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有关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三个基本要素方面,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是“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和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则基本没有达成共识。
1.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
1.1安全问题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使其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二是留守儿童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权的缺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1.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失调,二是学校教育乏力。许多农村学校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较重,无暇关心留守儿童,对他们采取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便怎么”的管理策略,更放纵了这些学生的行为。
1.3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已经存在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攻击型,体现为动辄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第二类为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
1.4品行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品行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出现品行问题,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严重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2.1直接原因
2.1.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结构不健全妨碍儿童的社会化,再加上家长片面认识家庭教育,最终导致亲情缺失。而且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如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感情逐渐疏远等。
2.1.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1.3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农村社区不良风气造成了对留守儿童在校外社会生活的教育与监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2.2根本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发挥关键的作用,包括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社会文化、“三农”问题及其衍生物——农民工问题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2.2.1“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相应隔离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力承受让子女进城生活、接受教育的负担,只好让子女在远离自己打工所在城市的农村家乡“留守”,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
2.2.2农民工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农民工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束手无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也面临着种种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存问题。
3.对策
3.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部分,也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这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应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做好应对的具体措施。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彻底改革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制度。
3.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阶段性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治本的难度非常大,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治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阶段性地、逐步地、理性地、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标本兼治。治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3.2.1发挥家庭的功能
切实加强家庭的监护与教育,如尽量加强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鼓励留守儿童自强不息。
3.2.2发挥学校的功能
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卡片,有事多和父母联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
3.2.3发挥社会的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校;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优势缓解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压力。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受照顾权受到损害,他们生活的质量下降,劳动负担加重;其次,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农村医疗缺乏保障,他们患病时无人照料,易受到人身伤害;第三,受教育权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率增长;第四,发展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心理、性格容易产生障碍、引起道德失范;最后,参与权遭到忽视,他们人微言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意见常被漠视。
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立法保护包括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完备的《留守儿童监护条例》,规定委托监护制度、监护人监督制度和国家监护制度;执法保护包括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动态保护网络、加强政法部门执法力度;司法保护包括建立留守儿童代表人制度和适用特别的少年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4-2086.
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留守
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上世纪80 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
大量富余劳动力怀着挣钱致富的梦想涌进城市务工。2010
年,全国这样的流动人口规模超过2亿人。受现实条件所限,
外出务工农民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下”并托付给亲戚,
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
截至2008 年,全国17 周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达到7326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 万人,占农村儿童
总数的28%,占全国人口数的4%。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
村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有关资料指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被关注的重点。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较差
据调查,有47%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为“糟糕”;
74% 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一方面,
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
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
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
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
学习过问过少。
2.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
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
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
欺负后,有27% 的人表示“无所谓”,18% 的人“用自己
的方式进行报复”。由于平时缺乏抚慰,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令人堪忧。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常年在外奔波,
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
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悲观、孤僻。
3.企盼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
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
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
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4.行为缺乏约束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
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
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
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
体中,成为“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
查发现,20%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偶尔旷课;22%经
常沉迷于游玩;30%有打架斗殴史。
5.价值观畸形
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
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
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得
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
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
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
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纵容溺爱,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多,而
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造成“留守儿童”在道德上
没有操守。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
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
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调查发现,
37% 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23%的人有过偷
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7.安全无防范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
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
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
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前年我国共有2 万名青少
年非正常死亡, 5800 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由于
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这些问题常常表
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
卖、被欺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
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这
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
大车祸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
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一旦救
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又由于农村
的牲畜较多,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他们被动
物抓咬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
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
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
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
较突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
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
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
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
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7300 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
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
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
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
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
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
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
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
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
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
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
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
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
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
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
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
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
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
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
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
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
误一代人的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现实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及
家庭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构建起关爱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
1. 政府,除了强化中央政府法律法规上位法的权威,
清除阻碍农村儿童异地就学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外,在城乡
统筹中,凡政府都应加大对农村儿童成长环境建设的投入,
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其功能;坚持“教育券”
制度,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有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2. 社会,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报道的力度,以
引起全社会对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
和呵护;同时,群团村社等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构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发挥老教师、
老干部、老党员的余热,聘请他们做留守儿童的家长。
3. 学校,除了知识传授和学业管理外,还应给留守儿
童更多的关怀和针对性的管理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心中有数;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协调
家庭教育;完善寄宿条件,加强寄宿生管理。
4. 家庭,“舔犊”功能不可替代,不得不外出务工的
家长应尽可能地降低“留守”的影响。第一,常回家看看,
给孩子以亲情的慰藉和家的温暖。第二,保持与老师和委托
监护人的联系,配合好对孩子的教育。第三,与孩子密切沟通,
及时地给孩子以教育引导和生活关怀。第四,物质上不能过
分补偿,让适度的“生活艰辛”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
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
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以促进我
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x月19日—x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x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