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度包装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品过度包装 企业 利益相关者 福利减损
在社会舆论广泛谴责和政府一再“叫停”的情况下,商品过度包现象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根源在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其严重危害性。本文试图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福利减损的视角,进一步揭示商品过度包装的社会危害。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福利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收入、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或者说是指人类的任何一种基于稀缺资源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经济学意义上的福利往往是指经济因素对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然而,人作为社会人,除了经济需求还有社会需求,因此,福利还包括政治福利、精神福利、文化福利、生态福利等非经济福利。另外,福利还可以分为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和改善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
福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从而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它以效率、公平、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试图探讨如何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又能保障公平公正原则得以实现的制度选择与安排。这种学说主要研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使人们能够理性地考察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的政策或制度是否合意。因而,依据社会福利标准来评价各种资源配置或分配的经济状态,便构成了福利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增进和改善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组织,是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综合性社会契约的汇集点。所谓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包括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如出资人、经理、雇员等)、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等)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媒体、自然环境等)。“这些被称作‘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和群体不仅会影响企业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受到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类行动的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在企业经营中,利益相关者可以是相互补充的或和平共处的,也可以是不相容的甚至是极端冲突的。而这种冲突经常表现为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其福利减损。商品过度包装便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在此,笔者仅以消费者、出资人和政府为例,对这种利益侵害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商品过度包装造成的消费者福利减损
消费者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做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家庭。在福利经济学看来,个人福利即效用,是正效用(消费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愉悦)和负效用(获得这些商品和劳务所付出的成本)的函数,或者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当“付出”既定时,“获得”越大效用就越大,个人福利也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做出消费决策,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是为了实现福利最大化,而过度包装却使其降低,造成消费者经济、精神等方面的福利减损。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生活还不富裕,城乡居民尚无能力承担太多的商品包装费用。而过度包装却不适当的增大了包装物在商品总价值中的比例,甚至使包装物价值与商品本体价值严重倒挂,逼迫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得不支付过多的额外费用,为无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包装买单,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过度包装的普遍存在迫使消费者只能减少其它方面的支出,从而导致消费者实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降低,造成其福利减损。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过度包装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等领域,而这些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日常支出的最主要项目,过度包装对他们经济利益的盘剥更多,福利减损也更大。
另一方面,消费者从决定购买商品到实际消费之间必然要经历选择、携带、存储、开启等过程,精美、适度、简洁、便利的包装,可以让消费者在这些过程中品味美好和愉悦,感受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方便与改善,使之成为快乐体验和精神享受的过程。而过度包装却弱化了这种体验和享受:外形过大、份量过重不便于选购、携带和存放,层次过多不便于开启和使用,种类过杂不便于清理和处置废弃物等等,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而装饰装潢奢华、信息传递不真实、低级庸俗的文化蕴含导致的反感,物非所值引起的“白花冤枉钱”的懊恼与自责,处置废弃物时触发的“暴殄天物”的怜惜与内疚,精美外衣包装下的缺斤少两和假冒伪劣引发的愤慨和安全担忧等,也会给消费者造成相当程度的精神福利减损。
此外,过度包装对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身安全权、自主选择权等合法权益的侵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者的福利减损。
三、商品过度包装造成的企业出资人福利减损
出资人投资于企业就是希望获得预期的利润回报,利润最大化是出资人的核心利益所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企业利润即出资人福利,利润最大化就是出资人福利最大化,任何不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因素都会造成出资人福利减损。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途径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二是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指导方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妥善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公共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永续发展创造市场、创造顾客,以获取持续稳定的盈利环境。而过度包装必定会使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总效益减少,导致出资人福利减损。
首先,过度投资于商品包装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只有成本低的企业才可能有高的市场份额,在保持商品品质、服务水平和商品售价不变的前提下,控制并降低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关键。而过度包装不仅加大了包装材料与工费支出,而且还加大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保险等费用,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升高,物流成本增加。此时,企业若维持商品售价不变,则利润空间被挤压,如提高价格,又会缩小市场空间,无论如何都会使出资人福利被吞噬。
其次,过度投资于商品包装削弱了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高消耗、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此时,企业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才能保持利润持续增长、实现企业永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非易事,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一定时期内可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过度投向商品包装,势必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弱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造成出资人福利减损。
再次,过度投资于商品包装降低了企业美誉度。对于企业来说,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后,对其或优或劣的印象。通常来说,好的美誉度势必带来经济上的回报。国外研究表明,美誉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为企业拉动约0.32%的销售量。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美誉度,必须有高品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良好的企业信誉。如果过度投资于商品包装,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投入和创新投入不足,难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科技含量,还会导致企业无力提供完善的服务,无法兑现作出的承诺,致使企业形象受损满意度下降,最终失去消费者的认可而痛失市场。这种情况必然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出资人福利减损。
四、商品过度包装造成的政府福利减损
政府机构在合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和个人追求利润或效用的最大化不同,政府利益主要是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政策目标实现、所辖部门产出增加、可支配预算扩大、社会声誉提高等等。所有这些目标与政府的效用都有着正向的联系,而政府的效用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率的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制度安排,应当是互动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政府必须发挥有限和适度的干预作用,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市场体系的完善,排除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失效和资源运用低效率,最大程度的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干预目标的实现程度与政府利益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却未得到有效遏制,表明政府干预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政府失灵”的典型表现。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政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从不同方面造成其福利减损:
一是政府声誉受到损害。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受害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许多人将对企业的不满和责难转变为对政府的抱怨,导致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降低。
二是政府权威受到挑战。政府禁令昭然,许多企业却依然我行我素,令行不止,表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一种常态,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在与政府博弈,导致政府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约束力弱化,执行力不高。
三是政府可支配预算受到侵蚀。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利用低效率使政府在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用以遏制过度包装并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这就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侵蚀了政府可支配预算。
上述分析表明,商品过度包装严重侵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其福利减损,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不论是政府、企业、消费者,还是学界和大众传媒,都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行动,尽快加以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8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of e-commerce industry, China's express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in full swing. This article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and the problems difficult to solv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rigorous post-analysis, a complete set of express packaging recycl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xpress packaging.
关键词: 节能减排;快f包装;循环模式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express packaging;recycling mode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92-02
0 引言
快递业作为一个新型行业,在我国仅有短短30年的发展时间,但如今它已经成长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型服务产业。截止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全球第一。2016年我国快递量313.5亿件,年收入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48%,2010-2015年的复合增速为43.7%,收入规模达到2770亿元,同比增长35%。巨大的快递业务量将带来海量快递包装的使用,若对其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中国包装联合会会长助理王跃中曾对媒体表示:"在城市固体废物中,包装物一般能占到20%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快递业务量的激增,包装物的占比在不断增加。"因此,解决包装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对于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体系也亟需建立。
1 发展循环快递包装模式阻力重重
1.1 快递包装用材不适于循环利用 要想实现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一个耐用简洁、卫生可降解的快递包装必须被设计出来。目前传统的包装材料有:纸、塑料、玻璃、布料及泡沫等。而其中的不可降解材料凭借其廉价简便的特性深受快递行业“恩宠”,这类材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且一些包装用料不适于循环利用时的清洁与保质,难以推动快递包装多次利用的模式进程。
1.2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化的成本问题 众所周知,快递行业对人力资源要求极高,因此花费的人力资源成本极大。如今又加之推行快递包装循环化举措,其未知的高昂成本与难操作性会让大多快递公司打退堂鼓。菜鸟网络CEO童文红曾表示:“我相信绿色、环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希望去做的。但是无法避免现实问题――成本。”新材料的研发,新型包装方式的设计,相关的回收基站与人力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绿色的快递包装使用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成本问题。
1.3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卫生与安全问题 多数快递员曾表示,多次使用的包装的卫生问题必会是人们担心的焦点。例如一次性木筷和回收筷子相比虽然浪费木头,污染环境,但是相比普通筷子使用方便,更加卫生。此外,对于使用循环包装是否会使个人信息泄漏也是使群众担心的问题。
1.4 民众对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意识淡薄 快递包装在循环利用时多少会出现包装破损、不卫生等情况。而消费者普遍希望多包几层,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物品。此外,他们介意收到“旧包装”,认为旧包装不干净,不安全。由此可见,人们对循环快递包装存在较多意见不愿使用,殊不知这样大大加剧了快递对环境的污染。
2 调查方案与数据分析
2.1 调查方案 为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循环快递包装发展的看法与建议,以便于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针对一般群众、电商与快递公司这三类不同的研究对象,在北京、石家庄及温州地区实行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其中调查问卷发放800份,回收710份,有效回收率为88.75%。
2.2 调查数据分析
2.2.1 一般群众问卷分析 根据我们组所设计的群众问卷的内容,我们将问题划分为四部分模块,分别为网购主要人群与购买次数、群众对现有包装的使用与看法、群众对于新型循环包装的看法与群众对于循环包装模式的倾向性调查。在网购群体中,学生和白领类职业占主体,且其月均网购次数在3次以上。这类人群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利于循环包装措施的实行。关于群众对现有快递包装的看法,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5.8%的群众认为现有包装不环保利用率低,可见人们确实对包装的一次性浪费感到不满,这有利于我们循环包装模式的运行。有26.3%的群众认为包装过度,其余群众认为包装异味大且不安全。这给我们组对于循环包装的设计提出了要求,不仅是包装材料选择要耐磨可靠,在循环利用模式下的清洁工作也要到位。群众对于新型循环包装的看法,有78%的群众表示支持,在这类人群中,近五成的群众希望采用新型塑料包装盒。塑料包装向来耐用,不易损坏而且易消毒,适合的商品包装种类多,适合作为循环利用包装。在群众对于循环包装模式的倾向性调查中,我们组统计有46.2%的群众希望采用押金的形式使用循环包装,这方法可有效提高循环包装的回收率,且可避免部分群众不返还循环快递包装的现象。这方法可有效提高循环包装的回收率,且可避免部分群众不返还循环快递包装的现象。也有33%的群众希望采用现有包装形式,见群众对现有包装还是比较满意的,要让人们接受循环快递包装并逐渐取代传统包装有一定难度。其余群众选择绿色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并支付一定费用,这方法是可行的,且我国早已研制出此类包装,但成本问题一直阻碍其发展。
2.2.2 电商问卷分析 根据我们这些问题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商家在包装材料上的花销大概分布在5000到20000左右,且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包装由自己店家提供。有82.35%的电商表示偶有产品在运输中出现损坏的现象,这使得他们在包装用量上会过度。在包装废弃物品处理上,大家都互相推脱这项环保义务,难以达成一个共识来集中处理快递包装产生的垃圾。其实商家更关心的是利益问题,处理好循环包装的成本问题是我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2.2.3 快递公司电话访谈 通过电话咨询,我们了解到了几家快递公司对目前快递包装环保方面的看法。中通公司表示,当今快递转运次数过多,目标是实现直达。因为过多转运次数会带来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汽油资源与人力资源都将为此付出许多,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中通公司方面还表示过多的转运次数使得包装破损的几率大大增加,当消费者与电商得不到商品安全的保障时,自然会希望商品多包几层,导致过度包装现象的泛滥。他们还强调,想要实现快递包装循环使用,政府的监督与制定相应政策是最有效的方法,若政府只是给些建议性的指导,那此项目将很难实施。中通公司方面也给出了关于快递包装循环使用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就是民众参与度要提高,要治本也治标,再多的环保形式也挡不住群众的冷落态度,因此倡导群众参与其中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3 建立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的建议
3.1 节约资源――一套完备快递包装循环措施
3.1.1 在快递收发点建立循环基站 同快递公司合作,共同推进节能较少浪费的绿色快递道路。在多家快递收发站中或者快递集中收发地带建立循环快递包装的基站。既方便了用户使用新型快递包装,又能大大的降低循环快递包装的门槛,使得人们更愿意使用。
3.1.2 多条主线并行政策 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我们制作的包装循环流程图共分为三大主线:①一般网购线:用户从一般淘宝电商购买物品,店家找快递公司提供包装。②特殊网购线:这种网购由电商自己提供包装,一方面为了宣传本公司产品,多加了几层纸箱,殊不知无形中大大加大了纸张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另一方面是方便自己发货。由此我们为这些用户同快递公司一样提供新型包装。③普通快递使用线:考虑到大众消费者使用快递,我们为快递收发站设立相应的基站,为用户提供方便。
3.1.3 信用积分制度 根据我们的调查,得出以上新型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快递包装多重循环。根据每位用户的使用情况,做出信用评分,记录到网上信用额度,使得包装前需缴纳押金,每次完成一次行为较好的使用都会做电子记录并为该用户增长信用额度,如果不归还等信用差的行为,扣除信用额度,扣除到一定信用积分如果想再次使用需重新缴纳押金。
3.1.4 建立循环包装的完善机构 针对用户对循环快递包装卫生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循环快递包装是否能保护好他们的物品,我们建立了循环包装的维护清洁站,确保我们的循环包装能够多次使用,大大的保障了循环包装的干净卫生。
3.2 针对目前快递包装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①目前市场上包装纸盒的尺寸多采用定制的方式,所以造成了多小散乱的现象。我们可根据《GBT4892-2008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可循环包装盒的大小尺寸标准以使用与循环包装模式。②现如今,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货物保护的需求,^度包装现象严重。采用新型可循环包装可以大大降低对纸箱的依赖,多次循环更是减少了对纸张的消耗。并且如今在包装中在添加可循环充气缓冲物,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撞击挤压,完全能够达到用户对货物安全的要求。
4 结语
我国的低碳物流事业好比是一辆疾驰的列车。以循环包装模式为车头,相关企业作车身,而车轮象征着群众。车头提供动力保障,引领方向。车身作为中介物,它衔接着车身与车轮,让这趟列车协调运作。车轮则是关键的一环,若没用它的支撑与参与,恐怕这趟列车永远到不了终点。节能减排事业是全社会的责任,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愿我们社会成员共同努力,让这辆名为“低碳物流”的列车驶向终点。
参考文献:
[1]尹晓琴,等.快递业专用包装设计及其共用系统推广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
[2]王璐.对快递企业包装回收的探索[J].商情,2011(8):33.
今后,饭店提供一次性筷子或将受处罚;过度包装的商品将被禁止销售;市民要对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也要进住宅小区……5月底,《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草案)》提交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初审稿中不少新规定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提供一次性餐具或将受处罚针对服务业的发展形势,草案提出,娱乐、宾馆、洗浴等服务性企业应当就所提供的一次性消费品明码标价;在倡导餐饮节约方面,草案也规定了“餐饮经营者应当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禁止设置最低消费。”
草案明确规定,条例施行一年后,“餐饮业经营者应当提供可循环使用筷子和可降解塑料餐具;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
如果服务性企业对所提供的一次性消费品不明码标价,情节严重的将向社会公示;餐饮业不按照规定提供可循环使用筷子和可降解塑料餐具,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
包装物将被强制回收
草案规定,对列入国家和省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应当依法实行强制回收制度。省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和强制回收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对此审议认为,国家大法对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生产者作了责任延伸的制度规定,要求其负责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但这一制度并未得到很好执行。“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以旧换新、押金制度等成功经验,在条例中细化有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增强可操作性。”
过度包装商品将被禁止销售
草案对商品包装也提出了新要求,“商品包装应当符合商品包装技术标准,禁止销售过度包装的商品。”要求产品包装材料应当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弃物的产生。零售商品的包装标准将由省人民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
如果生产、销售包装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标准的商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销售。
生活垃圾要干湿分类
土特产就是某地独有及最著名的产品,例如,镇江陈醋、长白山人参等;各种农林特产、纺织品、工艺品、矿物产品都属于土特产范畴;据此,我们了解土特产既是可以采集的天然产品,也包括加工的制品;总之,较独特的、能代表当地特色的产品、制品都可以称之为土特产。让土特产从原生态达到能销售的过程就是土特产的包装设计过程;为土特产进行包装设计,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科学,包含工艺技术学、营销心理学、设计美学等;一个优秀的土特产包装设计,能使该土特产名声大噪,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土特产的包装设计应从“土”入手,把握乡土气息,传达地方文化,使浓浓乡情散发在商品上,从“特”开展,体现独特性、特色性,阐述产品应该有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有与众不同的产品特征;在现今设计中,民族性的设计越来越重要,各类包装设计都有强烈、明显的民族性特征,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理念,散发地方文化气息,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有机的结合,使土特产包装设计作品充满民俗、地域、人文情怀,并能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来进行视觉传达的设计是最为成功的包装设计。随着广西南宁每年一届的东南博览会的召开,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土特产的需求日益加大。土特产成为地方名片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共识。如何从地方土特产的地域性和品牌性入手,充分挖掘地域性设计元素,凸显地域性文化内涵,突出鲜明的包装个性,从而促进土特产包装品牌化,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土特产包装,已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环江土特产包装设计现状
1包装意识薄弱
环江土特产有大部分是动物、生肉,对于这类土特产,当地人重视动物的存活、肉制品的新鲜,但忽视了包装。以香猪为例,一般都是简单的竹制猪笼,忽视整生猪的运送、包装精美度,这也导致最鲜美的生猪肉仅仅能够在环江县附近流通,向外只能是真空包装的烤香猪,其实整生猪的包装完全可以借鉴宠物市场宠物猪的包装方式。而香粳米的包装一味的追求降低包装成本,更重视土特产产品本身,忽视了包装设计即美观性对于土特产食品销售的重要性。土特产贵在“土生土长”,最原始、未经加工的土特产更能吸引消费者。而企业在输出土特产的时候,仅仅做到“包”,且“包”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忽视“装”的意义。
2包装设计不合理
外包装设计的不合理,体现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与产品特性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包装设计与产品包装功能具有不协调性,例如,香菇采用纸袋包装不仅易碎,而且感觉不清洁;香粳米采用聚酯塑料包装不仅看不到土特产品的质地,而且也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条例;不合理还体现在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理念上,例如,牛肉干、香鸭的包装袋上的图案不明晰、文字图案搭配不当,使购买者产生模糊概念,难以识别其性能与使用方法;还有一些食品包装的造型只是单纯的按照产品的形进行变形而体现不出韵律,有的包装设计色彩选用不合理,不能突出其美味感,包装设计的不合理,缺乏土特性、时代感、创新性,难以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包装设计缺少民族风味与地域特色
从已有的环江县土特产的外包装设计分析,大多数产品只是实景照片的拼凑,有的仅有一些文字说明加上大红大绿的背景色;在容器造型方面也是一味的追求减少成本,使用方形盒子、塑料袋包装为主,毫无创意可言;色彩因为并不了解毛南族地方色彩,而偏向喜庆红;整体土特产包装缺乏上乘之作,也无档次之分,不能满足各个阶层消费者的要求。既然是地方特色产品,应该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包装设计与土特产品不是分离存在的个体,而是应该依据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而紧密联系并呈现出独特的美的共体。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只有突出地方、地域色彩才能与众不同,在宣传上才能富有视觉冲击力。
4包装设计存在过度包装现象
包装设计价值远超过土特产本身价值“,过度包装”是环江土特产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环江毛南红窖酒采用松毛进行二次再包装,既增加了重量又对实际应用也没有多大用处。还有毛南花竹帽,产品本身已是很精美的工艺品,但是在货柜上陈列时,竟还有塑料、纸质材料的包装,这完全是“过度包装”的案例。过度包装加大包装成本,增加消费者的额外负担,限制了消费。每年中秋节的月饼销售,已经不是销售月饼本身了,而是销售月饼的“过度包装”为此,国家还出台相应的政策限制产品的“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不但用材多、分量重,最主要是造成成本虚高,且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给产品一种物无所值的感觉,最终导致购买者的逆反情绪。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就应该是环保的、绿色的包装。从忽视包装到接受包装,从接受包装到追求包装的繁复与过分的高档华贵,从追求包装的虚荣与过分的高档华贵到返璞归真,这或许就是包装自身发展中的规律。
三、改进建议
从包装设计的一般规律、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出发,对环江县各类土特产的包装设计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四点建议。
1包装设计应重点突出视觉效果
包装视觉效果就是外包装的造型、文字、图案、色彩经过合理的整合搭配所体现出的整体效果,一个成功的包装具有最好的视觉效果。在环江土特产品造型设计上,应结合土特产品自身的形状,通过变形、异构等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最适合的造型。现今的视觉传达设计都把注意力的焦点完全放到艺术品的结构上,即强调的重点放到符号信息而不是语义信息上,放到设计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上,而不放到它所再现和描述的事物上,产品外造型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各种饮料、各种化妆品的包装设计。文字是包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字体设计能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认知。在进行环江土特产品包装设计时,对于文字,我们先根据产品选用合适的字体,然后对字体进行变形等形式的设计,把文字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与图案、背景色相适应。图案设计与文字设计一样重要,图案是对于产品最直观的认知,在图案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具象或抽象或变异的图案,通过对图案的设计,把土特产品更好地展现在外包装上。而包装的色彩,在一开始进行土特产品包装时,就应该制定所选用的色彩,色彩基调是定义该产品档次、品味的重要元素。好的包装设计,应充分考虑对造型、文字、图案、色彩等元素的组合,把这些元素整合好才能推出优秀的包装作品。
2包装设计应突出产品地方特色
环江县自然风光俊秀,是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又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民风淳朴;在进行环江土特产的包装设计时,我们应尽量考量本地的地域特征和自然特征及社会特征方面,挖掘出毛南族的文化艺术特征,让颇具特色的毛南族视觉符号刺激购买者的消费欲望;环江县从1987年成立以来,现颇具地方特色的有“分龙节”“、傩舞文化节”、“百牛宴”、“世界自然物质遗产———喀斯特地形地貌”、“五香美食节”等。在进行土特产包装设计时,多选取毛南族傩舞服饰图案、环江五香的异化图案作为图形资料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在外包装设计时加入这些图案,能散发出浓郁乡情的特质。发掘民俗故事、民间传说为包装设计的象征意义,使用地方文化特彩作为包装设计的背景色,使这些古朴的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包装设计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要反映出本土的心理特征,并将这种文化观念和地方性格表现在包装设计活动和创造活动中。
3包装设计应适当包装、多重包装
土特产品的消费,可以分为日常消费和礼品赠送。对于日常消费的顾客来说,倾向于方便装,而当土特产作为一种礼品赠送的时候,就要求上档次的礼品装。例如,环江牛肉干,应该推出精美的组合系列套装,借鉴月饼套盒,用一个包装装纳同类别的多种不同产品。这样一来,使土特产品的包装会有档次之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包装、多重包装,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将是环江县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新趋向。
4包装设计应注重绿色包装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重要方针政策,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我们也应该遵循包装可回收、可再次利用的原则;在进行土特产包装时,应多偏向绿色包装,即选用对生态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无危害,又能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绿色包装的内涵是既能取之于自然,又能回归于自然。环江县是农林大县,林木资源丰富,所以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藤、竹、杂木等材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各类再生很快的物质包装材料,并且是最廉价的物资。只需要经过较为简单的加工就能加以应用。再配上纯天然绿色有机品绿色生态包装,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社会的赞誉。
四、结语
关键词:循环经济;包装材料;再循环;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繁荣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说了好多年了,非但没有改观,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中国用于包装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烧,污染空气;埋,二百年不烂。如果将北京每天扔掉的废塑料回收炼油,可得50万升无铅汽油和50万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约3万辆小轿车驾驶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种新的塑料制品,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有1 500多万吨,其中1/3是废弃塑料;而中国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约是1 100万吨,年产塑料只有600多万吨,缺口500万吨需要进口,120吨废弃罐头盒就可以回收1吨的锡,这相当于开采冶炼400吨矿石,而且还不包括经营费用。
目前,对各种包装材料回收较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回收率已达到83%,荷兰也为79%。中国目前的废弃包装回收利用率还不足10%。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容器包装的再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显得意义重大。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首次正式出现于1994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它遵循“避免―减少―再利用―限期处置利用”处理程序,要求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利于保护环境与减少公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按照循环经济的循环范围来看,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种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也称小循环;生产领域的循环,也称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循环经济的实施,跳出了以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它的兴起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各个国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现实经济中处处可以体现,如,容器包装、家用电器、汽车、建筑与食品业等的再循环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装的再循环为例,借鉴几个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二、中国包装业发展及容器包装回收利用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产品因外观不佳而招致的压价损失每年达数亿美元。后来当商家发现包装里有“黄金”后,包装产业发展迅猛,在无规则限制下以15%的速度连年递增之后,包装业发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包装业已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
可是物极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装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上的困惑,甚至让人反感。包装的尽善尽美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包装消费者不能了解商品内在的质量,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写照。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定,包装成本如果超过产品出厂价格的15%,则属于过度包装。
在中国,过度包装的典型市场为月饼包装。中国每年月饼市场的规模超过200亿元,包装开销占月饼生产总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饼包装的费用已达25亿元,加上搭车销售的茶叶、酒、金银珠宝等其他商品,过度包装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达80%。不仅仅月饼,补品、药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过度包装”的怪圈,包装后的体积竟然膨大数倍乃至几十倍。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晓悦指出,由于中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现在中国每年包装产量约3 000多万吨,而中国包装产品的回收情况除纸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转较好之外,其他产品的回收率特别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不到总产量的30%。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垃圾围城”问题,过度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生产量是工业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体积却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国垃圾处置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包装废弃物的增加无疑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将包装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费群体,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简约化,商品包装则可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包装最终还是要走上绿色包装的道路。所谓绿色包装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装要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这是世界包装业的绿色原则。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德国。
三、案例: 德国的包装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其管理态度非常明确:首先是“避免产生”,然后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
1992年,与废物再循环相关的商家、工业组织和其他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了德国双轨制度,即著名的“绿点”回收系统方法。所谓“绿点”,就是在商品包装上印上统一的“绿点”标志。这一“绿点”表明此商品生产商已为该商品的回收付了费。由使用“绿点”标志的生产商付的费用,建立一套回收、分类和再利用系统,经营这一系统的公司是非赢利性质的。所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将他们放到特制的黄塑料袋子中,经营“绿点”系统的公司有专人定时来各家各户收取。“绿点”系统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商品包装条例,产品责任原则首次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者有义务收回和利用使用过的产品。
1996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它规定对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废弃物必须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企业承担回收责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须缴纳“废品回收费”;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须交纳“垃圾清运费”。德国政府还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
2002年12月,德国最高法院颁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从2003年1月开始向顾客收取罐装和瓶装饮料的包装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饮料类的PET塑料瓶,连食品在内的1.5公升以下的缴纳0.25欧元;1.5公升以上的则需缴纳两倍的押金。商店在顾客交回包装时将押金返还给顾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装不在规定之列。
目前,德国政府正着手出台第3版的《包装条例》,计划对所有一次性包装饮料一律征收25欧分押瓶费。
据DKR回收公司的调查显示,89%的德国消费者赞成塑料广泛再造;约有40%的德国人拒绝使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包装。由此可见,该国在回收废物方面成绩出众,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四、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也提上日程,但是与循环经济工作做得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还应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1.开展教育工作,增强节约和环保观念。从发达国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很强,本人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就是环境是公共物品,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2.加强立法,政府执法需严格。立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严格执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且法律中定的处罚都比较严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这是作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的现象。
3.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如利用绿色包装材料,包括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和纸材料等的发现,都是科技进步的功劳。
4.运用经济杠杆。以往实施的“谁污染,谁治理”方针是一种被动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治理方针,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使治污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包网,省略.
[2]左铁键,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克强,赵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宏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