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5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64-04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
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5亿,这些人员的子女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 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当前看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他们的监护模式大多属于只管养、不管教的模式,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② 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关爱和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两千多万“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儿童不仅不会有美好灿烂的童年,而且一旦他们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甚至问题公民,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民工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他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外出打工。大多数父母在赚钱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将孩子带到城市学校就学。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教育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就当前来说,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换句话说,教育公平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可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缓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父母监护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留守儿童”较早地学会独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处在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高,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儿童;另一类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儿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后一类情况的“留守儿童”占大多数。③ 并且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入学率低、学习时间少,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
1.在校率低且留级率高
从统计数字看,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约在96%以上,表明“留守儿童”基本都能接受小学教育。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④ 由于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客观上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理由和机会。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从城里的打工子弟学校返回家乡学校读书,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不好,所以“留守儿童”的留级比例不断增加。
2.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65%的“留守儿童”不得不到外村学校上学,⑤ 上学路途相对来说比较远,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未成年人缺乏防范能力,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等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以及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相反却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是只管养、不管教,监护人通常只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很少注意对孩子们的监管、约束和引导。因此,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学校全力以赴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修养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和老师在关注知识的时候,往往淡化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极易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⑥
5.厌学且学习成绩差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不佳。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作业的情况。
6.“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 ⑦
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管理。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耐心,常用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管理,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从而逃学、辍学。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对现行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确保“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父母加强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外,变革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是关键。
1.农村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学校是 “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中的关键一环,“留守儿童”应当引起当地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⑧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从上课到食宿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和管理并建立责任制,对管理人员采取激励和奖惩并重的措施。这样能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对于寄宿儿童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包括其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父母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等等。一方面方便学校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在进城务工父母大量返乡的时候,学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把档案记载的情况反馈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形成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有利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建立家长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缺。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学校负责对家长进行多方面培训,包括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等。建立家长与“留守儿童”定期交流制度,有利于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开导,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对于担任家长的教师可适当提高其待遇,并可考虑适当减轻教学任务。
2.建议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从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尤其要在政策上向“留守儿童”比例偏大的学校倾斜,这样能够使农村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制定地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支教,这种措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可以利用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面广的优势,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第三,清查学校周围的商业网点,包括网吧、书店、录象厅、小食品摊贩等,防止一切危害儿童的不道德行为发生。
3.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
变革社会管理制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而导致他们“留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为“留守儿童”进城提供制度保障实在是刻不容缓。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医疗保险、工伤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并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使他们有能力带子女进城读书。
第二,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性收费,监督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收费情况,对于仍然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的学校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改革人口管理政策,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并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务工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确保农民工子女随父母上学后,享受与务工地学生同样的待遇。
注释
①④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1、72页
②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经济论坛》,2007年9期,第131-132页
③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117-120页
⑤胡朝阳,张振乾:《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中国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第36-38页
⑥孙志飞,鹿存礼:《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0-71页
⑦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第14-16页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健康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工业化、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转移。由于农民工无法面对孩子跟他们进城后的一系列问题,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相应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慢慢地凸现出来,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存在的问题
1.生理方面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营养状况方面出现低体重和矮身体等现象。由于农村物质条件的限制,还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本身对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在贫穷偏远地区,也许温饱问题还是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些由祖父母代管的儿童,由于祖父母本身年迈体衰,他们沿袭祖辈的“自然喂养”的方式来抚养他们的孙辈,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和食物的选择,低体重和矮身体现象普遍。当然其中也有超体重的现象,这是由于不合理的无序饮食喂养和盲目加量喂养,使之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少所导致的。
其次,在卫生习惯方面,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生活条件和设施滞后,再者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卫生意识淡漠,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卫生要求不高,有些留守儿童出现不洗脸、手上有黑垢、长指甲、不梳头、不勤换洗衣服、长时间不洗澡等不良状况,这很难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由于监护人精力有限,疏于管理,缺乏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许多不安全事故如溺水死亡、烧烫伤、摔伤等在留守儿童中发生率较高。
2.心理方面
儿童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在外,监护人无暇或很难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细微变化,使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情感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性格内向、孤僻。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有情感依恋焦虑,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更多地是静静地观察周围的生活,很少与别人交流、沟通,包括祖父母和其他的监护人。由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内而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变得孤僻、内向、不合群。
2.2自卑心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本身就感到孤立,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则给予他们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做得更好不要辜负父母的辛勤劳动,他们也很努力却很难在同伴群体或他们的监护人中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3寂寞抑郁。留守儿童经常在取得成功或失败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宣泄他们的情感,他们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轻易地外露,长时间的积累使他们变得抑郁寡欢、寂寞无聊。有的留守儿童便把自己沉浸在电脑游戏、武打或言情小说中,从此便不能自拔。
2.4虚荣心强。留守儿童利用父母的补过心理。认为只要他们张口父母就会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便谎言学校收书费、补习费等向父母索钱,然后和同伴进行攀比消费、比出手大方、比牌子等。这种现象极大的促进留守儿童的虚荣心,不利用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5怨恨父母。有些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可以在他们父母跟前撒娇、玩闹,而他们却行影相吊,便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或觉得他们的父母无能,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幸福。
3.社会性发展方面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为儿童顺利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首先,在社会认知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为自我中心但同时又很自卑,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目前的事态紧密相连,而很少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在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方面很少积极地看待自己,很注重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外在评价。其次,在社会情绪方面,留守儿童在家里与监护人关系疏远,不愿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在学校里,对人冷淡、寡言少语、不愿交流、感情淡漠、意志薄弱、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再次,在同伴关系方面,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地冷漠和攻击性。留守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较弱,使他们在广泛地建立和维持友谊上面临很大的困难。最后,在社会行为方面,不安全依恋关系导致丧失人际交往的情感和信任基础,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留守儿童很少主动沟通、乐于助人、热情谦让、合作分享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特殊群体,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庞大,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1%,该人群健康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村问题的解决和全社会的发展,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档案,形成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制定得力的措施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要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此方面做更深的调查研究,把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列入解决的议程当中来,督促村委会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详细的个人信息档案如留守儿童姓名、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等具体信息,明确监护人的身份并审查其监护能力。并定期给他们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心理咨询、监护人教、养、护方面知识的培训,确保如果儿童一旦某方面有问题能及时联系到其父母并与其监护人妥善解决,不留任何空白。
其次,组建留守儿童朋辈学习活动小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相同的经历和境遇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明确的共性特征,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互相理解,情感上相互尉籍和支持,所以学校或村委会可以把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在课余、双休日、节假日组织起来,让他们一起学习,一块玩耍、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在小组的活动和交往中,留守儿童能分享到彼此的快乐,并一同面对问题和困难,相互支持,同想办法,共度难关。在活动中能积极有效的发展儿童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极大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再者,更新监护观念,强化监护意识。父母在外出之前,要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监护人来照管儿童,并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使监护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对儿童的监护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饱穿好,而要关注他们心理层面的需求,多与儿童交流、沟通。父母也要定期与监护人交流、互换信息,随时掌握孩子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其他方面。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最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宇纳,翟凤英.中国农村地区婴幼儿辅食添加状况[J].卫生研究,2001(5).
[2]李文军.中国101个较贫困县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J].卫生研究,1996(25).
关键词:城市化 留守儿童 问题解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有的进城经商,但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被滞留到了农村。他们缺乏监护人的监管与照料,在思想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在学习与行为上更是无人问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农村社会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国留守儿童现状
在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他们大部分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来抚养,有的被托付给朋友或者亲戚照顾,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根本无人照顾。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他们与亲人聚少离多缺乏亲情的温暖,亲人的抚慰;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他们有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无处倾泻,由于在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和学习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护管理的缺位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那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老一辈人在充当第一监护管理人的角色,少部分有亲戚、朋友来充当监护人的角色。儿童渴望亲情却无以言表,只能深深的压制在心里,父母之爱的缺失用其它的方式是难以弥补的,隔代的教育方式更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在他们而言已经成为奢求。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忽视孩子的教育,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与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性格和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学习兴趣低下,成绩较差
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保证了农村儿童上学,但是学习的效果如何,则要另当别论了。据了解,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平平,有少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甚至有的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校方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期间违反课堂纪律、不参加集体活动、撒谎逃学等现象不断出现,有的还存在抵触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纸空谈,在他们而言学习成绩没有实际意义。
(三)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随着中小学布局工作的调整,有的学校距离留守儿童家庭较远,学校又没有充足的寄宿条件,走读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父母在外地务工,老人年龄偏大,很少有人接送。一些低年级儿童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隐患。儿童上下学途中被拐卖、受侵害、遭意外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管,学生斗殴、沉迷网络,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难以有效遏制。
(四)道德缺失与价值观的扭曲
由于第一监护人正当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上难以获得满足,在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基本的道德教育难以灌输,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得不到有效控制。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偏离了社会主流,自私自利、以强凌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们身上隐现,有的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600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家庭教育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务工和经商的家长应该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打工致富的关系。亲情是一种难以模仿和取代的教育资源,家长要经常通过写信、频频对话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还要多向教师询问孩子最近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爱心缺一直在身边围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治不消极思想侵袭。
(二)引导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身在特殊的环境中,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儿童阶段与之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某些事物存在兴趣,但因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难免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在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爱好方面努力,这也是学校和家长与儿童进行思想沟通的最佳时机,不但能弥补儿童空虚、无助的心理,使他们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还能起到培养良好品德、树立远大志向的作用。
(三)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把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对于留守儿童的职责明确下来。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规定过于笼统,尤其是面对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学校应当有什么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安全问题。家长的监护责任必须履行,针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有一项关键的原因是亲情的缺失,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强制性措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四)建立城乡结合的教育资源配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教育资源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针对目前农村务工流的现象,城市的教育资源要有幅度的放开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国家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资源开办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使他们的子女就近上学,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建设者,他们的成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蒲永明.近十年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2]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现象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家长外出打工后,将子女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看管。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这种监护方式。二是寄养监护。家长外出打工后,将子女交给亲戚、朋友或邻居来看管。三是以大带小,自我监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以大带小或独立生活。
从监护的情况看,上述监护人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顾,而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思想上、文化上的教育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以大带小、独立生活的儿童,平时生活和自身的安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没有托儿所,只有幼儿园,所开设的班级只有大、中、小班,这些留守儿童除了受监护人的生活照顾外,几乎不能得到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心理也不能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所遇到的问题
(一)亲情意识淡薄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性格内向、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脾气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长期分离,与家长的亲情关系趋于冷淡,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家长进行普通的感情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感情体验,从而很难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平时的道德感情方面常常会表现出很多的偏差。
(二)监管、教育不到位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放任自流阶段,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默认,甚至放任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存在偏差。家长外出打工,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金钱+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让孩子养成享乐主义、好逸恶劳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心里产生读书与不读书都是一样的思想。这些原因直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三)安全意识不到位
外出打工家长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不到位,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一些较为危险的事情缺乏判断能力和行为上的控制,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应如何矫正的解决思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矫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
(一)家庭方面
1.加强与孩子交流、沟通。家长外出打工的孩子比起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在我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由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裂缝”。很多教师以及学校领导都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家长双方留下一人照顾孩子,或者两人都去打工的把孩子也带在身边。至少有家长在身边,孩子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两人都必须外出打工,并且也不能带上孩子,那么家长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2.责任的承担。留守儿童很大部分是由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叔伯阿姨们来看管,但是他们能做的只是让其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也未投入太多关注,事实上他们也缺乏这种意识。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如何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孩子,从而来确保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所以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生活外,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
(二)学校方面
1.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在上上下下的关注中,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参加实践。如到科技馆参观、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大型的升国旗仪式、观看一些文艺演出等,这样既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能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个案记录与心理咨询记录,也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交流、展示自我,在学校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三)社会方面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自己常常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心理上,缺乏父母的陪伴,比较孤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比非留守儿童差,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并不理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1]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乐于参与班级各项活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广泛焦虑及焦虑总分是显著负相关。”[2]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儿童心中权威和理性的代表,教师是否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亲疏。下面笔者从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性开始,直面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1.补偿家教缺失,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严父慈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子关系,父教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最多的角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师生关系在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教师是儿童心中成人世界的代表,受到儿童的尊敬和信任,能够成为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依赖者。面对离开父母而感到孤独失落的儿童,教师在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充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他们从孤独、失落中走出来。
2.成为良师益友,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精力监督孩子学习,更无法辅导他们写作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需要自觉完成,这就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畏惧教师,能把教师当做朋友,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教师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会主动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断给予鼓励,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成为精神导师,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人们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比如在一些农村,打麻将、玩纸牌等娱乐活动盛行,赌博活动也时有发生。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参与其中时,不难在一旁发现这些孩子的身影。此外,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会不加选择地收看各种电视节目,这也是失当的。不难看出,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缺少父母在身旁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导学生辨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防止他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艰难,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感知未来的压力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则有更高的抑郁水平,感知到更高的未来压力。”[3]学生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悲观的态度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教师发挥“精神导师”的作用,用先进的人物故事、同龄伙伴的影响,使学生融入班级文化,不断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可以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由于师生的交往是情感的互动交流,可能亲密无间,也可能冲突对抗,所以师生关系又是心理关系。教师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儿童情感上的依赖者。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师生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处于家校关系、教师群体、社会环境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群体文化、乡村社会风气、学校的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1.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育观存在冲突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仍持有传统的私塾教育思想,赞同鞭笞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思想,将孩子作为管教的对象,把学生的俯首帖耳作为教师有能力的标志,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打”与“被打”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情绪,不敢向教师吐露心声,更别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了。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懂教育规律,盲目要求教师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给学生。在他们眼中,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成了教师认真负责的象征。有时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者亲戚,要忙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希望通过家庭作业,将孩子“拴”在书桌上,防止他们出去玩耍。姑且不说大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不符合教育部关于布置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只说家长干预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无疑会使一些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忙于作业的书写和讲评,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威严型教学传统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存在冲突
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老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固守自己的教育经验,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以树立个人权威形象,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威严型教师不苟言笑,让学生产生畏惧之心,其实质是管制学生思想的表现,疏远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乡村打工文化求财逐利,存在看轻教师劳动的现象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长期在外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长将赚的钱财用于盖建别墅,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则比较少;有些家长带着刚读完九年级的孩子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不可否认,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并不宽裕,“读书无用论”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同。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忙于财富的追逐,给孩子种下打工挣钱的思想,很少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无暇顾及教师关于教育孩子的劝告。家长不重视学校教育,忽视教师的现象,会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三心二意,被动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这些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
“留守儿童之家”是农村小学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提供文化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常常空有其名。留守儿童渴望阅读课外书籍,希望倾听教师的教诲,他们的监护人也欢迎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农村教师,大都来自于学校周边的乡村,放学之后,有自己的农活或者家务要做,没有时间在课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对于留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制度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教育活动。
三、应对策略
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与学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农村学校威严型的教学传统,使教师个人与学生亲密关系的建构成为独角戏;乡村打工文化看轻读书的现象,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和尊重;“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促进师生建构良好关系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处于建构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要转变观念,学镇西老师教育“差生”的经验。李老师主动担任这些“差生”的班主任,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5]须知,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主动沟通,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方法的认同
(1)落实家访,增加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的家访,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增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是联结教师和家长心灵的纽带。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寻求他们的配合,学生本人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由此,教师、学生、监护人三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和谐。
(2)提高成绩,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尊重。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定期向监护人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其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获得家长的认可。对于家庭作业,则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增加教师群体间的交流,推动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班级活动增进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邀请老教师讲授革命英雄故事、班级作文比赛请教师当评委等活动,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有利于缩小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教师节,鼓励学生向自己最害怕的教师送去节日问候。班主任可以事前和相关教师说明情况,为学生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清明扫墓、踏青等,让教师放下紧绷的面孔,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学校常务会议,把“师生关系”作为讨论的议题。通过教师间的讨论交流,引起教师们关注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疏远,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群体文化,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培养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抵制乡村不良文化的侵袭
坚守教育理想,用班级文化感染学生。“拜金主义”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暂时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要认识到教育劳动的价值,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将留守儿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文化之美。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利用集体活动开展教育,比如集体阅读一本书、“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编辑班级刊物等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地抵制周围不良文化的侵袭。
4.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建设,寻找专家引领
(1)形成制度,选择负责任的教师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长期沦为摆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专人负责。让那些关注留守儿童或者有志于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者,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一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手工制作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三是辅导家庭作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他们的成绩;四是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他们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注意倾听,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2)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工作。上级主管部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是“留守儿童之家”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加盟“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师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二是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3):495.
[2][4]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