他中小报纸,如《Tampa 论坛报》和《Bakersfield加利福尼亚人报》等从小处着手稳健成长的方式为其他媒体的融合实践树立了榜样。媒介融合的丰富实践增加了新闻媒体对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这一方面虽可以通过培训现有从业人员得以解决,但根本上必然要依靠新闻传播院系大规模的人才培养。

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2003年,美国媒介融合研究者Huang 等人在对媒体从业人员所作了调查,发现有78%的受调查者“同意”或者“强烈同意”新闻专业学生无论什么方向,都应该掌握多种技能,包括写作、编辑、电视制作、数字摄影摄像和网页设计等[6]。

另Bruce等人对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新闻机构《Tampa 论坛报》“融合新闻中心” 的从业人员作了深度访谈,访谈者认为,第一,在该中心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有一门技能特别精,但同时又能胜任其他工作,即一专多能。其次,他们强调新闻写作与报道对各种平台中的基础作用;第三,对新技术有着很强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第四,跨平台的人际交流能力;第五,具有融合新闻跨平台的工作经历[7]。

由此看来,随着业界媒介融合趋势的推进,对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即融合新闻工作者(converged journalists)的需求已经出现,而且正呈增长趋势。对于业界而言,雇佣具有跨平台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作为毕业生,具有以上能力也无疑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获得优势。

(二)维护组织“合法性”: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内在动力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各种组织都试图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变革――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应对外部压力,适应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的存在的合法性(legitimacy),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中其他组织的变化,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充满不确定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8]。

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学界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已经日益认识到媒介融合教学的重要性,并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如Huang 等人的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存在四种层次:公司融合(corporate merger or alliance)、新闻形式/技术融合(form/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新闻内容融合(content convergence)、以及新闻从业者角色融合(role convergence)。其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融合必然要求院校新闻传播教学的融合。

专业院系教学人员也开始倾向于支持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根据前述Huang的调查,在全美新闻传播教师当中,对“鉴于业界的平台融合趋势,新闻专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重组?”这一问题,有56%的教授表示赞同和非常赞同(另有22%表示难以确定;另外22%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在Huang对教师的调查中,“灵活性”是一个在“关于如何培养未来记者的意见和建议”中频繁出现的词,如一个教授写到:

“我们不能只为‘眼前’而教。我们必须为学生四年后的毕业做好准备;而且,我们感觉到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跨媒体制作,这样他们在毕业后选择工作时能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确定具体的工作后,他们都能将这些技巧应用于自己熟捻的专业”。

(三)三种不同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路径

美国新闻学者Wilson Lowrey在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力度上将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坚守者(static)、改良者(supplementary)和变革者(re aligned)[9]。

坚守者认为目前的业界媒介融合现象仅仅是表面的,而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坚持原有课程不变,继续根据单一媒介类型培训学生,而将跨媒介训练放在次要位置;变革者则全面拥抱媒介融合,对现有课程从整体上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改良者则处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既坚持原有的按媒介类型而分设的系别(tracks)和课程(curricula),但同时也增加了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courses)或专业(sequence)。

Wilson Lowrey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院校中,坚守者最少,变革者最多,而改良者的数量则正在增加。另外,以上三种类型既同时存在不同院系中,也可以作为线性发展存在于一个院系融合课程的不同发展时期。

三、选择南加州大学新闻系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如前所述,根据Huang的调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美国有一半左右的新闻传播院系都在不同层度上采取了某些措施,其中在美国学界讨论较多的包括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西北大学、堪萨斯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等的新闻传播院系等。它们的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各院系因地制宜的个性。考虑到本文的目的是为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抽选出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作为分析案例,这是因为:

首先,虽然我国目前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已有不少,但具体到关于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深度研究不多,大多数研究都较为宏观[10],而该案例内容丰富全面,能为我们提供微观和深层的信息,从而对我国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更有参考意义。

其次,媒介融合仍是一个年轻而亟待研究的领域,媒介融合课程建设尤其如此。在目前阶段,媒介融合课程建设因为缺少足够的实践,相应的理论仍比较贫乏。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笔者认为,此阶段我们需要跟踪和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同行的具体实践,并对之进行“深描,”从而能为我国新闻院系参考和仿效。

第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案例研究(case study)与实验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不同,它追求对一个单独事例(case)的深入的、历时的和系统的描述,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导致某些现象之所以发生的背后的各种因素,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作为案例,南加大新闻系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典型性,其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足到完善的一个完整的试错过程,堪称研究美国新闻院系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来龙去脉的“完美”案例。它所遇到与克服的问题都很可能是我国同行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同样会碰到的问题,如:其首先从一门相关课程开始渐进发展,但后来却激进地将网络新闻与纸质以及广电新闻置于并行地位因而难以为继,以及其对融合新闻报道的具体教学方式的摸索(如,是同时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还是分别用不同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等)等等。

四、摸着石头过河―南加大新闻系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1]

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12]隶属于该校安南伯格传播学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该院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知名院系之一,在教学和研究上素有创新的传统。著名传其中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就曾任该学院的教授;2003年,美国著名网络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也开始在此任教。

(一)早期:实验性的新媒体课(courses)

早在因特网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1994年,南加大新闻系就开设了一门实验性的新媒体课程。这是一门同时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3个学分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涉及上网技巧和如何使用HTML语言以及Photoshop等软件搭建网站。

这一实验课程后来扩展成《网络出版概论(J412)》课 (J412 Introduction to Online Publishing),其授课大纲主要集中讲授数字出版技术。该课程受到了一些学生的欢迎。每学期,学院近400名学生中有30名选修。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毕业后,有的找到了起薪44000美元一年的网络工作,而当时纸质和广电媒体的普遍起薪是22000美元一年。

后来,鉴于学生对新媒体的浓厚兴趣,新闻系对J412层次的课程进行了扩张,使其内容更加高级,包括两门新课:《网络出版中的多媒体和图表制作》(Multimedia and Graphics in Online Publishing)研讨课(seminar)和 《多媒体报道》(Multimedia Reporting)。

(二)中期:截然分割的媒介融合课程 (curriculum)

2001年,新闻系新系主任Michael Parks上任后认为学院的新媒体课程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因而决定改革。当时由于学界和业界对媒介融合尚无统一和稳定的定义,新闻系在引入媒介融合课程的时机和内容的取舍上有三个选择:

1. 设置一门新媒体综合课,必修;

2. 设置一门新媒体概论课,必修,同时开设高级选修课;

3. 在基础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中设置与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平起平坐的新媒体课,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而且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跨媒体学习。经过权衡,新闻系最终选择了以上第三种方案,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南加大新闻系对同一新闻技能课程,如《新闻写作》,根据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分别开设,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纸质媒体新闻写作》、《广电媒体新闻写作》和《网络媒体新闻写作》三门平行的课程。

很明显,以上课程设置应该是一种比较急进的方式。它试图一步到位地将网络新闻、纸质新闻和广电新闻截然分开并并列起来。这对硬件和师资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新闻系花了1年半多的时间才准备好,新课程到2002年秋季正式实施。当时,尽管南加大新闻系的资源勉强可以支撑这一模式,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1.教学内容重复。例如《新闻写作》针对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分别上课。而在基础阶段,这三种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不太能体现在《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上。这就导致了三门分开讲授的《新闻写作》课程内容彼此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

2. 针对三种媒体分开进行的教学实践与融合新闻实质相违背。融合新闻的实质是结合新闻题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媒介予以报道,从而获得最佳的报道效果。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题材的能力。以上教学,由于依不同媒体而截然分开,因此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就同一新闻题材分别为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报道(这类似于现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对同一新闻的报道,只不过学生同时扮演了三个媒体的角色),使学生觉得厌烦。这一做法人为地割裂了多媒体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更好地做法似乎是让学生就同一新闻题材同时使用多媒体报道。当然,南加大当时基于媒体分开教学,也与当时新闻业界上没有一个成功的媒介融合模式以及媒介融合的定义仍在不断摇摆这一事实有关。

3. 对新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强烈。纸质新闻专业的学生埋怨说不得不学广电新闻制作;而纸质和广电新闻专业学生都说讨厌被逼着学习网络新闻课程。新的教与学模式(合作教学和合作完成作业)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独立性。

4. 2000年,美国互联网的发展遭遇泡沫,其影响降低了新闻系学生对网络新闻前途的期望。实际上,当时随着网络新闻公司的大幅裁员,网络新闻记者编辑的起薪也大幅降低,对新闻系的学生丧失了吸引力。

尽管存在着以上问题,教师也有不少牢骚,但新闻系上下基本都认为以上媒体融合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

对以上问题,新闻系作了调查研究,有以下发现:

1. 由于网络新闻的定义尚不清楚,因而很难将其与纸质和广电新闻放在同等的地位来教学。而且,广电新闻因为有着自己鲜明的制作需求和独特的播放途径,因此它与网络并不十分兼容;但纸质、广播以及新闻摄影却可以和网络结合得很好。

2.从业界获得的反馈表明,业界需要基础扎实的毕业生。如有媒体单位认为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同时需要在关键场合不会砸场的优秀记者。

3. 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法、拼写、美联社(AP)新闻写作规范以及基本数学技能尚未完全过关。学生们对SAT(大学入学考试)和GRE(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的内容似乎都忘光了,连基本的句子都写不好,基本的计算也算不清;他们对统计学和抽样方法也都似懂非懂。

而另一方面,学生一些其他的需求在以上课程中却没有得到体现,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日益重要;数码相机的流行也意味着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照片;博客以及公民新闻的发展势头很猛;业界对融合的定义似乎已经为技术所引导,在这个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如何保持和发挥?计算机辅助报道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等等,但是对以上各方面,教学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三)现在: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课程模式(model)

结合以上调查发现,2003年新闻系在学校课程制度许可的框架下又对课程作了局部的改进,到2006年形成了以下沿用至今的媒介融合课程模式:

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新闻系在新媒介融合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侧重点:

1. 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1)更加强调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教学,特别是新闻导语写作,因为这在三个平台都适用;

(2)在网络新闻写作教学中,在教学前六周加强了对语法、拼写和写作规范的教学,然后进行相应的严格考试。教学还强调故事板(story boarding),数据库结构以及网络专题报道的能力。

(3)鉴于目前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定义尚不明确,因此在“网络新闻报道”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基础数学、计算机辅助报道(CAR)以及统计学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纸质媒体中也有用武之地。

(4)继续开设Photoshop和Dreamweaver等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鉴于新媒体软件更便宜和更傻瓜化了,因此教学更重视概念的传授而不强调对某一具体软件的使用。

2.加强了与网络新闻更兼容的科目的教学

(1) 在核心课程中减少了电视新闻的教学内容,同时继续增加摄影和广播(radio)报道的教学内容;

(2) 由于发现纸质媒体写作,特别是电讯稿(wires)的写作很适合网络新闻,因此加强了这一块,增加了每周在这方面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快速写作、改写和更新稿件的能力;

3. 继续加强新媒体,如学生博客、校园报刊和电视台等在媒介融合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南加大新闻系的网络新闻副教授Larry Pryor在总结该系融合新闻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新闻院系必须开设新闻课程,这有利于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协同教学能力,有利于新闻院系进行新的学术研究和合作。

但是,他进一步指出,在进行融合课程改革时,对媒介融合的定义应该宽泛,而不是像南加大新闻系最开始那样将纸质、广电和网络三个平等放置。“我们认为有更加自然的课程设置方法。要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视为零和游戏。将新媒体课程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而又不牺牲基本功是完全可能的。[14]”

他强烈建议新闻院系聘用退休摄影记者到课堂教学;结合博客进行课堂教学(或开设班级博客,或开设学生个人博客);与在新媒体应用上走在新闻传播院系之前的其他院系合作,如工程系、美术系、戏剧、舞蹈、剧院等。

他说,新闻学教师现在有很好的机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我现在上的是核心课程,工作量很大。有时候我更愿意回到10年前更简单的工作中去,但是技术的发展却不会止步。受众也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我们对此必须做出反应,否则只能被忽视,被忘记。”

注释:

[1]此处的“program”相当于我国所指的“教学点”。

[2]John Pavlik, Gary Morgan and Bruce Hender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 2001 and Beyond (Columbia, SC: AEJMC, 2001).

[3]Huang, E., Davison, K., Shreve, S., Davis, T., Bettendorf, E., & Nair, A.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vergence: Media Professionals' Concerns of Working Across Media Platforms. Convergence, 12(1), 83.

[4]Criado, C. A., & Kraeplin, C. (2005). The State of Convergence Journalism: United States Media and University Study. I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i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5]Becker, L. B., Vlad, T., Tucker, M., & Pelton, R. (2005).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Graduates. Retrieved on September, 29, 2005.

[6]Huang, E., Rademakers, L., Fayemiwo, M. A., & Dunlap, L. (2004). 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 Convergence, 10(4), 73.

[7]Bruce Garrison, & Michel Dupagne.(2003).A Case Study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Media General's Tampa News Center.I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SC. Retrieved November 27, 2007, from com.miami.edu/car/columbia03.pdf.

[8]Lowrey,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9]Lowrey, 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 (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10]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使用关键词“新闻教育”+ 篇名“融合”检索,仅得到9篇论文,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高钢教授的研究。其中蔡文教授主要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的融合课程现状;高钢则阐述了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基础元素的构建。

[11]Larry Pryor A converged curriculum: One school's hard-won lessons,省略/ojr/ stories/050224pryor

[12]南加大传播学院(Anner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下面包括两个院传播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和新闻学院( School of Journalism)。为了将“小院”与“大院”分开,“小院”有时也被翻译成“系”。此处从此翻译。

媒介融合概论范文第5篇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在这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受众在融合新闻发展各阶段中的参与,以期受众的能动性在融合新闻浪潮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融合新闻 受众 参与 媒介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融合新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融合新闻的一系列研究从概念到原因、特点乃至实际操作的流程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探讨融合新闻从产生到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各个阶段中受众的参与和作用,以期在融合新闻的浪潮中,受众的地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①它要求媒体分析受众的特点整理信息,有针对性地将新闻传播给特定受众。由此可见,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②在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从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参与。

一、融合新闻产生之初的受众动因

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是融合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自1974 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卡茨提出以来,“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 的变革就一直未停止。该理论主张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要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③而“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引发了新闻传播功能的重新定位,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以宣传为本,以媒介为本位,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向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新闻从宣传和纯信息到重视内容、深度以及娱乐性。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愈趋主动,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传播速度、内容、愉悦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能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融合新闻适应这种社会趋向,把各种媒体集中在一个操作平台上,汇聚各类媒体的优势集中采集新闻信息,再根据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爱好,进行分类加工,最后将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到特点的受众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④于是会产生以下情况:热爱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受众选择报纸,热衷视听享受的受众选择电视、开车一族选择广播、新一代年轻人则选择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等。

受众的要求是媒介发展的驱动力,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受众个性化需求而产生。正如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意为媒介的变革是人需求的体现,借助外在事物来达到延伸人体功能的目的。综上,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变革虽然有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动因,但受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因。

二、融合新闻发展中的受众参与

融合新闻自1978 年由尼葛洛庞帝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移动存储技术、数字传输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之上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的提高,而且也带来了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技术是融合新闻出现的直接动因。但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的融合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传播的目的,通过媒介融合达到新闻传播的多样化、立体化,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者才是媒介融合,打造“融合新闻”的最终目标。⑤

融合新闻的产生过程中贯穿着这一目标。而受众对发展中的融合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影响了融合新闻产生的过程,包括采访、写稿到新闻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了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

1、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生产过程

当一个新闻点出现后,融合新闻背景下的记者要奔赴现场并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访。这种采访不同于单一媒体中的记者工作。在传统媒体作业中,电视台的记者注重影像资料的收集,报社的记者需要深入的、跟踪的采访,撰写出可读性强的稿件或配以图片等,而网络新闻平台的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娱乐性和互动性等。长期以来,各媒体记者根据自身媒介特点和目标受众需求进行工作,只侧重某些方面的信息。而融合新闻对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综合型的“超级记者”应运而生。他们除了要熟练基本的新闻工作技能,还必须掌握跨媒体报道技巧,精通从采访、写稿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的全部技能,另外,还需具备一些使用有线或无线网络或远程传输信息技术的知识。可以说受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受众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就能什么时候提供,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记者”。

2、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媒介选择

受众的需求除了改变了媒体工作者的前期工作,相应的编辑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融合新闻环境下,编辑不只是“把关人”,还将参与到新闻内容制定并与受众进行互动。上文中提到的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也主要由编辑来把关。编辑不仅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还要掌握不同媒体特性,对新闻进行分析,对记者收集回来的所有信息资源调配,从而在对信息整合之后到最合适的媒介,对新闻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编辑首先要了解受众的新闻接收习惯和媒介选择,才能针对性地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传播效果。

三、融合新闻未来发展中的受众

目前,融合新闻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的大趋势,如传媒集团的组建就是各传媒融合的尝试。融合新闻也以组建项目团队、构建数字技术信息平台基础上的“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等形式展开。与媒介融合趋势相反,受众却愈趋分众化。当代受众的媒介选择过多,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崛起迅速,甚至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受众的注意力分化、碎片化。但无论怎么分化,媒体新闻报道首要考虑的还是受众。

融合新闻良好发展的前提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视听形象各方面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新闻信息。二是受众需要更多的参与性,需要媒介话语权和表达的机会,这也是当代受众最渴求的。过去各新闻媒体为受众提供了“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但无法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和对新闻参与的期望。

基于受众在融合新闻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中的参与和作用,融合新闻背景下的媒体应该给予受众更多的重视。具体说来,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受众的兴趣点,及时了解受众需求。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在维持专业度的同时保有“受众心态”,在新闻的选题、采访、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考虑受众的关注点,综合运用各种新闻媒介来提高新闻的表现力,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二是将受众纳入参与者的角色。新闻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必须重视受众的反馈。受众在接收到新闻信息之后,可以在开放的微博或媒介官网上发表评论,这种评论可以作为下一步新闻工作的线索,引导新闻的“再生产”,针对受众所关注的新闻点再做进一步的调查,报道出来反馈给受众。另外,自媒体时代受众在一些突发事件上有迅速报道的天然优势,因此不应该忽视一些受众身份的“草根记者”的存在。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挖掘出更多新的媒介增长点。

结语

约翰·帕夫利克在探讨新媒介对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影响时指出:“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种新的新闻业正在出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这一观点直指融合新闻的大趋势,也再一次落脚到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在未来的融合新闻发展之中,我们期待受众能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冯艳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J].《科技信息》,2009(19):608-609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③赖晓路,《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4(9):112-113

④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⑤王丽、郭爽,《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发展方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04-106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媒介批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广告大观·媒介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