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谭会(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全面分析,着重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大多数祖辈只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显凸显。因此,只有充分、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现状,才能最大效度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欠缺全面的政治观念
当问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方针、政策等有关问题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知所云。他们中的有些人认为了解中国当前的时事政治、基本国情等相关内容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要妄想谈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荣辱观等内容。
2.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法律意识薄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
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
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
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
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
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
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2.1.1 在父母外出数量方面的界定
2.1.2 在儿童年龄方面的界定
2.1.3 在父母外出时间方面的界定
2.2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与问题
3.1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3.1.1 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男性高于女性
3.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较高
3.1.3 隔代监护比例较大
3.2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3.2.1 亲情缺失导致心理状态异常
3.2.2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习成绩受限
3.2.3 监护不力导致安全意识薄弱
3.2.4 环境限制导致价值观形成不够准确
第四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府层面
4.1.1 城乡二元体制
4.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4.1.3 政府管理的缺失
4.2 学校层面
4.2.1 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
4.2.2 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4.2.3 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涉及过少
4.3 家庭层面
4.3.1 隔代监护的教育观念受限
4.3.2 父母外出务工时无暇顾及子女
4.4 社会层面
4.4.1 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不健全
4.4.2 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第五章 解决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5.1.2 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5.1.3 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就业创业培训
5.1.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1.5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5.2 学校层面
5.2.1 加强师资建设
5.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2.3 加强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
5.3 家庭层面
5.3.1 转变教育观念
5.3.2 转变外出务工方式
5.4 社会层面
5.4.1 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
5.4.2 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5.4.3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教育;环境
当前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注重于留守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与外出的时间这三个特征来进行界定。本文把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地的农村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长达半年以上一起共同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1。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这一庞大的群体数量已经超过6100万,随着流动人群的增加这一数量还会继续增长。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亲情缺失后的心理健康、行为偏差、道德失范问题。“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这个顺口溜深刻反映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这已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社会心理理论下的家庭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成八个阶段,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与之相对的社会心理任务;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都会对以后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而每个年龄段的教育失误则会给以后的社会发展造成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涉及到了阶段中的前五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要解决的冲突为“基本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害羞和怀疑,主动与内疚2。”而这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中完成,这对以后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是新生个体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外界社会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教育的第一个教师,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具有先导性。心理学家深信早期依恋和婴儿与母亲的持续亲密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父亲的外出会造成儿童早期的成长中因为权威形象的缺失而使男孩的管教变的困难。另外,与女童相比,父亲这个角色还提供了男子行为学习的基本参照对象,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会对男童在性别认同上产生不利影响。2015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和2012年5名男童死于毕节垃圾箱内(其中4人是留守儿童)的悲剧,无一例外都和家庭父母角色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社会支持理论下的农村社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每个社会生命个体都有一个支持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其中的各个支持力量对个人的帮助是多多少少的,不仅表现在物质提供上也体现在情感和信息的供给上。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完善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也能更容易的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的监护人及其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共同组成3。乡村社区作为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和场所,也是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重要行动主体。社区的支持和建设对儿童健康成长环境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城乡的不均衡发展造成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使农村社区逐渐凋敝和衰落。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蔓延使农村的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家庭宗族制的变迁已不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多少有力的帮助。部分农村基层在和GDP赛跑的同时使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不断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缺乏认识和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青年的流出造成农村发展和建设缺乏后劲。而城市生活价值观和方式的冲击则使乡村社区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使社会的不良价值观和思想有机可乘,造成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
三、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同辈群体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都是由人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的。社会互动也叫社会交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相关联的各方采取相互社会行动时产生的。它是社会关系布景下,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和行动上彼此影响和感化产生的进程。
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其社会化离不开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而同辈群体是他们日常亲近和紧密接触的群体,因此,身边同辈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活动。留守儿童很容易把自己身边的同辈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和学习对象,从而对其产生心理上的从属感。当前文化市场的不良信息已经渗透到了农村社区,互联网的存在使留守儿童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留守儿童作为生理心理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没有什么抵御不良诱惑的经验,很容易受此影响。一但他们在交友和学习对象上作出错误选择而与不良行为的社会成员互动过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行为和道德失范,当前这一社会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是必然存在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下的学校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观察学习、榜样和自我调节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及行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大多数的社会行为活动都是观察后获得的,而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最后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取决于其参照对象的榜样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入学前是由家庭承担的,之后才是入学后的学校教育。在校期间除了与监护人有亲密的联系之外,就只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此外同学作为学习生活中时常接触的群体,日常的示范作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尽管不断在进行教育体制变革,推进素质教育,可是还是无法摆脱当前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教育还是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几年来频出的教师素质问题给学校教育蒙上了阴影。忽视道德和伦理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偏差,造成不良行为的产生以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但关系到儿童自身以后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涉及农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所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好不仅是家庭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一致努力。父母要担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应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生活,o他们更多的呵护和温暖。学校和社区应致力净化和提供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的长效行动机制,只有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阳淑华.关于县域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中华少年,2015(05).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06).
[3]李敏,陈道发.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6).
[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5].
[5]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注释:
1.阳淑华.关于县域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中华少年,2015(0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异常;成因;对策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为了解江西省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江西省赣西、赣南、赣中等地区12所城乡小学的1267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检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测试资料的统计和调查访谈,我们初步掌握了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分析查找了引起城乡小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造成城乡小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为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1 江西省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但还有45.22%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异常表现。
2 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主要表现在意志、勇气、自信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而且在冲动倾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检出率、检测指标的单项差异等方面,而且还与年级、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六年级则差异不明显;城乡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差异非常明显,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女生。
二、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长辈的过度关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依赖、脆弱的性格特征。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隔代亲”现象、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等,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困扰的直接原因。
2 在乡村家庭中,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乡村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据我们统计,乡村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高达62.5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基本上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监护人对他们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关照,而忽略了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消极冷漠、孤僻任性、自私敏感、抑郁苦闷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留守儿童的增多,是造成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 小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了解到: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不仅态度生硬,而且常常批评指责,使学生情绪低落,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还有的教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甚至对学生进行恐吓、嘲讽、体罚等等,使他们产生孤独、冲动、畏惧、人际焦虑等异常心理。
2 在乡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简单,校园文化枯燥,与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交流沟通,对留守儿童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疏导等等,这是导致乡村小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 由于四年级小学生心理不够稳定,认知评价水平较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等,他们容易受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因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他们见识较多,心理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相比之下显得孤陋寡闻,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年幼的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对父母的依恋和思念使他们常常感到忧郁,这是造成城乡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
2 调查结果表明,六年级城乡儿童心理差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一个时期。”由于乡村儿童上学一般比城市儿童要晚1~2年,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比城市学生成熟更早。他们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调查中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中有75%的经常做家务,“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3 对于乡村小学的女生来说,她们比男生有更大的思想压力,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不少六年级女生要面对是继续升学还是结束学业的两难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们感到很无助,这是导致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女生的主要原因。
三、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建立心理健康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有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复查和指导。加强对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与管理,尤其要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班集体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途径,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乡村小学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这是当前的实际问题。对于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一点,当地各级政府各出一点,学校出一
点,家长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养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长素养有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家庭心理辅导咨询热线或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传授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家长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与沟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设立家长热线,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要求父母通过电话、书信、定期回家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经常性联系,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应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
开展团体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乡村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为女生和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他们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与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其问题行为进行诊断和矫正。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阶段性的跟踪辅导。通过设立“知心”热线、“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适当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社会合力,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身心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的全部空间环境、气氛和风气”。学校可以通过建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校园心理卫生环境的根本。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光靠家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大环境,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大众心理学,2007,(6)。
[2]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心理学,2007,(5)。
[4]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