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时空差异;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F326.3;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26-11
[作者简介]王智鹏(1991―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和农林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潘丹(1986―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湖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形成机理及管控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71303099)、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规划项目“完善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制度研究”(14SKJD20)和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3YJ50)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in Jiangxi’s Graziery Sector ― Base on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By: Wang Zhipeng, Kong Fanbin & Pan Dan
Abstract: This study considers six important factors of graziery sector,including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and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 with the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to estim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of graziery sector during 1990 to 2013 in Ji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2 emissions was on the rise from 1990 to 2013, especially for factors of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2)feed grain plantatio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and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where non-ruminant livestock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ratio is higher than ruminant livestock;(3)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O2 emissions indicates that emissions from Yichun, Ji'an and Ganzhou outweigh all other regions in Jiangxi.
Key words: graziery sector; life cycl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greenhouse gases
一、引言
江西省是全国畜牧产业养殖的大省,畜牧业已成为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然而,日趋严峻的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形势给江西省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畜牧产业所排放的CO2、CH4、N2O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然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①。据统计,畜牧产业排放CO2、CH4、N2O气体已经占到人类活动所排放总量的9%、65%和37%,其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总量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和18%②。加强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对于降低区域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引领江西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对空间格局变化的把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徐兴英等人估算了江苏省2000―2009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表明,畜禽肠道发酵是重要甲烷排放来源,占畜禽甲烷排放总量的 61.06%;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是畜禽温室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占甲烷排放总量的 38.94%;肠道发酵羊的甲烷排放量最大,粪便管理中温室气体排放生猪排放贡献最大,前者主要是由排放系数决定,后者取决于饲养量③。范敏等人计算了江西省2004―2011年各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对影响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进行了简要介绍④。刘月仙等运用IPCC分析了北京地区1978―2009年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牲畜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比重最大,年平均排放量为0.4TgCO2-eq,排放贡献最大的是牛,占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总量的54%;牲畜粪便排放的CH4平均值为0.2TgCO2-eq,牲畜粪便排放的N2O平均值为0.3TgCO2-eq,畜禽粪便管理排放的CH4和N2O主要来自猪的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73%和 46%⑤。孟祥海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算和分析1990―2011年中国及2011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反刍家畜的CO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⑥。程琼仪等运用LCA方法对江西省高安县某肉牛育肥场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估算,把化肥生产、农作物种植、饲料运输、肉牛生产和粪便处理作为系统边界⑦。
当前,我国对畜禽CH4气体排放和N2O气体排放研究较多,对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和省域、市域尺度的研究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多在全国尺度或畜牧产业的单个类别或畜牧产业某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测算。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评价,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的方法,生命周期评价为畜牧产业提供了一种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①。为此,本文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位,运用1990―2013年江西省畜禽养殖数据,采用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测算和分析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时空特征,为江西省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实现江西省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畜禽养殖数据主要来源于1991―2014年《江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和江西省畜牧产业的特点,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框架《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建立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方法。运用此方法,选取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和加工、畜禽肠道发酵、畜禽饲养环节耗能、粪便管理系统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六大环节为研究系统边界,如图1所示;采用1990―2013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面板数据测算历年江西省及各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量,进一步系统分析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变化、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借鉴胡向东、孟祥海等②的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过程中GHG排放系数的确定优先参照国内资料以及来自于IPCC准则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等资料,如表1所示。
在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和N2O,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依据其相应的全球升温潜能值转化为CO2当量(CO2-eq)计算③。为便于分析畜牧产业生命周期的排放特征,按六大环节分类进行计算。畜禽统计数据包括年末头数和年出栏数两部分,畜禽在养殖中会有繁殖和屠宰过程,会引起一个年度内饲养数量的变化。为保证计算的严谨,故采用以下方式对畜禽年度内平均饲养量进行估算,再根据各类畜禽的平均饲养量估算其产生的温室气体量:(1)当畜禽生产周期大于或等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末头数计算;(2)当畜禽生产周期小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出栏数据计算得出。其公式为:
■(1)
式中:APP表示畜禽年平均饲养量,头(只);Nend表示畜禽年末头数,头(只);Dayalive表示畜禽平均饲养周期,天。
(一)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
畜禽饲料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成分是玉米、小麦、豆粕、麸皮和矿物质等,粗饲料主要是泔水,青菜瓜果秸秆和剩菜剩饭等。在本文中,粗饲料属于废弃物,豆粕、麸皮是经过第一次处理后的副产品,矿物质所占分量过少,都不予计算畜牧业饲料粮种植温室气体排放。在饲料粮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农药、化肥、农业灌溉、土地翻耕以及机械耗能等活动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故归类为畜牧产业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其中。所以,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2)
式中:EGF表示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i表示畜禽产品,包括牛肉、牛奶、羊肉、猪肉、禽肉、禽蛋;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吨;ti表示i类畜禽单位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其中:牛的精饲料中玉米占37%,豆粕类占26%;羊的精饲料中玉米占62.61%,豆粕类占12.89%;猪精饲料中玉米占56.15%,小麦占18%;禽类精饲料中玉米占57%,豆粕类占17%,小麦占5%;EFjA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二)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在种植收获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后,经过晒干、筛选、运输、碾碎、配料、混合等加工制成饲料。在此过程过,所消耗的能源也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产生的CO2公式如下所示:
■(3)
式中: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ti表示单位畜禽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EFjB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三)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
在养殖过程中,禽类肠道属于无氧条件,产生CH4气体。牛、羊属于反刍牧禽,其瘤胃是产生CH4的主要来源。猪和禽类属于非反刍畜禽,其中猪是单胃产生的CH4较少,而禽类肠道产生的CH4极微,本文不予考虑。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4)
式中: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i表示畜禽养殖类别,包括牛、羊、禽类、生猪;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D表示i类畜禽粪肠道发酵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四)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
在禽类粪便管理系统中,产生的CH4排放量取决于粪便的排放量以及粪便厌氧条件的降解比例。粪便在厌氧条件下产生CH4,在其管理和储存过程中都会释放CH4。当养殖场将大量粪便排放进化粪池、粪坑或沼气池等储存系统下,便会形成厌氧条件,从而产生大量CH4。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量如下所示:
■(5)
式中:EGC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F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五)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
在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中,当粪便在管理和储存时为有氧条件下产生N2O气体。粪便中所含的氮元素经过相关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将粪便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氮反应转化为N2O气体。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6)
式中:EGD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G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系数,kg/(头・a);GWPN2O表示N2O全球升温潜能值。
(六)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
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生产照明、栏舍防寒保暖、通风散热、设备运转等环节,所需要消耗的电能、煤等能源,也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畜禽饲养环节产生的CO2排放量如下所示:
■
■(7)
式中: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耗能产生的CO2排放量;NAPAi表示i类畜禽年生产总量;Cie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电支出,元/头;pricee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电单价,元/(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MW・h);Cic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煤支出,元/头;pricec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煤单价,元/t;EFc表示煤燃烧的CO2排放系数,t/t。
(七)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活的畜禽从养殖场经过运输到屠宰厂,然后经过屠宰、分类加工制成畜禽产品,如:肉制品、奶制品和蛋等。这些过程中所需的能耗也要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去,所以畜禽屠宰加工温室气体产生的CO2排放公式如下所示:
■(8)
式中: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年产量,其中包括猪肉、羊肉、禽肉、牛肉、牛奶、禽蛋;KJj表示单位畜牧产品屠宰加工耗能,KJ/kg;en表示每度电的热值,MJ/(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 /(MW・h)。
(八)排放总量计算
综上所计算,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公式如下所示:
■
■
■
(9)
式中:ETotal表示畜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EGF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CD表示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量;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分析
(一)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时间变化分析
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如表2、图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同时期畜牧产业CO2当量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02年为第二阶段,2003―2013年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0年974.12万吨增长到1997年1548.13万吨,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8年1464.18万吨下降到2002年1346.17万吨,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2003年1369.68万吨增长到2013年1782.41万吨,呈上升趋势。
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年均增长率为2.66%,饲料粮种植(EGF)、饲料粮运输加工(ESM)、畜禽肠道发酵(EMT)、粪便管理系统(ECD)、饲养环节能耗(EGE)和畜禽屠宰加工(ESF)各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5.53%、0.33%、2.6%、5.36%和5.07%,其中EMT和ECD的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EGF、ESM、EGE和ESF的年均增长率。从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各环节的增长速度可以发现,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饲养环节耗能、畜禽产品屠宰加工的增速明显高于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反映出江西省畜牧产业由家庭散养模式向规模化模式转变,由以农户废弃食物为主向高投入、高能量、高蛋白为特征的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模式转变。
(二)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特征分析
分别用EGF、ESM、EMT、ECD、EGE和ESF表示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六大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如表3所示,在1990―2013年的24年间,EGF、ESM、EGE和ESP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2.66%、2.63%和2.35%。EMT和ECD呈现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和-0.06%,但ESM和ESF所占比例分别低于1%和0.04%。在CO2当量排放总量所占比例中,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所占比例远高于饲料粮运输加工、畜禽饲养环节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三大环节,这表明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各畜禽类别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见表4)分析:24年间,江西省生猪、牛、羊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比例变化幅度相对平缓。生猪和禽类呈上升趋势,牛呈下降趋势,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牛、羊、生猪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量占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4.13%、1.03%、42.28%和12.56%,生猪和牛养殖占CO2当量排放总量主导地位。反刍畜禽(牛、羊)总排放量占45.16%,非反刍畜禽(生猪、禽类)总排放量占54.84%。
(三)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格局分析
1990―2013年共24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的空间格局如图3所示。图形结果显示:江西省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空间聚集特征明显,主要年份CO2当量排放量高的排放区主要集中在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以1990年为例,江西省11个设区市CO2当量排放总量相对较少,CO2当量排放量前三位为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CO2当量排放总量均在150万吨以上。这与这三个市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市有关,生猪和牛的饲养数量占据全省的前三。低CO2当量排放区主要集中在赣中北部,包括6个设区市,分别为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和鹰潭市,其排放总量都低于80万吨。2000年,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进一步提升,达到200万―300万吨,南昌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提升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80万―15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排放总量变化不大,仍然低于80万吨。2010年,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继续呈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300万―350万吨。南昌市和抚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150万―20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依旧维持低排放水平。2013年,吉安市和宜春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赣州市一起达到300万―350万吨。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150万―200万吨。从1990―2013年的24年间,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且增量最大。南昌市、抚州市、上饶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
四、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76-2
0 引言
当今,为避免日益严重的生态和其后灾难发生,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近年政府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随之空前提高。以北京为例,2011年9月,北京市出台并下发了“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规划:北京确定未来5年单位GDP能耗在现在基础上下降17%,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资源产出率5年提高15%。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能源的其利用效率及其种类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现有能源。当今三大一次能源中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CO2、NOX)较煤炭、石油少,而且不产生废渣,正是适应当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这样一种能源。
1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天然气的环保优势
1.1 我国当前环境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污染物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逐步增大,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以酸雨、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问题为代表。
1.1.1 酸雨
酸雨可使土壤酸化,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酸雨在我国广泛分布,面积超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为30%,是世界3大酸雨区之一。酸雨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为碳酸和微量有机酸。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煤炭与石油的燃烧,NOX的主要来源除煤炭和石油的燃烧外还有汽车尾气的排放。
1.1.2 温室气体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部国际性法律性文件,对各国温室气体减排做了明确规定。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燃烧煤炭、石油等高碳高硫化石燃料所导致。
1.1.3 大气污染物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构成物是PM2.5、SO2及NOX,其成因主要也是由于煤炭、石油的燃烧所导致,特别是煤炭的燃烧。
1.2 天然气的环保优势
1.2.1 污染小
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碳氢比与其他烃类燃料小,属于低碳能源,所以燃烧时对空气的需求量也较小,燃烧后烟气中的所含污染物SO2、NOX、CO、CO2及固体颗粒物等也低于其他矿物燃料,特别是低于煤炭燃烧后所产生的固体及粉尘污染物。按照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相同计算,天然气所产生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为煤炭的1/2,石油的2/3;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是煤炭的1/8000,石油的1/4。因而,将天然气作为燃料不但可以减少大气污染还能降低温室效应。
1.2.2 燃烧效率高
天然气的热值因气源产地的不同,在32―35MJ/m3,1kg重的标准煤的热值为29.308MJ,1kg石油的热值是20.515 MJ,相比较,天然气是是一种高热值燃料。而且相比较固体、液体燃料,天然气更容易与空气充分混合,因此燃烧更完全,燃烧效率也较高,天然气可以称为清洁能源。
1.2.3 经济性好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一次能源,而其他气体燃料(如:液化石油气、煤制气等)则是经过加工的二次能源,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在用户端得到相同的热量时,天然气与其他气体燃料的价格比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1:1.4:1.1。因此天然气与其他气体燃料比较具备经济优势。
1.2.4 安全性好
首先天然气相比较其他气体燃料(如:液化石油气、煤制气等)基本不含有CO有毒成分。其次,天然气的爆炸极限为5%―15%体积,人工煤气的爆炸极限是6.5%―36.5%体积,二者相比较,天然气的爆炸极限较人工煤气窄。因此,天然气较其他气体燃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 我国天然气未来的需求趋势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三大一次能源。在我国煤炭是使用占比最大的一次能源,同样一吨油当量的天然气和煤炭相比,天然气热值高、效率高、污染小。因此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显然不符合节能减排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天然气势在必行。为此北京市已在《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提出:2020年本市城镇居民天然气普及率至100%,农村乡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0%的目标,并于2014年开始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等设备,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全市煤改气工作。
①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将会导致天然气需求的增长。
②广大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也将使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
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拉动天然气需求增长重要因素。
④天然气热效率较煤炭、石油更高,是一种高效能源,可供用户高效率使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选择天然气。
⑤随着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客观上使我国减少了对煤炭、石油的依赖,而增加了对天然气的需求。
⑥天然气作为能源的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商业、运输业和发电等行业。而且,未来随着天然气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也必将导致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
3 我国天然气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储量少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为1882327.6亿m3,我国的探明储量为30299.2亿m3,占比为仅为1.61%。
②开采难度大
我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大多分布于西部偏远地区,地表多为沙漠、戈壁、山地,地质条件较差,且远离消费市场,因其开采、运输不便,从而将导致成本增加。
③我国基础设施落后,输气管网缺口大,安全供气能力较差。
④我国天然气利用技术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率较低。
⑤供需不均,严重依赖进口。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1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077亿m3,同比增长6.5%,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71亿m3,增长13.0%。与我国产量相比,供气缺口达394亿m3,预计2020年缺口将达到800亿m3,因此,我国天然气呈现出供需不均,依赖进口状态。为此,我国在2013年9月与土库曼斯坦签订的年供气量250亿m3的天然气进口协议后,又于2014年5月与俄罗斯签订的为期30年,每年供气380亿m3,合同额为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进口协议。
4 天然气事业发展对策分析
4.1 继续扩大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与我国先期建设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及储气设施的不断建成投入使用,预计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将比2010年增长1倍,达到2500*108m3/年,年均增速在10%左右,至2030年如果全国中等规模及以上城市将全部使用天然气,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所占比例将由现在的不到5%提高到10%以上。因此,为实现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4.2 提高天然气在目前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率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定将越来越严格地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作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天然气工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例如:发展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推广LNG汽车等。
4.3 建立市场机制
当今世界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通过公开准入方式的天然气市场竞争机制。根据美、英经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放松天然气的价格管制并不会使气价上涨,反且有利于增加消费量、稳定或降低天然气价格,并且有利于开发市场。
4.4 发展非常规天然气
非常规天然气主要有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其成分的80%以上为甲烷气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的蕴含量是已探明常规天然气储量的4.5倍,而在我国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为致密砂岩气,其蕴含量约为常规天然气的5倍。
但其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高,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技术,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开采成本,才能使非常规天然气逐步进入市场。
5 结论
天然气因其碳排放量及粉尘、废渣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对煤炭、石油较低,供给相对风能、水能、太阳稳定,因此,天然气将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能源。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一次能源,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改变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是大势所趋。
参 考 文 献
[1] 詹淑慧.燃气供应[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姜正侯.燃气工程技术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3] 王蓉.城镇超高压天然气管道的选线[J].煤气与热力,2005(09).
[4]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1.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
现行国有企业用人制度主要是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即以劳动合同形式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并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分级聘用。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种制度表现出的缺陷是缺乏竞争性、公开性和公平性。人员的聘用仍是通过主管提名、人事部门考察、开会讨论的方式决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还没有进一步推行。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后,只要没有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能享受到相应待遇,稳坐“铁交椅”。同时人员配置机制不规范,因人设岗现象严重,因事配人还得不到彻底落实,工作职位与个人能力上的能级对应原则没有充分体现。造成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闲置与用人不当并存。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传统的激励机制方式单一,物质激励大多数以工资奖金为主,精神激励多以荣誉称号为主。在许多国有企业中,由于分配机制不健全,员工的报酬与劳动投入没有形成合理对应关系,局部仍然实行平均分配,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尤其是优秀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优秀人才外流。另外,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因之一。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不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认识不清
虽然很多国有企业已将人事部门改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功能并无显著的改变,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事管理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员工进行规范与监管的机制,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低成本地有效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重视工作的分配和完成,忽视员工的能动作用,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特点,使得企业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成本,把人当作工具,而不尊重人的价值,不尊重人性,缺乏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成天沉迷于繁琐的日常事务,简单的档案管理,没有将时间花在战略性规划、管理、技术咨询和人力资源培训上。
4.监督不力,缺乏严格、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到国企工作,图的就是压力小,混时间、混经验”。这是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企工作的真实想法。而这恰恰反映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的考评机制不完善,员工的绩效基本由上一级领导来决定,主观性比较大,评价结果居中现象普遍,各个职级之间不论是固定薪资还是现金总收入都相差不大;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指标的设置与工作联系不紧密,甚至有些企业的所有岗位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不能有效反映员工实际工作绩效;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薪酬基本无关,除评价结果不合格的员工会被扣除绩效奖金外,绩效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在奖励性薪酬方面无任何区别,这样就大大挫伤绩效优秀者的工作积极性。
5.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不足
大多数国有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认为人力资源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因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早期培训不足,中后期的追加投资基本放弃。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加入了世贸组织,一些国有企业开始重视并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该培训的得不到培训,已培训的得不到很好使用;二是培训目标虽然明确,但规划不具体;三是培训中存在教条主义,培训流于形式;四是缺乏以企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培训体系,造成人才发展的非持续性。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制度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水平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少国有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仍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模式。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主要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两大方面,重点解决“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收入能多能少,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彻底废除过去套用国家行政身份的有关制度,建立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不带行政身份色彩的招聘、使用、晋升、奖励、培训、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用人制度,一是对生产工人实行“三岗制”,干得好的可以成为优秀工人,干得不好可能转为试岗工人或待岗工人。二是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三是对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保持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员落聘或低聘。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根据职责、风险、经营业绩大小确定薪酬水平,合理拉开与一般员工的薪酬差距。对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急需、短缺人才实行市场导向型的薪酬制度,薪酬标准与市场价位接轨,避免人才外流。对普通员工实行技能导向型和工作导向型的岗位工资制度,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国企要融入到世界竞争的行列中去。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取得有效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企领导者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改变传统的人事观念,正确认识劳动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变企业的行政职能部门为企业的服务部门和战略合作伙伴,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将一些事务性的职能、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性的公司或机构。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需要更多经过人力资源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3.建立与健全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
先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职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绩效考评标准,绩效考评指标要通过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员工个人目标的方式层层分解,确保员工工作的完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另外,具体考评指标的设置要与员工的本职工作紧密相连,要有针对性,根据人员的岗位、职责的不同,分别按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生产性人员和非生产性人员分别制订考评细则,而不能进行泛泛的考评,致使考评流于形式。考评可实行自我考评、下属考评、同事考评、上级考评、客户考评等相结合的办法,而不只是上一级领导来决定,以消除考评主观性过大对考评结果的影响。考评结果要与薪酬挂钩,尤其是体现对绩效优秀者的奖励。另外,建立绩效考评反馈制度和面谈制度,减少考评误差,并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而提出考评方案的改进,以保持其有效性。
4.科学选择培训方法,为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机会
要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人力资源是通过人力投资来实现的,因此,人力投资应作为企业投资的一部分。重视人力投资,提高人力投资效用,就会使人力资源存量持续增加,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目前就国企而言,强化人力资源投资,必须从战略发展高度出发,制定长远的职工培训规划和鼓励学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再教育环境。为使员工在受训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培训的内容、方式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做好这一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建立多目标培训体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二是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选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三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
1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中应注意质量方面的问题
1.1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基础墙和墙错台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按照技术要求应该正确摆放基础砖并保证收退大方角的两边相等。当退到墙身之前必须要检查轴线和边线是否存在偏差,如果有较小的偏差我们可以对基础部位进行修正,但是绝对不可以在防潮层以上退台或出沿。
1.2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灰缝横平竖直,灰浆饱满。其中水平灰缝必须按照施工要求严格保证平直度,并且根据皮数杆控制灰缝的厚度;竖向灰缝必须与皮数杆垂直对齐。因为墙体的稳定性受到墙体垂直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托线板检测墙面是否垂直,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方法进行纠正使墙面始终保持垂直。
1.3建筑的整体性受到砖墙接槎的影响,所以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留直槎比留斜槎更施工更加方便、合适时,必须经过专业人员严格的测试在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的情况下将留斜槎改为留直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够使用留阴槎。而且完成接槎工作时要把墙体表面清洗干净并润湿表面,避免因为清洗不干净出现塞砌现象,从而导致砂浆不够饱满、灰缝不够均匀、灰缝不够顺直等问题使砌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4清水墙是一种在外墙砌筑后只需勾缝不需要抹灰的一种方法。在砌筑清水墙要严格选择砖,在砌筑之前要对现场进行勘察选择砖的合理摆放位置和方式。在砌筑清水墙时丁砖游动会出现上皮和下皮的丁砖相通或赚缝相通的情况,这就会造成清水墙游丁走缝的现象,施工时必须保证丁砖中线和下层中线完全重合。清水墙对模板和混凝土的要求也十分高,拆模后墙体表面必须保证平整光滑。
1.5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该分层进行浇筑而且振捣棒不能够直接接触外墙表面,而且在振捣过程中出现砖墙鼓胀的情况应该拆除重新砌筑。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灰缝不均匀的情况应该保证皮数杆的标高,而在进行盘角过程中要根据皮数杆控制灰缝的长度并保证水平灰缝均匀。当砌筑一砖半墙时为了保障水平缝均匀平直必须采用双面挂线的方法。
1.6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还需要正确处理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每一项工作,使进度与质量能够同时得到保障,避免为了一味要求进度而造成质量达不到要求。而且对于使用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都应该仔细检查和复查。尤其是对水泥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并且对水泥的强度和安全性能进行严格的测试,不能因为怕浪费而混合使用各种水泥。
2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中应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
2.1从水泥方面而言,应该对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筛选。而且应该对砂浆用砂进行含量的检测,防止掺杂着杂质。此外在施工中不应该便于工作的进行直接在砌筑砂浆中添加消石灰粉。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砌筑砂浆中直接添加防冻剂、缓凝剂等化学试剂后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以保证质量达标。
2.2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使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能很好的结合并能够增强抗震效果,使质量检测更加方便,通常会留设马牙槎。在留设马牙槎时应该按照先进后退的原则,而且要保证每个马牙槎的尺寸不超过五皮砖。
2.3勾缝是指对砖墙的缝隙用水泥砂浆进行填补。在进行勾缝前应该对墙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并用水润湿,还要对瞎缝进行重新开凿而且必须保证缝口上下整齐。勾缝时要用比例合适的水泥砂浆而且砂浆粘稠度也要合适。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使用馏子把水泥砂浆压入缝隙内,并来回压平保证上下口平整。勾完缝后要按照施工压迫去进行扫缝。
2.4在抹灰前要清理基层表面的杂质并用水润湿。而且抹灰层与基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不应该出现脱层、裂缝等现象,如果出现这类现象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纠正。抹灰层的总厚度应该按照施工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墙面抹灰的厚度是18mm,为了压实砂浆应该分成两次进行施工。而且在遇到混凝土的部分为了避免起鼓现象的发生应该打上素水泥浆。
2.5在钢筋绑扎前应该将基础层进行清理,并按照施工要求准确放置钢筋的位置线,根据钢筋位置线摆放基础钢筋。在绑扎钢筋时应该捆绑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要按照钢筋交叉点扎牢,而且相邻捆扎的钢丝扣要按照施工要求扣置,这样可以防止钢筋歪斜变形。
3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中应注意成本方面的问题
3.1钢筋下料是指确定制作某个钢筋构件所需的材料形状、数量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从整个钢筋中取下一定的钢筋进行加工。从钢筋下料方面而言,首先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并熟悉掌握钢筋量度差值、弯钩增加长度等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根据施工图运用合理的公式计算出钢筋应该下料的长度,根据计算出来的准确值正确剪切钢筋长度,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的情况。同时在钢筋加工成型后要合理焊接或绑扎搭接的长度,同时利用钢筋的延伸率可以节约钢筋。对于短小的钢筋我们可以在小型构件中使用,非承重结构我们可以采用钢筋头连接配筋的方法,通过控制马櫈的数量以节约钢筋。
3.2从模板方面而言,技术人员要根据施工图进行设计,使板和梁尽量减少拼缝,从而能够减少模板的使用量。还应该避免对放置好的模板进行挤压、重物冲击等以防止受损的现象发生。而且要小心使用模板尽量不损坏模板以便以后使用。对于拆下的模板应该及时进行清理、标识等工作,以便重新使用。为了延长模板的使用期限必须对其细心保养。
3.3在混凝土的材料中水泥的价格最高,我们应该经济合理的选择、节约水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减少施工中的成本。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合理的砂率,这样不但可以通过减少石子间的缝隙来减少水泥浆的使用量,还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成本。而且我们应该通过计算选择合适比例的水灰,这样既能够满足混凝土的强度符合施工技术要求,还能够避免水泥的浪费。
4结语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内外源融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提供用于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周转等合法指定用途的融资款,而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主要是指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经营期限在1年以上的以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融资难作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IT企业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为核心的内强外弱的先天不足、融资成本以及门槛高、活跃于民间资本等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内部融资强外部融资弱。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低廉的劳动成本。所以,一般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是,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内部融资只能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
(二)作为外部融资重要渠道之一的银行贷款,基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仍与大企业存在不小差距。证券市场的门槛较高,上市成本较高,市场风险大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有价证券方式获得外源性资金的比例下降。而创业板的推出可谓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外源性资金。
(三)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高融资成本成遏制中小企业融资扩张又一重要因素。据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一般占融资成本的20%;担保费用,一般年费率在3%;风险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中小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贷款为例,中小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约高出银行贷款率的40%以上。
(四)青睐民间资本。基于我国的高储蓄率,民间资本充裕,特别是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途径,但民间融资活动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味逐利、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的局限。
二、内外源融资概念提出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积累资金和沉淀资金。积累资金是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沉淀资金是企业折旧资金在固定资金更新期限到来之前处于生产过程之外形成的“闲置资金”。内源融资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留存盈利是企业内源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而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点。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外源融资将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内源融资依旧占据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导地位,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以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成都、绵阳、乐山三地60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自身积累78.1%、向银行贷款9.65%、民间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3.93%。
外源融资中,由于我国《公司法》还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营规模偏小,且大多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性企业;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外源融资中还包括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而实现融资的一种方式,它具有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等等性,是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旨在强化对中小企业发放银行信贷的政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也竭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间接融资即债务融资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因素剖析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对制约因素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先决途径。
环境因素表现为:1、政府对大企业的政策倾斜;2、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同时缺乏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3、信用担保体系僵化;4、直接融资渠道狭窄;5、法律体系有待健全;6、中小企业素质较低,信用状况较差,缺乏担保物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