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郊畜牧业;现状;亮点;制约因素;思路;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10] 李启光,董伟.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青海草业,2008(1):51-54.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市场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畜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综合性问题。受到传统饲养体制管理的约束,加上在诊疗、技术、环境、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大大限制和制约了畜牧业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方向推进,不利于促进畜牧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加强畜牧业发展现代化建设研究,制定有效的市场管理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畜牧业在饲养总量、畜牧产品产量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牧业产值占国家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高。畜牧业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增加了畜牧业劳动力收入,为促进畜牧产品供应,保障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并且随着各个地区对畜牧业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畜牧品牌不断被创造和提出,大大提升了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当前畜牧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加上畜牧产品质量、环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疏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当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畜牧业受到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的约束,在生产方式方面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都是专业畜牧业场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随意搭建场地,出现牲畜和人共居的现状,造成粪屎遍布、污水随意排放、畜舍条件简陋,饲养环境大打折扣,加上基层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完善,大大增加了防疫难度,不利于促进畜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提升。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当前畜牧养殖业在不断进行规模化发展探索过程中,由于基础硬件设施配置不足,不完善,加上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不能进行及时更新和提升,培训和管理不规范等,导致畜牧业发展远远达不到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三是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管理体系,导致虽然养殖场不断增加养殖产出,但是在深层次全方位的体系建设方面与实际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规划建厂、建设维护、饲养管理、防疫技术监督和粪便处理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约束体制,大大影响了推进效果。四是畜牧产品安全质量有待加强。一方面资金投入有限,整体畜禽两种繁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到位等,导致当前畜牧产品安全质量难以保证,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很难有效管理,不利于畜牧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强化市场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为更好地促进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牧业生产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升级,畜牧业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时机,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规范市场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生产效益和管理效能。具体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1.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当前畜牧业还未全面脱离传统养殖模式,所以需要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政策机遇,进行政策研究并做好更多惠农政策支持,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养殖户的信心。二是转变饲养形式,进一步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探索主导畜牧产业,紧跟牛羊市场价格形势,减少散养农户,扩大单元性饲养规模,从而提升育肥出栏进度,实现畜牧产业进一步升级优化提升。三是健全畜牧业建场审批制度,尤其是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养殖场,完善相应的审批流程,对场址选取、规模、环保、技术、疫病防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四是加强招商引资,探索与龙头企业合作机制,争取更多的发展支持。五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畜牧业与环保产业、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研发更多的实用新型技术,同时加强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功能区规划建设,增强畜牧产品的安全防线。

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动物疫情发生和蔓延。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动物疫情分析评价体系,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建立有效的动物疫情收集、报告、处置、整改和反馈机制,提高动物疫情信息化管理水平。重点建立和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可疑现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调查、控制,同时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出现问题必须追责惩处。另一方面形成综合性防控机制,加强免疫程序管理,推行月度补免举措,严格按照农业部标准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加强政企技企联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畜牧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促进防疫措施的落地。

3.多措并举构建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保护防线。一是要重点监控饲料、兽药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环节,避免出现违规药物添加等情形,同时严格按照检疫执法程序开展定期市场检查,对发现的病害动物及产品收购、加工和私藏等行为加强惩治处罚力度,确保畜牧产品安全监管到位,加强技术宣传和服务指导,提高畜牧产品质量。二是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养殖户的监管力度,完善畜牧养殖档案,定期开展服务指导,确保养殖达标,用药规范。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门组织机构,争取更多的资金经费支持,重点针对可能引发安全风险事故的点源进行排查,形成风险排查长效机制,将例行检查和随时抽查方式相结合,定期通报监测情况,同时加强检测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展抽检频率、范围等,从而为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防护增加坚固的防线。

4.探索市场化合作机制,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通过提高产业规模,构建线上线下畜产品销售双渠道。同时加强与上下供需企业联动,探索更加有利的合作机制,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经营模式,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和水平。二是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在规划、建设、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售后等方面探索一体化、高效化、多元化管理模式,形成强强联动,最终促进畜牧业市场化规模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三是加强畜牧产品品牌本土化建设,抢抓政策机遇和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点,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畜牧产品,结合资源优势等形成更多的畜牧产品品牌,进一步开拓市场,确保优质安全畜产品稳定持续供给。总之,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形势,想要全面提高畜牧业市场化管理水平,就需要充分结合畜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监督防控和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畜牧业科学化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凤喜.强化市场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J].甘肃畜牧兽医,2014,(03):22-23.

[2]夏爱国.潜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5):331-333.

[3]雷英,骆洪.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S1):276-277+279.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畜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综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了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便为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1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影响因素

1.1地域环境因素

从畜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畜禽的生长对畜禽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我国国土面积较为辽阔,不同地域环境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这就说明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适合畜禽生长的地区。这就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畜牧业会出现一种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1]。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畜牧业出现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种形式,其中,牧区畜牧业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新疆、青海、四个省和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牧区,在这些牧区,畜牧业产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华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是农耕区畜牧业的典型地区,商品猪成为这些地区典型的畜牧业产品。因此在对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环境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因素。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特征成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荆州地区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针对监利、洪湖、石首、公安、江陵、沙市等县市区濒临江湖的地理环境特点,在上述地区创建了优质水禽产业基地,通过在这些地区发展禽蛋加工禽肉加工企业、开展水禽产品系列化深加工的方式来推动当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发展途径。

1.2饲草饲料因素

在畜牧产业之中,饲草饲料资源主要包括蛋白饲料、能量饲料和精粗饲料等多种饲料资源,它是影响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依靠[2]。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正处于一种相对充足的局面之中,但是这些饲料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布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饲料作物的主产区主要为北方地区,这种分布不均的特点就成为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缓解饲草饲料因素给畜牧业产业调整带来的影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地区采用的利用食品工业下料、屠宰废弃物、尿素类非蛋白氮饲料生产蛋白质饲料的饲料生产方式就是解决饲草塑料问题的一种合理途径。

1.3畜禽品种因素

我国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动物就开始被普遍驯养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一些优质的畜禽品种已经在畜牧产业中的得到了应用,荷斯坦牛等国外先进畜禽品种的引进也对我国畜牧品种资源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畜禽品种资源方面,我国依然存在着对高产品种进行盲目杂交等不注重地方性畜禽品种保护开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禽品种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优良的畜禽品种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局面,畜牧产业的调整空间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禽畜品种因素成为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荆州地区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采用了让基层养殖户强化良种意识、对禽畜品种繁育改良体系进行完善、推广杂交改良技术的方式实现了禽畜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这就让良种畜禽的增产增收潜力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影响因素

2.1市场需求因素

市场是畜牧业产品的最终流向,市场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因此消费者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对畜牧产业的发展规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3]。这就表明市场需求因素成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畜产品加工业也应该是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的构建帮助畜牧业产品走向市场,河南双汇集团、吉林长春的皓月集团就是畜牧业龙头产业的典型例证。

2.2政府调控政策因素

在影响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因素中,政府的调控政策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政府对畜牧产业的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方针、完善制度等方式来对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进行宏观控制,是一种对市场机制进行弥补的手段。因此政府调控政策对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一种良性的影响,政府在畜牧业产业结构宏观调整中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对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3结论

地域环境、饲草饲料、禽畜品种、市场需求和政府的调控政策是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种良性的影响因素,因此,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依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瑾,秦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18):27-32,37.

[2]张韶林,刘建新,刘贤云.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10):96.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1]。

(二)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一是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二是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在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

二、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市是以肉鸡、生猪养殖为主体的畜牧大市,2010年全市出栏肉鸡3200余万只,生猪32万余头,牛1.5万头,羊4.9万只,畜牧产值14.5亿元。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41个,其中肉鸡规模养殖场539个,民和牧业大型肉鸡养殖基地1处,生猪规模养殖场2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10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16个,其他规模养殖场12个。540个肉鸡规模场中(包括民和牧业肉鸡养殖基地),有527个实施了网上养殖,占97.8%;269个生猪规模场中有96个实现了生态养殖,占35.7%;104个蛋鸡规模场中有85个达到了标准化饲养,占81.7%;16处奶牛规模场均实现了生态养殖;其余养殖场有9处实施了生态化养殖,占75%。综上述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我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畜牧业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家家喂猪,户户养鸡,这是过去的传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畜牧业已从原来家庭副业的位置逐渐成长为非常富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畜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也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特别是肉鸡养殖业更易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出栏的肉鸡已占全市总出栏量的77%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使我市的畜牧业走出庭院,建成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这不但有利于畜禽疾病的防治,而且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养殖合作社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近几年,我市迅速发展了大批养殖、产销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仔畜、饲料、技术指导,采取分头生产、流通合作的形式,内部有了计划性,社区性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把分散占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专业化的生产小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拥有民和牧业、福润牧业、凤泽牧业、益生、多利六和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挥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的优势,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同时靠加工增值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来扶持生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三、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畜禽种类生态化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肉鸡发展较好,生猪发展稍差的现状。目前我市年出栏3200万只肉鸡,基本上实现了肉鸡网上饲养、粪便堆积发酵,但生猪养殖场目前仅有37.5%采用自然养猪法饲养,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需加快步伐。

(二)特色养殖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物品种的养殖,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和圣渤海马场、新港水貂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产业,但未能根据丘陵地形发展起现代、生态的特设养殖业,我市原有的梅山猪、糁糠鸡等土著品种未能实现规模化养殖,没建立起品牌效应。

(三)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还有很大差距。表面上看,目前实行的粪便堆积发酵、粪便还田等处理方式让畜禽粪便都派上了用场,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畜牧业,未能在实际上实现种养综合配套,很少形成循环链条,不是程序化工艺,离高效、无污染、生态平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沼气产业尚未起到应有的生态效应。沼气的普及面虽然较广,但与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不相匹配,大多只能服务农民生活,而不能服务畜牧业发展。特别是部分小规模的沼气池,产气夏多冬少,只能夏排冬停,造成了二次污染。

(五)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市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六)畜牧业用地的压力较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今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也提到了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土地流转、征用、租用难度加大,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村非常困难。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在产出水平上要明显高于自然畜牧业,在畜禽排泄物利用上明显优于工厂化畜牧业。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政策引导,优化布局。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关键是要衔接好四个方面:

1、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养殖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养殖场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3、要与标准农田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标准农田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对一些地力水平比较差的农田,要有计划地在农田渠系上游划出一些畜禽养殖用地,为农牧结合打下基础。

4、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依托法规,搞好规划。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立足长远,对全市畜牧业进行重新规划。

1、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2、推行备案管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经备案的养殖场、养殖小区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小的零散养殖业不能备案,无法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其要么上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

(四)科学配套,发展三沼。在畜牧业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沼气池是其中的关键,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

1、引导农民自行投入建设或组建农民合作社合股建设沼气设施。走“一村建一中型沼气池”或联户型沼气池,方便维护与管理。为使沼气能科学地发展,增强后劲,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创新支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

2、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沼气综合开发项目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通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所产的沼气用于并网发电、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液还田,可以加快实现生态畜牧业的进度。目前,民和牧业的沼气发电项目可以完全消化其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其余规模场、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仍有大量产能,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尽早让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以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

(五)扶持龙头,带动农户。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禽畜养殖零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德江县 畜牧业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80-01

近年来,在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全县生态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县生态畜牧业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看,还存在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一、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县年末存栏猪22.6万头、牛8.7万头、山羊29.13万只、家禽58.4万羽;出栏肉猪23.81万头、肉牛2.7万头、肉羊25.55万只、家禽71.13万羽;肉类总产量2.97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禽蛋产量0.42万吨,蜂产品产量115吨,畜牧渔业产值7.75亿元。

全县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场7个,特种野猪养殖场2个,有羊改良点308个,猪改点172个,牛改点18个,村级兽医室116个。有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畜牧养殖、加工企业1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地级龙头企业4个),有畜牧兽医技术员22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140人)。

全县有天然草地58.1万亩,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41.8万亩,可放牧林地78.21万亩。

二、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从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县生态畜牧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畜牧业生产效益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畜产品总量小。全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少,规模不大,畜牧业90%以上产值来源于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其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学饲养观念淡薄,传统的饲养方式根深帝固,畜牧兽医科技实用技术的普及率低,造成畜禽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饲草、饲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主要由于配套养畜资金缺乏导致草畜不配套,草地载畜量低,对已建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了保护林苗木,林业部门采取禁牧,使部分优质的天然草地、灌木丛草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三是动物疫病防治难度大。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禽流通、交易、引种频繁,造成畜禽的一些老病(如炭疽、猪瘟、W病)未除,而新病(猪蓝耳病、猪副红细胞体病)不断发生,给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是畜产品市场不稳定。由于畜产品市场不稳定,养殖户又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造成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市场价格不稳定,挫伤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在生产上,虽然有一些养殖公司,也只能说是其自身发展较好,带动广大农户养殖并走致富之路的还为数不多;亿源畜产品加工厂也未实现满负荷生产,其他的牛肉干加厂、皮蛋加工厂规模不大。

六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强。由于受本县经济条件的影响,加之养殖风险相对较大,广大农户自身缺乏资金投入,金融部门对养殖贷款的程序繁琐,以致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支持。

七是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明确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粮食单产低,饲料用粮生产不足,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还不高,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牛、羊肉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因此,我县生态畜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应坚持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是搞好畜禽养殖区域规划,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体现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生猪、家禽生产应以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较高的青龙镇、煎茶镇、枫香溪镇为重点,包括三个镇周边的钱家、龙泉、堰塘、合兴、复兴、潮砥、长堡七个乡镇为生猪、家禽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猪、家禽产业带。牛、羊草食家畜的生产应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海拔相对较高,耕地面积少,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低的泉口乡,楠杆乡、沙溪乡为重点,包括三个乡周边的高山、长丰、荆角、稳坪和乌江流域的桶井、共和七个乡镇为牛、羊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带。在青龙镇城郊可考虑奶牛饲养及家禽的规模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引进一些优良畜禽品种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提高地方畜禽品种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切实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在猪改方面,引进国外优良的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瘦肉型猪品种开展杂交改良,提高本地猪的瘦肉率。牛改方面继续推广应用冻精输配技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本地牛的生产能力,黄牛选用西门塔尔、宰地红、黑白花冻精,水牛选用摩拉冻精。山羊改良要搞好贵州白山羊的品种选育,提高本地山羊品种的体质,产羔率、存活率、出栏率。

四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兽医防疫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治制度,转变防疫方式,把畜禽防疫从每年春、秋两防为主逐步转变为常年防疫,月月补针。切实加强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人员的疫病防治水平。

四、继续抓好家禽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建设工作

按照“建小区、抓大户、带农户”的工作思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户素质,切实提高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大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疫病防治能力。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努力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五、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工作

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的岩溶地区草地治理项目、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在我县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提高载畜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红、白三叶草、高丹草、皇竹草、牛鞭草等优质牧草。

六、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蔬林草地、灌木丛草地和萆山草坡加以保护、利用和建设,摒弃传统的“养羊毁林”,草食家畜的发展是以牺牲草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看法,要本着“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处理好养殖业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采取封幼林、用成林的方式处理林牧之间的矛盾。防止草地过牧,坚持季节放牧,划区轮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防止生态恶化,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大力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目前我县畜产品以活畜销售为主,受市场制约大。畜产品加工落后不但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高附加值税收的畜产品。要使畜牧业走上市场化、商品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就必须培育、壮大一批集产、加、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