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一)旅游专项资金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旅游宣传促销、全省旅游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重点项目策划补助、全省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培训、“黄金周”假日旅游和局屑事业单位的工资等支出、全省国际旅行社旅游创汇奖励(2009年又出台27号文件《福建省入闽旅游和对台旅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鼓励旅行社提高组织入闽、入境旅游的热情,做大福建省客源市场,提高旅游收入)、其它有关经费。从2012年起,福建省财政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预计到2015年达到3亿元。
(二)金融支持
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加大对十大重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资助。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继续支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福州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推动武夷山、安溪等茶文化旅游区建设。2011年8月《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调整旅游业授信管理制度、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拓宽旅游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适合旅游业的特色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切实改善景区支付环境、努力营造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19条意见。在实际运作上,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福建省旅游局等单位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渔)家乐等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启动农家乐经营贷款业务,通过提升农家乐金融服务层次,推动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
(三)财政贴息
为了提高投资者投资热情,减少投资者投资负担,福建省制定财政贴息政策,2010年6月印发的《福建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贴息资金扶持范围为: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旅游项目、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以上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优秀旅游县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规划内需要建设的各类企业投资的在建旅游配套建设项目。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 000万元,对全省规模较大的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扶持政策。
(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2011年12月福建省财政厅及福建省旅游局印发了《福建省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省级评定的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奖励、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平善、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资源保护、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及市场营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其它开支。2012福建省共安排了800万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建设。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一)倾向于项目扶持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关于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等。2006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旅游业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意见”,确定武夷山双世遗、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及惠女风情、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个省重点在建旅游项目和六个重点预备项目。在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上,武夷山投入3亿多元,鼓浪屿旅游区投入2.28亿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项目投入3 200万元,昙石山文化旅游区投入300多万元,上杭古田会址旅游区投入1 000多万元,闽江口船政文化旅游区投入5 700多万元,闽都文化的代表三坊七巷拟投入30亿[1]。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二)倾向于设施建设扶持
从前述的财政支持政策来看,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项目也主要以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为主(见表2)[2]。
(三)倾向于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
一直以来,福建省旅游财政支持倾向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如前述2012年规划文化旅游项目中,几乎全部为物质文化旅游项目,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福建省重点支持十大文化产业,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是少有的有关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扶持。
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研究
(一)财政支持环节的建议
1.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比自然旅游资源更脆弱,文化旅游资源的易损性和易消逝性决定了需要花更多财政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力保护。建议拨专款对已开发、开发中与尚未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别分层次的保护工作。2.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前,体验旅游正在兴起。手工制作、曲艺欣赏、小吃品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验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心要从物质文化转向非物质文化,由物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人文化的文化体验建设。而非物质文化建设及文化体验建设在资金要求上更难量度,这就要求制定可量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如戏曲表演观众达到多少人数,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3.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的营销福建省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有的已经闻名海内外,如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惠安女风情,有的正声名雀起,如福建土楼,三坊七巷,然而尚有许多不为旅游者所认知,如泉州浔浦女等,因此福建省还要增加营销投入,对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宣传推广。4.文化旅游环境的营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的营造都要有资金投入。以人文环境而言,现在国内外民俗消失、风情变味、民俗表演舞台化、模式化等导致的人文环境失真情况十分普遍,而保真的原生态人文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须投入资金保护文化旅游环境,如资金鼓励社区居民穿传统服装、保护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等。
(二)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商品;开发;河北
一、研究背景
旅游目的地是靠支柱旅游商品来吸引游客的(Benur & Bramwell,2015)[1],其中支柱旅游商品是指能持续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比如能够体现目的地的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Jafari, 1982)[2]。此处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指历史、政治、艺术、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古迹、建筑和建造环境。在旅游商品设计中会用整合的方式,将这些因素综合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能够更容易地消费这些文化元素(Benur & Bramwell,2015)[1]。不同目的地的旅游产业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应用在营销中(Morgan,2014)[3],从而让游客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恰恰是旅游者消费决策和满意度的核心因素(Xu,2010)[4]。
因此,旅游商品是旅游业收入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旅游发达省份依靠旅游商品的规划发展大幅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突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的生产力转化效果却长期不理想。旅游商品能够成为提高文化资源产出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大幅提高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产出。要打造特色的旅游商品业必须从文化学视角着手,创新开发河北省的旅游商品。因此本文旨在借鉴旅游发达地区旅游商品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河北省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相关建议。
二、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经验模式和比较研究
(一)城市模式:美国Flagstaff市――古镇节庆模式
美国弗莱格斯塔夫市(Flagstaff,简称弗市)是66号公路沿线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弗市在旅游发展条件上与河北省各市有许多相似之处,使得该市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弗市并非区域中心城市,但是与该州首府仅有三小时车程,同样位于重要交通枢纽上,并拥有丰富的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市中心也有一片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夜生活同样不太丰富,店铺多数晚上关门较早。因此以前和河北省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过夜游客不多、旅游发展中有住宿业短板的问题,但该市通过举办月度固定节庆解决了该问题。节庆称为“第一个周五”,在每月第一个周五举办。届时,古城区店铺的营业时间延长到九点以后,几乎每个艺术和小商品类店铺都请艺人进行演奏歌唱,并提供自制小吃。游人兴致勃勃地享受各店的免费表演和小吃,购买商品,在有大落地窗和露天餐位的餐厅、咖啡馆和酒吧聊天,游庆结束前依旧意犹未尽。虽然演奏和小吃是免费的,但是骤增的商品销售量和住宿量却为地区经济带来了更大收益。该节庆成功酝酿了古城区休闲氛围,提供了有效的旅游供给,不仅每月节庆举办时吸引了大量远途而来的州府居民和66号公路自驾游客,而且形成了平时稳定的客流。
(二)城镇模式:云南和顺镇――民营小镇模式
作为央视评选的十大魅力古镇之一,和顺古镇的“民营小镇”经验值得借鉴。在和顺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腾冲县政府主导起了关键性作用,选准企业进行古镇的统一开发运营。开发主体的单一性,让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数量减少,因此小镇的规划、发展和保护更容易有统一性。民营企业的市场敏感性,也让旅游供给更能有效适应需求变化。而在开发中,政府注重维护政府、企业、村民“三赢”的局面,也为古镇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
(三)乡村模式:因地制宜,多样驱动模式
1、云南双廊村――艺术家聚集驱动模式
作为没有旅游资源显著优势的双廊村,却成为著名休闲度假区,主要依靠艺术家聚集驱动。由杨丽萍等知名艺术家吸引来的艺术工作者聚集此地,对村内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带了巨大的改变。渴望远离都市生活的远途游客聚集于此,飞速带动了当地文化度假客栈经济的发展。
2、四川绵竹年画村――民间艺术驱动模式
绵竹年画村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是4A级景区,该村以乡村旅游、年画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形成了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模式。其模式适用于有艺术传统的村镇,例如白洋淀苇编画村。该模式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带动年画、有机农副产品等相关产业。模式优点在于在发展乡村旅游基础上,实现了农民的参与和持续增收。
3、欧美国乡村步道系统――生态全域驱动模式
欧美的乡村步道系统突破了景区的局限,以生态全域旅游为驱动。步道既有以观赏景色为主的,又有以感受史迹或休闲为主的。步道虽以徒步旅行为主,如郊游远足、登山野营,但大多路线也可骑自行车或骑马,甚至有一部分是河流,可以进行漂流。步道的长度和难度各不相同,有的仅需半天或一天时间,长的走完全程甚至需要几个月,后者往往需要适当的装备和相应的训练。尽管步道本身大多是免费开放的,但是极大拉动了沿途餐饮、住宿、户外装备、户外培训、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三、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经验模式借鉴建议
在借鉴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经验模式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全域、城市、小镇和乡村三级深度开发建议:
(一) “软规划”城市中央文化休闲区
建议在河北省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市区CRD区(中央休闲区),以软塑造为主,不硬投入大项目,主要对现有商业业态进行再规划和疏导。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多数文化资源目前存在商业开发和文物保护相矛盾的情况,外加大多文化资源建筑体量较小,更是让文化资源难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例如,保定大慈阁、总督署和古莲池独具文化价值,但其经济价值很难在文物单位内部实现。然而,此片区文化元素会激发游客自发休闲消费的冲动。可通过文物外部休闲区的塑造,盘活文化经济,让“古城新生”的形象有实体承载。因此,可以在文化单位外部“软规划”CRD区,规划步行街,引入创意餐饮、特色产品店,引导形成类似上海田字坊的创意美食和工艺品休闲购物片区。
CRD区建成后,积极利用当地民俗,转化为特色节日经济。目前每年平安夜,保定市裕华路天主教堂周边都会吸引数目可观的市民“游街”,若利用这种宝贵的节日气氛,配以节庆活动和宣传,将吸引大量近途游客。“游街”的目的并非宗教意义,而是高涨的节日休闲消费冲动将人聚集到此,却因为供给不足而无法转化。这种已形成的游街习惯本来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若在此片区建设CRD“中央文化休闲区”,配以节庆活动并辅以宣传,本地“节日气氛”就能吸引大量的近途游客,转化为节日经济。
因此,可效仿美国弗市经验,举办夜间节庆。休闲、小商品类店铺延长营业时间至九点以后,并提供免费演奏和小吃。节庆前期启动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提供宣传平台和运营资金。大会举办后成立文化休闲协会,继续以政府和企业共办的形式,形成每月第一个周五举办“第一周五节庆”的惯例。在节庆品牌成熟后,政府仍保存官方宣传平台辅助,但逐渐退出运营资金扶持。建议提高市民参与度,增强休闲氛围。
(二)深度开发旅游风情小镇
河北省近年也开始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旅游景区运营,例如白石山、野三坡和古北水镇景区等均有尝试。依托政府的公共资源和民营资本的经营经验,这些景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知名度也比民营资本进驻前扩大了许多。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处理,尤其是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三方的协调问题,对目的地整体旅游形象有巨大的影响。景区不能被视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经营,旅游者满意度往往是由在目的地总体体验决定的。例如野三坡景区虽然依据自己独特的地质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了许多旅游者,但是周边农家乐经营混乱问题频频曝光,使得旅游者对野三坡总体印象下降。这说明政府和企业在合作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的时候,不能忽略社区居民利益,才能让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可持续地吸引游客。
因此,在风情小镇开发商,可以吸取和顺古镇开发经验。以保定易县西陵镇凤凰台满族村为试点,引入有资金实力和丰富旅游开发经验的企业,进行满族风情村镇统一开发和运营。保定市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村镇的长期协议,对村镇进行整体打造,同时政府提供政策、资源、服务等相关服务。在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角色是古镇的保护和对小镇居民的沟通宣传。政府和企业联合举办节庆活动,具体策划由企业负责,政府负责公共关系事物。同时在开发中,利益相关者是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政府和企业都要在开发中注意村民的利益保护,让村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从而让古镇文化有生命力。
同时,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拥有诸多文化资源,包括燕赵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直隶官府文化等等。但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和“新生代”消费群体对接共鸣。由于主要客源地京津的人口结构,中青年是赴保定游客主体。因此要改变现有景区解说词和旅游宣传语,从新生代群体的个人情感需求出发,挖掘河北文化中的“人文”因素。河北的长寿文化、慢生活节奏等核心元素无一不体现了“乐活、乐观、幸福河北”,可以将河北文化内涵重新提炼为“河北・幸福在这里”、“乐活乐观・在河北”等。同时,对于红色文化来说,70后对红色文化的强烈情感共鸣开始减弱,至80后开始变为“熟悉亲切”,再往后的新生代情感共鸣更弱。这意味着45岁以下的游客对红色文化缺乏“朝圣情节”。所以需要挖掘与新生代市场的共鸣,例如红色文化的“极度逆境中仍旧向上的精神”,对生活在巨大生活压力下的都市人群进行正面情感激励。
(三)深度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
建议打造河北省步道系统示范区,实现全域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创新,让游客可以深入体验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借首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机遇,加紧河北省各市区、景区附近的“名片”步道建设,尤其是已被徒步爱好者勘测成熟的路段,例如保定涞源古长城至白石山的步道建设。会后逐步完善全域内步道系统建设。步道建设尽量保持原有地貌和道路,降低建设费用,提高游客“真实体验”。河北省可以融合欧美经验,吸取美国国家步道系统(NTS)经验,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进行步道的周边环境保护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但是吸取欧洲自行车联盟(EuBike)的经验,政府投资建设官网,做为交流管理平台,引入民间组织和义工,进行网站运营,鼓励步道线路的民间开发,和鼓励爱好者义工进行道路维护。官方网站可同时吸取美国Meetup网站经验,鼓励用户自发组织户外活动,并实行实名制认证。但是政府不对网站用户自发组办的活动和勘测路线有保障义务。对网站认可度高的线路,经勘测评估后认定为市级步道系统的一部分,并追加配套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厕所、停车场和路标等。(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15CGL03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河北省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深度开发比较研究”(SQ161094)
参考文献:
[1]Benur A M, Bramwell B.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in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50: 213-224.
[2]Jafari J, Singh T V, Kaur J, et al. The tourism market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components and nature of tourism[J]. Studies in tourism, wildlife, parks, conservation., 1982: 1-12.
达坂城区是乌鲁木齐市的东大门,沃野广袤、资源丰富,独特鲜有的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本文契合“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宜居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和“天山绿谷、文化达坂”的发展定位,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析达坂城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拟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规划路线,以期为其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生态型小城镇提供导向、参考和借鉴。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选取游客、经营者和政府官员,时间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分别在东沟徒步道、达坂城古镇、柴窝堡辣子一条街、春兰农家乐、鹰舞庄园巴提拉西牧家乐、西沟雪菊基地六处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游客700份、经营者150份、政府官员150份)。回收923份,缺失的77份全部是游客问卷,回收率92.30%。通过甄别共获得有效问卷836份(游客569份、经营者142份、政府官员125份),有效率90.57%。在将有效问卷中个别无效回答剔除后,对问卷数据和总数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汇总、归纳和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管理的问题
负责具体事务的职能部门文体旅游局只有3个人具体负责旅游业,其中还有1个人长期驻村;没有1家具有旅行社经营资质的旅游综合运营机构,旅游饭店协会、旅游景区协会、商品经营者协会等行业组织还没有起步。而作为乡村旅游形象窗口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当地的农牧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撸下裤角挽起袖管转行为乡村旅游服务的经营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管理水平先天不足、混乱无序、“土味”尽显,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管理”两个“短腿”急需弥补。
(二)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达坂城区出台的乡村旅游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收效甚微,作用发挥不明显。原因与达坂城区先天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不足大有关系,自然条件恶劣、水电暖不完善、通信覆盖不全面,行的路、住的店、食的餐都严重供给不足。截止目前,全区也只有可住宿的规模宾馆8家,还有4家尚未营业;娱乐设施更是匮乏,三产的服务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乡村旅游首要条件可达性,长期以来由于投入制约,交通道路系统存在“外通里不通”的现象。总体来说,达坂城区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需要迎头追赶的工作千头万绪,服务设施需要建设、公交线路需要开通、金融机构需要入驻、旅游线路需要整合,等等这些历史欠帐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一解决。
(三)市场营销不足的问题
达坂城虽因《达坂城的姑娘》而蜚声中外,但其乡村旅游却迟迟待嫁闺中、发展乏力。政府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投入不足,往往采取在某些媒体报刊小块广告、举办几场诸如达坂城雪菊节、达坂城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或向来旅游的游客点对点的直接宣传方式,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而众多中小乡村旅游经营者面对信息化的大爆炸,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缺乏利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宣传的意识还不强,舍不得投入、没钱投入的窘境导致了达坂城乡村旅游客源不足的真实现状。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达坂城区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人才发展平台,有序开展从业人员培训
通过内引外联,借助政府就业再就业专项培训资金,与达坂城职业培训学校平台合作,根据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不同从业者,分门别类开展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的专项培训,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涵盖整个乡村旅游产业环节的人才储备库和体系人才。要通过不限渠道、不限身份来扩充达坂城的乡村旅游智力资源,要通过聘任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等形式来强化本区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以旅游项目投入弥补基础设施差短板
以建立投资运营机制为突破口,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旅游业合理流动,坚持“景城一体、产业融合、集成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的为达坂城区“X+乡村旅游”谋篇布局,精心设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乡村旅游的可行性项目、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建立示点先行先试,以项目配套建设为抓手,适时出台关于《达坂城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实施细则》,明确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用途,促进社会资本在达坂城古镇等精品旅游景区、西部歌城“印象・达坂城”等旅游文化演艺和柴窝堡辣子一条街等旅游商(食)品领域的投资增长。力争设立达坂城区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达坂城区乡村旅游产业建设。
(三)选择因地制宜的营销策略,精心谋划有效的营销行动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wrfd”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湘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9日在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文广新旅局局长 王 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
精规划、强落实。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
找亮点、抓特色。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源;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是做好内涵文章。如:东桥边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书法创作、茶艺表演、学术交流、户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端农家乐,是萍乡市慢游生态田园的典范。通过整合水务、交通、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对边山翡翠谷景区村落、山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翡翠谷景区建设水平,发展山、水、田、村并举的乡村农家乐旅游,将边山翡翠谷建设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花海观光、田园骑行、登高揽胜、民俗体验于体的山水田园旅游景区。
四、针对“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重基础、促提升。在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提升基层从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江西省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每年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一次“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给予奖励和补助,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提升了我区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培训4期,培养学员158名;经过评定,湘东区双月湾休闲农庄和排上仙居山庄荣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区新骐农庄荣获江西省四星级农家乐。
二是成立湘东区农家乐行业协会。对旅游重点村或乡村旅游点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2020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园区(农庄)项目名单。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扶持,推动农家乐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从区旅游发展基金中拿出资金,奖励和鼓励星级农家乐对自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并将发展农家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开发、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我区各大景区通往农家乐的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做活推介,不断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推介与点上活动推介相结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赴外旅游推介,把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融入到湘东旅游整体向外推介,提高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湘东乡村旅游美食节、网红美食直播等节庆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做热湘东旅游。充分发挥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瞄准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精准营销,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优势,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和古傩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结合,使山野农趣与陶艺体验、国学经典诵读、傩雕等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