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但是在“重发展,轻环保”的发展思路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不少地方的农村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时期新农村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保护农民健康、打造适宜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作为后盾,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长远,更不利于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来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在一些地区发生的群体事件中,大多与一些大型污染化工项目的落地有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几乎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与生活水平方面,在生态环境上同样也是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了改革城乡二元分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1)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不断加剧。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呈现出了几何式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因此造成了农村的生活污染为题日益严重,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还会产生有害气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甚至是造成城市空气、水体的污染。
(2)农村农业生产污染问题严重。在农村的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普遍存在着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施用频率较高的问题,这些化学物质造成了农村土壤、水体以及空气的污染,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将有害物质传递迁移至人体,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的影响十分严重。此外,在规模化的养殖业中,对于排放物管理不当、药物使用不当,同样也造成了水体以及土壤的污染。
(3)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突出。当前农村的经济结构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业种植生产,污染型产业快速向农村转移,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然而由于乡镇企业的规模小、技术落后,大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型的企业,而且微小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很容易造成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4)农村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的开垦种植以及乱砍滥伐,造成了农村的植被退化严重,水土保持的形式异常严峻,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3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策略研究
(1)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强化对于环保工作的宣传,让农村群众全面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尤其是对居民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积极的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其次,应该不断地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应当建立完善的垃圾填埋场或者是分类收集处理设施,对农村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的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的问题。
(2)构建节能环保型的新型农村工业体系。在农村工业体系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污染型的企业应该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污染排放,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其次,应该大力引进推动各种高科技、新能源、生物等节能环保型的企业发展,通过高效资源利用与严格控制企业污染问题,形成农村发展的绿色GDP,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种植生产、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在生态型农业的建设上,应该以当前我国普遍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为载体,大力的推进降解农药残留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污染防控工程等生态环保建设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加大生物农药、生物防治、有机肥料、配方施肥等绿色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由于化学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壤水体污染问题。此外,对于规模化的养殖产业,应该积极地推行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将养殖业、林果种植与作物种植有机结合,减少粪便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4)强化对于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农村的生态系统,应该以控制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并重,尤其是做好农村天然植被的保护,严格控制农村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河沟池塘等水体的生态功能,确保农村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其次,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加大治理力度,对于农村的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因素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
(5)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问题,控制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必须依靠全面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重点针对农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态保护、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排污单位污染治理等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环保指导、群众主体、部门参与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不断的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
(6)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关键还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地方政府等农村生态建设主管部门应该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做好试点示范、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通过科技创新以及生态环保技术,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4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确保农民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新农村的生态建设上,应该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防范措施,并通过完善农村环保长效机制建设,改革地方环保模式等手段,不断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兰波涛.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2(12).
[2]陈叶兰.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
[3]费广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功能[J].农村经济,2012(02).
[4]林涛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5).
【关键词】园林城市;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在我国各城市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建设的付诸行动,其核心都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创建园林城市是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使城市景观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是由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建筑景观设计,做好在平面规划基础上的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即可,尤其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则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
我们都知道,园林设计最重要的造园原则是“源于自然,师法自然”,无论是水景、山石景、建筑景还是植物景营造,都离不开“自然”这两字。园林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并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建造园林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人在这里可以更好地接近自然。从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的植物和树木分隔空间,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正代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广阔的大自然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合作就要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因此,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要体现生物多样性。
首先保持和维护自然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挖掘和发挥原生态潜力,利用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异质性,构建多样的生态类型或创造全新的动植物环境,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芦苇等高草群落、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青少年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人工湖的建设中应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除了特殊地段外,道路绿化可以通过改变树种单一、排列整齐的群落结构,追求绿色空间的自然性,形成具有生态演替过程、层次分明的复层群落,增加绿色空间和营养空间的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公园或景区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地增加。为此,应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其次,保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虽然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种类多样,但在城市大街上可以见到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我们常常不顾本地实际的生态情况,过分注重于奇花异草,但人们新鲜感过后,还有多少可以称得上事奇花异草呢。因此植物种植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等知识,选取乡土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抗污染的植物材料进行种植,不能只考虑特色,而忽略其生长的条件。符合设计功能和特色的乡土植物,应强调植物的野生化,而不是园艺化,强调包括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可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危害,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景观效果,及时提高绿化覆盖率等的能力。
城市中绿地的水系,建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在公园的丛林边缘,应以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
在景观建设需引进新植物时,要经过专家论证,以免破坏当地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
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间结构,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结构合理,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并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地带性植被为特征,适地适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植,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城市绿地生态群落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统一体。生态城市需要的不再是独立的一块块草坪、一排排行道树、一个个公园、一片片农田。人类生活及方式在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将缩小,城市在“溶解”。绿色基质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渗透到城市各个机体之中。公园不再是公园,农田不再是农田,绿地不再是绿地,它们都将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份子,共同建一个完整的生境;它们的界限逐渐模糊;它们已经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每一部分都能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都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都能成为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庇护空间,都是弥漫在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都在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快城市的园林进程,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关键词] 长株潭地区;城市群建设;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Kuznets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说明人均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关联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倒U型曲线被证实可用于表述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生产产值与劳动力之间的比重,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等。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等人,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可能对美国本土环境的影响问题,首次使用42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研究分析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颗粒物等)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即初期环境质量的恶化程度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质量的恶化程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趋缓,1993年Panayotou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简称EKC)。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笔者在综合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长株潭城市群1990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反映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污染物浓度中三个主要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的相关数据,建立关系模型,深入分析其相互关系,并提出建议。
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及环境状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长株潭GDP总量达5509.04亿元,为2005年的1.74倍,前四年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0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总量由2005年的40.6%上到至42.2%,四年上升1.6个百分点。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96.58亿元,为2005年的1.97倍,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1%上升到2009年的49.7%。规模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前四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6%上升到2009年的31.1%。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1.56亿元,占全省的40.6%,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增长24.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2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54.8%,拉动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5个百分点。
长株潭三市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钢铁三大行业,占三市废水污染总量的73%。而长株潭三市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酸雨污染严重,属于我国重酸雨区,也是省内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27.4%、28%、27.2%。废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化工和有色冶炼行业,占三市废气污染物总量的88%。
三、计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提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因素,长株潭城市群实例选取人均GDP这个具体经济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侧面反映城市群建设水平),选取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总悬浮颗粒物三个具体的环境指标来反映环境质量的程度(或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
长株潭城市群实例研究采用二次多项式简化模型,其形式为:
其中Yt表示为t时刻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指标,xt表示为t时刻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水平,即人均GDP指标,β0表示常数项,β1和β2分别代表xt、x的待估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从此模型可以得到,由于各β组合形式的不同,对应有不同的曲线,具体的区别为:当β1>0,β2
根据1990年到2010年(因部分年份数据无法确定,从中抽取6至12年数据研究20年的发展趋势)长株潭城市群人均GDP及环境污染情况具体数据,并利用上述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求解结果如下:
由三组计量模型的曲线及其趋势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的演变轨迹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呈倒U型发展。就总的趋势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已处于经过了某个转折点,经济增长在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阶段。从曲线具体数据分析可知,2002年以前,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恶化呈上升驱势,这主要是由于此阶段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业化发展急剧提速,社会意识主流形态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导向——以生态环境换经济发展,特别是到了2002年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达到了峰值。自2002年以后,政府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自2006年以后,随着高新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绿色概念的普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四、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找准各市定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监管,实行环境污染问责制度。将环境生态保护作为市场运行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政策体系。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强化政府职责,形成生态环境准入制度,极力倡导绿色导向,形成社会舆论监督氛围。
[参 考 文 献]
[1]GROSSMAN G, KRUEGER 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Geneva: 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1991
[2]PANAYOTOU T. 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Geneva: Working Paper WP238,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conservancy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but it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can not be ignored.Therefore, we should correctly know th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explore relevant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duce the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river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order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countermeasure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发电、防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工、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 国水利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机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水利建设为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看待,既要承认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还要承认水利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1 我国水生态环境现况
水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直 接影响。水生态系统在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进步,逐步成为由以水为核心的天然因素和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因素所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 因素,还包括着人类历史发展进步所形成的各类建筑等人工因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当水生态系统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时, 才能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历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建设数量的增多,已经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生 态环境的平衡模式。而新旧水生态环境间平衡性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大的改变,一味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势必会受到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对目前水利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建设。决策, 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能够根据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及时对建设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环境友好型水利设施的建设[1]。
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况
目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和再生速度的缓慢,使得我国在当前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得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并愈发凸显,因此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下,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范围开 始向着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施工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以期实现当前对水资源的不断全面开发和利用,解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利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短缺等问题。相应的,在不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严重,反而加剧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资源环 境中,就需要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提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利用率,以便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在实现水 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利用[2]。
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 建设发展已经在蓄洪、水力发电、农业灌溉、航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促进我国水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部分都是在基于自然河道 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对河流周边长期演化而来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河流沿线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之所带来的就是对陆生生态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相关环境的较大负面 影响。 环境的破坏。
3.1 水利建设对陆生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往往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平原、草地、农田等自然植被土地进行征用或破坏, 大范围的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导致河流堤岸的坍塌等问题,而大型水库的修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时或诱发地震等严重地质灾害。同时对于植被的大范围破坏,对水利建设范围内的生物栖 息地物种群居的数量造成下降,并迫使大批物种不得已迁徙。第二,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不仅需要对划分永久占地,还需要进行施工时临时用地的划分,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机械或建筑材料的运输 ,以及各类相关施工活动的展开,都会对范围内的土地植被造成大范围的破坏。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移民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毁林开荒等相关项目,都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植被破坏程度,从而造成该地区严 重的水土流失,或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严重的滑坡、坍塌等事故,影响当地的水源质量。还存在因水利工程的拦河堤坝的建设,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降低当地的土地利用率。第三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都使得水利工程周边地区陆生动物生存范围不断被缩小,继而引发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另外,水利工程中水资源大面积拦蓄工程的 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大气湿度的变化,导致原有的陆上动物失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生物的大批迁徙,最终影响该地的生态平衡稳定。
3.2 水利建设对水生生态所造 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河流的自然形态改变,造成部分河道原有的水流及水位下降,继而造成河道上游和下游的水温及泥沙含量变化,继而引发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导 致该地区地质及气候环境的变化。
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等,经常出现不经过滤处理或降解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况,造成该流域水质的污染。而 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经常需要将该河道流域内的水流进行拦截,致使该河道区域内的局部水流流速变慢,导致该地区大气循环速率及水质自净速率下降,进而易发该地区中重金属含量的超标和污染 。
第二,天然河道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在周边地区及水域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都是直接建立在天然河道上,以便对水域水量进行有效拦截,这就使得河 道沿线及水域内原生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设除了会对天然河道造成上述影响,还会对河道内的水质水温产生影响,特别是进行水库水利工程的 建设时。由于水库内水域具有面积较大、水质流通速率较慢且水体较大的特点,使得水库内水域面积受太阳辐射的聚热作用较强,水温会逐步升高,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对河道下游的鱼类繁殖 影响较大,或致使其产卵期的推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水域隔断,导致部分洄游繁殖性鱼类的生长繁殖环节被阻断。最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在河道内的直接排放都会造 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造成水生物生长
第四,水库、水力发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该河段的水域面积的增大,直接导致水面蒸发量的加大,促进大气循环中的水汽含量, 增加降水天气现象,从而对该地的气候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3]。
4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环境方面,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的发展都有着显著地影响。因此,人类在对水利资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间接的受到改造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
4.1 建立相关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关施工设计组应事先根据 水利工程修建地的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修建的利弊权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尽可能的将水利施工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对于水利施工所造成的水利移民项目,需 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使水利移民也能够享受到水利设施建设后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效益。在施工期间,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强调和宣传,保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建 设完成后,要尽快对建设期间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2 将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各个方面
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需要把生态保护意识落 实到生态建设中的各个方面中去,以生态和谐的理念做指导,保护动植物原有的栖息条件不受污染和破坏,降低建设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概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后续环境影响监察和 反馈模式,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环境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便于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4.3 采用环保建设材料和新兴环保建设技术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并对原有的技术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作为借鉴,根据我国具体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改造,创造出适合我 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建设方案,进行合理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环保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污染[4]。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所产 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生态和谐的水源生态系统的建立。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及时对周边环 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解决,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 41.
[2]张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08):185-186.
>>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探讨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法归纳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测试 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 生态环境绩效考核研究 媒体共融中的联盟化生态环境 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信息整合研究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教师教学资源分享SNS模式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乡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8-11页。
[4]刘凤娟:《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探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91-94页。
[5]肖钠:《教育信息生态化分析及其构建研究》,《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6期,第4-6页,第14页。
[6]赵晓翠:《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
[7]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8期,第13-19页。
[8]陈海洋:《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生态失衡》,《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10期,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