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既有地域性的特殊情况,又有家庭性的特殊情况,可以说是多种情况作用下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农村户口的家庭,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各种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生活和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多选择出外去打工并且夫妻二人共同出外打工比较常见。因为经济原因、户籍原因等因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单一的传统教育向全面的时代教育转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毛尖山乡旭辉小学、毛尖山中心学校(初中)在读6-18岁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状况相关的文献资料10多篇、著作10部。检索了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各中小学体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体育设施分布情况的资料信息,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的体育锻炼情况和深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情况。
1.2.2访谈法
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的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家长和孩子,一方面了解所居住地方的体育设施情况和体育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孩子们所在学校体育教育情况和体育设施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的体育锻炼现状。
1.2.3.1问卷调查的设计
在设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与内容的涉及面与调查研究的问题特征保持相对一致,针对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咨询了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线老师的意见,对问卷内容不断修正更改,最终形成问卷。
1.2.3.2问卷调查的发放流程
由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调查员在发放过程中,监督并解释整个问卷调查的过程,及时回收,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
1.2.3.3数据处理法
通过计算机利用Spssl2.0对回收过来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类,根据研究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1.1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男、女生留守儿童分别占58%、42%,其中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但是女生平均年龄大于男生。样本年龄主要在6-16岁,其中8-14岁占总人数75%。
2.1.2目前监护人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中,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31.72%,与父亲单独生活在一起的只有14.40%,但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较大占52.41%。在走访各个农村留守家庭中发现,绝大多少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孩子们大多数比较恋母,畏惧父亲,在长期家庭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生理上造成一定影响。
2.1.3家庭经济情况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容乐观,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向经济发达地区,把孩子留在家里生活。在调查样本里,孩子生活费在0―100元之间的竟然高达45%,在100―400元之间的有37.5%,但只有17.5%的孩子生活费可以达到400元以上,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孩子能购买的体育运动产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别说花钱参与体育锻炼。
2.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现状
2.2.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92.5%的孩子表示喜欢体育锻炼,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7.5%。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减小压力和释放心情、减肥、交更多朋友。这些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是有较强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高于人们的期望值,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2.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地方体育条件有限,而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方,常见体育锻炼器材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器材拥有率普遍低于城市周边地区,体育教育投入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开展的项目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问卷调查样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前5位分别是跑步、羽毛球、乒乓球 、广播操、骑自行车。
2.2.3 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地点选择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时间和地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样本数据,5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天锻炼不超过1个小时(不包括体育课),17%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参与体育锻炼2个小时左右,只有5%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可以超过3个小时。体育锻炼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学校操场、公园、家里。但是有65%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没有固定锻炼的地点,23%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地点是学校操场,只有极少数人(19%)选择公园或家里进行体育锻炼。农村体育健身器材的严重缺乏,没有适合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都影响着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时间,阻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成长
2.2.4体育锻炼的形式
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可以利用的体育锻炼设施是很少的,都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形式单一,枯燥。通过样本数据统计显示,78%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13%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只有5%的喜欢和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三种形式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朋辈群体观念和独自自主观念。在遇到困难时,52%选择向朋友们求助,28%选择向家人亲戚求助,只有9%选择向老师长辈求助,看来农村留守儿童对朋辈的依赖超出了对家人的依赖,这是明显亲情缺失导致这种现象。
2.3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3.1家庭体育环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体育意识淡薄,特别是其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不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希望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把体育锻炼看做一种“无用的行为”,甚至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更别提积极的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了。由此可知,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性原因,尤其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对体育的态度等对其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体育环境
学校体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以及学生的数量等。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安庆岳西县是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大多数安庆岳西县的中小学校,地域偏远,体育场所简陋,部分还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多数沉默寡言,造成较差的体育锻炼环境。学生普遍反映部分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72%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当做其他学科的“补习课”私自占用体育课时间。另外68%的人觉得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让自己尽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3.3 农学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没有更深的认识 (23%的孩子认为体育太累),体育意识较差。87%的孩子没有具体体育锻炼计划,9%的孩子有体育锻炼计划,但是并不能遵守锻炼 ,只有4%的孩子体育锻炼有计划并且遵守下去。大多数孩子没有体育特长和爱好,而且部分孩子体质比较虚弱,发育不良,在体育游戏中表现不尽人意,增加他们心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状。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只有极少数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但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分布广,带给社会一些问题。
(2)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父母比较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隔代管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因本身教育水平低,没有能力在学业、体育锻炼上提供帮助。
(3)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体育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不多,导致体育项目的选择出现区域化、集群化现象。
(4)与性格内向,自卑心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体育活动中,往往比较紧张、怕人,害怕参与竞争[4]。
(5)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环境比较差,表现在缺少适合的运动场所、缺少运动器材、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老师等。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
3.2建议
(1)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运动场地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优惠政策,鼓励体育基础建设走向农村,深入农村。
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有的运动健身场地,在全面健身计划运动启动后,城市的很多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不足,给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和心理压力。学校应主动承担点责任,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留守儿童家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3)建立健全的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体系,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
(4)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师责任制度。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他们会造成很大伤害。农村体育教师要定期举办适合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绍艳,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
[2]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
[3]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
[4]杨荣.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品行影响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
[5]柳友荣,罗永义,柳泳.农村社区体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干预的现实路径―基于公共治理视域[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 (2).
所获荣誉: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2.1.1 在父母外出数量方面的界定
2.1.2 在儿童年龄方面的界定
2.1.3 在父母外出时间方面的界定
2.2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与问题
3.1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3.1.1 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男性高于女性
3.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较高
3.1.3 隔代监护比例较大
3.2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3.2.1 亲情缺失导致心理状态异常
3.2.2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习成绩受限
3.2.3 监护不力导致安全意识薄弱
3.2.4 环境限制导致价值观形成不够准确
第四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府层面
4.1.1 城乡二元体制
4.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4.1.3 政府管理的缺失
4.2 学校层面
4.2.1 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
4.2.2 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4.2.3 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涉及过少
4.3 家庭层面
4.3.1 隔代监护的教育观念受限
4.3.2 父母外出务工时无暇顾及子女
4.4 社会层面
4.4.1 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不健全
4.4.2 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第五章 解决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5.1.2 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5.1.3 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就业创业培训
5.1.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1.5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5.2 学校层面
5.2.1 加强师资建设
5.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2.3 加强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
5.3 家庭层面
5.3.1 转变教育观念
5.3.2 转变外出务工方式
5.4 社会层面
5.4.1 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
5.4.2 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5.4.3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教育;环境
当前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注重于留守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与外出的时间这三个特征来进行界定。本文把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地的农村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长达半年以上一起共同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1。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这一庞大的群体数量已经超过6100万,随着流动人群的增加这一数量还会继续增长。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亲情缺失后的心理健康、行为偏差、道德失范问题。“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这个顺口溜深刻反映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这已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社会心理理论下的家庭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成八个阶段,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与之相对的社会心理任务;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都会对以后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而每个年龄段的教育失误则会给以后的社会发展造成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涉及到了阶段中的前五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要解决的冲突为“基本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害羞和怀疑,主动与内疚2。”而这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中完成,这对以后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是新生个体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外界社会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教育的第一个教师,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具有先导性。心理学家深信早期依恋和婴儿与母亲的持续亲密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父亲的外出会造成儿童早期的成长中因为权威形象的缺失而使男孩的管教变的困难。另外,与女童相比,父亲这个角色还提供了男子行为学习的基本参照对象,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会对男童在性别认同上产生不利影响。2015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和2012年5名男童死于毕节垃圾箱内(其中4人是留守儿童)的悲剧,无一例外都和家庭父母角色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社会支持理论下的农村社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每个社会生命个体都有一个支持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其中的各个支持力量对个人的帮助是多多少少的,不仅表现在物质提供上也体现在情感和信息的供给上。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完善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也能更容易的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的监护人及其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共同组成3。乡村社区作为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和场所,也是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重要行动主体。社区的支持和建设对儿童健康成长环境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城乡的不均衡发展造成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使农村社区逐渐凋敝和衰落。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蔓延使农村的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家庭宗族制的变迁已不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多少有力的帮助。部分农村基层在和GDP赛跑的同时使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不断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缺乏认识和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青年的流出造成农村发展和建设缺乏后劲。而城市生活价值观和方式的冲击则使乡村社区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使社会的不良价值观和思想有机可乘,造成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
三、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同辈群体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都是由人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的。社会互动也叫社会交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相关联的各方采取相互社会行动时产生的。它是社会关系布景下,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和行动上彼此影响和感化产生的进程。
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其社会化离不开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而同辈群体是他们日常亲近和紧密接触的群体,因此,身边同辈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活动。留守儿童很容易把自己身边的同辈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和学习对象,从而对其产生心理上的从属感。当前文化市场的不良信息已经渗透到了农村社区,互联网的存在使留守儿童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留守儿童作为生理心理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没有什么抵御不良诱惑的经验,很容易受此影响。一但他们在交友和学习对象上作出错误选择而与不良行为的社会成员互动过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行为和道德失范,当前这一社会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是必然存在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下的学校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观察学习、榜样和自我调节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及行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大多数的社会行为活动都是观察后获得的,而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最后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取决于其参照对象的榜样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入学前是由家庭承担的,之后才是入学后的学校教育。在校期间除了与监护人有亲密的联系之外,就只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此外同学作为学习生活中时常接触的群体,日常的示范作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尽管不断在进行教育体制变革,推进素质教育,可是还是无法摆脱当前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教育还是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几年来频出的教师素质问题给学校教育蒙上了阴影。忽视道德和伦理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偏差,造成不良行为的产生以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但关系到儿童自身以后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涉及农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所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好不仅是家庭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一致努力。父母要担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应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生活,o他们更多的呵护和温暖。学校和社区应致力净化和提供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的长效行动机制,只有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阳淑华.关于县域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中华少年,2015(05).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06).
[3]李敏,陈道发.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6).
[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5].
[5]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注释:
1.阳淑华.关于县域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中华少年,2015(0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异常;成因;对策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为了解江西省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江西省赣西、赣南、赣中等地区12所城乡小学的1267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检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测试资料的统计和调查访谈,我们初步掌握了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分析查找了引起城乡小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造成城乡小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为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1 江西省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但还有45.22%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异常表现。
2 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主要表现在意志、勇气、自信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而且在冲动倾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检出率、检测指标的单项差异等方面,而且还与年级、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六年级则差异不明显;城乡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差异非常明显,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女生。
二、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长辈的过度关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依赖、脆弱的性格特征。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隔代亲”现象、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等,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困扰的直接原因。
2 在乡村家庭中,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乡村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据我们统计,乡村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高达62.5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基本上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监护人对他们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关照,而忽略了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消极冷漠、孤僻任性、自私敏感、抑郁苦闷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留守儿童的增多,是造成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 小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了解到: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不仅态度生硬,而且常常批评指责,使学生情绪低落,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还有的教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甚至对学生进行恐吓、嘲讽、体罚等等,使他们产生孤独、冲动、畏惧、人际焦虑等异常心理。
2 在乡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简单,校园文化枯燥,与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交流沟通,对留守儿童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疏导等等,这是导致乡村小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 由于四年级小学生心理不够稳定,认知评价水平较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等,他们容易受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因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他们见识较多,心理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相比之下显得孤陋寡闻,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年幼的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对父母的依恋和思念使他们常常感到忧郁,这是造成城乡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
2 调查结果表明,六年级城乡儿童心理差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一个时期。”由于乡村儿童上学一般比城市儿童要晚1~2年,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比城市学生成熟更早。他们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调查中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中有75%的经常做家务,“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3 对于乡村小学的女生来说,她们比男生有更大的思想压力,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不少六年级女生要面对是继续升学还是结束学业的两难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们感到很无助,这是导致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女生的主要原因。
三、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建立心理健康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有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复查和指导。加强对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与管理,尤其要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班集体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途径,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乡村小学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这是当前的实际问题。对于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一点,当地各级政府各出一点,学校出一
点,家长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养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长素养有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家庭心理辅导咨询热线或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传授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家长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与沟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设立家长热线,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要求父母通过电话、书信、定期回家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经常性联系,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应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
开展团体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乡村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为女生和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他们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与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其问题行为进行诊断和矫正。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阶段性的跟踪辅导。通过设立“知心”热线、“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适当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社会合力,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身心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的全部空间环境、气氛和风气”。学校可以通过建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校园心理卫生环境的根本。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光靠家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大环境,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大众心理学,2007,(6)。
[2]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心理学,2007,(5)。
[4]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