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状况分析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状况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是三亚市林业局和三亚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有限公司以合作模式建设开发的三亚市第一个森林公园,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

由此可见,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稳步上升。

(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资源分析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植物133科1500余种;园区有哺乳动物30余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60多种,鸟种100余种,这里还是蝴蝶王国,分布着20多中色彩缤纷的蝴蝶;主峰红霞岭海拔450米,峰顶有一组天然巨石,当地村民自古以来将该石视作山神而顶礼膜拜;龙头岭观海上日出,绚烂壮美,还可常见云海、雾障从海天之际扑面而来,人在云中,美不胜收;1992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在亚龙湾题词“天下第一湾”。今天亚龙湾已经闻名于全世界,是中外公认国内最顶尖、无愧于“天下第一湾”盛名的海湾,在世界上已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黄金海岸齐名。

(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森林公园位于亚龙湾景区,由于亚龙湾已经闻名于世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便是坐拥“天下第一湾”的热带滨海森林公园,这也将是森林公园的一大看点。

2、宣传优势

2010年末,电影《非诚勿扰》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众所周知,客流量激增。在电影中,森林公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丽,还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这恰恰迎合了情侣的想法,使得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成为了浪漫之地。

3、生态开发优势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都大力推崇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遵循着“生态第一,环境优先”的原则,按照旅游产业特点和地域资源特色,在充分分析功能区域特点以及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将公园布局为植物景观区、岩石景观区、度假景区和生态保育区,建设中采用了与传统景区园林开发不同理念,不大规模开挖原生态自然林,不破坏热带雨林生态链。

(四)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劣势分析

1、生态旅游业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公园里许多在职员工的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员工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原因了。

2、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项目在开发建设的时候违反了生态旅游的原则,大兴土木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而监管部门对此没有明确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的压力指标监测。

3、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不够

由于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了许多游客在公园里的许多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非生态行为有:随地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共设施,随意采摘植物,捕捉动物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会直接破坏生态资源,还会影响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

4、舆论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作为三亚热门旅游景区,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报道持续影响公园声誉,如:因拒绝给的哥回扣,导致恶意中伤,但景区没有及时给社会做一个解释,导致许多游客不满,有损公园形象。

二、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对海南生态旅游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开发,保护自然资源

对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一切开发都要进行科学规划,不论是其他行业,还是旅游业,亦或是生态旅游,都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周边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勘察,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和所能涉及到的一切资源记录在案,并在项目建设好之后,进行合理的修护,例如种植植被等。

(二)加强教育与宣传,健全管理体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要求从业人员或者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生态旅游有关的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从根本意识上去爱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要求政府部门以各种方式去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的知识与爱护环境,这能对生态旅游相关人员积极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活动,使参与者更具有环境意识、环保行为。

(三)依靠科技手段促进海南岛生态旅游发展

我们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去创新,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向国外学习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全面的社区参与

一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是把生态旅游发展好,更重要的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旅游者的进入,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文化或者是信息,使得当地居民不仅文化素养也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五)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也是个需要推陈出新的行业,在未来,海南的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如果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通过对顾客的需求来订制专属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一大吸引力,这也将成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乃至海南省的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

(六)培养专业人才

海南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海南旅游业而言,这就是人才资源。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可以与学校合作,不仅为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结语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人们在享受旅游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旅游业已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态旅游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兴起。①生态旅游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生态旅游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并重,是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新型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观念。

一、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价值

首先,完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能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城市建设破坏旅游环境。那种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不惜以消耗生态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予以抛弃。而解决生态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就不得不将之付诸于法律。其次,完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以保护各项权利。如有利于保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进旅游景点布局的合理化,改善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及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再如,有利于保障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权与生态资源收益权。对于生态旅游区附近的社区及其居民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能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提供多种就业机会,还能创造可观的收入,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第三,完善合理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也是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涉及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区域发展和规划、先进科技运用等诸多问题提供法律规范。②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从生态旅游这一特定目的出发,在规范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了相关领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建设。

二、我国现行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分析

(一)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1.法律缺位现象严重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法规,执行的是传统旅游中的相关规定,而且一些领域存在法律真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不少行为依然无法可依。例如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文中涉及生态旅游的零星规定,但仍然存在生态文明理念缺乏,过于注重资源利用、轻视资源保护,以及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规定内容少等问题。2.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立法注重的是法律规范自身的严谨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③在这一方面,我国的旅游资源立法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全国性旅游法律文件大都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其中国务院制定的旅游行政法规并不多,大量的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行政规章。而且我国旅游法律中很多是以“暂行”的形式存在,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既然是暂行,那么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变动。3.缺乏有效的法律运转保障机制生态旅游立法相对空白的情况下,相关的配套法律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不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运转。比如在旅游规划方面,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要求生态旅游规划与我国的城市规划相协调,由各级旅游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将旅游规划纳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④但具体如何落实和操作却缺乏程序性的落实机制。

(二)管理机构重叠,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旅游区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大多是以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在一个生态旅游区的范围内,往往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如国土、林业、文物、水利等不同部门,这些不同的部门往往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和管理重点。这就使得一些生态旅游区内部管理职权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系统管理。

(三)缺乏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生态旅游认证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及认证体系来确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旅游对社会和自然负责的承诺。2000年11月在纽约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原则性指导文件《莫霍克协定》,让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认证制度在旅游业的实行,极大地推动旅游业各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能够有一个客观、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评判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质量。

三、发达国家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比较

(一)美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是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具体来说,美国生态旅游有以下的经验:首先,法规保护健全。1916年,美国就已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将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近几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清洁水体法》和《保护物种法》等国家法对生态旅游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规划设计良好。美国在联邦和州层面上均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同时还有针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再次,管理科学。美国生态旅游项目的运作,始终坚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此宗旨下首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最后,环境教育制度完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美国环境教育法》,80年代又建立健全了各州环境教育法。

(二)日本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日本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亦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实施区域制管理。日本通过采取区域制管理、分解政府单一权力的方式,让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建设和扩展不再是政府第一生产力,而是呈现出动员社会力量的多元化格局。其次,社区参与。日本实行以政府为主导,辅之民间合作运作。最后,立法体系完整、涉及面广、操作性强。日本的旅游业非常发达,为了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日本相继制定了许多旅游法规。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法规体系。这一体系是以旅游基本法为基础,以旅游专门法规为主体,以旅游相关法规为补充构成的。日本旅游方面出台的法律,很多都随后配以施行规则和施行令等实施细则。

(三)澳大利亚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环境教育与居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经验。首先,立法保护,执法严格。健全的环保法规与严格的执法为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早在1970年它就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经过多年的丰富与完善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⑤其次,政府机构分工协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遗产地保护,政府的政绩评价标准不仅包括GDP增长、就业、社会福利,而且包括环境保护等软指标。澳大利亚有专职的政府部门负责指导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再次,社会参与。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和各类保护区注重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与社区居民分享利益,联合当地居民和私有林主共同开发、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形成了社区共管、专业公司与土著居民共同开发的经营管理格局。

四、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构建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首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指导思想。不论是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是环保事业的发展都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⑥同时应该确立生态旅游的总体目标为尽量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并通过人类积极主动的活动来维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资源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构建生态旅游法律体系。首先尽快制订我国的《旅游基本法》,突出对生态旅游业的规范,并对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在生态旅游中的权利义务加以明确规定。其次,注重旅游法与资源、环境法的有机衔接。此外,修订各地的旅游管理条例,对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增设程序性的实施保障内容。最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生态旅游涉及众多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所以除了制订规范旅游方面的法律外,完善其他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也是必要的。第一,建议修订《物权法》,明确生态旅游区资源所有权的归属和使用权的具体取得程序。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二,在《城市规划法》中增加生态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再次,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增加对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

(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机构

首先统一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在生态旅游区设置有统一权限的管理机构,建立比较完善和有效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同时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其次,政府严格把关生态旅游业的市场准入资格。第三,调整相关部门目前的管理权限,按主要职能进行职权的单一划归。将对资源的使用管理权限和环境保护的权限分离,资源的使用管理权归属相关各部门同时作适当的合并,使原来分给其他各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的权限完全归属于环境保护机关。

(三)建立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和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和“绿色环球21”于2002年10月15日签订了在我国推行“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的合作协议。针对我国国情和生态旅游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适用性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规范相关的认证机构,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证的制定机构和法律效力。第二,认证的结构体系和内容设置。第三,认证的收费制度和管理方式。第四,认证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于环境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它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从而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目前的生态旅游遭到了严重破坏,阐述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罗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该遭受到破坏。由于对生态旅游的模糊化,生态旅游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它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与它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的现象,严重缺乏管理和规划,因此许多的旅游景区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

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个行为原则。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4]。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为基本原则,处理好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生态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相互统一。强化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克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倡导绿色生态旅游、文明生态旅游,改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应充分调动公民、个人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当地居民对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防止因为贫困而造成的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掠夺。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6(1):20-25.

[2]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2.

[3] 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