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搭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框架模型,引导学生勾画物理学科的基本蓝图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这些章节开始,学生被引进了物理的殿堂,他们站在这些奇妙但是又无所不在的自然现象面前,除了惊叹以外,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构造出由物理符号和元素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这些能够引起视觉、听觉的现象背后的故事时,孩子便有了揭开魔术秘密的兴奋与快乐。这是引导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把这些章节安排在八年级上的原因——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学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随后,到了八年级下,一些较为抽象,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课本中:力、压强、运动。而且课本不仅仅强调这些概念本身,而更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从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压强和浮力,再到力与运动,物理学习不再是单纯地罗列应该被认知的元素和现象,而是强调这些元素的关系和现象发生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第七章的从粒子到宇宙则是在科学唯物辩证法下对物质本质的追问。从九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行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功、电、能、电磁等等。这就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弄清章节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对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了解却又不能同时自由地联想这些知识点和别的章节的关系的话,他也很难准确把握我们想要传授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树立整个学科的系统、搭建知识的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第一步
笔者发现,虽然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会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有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性的提问:
学生会对听课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课后不会做的习题,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问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回答和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知识点盲区,并培养其诚实自主的钻研习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提问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所着力引导的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对科研和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因而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题目和知识点的提问。
2.思路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后,可以做到不针对题目本身进行提问,并且为了能够举一反三,建议知识点的联系,会对不会做的习题,做出这样的提问,“这句话隐含的知识点内容有哪些”,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无从下手,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肯定,当然老师也要不遗余力的倾尽自己解题的经验和对知识点背后关联的深入理解,这时候学生对于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便有了可参考的思路,或者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后,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更多的融入自己对实验、对解决思路的反思。这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题目了。这种问题就已经初步符合了课改对学生提问探究素质的新要求。试想,如果听课时,学生不进行完全投入的积极思考,不设身处地地作为一个实验探究的当事人,评估者,他是不会想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的。毕竟,大多数的学生目前还处在被动地接收、消化老师传达的信息,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现阶段的知识经验水平,来做主动地参与思考。
4.自主性的提问:
有极少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的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创新已成为他们的跳板,这些学生毫无疑问的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
由以上几种情况,笔者总结出引导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几种方法:对课本中“基本概念”提问、对解题过程中所选用“公式”的提问、从“公式”出发的对实验设计的提问、对“实验”设计合理性的提问、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提问、对“物理前沿”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物理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质疑、对“知识的联系、各学科交叉”的提问等等。
三、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将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在笔者看来物理学科是最能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学科。它常以数学为书写符号,却表达了更加丰富的科学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学思维系统的精髓,因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科背后蕴含丰富而实用的科学方法论渗透给学生。这样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持续地从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中收益,并感到科学和自然学习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 天人合一 ;美在自然;自然美之大美;自然美之生命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周易·易传》就提出:“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这是古人在和自然的相处中,以及在对自然的感悟中所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境界。这一思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由古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中国的最主要的哲学流派儒、道、释都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论述,并且都认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相互亲和的关系中,把人的情感与精神,人的理想与追求,同自然的精气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把自然的物质属性升华到了具有情感和精神的自然,使得自然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自然美除了自身的美感之外,更多地赋予了自然以人格之美,比如崇高、伟大等美感形式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体现的载体。这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状态。通过这一状态,人的情感和精神与自然之生命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系统。这种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绘画领域,创造了很多绘画方面的美学思想,自然美也成为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重要的美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然美
天人合一思想侧重于表达自然与人的融合,尤其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融合,这种物我的融合,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周易》是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变化和人类自身生活相互关系的一部理论着作,而“天人合一思想”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周易·系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这是人在参悟天地运行后所形成的一种合一的境界。周易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得到认可,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老子也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论观点做了阐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说自然中有四大,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3]老子在这里把人作为自然四大之一,把人同自然连为一体。在这个相互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个脉络,那就是人法地,法天,法道,到最终的法自然,那么自然也就是人所追求和效法的最高的标准。这种理念表现在美学上,那就是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宗白华1921年就指出,生命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也是一切美的源头。自然美所蕴含的生命内蕴,成就了自然美的美学价值和自身定位,自然美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美的最高的标准,也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人们在艺术追求上的最高的标准。
二、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现,从来没有离开过自然
从原始社会的岩穴壁画,到对工具美的创造,再到生活中对工艺美的表达,始终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在书法和绘画成为主要的绘画艺术形式的时候,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需要在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去寻找。其实不光是美学,中国的政治、思想、生活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就连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都是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统一的。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绘画美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烙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美也就成为了必然。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自然论观点和美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历来为画家和理论家所重视。这主要在于道家把人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老子将自然放在一个最高的位置,自然涵盖了人、地、天和道,这也是对自然的一个定位。而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就是顺应自然,或者说是合乎自然。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效法于自然,也因此,自然美成为美的最高追求,“美在自然”也成为画家们的自觉的追求。在道家的思想里,自然除了上述说的自然界之外,还包括自然的状态,即道家所认为的自然无为的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思,这也是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老子崇尚这种自然观,老子反对伪美,即矫揉造作的美,他推崇朴素纯真的美。《道德经》里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是一种大美的标准,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就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那就是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比如自然界的音乐,那可是最好的音乐了,可是有时你身在其中的时候,又可以听而不见,这时声音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与此哲学思想相对应,也产生了关于自然美方面的相关理论。比如,人们讲美的创造要妙造自然,浑然天成,这是对自然美的基本要求。唐代的张彦远把自然列为绘画作品的上品,自然之下依次为神、妙、能、谨细。《历代名画记》中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5]这些都是古人在与大自然的相互交融和感知中经过不断地提炼和升华所得到的自然之美,历来为文人和艺术家所重视,形成了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体系。
庄子顺承了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为大,自然美也就是大美,最高的美。庄子认为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创造出天地之间的大美,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6]这里提出了大美的问题,那何为大美?根据庄子的思想来看,这里的大美也就是指的自然之美,或者说大自然的朴素的本真的美。这种美显示着自然的纯真与朴素的特点,是美的本源,美的极致,也是对美的最高的追求。庄子在《山木》篇还提出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7]的美的观念,就是通过雕琢去掉表面的华饰,回归到朴实无华的自然的本真的美。庄子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8]庄子把自然朴素之美看成是最本真的美,是一种内美,一种理想的美,任何形式的美都无法和它比拟。这里的大美可以和张彦远的“谨细”的标准相对比,谨细的美为绘画作品的末端,自然美才是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平常所说的绘画要大气,包括雄浑大气,要以小见大,画面要雅致,并且要有大雅之致,才能体现出绘画的大的气势和大的境界,大的意境。中国后来的大写意绘画,强调作品的精、气、神,强调抒发大的情怀,这也是对自然本质的内在追求,是追求自然美的重要的方面。有时绘画讲求大巧,力避小巧,小巧到谨细则为病态,而大巧才是美的,如同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就是一种不加雕饰的朴素的美。
三、自然美是一个生命美学系统
在美学的领域,自然美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自然美是一种生命美学,并且同自然一样,它也是一个完善的生命美学系统。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不断地为自然美注入新的活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这也是自然美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绘画中生命的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来自于自然,浸润在人的心灵,是在人对自然的感应中所赋予的情感生命,是自然美依托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下所形成的人和自然相互交融的美学理论。现实中,自然又是纷繁和复杂的,在自然美描述中,人们往往关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感往往比较直观,很容易为人们所感受到。那么在自然中的没有生命感或者是缺少生命感的自然物象那里,人们又如何体现它们的生命感呢?首先,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是简单地结合,而是全方位地融合,尤其是心灵的融合和精神的融合。这种融合在绘画领域体现得也很明确,比如自然中没有生命的枯藤,艺术上称为“万岁枯藤”的实例来说,万岁枯藤即使是枯死了,也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用笔上的趣味性而备受画家喜欢。枯藤虽然是没有生命的物象,但是中国的画家们由于深受自然美的影响,所以在表现时就运用“移情”的方法,把枯藤的历史沧桑感和饱经生活洗礼的生命感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获得了艺术性的再生。在运用笔墨表现的时候,将润泽的富有生命之感的表现技巧运用到对枯藤的表现当中,使枯藤如同沐浴在春风当中,赋予它以春的生命之感。
这里充分展示了中国美学的博大与精深,其中也蕴含着中国绘画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那就是“移情说”。另一方面,画家们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找到了表现自然美的方法,当表达秋风冷冽,万木枯槁的景致时,在笔墨的表达上,一定会在枯笔焦墨中润含春雨之感,使之具有生的气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表达要求,其核心的思想是要体现出生命之内涵,呈现生命意味的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绘画美学,是中国绘画美学的哲学来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一个自然的系统,也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生命状态。在天人合一思想里,自然美作为一种生命美学,它是一个有着生命力的活的循环系统,意即自然美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总而言之,自然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内涵也很丰富,自然美也和很多的美学理论相联系,或者说中国美学的很多理论,归根结底都最终回归到自然美这一范畴里来,而其最终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自然美的文化基础或者说是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也只有天人合一思想里的自然美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才具有深远的美学上的影响力,也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自然美及其相关的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鹏昆中国画天人合-“思想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
[2]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26.
[3]老子.道德经的智慧[M]丹明子编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85.
[4]老子道德经的智慧[M]丹明子编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85.
[5]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78.
[6]陆永品庄子通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30.
关键词:中职;办学理念
一、中职教育办学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凝聚汇集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举全校之力”的结晶,是这一所学校全部文化的积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一切,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一切。河源理工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办学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指导原则,于2009年1月(学校2009年9月正式创办开学)派出6个调研小组分赴河源市五县一区的各个工业园的企业及珠三角的大型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采用与企业行业骨干座谈,访谈企业老总和员工、深入生产一线等方式,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掌握一线技术人才的特点。一个月下来,走访了100多家用人单位,十几种行业,访谈了30多位老总,召开80多场座谈会。几乎有较为一致的观点,良好品质的形成要有一个较为艰难的持久过程,而技能的形成相对容易;一个人的品质比技能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现行企业体系中。目前许多企业推崇《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恰好证明这一点。学校在汇聚企业行业的意见基础上征求全校师生意见(新建理工学校与原市工业学校迁建合二为一),9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品质比技能更为重要。居于此,学校提出了“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不仅专业而且敬业的中等实用型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劳威尔认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二、中职教育办学理念是中职学校的灵魂,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指明灯
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的管理之道,教学之法。我校办学理念就是由学校第一任校长在集中所有师生及社会的智慧而提炼出来的,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河源理工学校在“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统帅下,明确了办学目标――成为河源市中职教育的龙头学校,辐射带动县区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中职教育的一个品牌。明确了办学定位――立足于河源市五县一区,服务于河源市一区六园,为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更加敬业。明确了育人思路――以生为本,关爱、宽容学生,理性对待学生的不足,搭建舞台,树立自信,培养阳光品质。明确了教学之道――锐意改革,技能为重,着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技能 “够用、实用、能用”。
在“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指导下,学校形成了“教师敬业爱岗,学生文明上进”的良好氛围,整个校园求真求善求美、尽真尽善尽美,教育工作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追求卓越走向辉煌。
三、办学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一)“126”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得以践行。
“126”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提出来的。“126”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一年级安排为期“1”周见习活动,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强化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规划建设。二年级安排为期“2”个月的生产实习工作,主要体会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劳动价值,品味工作快乐。这个环节不强求专业对接,使学生能够区别学校与车间的不同,感受学生与员工身份的差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平台;三年级安排学生为期“6”个月顶岗实习工作,主要通过顶岗实习检验和巩固学校形成的品质和技能,为正式走向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对参加了“2”的社会实习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跟踪和调查,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成功的。实习回来的学生,纪律性、责任感、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安全意识等普遍有了明显的变化。
(二)“三自教育”让学生更加自信从容。
学校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三自教育”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自治”,突出“以生为本”。搭建了一个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的德育活动平台,构筑了一个学生自我参与和激励相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自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三守一扬”:守时、守规、守信、扬长。这些具体指标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守时方面,就有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出操和就餐,依时参加集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基本要求。 “三自”教育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在情感上,促进了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感悟和自我调整;在行为上,促进学生养成了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
(三)校园文化尽情释放青春,培养阳光品质。
学校成立各类社团组织,有青年志愿者、合唱团、跆拳道、礼仪队等30多个群众性社团组织。搭建“元旦(五四)文艺晚会”、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才艺展示平台,并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校园文化特色。理工人已经铸就一种品质: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理工人参加的活动,就会有送给理工人的热烈掌声。校礼仪队成员殷静获得世界休闲小姐――河源赛区“最佳风采奖”。街舞社获河源市青少年街舞大赛一等奖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团”。龙舟队参加香港苗圃慈善杯龙舟赛勇夺冠军。
(四)以生为本创教法,确保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改革。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增设了《社会与人文》《说话与写字》《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确保学生敬业。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仿真软件、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专业。根据“实用、够用、领会”的原则,对现行统编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增、删、调、整”,自编校本教材有《汽车维修基础》等共40种,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掌握得实。
(五)科学评价,注重过程,培养工作态度。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如何实践这一理念,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驶入正轨呢?笔者就多年从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感受,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操作作如下理解,与教学一线的语文同仁一起探究。
一、自主――要求执教教师给学生动手的机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语文课文的教学都有识字积词的要求,不少教师图省事,都
喜欢在课前,把各课的生字及注音和词语释义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下来。殊不知教师的这种勤奋工作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因为每篇课文、每个学生所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是不一样的,操作时我们应该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查阅工具书,然后在班上讨论交流。在课内养成了动手的习惯,课外才会主动学习。
语文课中只听到教师滔滔不绝的声音是最可悲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学会动口。学生的动口表现在两个方面:(1)朗读;(2)质疑和讨论。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感悟会逐渐加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辟道出了多读的益处。语文课中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在我们看来,学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把一个问题看成100%的话,那么,学生能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则是说明他在学会学习上就取得了70%的成绩。这是因为,在这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他只有用心用脑去思考、去探究,才会有所发现。
二、合作――引导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与同学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行家的合作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中的互补提高。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课时,学生就围绕“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按什么排序,为什么前两个事例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些学生认为:三个事例按生命的价值由小到大排列,虽然小虫子、香瓜子的生命价值小,但它们的生之欲望和强大的生命力,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另一些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作者是按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排列的,三个事例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生命的短暂,应该珍惜生命,表达了作者要好好使用生命的感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三个事例是按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排列的,小昆虫都如此珍惜生命,何况人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的思想等。学生都持之有故,据理力争,在争论中逐步明确了感受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严肃对待人生的道理。学习中的合作有下列三种形式,要正确认识合作意义,协调好合作问题:(1)学生与教师的合作。(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3)学生与家长及行家的合作。
三、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查找资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文教学中的学问十分高深,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现象都是探究学习的对象。词语、句子的揣摩,情感,意境的挖掘值得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家的人格是最大的探究课题,社会、自然、人生是更大的探究课题。而且,探究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发现了问题,并不是要求教师去解答,而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门径,力争实现学生的自我解决。学会动手查找资料,学会分析研究,这样学生将终身受益。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风筝》一课中,学生就针对文中的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在看到北京冬季的天空中有风筝浮动时,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疑和悲哀”?(2)文中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3)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应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慰轻松反而觉得“沉重”?此前,学生为辩论准备了大量丰富的资料,独立自主地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在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上,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的确,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科学设计并且指导学生细心品味问题,对发展学生的见识力必将带来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过程控制 核电安全 核电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15-02
在以往的核电管理中,主要采取群体监督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于常见安全隐患尚具有排查作用,但对于意外事故以及核电生产的长期安全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安全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过程控制理念,此理念强调对核电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不再单一地强调员工的执行,而是通过积极的培训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的作用,增加管理者的安全知识水平,在安全生产和管理条例的制定上,提倡先进的管理手段,吸收先进的管理意见。重点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而不是被动地处理。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全过程控制,制定更加合理的企业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核电生产的安全性,促进其标准化。这对核电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必然的手段。核电企业工作基本可以分为计划、设置、检查、总结和评比改进几个阶段。笔者对过程管理的具体渗透过程分析如下。
1 过程管理应用核电安全管理计划阶段
首先,过程控制是一系统的体系工作,是企业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企业过程管理应用在大型核电厂管理中较为明显,但相关流程以及过程管理体系尚未全部完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一过程,主要应关注其各个阶段的过程管理控制。其首要问题就是做好相应的管理计划。
(1)在计划阶段,企业首先要明确核电企业投入生产的目标,并且要对核电企业投入运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执行标准和安全投入计划。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合同施工是核电生产施工的主要保证,承包商独立存在,这与核电企业安全生产法相适应,并且有利于施工过程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城建单位将安全投入与产出列入其中,使得安全规划成为一种趋势与可能。核电项目具有复杂性,安全投入计划应包括安全设计、安全管理与教育资金的准备以及安全设施成本的计算,另外还要将验收费用以及控制过程中其它的支出成本算在内。过程控制的优势就在于将成本计划管理任务下发到各个部门,并由上级管理者进行统筹管理。对于核电厂这一复杂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来说,实现整体解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过程控制就成为一种简单且高效的管理方法。计划阶段,要发挥业主的重要作用,结合施工过程对施工中的流程以及资金进行正确的调节与分配,同时配合业主要求,每两个月进行统计分析,编制月计划和年计划,为安全管理打好基础。
(2)要做到安全文明施工策划。安全文明施工计划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要求核电企业人手一册,能够熟悉核电施工的全部流程,并且在该文明施工策划中,要将核电安全管理进行细化,使安全施工得到进一步保障。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策划要基于对核电施工的具体了解基础上构建,要具有实效性。计划方案实施时,由安保部门严格审核,组织内部讨论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要求,指出安全控制中的重点,保证安全设施与施工同时设计。
2 过程控制理念应用于核电厂设置阶段
设置阶段,主要是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同时要推行样板化建设,实现核电生产的安全文明施工过程。设置阶段是一个工厂的核心阶段。在土建施工初期,核电安全施工管理的核心为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施工用电、大型机械施工、文明施工的管理。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施工用电、安全用品等以上几个方面的样板。下发通知后,确定样板建设时间与范围,明确建设责任制的奖励水平,一边确保样板建设,一边确定样板建设范围,一遍完成施工。注重员工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在施工过程中,要扩大授奖范围,是否授奖要从员工的工作表现角度出发,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正确作业培训,全力打造一个安全文明且符合标准的施工样板。经过评比后获得全新的样板,带动施工项目安全进行。
3 过程控制理念应用于核电安全检查阶段
安全检查主要是针对施工监督,制定企业专门的安全专项检查小组,并且要确保安全管理的核心技术力量。其核心内容就是确保安全计划的全面实施,通过核电安全检查过程控制理念,降低安全隐患,并且要求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施工需求变化,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改进,切实将安全检查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要注重内部内务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四个凡是”的基本手段对核查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核查。使各类方案、交底、施工等形成闭环,构建更加完善的HSE体系内审,对于在体系执行有偏差或存在问题的项目和细节,要及时出示相关报告,要求其进行整改,维持核电安全生产的持续进行。
4 过程控制理念应用于总结改进阶段
合理的施工离不开好的总结与改进,要求施工企业根据施工时间进行安全检查分析,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施工模式分析,包括安全检查分析、现场安全状态分析和问题责任分析等。在安全检查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将问题的检查次数作为安全报告评估的基本手段,这样可以确保其检查效果。另外,还要进行问题的对比分析,包括责任认定、问题的类型分析,将施工问题合理地分为几个部分,并采取对应问题责任分析,利用柱状图,将事故单位和施工问题列举出来,便于解决。在问题类别上,要明确施工违章制度的规定,将重点违章问题列举出来,分析发生原因并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最后,在评比阶段中注重建立互评机制。在很多核电企业中,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得到了重视,但由于评比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得到的重视不多。为此,过程管理控制理念强调“互评互考”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并且实现考核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制定技术员、施工员考核办法,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改进。具体改进办法为通过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征集和分析,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管理程序,通过集体讨论和技术改进的方式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将过程控制理念的核心思想有效应用于核电施工中,始终坚持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
5 结语
核电安全管理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核电企业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程控制理念已经成为核电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过程控制理念强调全程管理和细节管理,通过过程管理,使项目生产的安全形式更加平稳,施工人员的主观安全意识提高。另外,还使核电企业生产列入到安全管理的科学轨道上来,确保现场施工安全,使企业施工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当然,对于我国核电安全生产来说,过程控制理念虽已渗透,但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对核电企业生产中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施工实践指导理念。将施工人员作为企业的管理和施工核心,发挥个体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对施工过程进行改进与完善,笔者根据其自身核电厂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过程控制理念进行分析,使核电安全生产多了一份保证。希望广大核电站工作者能够积极努力,探索出更合理的核电安全施工管理策略,确保我国核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核电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明凯.浅析过程控制理念在核电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