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在现今的新的经济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主题,单单发展经济的落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以保护环境、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为特征,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1],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有长远的经济战略意义。

一、我国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过度的开发水资源、矿产和原油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次,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巨大,利用效率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迫切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节能环保型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节能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方式的大转变,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变,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它是一种环保科学的经济形态,旨在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内涵之中,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体现清洁生产,促进高排放企业的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低污染,倡导保护环境,尽可能的利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生产,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环保两者双赢;低能耗倡导节约资源,生产开发低能耗产品,节约资源,大力发展低能耗经济。

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低碳环保意识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力的宣传低碳环保的优越性,使企业的员工充分了解大战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优越性,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支持低碳环保型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与制造业生产中,很多的企业对环保型经济的认识并不足,很多情况下还只是一味的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大力的进行宣传与培训,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要在企业文化中凸显发展低碳经济的优越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从而促进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国家政府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制定低碳经济相关的发展战略

指导企业行动的方向与方式,例如:大排放、大能耗企业的主动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员工拒绝一次性用品的消费与使用等。

3.企业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与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根据产业结构冗杂不合理的现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汽车制造业方面,企业应当生产小排量和节能型新型汽车,降低污染与能耗,保护环境。同时大力发展“三地产业”,努力自主创新。

4.大力开发新能源,促进技术创新,开发利用低碳产品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而且能源资源有限,有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不可再生资源却越来越少。这就加剧了资源紧张的形势,同时也伴随着高污染与高能耗,使得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异常,灾害不断,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企业必须要促进技术的创新,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低碳产品[2],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氢能等新能源,逐渐的代替造成高污染的资源能源,使得经济朝着环保经济型方向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意味着减少生产,降低生产量,从而导致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而是意味着生产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环保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企业要想长远有前途的发展就必须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能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环保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能够真正的与世界接轨,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主题,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第2篇

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也即将出台,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意义被进一步强调。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正如所说,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引领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还能够为地区发展、全面小康提供文化条件和产业支撑。

因此,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既是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力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题中之义。

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深入认识“文化小康”的重要性,从认识上将其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

有人认为,“文化小康”是“软规定”,“物质小康”才是“硬指标”,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只有投入、不见收获,做做“表面文章”就行。这些思想观念偏离中心、不顾大局,必须警惕并转变。

贵州正在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省委书记陈敏尔多次强调:“全面小康既有物质的小康,也有文化的小康。”如果文化建设不到位、不达标,甚至“掉链子”“拖后腿”,文化资源这块长板便成了短板。

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应处理好务虚与务实、投入与收获、当前与长远、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在观念上摆正位置、认清大局,充分认识“文化小康”对于“全面小康”的重要性,真正把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建设文化强省,还需要真正学好用好“文化经济学”,在实践中突出其对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

“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的繁荣。”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已经在全省各地得到印证:无数个城镇依托特色文化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无数个乡村依托文化资源实现“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双赢,无数位文化能人凭借传统技艺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文化本身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

当前,城镇是各类生态问题的高发地和矛盾的交织点,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如何在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中国城市发展的生态跃迁,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求必须做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一、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我国超过 50%的人口常住城镇,可见,城镇是人类聚居繁衍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城镇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空间和载体。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优化城镇布局、 提高城镇化土地、 能源利用率、提高人口素质,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推行,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 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保障支撑。

(二)生态文明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正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安居乐业并更加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城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城镇的迅速高密度集中,加之城市建设中没有处理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用地被不断抢占,建筑用地盲目扩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建筑用地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断征用农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由于监管乏力,也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致使土地和各种资源被大量浪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镇企业不断由分散逐步集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由于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人口的转移和集聚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在城市不断集中与集聚,对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于对这些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不当和不及时,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还在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量生活垃圾堆集,形成垃圾围城之势。这既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以及加剧生态系统失衡。

二、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与生态文明同步,是各级政府必须要统筹好的重大问题。为此,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在各项建设规划和部署上既要考虑长远,又要从现实出发。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应是:

(一)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生态城市

生态城镇化是一种无污染、环境好、消耗低、有绿色的城镇化模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政府规划要有前瞻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必须坚持生态立市,做到环保优先,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态生产力反对工业文明的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首先,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走环境友好型道路。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三)实施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城镇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从而减轻城镇生态环境压力。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 减少大中城镇的人口增长规模。 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城镇生态环境内在承载力。 总理强调,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控制城镇化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的户籍、医疗、教育等改革, 减轻因城镇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冲击。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城市意识,走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最终构筑起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继学, 杨磊. 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4(6):152-154.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第4篇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11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范文第5篇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

2008年2月20日,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提出《以国家划分主体功能为契机,申请“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的报告,得到省委肯定。2月22日,吴新雄省长专门主持召开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就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名称、目标任务、建设范围、重大举措、组织领导进行了部署。3月4日,省政府正式以赣府文[2008]48号文向国务院请示,恳请由国家批准立项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请国家发改委主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2009年12月12号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定位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

二、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区物流系统的意义

区域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完善的区域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而且通过优化集成区域内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求在沿湖生态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下,实施产业的有效集聚,在沿湖资源环境承载力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的工业园区带。优先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区物流系统,是实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的关键。其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产业将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拓展了区域价值创造的新空间,符合生态经济要求,也是发展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二是现代物流系统可以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资本周转,节约流通成本,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研究环鄱阳湖经济区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比较优势,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区物流系统,明确优先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区物流系统的战略选择是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业现状

受地域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来看环湖地区普遍对物流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物流当作一个产业来对待。目前环湖地区物流市场发达程度低。区域内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物流服务的功能也不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内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等社会化物流的需求主体都包揽了大量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物流活动,没有以外包等方式交由物流企业来承担。同时,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环湖地区东西之间没有连通,缺乏快速通道;二是环湖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没有高速通道连接;三是铁路、公路、航空与水运没有形成联运;四是区域内现有省道和农村公路网络等级和运输能力低下;五是环湖港口设施较为陈旧,与生态经济区建设不完全适应。

四、发展环鄱阳湖物流产业的主要对策

所谓区域物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基于区域物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环鄱阳湖物流系统建议如下:

(一)做好环鄱阳湖区域经济规划和物流发展规划

物流业作为支撑和服务产业,其自身的发展规划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做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确定其发展的战略方针、步骤、重点和措施,研究确定其产业规划。只有明确了产业集群的方向,才能做好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根据物流需求量做好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施设备投入、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等规划。也只有明确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根据这一产业的特点发展与之配套的物流系统。

(二)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以及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进行整合,并进行一体化运营的新兴产业。物流活动已由本地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将必然涉及到报关、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环节。因此,要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物流企业的集群,形成完整的,高质量的区域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要通过发展物流园区,集成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等,有机嵌入到集群供应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得产业集群中分工精细的上下游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实现无缝衔接,才能有力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完善政府调控机制与调控方式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到六个设区市,为了破除行政区划壁垒,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现象,各地方政府要统一协调管理。这就要求创新管理模式,设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构,建立经济圈内各地区共同参与的协商制度,形成一整套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省政府在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中的一个关键作用是要打破地方保护性政策,尽可能地鼓励合作,对区域内的物流竞争及时协调,避免恶性竞争。政府调控不能过度干预市场。政府应该关注规划、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工作,应该有意识的培育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商业、物流等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促进行业协会在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解决行业争端、规范从业人员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