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15

一、基本情况

本县是以农林业为主体的山区县,整体经济欠发达,而本县经公桥是典型的偏远乡镇,与安徽祁门、池州相邻,全镇总人口1.5万。下面就是一经公桥镇小学为例(以下举例均为该镇小学)来阐述:在籍学生650万,其中留守儿童171人,占在校学生数26.3%;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以父母双方出外为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一方外出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1%;以隔代监护居多,其中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12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18%;以叔父、姨夫照顾的3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47%;以其他亲情和朋友照顾的1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37%;在校住宿的有6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8.01%。

二、历史根源

“留守儿童”从历史根源上讲,不只是现代化工业的今天才有,可以说从很早时期就产生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科考中举之人,得到朝廷的重用,任命在外做官,留下家眷在农村老家,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再讲近点,六、七十年代,很多做父母的在外工作,成天忙碌于工作上,无瑕顾及孩子,把孩子也留在家中,同样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只不过当时环境、时代与现在不同,人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更没有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来投入、关注这些特殊群体;二是这些留守儿童在当时为数不多,所占比例不大,影响较小,从而未引起重视;三是留守儿童在当时条件下,意识封闭、思想单纯、思维单一,成天关注的只是读书、吃饭,也不考虑其他事情,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面向世界打开了国门,由封闭走向开放,工农业等各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量的国外企业进入国门,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诞生,国民意识也随之开放、转变。赴外打工、自己办厂也随运而生,这样一来,企业发展迅速,这样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但仅靠城市无业人员来满足这些企业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招聘员工范围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相对过剩,仅靠几亩田难以维持家庭生活,所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奔向各类企业,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儿童在家里,这也就造就了这些特殊群体。据有关专家预测,近几年内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三、现状

以经公桥镇为例,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虽然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甚至一些务工人员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不仅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而且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出生活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受父母在外的影响改变了自己,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生活带给他们的是缺陷、不足,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非常严重。具体体现在:

1. 监护人的缺陷。以该镇留守儿童为例,隔代监护占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临时监护。常见的问题有:一是隔代人生长的年代相差悬殊,监护人文化素质低,导致两代人思想意识差异,祖孙难以沟通,语言交流少,造成留守儿童孤僻性格的养成,这是当前留守儿童留守生活养成的普遍现象;二是隔代人观念不同。祖辈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小辈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造成留守儿童个性十分任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说错的话和做错的事均要坚持到底。还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担任监护人,更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不良。“留守儿童”始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旦受到责怪和批评,与监护人之间可能产生心理隔阂,更不要谈交流,心事全部放在心里,养成不愿与人交流等不良习惯。

2. 情感的缺失。据有关资料介绍,父母亲情在儿童子女中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因素。没有了根本元素,儿童心理就会存在缺少依靠感。很多家庭刚出外打工,这段时间能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在外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挂念逐渐淡化,就减少了与子女的交流次数。子女在家也就淡化了这种亲情,时间一长有些孩子产生埋怨、仇恨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和其他事情上。

3. 家务活成为负担。在留守孩子中,虽然是隔代监护,从事家务活虽不多,但还有不少寄宿在学校和寄养在学校和寄养在亲戚家。这些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外,课外时间不得不把原先是父母做的洗洗涮涮的事做下来,有的不能适应从事的事情被迫力不从心地去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一是不能得到正常的休息,影响学习,又造成对身体的健康不利;二是有些孩子很多家务根本不会做而显得无奈,养成得过且过,卫生习惯淡化等不良习惯的养成;三是由于受年龄影响和平时锻炼少,一旦从事家务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四、对策

1.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是摆在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所迫切解决的工作。可由学校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派出所等部门及监护人,利用单位富余人员、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起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人员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的了解、督促、关爱和帮助,及时掌握了解对象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促使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保障留守儿童在全民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2. 选择好监护人,提高监护人身心素质。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出外打工者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考虑监护人的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并要强调临时监护人的职责,完成家庭教育,不但要使他们了解自己履行的义务,还要行使好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一切要从小孩的身心健康出发,对临时监护人的选择,必要时可以参考小孩的意见和选择,不要一味的从方便的角度去选择。另外对临时的监护人,可由政府、学校牵头组织参加专题子女的职责。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对策

一、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是统领语言教育整个过程的“纲领”,它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结果的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分为四大块:

1.培养倾听行为。

2.发展表述行为。

3.欣赏文学作品行为。

4.早期阅读行为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语言领域划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层面。

倾听与表达: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二、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现状

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个乡镇幼儿园,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我来到幼儿园后慢慢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以我所带班级为例,我带大班,班上共有21名幼儿,6名女孩,15名男孩。大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最天真、最活泼可爱的,而接触后我才发现,大多数的孩子一开始并不愿意与不认识的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一些男孩子的性格比较腼腆,与人说一句话就会脸红。还有的孩子说话不清楚,听上去像是在喉咙里哼哼一样,或者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今年开学我们班转来了一名女孩叫王××,开始问她问题的时候经常低下头,不回答问题,活动期间也是独来独往。于是,从活动中,在户外游戏中,我从各个方面去鼓励她、帮助她,慢慢地我发现她开朗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我所带的班级,在整个幼儿园,通过接触,很多幼儿都有不爱与人交流、理解能力差的问题。我知道,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三、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现状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老人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又要种地、做家务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极其简单,要么过于溺爱、随其发展,要么动手打骂,教育方式过于极端,很少能与孩子交流和正确引导。而父母平时也很少与孩子联系,无法正面给孩子加以指导和树立正确的榜样,因此,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低下。

四、留守儿童语言问题的建议

1.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多与幼儿一起讨论他喜欢的东西,或者让幼儿讲一讲在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大胆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发展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父母增加与孩子联系的频率,尽量多回家探望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为幼儿创造自由、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谈,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5.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例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或者可以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们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言语发展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教育在语言发展、能力发展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多一点关爱、鼓励和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加大胆、天真、可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第3篇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第4篇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海省化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刘正奎等.留守儿童社会焦虑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

[7]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据2010年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2015年留守儿童数据已达6102.55万人。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呈现一定规模而且将长时间存在的独特现象。从我国目前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年,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起决定性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为核心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稳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儿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这既有对儿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响,也同时造就了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隔代监护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儿童往往与隔代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祖父辈的长者,他们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溺爱成份,隔代监护人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文化知识,很少关注到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长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错过了品格形成的关键期,使本就没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内容单一乏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接触社会事物相对较少、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认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给孩子基本的善恶观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传递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儿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形成应当在这个年龄具备的人格体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没有传递给孩子,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简单直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形式,也没有过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以溺爱的形式进行,不少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要么就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包庇纵容的太度,还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儿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试,打骂恐吓留守儿童,对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这种方式严生践踏了留守儿童的自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惧的烙印和叛逆的行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极大的实践色彩

留守儿童虽然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成长,但是他们要比同龄孩子更有机会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社会实践机会的增多,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家庭品格教育中学到的常识,如果大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得当,会使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从而使留守儿童形成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引导隔代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品格教育观念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要对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转变,使家庭监护人在注重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注重儿童人格的完善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中重养轻教的观念,要想办法让隔代监护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具体来说,应当在农村举办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广泛的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改变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起到促进家庭品格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监护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且榜样的力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经常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让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多让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学校与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衔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学校与家庭做好有效的衔接,利用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布置尽可能丰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业,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使家庭有针对性的履行好对孩子的教育义务。

4.创设实践环境培养行动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说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变孩子的行为。让留守儿童真正通过家庭品格教育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才是教育的目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立更多的品格实践机会,允许他们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独立完成某些实践活动,例如购买简单的物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参与家庭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三、结论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监护人、父母、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缺失和教育行为的失当,可以采取提高监护人素质,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给留守儿童创设更多实践机会的做法,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2]郭红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3.

[3]董伟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初探[J].三农问题,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