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进步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技术进步;索洛模型;贡献度;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
中图分类号:F012/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0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珏.技术进步对克拉玛依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实证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2)17-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高投入、高能耗以及人口红利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环境污染、劳动成本加大、资源瓶颈问题的出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正迫切需要转变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作为主要动力,其贡献率大小已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当前经济增长研究也多倾向于技术进步贡献率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索洛模型作为技术进步增长理论的先驱,首先提出技术进步的概念,即除了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各要素之和为技术进步,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虽然这种说法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仍显粗犷,但其简便的计算方式仍是衡量技术进步贡献度的最优途径。根据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使用增长速度方程的建议,考虑到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指标、采集口径、加工方法等),本文确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结合“索洛增长速度模型”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进行测度。
1.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表示如下:
Y=AKaLb
其中Y代表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A表示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a、b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弹性系数。在CD生产函数计算时,由于部分年份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变量之间常常相关程度很高,因而参数估计时会遇到多重共线性问题,系数矩阵将是奇异的或接近奇异的,其逆矩阵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极不稳定。因而,当二元回归式不能直接应用时,可将生产函数做如下变换取对数得:
In Y=In A+alnK+b In L
由于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a+b=1,则上式可变换为:
InY/L=In A+a InK/ L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较多年份的历史数据,样本过少会使回归结果缺乏代表性。同时,对回归结果必须进行统计检验,只有当检验获得通过,并且经济意义合理时,才能用回归出来的参数评价技术进步。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参数时,回归方法和模型密切相关,模型不同,回归估计的参数可能差别很大。
2.通过步骤1得到资本弹性系数a后,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得到劳动的弹性系数b,然后依据索洛增长速度模型如下:
Y/Y=aK/K+(1-a)L/L+A/A
其中Y、K、L、A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的增量,Y/Y则代表产出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可以推出:
A/A =Y/Y -aK/K-(1-a)L/L
从而得到技术进步增长率,其中A/A解释作为新的要素,当资本和劳动要素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的。
二、克拉玛依市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的建立
(一)克拉玛依市概况
克拉玛依市是新疆仅有的3个地级市之一,以石油石化工业为支柱产业,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十二五”初步估算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66∶84.93∶14.41,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
(二)指标数据的采集
合理的指标是开展实证分析的前提,全面而翔实的数据是模型得以成功运用的基础。选取指标时,首先要求指标要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指标应为增长要素或关键要素,剔除异常数据;三是确保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具有相关性,对各指标进行关联度检验,关联性较大的予以保留。本文选取克拉玛依市1978―2014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克拉玛依市宏观经济数据库系统。[2]资本量K投入指经济系统运行中所使用的资本量,可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劳动力L投入体现可用在岗职工人数表示,产出Y用生产总值表示。
三、克拉玛依技术进步增长模型推算
(一)克拉玛依1978―2014年技术进步增长率推算
将克拉玛依1978―2014年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代入IBM SPSS19分析软件,设定因变量为InY/L,自变量为lnK/L,结果如表1、表2。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系数通过t检验,R2拟合程度很高,F值符合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直接的相关关系是成立的。从而得出a=1.326,根据假设规模报酬不变,b=-0.326,资本、劳动力与GDP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线性方程表示:
Ln (Y/L) =-3.058+1.326ln (K/L)
但问题在于测算的劳动贡献系数为负,与传统经济理论相违背,需要进一步展开定量及定性分析,从定量角度将劳动、资本与产出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
在岗人数与产出相关性不大,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高度相关。进一步展开定性分析,1999年前,克拉玛依市是新疆石油管理局一家企业独大并由它承担教育、医疗、广电、物业等各项企业办社会职能,职工人数在全市就业人口中占绝大多数;1999年后,随着中石油全面深化改革,新疆石油管理局职工大量买断下岗和改制分流,3年间职工人数下降近26%,同时驻市央企一分为五,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后的3年间,总产值上升63%,可以解释为原有劳动力冗余,减员增效效果明显。为了剔除这一劳动量异常因素,以1999年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从央企改革前和改革后再次进行检验分析。
(二)分阶段回归分析
首先,对1999年克拉玛依经济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符合要求,K、L与Y均高度相关,劳动投入数据可以保留,然后进行回归分析。
将2000年之后数据进行同样相关性分析,K、L与Y均高度相关,进行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系数仍然通过t检验,R2拟合程度很高,F值符合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直接的相关关系是成立的。从而得出:
央企重组前 a=1.119,b=-0.119
央企重组后 a=1.13,b=-0.13
对比表1全阶段时期的K和L弹性系数,可以作出判断,央企重组对克拉玛依经济影响是巨大的,结合表3、表4,说明在不同阶段克拉玛依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小,说明劳动效率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分阶段贡献率分析
1.前阶段要素贡献度分析
利用以上表3数据代入索洛增长速度函数,计算出不同阶段产出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以及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计算结果如下: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经济增长要素作用,将表5中各要素用下列各图对比。
从表5、图1、图2、图3、图4可以看出,1978―1999年克拉玛依经济规模受新疆石油管理局一家企业独大的影响,城市经济体系基本依赖石油勘探开发及矿区建设,而油田发展又受集团公司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在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贡献额度最大,但资本投入方式仍是粗放式,其作用受油田开采难易影响,忽上忽下、波幅巨大,比如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一倍,但产出仅增加6%。本阶段劳动贡献度围绕轴线不明显,表现为劳动力贡献副作用明显,这与在该阶段管理局对油田职工子女包分配,导致劳动力冗余、生产效率低下、新增就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小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技术进步贡献度则围绕轴线上下波动,波幅相对较窄。通过比较,技术进步与资本贡献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克拉玛依技术进步要素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稳定剂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缓冲资本负增长带来的副作用。这一时期资本投入决定性大而效率低,平均资本投入增长为12.05%,但带动的产出为9.21%,多数年份投资决定经济增长幅度,部分年份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幅度。
2.后阶段要素贡献度分析
将央企重组后阶段表4的弹性系数代入索洛增长速度函数,形成表6。
可以发现,2011―2014年,K贡献率和技术进步全要素贡献率严重异常。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央企投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1―2014年,克拉玛依市财政累计融资140亿元用于会展中心、文体中心、工程教育基地等民生工程建设,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收益,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是K增长率40%以上,而Y增长率仅为1%~5%。因此,将异常年份数据剔除,得到新的平均增长率。
从表7和图5、图6、图7、图8可以看出,在此阶段最明显的是劳动贡献度开始上升,主因是克拉玛依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比从10%上升到21.9%,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员,新增就业对经济贡献度开始显现,年均贡献率从-4.8%转为4.03%。资本贡献度有所下降,但占比仍然很大,主要是石油石化央企在克拉玛依经济中占比仍在77%以上。由于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克拉玛依经济受国际油价影响开始增大,2002―2006年国际油价从20美元起步至70美元左右,克拉玛依经济同期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从147美元高点跌至60美元,下降55%,克拉玛依经济应声下跌27%,其中值得欣慰的是地方经济的增长开始产生一定的缓冲效应。在此阶段,技术进步贡献度围绕轴线波动明显增大,表明技术进步在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加大,其三个特点:一是在央企重组前技术进步贡献率为正的年份占全部的年份54%,央企重组后占到73%,技术进步正逐步成为推进克拉玛依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二是技术进步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定剂作用也日益明显,技术进步对资本贡献度的缓冲使得经济增速波幅收窄;三是除个别年份外,技术进步与资本贡献开始呈现正相关,说明资本投入中技术进步含量在增加,生产方式正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
四、结论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市的技术进步呈现了这样一些特点:波动很大,作用增强,有效缓冲。首先,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技术进步贡献度分析,我们发现技术进步贡献度在克拉玛依市波动幅度很大。这是因为克拉玛依市的经济目前是特例,不仅对一般城市,就是相对东营、库尔勒等石油城市,克拉玛依也缺乏其他规模支柱产业弥补石油产业,导致单一资本投入占比高,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必然造成技术进步贡献率波动大。其次,技术进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可以量化的科学技术进步作用,也包括政策、制度、创新等不能量化预测的部分,站在这个角度看待克拉玛依的技术进步作用日益增强,无疑证明克拉玛依的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以及科技、经济政策是有效的、成功的。最后,从克拉玛依近40年的经济增长来看,虽然有波动但日益稳定,在劳动力贡献不明显、资本贡献波动大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缓冲稳定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民生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劳动贡献度逐步趋稳,技术进步贡献度更呈现逐步走好的态势。
五、发展建议
1.以技术进步推动主导产业升级
石油工业今后一段时期仍是克拉玛依的主导产业,它既有成本高、投入大、远离市场的劣势,也有资源独特、产品特殊、区域核心的优势,这种优势资源的稀缺性在过去是克拉玛依科技进步的基石,抓好稀缺性开发就能使产业具有市场活力,而稀缺性开发的关键就是技术进步。因此,克拉玛依要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的力量,通过不断提升石油产业中技术进步要素含量,保持并促进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2.以技术进步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产业替代是最彻底的集约发展模式,它可以摆脱原有产业的束缚。[3]46在资源型产业稳产期积极推进产业替代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点。克拉玛依在新疆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技术积累,也具有发展替代产业的物质基础,发展3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借助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工程教育基地建设东风,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疆科技创新高地,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3.以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标准
在经济新常态下,从国家到地方已逐步放弃单纯GDP考核经济发展的做法,克拉玛依无论经济规模还是产业结构都不应再维持单一的GDP考核机制,应纳入以新加坡经验的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改善做相应评价,特别是把经济分解为3个产业,进行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的统计和核算,克拉玛依正在申报的“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就可以将其作为试点,当然,这需要一系列制度、机制、资本、人力等环境要素改革的相应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岭,秦放鸣,孙庆刚.大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高低压配电系统; 照明设计;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合理设计建筑电气的各个系统,对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及节约基建投资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设计中, 往往由于工程的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处理好电气设计各方面的关系, 致使建筑电气设计总体质量不高。本文将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逐步找到改善建筑电气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电气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压与低压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电气设备的选型及安装、配电箱系统、电缆导线敷设等,对上述设计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可靠性、简洁性以及选择性。
1.1 安全性。确保在进行任何操作、切换时,工作人员极易设备的安全,并且还可以在较为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对于电气设备而言,需均在额定电流、电压的情况下运行,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安全切断事故区域的供电。
1.2 可靠性。根据实际用电负荷的等级,要求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提高供电的连续性,从而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1.3 简洁性。主结线应尽可能简单、明显,并且无多余的电气设备;投入或切断某些设备、线路时的操作应方便,分合闸设备安装的位置需直观。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误操作,同时还可以使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有所提高,在处理事故时也能更加简便、快速。另外,简洁性还体现在具有适应发展的可能性。
1.4 选择性。从事故范围最小化的角度考虑,电气设备的选择性也是设计中不应忽视的问题。选择性通常都是从不同整定电流的配合以及断路器脱扣时间的配合加以设计,然而选择性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经济性的降低,因此,建议在较为重要的回路中考虑选择性。
2 提高建筑电气设计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2.1 选择合理的供电方式
建筑电气设计中供电方式通常有很多种选择,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10kV 高压侧双电源进线。该供电方式可以通过箱式四工位开关或是分段开关实现环网功能,并经由联络开关柜后至变压器。低压侧通常采用单母线进行分段,正常情况下为分段运行;
其二,10kV 高压侧单电源进线,低压侧单母线分段或不分段。在上诉的两种供电方式中,第一种的可靠性比较高,但是前期投资较大,而第二种虽然可靠性较之第一种稍低,但是其总的投资成本较小。就当前的情况看,第二种供电方式的可靠性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建筑电气的要求,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应尽量选择第二种。须注意的是,考虑到以后的发展,配电室再设计时应预留出一定的位置,以便能够安装高压进线柜。
2.2 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策略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及台数是确保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进行选择时应尽量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日后负荷的增长,因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计算出近期和远期的负荷情况:
2.2.1 负荷预测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中,近期每户的用电负荷大约为6kW;远期负荷约为8kW。
2.2.2 单位面积法。根据有关资料中介绍的经验值,我国建筑电气设计用户的单位面积计算负荷大约为:近期35W/㎡,远期70W/㎡。基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由于用户的作息时间不同,取同时系数,同时考虑到变压器的功率因数以及经济运行,取其最佳的负荷率及功率因,然后计算出近期和远期的变压器容量。可将近期容量作为变电所的变压器容量,并预留出远期的变压器容量,这样就能够满足建筑电气的用电需求。
2.3 进户线及室内电气设计
为保证用电安全,在建筑内应采用TN-C-S 和TN-S;进户线必须采用三线制进线。电气线路的分支数不应少于5 回;调电源、插座电源和照明电源应分路设计;厨房及卫生间的插座电源宜设独立回路;空调电源回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2,其它回路不应小于2.5 ㎜2。室内电气设计的其它方面,要做到每间房、厅四面墙至少有一个插座,但客厅应适当增加插座数量。
总之,住宅室内电气设计应有超前意识,宜一次性投资,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因更换导线或增加插座而产生麻烦、美观等问题,同时能够增大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系数。
2.4 合理的配电系统
在电子技术愈演愈烈的今天,已经很难估计会出先何种家用电器产品,特别是厨房用电设备为适应这种难以预料的发展,除了在厨房设置较以往多一些的插座外,其供电回路的容量也适当放大,可视住宅面积大小,其配电线路选为:BV- 3×4㎜2。对于面积较大的高级住宅,其安装容量按家用电器的设置累计而成,通常大于10kw。单身公寓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其用电量约为3~4kw/ 户。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日,提高用电可靠性、缩小停电范围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有些设计中, 应给予厨房用电一个专用回路,其上设置IΔn=30mA 的漏电断路器;客厅、餐厅及卧室用插座则由另一回路供电,其上亦设IΔn=30mA 的漏电断路器; 照明、空调用回路不设置RCD,原因是它们可视为固定安装设备不会像电吹风、电熨斗这些时常要拔出插入的设备,使人们有发生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的可能。如果照明、空调配电线路发生漏电,当漏电电流达到300mA 时,则电流总开关跳闸,防止电气火灾发生的可能。
2.5 建筑电气设计安全技术
2.5.1 防人身电击技术。在自动切断供电的保护措施中,采用TN或TT 接地制式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漏电保护电器作为实用的防电击措施之一,已为广大电气设计者、管理者及使用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RCD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成为防触电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RCD 在使用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RCD 无法对因种种原因引起PE 线电位升高进行检测。因为RCD所检测的仅只L1、L2、L3 相线及N线导体中是否有剩余电流,而无法检测出具有保护功能PE 线是否带剩余电流。RCD 的这种不足是可以通过等电位联结保护措施来弥补的。
2.5.2 防电气火灾技术。近年来,电气火灾不断增加,已居火灾起因首位,电气设备或线路故障起火是十分常见的起火原因。电气故障主要是带电导体之间的短路和带电导体与“地”之间的短路。这里所说的“地”是泛指与地有联系的设备外壳、金属管路及构架等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短路,通常将前者称为短路,后者叫做接地故障。接地故障虽也表现为短路形式,但它在短路电流值、故障后果和保护措施上与相间短路均不相同。能引燃起火的电弧电流在500mA 以上,IECTC64 认为RCD是防范电气火灾的措施之一。在设计中,将防电气火灾的RCD 保护设备设在进线处。当电源总箱供电范围内任一处发生能引燃起火的接地故障时,进线处的RCD 都能及时切断电源的,从而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3 结论
总之, 电气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的使用质量,只有经过仔细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设计的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电气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凤娟.如何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J].科技信息,2010(5).
[2]张建忠.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探讨中[J].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徐海宁.吕红燕.李文林.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J].城市建设,2009(3).
[4]王其林.论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工[J].程建设与设计.2009(3)
【关键词】科技进步 工艺美术 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大多都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产生于近代欧洲,即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中国,他作为专用概念的成立和使用是在20世纪初期。这以后,许多学者都对“工艺美术”进行诠释,最新的是吴山1987年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工艺美术”条目作如下解释: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工艺,是工业的一种加工手段,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工业技艺”或“工业艺术”,但并非所有工艺都是艺术的,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
李砚祖曾在他的《工艺美术概论》中说:“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伟大才智的标志。技术具有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他又说:“工艺材料、技术与艺术是工艺美术的三大构成要素。……技术是造型的手段,没有工艺技术就没有工艺造型,也就不可能有工艺美术的存在。”[2]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艺美术必受到技术上的制约,这就使得工艺美术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进步促进中国工艺美术发展。
1 石器时代
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学者诸葛铠认为“艺术起源于300万年前石器制作的那一刻起”。原始人类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摄取自然环境中的现存工具,如木材、石头等。经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用砾石(鹅卵石)来作为原材料,而且其中的许多的石器保留了圆润的一端便于手握,另一端打击成缺口作为刃部。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获取生产资料。
原始人类在没有任何技术的直接承继的初期,要取得一点进步往往都要经过若干万年的时间。如从距今300万年前的到距今175万年前的石器发展,也只是从一些粗糙简单的砾石器,发展为具有不同用途的砍砸器、盘状器和球形器等。然而,当发展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石器已经从最初的粗糙、简单、品类单一到精美、复杂和品种多样,如对玉器的雕琢,最具代表的是玉龙。
若没有高超的技术,那半圆的、形神兼备的玉龙如何雕琢得成功?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进而利用材料的特性发明了新的技术和新型器物。比如石器时代穿孔技术的发明,可以说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一项突破,它的发明导致了带柄石器工具的产生,如石斧、骨针等,而骨针又可以缝织皮毛,这又影响了服饰工艺的发展,可视作技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他们既具有审美功能,又有适用功能,当然在当时是以适用功能为主的。
2 陶器时代
当两个石头碰撞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产生了火花,也就开始了火的使用,这是人类技术史上了一项伟大发明,作用之一就是导致了制陶技术的产生。陶器是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物。在火未发明之前,人类要想装液体,只有把泥土捏成碗的形状,然后把他晒干,但用这样的容器盛水,时间长了结果只能是碗被水融掉。幸运的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火,这使人类以自己的技术力量改变了物质原来的化学性质,制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品类――陶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陶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李砚祖先生曾在《工艺美术概论》中写道:“从制陶工艺的发展来看,从陶土的不陶洗到陶洗、选择,从手捏成型、泥条盘筑到慢轮制作,从装饰上的磨光到画纹饰、刻花、堆纹,从露天烧制到发明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可以看到制陶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上升序列。”
中国彩陶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花纹精美、图案繁丽、格式活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然而这些彩绘要绘到陶器上是何等的不易啊!一次烧是不行的,有的要经过二次烧,甚至要三次烧,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就是要经过多次烧才能达到效果。二次烧的温度要比一次烧的温度低,这个过程要使用降低温度的溶剂来达到这一目的。“唐三彩”是用铅作为溶剂,然而铅不稳定,具有流动性,温度高了就回流淌下来,而褐色与白色较稳定,所以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混在一起就形成一种非常美妙的色彩斑斓的效果。如果没有高超的制造技术,不可能有这么震惊中外的工艺美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制陶的温度上升到1200℃时就产生了瓷,这最早产生在中国,这些瓷器给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又添了一笔。
3 青铜时代
据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青铜工艺是继陶器工艺之后又一辉煌的工艺美术创造。“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开始以天然铜缎制小件工具和饰物,继而发明冶铜技术”[3]。但是在一开始并不能直接冶炼青铜,最先缎制的是红铜,人们在冶炼过程中加入技术,最后才缎制成具有威慑力的大型的青铜器。据说,“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地表常与自然铜伴生的孔雀石、蓝铜矿等,用这种矿石冶炼的铜是较纯的自然铜。接着是开采氧化矿层中的矿石,冶炼出的铜往往含较多的砷或锑。含砷的铜经过冷锻会很快硬化,其性能优于红铜。可是,一旦采用了硫化矿石,由于在焙烧阶段大量的砷要流失,所以炼出的铜又是较纯的铜,其硬度不如砷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物质来提高铜的硬度,铜锡合金就成为生产硬铜的基本工艺,并最终导致青铜时代的到来。显然,同期的起源发展依红铜、砷铜、青铜先后序列,也是由铜矿矿床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4]
若没有长期铸铜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如何能铸出像长信宫灯及司母戊大方鼎呢?这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最大的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1700多斤。今人知道古人制铜的方法主要有陶范法和蜡模法(俗称失蜡法),有学者认为失蜡法不够科学,因为在制作大型或细腻的青铜器时,当铜液还没流满蜡模时,铜液就已经凝固了。如果推测是运用分铸法,那么在没有发明焊接之前(焊接最早于周代)三脚鼎(作为烹饪器,便于在器体下用火加温,但足是空心的)的三脚是如何安置上的呢?所以,有许多大型的、装饰复杂的青铜器的制作至今都是一个谜。
另外,早商时期的在张家寨南街出土的一队四脚鼎等更令人不可思议,两鼎皆有1米高,重量一样,是一对“双胞胎”。就算用陶范法,制作内范和外番,也难以做两个一模一样的。
4 铁器时代
发展到汉代时,铁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汉工艺美术的发展,铁与铜一样也是外来的,但在当时铁由中央控制,由于铁的价格比铜低,所以铁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战场上用的兵器、盔甲等还有农民耕作的农具都是铁制作而成。到了清代,在安徽的芜湖出现了很有名的工艺品类――铁画,它是用铁片经过锻打、焊接制成的室内装饰品。据记载,“康熙年间,有汤天敌者,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于是得到启示,以铁制画。他制作的铁画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在家具工艺中,已形成京作、苏作、广作、海作之分。苏作保持明式传统,广作则重装修,采用浮雕及镂空等多种手法。[5]
以上所述石器、陶器、青铜、铁器时代,从总的方面看科技促进工艺美术发展,技术的一次次提高,带来了工艺美术的一次次飞跃。但是,在如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有人认为中国工艺美术过时或者滞后了。而现代的工艺美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化身了新的面貌存在。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原用竹藤等编竹篮,改用成硬塑料皮编篮,这样一方面为了抑制滥砍滥伐,另一方面二次利用了塑料,而且塑料的使用寿命比竹藤长。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科技还是同样一如既往的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如现代制陶瓷的窑已不是以前用的柴窑了,而改用含高科技的电窑烧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损失率。只是现代的工艺美术品大多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而被放置在家中美化生活,使用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诸葛铠先生认为,工艺美术作为一个行业和设计艺术专业中的学科方向,并没有消亡。在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里,工艺美术在发扬传统手工技艺之长,并与现代审美观念结合,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会使我们得到更多更美的工艺美术品。也许工艺美术会寻找出一个更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P12.
[2]李砚祖著.《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P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权术出版社,1986年,P533.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26-01
科技简言之为科学和技术,技术的完善与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最终将带来科学的产生,带来技术与科学的结合。
科技在手工艺方面的影响以人类对材料的加工利用为起点,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工艺美术造物活动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发现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的历史。工匠们在创造活动中,不仅创造了器物,而且创造了利用材料的方法和经验。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在较早的时期内已经出现,早在殷周时期我国就已掌握了青铜工艺技术,实际上一部分就是青铜材料的掌握与配制。《考工记》在“攻金之工”一节中详细记载了青铜合金材料之间的比例:“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所谓“齐”即剂字的假借,意指配比律。现代对这六种铜锡配比的分析表明,这一配比是比较科学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这些发现无疑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成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我国就难以掌握青铜技术,也就无法制造出优秀的青铜器具。没有科技的发展,工艺美术就将停滞不前,进而社会的发展也将缓慢而滞后。
我们知道工艺美术由材料、技术与艺术三大要素构成。材料是结构和成型的基础,没有材料就不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是中介,是造型的手段,没有工艺技术就没有工艺造型,也就不可能有工艺美术的存在。工艺技术作为人类技术的一部分,是工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工艺技术以材料的加工改造为对象,通过一定的生产工具实现或完成某一具体的目的,它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又表现为一个过程,是手段、过程与目的性统合的产物。
而从人类开始使用石器,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文明的初始,人类的活动便有了技术操作活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自我设计、自我超越的过程。当原始初民以人的姿态开始制造石器工具时,或打击、或敲制,随着双手动作的力,最终按照一定的设想意图完成制作,在这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便是一种技术操作活动。最初的石器打制技术也就在人的劳动中无形而又实际的产生了。最初的石器制造技术是通过石块的相互敲打、碰击使之形成刃口,随着科技的发展修整技术的形成,创造出了压制法,石器工具趋于精细。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实质上是以技术的进步为标志的。粗细石器的不同,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的发明与进步给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影响有时是无法估量的。石器时代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项突破。总之,人类从一开始的活动就离不开技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人类走向文明。
另外火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火不仅给人以照明和温暖,而且使人扩大了创物范围,导致了制陶等技术的产生。制陶技术标志着人类第一次以人的力量通过火改变了物质原有的化学性质,制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品类――陶器。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进步,为定居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陶器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从制陶工艺的发展来看,从陶土的不淘洗到淘洗、选择,从手捏成型、泥条盘筑到慢轮修整和快轮制作,从装饰上的磨光到面纹饰、刻花、堆纹,从露天烧制到发明竖穴式窟和横穴式窟,可以看到制陶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上升序列。而这一切的产生绝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伟大才智的标志。技术是有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它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产业和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当代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有着悠久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技艺人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工艺品,如陶瓷、青铜器、玉器、漆器、刺绣等,这些工艺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艺术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而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质的生产活动,它始终受到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则又受到科学技术的制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美术是不可分割的,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工艺美术,一个时代造就一个工艺美术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工艺美术精品读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华梅、王鹤.工艺美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绿色环保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基于节能理念,建筑工业中也要应用节能技术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还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体现了节能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文就主要以节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例子阐述了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节能施工创新技术的重要性
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运用,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协调,维持二者的良好邻里关系,做到和睦相处;在施工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提前制定选购方案,材料本身要是节能材料,从采购到运输、加工,整个过程也应该保证是绿色环保的,要实现循环再利用;在施工工作中,选用高素质节能建筑人才,技术使用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的技术和措施。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大家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一切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土地、水、建筑能源等,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场所和工作环境。节能减排体现在建筑行业,就是要从图纸设计开始,到使用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全面实现节能目标。建筑相关单位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条款,既保证正常施工运营,又保证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应用节能施工创新技术的优势
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应对时代要求,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加大对太阳、风能的使用,降低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依赖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节能施工技术本身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可以推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起到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效果。
2.1 门窗节能技术的优势
(1)采用新型玻璃。有一种低辐射玻璃如果制成中空的,比较适用于北方,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隔热。它的传热系数是普通单层玻璃的1/4-1/3。这种低辐射玻璃的主要特点是反射率低,这是因为它的表面涂了一层半导体氧化物的薄膜,可大量获得太阳的辐射能,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透光率较高。因为对常温下长波红外热的反射率高,因而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2)提高外窗气密性。在门窗框与墙缝间,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采用弹性松软、密闭型材料;在框与扇之间,可以使用橡胶、泡沫密封条等;扇与扇之间之间可以使用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以使用弹性压条等。
(3)门窗节能施工的控制要点。门窗严禁用射钉枪固定;墙体间缝与框之间的填充材料要嵌满压实,表面平整无裂缝;中空玻璃的安装要符合要求规定,弹性止动片要安装在玻璃两侧,间距不大于300mm,压条连续时,第一个弹性片应距槽角50mm。
2.2 屋面节能技术的优势
(1)合理选择保温材料。保温材料有很多,板状的有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块等,散料浇水泥现场浇筑的有浮石、炉渣、珍珠岩等。在选用屋面保温隔热材料时,又按照有关设计要求和产品规范,选择容重低、吸水率低、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材料保存方面要注意防水防潮,在施工时,如果有必要,可首先进行适配。
(2)倒置式屋面。传统屋面构造中,防水层在保温层上面。所谓倒置式屋面,就是将这两层颠倒。因为在传统工艺中,通常使用水泥珍珠膨胀岩、矿棉岩棉等非增水性材料,如果吸湿,会增加导热系数,因此需要一次建立防水层、保温层、隔气层,复杂了构造,增加了造价。同时由于防水材料位于最上层,老化的加速会导致缩短防水层的寿命,为防止此现象的发生而加铺的保护层,会增加额外投资。
(3)屋面绿化。经过绿化的屋面,可以降低屋面的表面温度和屋面下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种植屋面保温效果明显。
(4)屋面保温施工的注意要点。首先,保证基层施工的平整和干燥。其次,板材之间的粘合要牢固,松散材料的铺设要保证厚度、压实、平整。再次,在基层防水层的铺设完毕后,要及时进行保温隔热层的施工,还要防止保温隔热层的受潮、受损。然后,保温层厚度的偏差不能超过5%的范围。最后,要在保温层上设置封闭隔离层。
3、实现节能施工技术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几点建议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意识到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了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当下,对环境的重视,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说明我国已经把节能施工放在了足够的高度。建筑市场上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空前发展,能源浪费的情况进一步呈现下降趋势。关于实现节能施工技术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应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还处在幼稚阶段。虽然,国外的节能技术应用已经到达非常成熟的地步,并且依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却不够系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供我们学习借鉴。因此,我国的研究人员要在节能理论方面做大量工作,促进我国专业人才的学习,最后为我国建筑工程服务。
(2)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节能材料的市场,还是国外产品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会在无形中提高成本。因此,我国自己必须要研发节能材料,占领市场,降低成本,追逐超额利润。
(3)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实是我们学习国外的三十年,建筑节能技术也不排除在外。虽然,经过不断地借鉴和学习,,我们的节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更广泛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洋为中用,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综上,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技术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技术理论和技术层面来讲,都能够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还是要继续推进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和节能材料的研发,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朝向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结语
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造福人类的安居生活,还能够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节能施工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要大力推广节能施工等创新技术,加大投入,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还会使建筑行业发展更繁荣,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施工创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不断研发新技术,发展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金奎,史慧芳.窗墙比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