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第1篇

“留守、留守”顾名思义,就是留下来守候。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把儿童留下来守候。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2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儿童占86.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留守儿童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成长阶段都是由父母精心呵护与教育,到了上学年龄,孩子每天在家生活的时间也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因此,父母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就由隔代的老人抚养,孩子放学后,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许多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迁就、放任而却忽略他们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等。老人对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便助长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逆反心理。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他们的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及时引导,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利,常引发种种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问题

对于父亲外出务工,而母亲在家的守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母亲得承担家庭内外的全部劳动负担,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还要干农活,由于个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母亲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这便导致了守留儿童学习跟不上: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由隔代人监护,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家校配合问题

学校教育要做到更好,一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四、对社会的危害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关爱容易导致心理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孩子容易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气,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一旦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教唆,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我们应该多方面行动: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脚步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到开放的沿海地区务工赚钱,由此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对“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教育、道德教育、家庭生理教育等问题变日趋严重,特别是情感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据笔者对本村的留守儿童家庭调查:全村共有386户,留守儿童的有219户。其中有65%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叔伯住在一起的,由母亲或父亲照顾的只有7%。独自一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的有2%。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并且文化程度很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非常缺乏,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去学校读书,放学来家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也就顾不了。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主动打电话帮儿童联系父母的仅占16%,敢于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的也仅占20%,所以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看到一些有爱关怀的和睦家庭,更有甚者有报复他人和社会的暴力倾向。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偷鸡偷狗,有时甚至酿成惨剧。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第4篇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人;和谐教育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就我省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已有71万留守儿童,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占据绝大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约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农村儿童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中,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安全、心理、道德、学习及人生价值扭曲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安全问题、心理人格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价值扭曲问题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加强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家访时,时常和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探讨这一问题,转化他们的思想,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加强学校的管理与养成教育,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他们品德习惯养成的主要地方。在学校管理中,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小组,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制;教师成立心理辅导小组,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其树立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