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地理,实例教学,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实例教学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实例教学,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加以引导分析,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望,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例教学的本质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运用、创新能力,使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论是在具体运用,还是教学效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地理现象的案例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1、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及创新能力
通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面对试题和考试,也非对概念的死记硬背。而从实际来看,现今高中地理知识有一部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紧密,教材上的知识对于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通过实例教学,采用真实的实例场景,使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学习运用能力得到不断积累。譬如,日食,月食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太阳,地球,月球公转中实体模型演示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了这个难点的问题,老师少费口舌,而效果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独立探索精神
在实例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获得问题解决方法。在实例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并通过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各种观点进行判断,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师从最初的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探索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二、高中地理实例教学能激发兴趣提升老师综合素养
1、实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实例内容,在课堂上营造相关的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够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2、实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开放的学习平台
在实例进行分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对于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是学生的个性得以体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3、实例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地理实例使教师能够树立一种更为开放、平等的思想意识,也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体现教与学、教与行的融合。
三、如何精选实例巧妙融入地理教学的过程
1、精心实例选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实例教学的成功在于实例的选择,要充分结合高中地理课本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通过对相关材料的仔细阅读理解,找出经典实例,并分析出实例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关的课堂进行流程。这些经典实例的选择,可以从教材中得出,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出,或者从媒体的报道和地理研究性学习材料中寻找,力求实例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在实例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看实例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开展真正的讨论,并取得预想的效果。并制定出相关的补救措施,如果出现差异,教师要第一时间进行引导扭转,对于学生讨论不积极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实例的其他材料中寻找“亮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实例能够掌握何种能力和知识,并达到何种预期效果。
2、课堂上要巧妙使用实例教学
在教材中配备了很多实例,可供实例教学用。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结束后,可以在每小节进行实例分析教学,把话题直接引入到讨论过程中。在实例讨论中,要让学生明白实例中的问题所在,如果寻找材料中有用信息,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哪几种,如何从众多的解决方法中找到最妥当的,如何实施并评价这种解决方法,通过树立这种探究的精神,能够使学生得到快速的提升。在实例讨论过程中,通常是先引导问题,然后分组讨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是提供两种及以上的方案,并分析出各自的优劣势,并选取最合适的方案,最后是方案的实施。基于这种流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后选出最恰当合适的方案。例如,一些有污染的工厂如何围绕城市进行布局,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定夺答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实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不可生搬硬套,要在恰当的教学环境中运用,才能取得良好地效果。同时,实例教学对教师自身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现场把控能力,能够及时调整学生讨论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思,发散创新思维。实例教学需要师生双剑合璧,一方面是教师的协调组织,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实例教学的成功应用可以使学生死记硬背的抽血记忆向具体理解记忆转变,使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多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9-01
一、概述
探究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些已知条件下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从而产生新收获的意识及能力。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人,能够不满足于既得知识,乐于开展新的尝试及探索,对未知充满好奇与向往,并能够开展合理的探索、尝试,并最终取得有价值的收获。在如今这个重视创新、重视自主探究的时代,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随着国内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内容。探究能力不但是教师的培养目标,同时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起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又在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初中物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在教师进行教学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即可以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通过描绘其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利用自己学过的物理知识对现象进行解释,从而达到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声、电的传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风雨夜打雷闪电的情形,为什么总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声?二者之间的时间差又意味着什么?能否通过这些信息计算出打雷处与自己的距离?教师可结合课本内知识点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对问题进行力解决后,往往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也会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2.2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设置探究条件
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其中最常见的为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相关性质。例如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教师来设计实验方法,规定实验物距、像距。这种模式下实验效率较高,但学生往往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缺少力自主思考的机会。为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可选择仅告诉学生透镜的焦距,随后请学生自主选择物距、像距进行实验,并从中总结规律。又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由学生来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造成影响。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在亲自的尝试过程中体会哪些因素是有影响的。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对于正确的探究结论进行归纳,同时补充学生的遗漏点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解释。
2.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反思意识
探究能力是一种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素质,但是,在重视探索过程的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只重过程,结果完全无所谓"的怪圈,而是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作为同等重要的两部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及探究后的反思便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分小组的方法进行知识探究,并规定相应的探究时间,给学生以适当的压力,从而达到提升探究效率的目的。分组探究时间结束后,各组可选派一名代表就自己组内得到的结论进行阐述,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终所有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共同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并积极学习其他小组的思路、探究模式,进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彼此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己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开展的探究过程或所得结论为什么是合理的,如果错的话问题出在哪里,其他小组的思路又是如何展开的。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物理中探究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自新课改以来,广东省各初中加强了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下文将以广州市某初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课堂设置:初二(2)班(实验班)
学生人数组:36人
探究课题:二力合成
探究内容:
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大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在同一条作用线上的力是可以合成的,且力是矢量,具有方向性等基本概念。此后,教师提出了"如何理解力的矢量性,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反映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抵消现象"的探究主题,将学生合理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规定以一个课时及课下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的方法完成小组内关于"二力合成"知识点的学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三道题目;此外,还应选择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力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力的分解,依据自己的分析对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且总结形成小组成果,在下一节物理课上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两天后物理课上,教师首先对上节课所提出的三道题目进行讲解,讲解完成后,由各小组同学对小组内问题做出汇报。汇报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并组织学生展开谈论,最终得到相应结论。
探究成果:
通过此次探究实践,学生充分发挥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二力合成”这一知识点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小组式的探究学习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初步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优势,为日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探究过程中亦存在效率相对较低,部分学生探究方向偏差严重的现象,仍需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控制,从而实现探究学习过程效果的不断优化。
四、结语
初中阶段,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处在探究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应将培养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耐心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复习知识的目标,同时断提升学习效率,并进而完成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聂正良.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的音乐教育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歌唱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不仅具备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之美,还综合着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以及思想、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在艺术欣赏课中,我通过给学生们欣赏和讲解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中外经典声乐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教学生们学唱几首优秀的中外声乐作品。在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唱歌发声的基础知识(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和嗓音保护的常识,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歌词,生动形象的讲授,声情并茂的范唱,听录音随琴哼唱,根据歌曲意境即兴绘图等,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欣赏歌曲《过雪山草地》时,通过我的讲解和分析,学生们对歌曲的意境有了较深的理解。这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朗诵组、演唱组、绘画组,随着音乐的响起,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朗诵组极富情感的朗诵歌词,生动的表现了战士与风雪搏斗的坚强意志和信心;演唱组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歌声壮阔而豪迈,演唱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绘画组满腹激情描绘出了钢铁与暴风雪搏斗终于翻过了雪山的场景。
二、器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的表现形式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部分,是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器乐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创造能力。器乐教学中需要眼、耳、口、手等器官协调并用,从而使大脑和手指,以及各种感觉和运动器官更加敏锐、灵活,使学生们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得到综合的发展。在艺术欣赏课中,我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通过讲解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以及他在乐队中的地位,表现形式等,使学生们能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对乐器的音色学习、品味,我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发动学生自制乐器,并把乐器运用到教学当中。如:以易拉罐装上沙子代替沙锤,把汽水瓶盖穿在一起替代串铃,以硬塑料瓶盖互相敲打替代小响板,把大铁钉拴起来敲打替代三角铁,罐头盒蒙上牛皮纸做手鼓等。在欣赏器乐曲《春节序曲》时,我节选其中一段旋律,根据学生们自制的乐器,把学生们组成一个简易的乐队,而我自己则充当总指挥。音乐开始,学生在指挥的提示下,根据自己所持的乐器,进行有序的演奏,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特点和表现力,另一方面发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乐器在音乐表现中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律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律动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活动。在艺术欣赏课中,我通过对中外经典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欣赏、讲解,使学生们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鼓舞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做各种简单的动作和舞蹈,展示力量和形态,来表现音乐的意境。例如: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时,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对每一段曲子的意境有了较深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们假想,自己就是川江船夫中的一员,每人手持一船浆,跟着音乐,随着号子,作划船的动作,边划边喊号子,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把热情倾注,把学生自己的经验引发律动,借此发展学生的探索、创造意识和技能。
四、欣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欣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常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在欣赏音乐同时,我穿插讲述一些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体裁等方面的知识;讲述音乐的历史、特征、源流等知识;讲述音乐家的生平,创作个性,时代背景和有关史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欣赏曲目和音乐知识有机的结合,逐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从官能欣赏进入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阶段。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理解音乐作品,进而产生联想与想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响等辅助教学来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而且,从音乐教学内部的时间安排和支配来看,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践练习上。如果离开了这些实践性的学习,音乐教学就显得单调、贫乏,失去“音乐”特色,无法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多方面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周报》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光船租赁合同概念的再界定
光船租赁法律关系是一种租赁合同法律关系,对于光船租赁合同的理解,国内学者多采用我国《海商法》第144条所下的定义,[2]252将光船租赁合同界定为:“船舶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不配备船员的船舶,在约定的期间内由承租人占有、使用和营运,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从内容的表述上看,这个概念与合同法上的租赁合同概念没有本质区别,①只是对租赁物进行了特定化。同时,这个概念与海商法其他租船合同的概念相比,主要在于强调出租人提供的船舶不配备船员以及船舶由承租人占有、使用和营运。在租船合同下,出租船舶是否配备船员的问题,究其实质就是确定由谁来合法地占有和控制船舶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G.吉尔摩和C.L.布莱克所言,“以上所讨论的租船合同(指定期租船合同和航次租船合同),都与货物运输有关,是仍旧控制船舶航行的一方与另一方签订的运输合同。而光船租赁合同在实际的作用和重要的法律后果上,船舶的占有权和控制权从一方当事人转移给了另一方当事人,就像岸上不动产的出租,出租人把附属于财产所有权的许多权利和义务都已转给了承租人”[3]。可见,出租人提供的船舶是否配备船员只是光船租赁合同与其他租船合同在法律外延上的差别,而并未触及到其法律概念的内涵,因此不能揭示光船租赁合同概念的内容。我们认为,在界定光船租赁合同的概念时应以探求其法律内涵为宗旨,而不能仅停留在对法律外延的概括上,以《海商法》第144条的法律规定来诠释光船租赁合同概念显然并不确切。在此,笔者想引用英国学者S.Drury的论述来重识光船租赁合同的法律概念。“光船租赁合约,顾名思义,是一个船舶出租合约。依据该合约,租船人从船东那里取得了约定期限内具有排他性的占有、控制船舶的权利。”[4]
二、合同法理论下的光船租赁权法律属性
光船租赁合同属于财产租赁合同,故就其权利属性而言,光船租赁权应属于财产租赁权,依民法学界的观点,一般财产租赁权的法律性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学说,[5]即债权说、物权说和债权物权化说。目前,“债权物权化说”的观点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立法所采纳。依此学说,一般财产租赁权的性质为债权,但法律为强化其效力,使其具有物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带来的法律效力上的一个显著效果就是使租赁权具有对抗效力。从债权的一般理论上讲,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对抗对标的物享有物权的人。但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在租赁合同存续期间,可以其租赁权对抗取得租赁物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人,而对租赁物进行使用和收益。这是租赁权“物权化”的最集中体现。在我国海商法学界,对光船租赁权法律性质的认识多与一般财产租赁权的性质相同,认为光船租赁权的性质属于债权,但具有某些物权的特点。[2]93有观点进一步指出,[6]357-358光船租赁合同成立后,即使出租人将船舶让与第三人,原光船租赁合同继续有效,新的船舶所有人必须尊重承租人对船舶的租赁权,即构成合同法意义上的“买卖不破租赁”。该观点主张光船租赁权本身具有对抗效力且对抗效力的发生时间始于光租合同成立。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光船租赁权有别于一般财产租赁权的“债权物权化”性质,其不具有物权对抗效力,故光船租赁权应属于“未被物权化”的债权。由此,光船租赁登记应属于债权登记。理由是:第一,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不能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当船舶被出租人让与第三人时,即便不会影响到光船租赁合同的效力,也并不意味着光船租赁权可以当然对抗船舶买受人的权利。根据我国《船舶登记条例》第6条之规定,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不得对抗第三人。这里的第三人,虽未指明包括哪些人,但也未排除船舶的买受人,因此对于已经取得船舶所有权的买受人而言,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显然不能对抗船舶买受人的所有权。可见,光船租赁权的对抗效力是在其依法履行了光船租赁登记程序后才具有的,而不是在光租合同成立时产生的。在光船租赁期间发生船舶的让与时,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不能对抗船舶受让人取得的船舶所有权,因此不能构成合同法意义上的“买卖不破租赁”。除了船舶买受人之外,“这里的第三人应该是广义的第三人,因为光船租赁不发生物权变动,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仅在光船租赁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既不能对抗与船舶有系争关系的第三人,也不能对抗与船舶无系争关系的第三人”[6]69。因此,光船租赁权在没有进行光船租赁登记的情况下,不应具有对抗效力,也不能适用“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其仅应具有债权性质。第二,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不能对抗船舶抵押权。我国《海商法》第151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承租人事先书面同意,出租人不得在光船租赁期间对船舶设定抵押权。有观点指出,[7]该条款是间接地赋予光船租赁权对船舶抵押权的对抗效力。对此,笔者并不赞同。所谓光船租赁权对船舶抵押权的对抗效力,是以两个权利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当两个权利均已设定后,方可谈及权利对抗问题。显然,《海商法》第151条第一款是对光船租赁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并不涉及光船租赁权与船舶抵押权的对抗效力问题。因此,从《海商法》第151条中尚不能得出光船租赁权对船舶抵押权具有对抗效力的结论。如前所述,未经登记的光船租赁权不具有对抗效力,不能对抗已经设立的船舶抵押权。当出租人未经承租人事先书面同意而与第三人设定了船舶抵押权时,该船舶抵押权也不会因《海商法》第151条第一款的规定而导致无效,此时光船承租人只能依据第151条第二款之规定“出租人违反前款规定,致使承租人遭受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向光船出租人主张损害赔偿。如前文所述,在英美法下,光租合同与期租、程租一样都被认为是“私人合约”而不要求进行登记。由此,光船租赁权也是作为“私人合约”下的承租人权利而仅具有债权属性的。出于立法渊源的考量,笔者认为我国《海商法》下的光船租赁权是对英美法下光船租赁权的继受,其法律性质具有一致性。作为英美法下光船租赁合同的格式范本,波罗的海航运公会制定的《标准光船租赁合同》(StandardBareboatCharter,租船合同代号“贝尔康”(BARECON))堪称“私人合约”的典范。在《“BARECON”89》(1989年修订版)第二部分(PARTⅡ)第10条中有这样的约定:“船东只保证在未事前取得租船人的批准时,不得将船作任何(其他)抵押。”这一约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光船承租人的利益在光船出租人设定船舶抵押权时免受损失。因为在英美法下,这样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光船租赁合同属于“私人合约”,故光船租赁权仅能具有债权性质,而不存在“物权化”的表现,因此船舶抵押权的实现就会直接影响到光船租赁权的行使,而这一点与大陆法下的一般财产租赁权完全不同。正是由于英美法中的光租租赁权的债权性质,承租人对船舶抵押权因实现而产生的所有权等物权权利不能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对抗力,所以在《“BARECON”89》中才将其设计成“事先同意”,以英美合同法规定的“保证条款”形式赋予光船承租人有权追究光船出租人违约责任的权利。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格式条款与我国《海商法》第151条的规定完全吻合。由此可见,我国光船租赁合同的立法设计与英美法下的光租合同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光船租赁权在“私人合约”的框架内仅具有债权属于,而不具有物权化的特征。这样的认识对于明晰光船租赁合同法律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澄清和捋顺光船租赁合同与光船租赁权登记制度之间的协调适用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伟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根据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我们知道英语学习是符合二语习得的一种输入输出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注意被认为是第一步,它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机制之一。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里过程的动力特征。指向性表现处人的心里活动具有选择性,而集中性则指离开与活动无关的东西和抗拒干扰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朱智贤1989)。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后者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2002)。注意是影响学习、感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Richard Schmidt 的著名的“注意假设”理论认为只有被学习者注意到了语言的输入,才能被有效地加工、处理,换句话说,注意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根据语言学,结合认知心理学,我们知道语言的输入输出要经历九个阶段,首先从注意阶段开始,然后进入第二阶段,感知输入,第三阶段协商修正,第四阶段理解输入,第五阶段三语言转化,第六阶段摄入假设检测,第七阶段整合存储,第八阶段性格环境,最后输出阶段。整个语言从输入到输出才宣告结束。当然,输出的语言,有时要返回到第三阶段,做进一步的协商,修正,然后再循环到第四阶段,直到最后的输出。还有一种就是语言的输出又会返回到第六阶段进行再假设,检测,是对还是错,再经过整合、存储到第八阶段,再到输出。
从第三阶段我们知道,语言的输入输出本身就有协商修正阶段,而合作学习也正是语言习得理论的再现。
2. 合作学习的概念
好多研究者对合作学习都进行了定义,但笔者认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更为全面具体。他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有其理论来源有八种,即社会互赖论、发展理论、精致理论、接触理论、选择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控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论(黄瑾)。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竞争。包括个体之间的竞争、个体自我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的自我竞争等。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互助共进。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帮助。被帮助者得到同伴的解释和辅导,提高了语言的学习;同样,帮助者自身通过重新组织、加工和构建,使其语言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巩固。研究表明,那些提供帮助的学生比那些得到帮助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受益。
3. 注意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开展下的英语课堂是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进行的。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在有意注意中习得语言,同样精彩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下实践和巩固了所学知识。
人的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原因。研究发现,强度越大的刺激物、差异越大的刺激物、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以及刺激物的新异性都能引起注意。另外,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态度,情绪状态以及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都能影响注意。而有意注意显然与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但与外界的控制,支配也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借助注意的这些特点,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设计活动的趣味性,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适度激励学习者的态度,使他们激情饱满,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合作学习中宽松气氛,个性的张扬都能引起其他学生无意注意,进而进行语言输入。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总设计师。教师穿戴要根据所教知识穿戴相应的服饰,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上课伊始,有趣的导入,能够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讲解,板书也要讲究大小、不同颜色,左右板的结合。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在讲解中尽量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课件中重点要学的单词、短语也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来呈现等都期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而且在合作学习中利用评价机制,时不时地鼓励、激励学生,让学生激情饱满的参与合作学习,以期引起无意注意。当然也要充分考虑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互使用。
4. 结论
高效课堂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而高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堂生成,让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下高效地学到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