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交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引入“绿色交通”的理念,在2000年后开始广泛研究探索。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具体表达和落实,1994年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概念,主张城市中交通方式的地位和发展优先级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合乘小汽车、单独驾驶小汽车。随着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一些逐步得到推广的新型交通系统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也纳入绿色交通方式范畴。目前绿色交通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是人们对传统交通发展路径的反思,是交通与资源环境、交通与经济社会、交通与城市增长多方面的协调。
二、绿色交通概念及特征
绿色交通是理念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目的是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静霞院长提出“绿色交通是采用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理念”,并归纳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三方面完整统一结合的整体框架。
绿色交通不仅要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机动性的要求,而且应该满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与外部系统协调的要求。其特征概括如下:
1. 运行高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满通的基本目的,即社会经济发展派生的人和物的移动,而非简单的交通工具的移动;
2. 社会和谐。交通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社区传统;
3. 环境友好。交通体系的污染排放在城市系统环境可接受幅度内,注重地方传统风貌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协调。
三、绿色交通规划的核心点
(一)绿色交通系统模式的选定。交通模式的选择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城市环境关系相协调,在现代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中,绿色交通模式既要能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又要能引导和调控小汽车交通方式的发展,减少小汽车对绿色交通方式的冲击与影响。交通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决定了整个交通体系的性质与功能,属于交通体系内的上层建筑,良好的交通模式对交通体系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济大学的潘海啸先生提出了5D交通模式,即POD>BOD>TOD>XOD>COD。其中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构成了慢行系统,步行与自行车的优先级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构成比例等条件来确定。POD、BOD、TOD的高优先级确定了城市规划以绿色交通为导向。
(二)绿色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绿色交通要与城市结构相协调,集约化的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用地的有序开发,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在减少出行次数、缩短出行距离、减少小汽车交通出行量等方面发挥作用,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可持续。在城市规划开始就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并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
(三)绿色交通体系中“人、车、路”关系的协调。在绿色交通体系之中,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三者的关系的搭配与优化,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居民出行要求,又能实现低碳、集约、高效的交通运行。在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占主导,小汽车交通相匹配的原则,从体系构建、路网规划、断面设置、设施布局等方面逐一进行规划。
四、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探讨
(一)慢行系统规划
绿色交通规划要以方便人们步行出行为导向。城市原本是我们能够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实际上许多城市建设已使人们在城市中步行变得越来越困难。倘若没有足够而平整、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步行人流就会冲进车行空间,造成干扰及混乱。
城市步行系统除了负担通勤任务外,考虑更多的应是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规划中应考虑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把城市的各种主要商业服务、文体游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活跃城市气息。同时,还应结合服务行公用设施(座椅、电话亭、遮阳棚等)的布置,建筑小品的布置和绿化布置,创造高雅、生动、丰富的步行环境。例如日本横滨市在城市中布置了一个城市步行系统,将城市中的中华街、伊势佐木町商业步行街、马车道步行街、棒球场、横滨广场、港口、铁路和地铁站、山下公园等联系为一个连续的系统,并设置了地面步行引导标识系统,强化了城市步行环境。
(二)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在节约城市土地、道路交通设施资源、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新生态城交通方式规划指标中,公交出行比例在机动化方式中达到80%,控制小汽车出行比例至10%,确立了公交车在机动话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在绿色交通规划中,应建立高可达性的公交网络,采用干线和密集支线的网络模式。尽管小汽车的出行在生态城内得到限制,但不代表居民出行的机动化出行需求得到抑制。公交网络的设置构想与土地利用模式密切相关,与功能中心分级设置的土地利用构想一致,公交网络采用两级设置。干线网络服务片区之间的联系,选择的系统运量相对较大。而支线网络主要服务于片区内部,为慢行方式提供可替代的机动化出行方式,可选择运量较小的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中,应做到在主要交通走廊上,应尽可能的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在灯控路口实现公交信号优先;公交车站以400~600米为服务半径满覆盖规划区域;公交站与其他停车换乘设施距离不超过150米;完善公交人性化服务设施,提供准确的公交信息和舒适的候车环境;公交车优先选购清洁能源动力车。
(三)停车系统规划
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停车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片区级停车场,服务范围面向整个城区,结合城市道路对外出入口及城市功能中心布置;一类是社区级停车场,对于社区内设置的停车场,采用集中布置的概念,使得小汽车的“门到门” 的便利性有所削弱,从而增加小汽车的使用成本,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从土地混合使用的角度来看,原本严格的居住区成为功能混杂区域,从机动车出行的角度来说,单纯的出发点变成出发与达到同时存在,对停车场的使用的时间上形成分工,停车场实现社区公用以及集中布局有利于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五、结语
绿色交通成为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视角如今从规划建设延伸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层面。本文对绿色交通规划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绿色交通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绿色交通引导下交通规划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思路,以期为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四)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2] 殷广涛 黎晴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城市交通》2009,7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交巴士;立体交通;绿色环保
中图分类号:F5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171-02
(一)新型绿色环保空中巴士设计概念
空中绿巴设计的的设想概念来源于对街道交通空间的思考。传统认知当中,街道就是用于行走的地面交通空间。后来,人们为了美化环境,将绿化引入街道空间。为了照明,将路灯引入街道空间。为了市政的各种管线走线方便,便把与管线相配的各种辅助市政设施引入街道空间。后来车辆增多,人们也对街道上的各种交通方式进行了组织,机动车道、人行道、公交快速通道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复杂,数量也越来越多,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为了解决交通矛盾,1863年,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伦敦大都会铁路”出现,交通开始在地下蔓延。而同为法国人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与1933年撰著了城市规划巨作《光辉城市》,他在《光辉城市》中首次提出将交通空间架起来的的概念,于是交通空间开始向空中发展,高架桥成为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的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之一。
交通方式由地面到地下,再由地下到空中,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以解决交通中越来越多的矛盾。而交通空间的利用发展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迅速,于是交通问题迄今为止还是难以完全解决。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讨论街道的美学问题时提出:街道本身就是由街道两边的建筑围合而成。由建筑围合的那一条细长的空间就是街道空间。这给了我们启发。
街道的空间是由街道两边的建筑所围合而成,从垂直空间来。
1:看地面上。建筑两边围合的街道空间又由汽车道、混合车道、绿化带、人行道、及建筑退缩空间组成(如图1)
2:地面下,则是地下铁路的使用空间,如图2
3:在空中,高架桥架起的道路占据了空中空间,如图3。
那么,对于整个交通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使用情况做分析图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空间使用情况。
从街道空间使用情况来看,在地下、地面及空中均有交通方式的存在,而在高架桥(有的路段不具有高架桥)下方,小汽车上方的街道空间则是没有经过丝毫利用闲置空间。空中绿巴正是充分完美利用此处空间的一个设计!
(二)新型绿色环保空中巴士设计内容
内容摘要:构筑绿色交通格局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保定市交通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交通体系的建设,二是城市交通建设。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引入了绿色物流的概念,提出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次,从低碳城市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低碳城市的概念和保定市的发展特点。并根据保定市交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现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 低碳城市 绿色交通格局
2008 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河北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本文将河北省保定市交通建设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大交通体系的建设,二是城市交通建设。通过指出保定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来构筑一个崭新的绿色交通格局。
绿色物流与大交通体系的建设
(一) 保定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1.保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了“三四五”的总体部署:突出“开通大水系、构建大交通、建设大城市”三大重点,主攻“突出古城特色、彰显文化魅力、打造山水城市、建设低碳保定”四个目标,实施50项重点工程。其中,构建大交通就是建设“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建成东三环,谋划建设西二环”,积极启动修建白洋淀大道和七一路西延,确保京石高铁和津保铁路顺利开工。
高速公路不仅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交通现代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打造南北纵向、东西横向、环路相连的“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布局,构建百分钟临港交通圈,将更好地服务保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促进第三方物流、带动第四方物流,建设现代陆港、物流城市提供重要交通支撑。
大交通体系的建立为物流发展铺平了道路。而且国务院最近通过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重点振兴产业之列,这就更坚定了发展以绿色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的信心。
2.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绿色物流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应是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严双,2009)。
物流的发展,一定要走绿色物流的发展道路。绿色物流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能产生节能、高效、减少污染等社会和环境效益。不论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考虑,物流业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之上。所以物流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物流的正确道路。
(二)保定市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运输方面。运输过程中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运输网点设置和配送中心建设布局不合理,导致货物在途时间长,造成车辆增加了燃油消耗造成废气、噪音污染的同时,还阻塞了城市交通。看起来效率很高,但是效果却很差。政府加强指导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方法。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方式,例如,把一些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发展共同配送,分工合作对特定地区进行配送,减少车辆不满载、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对于物流中心的建设政府也应统筹安排,利用先进的RFID、EDI、GPS等信息技术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资源等,实现物流效益化,减少污染。同时,为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政府要投入资金,建设道路,采用现代化的交通管制系统。究其根源,对废气排放量大的车辆要进行限制;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等。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
2.包装方面。物品流通过程中使用的包装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会形成污染物,不仅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处理这些废弃物,还要增加环境负担。流通企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尽量使用简化的、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
3.流通加工方面。不合理的、分散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用绿色流通加工方法,使用专业集中加工的方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推进绿色物流过程中,除了强调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对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基于绿色物流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
(一)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保定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不能走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道路,要大力发展低碳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符合保定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在国家的“十一五”减排计划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戴亦欣,2009)。
在保定市,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与保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保定高新开发区联手打造“太阳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建设可再生能源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网络,促进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投资与出口。当今,低碳城市的发展为一些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
低碳产业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都依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提供了这样的产业选择,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区性就业机会。2007年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地区GDP的13.3%;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65 %;出口创汇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年度计划的190%。保定市还在筹建自己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在城市所属范围内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构建并实施“收集―转运―集中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二)保定市发展低碳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是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即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而在这方面保定交通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一部分公交车辆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被市民形象地称为“墨斗鱼”;公交车与小型车抢道行驶等。要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就要在城市的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局应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督、治理工作。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完成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的目标。鼓励公共交通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还应大力进行城区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碳排放。针对保定市市交通信号灯亮度不高,红、黄、绿三种灯闪烁时间不一致、交通标线粉刷不规范等情况,交管部门应本着执政为民、文明执法,合理调整城市交通设施,以降低碳排放。
2.对于降低碳排放,步行无疑是最环保的出行方式。保定市在这方面的建设差距还很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首先,提高中心区人行道标准,逐步扩大安装行人信号灯的范围和路口数量,改进交叉口设计,增设安全岛。其次,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设置高质量的行人过街设施。还要在有条件的商业区,设置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步行街和步行区。在新建住宅区,建设良好的步行设施,提高居住质量。对非法占用人行道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让步行者可以无障碍行走。
3.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如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GPS、GIS等,提高交通系统中的人、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最佳地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4.对低碳城市交通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企业、公民三方共同努力是低碳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与义务规划交通建设中与低碳相关的部分,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造相关的低碳融资环境;政府还要加大对公民的教育和宣传,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未来发展
前言
中国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绿色港口作为一种能耗少、污染小的新型港口是港口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新形势下,绿色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港口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较之国外,中国绿色港口建设起步晚、进展慢、成效小。因此,e极稳健地推行我国绿色港口建设非常必要。
1 绿色港口的概念
绿色港口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指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达到了相应绿色等级标准的港口及码头。
2 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思路
2.1 制定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文件
2015年5月,中国港口协会组织在全行业内开展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试点工作。申报单位经自评价、第三方评价、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程序,评审通过后可被授予“中国绿色港口”称号。为确保评价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中国港口协会组织相关科研单位编写了《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自评价指南(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第三方评价指南(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专家评审手册(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评审委员会评审规则(试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四家部属科研单位被确定为第三方评价机构[1]。
2.2 具体实施方案
2.2.1 理念建设方面
在公司战略上,要做好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并对外公开;有固定的年度预算用于开展绿色发展工作;在各项工作计划中都有体现绿色发展内容。在公司文化上,将绿色港口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各类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制订绿色港口宣传计划,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2.2.2 行动建设方面
(1)在环保方面,重点是污水处理,很多码头需新建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道,将港区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并且尽量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二次利用,如绿化灌溉和喷淋等。污水处理可能是很多码头的薄弱点,但也是绿色港口建设的重中之重,需特别重点对待。同时还要采用节水设备,对各种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在港区内开展植树等绿化工作,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隔声减振;还可以定期开展鱼类放生活动,促进码头前沿水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以及制定环境污染应急管理计划,配备应急处理设备设施等。
(2)在节能方面,港区作业的起重设备需应用具有节能效果的技术,如桥吊及龙门吊采用变频驱动技术,龙门吊进行AFE能量反馈改造和电池转场改造等,甚至还可以考虑桥吊和龙门吊LED照明灯具改造等。同时讨论推广具有节能效果的作业工艺[2],如采用双40英尺吊具作业工艺,这种吊具作业工艺不但能够确保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装卸效率,将作业工艺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企业效益。
(3)在低碳方面,对具备改造条件的,龙门吊应采用“油改电”作业方式,港作车辆考虑进行天燃气或电池改造;也可充分挖掘可再生资源,在各办公楼屋顶新建光伏发电项目,利用风能发电或潮汐能发电等。
2.2.3 内部管理方面
加强体系建设,明确绿色港口建设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开展完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工作。另外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各级人员进行节能环保达标考核;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建立能效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能量平衡测试;建立绿色港口建设各项激励约束机制,使绿色港口建设标准化和数字化。
2.3 实际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前三方面的努力,经过第三方评价,使绿色港口建设各方面指标和参数(如单位吞吐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年均下降值、单位吞吐量COD排放量年均下降值、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年均下降值、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量年均下降值等)能够满足绿色港口相应星级等级申报要求,使绿色港口建设形成体系,闭环化,使绿色港口永葆“绿色”[3]。
3 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方式,已经初步形成相应的建设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港口建设发展的实际目标,根据绿色港口的概念和发展方向可以知道,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建设,就是根据人、港口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充分落实到建设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的排放,对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实现港口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的未来发展当中,需要结合技术创新、依法管理和全员节能等基本原则,根据绿色港口的实际建设发展理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根据规章制度来进行人员管理,并且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改造,提高绿色港口的建设速度。同时,在资源管理方面,需要相关人员对港口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优化管理,尽量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建筑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节能。
4 结束语
“绿色港口”建设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经改造后的港口能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份额等,为港口城市美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对港口码头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能极大提升公司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付佳.浅谈集装箱码头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J].港口装卸,2014(4):50-51.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